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圣战的终结者 ─ 奥斯曼雷神之锤
起源
奥斯曼人的祖先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世代居住于中亚呼罗珊地区的突厥部落。后来由于战乱和灾荒迁居到了波斯的东部和北部。而之后不久又在穆斯林军队向东方的扩张行动中接受并皈依伊斯兰教。但是在13世纪初期,他们和许许多多的中亚部族一样为了躲避蒙古人毁灭性的西征而辗转迁移才到了小亚细亚半岛。
13世纪的小亚细亚半岛上,两个股势力正在不停的交战,它们就是塞尔柱突厥王朝和拜占庭帝国。虽然当时奥斯曼部落的力量小的可以用“微不足道”来加以形容。但是在一场塞尔柱与拜占庭的关键战役中,当时奥斯曼人的首领埃尔托格鲁果断且及时的率领了部族全部的力量参加了这场战斗。他们所帮助的一方,理所当然的是具有相同信仰的塞尔柱王朝部队。而且穆斯林军队在最后也取得一次重大的胜利。奥斯曼部族军队及时的出现和迅猛的突击是塞尔柱王朝赢得此次战斗的重要原因。而此时的奥斯曼部落当时所谓的“全部力量”只是仅有430顶帐篷,全部兵力还不到一千人而已。
此次战役所产生的另一个后果是奥斯曼人从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原栖息地”换到了一个环境较好的地区。不过这里面也没有值得奥斯曼人太过于高兴的地方。因为奥斯曼人所得到的地区萨卡利亚,是一块和当时还较强大的拜占庭帝国紧紧相邻的边境之地。也就是换句话说他们在塞尔柱人的眼中从一个“乞丐”变成了一个“炮灰”。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看法。从游牧民族彪悍性格和当时奥斯曼人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个地点对于这个辗转疲敝的部族而言,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修养之地”。同时由于这块边境之地位于一条商业要道之上,所以对于奥斯曼人来说,这块边境之地意味着有更多的劫掠和更多的财富。
1243年的6月。塞尔柱突厥王朝和长久以来一直没有机会交手的蒙古人,终于展开了决定性的会战:柯塞达格之战。驻屯在波斯北部、河中总督绰马儿罕的蒙古军团,与金帐汗国拔都汗派遣的术赤系蒙古军团,展开了对塞尔柱突厥王国的征讨。每一次蒙古军队对西亚伊斯兰世界的掠夺,往往有意无意的避开了塞尔柱王朝的势力范围。而这次的蒙古远征军已经对以往中西亚地区的“猎物”们失去了热情。而对于一直没有交过手的塞尔柱王朝产生了极大兴趣。虽然。此时的塞尔柱王朝由于内部矛盾重重,但是此时塞尔柱王朝的军队还处在一个相对颠峰的时刻,甚至可以用“强大”二字来加以评价。但遗憾的是,这种“强大”在正处于全盛时期且剽悍善战的蒙古军队面前,就显得不那么的有效了。强大但并不有效。结果就在意料之中了,昔日雄霸小亚细亚半岛的“月亮”。虽然不是一下就在此次战役中被蒙古人给射掉了。但是这个月亮坠地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它”真正坠落的时间是在1303年。
由于塞尔柱王朝对蒙古战斗的失利,使得这个由游牧部落构成的国家顿时变得的四分五裂,塞尔柱王朝虽然在国家的内部实行了土地的分封制度。但是由于实行的时间还不太长,且由于其的国家内部社会性质的特殊性,使得构成其主要力量的还是大大小小分布于全国的游牧部族。虽然在后来1303年之后塞尔柱人依然生活在色雷斯地区但是此时的他们已经沦为了雇佣兵和一个并不起眼的大部族。
随着塞尔柱王朝的衰落,位于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塞尔柱王国势力分成了大大小小的十个突厥公国。而其中一个就是昔日的那个靠430顶帐篷起兵的奥斯曼部族。1288年老迈的上代首领埃而托格鲁逝世了。但是其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留给其子奥斯曼。相反由于其生前经常亲自带领部队发动着对拜占庭帝国的一场场劫掠性质的“圣战”和从领地里“收获”的较为丰厚的商税。其去世时的奥斯曼部族已经不再是那个刚刚迁移到小亚细亚半岛,只有430顶帐篷的小部落了。此时的奥斯曼部族已经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重振穆斯林世界的使命随着埃而托格鲁的逝世,也留给了后人。
埃而托格鲁的后继者是奥斯曼。我们口中的“奥斯曼”这个名字就是来源于此人之名。这是一个具有超人的体力、非凡的才能、且时刻涌动着创新精神的一个优秀领导者。在他父亲生前就参与了许多次部族远征,并建立了武勋。但是此时放在刚刚继位的奥斯曼眼前的事实是,此时奥斯曼部族的力量还不足以一争天下。而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一个许多游牧民族国家的通病。即整个部族虽然表面上是在一个首领的领导之下,但是组织涣散、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等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这些国家灭亡的原因。这些问题在胜利之时通常都被掩盖了起来,但是在失败的结果刺激之下会一下子爆发。地方部族势力的的抬头!王位的归属等等一系列足以让一个强大的国家瞬间分崩离析的威力,使得奥斯曼不得不小心的面对!而且塞尔柱王朝就是其身边最好的一个例子。而且许多的时候问题还不仅仅是如此的简单。外部势力和伊斯兰教内部各教派的干预也会使得国家飘摆不定。这些隐患使得素有雄心壮志的奥斯曼无法将其等闲视之。但奥斯曼虽然心中有数,但他还是采用了稳健而充满政治智慧的手段快速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联姻
