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薛宝琴新编怀古诗猜想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 薛宝琴新编怀古诗猜想

自打《红楼梦》四十九回,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四位小姐进入贾府后,为大观园的冬日增添了无穷乐趣,青春美丽、雍容华贵、知书识礼,良好的教养、广博的学识为大观园注入了勃勃生机。

在被比做四根葱的四位小姐之中,最光彩照人的当数薛宝琴了。薛宝琴这位人物十分特殊,薛姨妈告诉贾母:"她从小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三山五岳都走遍了......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薛宝琴应李纨之邀,挑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诗,并自谦地说:"诗虽粗鄙,却怀往事,有暗隐俗物十件,姐姐们请猜猜。"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十首诗谜书中并无谜底。

笔者猜想,这十首怀古诗紧连着贾府的兴衰荣辱,丰富多彩,跌荡起伏,而且是源远流长。薛宝琴在这里吞吞吐吐,语打机锋、含而不露的做了一些暗示。下面咱们就奇文共欣赏。

第一首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第一首诗迷,赤壁怀古,是这十首诗迷的总纲。首先猜诗迷,赤壁沉埋水不流,赤壁是指灶堂,终日火烤、火烧。沉埋水不流,是指灶台上的大锅。大锅埋在灶堂上,锅内所装之水不流动。徒留名姓载空舟,这句里,大锅被比喻成舟。各种名字的菜,在锅内加热做熟,熟后的菜,被起成漂亮的名字,无一例外的都要被舀出锅外,这里外一倒腾,就扣上了这句徒留名姓载空舟了。喧阗一炬悲风冷,就很直白了,是说做饭菜时,为了灶下火旺,用手拉风箱,这句是讲灶内火的事。无限英魂在内游,这句是讲锅内做饭菜的事,每口使用着的锅,年深日久,有多少山珍海味,被这大锅做成精美的菜肴,那些飞禽走兽多少生灵,被这大锅炮制过。这四句诗迷,第一句是形容整体,第二句用比喻,第三句说灶下,第四句是说锅内。说到这,这谜底已跃然纸上,这是一口大"锅"。

说起这锅,那真是源远流长,恐怕人类发现了用火之后,就每日如影随形的伴着我们的生活。中华文化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夏、商、周,这个锅在那时被称做鼎,那是由青铜铸的,三足,上面一个大凹槽,下面生火。凹槽内烹煮食物,那时人们吃饭是大事,贵族每到吃饭时,钟鸣为号,集齐族人,左照右穆,长幼有序,用大鼎做熟了食物,在一起共同享用。因此形容家族富有,血统高贵,有一成语,叫"钟鸣鼎食"之家。到了秦汉时,这锅被叫做釜,也有成语为证,那就是尽人皆知的破釜沉舟。它讲的是秦二世时,天下板荡,楚霸王带兵西进咸阳,在巨鹿这个地方,遭遇到了秦军主力,章郸。两军兵力强弱相差悬殊,秦强、霸王弱,霸王心里没底,这一仗又必打,因此霸王引兵渡河后,沉掉了船,以示无退路,砸碎了做饭用的釜,以示只有打败敌人,抢到敌人的釜才能有饭吃。所以后来把下定决心,以死相拼的,都用破釜沉舟这一成语。到了唐代,锅又被称做锉,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曰:荆菲深蔓草,土锉冷疏烟。这个土锉的锉字,注解中说,就是锅。到了曹先生写"红楼梦"的时代,这个做饭菜的炊具,那就叫锅了。由此可见,锅这种炊具,从古到今,有鼎、釜、锉、锅这样一系列的变革叫法。另外,鼎有除旧布新、开创局面的意思,有句成语叫问鼎中原。这釜的同音字有福,锉的同音字有错,而锅,按照中国的玄学测字法来说,它发祸的音,因为诗学十三韵,锅、祸在同一韵上,同时它又有祸字型,因为锅一但被剥金换衣后,它就成祸了。因此代人受过的事,常被称为背黑锅。

那位说了,猜个谜,你就从鼎说到锅,从音讲到型臭显摆什么?这不是笔者的意思,这是曹雪芹先生写红楼梦书的意思。红楼梦一书贾府有据可查的是写了五辈人,第一辈人是兄弟二人,一名演,一名源,二人行武出身。"是从血盆子捞出来的红顶子。"这是从悍仆焦大口里向我们透露的,二人有军功,一被封为宁国公,一被封为荣国公,两位国公大人,在开疆拓土、除旧布新的风起云涌时代,追随圣主,为自己也挣下了钟鸣鼎食的贵族地位。这样,开创宁府的演公,与开创荣府的源公,可以说,一为宁府之鼎,一为荣府之鼎。这拼了命挣出来的这份贵族地位,世袭的国公爵位,显赫的府邸,无穷的富贵荣光,为的是什么啊?为的是让子孙后辈人享福啊!果然,第二辈人,宁府代化,荣府代善,二位世袭国公,承接父辈的爵位,府邸,家业,尽情的享福。

这个史太君,老祖宗,就是代善的夫人,那是真能享福。琏二奶奶有一次就老祖宗头上的一个疤痕,很风趣的说笑过,说老祖宗头上这个坑,就是装福的,就像南极仙翁。仙翁头上从前有个坑,老装福,老装福,慢慢的就装满了,所以那南极仙翁,也叫福寿仙翁,老话说,寿星老的脑袋,那是宝贝疙瘩。这琏二奶奶,因老祖宗头上的一块疤,本来是件不太体面的事,经她嘴一说,在那场合、那时间、那多人、那氛围,真真是恰到好处,惟妙惟肖的打了把溜嘘。那心思、那口才、真真是琏二奶奶,说她恰到好处,是因为她把老祖宗比成老仙翁。老祖宗高兴,在坐的众人也都觉得比的妙,老祖宗真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只要老祖宗在,贾府就没事,叫一福压百祸。

第三辈人,就到了文字辈,宁府袭爵的是贾敬,荣府袭爵的是长子贾赦,次子贾政由别途在朝做官。你想啊,日中则仄,月满则亏,福享的时间长久了,人就要发生质变,整日的享福,人在精神上就变懈怠了,在身体上变懒惰了,饱食终日,脑满肠肥。就像"曹刿论战"中曹刿所说,"肉食者无谋"每日不思进取,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仗着位尊、有势力,钱多,狐假虎威、仗势欺人。如此这般,你想那能不出错吗?天道循环,损有余,而补不足,易经六十四卦之中,到了六十三卦,即济卦,六爻全正,紧跟着六十四卦,未济卦,六爻全反,这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人力岂能相抗。

红楼梦一书,写的就是贾府从文字辈以来的错,诸位当从书中多为揣摩,细细品味。第四辈,就是宝字辈,这一辈,有两多,一是错多,二是宝多,这两多,就足以引出一个"祸"字了。第五辈是草字辈,为何要成为草?那是祸患的结果。

红楼梦一书,写了引发祸事所有的错,这错有宫中的、有府中的,有主子的、有奴仆的等等,那是错综复杂,多方面、全方位的。惟独将这祸,极其小心的,十分巧妙的藏了起来,红楼梦一书展示给读者的是美丽、是万丈荣光。曹雪芹先生把祸的衣服扒掉,为它镀了一层金,使这祸变形为锅,把这锅扣到了书中,使这部书在美丽、在万丈荣光之中,时时闪现着"祸"的影子,时时的透露这一种悲凉、哀愁、孤寂,只有至情至性,心灵相通的人,才能感受到曹雪芹先生的那种无奈、寂寞。曹雪芹先生隐祸于锅中,自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去探索,真是实在高妙的很。

至此回到诗谜的题目,赤壁怀古。赤:有光秃秃、极贫的意思,赤壁也可解做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怀古:是思念先祖,贾府的后人,坐在一贫如洗的家中,怀念着先祖的万丈荣光,想着自己的家族由"钟鸣鼎食"的贵族,享受无边的福分,由于太过享福而错、错、错。由错而引发大祸,大祸临头,家破人亡,从高高的钟鸣鼎食贵族,世袭的国公府,一下子跌下来,作鸟兽散,散落在大江南北。如同荒草一样,自生自灭,真是痛定思痛、感慨万端,将其浓缩再浓缩,浓缩成一首小小的怀古诗谜。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五辈人的沧海桑田,浓缩成一首赤壁怀古,能不让人触目惊心吗?诗曰:"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曹雪芹先生写《红楼梦》阐发此诗的精微乎?

