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导 言
罗伯特A.W.劳恩蒂斯
有些人被其自身内在的叛逆所毁灭,这种叛逆性使他们总是与环境格格不入,使他们内心冲突不断。有人因此成为毁灭者;而有的人则勉强实现了一种朝不保夕的平衡,使得以在艺术等领域作出持久的贡献,但自己却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样的人通常被称为"浪漫主义者"。约翰·格瑞菲斯·伦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于876年1月12日生于圣弗兰西斯科,在他出生前,他的父母从中西部迁移到加利福尼亚。伦敦的父亲在美国内战时期上过战场并负伤,而且一直未能从创伤中恢复,所以在小伦敦幼年的记忆里,他的父亲已经是一个垮掉了的人。伦敦对自己早年生活的描述也许有些夸张。伦敦家的生活固然艰苦,但绝非如查尔斯-狄更斯所经历的那种难以忍受的贫困和非人的待遇。
他不喜欢自己的名字"约翰·格瑞菲斯",所以把它改为杰克,并且使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新名字。十四岁时他就离开了学校,但他这时已阅读了大量浪漫主义小说(其中有一本奎达写的名不见经传的书,后来他认为此书对自己影响最大),一些关于航海和探险的书,以及一些廉价书,所有这些书都大肆渲染了传奇般的冒险经历及其神秘的魅力,对传统的谋生方式显示了极大的关注。当伦敦一家迁到奥克兰时,杰克发现那里免费的公共图书馆成了他真正的文法学校。刻卜林的作品一问U:,杰克就如饥似渴地阅读他的每一本书。杰克对刻卜林的强烈兴趣终身未减。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魅力"这个关键词。杰克·伦敦终身寻求一种神奇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条通往成功的快捷、肯定、多姿多彩的道路,而他认为要实现这一切只需要具备勇气、采取行动就足够了。尽管博览群书,他并不显得书生气,也不是整天足不出户、耽溺于白日梦的幻想者。他曾到一个食品罐头厂长期做工,这段经历足以使他终身憎恶机器、工厂和整个工业制度。他从曾做过他奶妈的一个黑人妇女那里借了三百元钱,买了一艘小帆船,只为了去当海盗,抢一点东西--抢劫圣弗兰西斯科海湾的牡蛎滩。
幸运的是,过了一段时间,这项事业开始令他厌倦,这对年轻的伦敦和美国文学都是幸事。他转而当了渔业警察,驾着他那艘小帆船在海上巡逻,常常与以前一起从事海盗活动的伙伴发生冲突。十七岁时,他在一艘猎捕海豹的双桅帆船上找了一份工作,随船前往日本和白令海峡。
之后杰克又做了磨坊工人,但时间不长,因为他发现在那里工作比在工厂里好不了多少。他想成为一名电力工程师,但最初促使他定下这个计划的艰辛劳动最终却阻碍了他。在893年大恐慌之后,劳工组织纷纷出现,杰克加入了克里的产业军,在全美巡回,并横跨大陆游行到华盛顿。然而政治对他并无足够魅力,所以当运动逐渐终止时,他离开了这支"军队",继续像流浪汉一样到处旅游,不久之后他因犯游荡罪而被判监禁三个月,这样的冒险方告结束。
至此,他生活中所经历的每件事,都促使他成熟,他开始信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当时,社会主义正在被压迫阶级中风行一时,但这并没有使杰克走上革命道路。三个月的监禁使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他回到了奥克兰,从他姐姐那里借了一些钱,把全副精力投入到进大学学习的准备工作中,并取得了在一年之内修完四年课程的显著成绩。
他因为对一次台风的描述获得了新闻奖。此时的杰克心中已经有了自己新的目标:他想成为一名作家,因为他确信自己将在这一领域交上好运。他孩提时代的英雄--奎达作品中的西格纳,在钢琴上成就了自己的声名,而杰克·伦敦将用他的打字机征服这个世界。他决定到大学里去学习写作技巧。
加利福尼亚大学令他倍感失望,因为它并未能为杰克提供培养实际写作能力的速成课程和通往成功的捷径。没有人同情他,没有人了鳃他的需求。他在课余不断写作,把手稿寄往全国的杂志,但都不被采用。本地的报纸接受了他几篇投稿,这给了他一点小小的鼓励,但因为缺钱,他终止了大学学习。现在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到洗衣房里去干既繁重又乏味的体力劳动。
后来,人们在科隆代克发现了黄金。这对杰克来说是一个诱人的机会,他去了北方。然而,仅有勇气和体力远远不够,他不但未发现黄金,还患上了坏血病,只好回了家。看起来他这次是空手而回。他再一次投入了写作中,租了一台打字机,夜以继日地工作,写出了大量的流浪汉故事、航海故事、关于科隆代克的故事,以及散文和诗歌。杰克虽然没在科隆代克找到黄金,但他带回的关于科隆代克的日记,却具有黄金般的价值,然而它需要漫长而艰苦的提炼过程。杰克的第一篇故事发表在《陆路月刊》上。虽然稿酬微薄,但自此之后,他的其它作品陆续被刊用,他也开始把自己的作品推向其他市场。他虽然没有找到成功的捷径,但他决定坚持下去。两年之后,写作带来的收入就成为了他主要的生活来源。900年,短篇小说集《狼之子》由霍夫顿·米夫林公司出版。接着他又有四本书相继问世,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
1903年,《野性的呼唤》出版,这对杰克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成功,他仿佛发掘了一个大宝藏。该书不但立即成为了畅销书,而且受到评论界的密切关注。
他从不喜欢挣钱的过程,但他承认自己有挥霍的习惯,而且总是为这种习惯付出代价。他称自己为"雇佣文人",对自己生产出的满架的书充满厌恶。在他的内心,他仍然追求魅力、行动和冒险。他要供养妻子和一个女儿,他的母亲和侄子,并且他随时欢迎来访者。
他仍然能保持住那岌岌可危的身心平衡,但却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他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在写作取得成功之后不久即自杀了。伦敦曾经到南半球的海域旅行;曾在伦敦东区居住;曾经为赫尔斯特做过记者,对日俄战争进行过报道。在四十岁时,那种使他赖以活下去的平衡彻底崩溃,他死了,身心俱疲,心力交瘁。
在十七年间,他写出了五十本书。在美国,他写的科隆代克系列短篇小说以及《野性的呼唤》、《海狼》、《马丁-伊登》等作品至今令人难忘,这些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在国门之外,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杰克因其对工业制度的强烈抗议和批评而闻名。在苏联,他的小说如《铁掌》(1907),非小说类作品如《阶级之战》(1904)、《革命及其它散文》(1910),以及研究英国伦敦贫民窟问题的《深渊中的人民》(1903)等,使他声名鹊起。
马卡斯·康利夫在其研究专著《美国文学》中这样评价杰克·伦敦:尽管他(伦敦)的风格粗糙,作品中充斥着大量新闻中常见的陈旧题材,对肌肉的力量及男子气概的冗长论述,对马克思学说和尼采哲学的奇怪的混杂,以及诸如=类的问题,他的作品仍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伦敦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笔下的形象及事件是如此生动,以致于读者往往注意不到他作品中的情节及人物刻画上的不足、风格的粗糙、哲学思想上的荒诞等缺陷,而是自始至终都被他作品中所体现的魅力所征服。"魅力"的原义为"蛊惑力",可以说,杰克·伦敦是最伟大的"蛊惑者"之一。
转自:读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