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小说概述 郑恩波 郑秋蕾 著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eili

#1  [转载]小说概述 郑恩波 郑秋蕾 著

小说概述

郑恩波  郑秋蕾  著

 经过很长时间的孕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小说粗具规模。这一时期的小说就其内容,大体可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两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宗教迷信思想盛行,神鬼小故事不断产生,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也就大量出现,保存到现在的有三十余种,其中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处于小说发展初期的“志怪小说”一般还只是粗陈梗概,目的在于证明上天和幽冥境界的存在和感灵,但也有粗具短篇小说规模的作品,如《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就以短小的篇幅记录了一个惊险曲折的故事。

  魏晋南北朝时,品评人物之风盛行,因此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便兴盛起来,比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的是《世说新语》。它是初创时期的“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编撰人是刘义庆(403~444)。

  《世说新语》大部分篇幅描写士族阶层的“名士风度”,还有一些记载了晋司马氏的暴政、豪门士族的享乐生活,此外还有称颂好人好事的内容。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性格,记言叙事巧妙结合,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是《世说新语》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世说新语》是中国笔记小说的雏形,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许多故事被后代作家常做为创作素材加以利用。

  到了唐代,中国小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题材上仍离不开搜神索逸,但较之魏晋南北朝小说,情节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鲜明,文辞更华艳,结构更阔大。

  唐代称小说为传奇。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人传奇大体可分为三类内容:

  1?神怪故事。这是直接继承笔记小说的神仙怪异小说,著名作品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这两部作品讽刺了热中功名富贵的封建士子。

  2?恋爱故事。这一部分是唐代传奇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柳毅传》等都是有名的作品。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争取婚姻幸福的妇女形象。

  《柳毅传》讲的是落第书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龙女传书,使她获得解放,后历经坎坷,俩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人物描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柳毅的正义、龙女的深情、钱塘君烈火般的个性,都刻画得十分鲜明。它用幻想反映现实的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李娃传》通过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这对地位悬殊的恋人历经风雨,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描写,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歌颂了郎才女貌的爱情标准。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笔法清丽。

  3?侠义故事。这类作品描写侠客义士惩强扶弱的英雄行为,代表作品有《红线传》、《谢小娥传》等。

  唐人传奇不仅在题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说,而且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唐人传奇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一个人物某段时期或一生的经历,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发展。唐人传奇是中国风格小说形式的开始,它的体制短小,但初具长篇小说的轮廓。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话本就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说话”是宋代民间娱乐场所中的一种伎艺。当时属于说话的范围的有:小说、讲史、说经、合生或诨话四种。

  “讲史”是讲述史书上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这一体裁是后代演义小说的起源。

  “说经”是演说佛经故事。

  “小说”是说话中影响最大的一家,所讲述的主要是爱情、神怪和侠义故事,故事较简短,内容新鲜活泼,因此广受欢迎。现存的“小说”话本以爱情、公案类作品居多,成就也最高。《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是这类爱情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们均以爱情为主题,表现市井小民、尤其是妇女反抗封建势力的斗争活动。公案类的作品以《错斩崔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最有特色。这两部作品揭露了封建官府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的反抗。

  宋元话本比以前的小说又有许多发展之处。首先,为使情节更能吸引观众,说话人在布局小说的结构时,设下层层悬念,步步引人入胜;其次,说话人已开始运用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刻画人物,如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言行等。此外,某些人物对话富于戏剧性,更能表现人物性格。

  自话本开始,通俗、生动的语言得以普遍应用,这使得中国文学语言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话本在结构布局和人物刻画上所运用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这之前的小说也是个大的进步。

  明代,随着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发展和变化,小说作品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加上印刷术的发达,因此小说在已往的成就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众多长、短篇作品。

  元末明初,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长篇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水浒传》等。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的人物和内容依托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史实,比讲史的篇幅更长,内容更多,并且清楚地分了卷,每卷又分节,每节前另加目录以说明主要内容。《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从此之后,历史小说开始大量兴起,从《开辟演义》一直到《清宫演义》。

