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再现之欧洲战场
这是属于基督教会的大陆
在这里上演了无数次的为上帝而战的东征
这是属于强大帝国的大陆
在这里记录了无数次强大帝国兴衰备忘录
这是源于希腊文明的大陆
在这里传记了几多帝王为古英雄荣耀而战
当历史滑向二十世纪初时
所有的曾经荣耀与辉煌都显得苍白与无力
两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
在这片上帝格外眷恋的土地
留下的只有鲜血与眼泪
1939-1945
欧洲再次成为世人们关注的中心
这场战争留给人们的
不仅仅再是一片废墟满目苍夷
而更多的
是对战争本身的意义与反思
一战:留给欧洲的是什么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在世界上的殖民利益而重新瓜分世界引燃的世界性的大战,主战场,在欧洲。而且战场,似乎只限在欧洲。
帝国梦总在欧洲君主的脑际环绕,一旦他的国家强大,那么一场帝国扩张的战争就将不可避免。既使资本主义为主流的欧洲,昔日帝国在集权政治的笼罩下仍然在为辉煌的帝国梦而拼命的扩张。
当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面对的是城市的一片废墟和满目苍夷。协约国一方开始对同盟国一方进行战后索赔。而英法对德国,则是更加严厉的压榨。1919年的巴黎和会,成为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大会,包括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战胜国德国一方。法国总理克利孟梭对德国的态度只有仇恨,强烈的仇恨。美国总统威尔逊想通过一战的胜利来涉足欧洲事务。但英、法两国的强硬态度使美国的如意算盘一场空。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为了各自的殖民利益而闹的不可开交,但是它们还是将矛头指向了共同的敌人-布尔什维克。从1917年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诞生。在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东方的苏维埃政权。企图颠覆苏维埃政权的阴谋被粉碎了。
被欧洲资本主义各国称为幽灵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使欧洲资本主义各国一片恐慌。当时的欧洲,各种思潮泛滥。与**思潮同样的,还有一股反犹思潮。1920-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次经济危机。为了共同对付经济危机防止共产主义在欧洲取得政权,英法对德国的政策开始松动,这时的德国,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开始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而在意大利,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党也已经夺取了意大利政权,并实行独裁专制。法西斯一词,来源于古罗马时期的束棒,是权力的象征。墨索里尼用它来象征独裁与专制。他一直梦想着古罗马时代的辉煌,梦想建立一个地中海大帝国。墨索里尼是希特勒的法西斯老大哥,但是在能力上,希特勒远胜于这位老大哥。当1934年8月份兴登堡总统的去世,希特勒登上了他一生的权力颠峰。同时,他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恢复了德国的经济,并且,开始了积极的扩军备战。
当时间进入了30年代,经过了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欧洲,《凡尔赛条约》已经失去了它的强制力。战败国开始摆脱它的束缚。而一直作为欧洲保护国的英、法两国似乎也在纵容这一点。因为它们希望用德国来抑制苏联。苏联领导人在列宁逝世后,由斯大林接替。这个***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当纳粹主义在德国开始蓬勃兴起时,整个欧洲都被陶醉了,他们没有意味到危险。可能只有一个人意识到了,他就是丘吉尔。一个失意的政治家,直到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后,他才重新召回海军大臣。他的奔走演讲只能赢得普通英国老百姓,作为国家权力者,英国首相张伯伦并不认可他的想法。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样,沉睡在欧洲的和平幻想之下。法国的一位年轻军官也开始注意到了欧洲的变化,他是后来的“自由法国”“战斗法国”领导者,戴高乐将军。他看到了欧洲陆上强国的法国陆军实力,已经滞后了,他的先进的作战理念,被老顽固军官们抛之脑后。
英、法的纵容,助长了德国的野心,膨胀的欲望使德国加快民走上战争的步伐。1934年1月26日,希特勒同波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破坏凡尔赛和约所造成的欧洲体系,离间了波兰同英法等国的关系。1936年3月7日,“冬季训练行动”,德国军队越过莱茵河,占领莱因兰地区。同年10月25日,德、意两国在柏林签定了秘密协定,“柏林-罗马轴心”形成。
1937年6月24日,希特勒下达了绝密指示“红色方案”、“绿色方案”、“奥托方案”。11月5日,希特勒召集军政头目对上述计划作了进一步部署。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迫使奥地利内政部长许士格尼下台,让赛斯英夸特接任内政部长。德国武装占领奥地利。12日,希特勒在他的出生地勃劳瑙附边的边境进入奥地利,4小时后抵达林茨。14日,他到达维也纳,说:“我以德意志民族和国家元首和总理的身从向历史宣告我的家乡归并到德国。”
1938年3月28日,他决定“在不太少的时间内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他接见苏台德区的德意志党领袖汉莱因,面授机密,要他制造一次“苏台德危机”。5月30日,希特勒向国防军下达“绿色方案”指示。要求10月1日前就绪。9月30日,希特勒同张伯伦、墨索里尼和达拉第签署了出卖苏台德的慕尼黑协定。同一天,希特勒同英国首相签定了《英德宣言》(《互不攻击和协商声明》,表示两国永不交战)。12月6日,德、法也发表了同样的声明。10月1日,德军侵占了捷克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14日,“独立”的斯洛伐克诞生了。15日,捷克总统投降书上签字,德军入波希米亚和摩托维亚,黄昏进入布拉格。
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仍然在做着和平的幻想。他们认为牺牲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就可以满足了德国的欲望,并通过德国来阻挡红色苏维埃。
但显然这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希特勒又在策划新的行动。
闪击:德意志复仇剑出鞘
德国,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饱受煎熬。在经历了一战后的三次资本主义世界的全球经济危机后,德国与德国人民选择了纳粹党,选择了希特勒,选择了战争。
希特勒早在《我的奋斗》里就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他所领导的德意志未来的方向。他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德意志帝国,第三帝国。
日耳曼人历史上,有过三个帝国。第一帝国是神圣罗马帝国,最为辉煌时期是腓德烈大帝。第二帝国是霍亨佐伦王朝时期的德意志帝国,国王是威廉一世与威廉二世。铁血首相俾斯麦帮助威廉一世结束了分裂的德意联邦,统一了德意志。威廉二世则积极进行对外扩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霍亨佐伦王朝覆灭,第二帝国消失在在历史舞台上。而第三帝国,则正是希特勒的梦想,梦想着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荣耀。
德国人民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经济危机的苦难,又被凡尔赛条约紧紧的束缚。希特勒的纳粹党迎合了德国人民痛恨凡尔赛条约及渴望民族复兴的心理,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当希特勒发出“全球日耳曼人联合起来”(此语仿效《***宣言》最后一句)“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极富煽动性的演讲时,德国人民渴望民族复兴的民族主义情绪被完全的调动起来了。在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中,就明确目标是对英法复仇及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问题。
