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拜占庭、波斯、阿拉伯帝国的军事与战争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拜占庭、波斯、阿拉伯帝国的军事与战争

拜占庭、波斯、阿拉伯帝国的军事与战争


1. 拜占庭军事概况

4世纪初,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重修旧拜占庭城,将它建成为一座三面环海,一面靠陆,城墙高耸的坚固堡垒,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但拜占庭帝国几经兴衰,支撑了近千年的时间,并不是因为城墙牢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拥有一支在几个世纪内堪称是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军队。

(1) 军事领导体制与军队

同拜占庭独裁的皇权体制相适应,其最高军事统帅即是皇帝本人。在他之下的是两个称之为军队长官的高级军官,负责指挥君士坦丁堡的卫戍部队,同时也是全国军队的最高首长。为了管理遍布全国各地的军队,拜占庭实行一种叫“宅姆制”(即军区制)的制度。7世纪末,全国共划分为13个军区。其中7个集中在安纳托利亚,3个在巴尔干半岛,3个在地中海和爱琴海诸岛及沿岸地区。10世纪时,军区数量增加到30个。军区的最高长官是将军,此外还有总管(即参谋长)、兵站官等。军区又分为若干军分区,由军分区司令官管辖,其下再设专区和小区。由于每个拜占庭军区特别是地处边疆的军区通常建有若干位置险要的要塞,其间有良好的道路网和烽火台等迅捷的通讯设施,并驻有2至3个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的联队,加上可以动员当地民兵利用游击战来抵抗和击溃侵略军,支持正规军作战,这种军区体制在对付外来进攻时还是非常有效的。

拜占庭的军队包括陆军和海军两大军种。

陆军中又分为重步兵(亦称圆盾兵)、轻步兵(即弓箭兵和标枪兵)和重骑兵。重步兵往往依靠军团和方阵的力量进行缓慢而坚决的冲击,因此他们头戴圆锥形头盔,身披从颈项一直覆盖到大腿的锁子甲,并有保护手和腕部的铁手套,保护小腿的胫甲,手持圆盾,投枪和剑。作战时,重步兵被部署在阵形中央,靠轻步兵和骑兵保护翼侧和背后。他们排成纵深为16人的作战队形,向敌人猛冲过去,不等靠近便将长枪投出。如果攻击未能奏效,就穿过第二梯队的间隔向后移位,由第二梯队重步兵继续进攻。轻步兵具有较大的机动性,所披戴的盔甲也比较少。他们通常穿戴皮制戎装。携带弓、箭袋和长枪。作战时,轻步兵被部署在阵形的翼侧,担负掩护重步兵和用弓箭支援重步兵的任务。拜占庭军队中最基本的力量是纪律严明的重骑兵。他们装备的盔甲和兵器与重步兵大体相同,只是增加了弓箭和铁履,而且战马的头、颈、胸等部位也都披挂盔甲。作战时,重骑兵组成纵深8至10列的中队,位于阵形的后面,靠实施远距离包围敌人的翼侧和背后来进行攻击。

拜占庭军队中不管是步兵还是骑兵,其基本战术单位都是由300至400人所组成的中队,每5至8个中队编成1个联队,每2至3个联队编成1个纵队。一般说来,纵队的指挥官就是军区的将军,他统率部队驻扎在各自防区内,以对付任何外来的进攻。

拜占庭的海军也颇具规模。同陆军一样,海上防务也设立海上专区加以管理。例如划分小亚细亚沿岸部分为吉维利奥海上专区,划分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东岸部分地区为爱琴海上专区。每一个专区都设立一位司令官。整个海军拥有5支强大的舰队,分别驻泊爱琴海、地中海、黑海,并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央基地,由海军司令指挥。虽然当时的战船多属单层甲板木船,靠船首金属撞角、弹射机和弩攻击敌船,但它两次击败强大的阿拉伯舰队对君士坦丁堡的攻击,保卫了西西里领土,立下很大功劳。

(2) 兵役制度与武器装备

拜占庭帝国在君士坦丁堡实行的是全民性兵役制度。最初,社会的各阶层如元老、大地产所有者、中等土地所有者都有义务服兵役。但6世纪末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元老们便不再参加军队,手工业者和商人都要向国家交税和服各种劳役,因此也不能服兵役。这样兵役就落在平民的身上。平民加入军队后,生活很艰苦,待遇菲薄,服役期限长。而且新兵都必须在身上打下烙印,宣誓服役20至25年,直到年老力衰为止。军人虽然可以结婚,但其孩子必须加入军队,世世代代当兵。在各个军区,军队则由世袭份地的军人组成。份地的价值不等,其所有者需要服的兵役也有区别。例如价值5至4个金磅份地的所有者可以当骑兵,价值3个金磅份地的所有者可以当普通步兵。军人的份地可以由孩子承袭,但必须象帝国的其他臣民一样交纳自己份地的地租。作为服兵役的回报,他们可以免除运输、修架桥梁、填修道路和构筑工事等各种劳役。