  明中叶以后,小说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闪耀着浪漫主义异彩的《西游记》首先亮相,紧接着又出现了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金瓶梅》。除此之外,数量最多的是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著名的作品有:《新列国志》、《北宋志传》、《英烈传》、《隋史遗文》。

  《西游记》出现后,神魔小说曾风靡一时,其中比较成功的是《封神演义》。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作者以武王伐纣的故事为底本,博采民间传说,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将它演绎成通过神魔斗法,曲折影射现实的长篇神魔小说。

  话本的大量刊行,逐渐引起文人注意,他们由对话本的编辑、加工,进而模拟话本写作,这就出现了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通常称之为拟话本。冯梦龙在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的基础上,加工编成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凌?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个拟话本集子,简称“二拍”。“三言”和“二拍”代表了明代短篇小说的成就。

  冯梦龙(1574~1646)的“三言”中,每个短篇小说集各有40篇作品,主要内容表现为三个方面:

  1?描写妇女追求幸福爱情,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玉堂春落难逢夫》等。这些故事强调相爱的真挚,痛斥负心的薄情,提倡男女双方相互尊重。

  2?揭露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写忠言直谏的沈链同严蒿父子及党羽的斗争,《灌园叟晚逢仙女》写受欺凌的庄稼汉仰杖花神之力惩治恶霸的故事。

  3?赞颂友谊,谴责背信弃义的行为,如《施润泽滩阙遇友》、《桂员外穷途忏悔》。

比较话本,“三言”的主题集中,情节曲折,人情世故描绘丰富,细节和心理刻画细腻,但矛盾冲突不够尖锐,语言欠生动。

  凌?初(1580~1644)的“二拍”包括小说78篇。作品多取材于现成书籍,主题多寓有劝惩之意。明中叶后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得以在书中表现,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叠居奇程客得助》等篇,描绘了商人在海外冒险追逐金钱的活动。爱情类作品中的《宣徽院仕女秋千会》,公案类作品中的《进香客莽看金刚经》等也都较有特色。“二拍”中有许多充斥着色情、宣扬迷信的篇章,甚至还有歪曲农民起义的内容,影响了作品的价值。

  清朝,《聊斋志异》将中国文言小说推至高峰,长篇白话小说的创作也取得巨大成就,诞生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一批经典之作。

  清中叶之前,英雄传奇小说占主流。陈忱的《水浒后传》写了32位幸存的梁山好汉再举义旗,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到海外创业的故事。书中的人物既继承了《水浒传》中的性格特征,又在现实斗争中有所发展。全书在继承了《水浒传》反抗官府精神的同时,又增加了表现爱国主义的主题。

  《说岳全传》由钱采、金丰在各种“岳传”基础上加工而成。主人公岳飞在书中是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统帅,同时又带有严重的愚忠的封建思想。兀术、秦桧夫妇等反面人物的丑行劣迹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明末清初,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对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探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小说中,《醒世姻缘传》即是这样一部值得一提的小说。这部书以百万字数,描写了一个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的故事。全书围绕婚姻这条线索,生动地描绘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群像,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的黑暗,敏锐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金钱势力的上升趋势。

  讽世小说中《镜花缘》算得上是优秀之作。全书100回,写百花仙获罪,被谪凡间,托生唐敖之女小山。唐敖落第,出海远游,历观海外诸国奇人异事后,入小蓬莱求仙不归。小山出海寻父,意外获得天书,回国恰逢女试,及第重返仙山。书中作者竭力描绘海外奇闻,借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清末,古典小说逐渐呈衰落之态,除产生《三侠五义》、《小五义》、《青楼梦》、《海上花列传》等侠义和狭邪小说外,还出现了像《荡寇志》那样具有反动性的作品。