第十首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识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猜谜,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梅花开在初春,柳叶在暮春呈碧,这首句是表明季节的,说明谜面所扣之物,是在夏季到来时开始使用的。第二句个中谁识画婵娟,是说缘分的,谁能在众多的同类东西中,独具慧眼,相中这个画有仕女图的这一个。第三句团圆莫忆春香到,民俗,八月十五仲秋节这一日又被称做团圆节,这一句与首句呼应,也是说季节的,仲秋节,凉风习习,这个从暮春开始吃香的东西,就开始不合时宜,要被冷落了,一句莫忆就把这东西打入冷宫了。第四句一别西风又一年,说的很直白,西风一起这东西就被搁置了,要想再用,又得暮春时节以后。至此,谜底已呼之欲出了,那谜底就是一把圆扇。

圆扇,同音字,园散,大观园中的主子、丫鬟,众位钗裙散尽。林黛玉做的词《唐多令》中有一句"一团团逐队成球"说的就是贾府的众人,在"予室翘翘,风雨飘摇,予唯音哓哓"之时,各奔前程,像柳絮一样,随风四荡而散。

这首诗谜所讲的人物就是在皇家抄检贾府之日,大观园中,八方狼烟,一片混乱之时,最后一位离开大观园的小女子,她就是林黛玉的贴身丫鬟,紫鹃。林黛玉在古调《桃花行》最后一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说的就是这件事。

大观园在探春外嫁,"七艳"南行后,园中仅剩双玉即潇湘馆中的林黛玉与栊翠庵中的妙玉,偌大的园子,人去屋空,失去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变的冷冷清清,林黛玉此时在园中唯一常去的地方,仅剩了这栊翠庵了。时常到庵中,与妙玉品茶、手谈,当皇家抄检贾府之日,黛玉正像往日一样,在栊翠庵中,与妙玉品茶闲谈。得知府第被围的消息后,妙玉自忖,难免劫难,料想林黛玉在巢破之后,也将无容身之地,急难之时,将香雪海,蟠香寺掌门的信物"绿玉斗"相传。林黛玉怀揣绿玉斗,离开栊翠庵,回到潇湘馆,带着紫鹃想逃走时,为时已晚,潇湘馆已被官兵所围。古法,主子犯罪,罪不及奴仆、下人,抄检人员通常按照主子人员名单,查抄、囚禁犯人。至于奴仆、下人通常要被遣散,林黛玉名在案犯之列,在劫难逃。在此危难之时,孤立无援之地,凶险以迫在眉睫,紫鹃为救林黛玉脱险,决然假冒小姐,使用了历代相传的金蝉脱壳之计。

主、仆二人分手之际,生离死别、难舍难分,紫鹃拉着小姐的手,叮嘱小姐:"事事小心,珍重、珍重" 后,毅然决然的代替小姐赴难。杜宇者,杜鹃也。"一声杜宇春归尽",正是义仆紫鹃帮助小姐林黛玉脱难分手时的那一声"珍重"。真是杜鹃蹄血,痛断肝肠,紫鹃的谐音为自捐,那是喻其"自捐其身,以救弱主"。紫鹃的原名叫鹦哥,谐音为"应歌",那是"应该歌颂"的意思。当紫鹃假冒小姐林黛玉,被官兵带离大观园时,大观园已满目疮痍,处处火光,一片狼籍了,大观园中的主子、丫鬟、仆人都已完全散尽。

回头再看梅花观怀古诗谜,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是说紫鹃无缘追随林黛玉到香雪海,香雪海:那是白梅林。紫鹃代林黛玉顶罪,被迫成为官妓,流落到烟花柳巷。梅边:清高;柳边:混浊。紫鹃为了保有主子的清高,代替主子、义赴浊流。第二句个中谁识画婵娟,到花街柳巷中寻芳猎艳的,都是一些酒囊饭袋,紫鹃陷入火坑,明珠蒙尘,谁人能慧眼识英雄?真是贤达落难,弦断有谁听。第三句团圆莫忆春香到,每到仲秋节,家家团圆日,梅边一主子,柳边一义仆,同为天涯孤女,一种心思,二处挂念,互相遥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四句一别西风又一年,每当西风紧,落叶飘零的劫难之日,更深夜静,主仆遥相思念,林黛玉身边是杜宇声声音哀切,紫鹃是遥望长空,寂寞帘栊空月痕。

第九首  浦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猜谜:古文,红字通工字,女子做手工活,被称为女红,红字在此处读"工"音。女子手工活微小无过于针线活,这针,几文钱一枚,可说是骨贱,两根手指一捏,丝毫不觉有分量,可说是最身轻。第一句小红骨贱最身轻,说的都是针的特征,做针线活时,将两块布缝在一起,手巧女子做女红活时有讲究,不能露毛边,不能看出显眼的针脚,这私掖讲的是将毛边藏好,偷携是指两块缝在一起的布,要看不到针脚。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说的是巧手女子缝制的衣物的特征。小女子做女红活时,素手牵针引线,针随手起,线随针行,就有了这第三句、第四句,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被夫人吊起的是针,勾引彼同行的是线。这首诗谜活生生的一幅巧手女子做女红活的素描,这诗的谜底是"针线"。

说起针线活,未免多唠几句。民俗:七月初七七巧节时,小女子们都要在绣房外,将针线板儿吊在竹竿上,为的是要向织女求得一双巧手,以便女红活越做越漂亮,这个被吊在竹竿上的针线板儿,叫做"乞巧针线板儿"。

曹雪芹先生作"红楼梦"一书,心思极其缜密,每一笔都是千锤百炼,呕心沥血之作,这"乞巧针线板儿" 说的是四个人。第一个,乞巧说的是贾巧姐,书中交代的,她生于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起的名字叫"巧姐"。刘姥姥说:"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上来。" 第二个板儿说的是王板儿,"红楼梦"书中描写的板儿用手中的佛手,换巧姐手中的柚子,这完全是王板儿与贾巧姐的个人行为,与刘姥姥丝毫无关,这说明刘姥姥在王板儿与贾巧姐这桩婚姻上的作用是"定砣"。也就是当刘姥姥确认这教坊中的小女子,正是阿凤的女儿贾巧姐时,定砣变卖家产,用巨额银子从教坊中赎出贾巧姐。而王板儿与贾巧姐的婚事的真正原因,是两情相悦,自由恋爱的结果,那从相认到相知,由相知到相恋,这一过程是相当重要。你想巧姐在教坊中有老鸨子,有教习官,有看家护院的打手,那看管是相当严厉的。而王板儿家住京郊,是一家正经人家,过着亦商亦农的富翁生活,二人风马牛不相及,能把两人连在一起,使之相爱、谈婚论嫁可说是难于上青天。偏偏就有着这样手眼通天的人,历尽艰难曲折,真的就把板儿与巧姐撮合到一块,成为恩爱夫妻。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针,说的是林红玉,书中被叫成小红的那位。曹雪芹先生在书中用浓墨重彩,详尽的描述了小红的为人做事,以及来龙去脉。有一回书中叫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把小红那细蜜的心机,机警的反映,都刻画的惟妙惟肖,就连极富心机的薛宝钗都很忌惮她。这小红本是怡红院中的丫头,就因为为宝玉倒了一杯茶,从而遭受到宝二爷身边那些伶牙俐齿的大丫鬟们的围攻,由此她看清了这怡红院是主暗奴强,都是一群疾贤妒能的酒囊饭袋。时逢凑巧,正当此时,被琏二奶奶抓了回差,办完事后,小红在回琏二奶奶话时,曹雪芹先生做了极传神的描述,在短短的一句话之中,连连的用了"十四个奶奶"。这话未回完,荣府的大奶奶李纨就"嗳呦呦,这些话我就不懂了,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凤姐笑道:"怨不得你不懂,这是四五门子的话呢。"那阿凤是位眼高于顶,目空一切的主,这小红是书中阿凤唯一赞好的人,阿凤由此认定小红是位可造之才,将其收罗在门下。

