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鼓励!
随附, 当年被广泛争议的荒诞川剧《潘金莲》剧本, 是魏明伦写的, 他是当代中国九大剧作家之一. 2004年此剧本入选高校《中国当代文学名篇选读》,就引来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发难,认为其不够资格。
http://www.eduwx.com/chuangzuoyuanye/riji/200511/20051125081507.html
---------------------------------------------------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巴蜀大地,四川戏剧界更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灿烂春天。剧作家、演员、评论家都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这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洪流中。而1985年10月10日的夜晚,对于剧作家魏明伦来说,更是终身难忘。那一晚,他编剧的荒诞川剧《潘金莲》首次公演,这是川剧历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演出,也是四川戏剧界思想解放过程中开出的一朵奇葩。
《潘金莲》是如何创作出炉的?它引起海内外轰动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作者本人是如何看待当年《潘金莲》引发的大讨论?2008年4月初,魏明伦在成都家中向我们回忆了那段思想解放、激情燃烧的岁月。
40天写就川剧《潘金莲》
提起魏明伦,观众总会想起他一手打造的荒诞川剧《潘金莲》。《潘金莲》的横空出世,正是在改革开放、戏剧界思想解放的那段岁月里。回忆自己的创作初衷,魏明伦说,《潘金莲》的诞生离不开当时的大环境。
1978年以前,作为自贡市川剧团的普通编剧,魏明伦一直被打入另册、长期压抑,“我有天赋、有禀赋,但是我一直缺少的是机缘”。1978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文艺界思想解放:“我当时就预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当时的魏明伦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是他依然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川剧创作中。创作《潘金莲》时,魏明伦已经连中三元,短短几年间,《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已经被公认为”振兴川剧“的代表作,魏明伦本人也在中国戏剧界一跃而成屈指可数的剧作家。按照常理,魏明伦应该安于现状了。但是魏明伦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却让他不但没有踌躇满志,反而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他决定换招,从内容到形式都寻求创新。
就在魏明伦寻找创作灵感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新时期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当时,小说《爱是不能忘记》、《剪不断的红丝线》等文学作品触及了女性不幸婚姻的敏感区,而英国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也引起舆论大哗,竟然有人指责安娜不道德,批评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戏是鼓吹婚外恋,时代呼唤反思妇女婚姻问题的爆炸性题材,我将目光投向了潘金莲,预感到这个人物身上可以进行重新审读。”澎湃的创作激情,让魏明伦迅速拿起了笔。让人意外的是,从动笔到完成初稿,魏明伦创作这出轰动海内外的荒诞川剧只用了短短四十天的时间。
B创新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时隔20多年,《潘金莲》至今还是川剧的经典剧目,在各地长演不衰,它的大胆和创新至今让人津津乐道。魏明伦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前的川剧创作,延续着传统的套路,讲究的是“三突出”并以歌颂英雄人物为主。重新创作《潘金莲》,魏明伦完全打破这些套路,让思想彻底获得解放。创作过程中,他借助当代边缘科学——比较学的方法,以《金瓶梅》对照《水浒传》、以施耐庵对照曹雪芹,又以潘金莲对照古今中外一系列杀人犯——苔丝、《原野》中的金子、《复活》中的玛丝洛娃,再以不幸的潘金莲比较幸福的吕莎莎、以紫石街比较花园街……这样的纵横比较,让魏明伦的思路豁然开朗。