由于拜占庭本国人越来越不愿意服兵役,帝国中后期的统治者只好靠大量招募异族人入伍来补充兵员。在狄奥多西一世在位时,先后征召了40万哥特人当兵,并给予他们优于本国土著军队的待遇,提拔日耳曼人担任高级军事职务。他虽然多次利用哥特人和日耳曼人组成的军队打败敌军,取得了辉煌战绩,却也给自己的统治体系埋下隐患,为其后异族军队长官干涉拜占庭政治创造了条件。

拜占庭军队的军官,通常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他们年轻时就被征召到士官训练队里,学习掌握武器的方法、骑术及士兵的基本勤务知识,研究军事著作,参加演习等。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就要被分配到各纵队的参谋部里,担当文书或通信员,协助参谋军官起草作战命令或制订作战方案。经过这样长期的锻炼,他们逐渐积累起较多的实战经验,经严格考察后才被正式提升为军官。由于拜占庭的军事教育制度比较完善,其军官通常的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拜占庭军队所使用的冷兵器主要有枪尖为三棱或四棱钢尖的长枪,由较重的枪头和轻而短的枪管所组成的投枪,长斧和剑等。与2至4世纪的罗马帝国军队相比,他们很少使用抛石机和弹射器等攻城利器。即使偶然一用,也主要用来达到防御的目的。拜占庭军队最有特色的武器是一种被称为“希腊火”的燃烧剂。相传在673年,叙利亚人凯林尼科斯从西里西亚逃至君士坦丁堡,提供了“希腊火”的配方及配制方法。674年,拜占庭首次将这种威力较大的武器用于作战。717年又用它击退了围攻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舰队。但拜占庭帝国君主将其配方及制法视为秘不示人的至宝,所以很快就失传了。根据今人研究,它的主要成份大概包括硫磺、沥青和松脂等物,平时被装在包有黄铜的木质管壳或管状容器内。作战时将水用高压打入容器,易燃材料便燃烧起来,依靠自己的膨胀力和水的压力使火焰从喷嘴中喷射出去,在烧毁敌方舰船和士兵的同时,产生大量烟雾,发出很大的声响,威力是十分惊人的。

2. 波斯、阿拉伯帝国军事概况

波斯帝国是由农牧部落波斯人建立的国家,因此与同样属于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在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上都有很多一致的地方。阿拉伯军事力量在崛起之初,人数较少,武器装备落后,无法与称雄欧亚1000余年的波斯军队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拉伯军队规模不断扩大,军队编制更加成熟、合理,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发展,很快取代衰落的波斯,成为与拜占庭军队、西欧各国军队相抗衡的强大武装。

(1) 军事领导体制与军队

从公元前52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取得统治权以后,他便积极从事军事改革,力图建立起一整套高度中央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他自任军队最高统帅,在全国各行省中,分别设置不受行省总督辖制的军事长官。他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军区,负责管理驻守当地的军队。军区长官要直接听命于国王本人,向他汇报并听取指示。他统一全国军队的编制,将军队分成万人团、千人团、百人团、十人队4级,按十进制编组。他还有一支号称“不死军”的御林军部队,人数达到1万人,士兵勇敢强悍,战斗力很强,足以用来镇压各地的反叛势力。这种军事体制一直延续到中世纪。

在波斯军队中,骑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重骑兵主要用来从正面突击敌人的队形,他们通常都头戴头盔,手持长矛,身披锁子甲,以防御敌射来的箭簇、石块和轻型白刃兵器的击打。配备了弓箭而盔甲较薄的弓箭骑兵由于自身重量轻,行动起来更灵活,常常被赋予迂回、包抄和追击等机动性较强的战斗任务。波斯步兵包括手执长及足部木盾牌的重甲步兵,也包括只拿一面小型藤盾的轻盾兵,以及射击技术娴熟的弓箭兵。此外,为了增强突击能力,每支波斯军队都拥有相当数量的滚刀战车,以便在地形适宜的情形下用来冲掠敌阵。

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部,起初航海并不是波斯人的特长。但他们利用懂得航海的腓尼基人组建起强大的海军,与海上力量强大的希腊进行过长期的角逐。可惜在与希腊作战失败后,波斯海军力量逐渐萎缩,进入中世纪以后,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舰队了。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神权统治的国家,政教合一。哈里发既是国家元首、宗教领袖,也是军事总指挥。在伍麦叶王朝时代,哈里发曾将全国分为5个行省,各省置总督,管理当地驻军。但受氏族社会全民皆兵传统的影响,阿拉伯常备军一直不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哈里发的禁卫军及一些雇佣军,其他大量的军队是归部落首领指挥的部族军。哈里发的禁卫军最初由阿拉伯人中的青壮年组成,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后阿拉伯人成份逐渐减少,波斯人大量涌入其中。到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耳台绥木在位时,更把由中亚等地贩运来的突厥奴隶编入禁卫军,并从中挑选军官。9世纪以后,禁卫军统领的权势进一步增大,取得了大元帅的尊号,而哈里发则成为其监视下的十足傀儡。帝国军队的统率权完全落入到禁卫军统领的手里。

