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才看到简杨特别向我推荐的阿达这篇“诗意散文体的小说”。说句实话,对于此文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凭直觉感到的是一种很美的意境, 用一种很优雅很流畅的文字表现出来。不琐碎, 不矫情,自然而又清新。只读了一遍, 就好像面前有了一幅朦朦胧胧的水彩画,虽然不清晰,但浓淡深浅渲染得恰到好处。月光下的大海,海边的小屋,小屋门前仰望星空的长发少女------ 还有那渔船上随着海风飘来的低吟。
与其称之为“诗意散文体的小说”, 不如称之为“散文体的长诗”更恰当。作为小说,可能像作者说的那样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但我觉得却是一篇比较成功的散文体诗歌。 因为,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可贵的诗人气质,而非小说作者冷静的观察,刀劈斧刻般的描写。
作者的文字几乎无可挑剔。我努力地寻找了半天,似乎只有一个自己创造的词:
1.“在(辽远)纯净的海岸上隐约回荡 –-----”
2.另外还有一句稍微有些费解的诗句:(也许,女作者的诗都不是容易读懂的?;)
)
“----流过苦难的回声。”
3.“ 嘎然而止” 应为 “ 戛然而止”。
一点建议:
下面的这三大段似可忍痛精简成三句话,这篇文章当会更加精炼感人。当然,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以理解的“敝帚自珍”情结,而且这又正是作者自己思想的精华所在,所以删减并非易事。
“我只有在知识和智慧里寻求解脱。我贪婪地阅读,甚至牺牲睡眠。此时我睡意朦胧,手中的书掉落在地上,是伯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伯格森认为有种意识状态 - 他称为“纯粹绵延” - 在这种状态中,个人的过去和现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互相渗透,有着无区分的继起。时间的绵延只在自我之中,过去为全新的现在所充满,我们拾集起正待滑落的过去,把它不加分割地整个插进现在里面,在这样的瞬间,我们真正拥有了自己,在这一瞬间我们与存在合二为一。时间的绵延构成存在的素材,存在就是永远的生成,而不是已有的完成。
存在就是永远的生成。Being is constantly becoming. 我喜欢这句话,它让我在悲苦的生活中品尝到一丝乐观的滋味。一切还不曾发生,一切还可以挽回,一切都是可能的,如一棵奇异的树,永远生长着,当它的枝叶碰到蓝天,便变成小鸟飞去,碰到风,便化为音乐。过去是可以超越的,未来是可以期待的。过去是未来的阴影,时间是意识的阴影,如果我有足够的内省,我的心灵是否能最终自由呢?它是否能挣脱过去现在未来的囚笼,寻找到你并永不失去呢?在对自我内心的观照中,意识的纯粹绵延产生了。我们洞悉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一切遭遇,获得了关于自我的所有知识。对过去的记忆被一次又一次唤醒,自我被一次又一次强化,意识变得越来越清澈,晶莹灵透。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样做。记录和记忆自我的每一个感知,每一种经历,毕竟是一项终生的苦役。我们的意识不能象时间那样从容不迫地前进,不受任何阻挡。我们受着各种欲望的干扰,意识在时间这个恒定自若的君主面前,只能是断裂的,它渺小而微弱,像衣不蔽体张口结舌的小民。意识的圆满和灵透不可多得,退而求其次,更多的心灵只能借助梦和幻想来挣脱时间的控制,获得短暂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