阿凤是伯乐,小红是千里马,阿凤对小红有知遇之恩,小红焉能不涌泉相报。这一段一串"十四个奶奶"的回话,一方面说这小红聪明、伶俐、记性好、口齿清楚,另一方面曹先生把他实际想说的重要的给隐瞒了起来,那就是小红对这些"奶奶们 " 都是极熟识的,小红的爹是林之孝,那是荣府男仆人的总头,小红的妈林之孝家的,那是荣府女仆人的总头,管理着荣府男、女仆人上千口人的事,每日家中禀事的,讨人情的,找差事的,拉关系的,进进出出,人来人往,可说二十四小时关不上门。小红从小耳濡目染,可说这荣府上千的下人,以及贾府的各支亲属,小红没有不认识,说起那家什么样,门朝那开,那都如同掌上观纹,别说这四、五门奶奶们的事,就是再翻儿翻,那小红都能说的条理分明,一丝不乱。这说明小红有极强的活动能力,有极广博的社交圈子,像怡红院中的晴雯,府外就认识一个搞破鞋的嫂子,花袭人就有一个老实吧娇的哥哥,这些蠢材,都是屋檐下的小家雀,一但离开主人的庇护,就要慌慌然,不可终日,就这样的一些蠢材,整日围着宝二爷,一旦家破,宝二爷焉能不遭罪。小红是经风闯雨振翅长空的大鹏,小主人贾巧姐身陷火坑,那是要展翅庇护,要拼全力把小主人巧姐抓离火坑,使其得居善土的。小红正是一位即有报主之心,又有报主之力的奇女子,只有小红这根针,才能刺透这鸨院的王八壳,创造机会,使巧姐得脱苦难。

这就引出了第四个线,说的是贾芸。芸哥的情形与小红相差无几,都是在极困顿的情况下,被阿凤收罗到门下的,因此第五回书巧姐的判词有一句是济困扶贫,这济困说的就是阿凤在小红、贾芸极困顿的情况下,收罗到门下,使其得以展才。扶贫,那当然就是指帮刘姥姥的银子了。

小红这根针虽利,能刺破鸨院这王八壳,但她毕竟是女流,同时与巧姐一同被困在教坊中,行动不得自由,只有小红联系到芸哥后,二人联手,一点一线,默契配合,才能把身居两地,毫不相干的板儿与巧姐联在一起,使其相识、相知、相恋,最终由这"针线"连成"巧板儿"。

再说谜底"针线"它有个谐音,是"真玄"。阿凤一生背靠着冰山,作恶多端,种下的祸患足以使自己身败名裂,事实也是如此。同时阿凤在春风得意之时,也有点善举,那就是济两困、扶一贫。老天就是照着她这济两困、扶一贫的善举,可丁可卯的回报给了她的女儿巧姐了,使其得脱苦海,这件事可说是天成,它借重着小红、芸哥的才能,刘姥姥的巨额赎金,真是巧的很,阿凤所留的余泽一点不剩,都是拼全力、将将巴巴地把命悬一线的巧姐,捞出苦海,那可是"真玄"啊。春风得意之人,读曹雪芹先生的书,都能领悟多少呢?

回头再看这首浦东寺怀古,它说的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西厢记,第一句小红骨贱最身轻,小红是崔小姐的丫鬟叫红娘,丫鬟的身份,既轻又贱。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是说崔小姐的丫鬟红娘,为小姐与张生之间牵线搭桥,暗递书柬的事。第三句虽被夫人时吊起,是说崔小姐的妈崔老夫人对这件事极气愤,迁怒于丫鬟红娘。第四句已经勾引彼同行,虽然崔老夫人生气,打红娘,那也于事无补,崔小姐、张生已到一块了。

这是这首谜诗表面的一层意思,曹雪芹先生用这件事做比,隐喻了"红楼梦"书中后来发生的板儿与巧姐的故事。第一句小红骨贱最身轻,是说林红玉与小主人贾巧姐一同被这"狼舅奸兄"卖到了妓院,林红玉就是小红,本来就是丫鬟,如今又被骗卖入妓院,可说是骨贱身最轻。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是说这小红费尽了移山力,使出了周身的解数,偷偷摸摸的把巧姐与板儿撮合到了一起。第三句虽被夫人时吊起,小红所做的这些事,都是妓院严厉禁止的事,妓院鸨娘的眼线众多,小红多次安排巧姐与板儿见面,难免不漏风,鸨娘一经发现,这小红就少不了换一顿暴打。第四句已经勾引彼同行,小红虽然挨了多次暴打,但最终完成心愿,终于使得板儿与巧儿完成了由相识到相知,由相知到相恋的过程,促成二人走到了一起。至此,这第九首谜诗与第十首谜诗是什么意思,您就能明白了。

这是为荣府中一红、一紫两位丫鬟立的传。在万紫千红的众位钗裙之中,这一红一紫光彩照人,那忠肝义胆,直登凌宵阁。由此您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十诗谜后,宝钗不赞成留有后两首,那是宝钗认为丫鬟不足以立传,礼不下庶人吗。探春、黛玉不同意宝钗的看法,最后由李宫裁,进行了公裁:认为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是义薄云天,肝胆照人,有如关夫子,立传又有何妨。

第八首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猜谜:在汪洋大海之中,有一种叫抹香鲸的大鲸鱼,它的排泄物,在刚排出时,是呈褐色,脂状粘稠物,奇臭,但一经海水浸泡,十几分钟后,就变成黑褐色的脂状固体,最妙的是,在味道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最初的奇臭,变成奇香,而且这香味经久弥新,这种抹香鲸的排泄物就是香中之王,香料极品鲸香。因为过去人们不知此香从何而来,在茫茫大海之中,偶遇此香,误为龙的垂涎,所以也叫龙涎香。

这首诗谜的头两句,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正是说这鲸香被抹香鲸排泄到大海之中,在海水中凝固成黑褐色脂状固体,大海空旷,鲸香在海中寂寞漂浮,沉浮之间阳光一照脂痕闪闪,汗渍斑斑,它刚排出时的温热,与柔软性,被海水一泡全然消失,真可谓是付东洋了。第三句、第四句就转到这鲸香的用途上了。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用这香中之王鲸香,配制香料的过程中,与其它各种香相混合,以失掉鲸香的固有形态,它与其它种香相融,形成了新的物体。虽然失去它原有的形体,但这浓浓的香气依然,用这风流迹比喻这浓浓的香气,高妙。用混有鲸香的香料,熏过的衣服、被等生活用品,其香气经久不褪。因此非常被人喜爱,代代相传可说是源远流长。据此我猜这首诗谜的谜底为"鲸香"。

猜到谜底鲸香,由此想到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书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就是同音字法与谐音字法。这"鲸香"它也通着两个同音字的词,其一是惊响。在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这一回书中,贤德妃制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的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贾政猜这是炮竹,宝玉答:"是"。后面又写道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仅一响之物。"这贾政一猜两底,猜谜时猜的是炮竹,而内心沉思后是爆竹。细细的计较起来,这炮竹与爆竹,是稍有差别的,炮竹是指升空而响的,爆竹是指就地而响的。先来说这爆竹,它的同音字有暴卒,这暴卒有突然死亡的意思,它隐着贤德妃不得善终之意,这暴卒在什么时候,正是在爆竹"惊响"的时候。这爆竹"惊响",那当然要"一声震的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了。由此可见这首怀古诗藏着贤德妃的死。这两首诗谜,一明一暗,前呼后应,文网恢恢,疏而不漏。其二是惊乡。贤德妃是贾府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贤德妃荣,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兴旺发达;贤德妃一旦"惊响"暴卒后,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急剧的震荡,对贾府来说那是急风骤雨,天地失色的。诗曰:"予室翘翘,风雨所飘摇,予唯音哓哓。"这恐怕正是贾府当日的写照,这等噩耗如同炮竹,升空而响,如同惊雷,炸的东西二府男女老幼,作鸟兽散,终于留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了,真是惊散乡里众家人.