1939年9月1日,德意志开始了全面的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从欧洲引燃。
9月1日凌晨,目标波兰。德国出动57个师(150万人),在2300架飞机、2500辆坦克掩护下,对波兰发动全面进攻。战争伊始,德军飞机狂轰滥炸波兰主要军事设施、机场、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德军攻势凶猛,南北两个集团军成钳形攻势夹击波军,波兰空军500余架作战飞机未及起飞,即被炸毁于机场,大量火炮、汽车、辎重来不及撤退便落入德军之手,仓促应战的波军以20个师投入战斗。装备陈旧且无准备的波军,未及实施坚决抵抗即被德军包围。德军以每日50-60公里的速度推进,波军所有防线均被德军突破,整个国家处于危急之中,对波兰防务承担义务的英、法,对德“宣战”后却按兵不动。英、法的“静观”使德军得以集中全力对付波兰。9月8日,德军坦克进至波兰首都华沙外围。16日,德军南北集团军群在弗洛达瓦地区会师,完成对波军主力包围。9月17日,波兰政府逃至罗马尼亚(后留亡英国)。9月30日,华沙守军和居民的自发抵抗在德军轰炸炮击下瓦解,波兰沦亡。德军战领华沙后,进行了大规模报复性破坏和屠杀。
在9月3日,英、法为了履行条约的义务,对德宣战。同时,张伯伦召回丘吉尔,任命为海军大臣。但自始至终法国陆军都躲在马其诺防线后,静观其变,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盟友被消灭掉。英、法两国内阁实在太软弱无力了,战争到结束后仍然未动一兵一卒。英国也只是象征性的派了4个师。他们的软弱助长了德国的扩张欲望。德国占领波兰后,利用英、法的“绥靖”主义,加紧进行侵略西欧的准备。但1939年11月苏联的一件事情打破了希特勒的如意算盘,11月30日,苏军用了近5万士兵的生命直到第二年的3月,才结束了占领芬兰全境的侵略。
斯大林担心德国入侵芬兰而将其作为跳板进攻苏联。但当苏军占领芬兰后,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战略地位愈加明显,无论对英法还是德国都必须得到它,德国没有直接的出海口。因此德海军官员认为要同英法作战,必须设法在挪威获得出海口基地,打破英国海军的封锁,并对不列颠群岛进行有效封锁。鉴于此,希特勒推迟“黄色方案”的实施而先夺取挪威。而且,德国的生存依赖瑞典铁矿砂的进口。尤其是战争特别需要铁的。在伦敦,作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也意识到这一点,而且,英国海军要远强于陆军。于是丘吉尔向内阁提议,请求批准他在挪威海内布雷,但没能得到内阁批准。
1940年3月1日,准备就绪的德国,希特勒下达关于“威悉河演习方案”的指令。1940年4月9日,德国向丹麦、挪威政府提交最后通牒,要求两国立即接受“德国保护”。丹麦国王惧于德国武力,宣布投降,德军随即占领丹麦。挪威国王哈桑七世拒绝德国要求,力主抵抗。但国防部长、法西斯分子吉斯林却策动亲德势力破坏抗战。6月10日,德军占领挪威全境,吉斯林组织傀儡政府。哈桑七世出走英国,建立流亡政府。
因为欧洲局势的瞬息万变,法国达拉第政府于3月21日倒台,雷诺接替达拉第组阁。不久,张伯伦政府也寿终正寝,5月10日,丘吉尔成为联合政府首相。
德军在进攻挪威同时,希特勒下达了“黄色方案”,开始对法国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进攻。1940年5月10日,德空军大批飞机猛烈轰炸法国北部和荷、比、卢境内72处机场。接着,德伞兵部队抢占机场、桥梁和战略要点,战争全面爆发。德军共投入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分3个集团军群,同时向法国和荷、比、卢推进。在德军猛烈突击下,荷军只坚持5天即宣布投降,荷兰女王政府逃亡伦敦。5月26日,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20万比军为德军俘虏。
面对德军猛烈攻势,法军和驻法英国远征军节节败退。德军绕过设防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出其不意地以大批坦克直插阿登山脉,迂回攻入法境。德军在地空火力掩护下,强渡马斯河,全歼法第9集团军。德军直扑英吉利海峡。在德军占领加来后,距海岸仅数十公里,形成对英法联军夹击态势,40万败退的英法军队在敦刻尔克附近地区陷入绝境。此时,希特勒突然下令德军坦克部队停止追击,只使用空军轰炸。绝处逢生的英法联军紧急征用943艘舰船,在皇家空军掩护下,将33.18万名溃不成军的英法士兵撤至英国,未及撤退的4万法国士兵被德军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撤退后,法国形势日见危机。6月5日5时,希特勒下达“红色方案”的指令。德军在松姆河上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随即认压倒的力量从阿布维尔到莱茵河上游整个400英里宽的横贯法国战场上采取了攻势。德军突破“魏刚”防线,直逼首都巴黎。6月10日,趁火打劫的意大利投入32个师,从背后对法国发动进攻。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德军兵不血刃占领巴黎。6月16日,雷诺政府辞职,贝当出任总理,决定停战投降。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该协定把法国肢解为两部分,德军占领法国北部地区,占领费由法国负担,南部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法军全部解除武装,重武器交给德国。
法国沦陷后,主战派、国防部次长戴高乐飞往伦敦,组织法国军民继续抵抗。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法西斯德国军队席卷欧洲大陆,先后占领了奥、捷、波、比、挪、荷、丹、罗等10余国领土,军事、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德国和法国的停战谈判,是在贡比涅森林中的一块小小的空地上举行的。这个地方就是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投降的地方。法国福煦元帅就是在这里的博物馆 保存的一节卧车上同德国签订的停战条约。地点,就在那个空地上。6月21日下午,希特勒在戈林、勃劳希契、雷德尔、里宾特洛甫和赫斯陪同下,来到了这里。德军旗遮盖下的雕像,是1918年获得胜利的盟国的一把大剑,插在一只有气无力的鹰身上,这鹰代表霍亨佐伦王朝的德意志帝国。当他们走到了那片空地时,被一块花岗岩吸引住了。希特勒及其众人读着花岗岩上的内容:“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所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
鏖战:坚守在英吉利海峡
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希特勒的纳粹德军横扫欧洲,西欧只剩下大英帝国在苦苦支撑。敦克尔克撤退的英法联军成为日后反攻的主要力量,但今天大英帝国必须要支撑住来自德意志的猛烈进攻。
英、法本想打算得胜德国来遏制苏联的企图破灭了,最终引火而自焚。
敦克尔克大撤退是个迷,这个迷直到今天仍然是历史之迷。但有传言是希特勒在证实了坦克部队的实力后,要再次证实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而这一决策,有可能第三帝国空军最高总司令赫曼·戈林也参与其中,他同样渴望他的空机在欧洲战场上留下辉煌的战线。尽管在对法国战争中德国空军出尽风头,但戈林还是希望大英帝国屈服于他的空军最终投降。这是一个传言,不知道是否可信。但肯定的是,希特勒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在之后的日子,德国开始对英国本土进行狂轰滥炸。
希特勒没有果断的派兵登陆英格兰本土作战,也放弃了细菌战计划。他一直幻想着英国会投降,这样的幻想一直持续到大英帝国的电台作出的回应“no”。他的这种幻想可能来自于他对于海洋的惧怕,他曾经对自己的心腹讲起过他是多少的害怕海洋。第三帝国的将领们大多是陆战高手,但在海洋中,却多是一无所知。希特勒自己也清楚,德国海军即使再等上一年的时间也不是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对手。他不能再等了,因为继续等下去一年的时间,来自东线俄国的威胁要变得可怕的多。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准备在英国作战的“第十六号指令”,即“海狮计划”。
“绝密
元首大本营,1940年7月16日
由于英国不顾自己军事上的绝望处境,仍然毫无愿意妥协的表示,我已决定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如果必要,即付诸实施。这一作战行动的目的,是消除英国本土作为对德作战的基地,并且在必要时,全部予以占领。这个进攻的代号是“海狮”。准备工作定在8月中旬完成。”
决定虽已做出,但希特勒仍不死心。在19日的国会演说,仍然有放弃英国做出讲和的准备。
但英国并不买帐,丘吉尔不是张伯伦,丘吉尔是个十足的鹰派人物。所以他选择了“no”。