阿拉伯军队包括骑兵、步兵、海军等不同的军兵种,其中骑兵占大多数。早期阿拉伯骑兵几乎全部是不披盔甲的,手中的兵器有长枪、剑和弓箭。在与拜占庭军队的长期战争中,阿拉伯人也逐渐认识到护身盔甲的功用,让骑兵披上了锁子甲。但他们很注意保持轻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不肯让盔甲过于沉重,以致妨碍士兵和战马的机动能力。阿拉伯的海军力量也比较强大。尤其是为了夺取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多次组建庞大的舰队,年复一年地发起进攻,数次兵临城下,却都被著名的“希腊火”和拜占庭海军击退。717年,阿拉伯舰队作战失利后撤退,不幸遇上了暴风雨,1800余艘战舰几乎全部沉没,阿拉伯海军也从此一蹶不振。

(2) 兵役制度与武器装备

波斯帝国的军队最初多由自由民组成。他们平时耕种土地,养家糊口,战时自备武器,随军出征,国家一般不给津贴。服兵役对他们来说,既是每一自由民的权利,也是他应尽的义务。由于自由民通常经济实力有限,仅可自备步兵所需要的长枪、盾牌等,编组成步兵。而由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贵族采买盔甲马匹,组成冲击力更强的骑兵部队。随着波斯帝国经济上的发展变化,贫富差别日益悬殊,大批自由民因债务沉重而破产;贵族和御林军军官却靠着掠夺被征服国家的财富大发横财,使得军队中步兵数量迅速减少,骑兵数量激增,整个常备军日趋腐败残弱。在这种情况下,波斯军队不得不大量招收雇佣兵来弥补军队数量和质量的不足。雇佣兵大多为外国人,如米底人、奇西亚人、叙尔卡尼亚人、亚述人、印度人、希腊人等。他们以赚钱谋生为目的,对同谁作战并不关心。但也因此缺少爱国热情的激励,存在着被金钱收买而阵前倒戈的危险性,其战斗力不能不受到很大限制。

波斯军队的武器与拜占庭军队大体相仿。步兵多持木盾、藤盾和长枪、弓箭,骑兵则披挂甲胄,携带弓箭和短兵器。滚刀战车是其最重要的突击兵器之一。这些战车将宽刃大刀装在车轴或车身下,以便能把它所碰到的一切都统统割碎。作战时,波斯军队往往以滚刀战车为先锋,藤牌兵、重甲步兵、骑兵、弓箭兵排成方阵依次相随,整个队伍步伐缓慢而整齐,逐渐向敌人逼近。见到这种阵势,许多斗志不坚的军队不由得发生骚动,未等接战便一溃而散了。

早期阿拉伯军队大多由本民族战士组成。按惯例,全体成年男子都有出征打仗的义务。他们平时即按氏族关系编组起来,携带家属住在军营中,依靠掳掠和瓜分战利品维持生活。由这些战士组成的军队具有英勇善战、不畏艰苦,行动迅速、补给容易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军纪不佳,胜则四处劫掠,败则四散逃跑,不复能战的弱点。到阿拉伯帝国中后期,阿拉伯贵族生活日益腐化,不愿再承担艰苦的作战任务,而更多地依靠波斯或突厥雇佣兵组成常备军。由政府按月给雇佣兵发放薪饷,并进行集中训练与指挥。有时阿拉伯帝国政府也从贝杜因人、城市平民和农民中间召募一些临时性的军队,在服役期间发给薪饷,战事完结后立即遣散。

阿拉伯军队的武器装备与拜占庭和波斯军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比较有特色的是他们使用的短弯刀。它不仅灵活方便,适宜骑兵在马上使用,而且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刀的锋利程度和韧性都有很大提高。阿拉伯海军虽然发展历史不长,其帆缆战舰也颇有特色。它通常有上下两层甲板。下甲板每边最少有25个座位,每个座位上坐两个人,每只帆船上的这100多名划手都是武装的。在上甲板,还专门配备有擅长格斗的战士,准备与敌舰进行接舷战。

3. 拜占庭与波斯、阿拉伯之战

拜占庭帝国在建立之初,即面临着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帝国内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奴隶、隶农和贫苦农民不断起义,各地也频频出现反叛事件。波斯帝国为了争夺两河流域平原,也同拜占庭帝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7世纪,新兴的阿拉伯军队替代波斯人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对手。11世纪中叶以后,塞尔柱突厥人兴起,继续向拜占庭发动进攻。在一连串失败以后,拜占庭失去了其东方各省和小亚细亚的土地,成为局限于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希腊国家。

(1) 拜占庭与波斯战争

527年,农民出身的查士丁尼继位成为拜占庭皇帝。他是一位精力过人的政治家,上台伊始,便着手整治帝国内部,加强立法措施,野心勃勃地打算重建罗马帝国,恢复西罗马已经丧失的土地。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查士丁尼首先要对东方的敌人波斯开战,消灭其军事力量,以免拜占庭军队征服西方时他们在背后骚扰。查士丁尼挑选了年仅25岁的贝利撒留出任东方波斯战线的统帅,负责打败长期以来总是不断保持进攻态势的波斯军队。