  随着改良运动的蓬勃发展,文学改良的呼声也高亢起来,以李伯元(1867~1906)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1866~1910)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代表的谴责小说,自觉地将改良主义做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揭露官场的黑暗、帝国主义的罪行。此外,这一时期,刘鹗(1857~1909)的《老残游记》也通过描写一个江湖医生的所见、所闻、所为,反映了晚清时的某些社会现实。曾朴(1871~1935)的《孽海花》在晚清小说中成就较高。作品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线,表现了当时所谓“高雅斯文”的名士文人的腐败生活和风气。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掀开了中国文学发展新的一页,小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在文学革命的浪潮中获得巨大突破。

  鲁迅的日记体短篇《狂人日记》冲出古典小说笔记体的叙述方式,创造了全新的形态,即经济、灵活、多样的结构特点。但在描写手法和小说风格上,他依然继承了传统小说的特色。内容上,新小说倾向于反映人生的真面目。在新小说形成时期,鲁迅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脱颖而出,成为新小说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奠基石。

  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诸成员,高举文艺为人生的旗帜,创作了大批问题“小说”,其中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庐隐(1898~1934)的《海滨故人》,许地山(1893~1941)的《缀网劳蛛》、《春桃》,王统照(1897~1957)的《沉思》、《微笑》,叶圣陶(1894~1988)的《潘先生在难中》等都是发韧之作。对于作品中提出的家庭、婚姻、出路等问题,他们很少从政治、社会的角度来解释,而只是当作人生问题来探讨。这些作品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表现泛爱思想,批判对“爱”与“美”的毁灭。

20年代中期,以乡土回忆为题材的小说兴盛起来,人们称之为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为人生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支脉,它所表现的农村生活主要包括:农民的种种苦痛和他们的觉醒以及乡村地主阶级和小有产者的败落。主要的作家作品有王任叔(1901~1972)的《疲惫者》,彭家煌(1898~1933)的短篇集《怂恿》、《茶杯里的风波》,台静农(1903~  )的短篇集《地之子》、《建塔者》,许钦文(1897~1984)的《天二哥》,鲁彦(1901~1944)的《自立》、《黄金》等。这些小说多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并促进了新文学向现实主义的深化。

  与“为人生派”并存的还有“为艺术派”小说。这类小说创作,郁达夫成就最高。郁达夫(1896~1945)早期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沉沦》。它以留日学生的生活为题材,表现了民族压迫对他们造成的精神伤害,后来他又创作了《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迟桂花》等独具抒情味道的小说。为“艺术派”的另一位重要作家是张资平(1893~1959)。他的代表作是《冲积期化石》、《植树节》等。

  20年代末,在无产阶级的倡导和革命运动影响下,中国“左翼”作家的创作收获颇多,茅盾的《蚀》三部曲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柔石(1902~1931)的代表名篇《二月》和叶圣陶的《倪焕之》也属幻灭类小说。丁玲出于革命失败后对现实生活深深的幻灭感而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一举成名。

  与幻灭情绪相对,文坛上同时还出现了激愤小说,蒋光赤的一些作品最有代表性,如《丽莎的哀怨》、《野祭》、《最后的微笑》等。

  革命文学运动初期,许多左翼作家的创作难免带有概念化的痕迹,但张天翼、沙 汀、艾芜的作品基本上没有这一弊病。张天翼(1906~1985)的创作题材涉及各阶级、各阶层,其中以描写小资产阶级“灰色人生”的作品最能显示他的艺术个性。他的这类作品较为出色的有《皮带》、《从空虚到充实》、《宿命论与算命论》等。沙汀(1904~  )的小说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暴露四川农村基层政权腐败和地方军阀罪恶的故事,代表作有《丁跛公》、《代理县长》、《兽道》、《凶手》、《在祠堂里》等。他的作品常把自己的主观感情隐藏于残酷的故事后,因而笔触显得异常冷静。艾芜(1904~  )小说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对题材的开拓。他的《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山峡中》、《山中送客》等,描绘了边境各种流浪者的奔波和失望,小说带有浓郁的异地情调和传奇色彩。

