#1 [转载] “星·杂剧”是怎样炼成的
——赵志刚艺术工坊开篇作《永不消逝的电波》启示录
赵 忱
“星·杂剧”是什么东西
赵志刚在电话中发出邀请:来上海看我们的新作《永不消逝的电波》吧,是一种全新的戏剧样式,我们把它叫做“星·杂剧”。
“星·杂剧”是什么呢?显然,它沿用的是元杂剧的说法,但肯定不是元杂剧的概念。去之前,心里难免好奇、揣测,还有些不放心。这个闻所未闻的“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原来赵志刚早已把“星·杂剧”想得十分明白:“杂剧”是我国传统戏曲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演出形式,《窦娥冤》、《西厢记》等名著家喻户晓,铸就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段辉煌。而“星·杂剧”之“杂”,既包含对杂剧所取得的艺术高峰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汇集全国不同剧种明星”的寓意。在我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跨剧种、跨院团、跨区域的强强合作,提倡“大戏剧”概念,改变当下戏剧市场普遍低迷的状况;希望通过优势资产重组的方式,激发不同剧种艺术家的创作能量,奉献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既有深厚文化艺术内涵又具有商业开发潜质的新戏剧。
赵志刚想到了,也做到了。
《永不消逝的电波》果然好看
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但经过了智慧的改编。地下党人李侠与何兰芬在上海假扮夫妻,以商人之名,掩护红色发报人之实,在白色恐怖背景下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军和军统特务作艰苦的斗争,用秘密电台及时向延安和党组织发送最新情报。日久生情,李侠与何兰芬结为眷侣。为了革命的最后胜利,李侠送走怀孕的妻子,以生命为代价为组织发送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情报。
赵志刚扮演李侠,这位“越剧王子”以细腻流畅的越剧唱腔和斯文婉转的戏剧动作,生动地刻画了革命者李侠儒雅而英勇的形象,与人们始终牢记着的孙道临先生塑造的李侠十分神似。何兰芬由上海越剧院一级演员方亚芬扮演,她温柔端庄的造型与表演为严酷的形势增添了温暖的情愫。改编的智慧在于,为了 “星·杂剧”的合理发展,剧作为军统女特务柳尼娜做了精心的设计。四川省川剧院一级演员崔光丽时而风骚妩媚时而心狠手辣的丰富表现力,让“星·杂剧”绽放出川剧独特的魅力。改编的智慧也在于,选择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唐元才扮演日本特高科科长中村,一个坏透了的人物,因为演得好、唱得好,时常博得观众的掌声,使得京剧在“星·杂剧”中位居旁侧却照样突出。改编的智慧还在于,为李侠、何兰芬设计了一对革命者夫妇做朋友。孙明仁由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一级演员张辉扮演,他高亢明媚的唱腔既形象地传递出革命者与革命者之间贴心的关照,也表现出黄梅戏的质朴而大气的亲和力;上海宝山沪剧团一级演员华雯扮演的白桦,娴熟而勇猛,为救李侠于关键时候献出美丽的生命,展现出沪剧不为人所熟知的个性……
以赵志刚为首的戏曲领军人物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别开生面地塑造了戏曲明星的群像——那是一群功夫过硬、情感丰富、意念坚定的艺术家。他们共同肩负起“星·杂剧”的使命。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还有一个人物,那是由著名主持人陈铎扮演的李侠的儿子李晓明,白发而英俊的李晓明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讲述人,观众为先烈李侠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欣慰。陈铎不做作但有感情的讲述在无伴奏条件下一次次出现,成为这出“星·杂剧”的点睛之笔。
“星·杂剧”不易。故事或许可以根据需要合理改编,不同剧种的音乐若要拿捏在一块儿还不让人觉得别扭,实在不易。《永不消逝的电波》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它还可以解决得更好。由于音乐的缘故,舞台上似乎没有配角,5个剧种6个演员,谁开唱,谁都像主角,台下的观众若不是上海人,除了为越剧拼命地鼓掌,还会为川剧、京剧、黄梅戏、沪剧热烈地鼓掌,现场可谓沸腾。