530年,一支约有4万人的波斯军准备围攻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达拉斯要塞。鉴于达拉斯的重要地位,贝利撒留决定带兵迎击波斯军。但当时查士丁尼将进攻的重点放在西方,仅留给他1万名步兵、500名骑兵及7000名近卫军,其中步、骑兵主要由游荡于帝国各地的日耳曼和匈奴雇佣兵组成。他们大部分未经过训练,对军队统帅也不忠诚,随时有倒戈相向的危险。尽管如此,贝利撒留还是决定冒险同波斯人进行一场会战。

他选择要塞的南面为预设阵地,命令士兵在离城墙不远的地方挖掘一条又宽又深的战壕,战壕两端又挖掘两条稍短的战壕,然后把骑兵隐蔽在其中。波斯军队看到这种形势,怀疑贝利撒留有什么圈套,便避开中央,首先向贝利撒留的左翼发动进攻,迫使其部队节节后退。这时,隐蔽的骑兵突然冲出,从后方和侧翼向波斯骑兵展开攻击。与此同时,贝利撒留的右翼正受到另一股波斯骑兵的猛烈攻击,一步步退却到达拉斯要塞的墙脚下。但贝利撒留却机敏地发现这股波斯骑兵与处在中央阵线的步兵部队之间出现了一个大缺口,于是他下令骑兵迅速冲入这个缺口,切断步兵与骑兵的联系,从侧后攻击波斯骑兵。左右翼的波斯骑兵受到前后夹击,队形散乱,互相践踏,纷纷逃离战场。剩下的波斯步兵被贝利撒留的部队包围,拜占庭骑兵从侧翼攻击,步兵利用战壕为掩护,向波斯人发射箭石、弩炮和木炮,很快将数量占优势的波斯步兵彻底击败。

达拉斯一战的胜利,挫败了波斯军队的进攻势头,以后,查士丁尼为了实现其征服意大利的梦想,避免两面作战,花重金与波斯签订了和约。在战略上,也开始奉行防守方针,在国境线上修筑了一连串的寨堡和工事。

查士丁尼死后,继任的几个皇帝转而奉行东进西守战略,重新向波斯开战。双方在争夺战略要地亚美尼亚的几次会战中互有胜负,谁也没有占上风。直到589年,波斯帝国发生内乱,拜占庭乘机收回亚美尼亚的大部分土地。几年之后,拜占庭内部也发生了内乱,军队普遍对政府不满,到处都发生暴动。波斯人抓住了这一良机,在边境上发动了大规模进攻。609年,波斯骑兵经过小亚细亚突进到哈尔其顿以及首都的近郊,其后又占领了大马士革、埃及。直到630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带兵击败波斯军并在其国内造成政变以后,波斯人才撤出他们夺占的广大领土。

(2) 拜占庭与汪达尔、东哥特之战

拜占庭军队虽然在达拉斯一战中大败波斯军队,但查士丁尼皇帝对波斯帝国的领土和财富并没有多大胃口,他朝思暮想的是在罗马废墟上赶走一系列“蛮族”王国,恢复昔日帝国版图。为此,达拉斯战后不久,他就将杰出的军事统帅贝利撒留召回,集中全力准备实现征服西方的计划。

当时位于拜占庭西方的国家有东哥特王国、盎格鲁——萨克逊王国、法兰克王国、勃艮第王国、西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其中尤以地处北非的汪达尔王国统治最不牢固,军事力量也比较弱。531年,汪达尔国王希尔德里克被他的侄子格里梅尔推翻,并投入监狱。查士丁尼便以自己同希尔德里克年青时代是盟友,要帮助他恢复王位为借口,向汪达尔王国宣战。

533年6月22日,拜占庭远征军从君士坦丁堡出发。这支远征军总共只有1万步兵、5000骑兵,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并由著名将领贝利撒留指挥。他们分乘500艘战舰向西驶去。在西西里岛停留期间,贝利撒留探听到汪达尔新国王格里梅尔正忙于镇压属地撒丁岛人民起义,还不知道拜占庭军队到来的消息。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命令将士立即上船,扬帆直驶非洲海岸。9月初,贝利撒在距汪达尔首都迦太基仅9天路程的地方登陆。他一上岸便四下张贴布告,说拜占庭军队是为了讨伐格里梅尔来的,决不会威胁人民。随后他挥兵向迦太基城挺进,前锋很快抵达城下。

格里梅尔听说拜占庭远征军到来,大惊失色。他一面派人火速调回远在撒丁岛的主力部队,一面下令杀死狱中的希尔德里克及其亲友。然后,调集迦太基的所有部队,打算在离城几十里的阿德西缪母隘路歼灭敌人。他分兵3路:一路正面阻击拜占庭军队,一路打算从左翼攻击,而他自己则率主力绕至敌人背后发动进攻。

不料贝利撒留的行动极为迅速。当实行侧击和背后攻击的两路汪达尔军队仍在路上跋涉时,拜占庭军队的主力已与正面阻击的汪达尔部队交锋了,并很快杀死了指挥官,击溃了整个部队。接着,实行侧翼攻击的汪达尔部队又赶到战场,同样由于人数有限,战斗力差,被迅速击溃,此时,格里梅尔率领的汪达尔军主力因迷路还在山中盘旋,丝毫不知道两路兵马被击溃之事。等他率军赶到战场时,遇到的只是贝利撒留的先头部队。格里梅尔依仗人多势众,拼命厮杀,终于将这支拜占庭军队击败,许多人丢下辎重武器纷纷逃走。可惜,汪达尔军队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四散开来,到处搜寻战利品。格里梅尔也因弟弟战死,抚尸大哭,顾不上整顿军队,发动攻击。