  30年代,小说领域出现了茅盾、老舍、巴金等人的一批优秀长篇系列作品,这些大型作品的成功,是30年代文学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标志。此外,四川的李*C人(1891~1962)的长篇《死水微澜》,和他后来的《暴风雨前》、《大波》,从中日甲午战争写到辛亥革命,包括许多四川的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了现代重要的长河小说。《死水微澜》是李*C人最成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情、风俗、服饰、饮食等描写丝丝入扣,一派蜀地风情。

  30年代销量最多的小说,当属张恨水的《啼笑姻缘》。张恨水是“五四”以后,鸳鸯蝴蝶派中最有成就的作家,除代表作《啼笑姻缘》外,还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名篇,抗战时期,他站在民族立场上,写了《八十一个梦》、《五子登科》等讽刺小说。

  30年代文坛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许多作家以他们不同的作品丰富了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侧重于道德批判的沈从文(1902~1988)是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最优秀的作品是那些描写家乡湘西地区人情风俗的小说,代表作品有《边城》、《萧萧》、《龙朱》、《月小景》等。他笔下堕落的现代文明、淳朴的民风、乡村的愚昧都传达出他构筑一个善与美的世界的人生理想。

  “九一八”事变后,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创作,要数萧军和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的成就和影响最大。萧军(1907~1988)的《八月的乡村》、萧红(1911~1942)的《生死场》被左翼作家们肯定为给中国文坛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场面的杰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小说与整个战时文学一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反映抗日斗争中人们精神面貌的作品涌现出来:正面歌颂抗战期间新人物、新事物的有:丘东平的短篇《暴风雨的一天》、萧乾的《刘粹刚之死》、艾芜的《秋收》、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等。从反面揭露阻碍抗战的阴暗面的作品有张天翼的《华威先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等。

  这时期出现了一些回忆性小说。它们多是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顾,重要的有萧红的长篇《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长篇《科尔沁旗草原》,齐同的长篇《新生代》,骆宾基的长篇《混沌》等

随着战争的深入,沦陷区的文学很难有所发展,因此,解放区和国统区小说创作成为战时小说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延安文艺整风之后,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指导下,解放区群众文艺运动蓬勃发展。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在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可喜的贡献,而贡献最大的当属赵树理。他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名篇成功地塑造了翻身农民的形象,深入地反映了40年代解放区农村的变革。题材、语言与赵树理相近的作家是康濯,他的代表作有《我的两家房东》、《亲家》、《腊梅花》。他的小说认真而不刻板,细致而不烦琐,生动而朴素,淳厚而清新。

  在短篇小说方面,孙犁和刘白羽也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孙犁以描写农村妇女生活题材见长,刘白羽则侧重于军事题材,他的《无敌三勇士》,是最著名的一篇。典型环境的渲染是刘白羽小说的最成功之处。

  出现较晚的解放区长篇小说大都注重表现重大题材。欧阳山(1908~  )1946年出版的《高干大》、柳青1947年完成的《种谷记》是描写农村发展生产的优秀作品;草明的中篇《原动力》是工业题材的成功之作;反映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斗争的作品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

  解放区军民可歌可泣的斗争生活为新英雄传奇提供了发展的土壤,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出现较早,接着马烽、西戎又合著了《吕梁英雄传》,两部小说深受欢迎。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是这一品种的最佳作品。小说描写的是抗战时期,白洋淀地区农民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

  皖南事变之后,国统区中长篇小说硕果累累,这些作品已不再只流连于战争的表面描写,而是对战争背景下的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挖掘。这时期著名的作品有:茅盾的《腐蚀》,沙汀的以《陶金记》为代表的三部反映四川农村生活的系列小说,艾芜的《丰饶的原野》、《故乡》、《山野》,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钱钟书(1910~ )的《围城》等。

