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2008第三届广州三年展“跟后殖民说再见”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梦冉

#1  [转载]2008第三届广州三年展“跟后殖民说再见”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的策展团队以及展览时间。策展团队将由高士明(gao shiming)、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与张颂仁(johnson tsong-zung chang)共同组成,展览时间为2008年9月至11月。

策展团队宣称:当前众多国际大展所体现出的问题,主要在于对国际策展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系列“泛政治话语”缺乏必要的反思,而本届三年展的策展工作将从对这些话语的反思开始。

近五十年来,多元文化理论和新社会运动已经把社会与日常现实解构为一幅不同观念相互冲突的镶嵌画,而国际当代艺术实践也大多聚焦于种族、阶级、性别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在五十年后的今天,那些曾经作为革命力量的理念,已经在“政治正确性”的口号保证下转化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权力话语。而这些理念的核心,正是始终纠结在当代艺术-文化领域的形形色色的后殖民主义话语。半个世纪以来,后殖民主义不但构成了一个理论批评与策略的集合体,一个无所不包的话语场,而且已经构成了一种意识形态。

三年展策展团对此指出:在后殖民主义话语场中,文化多元主义、后殖民主义与身份政治共同建造的“他者政权”及其权力游戏,已经构成了一种“漫无边际的正确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一种差异的生产中确立起差异的伦理?如何在对他性的保持中预防“他者的暴政”?这是目前国际策展界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国际艺术展览致力于构造“众语喧哗的话语现场”以及“价值协商空间”,过于强调文化政治,而忽视了创造力的展现以及当代艺术家对于可能世界的追求。“身份”、“多元”、“差异”等概念已经失去了分析、批判的锋芒,而转化成为国际化组织平台上的意识形态表达,并因而构成了对于当代艺术创造的一种新的限制,同时也构成了对新的文化和生活问题的遮蔽。

所以,第三届广州三年展2008的策展工作首先就要提醒大家注意“多元文化主义的界限”,并且勇于“跟后殖民说再见”(farewell to the postcolonial)。本届三年展抛出的第一个话语“跟后殖民说再见”,在今天这个讲求“政治正确性”的文化氛围中,显得颇具冒险性。

这就要求三年展的策展实践刷新理论界面,从目前主导性的、泛政治-社会学的话语意识形态中出走,与艺术家紧密联系,共同研究、合作,从现实的经验与想象中共同孵化出艺术创造的新的话题与气象。而这种冒险性使本届三年展更加值得期待。正如泰特现代美术馆主策展人wagstaff sheena女士(在此次开放日现场)所说的:“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经验使这一议题的提出成为可能,这也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来自中国的回应”。


2008-9-6 23:1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2  

9月6日 广州

  14:00 记者招待会,广东美术馆时代美术馆

  15:00 广东美术馆时代美术馆展场开幕

  18:00 广东美术馆展场开幕

  开幕特别项目

  Carcia Verlarde, 行为表演,地点:时代美术馆

  Daniel Malone, 行为表演、Koosil-ja,舞蹈、邱志杰,行为表演、Nicholas Hlobo 行为表演、Barthélémy Toguo行为表演,地点:广东美术馆

  9月7日

  10:00-14:00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艺术家及嘉宾交流会,广东美术馆

  14:30-17:00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学术讲座,广东美术馆

  9月11日 北京

  14:00-16:30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专题讲座

  ① 中东频道;

  ② 东南亚剧场

  ③ 非洲私人诗学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00-23:00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自由讨论会

  9月12日

  18:00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北京站「录像艺术专场」开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闭幕活动

  11月15—16日 广州

  展览闭幕之际,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将与歌德学院共同举办题为“与后殖民说再见vs后西方社会”的国际论坛。届时,海内外学者与艺术家将对广州三年展以及同期在亚洲发生的多项国际大展进行深入、坦诚的批评与反思。

第 1 幅


2008-9-6 23:2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更其

#3  

想起一个标题:权力是美学的头号敌人


2008-9-6 23:5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4  

开幕式的意外: 下雨了!