在希特勒使出深身解数仍然不能诱使英国投降后,对英国本土登陆作战的“海狮计划”被列入日程了。
8月12日,不列颠空战正式开始。15日,纳粹德国对英国大规模空中攻势开始。
9月7日傍晚,德国空军又转而开始对伦敦狂轰滥炸。因为英吉利上空恶劣的天气使德国空军的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且因为开始对英国本土的轰炸,给英国皇军空军以喘息的机会。当这样的轰炸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局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除过恶劣的天气不利于德国空袭原因之一外,英国破译了德军的每道命令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持续的轰炸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后,希特勒坐不住了。他的立场开始发生转变。他一开始所制订的避免两线作战的决策抛之脑后,将对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无限期的延长。因为他要对苏联开刀了。
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悍然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入侵,“巴巴罗萨”在执行。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得知这一决定后说:“元首这是在动员全世界的力量对付我们自己。”
在后来的日子里,希特勒把整个战略部署在东线的苏德战场上,而同时派隆美尔进入北非。
1942年底,战场上天秤开始发生变化。苏联的冬天来得格外的早,德军不得不穿着单衣作战,而希特勒一个接一个的失误决定,又使苏联战场上的德军饱受煎熬。北非战场上,隆美尔尽管在战术上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但因为长途奔袭,北非军团已经成为了强驽之末。他们在北非受到病痛困扰,隆美尔也同样病倒了。这时候,英军换了统帅,他就是蒙哥马利。面对强大的攻势,北非军团一败涂地,1943年2月2日,东线战场上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3年7月10日,英美军队在意大利西里登陆,25日,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国王解除一切职务并投入监牢。尽管后来被希特勒所营救。
1943年3月因为病痛困扰,不得不休假的隆美尔,又受命于欧洲西线战场。以防止盟军从法国北部英吉利海峡登陆。德军开始苦心经营大西洋壁垒。
反攻:霸王行动在诺曼底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美、英三国就开始吵吵闹闹的争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共同打击法西斯德国的问题。在这样的持续谈判中,斯大林执意要求英、美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但丘吉尔为了大英帝国的日后利益,为了防止共产主义延伸向欧洲中心,执意要在巴尔干半岛开辟第二战场,这样可以遏制苏联的西进。经过罗斯福总统的从中调解,几经周折,直到1943年11月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上,才就此问题最终达成协议。1943年圣诞节前夕,美国正式宣布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盟军最高司令,统一指挥盟军在西欧的登陆作战。1944年初,盟军开始进行登陆作战的准备工作。
当盟军准备开辟第二战场的同时,德军在法国北部开始苦于经营“大西洋壁垒”。但是,德国最高决策层又出现了严重的失误,隆美尔本人也选错了地点。盟军成功的欺骗了德军,选定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实施登陆计划。登陆时间定在6月初,代号为“霸王”作战计划,具体进攻时间为“d”日。其意图是,在法国西北部登陆,夺取登陆场和港口,保障主力上陆和后勤供应,然后发动攻势占领整个法国西北部地区,并与在法国南部登陆的部队配合,向德国内地进攻,协同苏军最后战胜法西斯德国。盟军在比较了3处较为合适的登陆地点后认为,在诺曼底地区登陆条件最优越。这时沿海地势开阔,可同时展开26至30个师,距英国西南海岸的各大港口较近,便于运输部队和物资,德军在这里兵力薄弱,登陆容易成功。
为确保登陆的成功,盟军进行周密的准备工作。参战的盟军共36个师,总兵力约288万人,其中陆军为153万人;空军飞机13700余架;海军各型舰艇9000余艘。地面部队编为4个集团军。美军第一集团军、英第二集团军和加拿大第一集团军组成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由英国蒙哥马利将军指挥。美第三集团军直属盟军最高统帅部。
1944年6月6日晨,盟军利用涨潮时机和刚刚出现的短暂的好天气,开始在诺曼底登陆。盟军开始登陆后,隆美尔仍然认为是一次小规模的侵袭,并不重视。德国陆军统帅部也没有在第一时间作出决定,延误战机。在步兵登陆之前4至5小时,美空降第82师、第101师和英第六师在登陆地域两翼距海岸10至15公里处实施了空降。占领登陆地域内的交通枢纽、渡口、桥梁和其他设施,配合了登陆兵登陆。由于盟军掌握着制空权,德军抵抗登陆的准备又不足。6月7日之前盟军已占了数个纵深8至10公里的登陆场,经过激战,6月12日各登陆场已连成一片,正面宽约80公里,纵深12至18公里。
这时德军才如梦初醒。为了抵抗盟军登陆,德军使用了秘密武器v-1型导弹轰炸伦敦,还调来了4个师投入战斗,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盟军于6月26日攻占了港口城市瑟堡,从而使登陆部队的物资供应有了保障。7月初,盟军已有100万人在诺曼底登陆。7月18日英军攻占卡昂,与此同时,盟军占领圣洛,从而在西欧大陆上建立起了从卡昂,经科蒙、圣洛一直延伸到莱塞的稳固战线,至此,盟军已经具备了收复西欧大陆的条件。
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使欧洲战局对德国更加不利。盟军开始向欧洲腹地进军。希特勒撤换了龙德斯泰特,代之以克卢格,并把法国西北部的兵力增至26个师,企图阻止盟军向内陆推进。
从1944年7月25日开始,盟军转入进攻。盟军集中了4个集团军,共39个师(20个美国师、14个英国师、3个加拿大师、1个法国师和1个波兰师),共有坦克4000辆,飞机6500多架,在实力对比上,盟军占有很大优势。7月27日,美军突破德军防线纵深15至20公里,德军开始撤退,到31日,美军又向南推进60公里,到达塞纳河地区。在向布列塔尼半岛推进中,敌军抵抗微弱,于是盟军指挥部临时决定美军第三集团军的主力移师东进,向塞纳河进攻。
根据作战需要,盟军统帅部将整个部队编为两个集团军群:美第一、第三集团军编为第十二集团军群,由布莱德雷指挥;英第二集团军和加拿大第一集团军编成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由蒙哥马利统率。8月6日盟军挥师东进,第十二集团军群在南,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在北,展开了大规模的陆上进攻。
德军为改变不利局势,决定在莫当地区向西实施反突击,结果遭到失败。到8月25日,盟军全线进抵塞纳河,在河东建立登陆场,至此,除个别港口外,盟军已占领整个法国西北部。当盟军逼近巴黎之际,法国抵抗力量和巴黎市民响应戴高乐将军的号召配合盟军发动武装起义。经4天战斗,于8月25日解放巴黎。当天下午,法军第二装甲师接受巴黎地区德军投降。次日,戴高乐将军率军进入巴黎,法国临时政府成立。
同一时间,美、法军队于1944年8月15日又在法国南部戛纳市以西实施了登陆。至19日,美、法军队建立起正面90公里、纵深50至60公里的登陆场。28日,美、法军攻占了法国重要港口马塞和土伦,9月3日美、法军队开进里昂。9月11日,法军与从巴黎向东南推进的美第三集团军先头部队在第戎以西会师。德第十九和第一集团军被迫向东北方向溃逃,退守齐格菲防线。
从9月15日起,由法国南部登陆的第六集团军群归由艾森豪威尔统一指挥,盟军在西欧的整个战线已由法国西北部扩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莱茵河口的广大地区。盟军不仅攻占了法国,还几乎占领了比利时全境,进逼荷兰边界。为了从北面迂回齐格菲防线和尔后向鲁尔工业区进攻,盟军决定实施荷兰战役,歼灭荷兰境内的德军。9月17日,盟军向埃因候温、格拉费、奈梅根、阿纳姆一线实施突击,并以第八、第十二军在其两冀相配合。由于德军集中兵力实施反突击,致使在两冀行动的盟军部队受阻,空降部队遭到很大损失。尽管如此,盟军仍在10天的作战中,在20公里至40公里宽的正面上突破了德军防御,纵深推进80公里。
10月和11月,盟军在德国边境地区展开了“秋季战斗”。在战线北段,第二十一集团军群为确保使用安特卫普港,进行了目标有限的进攻;在战线中段,第十二集团军群试图突破齐格菲防线,但未获成功;在战线南段,第六集团军群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先头部队进抵莱茵河。至12月上旬,盟军全线停止了进攻,着手进行突破齐格菲防线的作战准备。