回头再看这首马嵬怀古诗。这首诗讲的是大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安禄山兵进长安,唐玄宗带着后宫与卫队逃往西蜀以避难,途经马嵬坡时所发生的故事。白香山做"长恨歌"长诗以记其事,说的极为传神与详尽,这是一个国人皆知的故事。这首怀古诗所描述的是杨贵妃被逼死在马嵬坡的事儿。第一句寂寞脂痕渍汗光,形容杨贵妃被逼上吊时的花容惨淡、香消玉殒时的无助与无奈。第二句温柔一但付东洋,承接第一句,是杨贵妃与玄宗自今而后,阴阳隔界,十几年的温情以烟消云散。第三句只因遗得风流迹,一转,是讲玄宗回辇长安后,为杨贵妃移冢,发现冢内无尸,仅有一香囊。因为这杨贵妃体肥多汗,未免有些狐臭,这香囊是为乱味、增香,杨贵妃常夹在腋下,昼夜不离其身,而今冢开无尸,仅存此一物,而又被喻成风流迹。妙,由此引出第四句此日衣衾尚有香。这香囊的香气浓烈、悠长,使得杨贵妃盖过的被子,穿过的衣物,香气经久不褪。玄宗太上皇,睹物思人,嗅着这风流遗物,真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了。到此,再说几句,杨贵妃之死,完全是被她的一位堂弟杨国忠所累,这位杨国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惟恐天下不乱,逼反了安禄山,使得天下板荡,最终累及杨贵妃。同时这首诗谜用杨贵妃比喻书中的贤德妃、贾元春。

这两位妃子实、虚不同,杨贵妃是真人真事,是实,贤德妃是书中人物是虚,但两位妃子有一点相同,都有一个不成器的弟弟,而其败之原因又都是被这坏事有余的弟弟所累,真是一前一后,一实一虚,交相辉映,原因是一个,但这故事又各有千秋,决不雷同。曹雪芹先生那是锦心秀口,玻璃心肝、水晶人。

下面看这首诗谜中扣着的这位凤藻宫尚书贤德妃。第一句寂寞脂痕渍汗光,说的是贤德妃在凤藻宫中看完礼部奏上来的"姽婳词"书柬,马上花容失色,冷汗泠泠而下。(贤德妃为什么能看到"姽婳词"书柬,"姽婳词" 书柬为什么使贤德妃败了荣府,笔者在论元春中将有详细交代。)那惊、那急、那怕,六神无主,又无人可商量,孤寂之中,冷汗冲裂脂粉,斑痕道道。第二句温柔一但付东洋,是承接了第一句,因"姽婳词"书柬种的祸根,最终没隐瞒住,皇上降下罪来,几年被宠的温情,完全付注东流。第三句、第四句,一转,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贤德妃拿着这"姽婳词"书柬,进退维谷,左右为难,最终还是头发长,见识短,走了个下策。"隐瞒"认为这又不是什么重要奏折,时间一长,礼部就忘了,因此将"姽婳词"书柬扣了下来。此时正赶上探春要海外和亲,贤德妃想以送妹妹和亲为由,到外面躲一段时间,以此淡化掉"姽婳词"这件事,因此请圣旨,要送妹,皇上恩准。

贤德妃,因这"姽婳词"这块心病,总有大难要临头的预感,不知哪天犯了事,那就是一场天塌地陷。因此多了个心眼,出宫时带出了一些奇珍,这奇珍就是那价值连城的龙涎香,它将这大宗的龙涎香缝制在了枕头之内,杂放在随身的用具之中。当元春、宝钗送探春到了石头城的码头,探春将要上迎亲的彩船之时,皇上派的捉拿贤德妃的锦衣卫到了,贤德妃自知劫数已到,难以幸免,将枕头传与宝钗,嘱咐此是宝物,小心在意,以便日后助宝二爷再振家业。

后来宝钗嫁与宝二爷,这枕头就成了宝二爷这一支的传家之宝,向来秘不示人,只有掌家之人世代相传。仅知此枕奇香无比,得自皇妃,是宝物,但为什么是宝物,为什么香,究竟装着什么东西,那是无人知晓。这只枕头历来都被掌家人深藏在大柜的最底层,用这只大柜装过的衣服,香气扑人,经久不散。日月如梭,转眼沧桑已近百年了,如今这枕内的鲸香块以被岁月浸蚀成粉末,然则即使零落成泥辗做尘,而香愈烈。其枕头长一尺半,高、宽各四寸,棱角分明,六个面的正中有互通圆洞,黄布、银线绣凤、祥云盘绕、精美异常,至今色泽鲜艳、香气袭人,排出龙涎香的因素不算,其文物价值就是无价之宝。杨贵妃在冢内遗一香囊,贤德妃在冢外遗一香枕,一里一外,一囊一枕,相映成趣,真是奇妙的很啊,为这无聊的世界增添了几许的风流韵味。

第七首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首怀古诗说的是汉元帝时为了与北匈奴和平相处,遣使和亲,这也是一个国人皆知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第一句起的是昭君出塞到内蒙古草原,呼和浩特一带有条河,名叫黑水河。昭君远离家乡,千里迢迢来到这天苍苍、野茫茫的边外之地,愁容惨淡,即使是这黑水河,也为之动容,苍苍水面,水声呜咽、如泣如诉、徘徊不前。第二句接的是昭君心中事,流于曲中,哀怨凄婉,尽在指间弦上。第三句是转,秦修长城汉和亲,说的都是统治者最头痛的事,那就是北患,秦长城是防御,汉和亲是拉拢,这都是无能之举,因此被有识之士称为无策。你想,防御,就是等着人家来打,和亲就更不用说,国家的安危焉能系在一个小弱女子身上,况且和亲是一种示弱,靠此种办法换取的和平,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这样的制度,有识之士怎能不感叹万端。第四句是合,让一个小女子离乡万里,愁眉不展,天地动容,无限哀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如同那臭椿木、柞木一样,百无一用。

这首怀古诗又暗喻着书中的三小姐探春。探春远嫁流球岛,迎亲船出吴凇口,面对墨绿色的大海,那心情,比昭君出塞时还要糟糕,海水拍船,呜呜咽咽,四望一片迷茫,昭君出塞面对的是无限草海,不知所以,探春是面对无尽大海,前程未卜。虽然事隔千年,但那心境当是出奇的一致,这黑水茫茫咽不流,正是自然之景与此时的心境相交融。冰弦拨尽曲中愁,那是一腔心事付瑶筝,人已至此,只好听天由命了。这第三句一转,扣在探春身上真是血泪斑斑,千百年来,人们皆知和亲为下策,但还是被掌权人无数次的重复过,这一次又无情的落在了这探春的头上。探春是位补天的人物,就如同昭君有落雁之容一样,被昏庸的掌权人所误,不得一展心智,焉能不叹。

这首怀古诗谜的谜底有人猜过,是木工做活时划线用的"墨斗"。这首诗谜的谜底墨斗的谐音是"莫斗",在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那一回书中,三小姐探春的谜诗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那谜底是风筝,风筝有个同音字,是"疯争",贾府的势败,正是家内疯争的结果。三小姐探春,早已把府中的事,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探春说:"像我们这样的大家,只有从内里争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还说:"这些人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能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探春已嗅到危险的气味,对府中的疯争恶斗,那是深恶痛绝的。如今和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然则,人走心难走,留人难留心。在这石头城的码头上,即将上迎亲彩船之时,看到锦衣已到,贤德妃获罪,立马感到宁、荣两府都要遭灾,家败之势已不可免,留下贴身侍女侍书,为元春从石头城往京城荣府家中送信。在元春所写的书信后面,探春留了两字,就是这首怀古诗谜的谜底的谐音"莫斗",探春痛心疾首,深知生死大劫已到,再不齐心合力,同舟共济,这灭顶之灾,就在眼前,然而此时的荣府内部正是疯争的一塌糊涂。这荣府的两位补天的小姐,那是各具特色,大小姐元春,在势败之时,留下的是一大笔财宅,希图再振家业,是重物质,重现实的。而三小姐探春,在势败之时,挖的是荣府的祸根,留下的是两字忠言,"莫斗"警戒后人,团结是宝,千万不要窝里反,是重精神,重长远的,真是物质、精神、现实、长远,互补长短,相映成辉。

第六首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栋梁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破闷:古时无电,用的都是油灯,油灯的灯捻是用一种叫灯芯草的植物,晾干后做的,