 也许是凭着对这个问题反复追问和独到表达,当代艺术家邱志杰进入了开幕的第三届广州三年展。

  他将一辆汽车的四个轮胎加以改造,轮胎表面的花纹成为翻转的中英文文字。每个轮胎一圈的文字会形成一个句子,如“如何成为失败者?”、“成功者失去了什么?”等。他在汽车上安装了一个为轮胎上墨的装置,当上墨装置接合时,车轮会在地面上印出这些句子。当上墨装置分离时,汽车行驶所进行的“印刷”是不可见的。他驾驶这辆汽车,从北京出发,开幕式那天开到了广州。路上,特别是在那些发现写有“成功”字样的广告牌时,将留下有墨迹的印痕并拍摄记录。

  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把他在美术馆门口留下的“印刷品”冲刷得一塌糊涂。

  在经过沧州的时候,中午吃饭,两个越野爱好者在小区楼上看到了邱志杰的车。飞奔下楼来惊喜地问,你这是哪一年的车,是限量版吗?你是“越野e族”的吗?……当他们注意到轮胎,问:你这是什么胎?

第 1 幅

第 2 幅


2008-9-11 21:5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5  

 9月6日的广州三年展开幕式,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让当代艺术家邱志杰的作品有点“失败”。按原计划,邱志杰驾驶他的陆虎吉普车开上美术馆正门前广场,让印有“如何成为失败者?”的车胎在门口留下黑黑的印记,但瓢泼大雨却让这件作品的表演“失败”了。

  美术馆门前另一边,一个由塑料布搭建起来的临时棚屋吸引了观众。棚屋中,预制水泥板的碎块杂乱地堆放着,其间一艘巨大的船格外显眼。这不是施工现场,而是胡项城和罗平纪念汶川大地震的作品《构架》。胡项城介绍说,那艘巨大的船表达了对于死者的纪念,希望借助这种方式帮他们渡过苦难的长河。

  “这幅作品里所有的材料都是从四川灾区运来的。我们调查了52家四川民居,其中51家都将原有的木结构拆掉,换成了钢筋水泥的房子,四川地震中,正是这些低质的预制水泥板,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艺术家指着棚屋一角两个木质房屋模型说:“一个模型是木结构马棚,地震时150人躲在里面活了命。另一个是一间有200年历史的民居,地震中也没有倒。木结构虽然有缺点,但老祖宗的很多经验是有道理的,不能完全放弃。”


2008-9-11 22: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6  

陈界仁:《军法局》(录像装置)

  点评人:高士明

  陈界仁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台湾当代艺术家,从2002年开始专注于录像装置的影像叙事,将拍摄影片视为“书写边缘记忆”、“向他者开放”和“去除内部与外部殖民”的各种行动。影片中出现的“整修中的法庭与监狱”并不是真实的,这些场景搭建于即将改建的工厂内。然而,关于“军法局”的记忆是真实的、鲜活的。在政治禁忌搭建的围墙外,人们只能好奇地观望着,猜测里面发生的种种。它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想象空间、反省空间,艺术家通过检视这一部分,描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状态,以及这种状态下特殊人群的处境。

  刘大鸿:《马上信仰之所》(录像装置)

  点评人:高士明

  两段长9米、宽3米、高1米半的军用帐篷呈T字型交叉,让人不由得产生身在战场的错觉,其中20幅浮雕(玻璃钢着色)组成的3米长、两米高的信仰屏,播放着VIDEO《马上信仰》,增强了庄严气质。窗户上印着的二十四节气图,又称红历,记述了开国后半个世纪的重要历史事件,将一些似曾相识的画面和文字呈现在人们面前。帐篷穹顶内的铁锅播放着近5分钟的动画片《十六大》,也是艺术家对红色历史的全新解读。

  杨福东:《青·麒麟》(影像设置)

  点评人:王璜生

  在中国北部的石雕基地,你可以看到数以千计的佛像、数以万计的石狮子。这里是一个草根式的造像基地,也是一个视觉生产的底层世界。每天,大量的石雕从这里输送到各地的银行、企业、寺庙中。而杨福东关心的却是在这里劳作、生活的人。重达20多吨的华表放置在美术馆,白色的墙壁映衬着白色的华表,它安静地躺在那里,看上去像损坏的,又像没完工,虽然是由最普通的工人建造出来的,而又象征和平。其中的复杂性在于华表既是塑造的过程也是衰败的过程,我们文化也是这样不断被塑造,又不断地被破坏,作为艺术品,它能够吸引观众的视觉,引发一种思考。

  《中东频道》(实验电影)

  点评人:高士明

  中东纪录片在中国第一次集中展示。《美丽的土地》、《碎石路》、《顶点:贝鲁特—都柏林—汉城》……这些纪录片导演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在中东这样一个国际关系敏感的政治地带,仍有很多艺术家在大胆尝试着实验电影的制作,甚至在这个领域里已走到了前列。这些作品折射出全球语境下艺术创作的境况,承载了后殖民无法表达的东西。