贝利撒留见此情景,遂重新组织队伍发动反击,一举击溃了汪达尔人。9月15日,拜占庭军队在没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开进迦太基城。

格里梅尔战败后,重新集结力量,当远在撒丁岛的汪达尔部队主力赶回来时,他手下已聚集了大约为对方10倍的力量。格里梅尔打算发动反攻,将拜占庭军队逐出迦太基城。但贝利撒留已指挥士兵将原来荒废的城防工事修补起来,攻打很不容易。格里梅尔只好领兵退到离城几十里的特里卡梅伦,静等拜占庭人出击。

贝利撒留这时因内部变乱而陷入困境。原来,他手下的一部分匈奴雇佣军由于长期不打仗,失去了劫掠战利品的机会,都对贝利撒留表示不满。他使用种种手段进行安抚,最后终于使这些雇佣兵答应暂不叛变,下次会战时保持中立,等看清哪一方获胜再下手。有了这个保证,贝利撒留决心拼死一战。他鼓励手下的士兵说:尽管我们的兵力在数量上越来越少,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数量,而是精神和勇气。

12月中旬的一天,贝利撒留率2000名骑兵和全部步兵向特里卡梅伦出发。两军隔着一条小河对阵。贝利撒留首先派一小队骑兵佯攻汪达尔人的阵形中央。汪达尔人进行还击,却不进行追击。他第二次发动佯攻,汪达尔人仍很谨慎,不进行追击。他当机立断,将所有骑兵派出,发动真正的攻击。汪达尔人抵御不住,阵脚动摇起来。这时,拜占庭军队的主力全线出击,在一旁观战的匈奴雇佣兵也加入到攻击者的行列中,汪达尔人全线崩溃。格里梅尔顾不上指挥残余部队实施反击,当夜悄悄地溜走了,几天后被拜占庭士兵俘获,押往君士坦丁堡。

特里卡梅伦之战的胜利,结束了拜占庭征服罗马非洲属地的战争。查士丁尼被轻易到手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匆忙召回了贝利撒留,制定了从东哥特人手中夺回意大利的计划。

还在拜占庭人攻打汪达尔军队时,地处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发生了政变。新任国王提尔达哈德杀死了实际执掌权力的姨母阿马拉苏沙。而这位阿马拉苏沙曾私下与查士丁尼往来,请求他的支持和保护。查士丁尼借此机会,向东哥特人正式宣战。

535年冬,查士丁尼决定分兵两路向意大利进军。一路由大将孟德领兵3000人,侵入达尔马提亚,然后沿海岸北进,吸引敌人主力,同时以金钱为诱饵与法兰克人结成联盟,协助进攻东哥特人。另一路,由贝利撒留领兵7500人,乘船攻占西西里岛。他为了不引人注目,一路扬言路过西西里暂停,真正目的地是迦太基城。这一着果然奏效,西西里各城市丝毫没做防守准备,听说拜占庭军队到来,大部分都惊慌失措,个别城市打算抵抗,也被很快制服了。

东哥特王提尔达哈德听说西西里岛陷落的消息,十分害怕,派人向查士丁尼求和。谈判刚刚开始,贝利撒留就被调到北非去镇压汪达尔人起义。恰巧另一路拜占庭军队在达尔马提亚作战失利,统帅孟德阵亡。提尔达哈德闻讯兴高采烈,立即改变初衷,拘捕拜占庭使节,打算重新开战。查士丁尼只好又将贝利撒留派来攻打东哥特王国。536年5月,贝利撒留进入意大利半岛。当时东哥特王国发生内讧,顾不上组织防御,使贝利撒留在意大利南部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兵临意大利中部的战略要地那不勒斯。那不勒斯驻有重兵,修有坚固的城墙,拜占庭军队一时攻打不下。贝利撒留心急如焚。他仔细观察城墙,偶然发现一条废弃不用的水道直通城内,东哥特士兵却没有注意防卫它。于是,他决定出奇制胜,派一支小部队,顺着狭窄的水道摸入城内。入夜,城内外里应外合,终于夺占该城。随即,贝利撒留乘胜向罗马城进军。

那不勒斯的陷落,促使东哥特人废黜无能的提尔达哈德国王,拥戴将领维提吉斯登上王位。维提吉斯认为,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就应当避免两线作战。他提议,留下少量部队守卫罗马城,主力则由他率领北进,先结束对法兰克人的战争,然后全力对付拜占庭人。谁知罗马城的居民早就被贝利撒留的威名所震摄,没有信心协助军队守城。536年12月10日,拜占庭军队开抵罗马城下时,守军弃城而逃,教皇等人开门迎降,使贝利撒留顺利地占领罗马城。

