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俄罗斯宫廷的“烛影斧声”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俄罗斯宫廷的“烛影斧声”

俄罗斯宫廷的“烛影斧声”


公元976年11月14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不明不白的死于万岁殿。当晚,只有人看到烛光摇曳,听见斧凿雪声,但关于皇帝的死因,则无人能说清楚。关于这段谜案,史书上称之为“烛影斧声,千载传疑”。

想是人们的探奇心在作怪,1000多年了,仍有人希望破解这个谜,并提出种种猜测,其间另有一些患心理障碍的人,指责这一事件,属于中国人的“劣根性”——内斗行为的典型事例。

由此,我不禁想起俄罗斯历史上一幕幕宫廷谜案,如果说中国的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如一团薄雾,那么俄罗斯的相似事件,则好比阴雨天笼罩着的山城,迷雾重重,让人费解的一桩又一桩宫廷案件,不断的发生,不断的留下悬念,让人目不暇接,却又无法真正看透。

公元1553年12月,正是严寒刺骨的季节,从深宫里传来戚戚的哭声。瓦西里三世归天了,留下寡妇孤儿——太后叶麟娜和小皇上伊凡相依为命。俄国群臣和王公贵族,自然免不了一番宣誓,声明自己将效忠于新帝,但寡妇孤儿往往受人欺负,不臣之心的人蠢蠢欲动,太后的心里也自然明白。俄国沙皇向来残暴,大败蒙古的伊凡第三,就号称恐怖者,据说女人一见了他就晕倒。刚刚驾崩的瓦西里,也是个性刚好杀的粗人,现在,围绕在“寡妇遗孤”身边的几个皇叔:幽隶,安德烈和舒义斯基,也同样不是好惹的人。特别是舒义斯基,他不仅残忍,蛮横,而且狡猾多变,在凶恶粗鲁的众皇叔中,更显示出一分诡诈。

权利的争夺是万不能避免的,皇叔们还没发难,手下的贵族已经等不及了,他们七嘴八舌的出主意,希望自己的主人能早日废黜孺子伊凡,取而代之,而太后叶麟娜下手更迅速,她身边网罗了一些私党,誓死捍卫她和沙皇的权利。双方的激烈冲突很快爆发——王爷幽隶被迅速抓捕并囚禁,罪名无非就那么几样:谋反也好,亵渎神明也好,总之先抓后查也是不迟。但幽隶并没有坐牢,也没有上断头台,没有受刑,没有生病,他死了,死于饥饿,太后断绝了他粮食和水的来源,因此他的死,当属于“自然”死亡。

然后是安德烈,他有一大批支持者,势力很大,或许是他的权势炽炎,使他对太后皇上不很尊敬,安德烈的死尤其惨烈,好象法国的“铁面人”那样,被套上一个不能摘掉的铁面具,关在黑牢里,很快,他也被结束了生命,这次仍是没有生病,没有酷刑,安德烈是被头上脸上长出的须发塞满铁盔,活活闷死的!可以想象得出,他在死前经历了漫长痛苦的挣扎,情状极苦。

他身后大批追随过他的贵族,亦被斩杀,杀得干干净净。

两个皇叔的“自然死亡”,两个王爷接踵为先帝陪葬,自然惊动了舒义斯基,要么等着自己的心狠手辣的嫂嫂来杀,要么尽快反戈一击,不要迟疑。感受到危险的皇亲贵族人人自危,对太后,小沙皇萌动杀意的不乏其人......终于在一次宴会之后,太后叶麟娜当众回转内宫,便仰天跌倒,不省人事......御医宣布太后的死亡,大臣们有的惊惶,有的窃喜。叶麟娜以未亡人之身辅保少帝,为除却隐患一连杀死两个皇叔,手段残忍卑劣,自然招来横祸。但杀他的人是谁?舒义斯基,还是其他感到威胁的人,投毒者又是谁,是官员,贵族还是身边的侍者,投毒的地点是在宴会上,还是后宫?俄国历史学家,一直没能找到准确的答案,但能肯定,太后叶麟娜是“被人杀害”。

