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欧阳中石:抱着热爱的心胸弘扬京剧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欧阳中石:抱着热爱的心胸弘扬京剧

10月21日下午,前来参加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著名学者、书法家、教育家、京剧奚派传人欧阳中石先生在济南下榻的宾馆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窗外秋雨如诉,室内谈笑风生。年逾八旬的欧阳中石先生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要言不繁,精辟的语句不时脱口而出。他那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表述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我们感觉整个采访就是在听一位和蔼的老师上课,一个多小时不知不觉过去。将晚的天色,提醒我们结束了采访。最后,欧阳中石先生欣然为本报题字。

  京剧节在济南办实至名归

  记者(以下简称记):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济南举办,同时青岛、淄博两个城市还是分会场,众多艺术家前来参加演出。您对这届艺术节怎么看?

  欧阳中石(以下简称欧阳):京剧节放到济南来办,是实至名归。济南素有“ 曲山艺海”之称,这里戏曲、曲艺界名家辈出。票友多,而且是名票,对唱腔艺术都有相当精到的研究。懂行的戏迷也多,台上演员哪怕出点小差子,他们都能看出来。京剧艺术节在济南演出,门口总能看到围着一大群急着买票的戏迷。这届京剧艺术节在济南举办,还显示出山东对京剧艺术热爱的程度,显示出山东广结天下朋友的胸怀。

  艺术节同时还放在青岛、淄博两个城市举办,影响更大、更广,这个举措很了不起。

  我是一个教书匠。从这个身份来看,这届京剧艺术节对京剧这门学科的进步会带来很大的推动。我还是一个山东人。作为山东人,我应该感谢各方面朋友对这届京剧艺术节的关心和支持。如果站在全国的角度上讲,我该感谢京剧艺术节,因为它对于普及京剧艺术、推动人们对京剧艺术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记:这届京剧艺术节来了好多艺术家,阵容庞大。听说您有几个弟子也参赛了。

  欧阳:是啊,我有六七个弟子。其中山东的有刘建杰、李保良。

  怀念、眷恋旧的,热爱、欢迎新的

  记:参演本届京剧艺术节的 37台戏,都是第四届京剧节后创作的新作品或重新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这些新戏对于京剧艺术的发展都会产生哪些作用?

  欧阳:京剧已经发展了200多年,历史已经比较长了。它也是最后成熟的剧种,许多有代表性剧种的优点,都集中到京剧上面来。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传统剧目,脍炙人口,词曲都成为典范性的作品。

  近年来,艺术家们遵循艺术规律,创作出很多新剧目。对于这些新作品,要有科学态度。不要一下子就评价为最好的。有些小毛病、小不足,也不要过分挑剔。

  有些是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这是根据观众需求改进的,说明时代发展有这样的要求。无论新创还是改编,好的,就保留;不好的,自然就淘汰了。

从个人感情来说,对那些传统的优秀剧目,我是怀念、眷恋,对于新戏,我是热爱、欢迎。比如这次展演的新编历史剧《晋德裕》就很不错,于魁智、李胜素我都见了,演得很好。

  记:有多个戏是从歌剧等其他剧种改编过来的。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欧阳:京剧要不断向前发展,首先要继承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这些内容想丢也丢不了。另外也要在新的艺术思想指导下,努力接受新的东西,勇于尝试新东西。取不同剧种之长,取各流派之长,不断赋予其新内涵,这是京剧艺术丰富多彩的必由之路。

  提出实验,就要鼓励,要满腔热情地去推动。成功还是不成功,由历史去评定。

  还必须提到,前来参加这届艺术节演出的演员,无论是已经成名的,还是年轻人,都是目前最好的一批演员。他们努力不辜负时代,推动京剧向前发展。单就从敢于创新这方面来说,他们就该获得充分肯定。

  记:有人质疑新作品词曲都不如那些经典传统戏典雅、精美。

  欧阳:有不同的声音很正常,但这都是热爱的声音,只是热爱的声音不同、角度不同罢了,其实在热爱京剧的精神上是一致的。

  观众喜欢听到人的真实声音

  记:这次艺术节展演山东京剧院排演的《铁道游击队》把真火车搬上了舞台,您怎么看?