第二年3月,维提吉斯将高卢境内的领土割让给法兰克人,平息了战火,立即调转头来围攻罗马城。东哥特军队人数多达15万,贝利撒留的守城兵力只有1万。但他利用战前的3个月时间修整工事,调集粮食,做好长期固守的准备。对方围攻时,他也不是凭城死守,而是不断组织骑兵出击,用弓箭远距离杀伤敌人。东哥特骑兵大多只装备长枪和短剑,在与拜占庭骑兵交锋时往往吃亏。所以,维提吉斯围城一年,毫无所获,只得退而采取封锁政策。

538年3月,查士丁尼又派两支援军来到意大利。一支由大将约翰指挥,有步、骑兵5600人,占领了亚得里亚海西岸的里米尼城。该城距东哥特首都腊万纳不到100里,对东哥特王国威胁极大。另一支由查士丁尼的亲信纳尔塞斯率领,有兵7000人,在意大利东部沿海登陆。维提吉斯听说拜占庭援兵到来,遂放弃围攻罗马的企图,领兵北上围攻里米尼城。

为了解救被围困的约翰所部拜占庭军,贝利撒留与纳尔塞斯会师后,分兵3路:一路从海上,两路从陆上浩浩荡荡地开进,夜间还虚设营火,显示出一副声势浩大的样子。围困里米尼城的东哥特士兵听到贝利撒留的到来,大都吓得望风而逃,里米尼之围也不战自解。

维提吉斯眼看贝利撒留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便决心借助外力来帮助自己打败拜占庭人。他写信给法兰克和波斯帝国,请他们共同对抗拜占庭帝国的扩张。法兰克国王最先响应这个建议,率领一支10万人的军队,从北方攻入意大利。但法兰克军队以步兵为主,使用的多是手持短兵器,往往受到拜占庭骑兵弓箭的远距离射杀,损失惨重,加上当地粮食有限,瘟疫流行,法兰克大军侵入意大利北方不久便匆匆撤走了。

但波斯人出兵的意图却使查士丁尼害怕起来。他急忙派使臣来到意大利,准备与维提吉斯议和,条件是波河以北全部意大利领土归东哥特王国,波河以南,包括西西里岛,归拜占庭帝国。贝利撒留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腊万纳指日可下,故不让拜占庭使臣进城谈判。

不久,腊万纳城内饥谨严重,维提吉斯被迫议和,并请求贝利撒留做东哥特人的国王。贝利撒留将计就计,答应了这个要求。540年春,贝利撒留将军队开进城后,拘捕了维提吉斯和其他高官显贵。意大利东北部大部分城市听说首都陷落,纷纷启门投降,只有少数城市仍在坚守。

就在这时,查士丁尼听信谗言,害怕贝利撒留对他不忠,将其打发到幼发拉底河一带去对付波斯人。而东哥特人趁机活跃起来,到处袭击拜占庭占领军。在新国王托提拉的率领下,东哥特人收复了意大利大片土地,攻下那不勒斯,并准备再次围攻罗马。

544年春,查士丁尼再次派贝利撒留到意大利,给他的兵力却只有4000人。这位一向以“以少胜多”著称的名将这次也感到为难了。他一再请求查士丁尼增兵,却得不到皇帝的信任,没有援兵派来。548年,眼看战局毫无起色,贝利撒留决定辞职,并很快得到批准。

贝利撒留第二次离开意大利后,东哥特人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拜占庭军队节节败退,只能苦守腊万纳等几个孤零零的城市。查士丁尼决心挽回败局。他派自己的亲信、宫廷总管太监纳尔塞斯出任统帅,在兵员、经费和武器装备等方面极力满足其要求。

552年春,2万名装备精良、军费充足的拜占庭远征军沿亚得里亚海岸向意大利北部进兵。他们一路毫无阻挡,很快与腊万纳守军会合,进而寻找东哥特国王托提拉会战。

拜占庭军与东哥特军最后在托斯卡那地区狭窄的塔吉那平原相遇了。

为了夺取有利地位,拜占庭军抢先占领自己左前方的独立小高地,并决定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看东哥特人采用什么阵势。

东哥特国王托提拉按照习惯,将骑兵配置在第一线,步兵配置在第二线,打算用正面攻击的战法,让骑兵一次冲破对方的中央队形,赢得会战的胜利。拜占庭军统帅纳尔塞斯针对敌人的阵势,命令各部族的杂牌骑兵8000人通通下马,排成中央方阵,手持长矛对敌;同时在两侧配置4000名弓箭手,在高地一侧埋伏1000名精锐骑兵,等敌人的步兵投入战斗后,绕至其后方实行攻击。

战斗一开始,东哥特骑兵便一直向中央方阵冲去,但他们很快便被两侧拜占庭弓箭兵发射的“箭雨”所笼罩,许多骑兵纷纷中箭落马。他们企图从拜占庭中央方阵处冲出一条活路,遭到密如猬刺的枪林阻击。黄昏时分,东哥特骑兵伤亡惨重,开始向后撤退。纳尔塞斯抓住这个机会,将骑兵投入战斗。东哥特骑兵纷纷逃跑,而后面的步兵互相践踏,挤成一团,成为拜占庭人大屠杀的对象。塔吉纳一战,东哥特人约有6000人被杀,东哥特国王因重伤被拜占庭人杀死,其军事力量受到毁灭性打击。