决战:最后的会战在阿登
东线的苏军在1944年8月已经迅速推进到东普鲁士边境。同时在西线战场,法国临时政府也已经成立,英美法联军开始东进德国本土。希特勒已经面对着来自两线的双重危胁。而在意大利,英美联军继续推进。希特勒惶恐万分,于是开始亲自策划阿登会战,以图挫败荷兰、比利时境内的盟军,扭转西线的不利局势,然后抽出兵力去东线与苏军作战。
12月中旬,德军在阿登地区集中了“b”集团军群的25个师,共2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617门、坦克和自行火炮900辆、飞机800架。希特勒还重新任命了已经退休的龙德斯泰特元帅为西欧总司令,负责指挥这次反扑。由于盟军未考虑到德军在阿登地区进行反扑的可能性,因而未在该地区加强防守,在长达115公里的战线上,只部署了美第一集团军的5个师同,共8万多人。结果使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兵力、兵器占有很大优势。
1944年12月16日拂晓,德军开始反击。在反击之前,德军组织了一支约800人的特遣队,身穿美军军服,口操英语,佩美式武器,潜入美军驻地进行破坏,使美军陷于混乱。之后,德军发起了猛烈进攻,顺利地在美军防线打开一个大缺口,于12月22日进抵马斯河。盟军为阻止德军越过马斯河,迅速加强了阿登地区的防御力量,于23日开始对德军进行大规模空袭,在德军先头部队距马斯河只有4公里的时候,盟军终于阻止了德军的前进。
德军受阻后继续调集兵力,对巴斯托涅和斯特拉斯堡发起了新的进攻。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多架飞机对盟军的机场进行了几个月以来最猛烈的轰炸,盟军的260架飞机被毁。为彻底击退德军反扑,盟军于1月3日转入进攻,经过激战,于1月8日击退了德军。其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月6日致电斯大林,希望苏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相配合。苏军于1月12日至14日,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的1200公里的战线上,对德军发起强大进攻,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作战。盟军乘机迅速推进,于1月底将德军赶回反扑前的阵地。至此,二次大战中德军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扑被彻底粉碎。
在阿登战役中,德军损失10万人以上,损失飞机1600架、坦克700辆。盟军人员损失约8万人(包括1万人死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其中7.7万是美国军人。阿登战役之后,遭到严重削弱的法西斯德军彻底丧失了反攻能力。
为配合美英军队在法国西北部的攻势,美法联军集中10个师、850艘舰船、4700架飞机,在土伦至尼斯之间80公里地段,发起“龙骑兵”登陆战役。德军虽以9个师担任法国南部海岸防御,但在美、法联军登陆地段,德军仅驻军5个营,防守十分薄弱。8月15日晨,美、法军在德军纵深空投伞兵,仅遇微弱抵抗。至19日,美法联军已建立起宽90公里、纵深60公里的统一登陆场,把2500门火炮、600辆坦克、21000辆汽车和16万人运上岸。
28日,土伦、马赛相继解放。9月11日,法军与从巴黎向东推进的美国第三集团军先头部队会师,留守法国南部的德军投降。残余德军向东北溃逃,退守德法边界齐格菲防线,法国全部解放。
9月中旬后,西欧战线已由法国西北部扩大到南起地中海、北至莱茵河口的广大地区,逼近荷兰边界。盟军统帅部决定:以英、加(拿大)联军发起荷兰战役,由蒙哥马利元帅指挥。9月17日,英第30军在空降兵配合下,向荷兰奈梅根、阿纳姆一线突击,英第8、12军从两翼配合。英军初期进展顺利,20日即进抵奈梅根。由于德军集中兵力突击英军两侧,配合作战的英、波(兰)空降兵因使用不当遭受严重损失,战况急剧逆转,英30军面临被合围危险。9月27日,英军被迫在莱茵河南岸阿纳姆以西转入防御。10天后,得到增援的英军再次发动进攻,在20至40公里正面突破德军防线,向纵深推进80公里。加拿大军队也夺取了布伦和加莱港。
11月,盟军在德国边境地区展开“秋季战斗”,开始把战场推向德国本土。为避免彻底崩溃,希特勒在阿登地区集中包括党卫队坦克第6集团军在内的“b”集团军群25个师(2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900辆,企图以突然反击挫败荷、比境内的盟军,稳定后方,腾出兵力与东线苏军交战。1944年12月16日佛晓,德军开始反击。德军组织一支800人的特遣队,着美军军服,口操英语,佩美式武器,潜入美军防线进行破坏和骚乱,引起美军极大混乱。尔后,德军在数百具探照灯掩护下突然发起进攻,毫无准备的美军未作有组织的抵抗便仓惶退却,损失惨重。德军突破美军防线后,向马斯河方向推进。为阻止德军前进,英美军调整部署,以航空兵对德军进行大规模空袭,终于在距马斯河仅4公里处阻止了德军前进。
德军受挫后,仍未放弃反击计划。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架飞机,轰炸盟军阵地和机场,炸毁盟军飞机260架,对斯特拉斯堡盟军发动攻击。德军的新进攻,使战局再度紧张。盟军统帅部一面组织反攻,一面由丘吉尔致电斯大林,要求苏军提前从东线发动攻势吸引德军,以减轻西线盟军压力。1月12日,苏军从北起波罗地海,南至喀尔巴阡山长达1200公里的正面,对德军发起强大攻势,兵锋直指柏林。希特勒被迫从西线抽兵东援对付苏军,英美盟军乘机迅速推进,将德军全部赶回原出发地,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击被彻底粉碎。
据统计,此役德军死伤及失踪人数达8.2万人,损失坦克、强击火炮600辆、飞机1600架、其它车辆6000辆。盟军损失7.7万人,被俘及失踪2.1万人,大量武器装备被毁。阿登战役后,德军土气更加低落,彻底丧失了反攻能力,盟军从此牢牢掌握了西欧战场主动权。希特勒企图在西欧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迫使盟军妥协的企图彻底破产。
二战全景再现之苏联战场(1940-1944)
两大欧洲强国的军事碰撞
发生在二十世纪最惨烈的战争
从这里开始
苏联战场
决定未来欧洲命运的战场
斯大林与希特勒
从战略合作到全面战争
和平:两大强国用战争来维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俄国参与到帝国主义之间瓜分世界的战争中。1917年2月份,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但很快,资产阶级政权又参与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列宁回来继续领导无产阶段革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推翻了资产阶段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列宁逝世后,由斯大林接任领袖位置。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德皇威廉二世逃跑,德国进入了魏玛共和国。德国在一战后,被英法残酷的压榨,社会矛盾重重。1929年到1933年的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同样笼罩了德国,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逐步走向了政治舞台。当1934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最高元首后,在德国建立了纳粹政权,开始了独裁统治。
两大军事强国开始了对外扩张。斯大林不断蚕食他西边的临国。希特勒也开始了东扩。
1939年3月21日,希特勒一再重申对波兰的领土要求,而波兰再一次拒绝。23日,德国军队占领了位于东普鲁士和立陶宛边界处的玫眉尔。波兰向德国发出了严正警告,如果类似的事件发生在波兰但泽的话,那就意味着战争。
1939年8月24日,苏德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期十年。这个条约不仅仅是抽象的原则,它还包含着一些实质性的内容:苏德瓜分波兰,德国答应波罗的海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国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归属苏联等等。
这一条约的签订,意味着苏德的蜜月期的开始。
如果说之前德国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及兵不血刃地占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是彻底从凡尔赛条约中摆脱出来,那么,这一条约的签订无疑解体了一战后的欧洲整体战略格局。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英法为了履行条约上的义务,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英法却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波兰被英法出卖牺牲了。