少帝伊凡长大了,他瞅准机会,借用舅舅家的势力,大杀舒义斯基并其朋党,继而亲临国政。这一年他才17岁。和他家族里所有男人一样,伊凡身上潜伏着粗野的性格。小时候,由于父母的疏于照料,这个王子居然经常吃不饱饭,稍大一点,父皇瓦西里便当这他的面杀人,小伊凡逐渐也是“见怪不怪”。再大一点,他登基称帝,但皇位不稳,不是窥见母亲的惊恐,就是受到皇叔的恐吓——舒义斯基在太后薨逝以后,一面操纵大权,一面不时的进宫威胁小伊凡,这些畸形环境,促使了小伊凡的心理变异——在恐惧中逐渐坚强,凶狠,并终于踏向疯狂。

伊凡有过爱情,他的第一任妻子娥娜丝塔霞很趁他的心意,伊凡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在政治历险途中稍稍喘息的驿站,小两口居于金屋,说说笑笑,对身处险恶朝廷的伊凡来说,真不失为一种安慰和放松。但是,好景不长,娥娜丝塔霞病死了,所有的御医束手无策,突如其来的丧妻之祸,如雷击一样狠狠的打击了伊凡,他的性格聚变,良知从此荡然无存,世人也称他做:伊凡雷帝。

伊凡在皇后去世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全部御医,全部。

而后,他的婚姻始终是悲剧,先后娶了八位皇后,不是被杀,就是暴卒,俱不得好死!其中一任妻子因在新婚之夜,被发现不是处女,伊凡便将他拴在马后,拖得奄奄一息,然后抛进河中溺死。

我们不能否认伊凡雷帝的功勋和成就,他使俄罗斯走向强盛,并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功绩远远超过历史上的奥列格,德米特里和伊凡第三,我们只说他的残暴和野蛮,看看这位大帝是怎样用他的残暴,逐步招致人们的恐惧与厌恨的。

伊凡雷帝手执铁杖——那不仅是权杖,更是一件沉重的兵器,铁杖的一头磨出锋芒,很是锐利,伊凡雷帝往往用他来刺伤惹恼他的人,或干脆将其刺死。

当闻听诺夫歌德城藏有欲害沙皇的刺客,伊凡雷帝下令屠城,后来又听说刺客藏身与某个商店,伊凡不做调查,下令将城里商店全部捣毁,这个曾为俄罗斯大公国之一的城市被糟蹋得狼籍不堪,百姓也是哭声不绝。

为集中权利,伊凡雷帝开始杀害贵族,渐渐由逐一残杀变为屠杀,他杀人的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七年内,杀掉了4000人。而俄罗斯总共才有多少贵族呢。

他用水煮刑消灭自己的敌人,大锅中盛满了雪,把赤身裸体的“囚犯”放进去,然后生火烧煮,囚犯由哀求,哭泣到恐惧的叫喊,痛苦的惨号。直到满锅雪花变成了肉汤,雷帝满意,周围的人则多是汗颜。

他用“炙烤刑”杀害对头,不是象罗马宗裁所那样去焚烧,而是慢慢的烤,囚犯的皮肤变色,变焦,起泡,破裂,如坠地狱,嘶哑着狂叫呼痛,到完全死去,一切方才终结。

他用钉十字架的方法惩办罪犯,钉上去只是第一个步骤,好象当年钉死基督,而后再一点点的剖割——以下的情节不必多说:如同中国的“凌迟处死”——在“挖中国劣根性”的警世文章里常能见到。

他随意殴打侍者,据说还企图强暴儿媳。在一天清晨,雷帝突然暴打已有身孕的媳妇,理由是:她穿的睡衣看了不顺眼,以至于孕妇流产。当雷帝的儿子气愤的跑来理论的时候,伊凡使用了他手中的兵器,拼力掷向自己的骨肉。皇子被击中要害,头破血流,最终不治身亡,列宾的名作《伊凡雷帝》刻画了这一悲惨场面:儿子倒在父亲怀中,目光凝滞,气若游丝,父亲则悔恨不已,求天不应,老泪纵横。

伊凡雷帝就这样一天天运用着他的残暴,震慑着全俄罗斯,无论爱他的人,恨他的人,无论在他周围,或身隔千里,俄国人,都怕他。

1589年3月18日,伊凡雷帝在郊外痛痛快快的玩了一整天,回宫之后,他觉得身体发热,于是要求洗澡,浴后,他高兴的下起了象棋......忽然的,伊凡匍匐在棋盘上,然后,缓缓跌倒,倒下,就这样从此失去知觉。