战后,纳尔塞斯乘胜横扫东哥特残余力量,逐走意大利境内的法兰克人。至554年,拜占庭终于占领整个北非、达尔马提亚、意大利、西班牙东南部、西西里、撒丁岛等地,实现了查士丁尼变地中海为罗马帝国内湖的梦想。

(3) 拜占庭与阿拉伯之战

634年,新近崛起的阿拉伯国家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继位。他眼看拜占庭帝国在长期内外征战中已耗尽钱财,国力空虚,遂派兵向拜占庭夺取土地。听到阿拉伯人入侵的消息,起初拜占庭皇帝并不在意,以为边疆地区会组织有效抵抗。不料阿拉伯军队在哈里德的率领下,以闪电般的速度从幼发拉底河推进到大马士革城墙脚下。636年,哈里德以2.5万兵力全歼两倍于他的拜占庭军队,占领整个叙利亚。

结束拜占庭帝国在叙利亚的统治,这仅仅是阿拉伯军队一系列胜利的第一步。637年,他们又在卡地西亚击败了波斯大军,乘胜占领伊拉克;641又攻占了艾克巴塔那,控制了波斯湾;695年,攻占迦太基,结束了拜占庭帝国对北非的控制。到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3洲的庞大王朝,在西方达到了大西洋海岸,在东方深入到印度彭嘉普河上,在中亚则与唐王朝为邻。但历代哈里发及阿拉伯将领的最大愿望仍然是攻克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阿拉伯军队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行动始于669年春天。当时一支经过小亚细亚的阿拉伯远征军曾出现在君士坦丁堡高耸的城墙下。可是这些阿拉伯骑兵并没有发动激烈的进攻。3年后,哈里发又派了一支舰队企图从海上切断君士坦丁堡与外界的联系,在占据优势的拜占庭海军面前始终没有能够成功。更不幸的是,这支阿拉伯舰队在撤退途中遭遇到风暴,大部分战舰沉入海底,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起来。

715年,阿拉伯军队发起一场新的进攻。其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马斯拉马率领,另一路由苏莱曼率领,进入小亚细亚,打算攻击君士坦丁堡。此时的拜占庭帝国由于领土被分割,人口逐渐减少,陆军和舰队不断发生叛变,国势已经衰落到最低点。但职业军人利奥三世成为拜占庭皇帝后,经过积极的战前准备,拜占庭军队重新恢复了生气,准备利用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进行一场持久的防御战。

利奥三世利用该城向陆的一面双重城墙组织起多道防线,并在城墙上安装了大量城防器械,修建了屯满粮食的谷仓和大量兵器制造工场。但他最担心的,还是能否使该城向海的一面不被攻破,并使海上交通线畅通无阻。为此,他在海湾的出口处悬挂起一条粗大的铁链,连接在两个守望塔上,可以自由升起或放下。拜占庭舰队就驻泊在铁链之后,随时准备出动去攻击敌舰。

阿拉伯军队的兵力远远超过拜占庭军队。据说其陆军大约有8万人,海军则有1800艘战舰。阿拉伯军统帅马斯拉马负责指挥陆军,海军则交给苏莱曼将军指挥。一开始,马斯拉马打算在陆上发起总攻,在遭到拜占庭守军使用城防器械的顽强抵抗后放弃了这个计划,改用长困久围的方式封锁该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命令苏莱曼将军把舰队分成两部分,分别切断君士坦丁堡通往爱琴海和黑海的水道。

717年9月,阿拉伯舰队的先头部队在西拉格里阿角突然遇到了强海流的冲击,作战队形发生混乱。利奥三世抓紧这个战机,放下拦海铁链,让舰队出战。拜占庭战舰冲到阿拉伯舰群中,乘其队形不整,把“希腊火”喷注在他们的战舰上。这种由硫磺、石油和石灰混合而成的东西,见水即着,很快烧毁了20艘阿拉伯战舰,其余的战舰则被俘获。不久,阿拉伯海军主力赶到,拜占庭军舰仍退回港湾。但阿拉伯人封锁海上通道的企图却被打破,各国商船仍可源源不断地开来,为君士坦丁堡补充急需的粮食和商品。

由于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只能进行部分封锁,对利奥三世的威胁并不很大。而习惯于沙漠炎热气候的阿拉伯人却被欧洲寒冷的冬天所困扰,包括苏莱曼将军在内的数千名将士因之病死。718年春,阿拉伯帝国又派埃及舰队、非洲舰队前来支援马斯拉马,派陆军预备队替换在战壕中备受饥饿寒冷之苦的阿拉伯陆军。这些新生力量的到来并没有帮助马斯拉斯夺取唾手可得的胜利。一些埃及水手跑到利奥三世那里,报告了援军的真实情况。拜占庭舰队决定趁其立足未稳,发动攻击。他们放下铁链,驾驶军舰直扑敌舰。被驱赶来作战的埃及和非洲其他国家水手见状,纷纷跳水逃跑,战舰无人驾驶,相互碰撞,或被希腊火焚毁。继海战之后,利奥三世又派兵击溃了阿拉伯陆军预备队。