把晾干后的衰草,一头浸在油灯碗里,由于草干把油碗里的油吸在草上,用火点这草露在外面的一头,灯花闪耀,油灯就亮了。浅浅的一碗油,如同一浅池,在池面上映出灯草灯花,灯草是衰草,世上还有什么花比灯花还悠闲,诗的第一句形象的描绘了一盏油灯。诗的第二句是形象的比喻,桃枝用以比喻灯笼杆,桃叶用以比喻灯笼,灯笼杆与灯笼之间是有一段距离,其间用一线所连,因此比做桃枝桃叶总分离。诗的第三句是讲灯笼的形状,六朝,是说灯笼是六棱六面,六面是六个朝向,而构成这六棱灯笼的框架,横的为梁、竖的为栋,这么复杂的框架,梁和栋还能少了吗?诗的第四句,小照空悬壁上题,直揭诗谜的谜底,谜底是六棱走马灯。

走马灯在古时是相当占讲的,每到正月十五,灯节时,走马灯都要大出风头。走马灯是在灯笼内侧吊一圆筒纸,在圆筒纸的外侧面上画上民俗画,大多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故事、人物,什么三英战吕布啦、凤仪亭、古城会、西游记、封神榜等等各色故事、人物。当灯笼内的油灯点燃后,由于油灯燃烧产生气流,吹动这带画的圆筒纸,在灯笼内旋转,由油灯的灯光在内一照,圆筒纸上的画,就照映在灯笼面上了。因为圆筒纸旋转,映在灯笼上面的画,就产生了移动、变换,人们欣赏时,原地不动,就能看到不同的画面,就像骑在马上,行走看到个个不同的灯笼一样,因此起名走马灯。

这首诗所隐喻的是薛宝钗的日后生活。第一句,衰草闲花映浅池,贾府势败,波及甚广,亲友多被株连。薛宝钗为避祸举家迁居岭南,历经艰难,把宝二爷从边北流放之地捞了出来,接到岭南,在岭南与宝二爷成婚、生子、育女。由于岭南地处偏僻,其子女已无缘官场,衰草闲花,正是宝字辈的下一辈草字辈,在此那就专指宝二爷一支的子女了。由于事过境迁,贾门已不再是皇亲国戚公府豪族,那种侯门深似海的气象,已成遥远的回忆,如今蜕变成乡间的土财主,那院落与似海的侯门相比,自然是浅池了。第二句,桃枝桃叶总分离,是说宝二奶奶夫妻不到头,宝二爷中道出家,"世人不及神仙乐"去了。第三句、第四句,六朝栋梁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这是宝二奶奶上了年岁之后,向后辈儿孙们讲诉宁、荣二府想当年的荣华富贵,回首前尘,那人材济济的盛况,那元、探、黛、湘、凤等等,都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如今已星流云散,所有的辉煌随着日月的沉积,而暗淡,渐渐的为无情的岁月一点一点的吞噬掉了。虽然缓慢,但不可抗拒,正是人世几回伤往事,故垒潇潇芦获秋。

回首再看这首怀古谜诗的谜底"走马灯"。使我又不由得想起了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薛宝钗的谜诗是:"朝罢谁携雨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与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其谜底为"更香",而更香的同音字是"更乡",暗含宝钗举家避祸迁居五岭。这更乡,就是宝二爷一支,日后更变家乡,来在五岭繁衍生息,原因就是起自这薛宝钗,日后的宝二奶奶。

谜诗破到这,不知您是否有所总结,这第六、第七、第八三首怀古谜诗是一组,说的是荣府三位最拔尖的奇女子:薛宝钗(日后的宝二奶奶)、三小姐探春、大小姐元春。贾府败,是因有两次毁灭性的打击,这一组三首谜诗所讲的就是这两次打击中的第二次打击,这次打击来自宫中,就是贤德妃——元春死。这三首怀古谜诗所讲的,就是这次重大事件发生时,这三位奇女子在石头城,同经雨疾风骤,简单商讨后,匆匆做别,三人、三分道。宝钗保财,金风未动蝉先觉,抢先一步,卷财,举家隐退,这就是她的两个谜底的真实作用,要"走马、更乡。"

三小姐探春,箭在弦上,海外和亲势在必行,人走心难走,对家中的事,放不下心,就有了她的两个诗谜的谜底痛心家中的"疯争",振聋发聩的喊了一声"莫斗"。大小姐,贤德妃、元春,大限已到,她的两个谜底"爆竹""惊响"了。

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的古诗,元春、探春、宝钗三人三组六谜诗,三有谜底,三无谜底,无谜底的勾着有谜底的,有谜底的挂着无谜底的,真是勾心斗角,越出越奇,使我想起一句话叫"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曹雪芹先生的书是活的,是灵动的,大有佛祖拈花伽叶笑,重在神传,在心灵感应,唉!知音少,弦断谁人听。诗曰:

走马五岭真劳顿,更乡庆远得隐居。
峰回路转梅花林,山重水复世外园。
南枝梅开烧天锦,北枝花蕾含羞红。
避秦园中春已浓,江北冰雪可曾溶。

(未完)

附一:《红楼梦》猜想 目录

薛宝琴新编怀古诗猜想另三首诗谜....................................6

第一首 赤壁怀古......................................................6
第十首 梅花观怀古...................................................8
第九首 浦东寺怀古.................................................10
第八首 马嵬怀古....................................................13
第七首 青冢怀古....................................................15
第六首 桃叶渡怀古.................................................16
第五首 广陵怀古....................................................18
第四首 淮阴怀古....................................................21
第三首 钟山怀古....................................................23
第二首 交趾怀古....................................................24
另三首诗谜............................................................26

金陵十二钗..................................................................27

薛宝钗、林黛玉.......................................................28
史湘云..................................................................30
妙玉.....................................................................31
贾元春..................................................................35
贾迎春..................................................................44
贾探春..................................................................45
贾惜春..................................................................49
王熙凤..................................................................52
李纨.....................................................................57
贾巧姐..................................................................61
秦可卿..................................................................65

十支酒令.....................................................................66

第一支 宝玉酒令......................................................66
第二支 冯紫英酒令...................................................68
第三支 薛姨妈酒令...................................................70
第四支 薛宝钗酒令...................................................71
第五支 林黛玉酒令...................................................72
第六支 史湘云酒令...................................................78
第七支 云儿酒令......................................................81
第八支 薛蟠酒令......................................................83
第九支 蒋玉涵酒令...................................................86
第十支 贾母与刘姥姥酒令..........................................89

宝二爷........................................................................92

宝二爷的婚姻............................................................92
宝二爷的学问............................................................96
宝二爷的四首应制诗...................................................99
宝二爷挨打..............................................................105
贾宝玉为何要称"宝二爷".........................................111

杂絮..........................................................................114

妙玉.......................................................................114
香菱.......................................................................120
芳官.......................................................................124
老祖宗....................................................................128
赵姨娘....................................................................135
金鸳鸯....................................................................138
贾元春省亲..............................................................142
柳絮词....................................................................145
楼与戏....................................................................150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154
宁府的封地及经济来源...............................................164
老祖宗"相"模样

附二:

《红楼梦》一书十分奇特,书仅写了八十回,在故事的紧关节要处嘎然而止。有人猜测说,后面的书在传抄中丢失了。这奇特之处正在此。《红楼梦》八十回书,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保存最完好的,几种版本的书,相互印证后,可以一字不差的恢复曹雪芹先生写作的原貌,这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一个奇迹,也足见人们对这部书的喜爱与重视的程度。恰恰是这样的一部书,八十回以后,却荡然无存,一个字没剩,说它是在传抄时丢失了,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出现这种情况,唯一的原因,那就是作者曹雪芹先生自己把八十回以后的书,极为干净的将其毁掉了。曹雪芹先生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根据曹雪芹先生的年龄来推算,他写书的时间,要远远的短于批书的时间,以曹雪芹先生的聪明才智,对着写完的书,呕心沥血的批阅了十年,增删了五次,那结果当然要超出常人的测度之外了。这十年的批阅,五次的增删,那就是把八十回以后的故事完全揉碎了,溶入到八十回书中,使其达到“隔墙见角,便知有牛,隔山见烟,就知有火”,这以达到了“佛祖拈花,伽叶笑”靠的是神传的境界了 。