  社会主义文学开拓时期(1949~1956),小说成就最大的是那些反映革命战争和农村生活的作品。例如:刘白羽的《火光在前》、徐光耀的《平原烈火》、柳青的《铜墙铁壁》、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高云览的《小城春秋》、王愿坚的《党费》、峻青的《黎明的河边》、杨朔的《三千里江山》、陆柱国的《上甘岭》等,是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的著名作品。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在这一时期占有很大比重,著名的作品有:赵树理的《登记》、《三里湾》,马烽的《结婚》,高晓声的《解放》,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泰兆阳的《在田野上,前进!》,孙犁的《铁木前传》,康濯的《春种秋收》,刘绍棠的《青枝绿叶》,李满天的《水向东流》等。

  这时期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反面形象突破了脸谱化、简单化的写法。作品注重表现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着力解剖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1957年到“文革”前夕,长篇小说创作进入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高潮。这时期的长篇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在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也都有很大进展。在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反抗、敢于胜利的优良传统方面,有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部)、李*C人的《大波》、欧阳山的《三家巷》、艾明之的“火焰三部曲”第一部《火种》等;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摧毁旧世界的斗争的有:梁斌的《红旗谱》、陈靖的《金沙江畔》、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刘流的《烈火金钢》、曲波的《林海雪厚》、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展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巨幅画卷的有: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康濯的《水滴石穿》等。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是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内容的佳作。

  此外,以工业、部队、知识分子为题材的许多作品,都丰富了这一时期小说的社会容量。

  如此丰富的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李自成、江姐、朱老忠、梁生宝、林道静、杨子荣、周炳等一批具有真实感、立体感、时代感的人物,带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进入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

在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上,这一时期的许多长篇在吸收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文学中的某些表现手法,在这方面,作家们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

  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正视现实矛盾,敏锐地捕捉新题材、新人物、新角度,提出并回答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艾芜的《南行记续篇》、赵树理的《“锻炼锻炼”》、马烽的《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赖大嫂》等;胡万春的《特殊性格的人》、陆文夫的《葛师傅》等工人题材的作品带来了新的气息,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峻青的《交通站的故事》、菡子的《万妞》、茹志鹃的《百合花》、刘真的《英雄的乐章》等是对昨日战争岁月的回顾。

  掀起新时期小说创作第一个热潮的,是一批深刻地控诉十年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作品的涌现,这批小说被称为“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主体是短篇小说,包括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王蒙的《最可宝贵的》等。以叶辛的《蹉跎岁月》、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也是“伤痕文学”中的成绩突出者。“伤痕文学”中还有一类作品,它们以讴歌革命战士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的高风亮节为主题;从维熙的被人称为“大墙文学”,取材于监狱生活的系列作品,是这部分小说的代表。《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从维熙的代表作。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张贤亮的《土牢情话》、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作品,是以赞美人民美好情操为主题的“伤痕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痕文学”亮出“伤痕”后,接下来自然就是对历史悲剧根源的探寻。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首先反思了极“左”思想的危害。此外,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刘真的《黑旗》、张弦的《记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等,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深入回顾思考,因此它们被称为“反思文学”。

  1979年,正当“反思文学”方兴未艾之际,蒋子龙以他特有的敏锐感觉和出色才识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他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以振聋发聩的思想和艺术力量,为新时期文学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棗“改革文学”。很快,“改革文学”的大旗下便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蒋子龙除《乔厂长上任记》之外,又陆续发表了《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等。此外,还有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夜与昼》,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贤亮的《龙种》、《男人的风格》,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5号》,陈冲的《无反馈快速跟踪》,张契的《改革者》,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和《浮躁》等。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条战线的人们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建国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青年作家,修复好“文革”中折断的文学翅膀,在新时期再次振翅高飞。邓友梅在新时期伊始就创作了《我们的军长》和被誉为中篇“开路先锋”的《追赶队伍的女兵们》。80年代后,他的创作转向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创作了《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等充满地方色彩和民俗风情的作品,表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追求。