718年8月,阿拉伯军队在遭到一连串失败之后,又惧于保加利亚人和法兰克人的步步紧逼,只好撤兵回国。阿拉伯舰队在归途中又遇上了大风暴,全军覆没。此次围攻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一共调集了2560艘战舰,陆军20万人,战后却只剩下5艘战舰和不到3万名陆军士兵。

君士坦丁堡之战改变了拜占庭和阿拉伯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720年以后,拜占庭军队开始向阿拉伯军实施战略反攻,将其势力逐至小亚细亚以东;在其后的200年间,又次第收复两河流域、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等地,重新获得了在东方的优势。

(4) 拜占庭与塞尔柱突厥之战

1040年,力图恢复昔日东方疆土的拜占庭帝国遇上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塞尔柱突厥人。

塞尔柱突厥人原来居住在中亚北部的大草原上,后来不断迁徙,在
呼罗珊地区建立王国,史称“塞尔柱王朝”。塞尔柱军队以轻骑兵为主,战士手持弓箭、长矛和剑。作战时由各部落头领率领,勇敢不畏死,惟战法过于单调。他们在向伊朗和东方各国大肆入侵的时候,正碰上阿拉伯帝国极度衰弱,拜占庭皇亲贵族花天酒地,耗尽国库钱财,军队离散,城塞工事荒废,因而一路势如破竹,不仅取代阿拉伯帝国统治伊朗,攻克巴格达城,而且进入亚美尼亚、耶路撒冷、卡帕多西亚,威胁着拜占庭帝国对小亚细亚的统治。

1067年,军人出身的罗马拉斯继位成为拜占庭皇帝。为了逐走塞尔柱人,他在叙利亚境内的腓尼基组建了一支由马其顿、亚美尼亚、保加利亚、法兰克等不同国家的士兵组成的部队,率领他们向塞尔柱人进攻。塞尔柱人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始终不与拜占庭主力正面交锋,害得罗马拉斯东奔西走,却无法彻底消灭塞尔柱军事力量。

1071年初,罗马拉斯领兵来到叙利亚,分兵两路,准备同时夺占曼西克特城和基拉特城。当时塞尔柱苏丹正在叙利亚,他集结了主动退出曼西克特城的军队及其他援军计4万人,在基拉特城准备与拜占庭军队决战一场。苏丹听说罗马拉斯已占领曼西克特,并且召集拜占庭重装步兵前来,决定设法分散其兵力。他派一些塞尔柱骑兵袭击拜占庭重装步兵,将其引诱到相反的方向去,自己则率主力迎战罗马拉斯。

罗马拉斯对眼前的危险毫无警觉,直到前卫部队与塞尔柱人仓促遭遇,才想起派人调集步兵立即赶来。但此时拜占庭步兵主力已被引诱得越走越远,罗马拉斯不得不以2~3万人的劣势部队与塞尔柱人的优势兵力相对抗。不过罗马拉斯并不担心。他认为塞尔柱人一贯奉行游击战原则,绝不会有勇气进行正式会战。这次也不例外。

1071年7月4日,双方在曼西克特附近列阵交锋。罗马拉斯将战斗力最强的近卫军部队部署在中央,左右两翼为骑兵部队,后方还保留了一支由雇佣兵骑兵组成的强大预备队。塞尔柱人以骑兵弓弩手为主,他们没有什么阵势,往往由首领率领冲锋。塞尔柱苏丹对这样一支组织性不强的军队与拜占庭人交锋,心里也很不托底。为了激励士气,他把指挥大权交给手下的将军塔劳格,命令他:“不胜利则砍头!”他本人则把自己的弓箭抛弃,换上剑和锤茅,并把马尾巴编成小辫,穿上一件白袍,涂上香粉,然后告诉身边的人:“假如战败了,这里就是我的坟墓。”

在苏丹的激励下,塞尔柱骑兵一接战便发起进攻,以弓箭射杀拜占庭人。配置在两翼的拜占庭骑兵首先抵挡不住,开始退却。阵形中央的拜占庭骑兵在雨矢之下也伤亡损失很大。罗马拉斯命令重装步兵出战,以挽回局势。这些重装步兵排成16列纵队,高举防护盾牌,一步步向敌人紧逼。塞尔柱人眼看射箭无效,趁着茫茫夜色,很快撤出了战斗。

罗马拉斯打算后退,找到一处水草丰美,适宜宿营的地方过夜。可当他刚刚下令撤退时,来去如飞的塞尔柱人又前来进攻。他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后撤,准备调过头迎击敌人。岂料由雇佣兵组成的预备队拒不听命,偷偷撤走,从而使步兵失去掩护。塞尔柱人立即集中兵力攻击左翼的步兵,很快将其击溃,并使右翼步兵不战而溃。最后,占据优势的塞尔柱人骑兵将位于中央的拜占庭精锐部队团团围住。罗马拉斯和手下将士虽然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罗马拉斯也受伤被俘。

曼西克特会战使拜占庭军队大伤元气。它从此丧失了最佳兵源地——亚洲军区,也失去了东方各省和小亚细亚海岸的大片土地,其称雄欧亚非三大洲的历史从此结束。


【转自世界历史论坛上的转帖,文章起始来源及作者不详。特此致谢!】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7-4-2 18: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