在9月12日,维斯瓦河弯曲部战役,德国和波兰最后一次重大战役开始。13日,6万多被围困在拉多姆口袋中的波兰军队被迫投降。17日,库特诺和布列斯特被德军占领。苏联红军开始从东面入侵波兰。20日,德军从波兰中部撤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协议的分界线,随后,苏军开进以前被波兰占领的俄国土地。9月28日,德国和苏联在布列斯特会师,共同举行了阅兵大典活动。并签署了他们在波兰东部共同边界的协议。
1939年10月5日,希特勒胜利到达华沙。苏联用武力胁迫拉脱维亚签订条约允许苏联在他的波罗的海港口建立红军海军基地。10日,立陶宛和苏联签署协定,允许苏联在其领土上修建军事基地。
1939年12月14日,因为对芬兰的野蛮侵略行为,苏联被开除出国联。
1940年2月12日,苏德签订新的贸易协定,由苏联运输供给战争所需的重要战略物资(谷物、石油、矿石),作为回报德国将部分成品返送回苏联。
1940年6月12日,苏联向立陶宛发出一道最后通牒,要求允许红军占领该国。15日,红军队穿越过立陶宛边境。新的苏德边疆协议被宣布。16日,红军占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几万敌对的当地人和他们家属被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押送到苏联附近的战俘营。28日,随着一道发往罗马尼亚政府的最后通谍,红军开进并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的北部地区。
随着一系列的动作,在1940年的7月23日,苏联正式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并入苏维埃联盟。
而在德国方面。在闪击波兰后,为了对付法国,德军迅速占领了挪威、丹麦、比利时、卢森堡等国,之后,从比利时侵入法国境内,1940年6月14日,德军攻陷巴黎。22日,德法在贡比涅签订《停战协定》。
1940年的7月5日,罗马尼亚宣布与轴心国结盟。
准备:从奥托计划到巴巴罗萨
早在二十年代,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写道:“..因此我们国社党人要接替我们在六百年以前中止了的事业。我们要停止德国向南欧和西欧的无休无止的移动,把我们的视线移向东方的土地..当我们今天谈到欧洲新领土的时候,我们主要必须想到俄国和它周围的附庸国家。看来,命运本身希望在这里向我们指出道路..东方的这个巨大帝国解体的时候到了,犹太人在俄国的统治的终结也就是俄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终结。”
“要把俄国从地图上抹掉”这是希特勒根深蒂固的思想。
当希特勒在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行动受挫时,就转念先入侵苏联以消除英国人依赖美国的思想。不过,单纯的苏联高层始终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初步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31日,正式宣布了入侵苏联的计划,并自任为最高军事统帅。从8月26日开始,希特勒下令调遣德军从西欧到波兰,为入侵苏联作准备。并在10月份开始辅助训练罗马尼亚军队。11月,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命令开始起草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12月5日,代号奥托的行动草案提交给希特勒审阅。12月18日,希特勒将奥托方案确定为巴巴罗萨计划,这个新计划的目标是向莫斯科移动之前将红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所有的准备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之间完成。
1941年1月10日,德国和苏联签订了新的条约,继续承认他们彼此对方有影响的范围并正在实行的商贸协定作了肯定。2月3日,希特勒再次重审巴巴罗萨计划,行动开始日期被再次确定为1941年5月15日。从4月23日开始,德军加快完成巴巴罗萨计划的准备工作,继续调派59个师部署在沿着苏联边境附近。到6月5日,德国已经在沿着苏德边境线附近部署了超过100个师。
1941年初,正当希特勒全面着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时,他的盟友墨索里尼在北非又遇到了麻烦,而巴尔干半岛也出事儿了。
墨索里尼早在法国战败前,迫不及待的加入进来,对英、法宣战。之后,他就挥兵北非。开始之初,比较顺利,但他错误的分兵攻打希腊的军事行动导致了意军在北非战场上的全面溃败。希特勒不得不在2月份派兵支援北非。隆美尔不负重望,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扭转了轴心国在北非的战局。在德国与希腊之间,横卧着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早就成为了德国的卫星国。而保加利亚也迫于压力,于3月1日,签订了三国条约。让希特勒烦心的,就是南斯拉夫了。在诱使它加入轴心国而使出了遮遮掩掩的威胁和模糊的许诺等手段后,希特勒把南斯拉夫摄政王保罗请到贝格霍夫亲自向他施加影响。
1941年3月中旬,南斯拉夫不愿屈服的态度已经明朗化。希特勒所受的压力也显而易见了。3月16日,希特勒在柏林战争博物馆纪念日上发表的讲话,他宣读这篇简单的与这种场合相适应的讲稿时,如此一本正经,却漠不关心、心不在焉。次日,南斯拉夫风云突变。加冕议会同意签署三国条约,三名部长辞职以示抗议。空军的高级军官领导了一次起义。3月27日拂晓,叛军推翻了政府。年轻的王位继承人彼得当上了国王。当希特勒眼看到手的胜利在最后一分钟被人抢了去,这是无法忍受的。他觉得,这是对他人身污辱。他高声喊叫,令三军首脑立刻到总理府报到。
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入侵准备已告完成。在贝尔格莱德街头,每天都发生示威游行。其中有些是当地的***为执行苏维埃的巴尔干政策而煽动的。俄国是急于要支持南斯拉夫去反对德国的入侵的,于4月5日与南斯拉夫的新政府签订了一项条约。但这并未令希特勒泄气。次日拂晓,德军以压倒优势的兵力跨过了南斯拉夫的边界。德机开始有计划地轰炸贝尔格莱德,希特勒为这次行动取的代号暗语是“惩罚”。苏联领导人与南斯拉夫签订的条约的墨迹未干,对此事作的反应因为事不关己,只在《真理报》的后版上刊登德国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消息。
17日,南斯拉夫的残余部队投降。10天后,德国坦克开进了雅典,希腊战役宣告结束。德军用如此高昂的代价赢得了如此轻松的战争让希特勒目瞪口呆,这是他始料不及的。北非战场隆美尔的胜利,却大大减轻了希特勒的吃惊程度。隆美尔将军仅以3个师的兵力,攻破了昔兰尼加,离埃及只有几英里之遥。这次胜利令希特勒和敌人都同样惊奇。它抵偿了英国对地中海东部的占领,破坏了英国的威望。苏联领导人除了对巴尔干半岛发生的侵略视而不见,对希特勒正计划入侵他的国家的谣传亦充耳不闻。
1941年6月14日,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将领对即将来临的对苏联的军事行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根据在苏联的德国间谍露西传递的情报,他们将6月22日定为德军进攻苏联的行动开始日期。15日,“在1941年6月22日上的03:30开始全面入侵苏联”,德军前线司令部收到了对苏联进攻的准确日期并得到了证实。德军装甲部队开始调往他们的最终出发阵地。
突袭:苏维埃红军兵败如山倒
1941年6月19日,德军方面两个犯事的逃兵给苏军带来了即将进攻的消息。苏联对边境附近的所有主要城镇进行灯火管制,但仍然不允许军队对德国进行战备。
21日,德国驻苏联大使馆代武官舒伦堡接到里宾特洛夫加急电报。上面写着“特急,国家机密,大使亲收”几个字。电文内容:“在接到这份电报之后,仍存在的一切密码文件要统统销毁。无线电机要加以破坏。请立即通知莫洛托夫先生,你有紧急的事通知他..然后请向他发表下列声明:因此概而言之,德国政府宣布,苏联政府已违反了它所承担的义务:1.不仅继续而且甚至加紧企图破坏德国和欧洲;2.采取了越来越反德的外交政策;3.把它的全部部队集中在德国边界并已作好准备。这样苏联政府就破坏了它与德国缔结的一些条约,并且即将在德国争取存在的斗争中从后方攻打德国。因此元首命令德国的武装部队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力量对付这种威胁。”舒伦堡念完声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目瞪口呆,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战争,你认为应该这样对待我们吗?”