严格的说,曹雪芹先生写的《红楼梦》一书,七十九回半,就是全璧了,八十回的后半回,完全可以看做为《结束语》,八十回后半回的天齐庙,谐音为“添齐妙”,它的意识是说《红楼梦》一书七十九回半就已经完全的添齐了作者曹雪芹先生所要表达的所有妙处,包括七十五回,凸璧山庄赏月时,所缺失的,宝二爷、环三爷、兰哥的诗,这是作者曹雪芹先生对读者是否是知音的一点点在才学上的小小考校,抽掉了这三首小诗,正是添齐了在七十九回半中的“缺失”这一妙处,令人绝倒。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故事,叫“死诸葛,退活仲达”.智者对身后事,常常都能达到神见万里的,曹雪芹先生一定是虑到了身后一定会有自作聪明的先生来狗尾续貂的,由此,在这天齐庙中,特意的放了一个卖狗皮膏药的王一贴,这王一贴身为道士,却对风花雪月情有独钟。高兰墅老先生不知天高地厚,果然将臭烘烘、粘唧唧的“风花雪月”的狗皮膏药,死皮赖脸的贴到了这旷世奇宝的后面,令人笑倒。

前几日晚饭时,偶然说及《红楼梦》,没想到不识字,已九十高龄的老母亲,居然极有兴致的讲了十几位红楼梦书中的人物,什么林黛玉住潇湘馆,丫鬟有紫鹃、雪雁,床头放着药罐子、数竿翠竹映庭院,笼中鹦鹉喊“倒茶”……津津乐道,她说这都是十多岁时,听书听来的,可见这部书,在民国时就以完全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鄙人第一次听到对这部书的小评论,是在三十几年前,当时二姑妈,以有六、七十岁的年龄了,无意闲谈时唠到了宝二爷的婚姻事,二姑妈说,宝二爷只能够与薛姑娘结婚,而决不能与林姑娘结婚,当问及为什么时,二姑妈说,宝二爷与薛姑娘是两姨亲,而这两姨亲不算亲,故尔结婚无妨,但宝二爷与林姑娘是姑舅亲,而这姑舅亲是真亲,这是决不可结婚的,如果结婚,那是骨血倒流。二姑妈对宝二爷的婚事,即没提金玉良缘,也没提石木姻缘,即没讲志同道合,又没讲利益互补,而是把那侧重点放到了血缘上。可见即使是对同一件事,由于人与人的各种差异,而产生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才是多彩的世界,这才是“万花筒”般的生活。

《红楼梦》一书的魅力是无论贵贱、贤愚、有无文化,能使每位接触到故事的人,都有心得、有收获,由于人的层次不同,对其理解的层面又各不相同,这使鄙人想到了佛教,有句话说“佛门广大,专渡有缘”只要有一善念,颂一声“阿弥陀佛”那就可为佛门弟子,这简单的很,任人都可做善事,颂佛号。然而专研下去,又无边无沿,有多少聪明才智之士白首穷经,一直到死还没参悟经中“三味”。这《红楼梦》一书,在这广度与深度上与此有几分相似之处,它广浅到了不识字的老太太对它都十分喜爱,有自己对故事的见解,认识与看法,而同样,它又深奥到有多少学识渊博上追“三坟五典”,下达“诸子百家”的饱学之士,穷毕生的精力,而不得窥《红楼梦》一书的“三味”。曹雪芹先生文心似海,信然哉。

李溪平 草
零五年八月一日

by 李溪平



是非是我非我
2008-9-19 08:3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2  [转载]薛宝琴新编怀古诗猜想(下)

第五首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怀古诗说的是隋炀帝杨广为到扬州观琼花,人工修凿的从京都洛阳到扬州的一条大运河。第一句蝉噪鸦栖转眼过,字面意思是龙船行驶在大运河,顺流而下,两岸杨柳上的蝉鸣鸦栖,一转眼就被抛到身后,同时它也隐喻隋政权的短暂。自杨坚从宇文氏手中抢夺过政权,到杨广到扬州观琼花,一去无回,被宇文氏所杀。正是得于宇文氏,又失于宇文氏,一还一报,仅传父子两代几十年的时光,真是兴也勃,亡也乎。当年炀帝为看琼花,修凿这条大运河,广征天下人夫钱粮,搞的天下鼎沸,起了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用这蝉噪鸦栖转眼过,来形容这个朝代的乱与短暂,真是再贴切不过了。第二句隋堤风景近如何,时过境迁,隋政权早以烟消云散,而大运河千载悠悠,鉴证着那段历史,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第三句只缘占得风流号,是说隋炀帝破国亡家的原因。第四句惹得纷纷口舌多。偌大的一个万里江山,被隋炀帝短短几年时间就给葬送了,其中那丰富的内涵,多少史学家、文人、墨客,编写了无尽的史书、笔记、小说、诗、词等。就连最大众化的茶馆里,那说评书的,一拍醒木,开口就是"响马传",这些纷纷的口舌,说的都是隋炀帝风流奢华,葬送了锦绣江山。

猜谜:第一句蝉噪鸦栖转眼过,蝉噪是声、鸦栖是形,你想沏茶时,开水浇着茶叶,发出的滋滋声,听着是否有蝉噪的意思,而茶叶被开水一沏,上下翻滚,渐渐沉落,那颜色、那形态、那种慌乱无序,形容成鸦栖,是不是惟妙惟肖。这沏茶时发出的声,与茶叶飘动的形,都是在水杯沏满水的这短暂时间之内结束,那真是转眼过。第二句隋堤风景近如何,这一问问的好,在此句隋堤是比喻茶杯的杯口,沏完水后,茶杯盖一扣,茶杯内的风景虽近在眼前,确也看不到它已如何了。第三句只缘占得风流号,这一句说的极占神韵,品茶是一件讲究的风雅的事,这在红楼梦书中就有多处描写,即使是在现在,日本也还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叫"茶道",而日本的这门茶道学问,正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这风流是风雅之流的文人骚客,坐在一起品茶、论诗的意思。第四句惹得纷纷口舌多,这句就简单多了。哪位品茶能不用口舌?那这首怀古诗谜的谜底是" 一杯沏茶"。

这首谜诗扣的是书中的宝二爷。"一杯沏茶"有两个谐音含义,其一是"一悲奇差",说的是这位"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的宝二爷。中国有句俗话说"人从虎豹身常健,山在缺处月自明。"说的是人处在险恶的环境之中,为了生存,逼迫自己去适应这个险恶的环境,身、神、胆识随着凶争恶斗,死里逃生,不断的强健、勇捍,伴着经验的积累,而变的机警、机智、机灵。这样的道理,古今圣人都有再三再四的阐述。而宝二爷,从小就混迹于钗裙之间,锦衣玉食,昼不得独行,夜不敢独眠,就算是资质奇佳,粉垢脂蒙,日侵月伐,潜移默化之中,就变的娘娘腔,脂粉气,骤然之间任事,自然要手足无措。何况对手为满腔仇恨、极为险恶的环三爷,这未等对阵,宝二爷就有几分败象,这是奇差之一。再瞧宝二爷的好朋友,有冷面冷心柳二郎、着三不着两的薛蟠、四处游荡的冯紫英、同性恋的琪官,还有死了的秦钟,都是一些酒肉朋友,掰指头一算,这些个人走死逃亡,没有一个得力的。再看宝二爷的仆人,常跟宝二爷的有四个小厮,其中最得力的是茗烟。茗烟是个十足的混混,狗仗人势,闹学院,在宁府的小书房搞女人,教唆主子到下人家里游荡,这些还都罢了。最有趣的是第二十六回,茗烟在此回时已被改名为焙茗了。焙茗骗宝二爷,说老爷找宝二爷,把个宝二爷吓的魂不附体,结果出来一看,却是薛蟠。曹雪芹先生此段文字写的相当传神,敬请诸位自己看一看,我在此就不多引,单引最后一句:"宝二爷又向焙茗道:‘反叛肏的,还跪着作什么'。"此一处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伏笔。焙茗的"焙"字有"背 "字音,正是为他日后反叛主子先透一字之信。在古时那"爹"不是随便可开的玩笑。一个下人,以外人来假冒主子的爹,来向主子禀报,这在下人来说是被打死都不能干的,而薛蟠一向焙茗施压,焙茗就屈服了,可见这焙茗是个奸猾的软骨头。日后,在老祖宗死后,一放鸳鸯时,宝二爷用的就是这焙茗,结果他经不住贾赦大老爷与环三爷的威逼利诱,最终真的背叛了宝二爷。常跟宝二爷的还有四个大仆人,是以李贵为首的。宝二爷有点薄情寡义,为了一杯茶,一碗奶烙,就把他的乳母李麽麽逐出府门。而李贵就是李麽麽的儿子,宝二爷没能善待其母,李贵心有积怨,能为其尽死力吗?再看怡红院中诸位大丫头,晴雯、麝月之流各个伶牙俐齿,单会争风吃醋,疾贤妒能,连一个小红都容不下,这样的一群酒囊饭袋,除了享受,不知还会什么。宝二爷,外无强援、内无忠仆,这是奇差之二,宝二爷不读圣贤之书,不思上进,这是奇差之三。