2008-9-11 22:0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7  

这不仅仅是广东美术馆的大门,艺术家郑国谷把它变成了一部作品。《山水是别样》以广东美术馆为“山”,四周布置大量松树,再来上一场人工降雨,郑国谷认为“这就使‘山’和‘水’有了别样的感觉”。

第 1 幅


2008-9-11 22:1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8  

在美术馆的前面是一个蛇皮袋,就是红白蓝条纹袋。特别之处是这个蛇皮袋有将近三层楼那么高,里面有木架支撑。就算闭馆的黄昏它也依然屹立。

  里面还有乾坤,放着一台卡拉ok机,当时有个保安和美术馆工作人员忘情的享用着卡拉ok里的流行歌曲。不知道是艺术家的圈套还是艺术家在为民工文化敬礼,可以肯定的是蛇皮袋已经成为珠三角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看到它令人联想起深圳海关,联想起打工大军,联想起这片新移民的珠三角来。

  这个巨大蛇皮袋的对面是一个巨大的哥特式建筑,可是呈现的状态却是未完成的绿色透明保护网状,活像一个超现实施工现场。


2008-9-11 22: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9  

对话参展艺术家刘小东——

“千万别把自己当精英”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展出了刘小东在青海写生的一幅巨作,这是他这几年来工作的一个延续。他现在采取的是就是这种创作方式:一个工作团队,一个重大题材,一个长时段的工作时间,写生以及大幅绘画。作为本次大展参展著名艺术家,记者在开展前夕专访了刘小东。通过他的画面,我们看到他的努力,他的画面非常专注,非常有力量,非常自信,他似乎在雕刻什么——确实,他试图将眼前的景观永远地雕刻下来。

广州日报:今年亚洲将有7个大型的三年展,我们看到您也参加了广州的三年展,能谈谈对艺术的看法吗?比如说,你是否觉得精英态度会影响一个艺术家对题材的选择以及处理的方向吗?

刘小东:应该会影响,我觉得会影响。其实精英不精英是别人看,自己可千万别把自己当精英,因为你自己把自己当精英你可能就离很多生活远了。对艺术也一样,包括做人。你如果觉得自己是精英了,其实你就会隔绝很多的友谊,你也隔绝了很多的生活的源泉。深入日常生活啊,别的普通的兄弟姐妹的灵感和情谊,都会减少很多。

国画适合50年以后

广州日报:作为油画家,你对国画怎么看呢?

刘小东:我觉得国画不适合在今天这个社会生存。如果在中国来讲,我的判断来讲,它适合50年以后。就是社会发达到一定程度,个人完全不顾左邻右舍或者社会舆论的干预,个人完善自己的欲望更强的时候。

广州日报:作为相对比较传统的一个画家,你是怎么看待普通的生活?

刘小东:一个人的创作离不开他童年、少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影响。咱们成长的年代都是日常生活非常混乱的,现在讲来都是很单纯的,因为人想过去就只能想起纯洁的一面。

当你长大以后很多麻烦就来了,我不喜欢日常生活的具体的麻烦,比如我个人生活,我特别讨厌跟人打交道,比如说你在哪租一间房子、盖一间房子、买一间房子,起码的吃住行要跟很多人打交道。这是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又特别喜欢和这些人住在一起。我是搞形象的一个艺术家,我只是从视觉上和心理上感觉非常动人。可是你要真是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他们之间是非常勾心斗角的。

当代艺术家更像政治家

广州日报:你曾经说过,你在创作的时候是瞬间判断形象,然后再慢慢地选择形象,让形象跟着作品,慢才有意味。想听你谈谈你怎么理解慢这个问题。

刘小东:怎么说呢,我觉得古代的艺术,全身心地付出传达的东西,非常的美。那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从事的本分的工作。那么发展到现在的当代艺术家,其实更像一个政治家。他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家。他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发言权,他必须是一个政治家。他仅仅作为一个手工艺的艺术家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没有发言权你的人生就白活了。

广州日报:你怎么看艺术体制的问题?