伊凡雷帝死了,和他母亲一样,和俄国很多宫廷皇族一样,暴死。

有人说他死在侍者的手里,在他身边当差的人,所受的恐吓和承担的惊惧,可想而知,但终究只是一种猜测。多年以后,人们在他遗骸里发现了水银。可以确认,伊凡是被别人杀害的,但凶手是谁?至今仍无法确切得知。

《新编年史》中说:雷帝见天有亡征,命总主教为之削发为僧,法名悦拿,后及至3月18日升天......看来纯属胡扯,如同中国古代“正史”一样,为掩盖阴谋而撒谎——中国人的劣根性!有人如是说,想必忘了他国了吧。

伊凡不仅妻室不幸,子嗣也命运多蹇。太子死了,即位者是个昏弱不堪的傻子:沙皇费多尔。他和晋朝皇帝司马衷,罗马恺撒霍挪里阿一样,言语颠倒,行为荒唐,呆傻痴啮,整日昏睡,清醒以后不是跑到教堂去敲钟听响,就是命令诸大臣扮演小丑,彼此追逐,撕打,大臣皇帝相互笑骂,滚做一团,不成体统到了极点。有望继承大统的第一人选,是当时年幼,但聪慧机灵的御弟吉米特俐。费多尔身体虚弱,经常患病,看似运祚不远,国家的惨淡经营更让群臣和皇室担忧。

1589年,大昏君费多尔撒手人寰,按照规则应由吉米特俐即位,但他年龄尚小,贵族格东诺夫坐上了宝座。无疑,格东诺夫的继承人,理所应当的就是吉米特俐了。

两年后,吉米特俐在后宫游玩,他自由的跑来跑去,谁也没有在身边侍奉,连他母亲也不在。空旷的宫殿里忽然传来一声凄厉的尖叫,这不祥的声音,似出自吉米特俐之口。待人们发现他时,孩子已经气绝身亡,尸体边上横着一把刺刀,他被割断了喉咙。顿时,皇宫里人声鼎沸,乱成一片。

这桩显而易见的谋杀,被解释成意外事件:吉米特俐确实患有癫痫病,因此可以“推论”出,是他在把玩刺刀的时候,恶疾发作,身体向下倒,被刺刀“误伤致死”的。

推论合乎“逻辑”,格东诺夫以及群臣深信不疑,惟独吉米特俐的母亲整天捶胸顿足,又哭又闹,坚持认为儿子是被杀害的。朝廷倒也不错,组织了一个调查团深入了解情况,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这位先帝的遗孀被送进修道院,削发为尼。理由亦很充分,叫做:诬陷沙皇。

吉米特俐的事情本该结束了,但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俄罗斯宫廷因此上演了一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的闹剧,其荒唐性可谓登峰造极。

格东诺夫执政,手段残酷,捐税沉重,连堂堂首都莫斯科大街上,都有饿毙的百姓,老滑头,皇叔沙伊斯基趁乱纵害,鬼知道他怎么想的,居然从波兰找到一个高大,英俊,潇洒,知礼的流氓(此人还做过洋和尚),振振有辞的证明当年的皇子没有死,而是逃离出宫,这个流氓就成了吉米特俐。格东诺夫鲜仁寡德,人心丧尽,百姓大臣王室纷纷拥护重见天日的“皇子”,拥戴新君的队伍,从俄罗斯到波兰连成一道气势磅礴的洪流,格东诺夫活活气死,假沙皇顺利登基。

关于“吉米特俐”即位后的所作所为,我不必细说,单凭他真实的出身,便可想象出他的作为。总之,这个假货最后是被百姓围打,从窗户跳下,摔断大腿,乱棍打死的——这还不算完事,人们把他的骨灰放进大炮,向东开火,说要打回波兰!