"一杯沏茶"的第二个谐音是"一悲棋差",就是在鸳鸯的这着棋上差了,这着棋差自老祖宗。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鸳鸯在荣府之中的地位十分奇特与重要,她为老祖宗把着府库的钥匙,是赦老爷、邢夫人等在野派必争之人;王夫人、阿凤等掌权派必得的人物,关于这层意思笔者有专论鸳鸯,在此不多论了。鸳鸯抗婚后,赦老爷就有话,那就是日后不放过鸳鸯。听到这话后,老祖宗、王夫人、阿凤这些掌权人就应当早做打算,谋而后动,对鸳鸯这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的出路早做安排,结果她们谁都没动,一味因循、只顾享受眼前的荣华安稳。

其实很简单,当看透赦老爷、邢夫人夺鸳鸯的真实意图后,老祖宗就应当把府库的掌握权逐步移给王夫人,在意识清醒、有能力的时候,完成全部的权力交接,断掉赦老爷、邢夫人掌家的念头,这是上策。但老祖宗十分恋权,不咽气,不撒手,这个权交给谁都不放心,一面要赦老爷做空头的世袭荣国公,一面要王夫人打理家事,使得荣府内部,形成两大集团,老祖宗悠哉乐哉的掌掌平衡,玩着这个权术。总以为自己能活万万年,所以这上策,老祖宗是断断不肯行的。如果贾母死前能把鸳鸯打发了,令其出家,削发为尼,入空门,封住赦老爷的嘴,这也不失为中策,然则这也就是老祖宗在清醒时的一种盘算,一旦要死时,断气,说不出话,昏庸的很,那还有心思想这些。这上策、中策都没能行,就为荣府埋下了祸根,老祖宗一咽气,两个集团以鸳鸯为焦点,展开了一场权力的纷争,结果两败俱伤,搞的赦、政分家,损人伤物,家丑外扬。

这就是一悲棋差,在这大的棋差之下,又罩着一个小的棋差,就是老祖宗咽气后,王夫人、阿凤等二次偷放鸳鸯,结果引发了荣府内的轩然大波,导致赦、政分家。阿凤是赦老爷的儿媳妇,一旦分家,必然要回到赦老爷的门下,你想那赦老爷、邢夫人焉能容她,被休已成必然。那平儿、丰儿更是难以幸免,都要被赦老爷打死。至此,阿凤"屏风"具碎,孤身被逐出府门,不死何为?花袭人虽说是侄儿的屋里人,赦老爷不便如何,但硬逼迫其弟政老爷清理门户,势必要把花袭人逐出府门,花袭人被赶出府门,也就算是幸运的了。阿凤是王夫人的左手,袭人是王夫人的右手,这一闹,王夫人被人砍掉了左右手,她也就实在是无能为了。这就是荣府在贾母死后受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其结果是荣府的分裂,诸多机密外泄,我将这称之为府中之变。

回头再看这首广陵怀古,所隐喻的宝二爷,第一句蝉噪鸦栖转眠过,贾母死后,由争鸳鸯引发的权力、财产之争,搞的人声鼎沸,有如蝉噪。最终导致赦、政分家,二人的妻妾、子、孙、奴仆辈各随主子,分成两枝,有如鸦栖树上,各占一枝。荣府的这次分裂,时间不长,就尘埃落定,在宝二爷眼中可称为转眼而过。第二句隋堤风景近如何,二次偷放鸳鸯,为鸳鸯找了个归宿,那就是出家蟠香寺,鸳鸯二次在荣府消失,赦老爷气炸心肝肺,委派环三爷,勾结官府,顺着鸳鸯的脚踪,赶往扬州,一路追杀下去,宝二爷,着实为鸳鸯捏把汗,甚为担心,不知这一路逃的如何。第三句只缘占得风流号,第四句惹得纷纷口舌多。环三爷追杀鸳鸯的真实原因,是荣府的上层机密,赦、政双方都忌讳莫深,为掩人耳目,都纷纷的在桃色上做文章,宝二爷一生爱在脂粉堆里混,如今在世面上以讹传讹,这满城风雨,街头巷尾的议论纷纷也在所难免了。

第四首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定位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怀古诗说的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汉初著名军事家韩信的故事。第一句是说韩信未显达时,受辱于胯下之事,第二句是说韩信显达封王之时,第三句、第四句是说韩信功成名就后,报恩飘母的事。

这首诗谜的谜底被人猜过,是"马桶",但这"马桶"是南方人的叫法,北方人则称之为"便桶",其功用是一样的。

这首诗扣的人物是贾芸,芸哥在老祖宗死后的一系列事件中,举足轻重,在二次偷放鸳鸯之时,引带鸳鸯出二门的是花袭人,从二门接出鸳鸯,把她安全送出城的重担,就是芸哥担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草蛇灰线以暗伏在第二十六回,在这回中,花袭人的肖像是在芸哥眼中描出来的,书中写道:那贾芸口里和宝玉说话,眼睛却溜湫着那丫鬟,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不是别个,却是袭人。这一段描绘非同小可,你想侯门深似海,男女有别,戒备森严,又是在非常时期,所做的又是非常之事,鸳鸯由内院女人世界,出到外院的男人世界,引领鸳鸯的内院女人,如果不认得外院接应的男人,这件事能办么?外院接应的男人如果不认识内院送人的女人,误中了别人的圈套,那岂不得命丧九泉,在此性命悠关的危机时刻,那是半点差错都不能出的。

芸哥从荣府领出鸳鸯,那环境相当险恶,环三爷、金荣之流的暗探密布,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因此有这第一句壮士须防恶犬欺。由于荣府走丢鸳鸯,府内乱成一锅粥,贾赦刨根问底、紧追不放,致使两大集团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赦、政分家,荣府一分为二,贾氏宗族到这时是一宁府、二荣府,这三分鼎立局面,正是形成于老祖宗死后,盖棺之时,所以来了这第二句三齐定位盖棺时。世俗中的人哪,都是一些"见胜兆而纷纷聚集,见败兆而纷纷逃亡。"芸哥是在阿凤被动、大势不妙的危难时刻,来趟这趟混水,在世俗人们的眼中,无疑这是一种傻冒行为。我们看红楼梦书知道,这芸哥,在贫困潦倒之时,先求的是琏二爷,要在荣府中谋点事做,而琏二爷没给办。后来改投在凤姐门下,由凤姐举荐才在荣府内谋得差事,从此芸哥有舞台,得以展才。从这点说,凤姐对芸哥有知遇之恩,芸哥是位知恩图报的人,凤姐有了难处,没办法,找到他,他也就顾不得什么危险、艰难,只能拼尽全力把事办好,这就有了第三句、第四句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诗谜的谜底"便桶"的谐音字是"变通",子曰"君子无器",只有变化才能通达,"变通"正是易经的神髓。孙子曰:味不过五,五味之变谁能胜偿;色不过五,五色之变谁能胜观;音不过五,五音之变谁能胜听。当赦大老爷一方面勾结官府,发下海捕文书,处处张贴告示,画影图形,另一方面派环三爷,带着家丁,穷凶极恶的布下大网,追抓鸳鸯。在这势不均、力不敌的严酷时刻,护送鸳鸯的仅有芸哥、倪二,要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变百出的智谋,独辟蹊径的才能,怎能逃得了。我们从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中看对芸哥的一系列的描写,以小喻大,在忍耻与机谋上都可与韩信相比,而毫不逊色,他们二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深得这"变通"的深髓,从而运用的炉火纯青。