刘小东:总的来讲艺术体制是为媒体工作的。我觉得今天的艺术非常可怜,就可怜在它为媒体工作。今天的人如果没有媒体就无法了解这个社会。一个艺术家的欲望太强,他想在社会得到发言权,他如何得到发言权?他必须通过媒体。不仅是一个艺术家,整个艺术体制都要这么做。一个美术馆,国家的文化宣传都要通过媒体。因此,我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做一个隐士。做一个隐士就像做一个慈善家一样,要有巨大的实力才能够维持你这个生活。


2008-9-11 22: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10  

本届广州三年展将展出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位艺术家的最新作品,与往届三年展不同的是,国外参展艺术家人数大大超出国内艺术家,达到了参展艺术家人数的五分之四。

第 1 幅
Vik Muniz作品

第 2 幅
NRauch_BonSi作品

第 3 幅
NRauch_BonSi作品


2008-9-11 22:2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11  

7月20日,內地策展人高士明曾在本版為今年廣州三年展「向後殖民說再見」的主題解畫。話說當年強調反思霸權文化、尋找自身文化身份的後殖民理論一出,所向披靡,掀起全世界轟轟烈烈的社會解放思潮;然而今日英雄老矣,寶劍都已變鈍刀,曾經的「先鋒」已普及成為另一個「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反而成為藝術創作的「靈感殺手」,正是時候say goodbye。

 令人好奇的是,在香港這個真正的「後殖民社會」,在同為今年「廣三」策展人之一的張頌仁,以及幾位即將參展的香港藝術家的眼中,「與後殖民說再見」又意味著什麼呢?好報紙從不吊人胃口,請聽本回分解。

 和高士明一樣,張頌仁同樣認為「後殖民」的理論大流已經開始限制藝術的可能性。

 「後殖民理論影響到後來發展出來的多元文化主義,60年代的解放思潮啊,婦女解放,同性戀及邊緣團體的問題。許多大的展覽都以這些主題作為創作的方向和內容,的確曾打開了很多新的門路。但我們要和它說再見,是因為到了這個年代,就當代藝術來說,是否要去發覺這套理論所掩蓋的其他理論?在這麼一套豐富的理論下,藝術是不是變得太容易了呢?多了很多標籤性的主題,使藝術家的作品很容易因為符合某一個標籤而看起來好像具有豐富的內涵。可這內涵並不在作品裡面,而是在評價機制裡面。看起來好像很複雜,其實和創作無關。」

 這麼說來,香港顯得更特別。它是真正的「後殖民」社會,藝術家的創作中卻似乎最少標籤,更多的是極其個人的生活表述。

 「香港藝術在整個社會體制中本身就比較邊緣,已經很難介入文化政治的討論平台,香港藝術家在個性上和形式上都迴避了藝術作為社會力量或文化運動力量的角色,而走向個人化的作品特色。這些作品當然更加難凝聚成為一種社會力量,但很多香港藝術家考慮的問題在這個層面上比較深,他們在生活的層次、現實政治生活裡面來討論如文化衝突、體制上的權力控制等問題。」通過比較個人的、具體體驗的、生存狀態的經驗來思考,作品反而脫去了大標題的帽子,在最日常化的情景裡見了真章。

 這種特點在參展的幾位香港藝術家身上似乎紛紛應驗。他們的作品乍看與「後殖民」毫無關係,但反過來想,這豈不正是一聲絕佳的「再見」?

第 1 幅


2008-9-11 22:4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更其

#12  

挺喜欢刘小东的油画,普通人的视角,一些出其不意的瞬间(特别喜欢他早期画的和喻红在一起的画,青春、焦虑、无助),然后他裁剪出来,放在别别扭扭的构图里面。与宏大叙事,一本正经的传统绘画不一样,却不像有的现代油画家,瞎画,他的写实功夫是一流的。

可惜看不到那些影像装置,最近迷这个。


2008-9-12 00: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13  

哦. 我对刘小东的这几句话很感慨.

刘小东:怎么说呢,我觉得古代的艺术,全身心地付出传达的东西,非常的美。那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从事的本分的工作。那么发展到现在的当代艺术家,其实更像一个政治家。他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家。他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发言权,他必须是一个政治家。他仅仅作为一个手工艺的艺术家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没有发言权你的人生就白活了。

广州日报:你怎么看艺术体制的问题?

刘小东:总的来讲艺术体制是为媒体工作的。我觉得今天的艺术非常可怜,就可怜在它为媒体工作。今天的人如果没有媒体就无法了解这个社会。一个艺术家的欲望太强,他想在社会得到发言权,他如何得到发言权?他必须通过媒体。不仅是一个艺术家,整个艺术体制都要这么做。一个美术馆,国家的文化宣传都要通过媒体。因此,我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做一个隐士。做一个隐士就像做一个慈善家一样,要有巨大的实力才能够维持你这个生活。


影像作品有不少呢. 有机会, 还是自己去感受一把吧.


2008-9-12 01:0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