1941年6月22日凌晨3:15,巴巴罗萨计划,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开始了。德国和仆从轴心国的183个师(350万人),3350辆坦克,7184门火炮,1945架飞机组成的装备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空军轰炸机部队的三个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下属第1装甲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下属第2、第3装甲集团军;北方集团军群下属第4装甲集团军)越过了芬兰至黑海的1800英里的苏联国境线。此时苏联军队在国境线上部署了132个师(250万人),20000辆坦克,7700架飞机。德军全面战略目的是在冬季之前将红军消灭在苏联的西部地区,并且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乌拉尔-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以西的苏联欧洲部分的领土。当天结束前,德国空军在60个机场的地面上摧毁了800架苏联飞机并且在空中击落了400架。沿着边境上的苏联红军对德军的袭击似乎毫无准备,仅仅做了有限的抵抗,这使得德军的装甲部队推进了50英里并且重创了苏军12个师。
6月23日,德军侵入苏联占领的波兰地域。苏联红军在立陶宛的提尔斯特附近用装甲部队发起反攻,但由于损失惨重被德军击退。当天,斯洛伐克对苏联宣战。24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入侵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占领了威尔纳和考那斯。当天,匈牙利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25日,德国第一装甲集团军占领了1939年9月前属于波兰东部的卢特斯克和杜博洛。苏军主力被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下属的装甲部队包围在比亚韦斯托克地区。26日,经过激烈的战斗,在比亚韦斯托克地区的苏军被德军装甲部队完全包围。德国空军开始对列宁格勒进行空袭。27日,德军占领里加、bobruisk和przemysl。匈牙利对苏联宣战并且同意向南方集团军群输送部队进行支援。28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在明斯克东部会合,占领了该城市并且包围了红军西方方面军的27个师。南方集团军群击败了比预料中抵抗更顽强的红军终于在乌克兰南部会合。29日,由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贝利雅组成了苏联防卫委员会。30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占领了利沃夫。中央集团军群继续向明斯克西面压缩比亚韦斯托克口袋。
7月1日,德南方集团军群下属第4装甲集团军横穿德维纳并占领了里加。中央集团军群下属第2装甲集团军已经到达了莫斯科附近的贝尔齐纳河。2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先头部队打通了在拉托维亚边界沃斯特洛夫附近的苏军斯大林防线。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4军开始从摩尔达维亚向文尼察和黑海的港口城市敖德萨发起进攻。
7月3日,斯大林在德军入侵以来首次通过电台跟苏联人民讲话:“在我们对德国人法西斯专政的卫国战争中,要求最大限度抵抗,并且说严重的威胁在我们的国土上。”他指令如果红军在战场上被迫屈服的话就要执行焦土化政策,并在敌后形成人民游击队的组织。德中央集团军群结束了比亚韦斯托克口袋并俘虏了290000名战俘、2500辆坦克、1500门火炮。4日,德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占领了沃斯特洛夫。5日,当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继续向乌克兰的日托米尔和berdichev推进时,德国第6集团军的一部已经穿过了利沃夫东部的苏军斯大林防线。6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继续推进,已经到达了佩普西湖-里加湾一线。8日,英国的利特维诺夫电台用莫斯科话广播,英国和苏联在德国的攻击下必须联合起来。北方集团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占领普斯科夫并继续向诺夫哥罗德和列宁格勒逼近。9日,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击败了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并占领了维帖布斯克。10日,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击退了korosten-基辅西部一线苏军猛烈的反击。11日,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的装甲部队已经开进到离基辅10英里处。斯大林替换了苏军3个方面军的指挥官,伏罗希洛夫被派到北方方面军;铁木辛哥被派到中央方面军;布琼尼被派到南方方面军。12日,苏联和英国签订了相互援助协定并宣告他们将互相合作共同对抗轴心国直到和平的到来。13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继续从普斯科夫向卢加挺进,距离列宁格勒75英里。14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现在距离列宁格勒仅仅80英里。15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包围了斯摩棱斯克和该城西面的大部苏联地区。16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将20个苏军师圈入在乌曼的包围圈。19日,希特勒下达了第33号指示。声明不再以莫斯科为优先进攻目标,一旦斯摩棱斯克口袋内苏军威胁减少,中央集团军群就将第2装甲集团军调往南方集团军群以便在南部蹂躏乌克兰;第3装甲集团军调往北方集团军群以便在北部占领列宁格勒,这将能使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得到可靠的保护。20日,斯大林任命自己为防卫委员会总指挥。苏联恢复与被德国占领国的外交关系。22日,德国空军127架飞机首次空袭莫斯科,但是收效甚微。23日,德军在包围布列斯特-利托维斯克一个月后终于将其拿下。26日,3支苏联军队在莫吉廖夫地区被德军包围并歼灭。27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控制权被从vonkluge的第4集团军改为由中央集团军群直接指挥,这是由于von kluge和古德里安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和,使军事行动无法进行。在斯摩棱斯克的东面25英里处地区猛烈的战役的正在进行。德军占领了爱沙尼亚的首府塔林。28日德军开始围歼斯摩棱斯克以西包围圈内的苏军。29日,朱可夫元帅辞去了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31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缓慢的向列宁格勒方向推进,到达了ilmen湖-诺夫哥罗德南部地区。可是,由于沼泽和茂密的森林地形使得部队变得非常的疲乏。
1941年8月1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继续清剿斯摩棱斯克口袋。在斯摩棱斯克西部的奥尔沙和维帖布斯克苏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莫基列夫南面的戈梅利苏军向第聂伯河对岸桥头堡的德军发起了强大的反攻。3日,在罗斯拉沃包围战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俘虏了38000名苏军战俘。5日,德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并使苏联第16和20军的余部投降,此役苏军被俘31万人。7日,约瑟夫·斯大林任命自己为苏联红军大元帅。8日,乌曼口袋被消除,德军俘虏了103000名苏军战俘。9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沿着布格河继续向东部的苏联第11和17军发动进攻。12日,希特勒的第34号战争指令:暂时放弃莫斯科为进攻目标,把重点放在乌克兰。苏军在俄罗斯ilmen湖南部的staraya发起了反攻。16日,斯大林为了报偿英国和美国的援助计划,同意共同资源分配计划并签订了英苏交流协议。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下属lvi装甲军占领了通往列宁格勒道路上的诺夫哥罗德。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军占领了苏联在黑海的重要海军基地nikolaev。17日,德军占领纳尔瓦逼近列宁格勒。罗马尼亚军队封锁并包围了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萨。18日,在乌克兰的zaporozhe,苏军回缩第聂伯河对岸的部队,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在此建立了桥头堡。19日,在ilmen湖南面,苏联第38军接近并将德国第10军翼侧包围,但是由于第56装甲军的反击,包围圈被突破。20日,德军第11集团军占领了黑海港口城市赫尔松,打开了通往克里米亚半岛的大门。21日,伏罗希洛夫元帅向列宁格勒的人民宣告要坚守自己的城市到最后。希特勒下令不占领列宁格勒,并从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中调拨几个师去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和苏联至关重要的战略工业区顿涅兹盆地。24日,苏军在戈梅利地区发动反击。包围敖德萨的罗马尼亚军队损失惨重。25日,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开始从桥头堡渡过第聂伯河向北突围。于此同时,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从被苏军包围的戈梅利和布良斯克地区向南进攻。德军第6集团军吸引了大量的苏军集结在基辅周围使之无法退却。26日,德军在苏联东线战场上已经损失了44万人,这比1941年6月22日之前的战争损失的人数的总和还要高。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在velikije luki地区将苏军包围并歼灭。27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占领了爱沙尼亚首府塔林。30日,德军第20装甲师突破了苏联第48军在北部的防线将其击溃并占领了东南面离列宁格勒40公里的米加镇。31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下属第17集团军一部穿过第聂伯河东南面的克里门巧格。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下达了第35号战争指令,命令德军结束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后夺取苏首都莫斯科。7日,在乌克兰的科诺托普,德第6集团军已经达成对苏军防线的突破。8日,苏联宣告它在斯摩棱斯克附近获得了胜利并声称击败了8个德军师。德军在schluesselburg地区完成会合,列宁格勒现在已经被完全包围。11日,德军指挥部在白天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尽快将列宁格勒拿下。朱可夫受命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指挥苏联军民进行列宁格勒保卫战。12日,在苏联战场上第一场大雪降临了。在kremenchug桥头堡的德军渡过了位于乌克兰的第聂伯河,正向北前进去增援包围基辅的德军部队。1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完全包围了在基辅的两个苏联集团军。
9月15日,列宁格勒围城战开始。16日,克莱斯特和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在基辅东面会师,他们诱使红军5个集团军落入陷阱。18日,苏军撤出基辅,但仍在这地区坚持血战了一周。苏联要求年纪在16-50岁的男人都要服兵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一部占领乌克兰的波尔塔瓦。19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占领基辅并将其夷为废墟。此役德军取得了辉煌战果。24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开始向perekop进攻以夺取通往克里米亚半岛的路桥。25日,希特勒命令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停止进攻列宁格勒,将该城围困把城里的人饿死,如果他们不投降的话,就将该城夷为平地。26日,德国统帅部记录德军在基辅军事行动中共俘虏了665000名苏军战俘。