  汪曾祺以短篇小说《大淖记事》、《受戒》从逝去的年代里发掘蕴藏于各种人物身上的美好情愫,表达他对历史文化的见解。

  刘绍棠对“乡土文学”的倡导与实践,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做出了独特贡献,代表作有《蒲柳人家》、《渔火》、《蛾眉》、《瓜棚柳巷》、《鱼菱风景》、《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陆文夫的“小巷文学”在让人们欣赏苏州小巷中人物的表演的同时,细细地体味人生的真谛。

  冯骥才的“文化小说”《神鞭》、《三寸金莲》等,以通俗的形式表达了鲜活的当代意识。

  何士光以清澈的忧郁细腻地刻画了普通知识分子的心理。代表作为《草青青》、《似水流年》。

改革开放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启发了许多人回过头去追寻自己的文化传统,80年代中,一度出现了一股寻根热,这就是所谓的“寻根文学”,代表人物有:贾平凹、韩少功、李杭育、郑万隆等。其中虽不泛象郑义的《老井》这样的优秀之作,但仍有许多内容杂芜、手法怪异,令人费解的作品。

  军旅题材小说在新时期,题材相对独立而自身发展又始终持续不断并有所突破。80年代,徐怀中的《西线轶事》首先突破以往注意战争过程与场面的写法,通过主人公刘毛妹矛盾、忧怨、苦闷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历史伤痕与当代军人职责之间对立而统一的思想与情操。很快,新时期的“军旅文学”便拥集有:朱苏进的《射天狼》,朱春雨的《沙海的绿荫》、《亚细亚瀑布》,简嘉的《女饮事班长》,李斌奎的《天山深处的大兵》,刘兆林的《雪国热闹镇》,李存葆的《山中那十九座坟茔》,韩静霆的《凯旋在子夜》等大批优秀作品。新时期的“军旅文学”较之传统的军事文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思想内涵丰富多样,人物形象与情感复杂深刻,叙事方法新颖独特。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另一支生力军,是在新时期步入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中间有铁凝、张抗抗、梁晓声、王安忆、孔捷生、史铁生、张承志等。王安忆以《雨,沙沙沙》为文坛所瞩目,它以抒情诗般的轻柔诉说着对理解和沟通的渴望;张抗抗的《夏》、《北极光》等对当代青年的追求、理想、个性进行了深入地触及;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等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感与社会人生意蕴;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让读者感到逝去的岁月并非一片空白;梁晓生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讲述着英雄毁灭后庄严升腾的价值观;孔捷生的《南方的岸》以对城市空虚的极度厌倦表达对人生真正道路与真实价值的追寻……

  由高行健、李陀等人提倡,经刘索拉、徐星等人实践的现代派文学发展很快,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等,从各自角度展示了一代青年在旧价值观废弃后找不到新价值尺度的茫然与混乱状态;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刻意追求与表现奇异、独特的艺术感觉;马原等人更多是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上下功夫。

  我国的文学理论也是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很有建树的文学理论家,其中著名的就有二百多个。这些理论家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像南朝梁刘勰(约465~约532)的《文心雕龙》,南朝梁钟嵘(466~518)的《诗品》,唐代司空图(837~908)的《二十四诗品》,清末和民国初年王国维(1877~1927)的《宋元戏曲考》和《人间词话》,就是成百上千部文学理论著作中最系统、最严密的经典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又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们的著作为我国丰厚的文学理论又增添了新的光辉。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6-7-23 16: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2  

为力和简杨都搞起学问来啦. 不写小说了? 还是先加强理论学习, 准备在写作上再上一层楼?


2006-7-24 00:5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3  

余兄,我们姐俩儿会一直陪伴着写下去,就是不知道能否“造就”出你这个小说评论家了?


2006-7-24 08:3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