  欧阳:其实古人早就搬过。可以尝试。小时候,我就见过有把真牛拉上舞台的,也见过把汽车弄上舞台的。这个办法好不好?至少观众看见形象了。当然,要是换个舞台演出,会不会很困难?打个比方,如果剧情需要出现一座山,是不是真要搬座山来?用布景,虽是假山,可以当真的看。

  过去,有的演出连布景也没有,也可以演。让大家感觉是山,那里就有山。这是戏曲的优势。

  记:《铁道游击队》还融入了流行音乐、话剧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欧阳: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话剧,都可以融合到里面去。融汇得好,则越多越好。关键是好,这个最重要。

  作为观众来讲,看了满意,就是好。现在唱流行歌曲,是拿麦克风,观众听到的其实是电声,不是人的声音。虽然电声大、响亮,但观众并不满足,听了评价是“嗓子真好,电真好!”

  观众喜欢听到的是人的真实声音,这种声音才有生命,有个性,有人的气息。听着演员在台上真正说上两句,唱上几声,就满足了。

  我们说,一切为观众服务。观众说好,才是好。

  从艺术的角度讲,用的方式最简单,让人获得的感受最丰富,就是最好的。

  在这些方面,前辈们把最有智慧的内容留下来,后来人要继承好,然后不断琢磨,加上自己的智慧,推动创新。

  表演是内在东西的外现

  记:京剧表演有自己一套虚拟的、程式化的东西,现在很多年轻人说看不懂。对这部分人来讲,应该怎么欣赏到京剧艺术的美?

  欧阳:表演是一门艺术。把生活中那些色彩不那么鲜艳、层次不那么鲜明的东西,打扮得花花绿绿,这是舞台需要。过去在农村,街头巷尾搭一个土台子唱戏。穿得花花绿绿,就能吸引人来看,一方面这有观众需要。另一方面,也能让人看得更清楚,更能看明白,看懂演的是什么。

  表演的“ 表”,是把内心看不见的东西外现出来。外现出来的内容,必须夸张。“演”,与“衍”一个意思,有推衍的含义。演,是为了内容上的加深,加厚,让观众得到形象化的理解。

  京剧通过表演,把内在东西外现,让观众获得艺术美的同时,还具有教化作用。

  内在的东西,似乎小说更适合去表现。但京剧采取了一种最活泼、最成熟的方式。也就是说,两者表现的艺术语言不同。

  我说过,京剧“ 没有真的,全是真的”,就是这个意思,是虚拟的真实。

  跟着演员眼神“跑”了个漫山遍野

  记:您在书法、戏曲包括逻辑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这几个学科有的差异很大,就拿书法、戏曲来说,虽都归入艺术,但书法是形的艺术,戏曲是声的艺术。您是如何做到融会贯通的?

  欧阳:不能叫融会贯通,只能叫走过来了。

  其实,有关艺术上的事情,深思起来,都是哲学。比如我说的戏曲“内心外现”,就是哲学语言。

  反过来说,哲学上说的自由、自然,也是艺术遵循的法度。我们说,一个人如果迈左腿时,向前伸左手,不自然,让人看上去也不舒服。

  举个书法方面的例子。写字有四平八稳之说。像盖叫天的“ 盖”字,上面是倒“ 八”字,中间是“ 王”字,下面是个“皿”,很对称,但四平八稳写出来,就显得呆板。你到王羲之《圣教序》里看看他写的“盖”字,就让人感觉挺胸、抬头、精神抖擞。(欧阳中石先生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右手举过头顶,左手后拉到腰部)写一个字,怎么写?字得是活的啊!

