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色戒》和《红楼梦》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色戒》和《红楼梦》

看了这个题目马上可能会有人说:你是不是变成了《色戒》酷迷啦?写了沪剧京剧越剧黄梅戏四个《色戒》戏曲剧本还要不停地《色戒》下去?!再说啦,那张爱玲的《色戒》李安的《色戒》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能有什么相干?

其实,这世上的事物要找相关性应该还是不算难的事情。曾经在一本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交叉学科的兴盛和学科交叉的渊源》,里面就提及事物内部蛛丝马迹的关联性有时真是不可思议。

前者和后者内在的联系就在于这两部(把同名小说和电影算在一起)文学作品内在的某种相似性。

有一个讲座专门讨论李安的这部新电影。其中说道——
“大家一定会说,这个片子让你这么一说就不简单了,其实很简单,对吧?你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去理解它,而任何一种方式你都或多或少地抓到了这个影片的关键。

那么悬疑片、黑色电影、浪漫情节剧的特征组合在这个电影当中,构成了这个电影的另外一个视觉冲击、饱满的视觉魅惑。所以我们说是一部简单的电影,给每一个 人、不同的观看的人给出一个不同的切入,也以它这样一个拼贴,这样的一个重叠,呼应着整个世界、激变之中的世界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所遭遇到的现实的困惑。“

于是,你看这相似性不就来啦。

《色戒》是如此地见仁见智,正说明其内涵之深其色彩之艳。那不是一种单一的色彩,而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根据观众你的辨色能力根据你的学识修养你必定会有不同的体会。这里说的《色戒》包括小说和电影,当然,李安的电影大大地丰富了张爱玲的本来之义。因此,也就更加扑朔迷离。

同样,像万花筒似的第一古典小说《红楼梦》之见仁见智早已为历代文人骚客以及普普通通的读者所确定。无论你提出什么红学上的新观点新理论,这扑朔迷离四个字是否定不了的。一些红学研究者越是要肯定自己的一家之言一己之得,恰恰相反越是证明了《红楼梦》的千姿百态。由于这方面的内容太多太多,包括对待《色戒》的不同视角在内,大家已经广为熟悉无需再次列举。

另外一个相似性则是这两部作品都是深思熟虑反复掂量的产品。《红楼梦》从动笔到问世早知绝非一帆风顺也决非一气呵成。《色戒》小说创作的时间跨度之长和它本身的篇幅之短形成极为不对等的反差。就算是李安的电影,虽说是起草剧本物色演员开机拍摄直到剪辑完成一年光景,可李安他自己坦白承认在他的脑海里酝禳良久。似乎其时间跨度也可以说比如长达十年。

上面这一条只是表面。深入内部的则是又一个相似性。

这作品里面都包含着作者隐含的身世,甚至于是不可直面告人的非常曲折苦涩的个人经历。

某种程度上来说,王佳芝身上就有张爱玲的影子。这一条也已经被大众所肯定。而贾宝玉身上也是不可避免地反映着作者(或者合作者之一)的身世悲剧。这一条也已经为绝大多数读者和研究者肯定。

那么,那部创造了票房奇迹的电影《色戒》呢?非常有意思的是李安他本人承认既有他的中年情结又有他的某段情缘在内。究竟如何,语焉不详。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即便是那床戏也是包含了一副儒家面孔的导演内心深处强行压制可又喷薄欲出的炙热岩浆。他不是坦率地说啦——演员正是做导演本身做不到的事情。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凡是作品中隐含了(不是纯粹的自传)作者身世的作品大都会获得非同凡响的成功。比如有六十年代杨沫的《青春之歌》,有最近大热的《大校的女儿》等等。

即将问世的一个例子会是安徽籍著名作家鲁彦周先生的长篇小说封笔之作——《梨花似雪》,预计在明年1月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早在2002年就动笔创作《梨花似雪》,这是他的第五部长篇小说,篇幅长(75万~76万字),时空跨度大(为上世纪30 年代初到70年代“文革”末期的我省巢湖、大别山等地),内容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叙事结构奇特,人称变化多,用鲁老自己的话来说,可谓“一书两世”,即一方面是虚构的小说故事;另一方面是作者运用纪实手法,忠实记录其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等与小说中时空相对应的人生经历。

风月宝鉴本来不是单面的,正面反面共存才是它的真实状态。如此糅合浑然一体,方能称得上艺术佳作。那面镜子是如此,那些镜像也是如此,那些文字更是如此。



是非是我非我
2007-12-22 18:3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2  

这个比较有意思~~~


2007-12-22 18:40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3  

Xiexie.


2007-12-22 18:4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如梦

#4  

"另外一个相似性则是这两部作品都是深思熟虑反复掂量的产品。《红楼梦》从动笔到问世早知绝非一帆风顺也决非一气呵成。《色戒》小说创作的时间跨度之长和它本身的篇幅之短形成极为不对等的反差。就算是李安的电影,虽说是起草剧本物色演员开机拍摄直到剪辑完成一年光景,可李安他自己坦白承认在他的脑海里酝禳良久。似乎其时间跨度也可以说比如长达十年。"

工夫不负有心人,都是心血之作。


2007-12-22 21:1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5  



2008-1-1 19:4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