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近邻胜若远亲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近邻胜若远亲

辰山植物园四月一日要涨价了!

这消息迅速地在顺天村八百八十八号老居民中间传播开来。

现在这年头,什么消息传得不快?

近的好如抢购食盐,远的就有那个“杀死”怪毛病.....。

大家人手手机一只,有的还有好几只——一只办公事一只办私事再有一只保密只和小蜜通话联系。

顺天村地处成都路,最早的一条高架动迁对象。

原本住在双亭子间的三好婆活着时常常叨念:动迁动迁,早动早迁!

还是三好婆有远见卓识——她不像有的老人那样,对动迁特别反感好像真的动一动就要命似的——果然晚拆迁不如早拆迁!

现在是越晚拆迁的搬得越远。远得大家老邻居连走动都越发困难了。

其实,三好婆也是属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九斤老太一类一向对新生事物看不惯的。三好婆最典型的事例是坚持到最后才对各种电器诸如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勉强地接受下来。

冰箱耗电电费太贵;洗衣机洗得不如手工干净;空调是吹得人不舒服,还容易感冒。

唯二的例外一是微波炉,一个人中午热热饭菜要方便得多得多;二是安装闭路电视,邻居大家都看见是三好婆自己兴冲冲地跑街道登记办手续的。

照例规划好的路线,动迁后各奔东西的老邻居们相约在三月份最后一天赶上能在票价翻番前一日游辰山。

老规矩了,有的在地铁各站上碰头,有的在出地铁等公交时会面。

今年缺了三好婆。

老人是去年走的。晚期肾癌,到发现已经无力回天。幸好,年纪大了反应也差没有多大痛苦。

老邻居们相互转告,从四面八方赶来出席追悼会。

年纪轻的还都回忆起自己上中小学回家吃中饭的情景。

父母上班,经常有三好婆照顾。还有家长一有事,就把小孩子托给三好婆临时看管的。

三好婆真好比八百八十八号托儿所所长。

缺了三好婆一个,大家还是兴致勃勃地相约这里那里的上海一日游。



是非是我非我
2011-6-12 07:1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2  

走了一个人,大家其实别无伤悲。

活动照常,聚会照旧。

老邻居还是很念旧的,经常借机会寻名堂聚一聚。

发起人是原先的居民小组长李大姐。梅龙镇退休职工。老年大学京剧班里不唱李凤姐,倒和瑜老板一样唱正德皇帝。

跟老早招呼大家“落雨了,打烊了,小八腊子开会了”一样的大嗓门。

“喂,明早八点正啊。”

“别忘记了,像上次那样害得人家等你半天。”

“我已经关照过前厢房来,你放心。”

“老规矩,打的到最近的地铁站,起步价。”

“明天最后一天,到后天门票就翻跟斗了。”

“有啥看头?最低限度温室总归蛮蛮好看,难道不是?”

“一定要来啊!”

----------。

一圈电话打下来,李大姐坐在藤椅上脚一时有点立不起来。

说到底年岁不饶人啦。

辰山植物园门口大部队集合。有的还是在地铁车厢就碰头了,一起拼档叫叉头。省得等公交。

打过招呼,边走边聊,三五成群。

大半圈诳下来,到点吃午饭。

老规矩,各人带来的吃食摆在一起,满像游园冷餐会的架势。

比一个人或者就一家人有意思。

边吃边谈。

隔三差五地就会谈起另外一个缺席朋友。


2011-6-12 07:1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3  

吃饭总是最热闹的时候。

老马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

“来来来,照规矩评比一下:看啥人今早带来的吃食最受欢迎!”

张阿姨一面孔的不肖。

“算来算来,老马你还好意思主持评比当评委?自己看看看,每趟带来的东西吃不完再带回去的是啥人啊?”

老马一下子闷牢,只好不开口。

快人快语的张阿姨还是三不罢四不休——“凭良心讲,你一个男同志——哦,现在不好叫同志——你这位先生总归是吃的最多。大家讲对不对?”

老马找到了一个反击的把柄:“喔幺,吃得最多的要算你自己屋里的憨大儿子。怎么?今早没有带他来?”