而舞美,简洁得像大屏幕投影,但精确到不可替代。虽然还有两扇大型弧形台板没有解决好推拉技术,其余皆恰到好处。服装的美,一如“星·杂剧” 的空前创造,也是空前。剧中所有人物都呈“灰色”,一种布料,多款旗袍、长袍、唐装、中山装,就连角色脚下的鞋,也是灰色,简明扼要但不单调,是上海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气质,却在对灰的点缀中完成对角色的外在塑造。以朴素的美达到惊艳的效果。节约的成本,值得赵志刚暗笑。
“星·杂剧”、戏剧谷、大戏剧
“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由上海越剧院全程支持,上海市文广局创作中心协助策划。但是,关于“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却必须从赵志刚说起,从上海戏剧谷说起,从赵志刚艺术工坊说起。不能不说的还有自称是“欲罢不能”的艺术总监史蜀君。
上海戏剧谷是上海市静安区立足于服务国际商务港和特有的文化优势,以现代戏剧产业链为依托,以现代音乐剧、都市话剧、现代歌舞剧、时尚戏曲等为主要艺术产品形态,以现代戏剧专项资金为引导,整合上海戏剧学院等核心创意资源和美琪大戏院等剧场资源,联手中外戏剧知名公司和机构,以华山路到南京路为主轴,在上海东西南北文化的枢纽地带形成的现代戏剧产业聚集区,已列为上海市首批文化产业园区。2009年5月开张以来,戏剧谷已经在上海及周边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联动效应。以余秋雨、孟京辉、谭盾、赵志刚、张军为代表的一批活跃在上海内外戏剧音乐舞台上的领军人物纷纷在此落户。赵志刚的注册用名是“赵志刚艺术工坊”。《永不消逝的电波》最初是为了纪念孙道临先生,之后成为赵志刚艺术工坊的开幕大戏,成为上海戏剧谷一出响亮的剧目。
赵志刚除了是男子越剧绝对的领军人物之外,还是一个爱动脑子爱折腾的人。老老实实地演越剧,其实很享受很自在,从前赵志刚的探索也大都停留在对男子越剧如何发展如何突围上。但是,一个人的繁华掩饰不住戏曲整体的颓势,闲不住的赵志刚觉得应该联合众兄弟姐妹一起杀出重围。一来二去地,慢慢整出一个“星·杂剧”的概念,之后便为此兴奋、为此辛苦。
“星·杂剧”是一种冒险。赵志刚诚实地说:既担忧这样一种演出形式是否符合艺术规律,也担心这种“杂”是否能被观众接受。排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都出其不意,光是如何把不同剧种的明星演员汇聚到一起,便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但是,我愿意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沪上螃蟹正肥时,“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成功。
2009年11月27日,“星·杂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专家座谈会在上海戏剧谷举办。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上海戏剧谷的领导首先发言,对身在戏剧谷的赵志刚和赵志刚艺术工坊表示由衷的祝贺。上海戏剧界、文化界的有关专家兴奋地畅谈《永不消逝的电波》崭新的艺术收获和个性化生产模式。有人甚至说,“星·杂剧”简直创造了一个新的剧种。更多的人则被它空前的艺术形式鼓舞,看到了戏曲于当下获得良好生存境遇的可能。
该剧艺术总监史蜀君参加了座谈会,她开玩笑说:“不少朋友听说我又‘出山’搞戏了,都表示不理解,连我自己也觉得奇怪。离开舞台那么多年,已经是含饴弄孙的年纪了,怎么突然之间又忍不住‘创作的热情’了呢,究竟是哪里吸引了我?我想有两点:首先是它的创作模式。将不同剧种、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汇集到一起,是这出戏的创举。其次是这出戏的内容。我一直在想,在那个年代,究竟是什么支持革命者义无反顾地献出灿若桃花的生命。我感动于他们的信仰。我希望并且相信‘星·杂剧’能打出它的品牌。”
把戏剧做大,是上海戏剧谷的追求;“星·杂剧”一问世,就成了一部大戏剧,它让剧种与剧种手拉手,它让戏曲人心连心,它在大家还在探索文艺体制改革的关口,用一种全新的生产机制推动了传统戏曲的切实发展,它是值得关注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星·杂剧”的第一季,但愿它一季接着一季,季季风流。
——摘自2009年12月5日《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