德军对克里米亚的第一次进攻失败。
转折: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
到初秋,希特勒认为苏联已经完蛋了。9月30日,对莫斯科发动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妄图在十天之内攻占它。
1941年10月2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针对莫斯科台风计划。希特勒向他的军队断言:今天开始的是今年最后一场伟大的战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出发向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方向挺进。3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占领奥廖尔。当天,希特勒对德国人民作了一次充满激情的讲话:“今天我宣布,毫无保留地宣布,东方的敌人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来了…在我们部队的后面,已经有了相当于我在1933年执政时德意志国家幅员两倍的土地。”
几天后,他的新闻发布官狄特里希对世界宣布,守卫莫斯科的苏联最后一支完整的部队,已围困于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所设下的两个钢铁包围圈中,南方红军已经溃散,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六七十个师都被围困在列宁格勒。苏联两个最大的城市很快就要陷落。
但希特勒高兴得早些了,9月27日的那场早到的秋雨,似乎意味着什么。
在9月29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企图攻入克里米亚半岛的军事行动被迫暂停。当天,一次苏、英、美协商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共同商讨西欧和苏联的情况。30日,古德里安指挥的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开始向莫斯科进攻,在此之前的两天里,正当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修整的时候,他们已经朝奥廖尔方向前进了50英里。
10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苏、英、美协商会结束,彼此承诺英美援助苏联军事物资,苏联则向其输送未经加工的原料。
在8月份,希特勒犯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错误。
7月中旬,原计划分北、南两路主攻列宁格勒和乌克兰的包克率领的中央集团军到达摩棱斯克。这时出现了攻打莫斯科的好形势。陆军总司令部坚决主张进攻莫斯科,理由是除了作为首都的心理价值外,还指出莫斯科是军火生产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苏联交通运输的枢纽。拿下莫斯科苏联各个前线都会因此而削弱和崩溃。而且种种情报表明,苏军主力正集中在莫斯科前沿,以图保卫首都。这样,苏联兵力重心就正摆在了德中央集团军的面前,只要向前推进200英里,迅速拿下莫斯科,就能使苏联全线溃败。但希特勒更看重乌克兰的粮产区和工业区,看重高加索的油田,而且他认为现在找到了一个诱歼仍坚守基辅东第聂伯河东岸的布琼尼部队的大好机会,他也希望在列宁格勒与芬兰军队会师。为达到这些重要目的,必须让中央集团军分兵到北路和南路去。而等到了9月初,希特勒才重新决定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在这两个月内,中路中央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按兵不动,任由冰天雪地的严冬一天天逼近。希特勒重新发动对莫斯科进时攻。他下令中路军必须在八天到十天内开始行动“包围他们、击溃他们、消灭他们”。他还命令正在乌克兰的中央装甲集团军的部分部队重新调回,还要调来列宁格勒的坦克军。当然南路和北路主力还必须继续完成他们的任务。
在10月2日的台风行动,德军是顺着拿破仑的老路前进的。一开始气势汹汹。
10月10日,斯大林任命朱可夫大将为西方和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迅速重建了四个集团军,以防守莫日艾斯克。10月中旬,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15日,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迁往古比雪夫。斯大林留在莫斯科,亲自指挥保卫战。19日,国防委员会宣布莫斯科戒严,号召首都人民誓死保卫莫斯科。三天之内,全市组织了二十五个工人营,十二万人的民兵师,一百六十九个巷战小组。有四十五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在首都和全国军民支援下,前线军民英勇抗敌,浴血奋战。
20日,德军前锋部队已经到达距离莫斯科40英里的地方。苏中央总部和外国使馆急忙撤退到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希特勒似乎胜券在握。
但秋雨连绵大雪纷飞道路泥泞的季节来临了。乘车行军的部队越走越慢,正在打仗的坦克不得不撤下来拖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以后几个星期就听烂泥的摆布了。官兵的心情开始起变化,苏军的抵抗也坚决起来。这时候,德国将领们开始谈论高兰古所著的关于拿破仑1812年冬天在俄国惨败的可怕故事。恐惧心里开始笼罩在德国军人的头上。
到10月底,德军被阻止在加里宁-土耳基诺沃-沃洛克拉姆斯克-多罗霍沃-纳罗-佛敏斯克-谢尔普霍夫-阿列克辛以西一线。希特勒妄图在10月占领莫斯科的计划破产了。
尽管在21日到29日,德军一系列的进攻打开了通往克里米亚半岛的大门,并不断向克里米亚半岛下部推进,迫使苏军退往塞瓦斯托波尔。但到了30日,变得更加恶劣的天气和泥泞不堪的道路使得德军的攻势几乎要停顿了。这给苏联红军带来了宝贵的时间用来加强他们在莫斯科的防线。
在11月,德军继续前进。1日,德第11集团军占领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封闭了通往塞瓦斯托波尔的道路。3日,德军占领库尔斯克。4日,德第11集团军一部占领位于克里米亚的feodosiya。9日,德军占领位于克里米亚的雅尔塔。15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第二次疯狂进攻。冒着-20℃的严寒,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以第1、2、3装甲集团军为先锋,第4、9集团军为后续重新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到了16日,德第11集团军拿下了克里米亚东部的kerch,但苏军仍旧坚守着塞瓦斯托波尔。11月22日,德第3装甲集团军占领了罗斯托夫。23日,德军已经攻到离莫斯科西北35英里处。在25日,德军最后一次尝试占领莫斯科,投入了所有可利用的兵源。27日,德军装甲部队离莫斯科仅19英里了。一些装甲侦察部队已经渗入到市郊西部地区,并能清晰的看到克林姆林宫。
但恶劣的天气已经开始悄悄移动战局的天秤。在6日,德军第一起冻伤事件被记录在案。到了13日,莫斯科附近的气温已经降到了-22.2℃。
莫斯科保卫战是残酷的。斯大林在红场检阅大量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军,这些战士在接受完检阅后从红场直接奔赴前线战场。
由于战线过长和缺乏补给,德第3装甲集团军不得不从罗斯托克撤出并向西后撤30英里朝mius河回缩。
11月29日,持续激烈的战斗、大风雪、严寒耗尽了德军的战斗力,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攻势开始被瓦解了。苏军在罗斯托夫地区发动反攻迫使德军撤出并向西部mius河回缩。
12月2日,德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离克里姆林宫仅5英里。
12月4日,在苏联前线气温已经降到了-37℃。
12月6日,决定性的时刻到了。苏军从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展开大反攻。苏军击溃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把德军赶离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结束了莫斯科保卫战,到1942年春,苏德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双方都在秣兵厉马,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希特勒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战前居民约60万人。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这是德国当时急着要得到的物资。对苏联来说,在乌克兰被德军占领以后,斯大林格勒是中央地区通往南方经济区域唯一的交通咽喉,关系到莫斯科的安全。
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作战”。其主要内容是: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包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从1942年7月中旬开始,德军相继投入了150万大军,向斯大林格勒展开猛攻。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
因为一开始苏联高层决策上的失误,使德军在最初阶段进展顺利。
7月17日,德军发起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各前进支队在奇尔河、齐姆拉河一线英勇抗击德军六昼夜,迫使其第6集团军展开部分主力,从而赢得了改善基本地区防御的时间。23日,德军开始争夺第62、第64集团军主要防御地带,企图对顿河大弯曲部的苏军两翼实施包围突击,进至卡拉奇地域,从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的顽强防御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各兵团的反突击,打破了德军的企图。至8月10日,苏军退至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占领防御阵地,阻止了德军前进。早在7月31日,德军统帅部即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头部队于8月2日进逼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今科捷利尼科沃市),形成从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胁。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a。i。叶廖缅科上将),9~10日实施反突击,迫使德第4装甲集团军暂时转入防御。至17日,该部德军被阻于外层防御围廓。
8月19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突击。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翼侧实施反突击,牵制德军第6集团军部分兵力,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
苏军v。i。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m。s。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次日攻占市中心的马马耶夫岗。巷战中,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4、第66集团军9月份在该市以北几乎不停顿地实施反突击,有力地支援了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保卫战。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发动局部进攻战役的苏军第57、第51集团军也牵制了德军的重兵集团。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k。k。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9月底,德军指挥部命令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投入战斗。此时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b”集团军群编成内作战的兵力已达80多个师。10月15日,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及其附近的伏尔加河地域。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结束。这一阶段,德军死伤约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000余辆、作战飞机和运输机1400余架。德军统帅部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宣告破产。