为了表现一个全新的潘金莲形象,魏明伦广泛借鉴了布莱西特的间离效果以及艾略特的象征技巧、魔幻现实主义的时空纵横法,还加进了比较美学、交叉科学。于是,武则天、安娜·卡列尼娜、吕莎莎、七品芝麻官、贾宝玉等人物纷纷出现在剧本中,他们或跳出“剧”中思辩争议,或跳进“剧”中交流融合。“是罪归沉沦女人,还是罪归封建根子?是反思古代妇女的命运,还是联想当代家庭问题?通过各种人物跨时空的出场,我将整出戏引向了思想大解放、大讨论的层面。因此,可以说,这出戏是当时思想思想解放的产物,而戏里要表述的,更是对中国女性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C首演
观众激情澎湃剧场辩论
1985年10月,荒诞川剧《潘金莲》在自贡市艺术节上首次演出。大幕徐徐拉开,观众惊讶地发现,演员竟然破天荒地从舞台下,直接窜上了舞台。这一创新之举,引起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叫好。随着剧情的推进,台下的观众开始坐不住了——这哪还是人们印象中的川剧啊?一出《潘金莲》竟惹得武则天、安娜·卡列尼娜、吕莎莎、七品芝麻官、贾宝玉等中今中外人物跨朝跨国而来;而潘金莲也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潘金莲,千夫所指的淫妇潘金莲原来是一个被侮辱、被伤害的弱女子,她杀夫偷情也经历了从挣扎到沉沦、从无辜到有罪的心路历程。
一时间,舞台上朝代纵横、空间交错,而台下的观众更看得眼花缭乱、议论纷纷。中场休息时,台上扮演记者吕莎莎的演员径直走到观众席上,要采访一下观众对这出戏的评价。观众席上炸开了锅,人们七嘴八舌、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赞同者将这出戏称之为川剧历史上的里程碑,反对者则对剧中的潘金莲形象频频摇头。更有几位情绪激动的观众,敲开剧场贵宾休息室的大门,高声询问:“谁是编剧魏明伦?”魏明伦应声从休息室内的长椅上站起来,这几位观众立刻冲过去,拉着魏明伦的手,兴奋地发表着自己对荒诞川剧《潘金莲》的看法。一位观众高声反对魏明伦将千古淫妇变身悲情女性,而另一位观众则以更高的声调加以反驳,对魏明伦的创新大加赞赏。小小的休息室立刻变成了争论激烈的辩论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不可开交。而演出结束,全体演职员上台谢幕,激动的观众纷纷登上舞台,围着魏明伦,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观后感。“那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啊,连看戏的观众也思想活跃。”20多年后,回忆当初的那一幕,魏明伦仍然禁不住感叹。
D感慨
再给我一次这样的“失败”吧
《潘金莲》的热度很快就从自贡的剧场向全国辐射,全国各个剧种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学习,“那一年,全国有上百个剧团、二三十个剧种都在上演我编剧的这个 《潘金莲》”。说到当年的盛况,魏明伦如数家珍:1986年,新华社《瞭望》杂志刊出长篇报道,标题就是《川剧<潘金莲>轰动中国》,单是《潘金莲》剧本,当时就有十余种报刊全文发表。1987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发行《潘金莲》单行本、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全文刊登《潘金莲》英译本,国内各大学也纷纷将《潘金莲》收到当代文学史或者教程中。 《潘金莲》走红海内外,同时也引发了评论界、戏剧界的大讨论。仅在1986年一年时间内,《戏剧与电影》、《戏剧报》等全国几十家刊物、一百家报纸的争议文章就成千上万,其字数保守估计超过《潘金莲》剧本的百倍以上。戏剧界泰斗吴祖光、萧乾等纷纷撰文热情支持魏明伦的创新,但同时,也有不少评论家持反对意见,正反双方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论战。以《往事并不如烟》获得美誉的章诒和女士当年就曾发表长文,严厉批评剧作者与支持者都是“趋时”。吴祖光坚持己见,继续发表文章《<潘金莲>的争议高潮没有过去》,对章诒和的观点提出反批评,展开了一场引起各方关注的大辩论。
多年后,魏明伦总结当年《潘金莲》引起的这场论战称:“当年的争论特点有三:一是评论最多、冠盖川剧;二是褒贬不一、毁誉交集;三是褒多于贬、誉大于贬。”当记者询问对那些批评意见的感受时,魏明伦无限感叹地说:“如果说《潘金莲》是所谓的‘失败之作’,就请再给我一次这样的‘失败’吧!可惜,再也难以获得如此这般的历史机遇了!”
记者胡晓实习生冯璐
魏明伦简介
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1950年后从艺,自修文学,历任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演员、编剧、一级编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中国公主杜兰朵》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戏本。《易胆大》与《潘金莲》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结集《巴山鬼话》,在首届中国优秀文稿竞价会上拍卖成功,创杂文价格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