但拥戴此人,给俄国带来祸害的沙伊斯基居然取而代之,登基正位了,你说荒唐不荒唐。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740年,身在襁褓中的伊凡第六称帝了。其父为彼德大帝的侄女:安娜的儿子。对于他的一生,俄罗斯文人虽没有将“孩童登基”和俄国“文化”联系起来,以论证什么劣等,却几乎一致都报以同情的笔调去描绘:这个孩子太惨。1741年10月,在他一岁的时候,伊莉莎白一世篡位,他被强行从生母怀中夺走,投入监狱。此后,在他短暂的24人生岁月里,不曾迈出监狱一步,史称“一号囚徒”。

孩子无辜又可怜,没爹没娘,孤苦伶仃,但他天生的身份,不允许他获得自由。16岁的时候他换了环境,被转往狮狸赛堡监狱。伊凡第六的一生极其悲惨,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总是扪心自问,他只能读到《圣经》,从书中的描绘中,来想象这个世界。伊莉莎白死后,彼德第三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先后来看望过他,但都是远远的看。或许,当时伊凡第三还感到幸灾乐祸,但他日后的命运,也是相当悲惨。

为防止夺取皇位的事情发生,叶卡捷琳娜二世特书手谕:1,无女皇圣旨,胆敢如牢房探视者,杀无赦。2,若有反叛者强行劫取伊凡,杀无赦。

杀,不仅是指要杀探视的人,杀反叛的人,还包括一号囚徒:伊凡第六。

17**年,伊凡第六死了,身中数剑,死因不明。

他是一个政治斗争中的纯粹牺牲品,从襁褓中就注定是这个结局。俄国东正教崇奉基督,基督始终认为孩子是最无辜,最接近天堂的,然而,世俗冰冷,权利炽手,谁又管你那些。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一号囚徒死后,可谓隐患除却,她一生叱咤风云,大有作为,史学界对他往往殊有褒奖。女皇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考虑得亦很周全,眼见儿子包罗不行,没有威仪风范,小孙子亚历山大倒是成器,便有直接立皇孙的念头。然而,皇室规章如同天条,饶开它哪有那么容易呢,最多只是想想罢了。

女皇驾崩,包罗登基,皇子亚历山大却等不及了,在他印象中,做沙皇的本应是他,父亲不配做这个位子。终于,亚历山大做了丧心病狂的事,他向父亲下了毒手,将他活活勒死,而后篡位,隆登大宝。权利确实叫人疯狂,皇权则是使人猖乱的极品诱惑。似乎在任何都如此:隋炀帝和尼禄也是攫取权利的疯子。而亚历山大还有骂名,就是:与妹通奸。

在击败拿破仑之后,亚历山大踌躇满志。虽大功应归于库图佐夫等将帅,但他的头顶何尝不是加了一顶耀眼光环?这个沙皇的一生可谓没有虚度。1825年9月,他忽然提出要去疗养,去的地方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塔冈罗格。在一段安静的,无声息的时光流过后,小镇传来吓人的消息:沙皇暴死。近臣仍道是“死因不详”。等到尸体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时候,已经“完全腐烂”。

皇上死了,自有掌权的新人出现,而新的当权者往往是谋杀前任的元凶,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事屡见不鲜,没有人胆敢多吭一声。但十年以后,事情逆转,关于亚历山大的生死,又出现了扑朔迷离的一段。

在乌拉尔山区,忽然出现了一位老人,自称叫库茨米奇,他与一些人扬言,他就是沙皇亚历山大,他没有死,还活着。对于说胡话的人,人们总是付之一笑,但这个老头说得太有眉有眼了,他谈大主教,谈修道院,谈那些知名的元帅,无一不详尽准确。为此,惊动了官方,但到底也定不出他是个什么罪来,顶多是个疯子。最后,以“长得太象沙皇”为由,被发配到西伯利亚了帐。

库茨米奇的名字传到朝廷,以至亚历山大第二的长子,亚历山大第三的弟弟,都来拜望他,他们惊叹此人酷似先帝......18**年,库茨米奇去世,亚历山大一世的一位贴身医生,他从来不参加11月19日的先皇纪念日,这次却哭了,他说:“皇帝真的死了,真的死了。”

亚历山大一世身后究竟是怎么回事?无法解释,只有类似于“沙皇避世乘鹤去修道了......等等俗不可耐的推论。不过,1921年的发现更叫人惊诧。人们打开了沙皇的棺材,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这更为俄罗斯宫廷的谜案增加了一层悬疑,或许,这在俄宫的“烛影斧声”中,是最令人费解的一桩吧。


【转自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上的转帖,文章起始来源及作者不详。特此致谢!】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7-3-28 08:1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