  演员表演也是如此,不能老实,要是表演四平八稳,也很难让观众喜欢。有“杂技”演员,没“立正”演员呀,对不?动作越危险,越难,越美。

  艺术要给人以美感。 太平实,难以带来美感。只能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才能形成这种审美效果。

  艺术各有自己的一套表现样式。书法有一套,戏曲也有自己的一套。京剧《杨门女将》里有一个场面,马到山前,没道了,演员抬头打量山。其实舞台上没山。但演员脸上的表情、眼神告诉观众,眼前就是崇山峻岭。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也跟着演员眼神跑了个漫山遍野,这就是戏曲的表演方式。观众看了是幸福的,也是满足的。

  让人感受到“切时如需”

  记:这些年来,虽然年龄大了,但您一直没有放弃教学,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您?

  欧阳:好多人知道我是书法家、喜欢京剧,其实,我是业余的。我其实是一个“教书匠”。我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就说小学吧,我在济南教过一年多时间的小学,因为是复式班,好几个年级交叉到一起上课,所以一年多时间里,一到六年级全教了。带过硕士、博士,指导过博士后。目前从学历上说,再往后没有的教了(笑)。我觉得要说什么力量支撑着,是日月给了我精力。

  记:您的精力、情感丰富,教的课更丰富。

  欧阳:小学和中学,我教过语文、数学、历史、体育、化学等课程,大学里,又教过书法、戏曲、逻辑学等,教过的门类确实很多。

  我教学生的时候,都告诉他们,一定要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

  举个例子,今年是戊子年。我给我的学生布置了个作业,就是写一个明年的日历的第一页,该怎么去写?“写”,是书法方面的事,是形式,写哪些内容,也就是日历第一页是什么内容,比如明年是什么年,是己丑年,是牛年,为什么是牛呢?这就是一个文化问题了,需要学生自己把学到的知识用进来。

  记:您谈书法时,有一个 16 字的口诀,就是“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时如需”。这是否也适用于京剧表演?

  欧阳:我谈书法时,常讲这16个字。用来谈京剧,也合适。“作字行文,文以载道”,其实就是表演中蕴含的那种教化作用。“以书焕彩”,尤其是“焕”字,更与表演契合。什么是“焕”,就是焕发。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打个比方,拿一根火柴,在火柴盒上一划,火一瞬间燃起来。一个火星落到火纸上,用口一吹,不是那种徐徐的吹,而是非常干脆,“噗”的一吹,火着起来了。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这就是“焕”的状态。

  记:也就是孔子说的“引而不发,跃如也。”

  欧阳:对,焕,就是跃如状态,表演上就需要这种极具爆发力的表现能力。至于“切时如需”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要切合时代,与时俱进。这也是本届京剧艺术节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无论是剧目,还是表演,都能让人感受到“切时如需”的特点来。

  还是最希望来济南

  记:您出生在山东,又曾在济南读过书、教过书,中间多次来过济南。此次专程到济南参加京剧艺术节,真是泉城缘深。

  欧阳:要说我希望去哪儿,最希望到的还是济南。

  我的童年是在济南度过的,对这里有一种浓浓的乡情。在济南教书的时候,白天教学,晚上到剧团去唱戏。那段时光,永远也忘不了。

  现在,每看到济南的发展,心里都是由衷高兴。有人说,老济南面目全非,看到“全非”,我更为高兴,因为这表明着济南在不断发展。听到哪些地方,还没变,我都想去看看,很亲切。

  济南京剧界有很多前辈都是我崇拜的偶像。这里有师长、有朋友,与他们见面,特别亲切,尤其是一些人同台演过戏。在这里,我也借《大众日报》,向长辈、老朋友们问好,有的虽然来不及专门去看望,但我们的精神永远在一起。(记者/逄春阶/于国鹏)

(摘自 《大众日报》)



是非是我非我
2008-10-22 18:5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