张阿姨一看话风不对,马上转移大方向。

品评各家带来的食品正式开始。

因为是冷餐会,逛公园不适宜带的拿手菜都不在其列。

孰好孰坏孰高孰低,谈笑间一顿午饭就解决了。

人是最容易怀旧的。不像动物没有那么多记忆和伤感。

顺天村老居民一致公认的冷餐佳肴是新嫂嫂最受赞誉的熏鱼和叉烧。

现在要到啥地方再能觅得到哦?

也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小菜场隔壁弄堂穿出到另外一头的弄堂口摆摊氽熏鱼的现在要算质量最最好了,还是及不上新嫂嫂的手艺。

氽熏鱼的时候,那种香味薰得人直流口水。

大家公用一间厨房,一网打尽。


2011-6-12 08:2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4  

新嫂嫂是新娘子嫁过来的时候叫出来的。有一段时间顺天村八百八十八号一直没人娶媳妇,新嫂嫂的称呼也就一直没有改。

久而久之,成了习惯。

尊姓大名是谈莲芬,人生得蛮小样,但是用沪剧一句传统戏台词来讲就是小惹劲。

谈莲芬人不算漂亮,可是一副五官拼拢来到也还齐整。脸上总是带着三分笑,也就很讨人喜欢。再加上心灵手巧,不管什么时新的绒线生活,花样再复杂看一遍就不会得搞错。

叉烧和熏鱼更是谈莲芬的拿手绝活。

虽然一只公用厨房间,别人家学来学去学不到家。碰到邻居一声称赞,谈莲芬只是笑笑很四海地表示大家来尝一块。不要紧的。

不识相的老马照样讲得吐沫飞溅。

假如三好婆还活着,一定会得拉拉他的袖子关照他好刹车。

新嫂嫂谈莲芬是李大姐心中永远的痛。


2011-6-12 08:2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5  

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

新嫂嫂谈莲芬的丈夫小强原本应该是李大姐的乘龙快婿。

李大姐的女儿王美芳和谈莲芬同年。人好好叫要长得比谈莲芬漂亮的多。

虽然不是大家闺秀,倒也称得上小家碧玉。如果不讲出身成分,那么王美芳就和程乃珊小说名著《大女儿经》里的老大相仿佛。

真要说起出身成分来,王美芳又着实比大女儿经里的大女儿强的多。

一个出身成分不好,一个的的刮刮的纱厂工人家庭。

不要说程乃珊笔下大女儿一家子,就是顺天村八百八十八号上上下下都没的比。

老马家底是职员,还是保留工资的那种职员。三好婆算得苦,就是城市贫民。再有几家是教师、小业主以及像七十二家房客里的小皮匠。有一家肚皮里向知识最多,工程师!偏又是据说原本是妓女改造过来的。

谈莲芬的娘家和小强家倒是门当户对,都是黑七类——地富反坏右加上刑释和资本家。

时代不同标准也不同。

李大姐现在想来要是没有那一张大字报多少好啊——那么小强就不会娶谈莲芬,去美国的就是王美芳。自家嘛,自然老早也就跟着移民到大洋对岸去了。

李大姐记得很清楚,老邻居门也不会忘记脱。新郎官小强结婚时里向穿的棉毛衫还是破的。

虽然穿在里面一般情况下除开新娘子别人应该看不见,可是厨房合用,卫生也合用。那时侯的上海滩邻居人家要藏有秘密实在太难了。

顺天村房子原本是小强祖父的产业。

祖父福气,解放前正好去世。享乐一世没有遭罪。临终前早早就准备好的后路就是一笔金条。原先是预备小强爸爸出国留学去的。小强妈妈舍不得离开身体不好的爷娘,也就没去成。

抗战胜利,百废待兴。那笔教育基金就变成了房地产——不动产好啊。自家住一层,其余出租。上海滩寸金之地,旱涝保收的就是房租了。

那时侯啊,谁想得到呢。

谁又想得到新世纪新上海千万富翁那么多——一个人家有三套房子就够数。就讲老马家连得孙子的儿子婚房都预备下了。

解放后房改就断了小强家房租收入。

一幢楼里大家那个高兴劲儿别提了——原本房租讲几担米,现在房管所租赁凭证房票本本上便宜了多少哦。到底新社会人民政府好啊。


2011-6-12 08:2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小说界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