第三首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此首怀古诗源于孔稚圭所写的散文《北山移文》。说的是有位周子欺世盗名、隐居钟山,等皇帝的诏书一到,他便形驰魄散、志变神动,趋炎附势,出山去做了个小官,因而受到山灵的嘲笑。

第一句名利何曾伴汝身,隐士都是淡薄名利的世外高人,不被红尘羁绊的闲云野鹤。第二句无端被诏出凡尘。正应了一种草本植物的两个名称,那就是在山为"远志 ",出山为"小草"。第三句牵连大抵难休绝,第四句莫怨他人嘲笑频。是连带说的,无论那个朝代,都有一些道貌岸然,整日端着架子,自诩为许由、伯夷、叔齐一样的情操节守、高人隐士,然则口不对心,一旦有做官的可能,立马撕下假面具,迫不及待的趋炎附势,为了升官发财,奴颜卑骨,无所不用其极,由于做人的反差太大,遭受到频频的嘲笑也就不足为奇了。

猜诗谜:名利何曾伴汝身,是说此物的本质,当是方外之物。无端被诏出凡尘,是说此物的遭迹,它又常常被弄到俗世之中,成为俗世常见之物。牵连大抵难休绝,这是对该物形状的描述,此物当能循环往复,所以才难休绝。要用线串成,才能说是牵连,莫怨他人嘲笑频,物非其用,才能被人嘲笑。这使我想起一句老话叫"虎戴捻珠,假充善类"。这句话的意思同口有蜜、腹有剑的意思是相同的,一旦它的伪善本质被揭穿,当然要引的众人频频的嘲笑了,这首诗谜的谜底是"捻珠"。

这首谜诗隐的是书中的环三爷。古法,爵位、家产的传承,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环三爷是荣府政老爷的妾赵姨娘所生,可说荣府的爵位与家产,与环三爷是毫不挨边的,这"名利何曾伴汝身"说的好。由于赦大老爷在荣府之中把个鸳鸯给丢了,气急败坏,下决心要把她抓回来,看这环三爷的心机与坏还可一用,许以利禄,这在第七十五回仲秋节的团圆宴上就有伏笔。书中这样描写道"因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赦大老爷也是位极有心机的人,好话给环三爷一拍,环三爷立马上套,真是" 无端被诏出凡尘"。环三爷为赦大老爷办事,那真是拼了全力,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冒出了全身的坏水,明察暗访,府内府外,株连甚广。环三爷象猎狗一样,宝二爷、凤姐偷放鸳鸯的事,怎能不被他嗅出来。宝二爷有当皇妃的姐姐罩着,赦大老爷也不好把他怎么样,但凤姐以下诸人,什么花袭人、平儿、丰儿、芸哥等诸人,就都大势不妙了,凤姐被休,袭人被撵,平儿、丰儿被打死,芸哥走死逃亡。荣府遭到了空前的震荡,余波经久不断,这真是"牵连大抵难休绝。"环三爷把个好端端的荣府扰的乌烟瘴气,天怒人怨。他本是政老爷的儿子,如今窝里反了,调炮往里打,搞的政老爷、王夫人心力焦粹,狼狈不堪。政老爷一家,上上下下,主子、奴才,除了他生母赵姨娘外,无不对他恨之入骨。赦大老爷面对着满府对环三爷的怨恨之声,也感到众怒难犯,况且鸳鸯又没被抓回来,弄的满城风雨,自己甚没面子,环三爷成为了替罪羊的角色也就在所难免了。环三爷拼了命的瞎折腾了一气后,结果弄了个猪八戒照镜子,那就"莫怨他人嘲笑频"了。

这首诗谜的谜底"捻珠"的谐音是"撵殊"。它说的是环三爷嗅着芸哥、倪二、鸳鸯的脚踪,一路南下,凶霸霸的撵着殊杀。从这个谐音我们也可看出,此次鸳鸯的出逃凶险万分,那斗智、斗勇,峰回路转,死里逃生的故事,不知得有多少。

由这诗谜的谜底捻珠的谐音:"撵殊",使我不由得又想起了二十二回环三爷做的那首诗谜,环三爷做的诗谜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众人看了大发一笑,贾环只得告诉太监说:"一个枕头、一个兽头。"众位看客,看到此,恐怕也要一笑了之,认为这是曹雪芹先生有意出环三爷的洋相,这位环三爷狗屁不通,其实这只是这浅浅的表层意思。唉!曹雪芹先生的心思谁人能猜得透,环三爷在老祖宗西游后,受赦大老爷的诱惑,撕掉了他美丽的枕头外皮,露出了狰狞的兽头,使其狼子野心大白天下。通过这一场对鸳鸯等人的"撵殊",这正是一个转折点,由于他的这一场瞎折腾,由上半载的荣华富贵,像枕头一样华美被珍爱的荣国公三公子,掉到了下半载,历经贫寒、白眼、劳碌,像房檐上的兽头一样,整日风吹、雨淋、太阳晒,寒侵、熏蒸,那才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暗示着环三爷,后来的日子过的很艰难。

不知诸位看出点什么没有,那就是这第三、第四、第五首怀古诗谜说的是一件事,三人物。这一件事是荣府遭受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打击来自内部,由于府中最高首领的逝去,权力出现真空,两大集团,以鸳鸯为导火索,引发了一场疯争,结果导致了分裂,笔者将这第一次打击,称为府中之变。

第二首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播海外传戒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面对如此的奇谜,不破真是心痒难奈,寝食难安。这首诗谜的最大难处,在最后两句,就是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多少才智之士都在此二句上绊倒了,无人能够破解,如果这两句猜通了,这谜底也就出来了。

汉朝分西、东汉,也叫前后汉,然则不论西汉还是东汉都叫汉朝,都是刘姓天下,都是汉高祖刘邦的一脉所传,这一追根论源,可说是一个汉。

古时候皇帝身旁最得力的文臣武将,被称做股肱之臣,这股肱是什么?那是胳膊腿,胳膊腿中最有用的是左右手,皇帝升朝时,排班站立,是文在东,武在西,也就是文占左,武占右,站在前排的文臣武将,那就是皇帝的左右手了。

马援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驾前相当得力的武将,被封为伏波将军,可称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右手;张子房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最得力的文臣,被封为留侯,可称为西汉开国皇帝的左手。

当马踏湿土地时,都要在地上留下一个圆圆的马蹄坑,这马蹄可以称为马圆,要用石膏把这圆圆的马蹄坑留一个等边的圆沿拓下,将两个带沿的马蹄坑,反扣在一起,就可构成一弧底、弧顶,中间出一圈大大的圈沿的子房,形状如同带晕的土星。

如是,笔者做了一首诗:

一汉两手分左右,左右两手拿东西。
开时马援显虚心,合时子房振音律。
秧歌民舞翩翩起,没有此物跳不齐。
民乐锣鼓三足鼎,铁笛不在此行列。
悟空雷音遭此厄,丁山征西枪挑起。
映日金光耀人眼,分合之间响声奇。

这谜底您猜是什么?

至此十首怀古诗谜解完了,画蛇添足,再总结几句。

第一首怀古诗谜是总纲,是说整个家族兴衰的。

第二首怀古诗谜,谜底是一分两亏之物,是说荣府二心,分裂共损的。

第三、第四、第五,是说荣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的大事件,因老祖宗死,由鸳鸯为导火索,引发疯争,结局分裂,这是府中之变。

第六、第七、第八是说荣府遭到的第二次沉重打击的大事件,这次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是第一次打击激烈的震荡,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因为没有内忧,就难有外患,翻开历史,这种例子多如牛毛。内忧外患,相互推波助澜,贾府在这重重打击之下,终于土崩瓦解。这次打击姽婳词是导火索,贤德妃死,贾府失去屏障,外患一拥而上,贾府终于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了。

第九、第十两首怀古诗是说义仆忠丫鬟的,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by 李溪平



是非是我非我
2008-9-19 08:3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梦冉

#3  

我记得第一首赤壁怀古的谜底是宫灯,就是花灯,灯里画有人物转着。


2008-9-19 10: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小说界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