苏军统帅部在防御阶段就制订了反攻计划,其企图是:从谢拉菲莫维奇、克列茨卡亚两地域的顿河登陆场和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分别实施突击,粉碎德军各突击集团两翼的掩护军队,并沿卡拉奇、苏维埃茨基向心方向发展进攻,围歼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力。反攻开始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的兵力有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21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n。f。瓦图京中将)、顿河方面军(第65、第24、第66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总计110.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苏军当面之敌是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为m。von魏克斯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总计101.1万人、火炮和迫击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双方兵力对比,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0%,火炮和迫击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战飞机多10%。
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及顿河方面军之第65集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地域实施突击,揭开反攻序幕。至日终前,西南方面军前进25~35公里;第65集团军因遭敌猛烈抵抗,仅前进3~5公里。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第51集团军及第64集团军左翼各兵团从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开始反攻,突破德军防御,保障快速兵团进入突破口。上述两个方面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向卡拉奇、苏维埃茨基方向迅猛对进,并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合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部(23日投降);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51集团军则向西南面和南面发展反攻,对整个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构成合围的对外正面。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另160多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苏军步兵兵团到达后构成了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30日前,苏军压缩合围圈,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从行进间分割和歼灭德军集团。与此同时,向西南和南面进攻的苏军沿克里瓦亚河、奇尔河、顿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以北一线构成了500余公里的合围对外正面。
12月12日,德军统帅部集中第57装甲军另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地域实施突击,以解救其被围军队。苏军随即发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12月12~30日),将这股援军全部击溃。顿河中游的苏军为发展反攻,于16日发起顿河中游战役,歼灭5个意大利师另3个旅,击溃5个罗马尼亚师和1个德军师,重创德军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至12月底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合围对外正面击溃了驰援之敌,并将其残部击退150~200公里,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3年1月10日,顿河方面军经猛烈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转入进攻,开始歼灭被围德军。第65集团军从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炮兵在苏德战争中首次以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12日,苏军逼近德军位于罗索什卡河的第二防御地带。为突破该地带,第65集团军转移到第21集团军地带。方面军各兵团于15日重新开始进攻,17日前到达沃罗波诺沃、大罗索什卡一线,遇到德军顽强抵抗。经22~25日的激烈战斗,苏军粉碎德军在该地的抵抗。26日晚,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西北坡与从斯大林格勒迎面进攻的第62集团军会师。德军集团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31日,德军第6集团军南集群停止抵抗,保卢斯被俘。2月2日,北集群投降。
反攻:第三帝国丧钟已经敲响
从1941年9月30日至12月初的莫斯科保卫战。从1942年7月至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苏联已经将被动局面完全扭转。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上的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军从战略进攻到战略防御再到战略退却。而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开始了全面反攻。
1943年3月,德军在南部战线发起反突击,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
希特勒为了挽回在苏联战场上的败局,决定再次发动一次大会战,地点定在库尔斯库。
德军进攻的最好时间为5月,当时苏军尚未调集足够的装甲兵力。可希特勒为了能将还未交货新式武器虎式、豹式坦克投入战争,不惜再等了两个月。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德军又浪费了两个月的时间。
7月5日凌晨,苏军抢先实施了炮火和航空兵的反击,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了。因为苏军强有力的阻击,德军经过7昼夜才勉强向前推进不到40公里。
7月13日苏军与德军在普罗霍罗夫卡进行大规模的“坦克肉搏战”。这场战斗进行的相当惨烈,有时双方的坦克手甚至用匕首肉搏。经过8个小时血战,德军和苏军损失的坦克都超过350辆。
因为7月10日英美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北非战场丢失,意大利形势急剧恶化,希特勒不得不在库尔斯克收兵。德军从此转入全面战略防御,苏军则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1944年初,苏军已有足够的兵力实施大规模的进攻。1944年1月中旬开始,苏军从北起巴伦支海、南至黑海大约4500公里的战线上,连续对德军及其仆从军实施了十次歼灭性打击,这就是苏联卫国战争中著名的"十次突击"。
1月14日至3月1日,第一次突击,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附近实施。苏军西进220至280公里,使列宁格勒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脱出来。
1月24日至4月17日,第二次突击,在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实施。解放了整个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苏军在400公里的正面上越过国境线,战争已开始转移到苏境外进行。在这次战役中,苏军在整个德军防线上打开了一个宽650公里、纵深450公里的巨大突破口,实现了卫国战争以来的第一次战略突破。
3月26日至5月12日,第三次突击,在敖德萨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实施。4月10日解放了敖德萨。第三次突击以克里米亚半岛全部解放而告结束。
6月10日至8月9日,第四次突击,在卡累利阿地峡和南卡累利阿进攻芬兰军队。迫使芬兰于9月初退出战争。9月19日,苏、美、英、芬兰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定停战协定。
6月23日至8月29日,第五次突击,即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第一阶段,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大部分领土;第二阶段,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脱维亚的部分领土。
7月13日至8月29日,第六次突击,在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东南部实施。解放了西乌克兰和波兰东南部,强渡了维斯瓦河,建立了巨大的登陆场,为在华沙至柏林方向上的进攻占据了有利地位。
8月20日至9月底,第七次突击,在苏、罗边境地区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境内实施。8月24日,罗新政府声明脱离德国,退出侵略战争。8月31日,苏军进入罗首都布加勒斯特,9月5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9月9日,保加利亚建立了新政府,并对德宣战。9月15日,苏军进入索非亚,尔后苏保军队联合行动,于9月底肃清了保境内的德军。
9月14日至10月22日,第八次突击,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实施。解放了波罗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区,战线由1000公里缩短到250公里,从而使苏军腾出更多兵力用于东普鲁士和柏林方向上的进攻。
9月28日至1945年2月13日,第九次突击,在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东部地区实施。苏军与南斯拉夫人民军协同作战,于10月20日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0月底,苏军解放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10月28日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从29日开始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开始向布达佩斯进攻。12月9日攻占黑沙城,并抵达多瑙河。26日,乌克兰第二、第三方面军在埃斯泰尔戈姆会师,完成了对德、匈布达佩斯集团18.8万人的合围。这时,匈牙利各民主团体召开临时国民会议,成立了临时政府,并于12月28日对德宣战。1945年2月13日,布达佩斯解放。
1944年10月7日至11月1日,第十次突击,在苏联的佩特萨莫和挪威的希尔克内斯北极地域实施,15日解放佩特萨莫,25日攻占希尔克内斯市。至10月底,苏军推进150公里,进抵挪威北部沿海地区。
【转自大史记-ABC中文社区的转帖,文章起始来源及作者不详。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