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今有科學判斷】
童蒙詩《三字經》開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其意乃取自孟子的“人性本善”說。而另一位古代大思想家荀子,則主張“人性本惡”。兩千多年來,兩說爭執,迭迭不休;而黎民百姓,不是各取所需,便是無所適從。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妙在人文不足,可取科學以補之。不久前,日本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的科學家做了一項科學實驗,千年的爭論終於有了結果。
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原來科學如同兒戲,一點都不玄秘,卻又非常合理。好科學不唬人,簡潔明白,以理服人。
既然檢測的是“人之初”,就必以童稚為實驗主體。邀20名10個月大的嬰兒,先讓他們觀看“欺凌場景”的動畫片。看完之後,出示兩組人物圖像,分別代表相關的施虐者和受虐者,供嬰兒自由挑選其中之一。結果,竟然有16名嬰兒選擇了受虐者,比例高達80%。
實驗結果表明,嬰兒們更傾向於同情弱者,或者說同情承受痛苦的一方。本項實驗的主持人Yasuhiro Kanokogi教授認為,實驗結果正好說明了“人性本善”的特質。
有趣的是,實驗還可以繼續做。以同樣的方式對成人測試,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同情弱者的比例也隨之減小。那麼這是否可以說,“人性本惡”的特質是後天逐漸養成的呢?就請讀者自行判斷吧。
bbcodeurl('http://s1.djyimg.com/i6/100822172850100445--ss1.jpg', '
')
日本京都大學的一項實驗顯示,人類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Photo by AVAVA / Foto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