奥斯曼成功的利用了其和伊斯兰教苏菲派长老女儿的联姻。伊斯兰教苏菲派长老谢赫·艾德巴里在历史上是一个德高望众,并对当时的伊斯兰世界有着相当影响力的虔诚穆斯林。(此人和他的教派我以后再另行开篇给大家说说。)奥斯曼在继位之后不久就迎娶了其的女儿。这种联姻不仅仅提升奥斯曼及其部族在穆斯林世界的影响力和声望。而且奥斯曼的岳父更是在奥斯曼继位大典上亲手赐予了奥斯曼一把“胜利之剑”。(说这里可能大家对这个联姻和继位的顺序会有些乱了。其实很简单就是奥斯曼其父逝世的时候奥斯曼并没有立刻举行继位大典。而是在迎娶了艾德巴里之女后才举行的继位大典。)但是真正的“胜利之剑”,还是其岳父授予他的“圣战者”这项光荣桂冠。“圣战者”及其进行的“圣战”!这就象是一把无形之剑为奥斯曼斩除了其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阻碍。可以夸张的说,几乎在一夜之间奥斯曼面前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因为以“圣战”口号为基础,内部的矛盾不仅仅可以得到了缓和和解决。而且这还可以为奥斯曼今后的发展得到更多的外部优秀人才。
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之内就基本解决了内部问题,可以不受干扰的重新整合了自己军队。这是一件足以令他人侧目且令自己欣慰的事了。安内之后不久。奥斯曼开始对他的军队开始了大规模的训练。所谓的训练其实就是对于拜占庭帝国的“小批量”的掠夺行动。但仅仅在军事技能和战斗实力上达到“征服”标准的军队,奥斯曼并不是太满意。因为奥斯曼清楚的知道伊斯兰教义中对于人精神力量的作用。与军事训练共同灌输给奥斯曼士兵的是古老的“圣战”思想。这种“圣战”思想和同时代的其他“圣战”思想稍有不同,以后我有机会再另行写一篇宗教方面的文章给大家解释一下。现在我只是给大家略微的说一下。虽然两者最后都说在圣战中死去的人可以上天堂。但古老的圣战思想和同时代的其他圣战思想相比,具有更加广泛的民众基础,而且它对人精神方面的影响也更大。而且古老的圣战思想对于人们的日常行为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它的教义能够将来自不同地域的穆斯林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虽然它对于人的日常行为作了诸多的限制,但是我想也正因为如此的苛刻,才使的许许多多的人带着些许挑战自我的心情和信任且安全感的心理,而投身其中吧。
由于他身后伊斯兰教苏菲派对其的帮助,他的“圣战者”之名也越来越响。并且由于他自己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中显示出了一个国王应有的公正和高尚的节操。所以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才进入他的国家发誓愿意为奥斯曼的“圣战”事业而献身。商人、手工业者、牧民等等各类人物纷纷的涌入带动了使得当时的整个国家充满了活力和生气。于是由此又出现了良性循环。大批圣战者补充和充实了奥斯曼的军队。而反过来得到加强的奥斯曼军队所获得的战果也更加的“丰厚”。由此又继续将奥斯曼的声望抬高,并吸引更多的圣战者来加入到奥斯曼的麾下。同时这些外来的圣战者们也使得奥斯曼在推行国家新政策时,对阻碍他的国内旧势力可以不再象以前一样诸多顾忌了。但通常奥斯曼并不喜欢这么做,协商和出色的政治手腕是其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当一切军事准备完毕之后,奥斯曼开始了他的征服行动。奥斯曼的目标首先是身边的几个突厥公国。而这几个突厥公国由于内部长期的不和,导致了现在根本就无法和奥斯曼抗衡。不过就在奥斯曼的进攻一路顺风之时,拜占庭插了进来。
本来拜占庭自己已经是内忧外患,难以独善其身。但是面对奥斯曼军队的骚扰式的进攻(奥斯曼在出兵统一突厥公国的同时,出于对拜占庭牵制考虑和实现其“圣战”的承诺。其对拜占庭帝国的边境地区派出了少量的部队,或侵占“真空”地带,或采取打完就跑的战术。拖住拜占庭的部队使之无法大规模的插手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事务)。另外出于对抑止奥斯曼这个“未来敌人”的考虑,其开始通过外交、经济、间谍等间接手段从侧面牵制了奥斯曼。奥斯曼看到了拜占庭的这些越来越频繁和明显的“骚扰”,这时的他开始考虑其是应该继续运用主力对剩余的几个突厥公国继续进攻,还是转身全力对付拜占庭。
奥斯曼很快的就作出了决定,他暂时停止了对于其他突厥公国的进攻,开始和这些摇摇欲坠的突厥国家和谈。导致这个决定的原因很多。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穆斯林对奥斯曼不断进攻相同信仰的突厥公国表现出了越来越浓的厌战情绪。其次是拜占庭那见不得人的行为也越来越桌面化。据说其间还出现了暗杀奥斯曼的事件,虽然未遂而且调查也没有任何的结果。但是奥斯曼坚信这是拜占庭的用意。同时正在被攻打的几个突厥公国也陆续派出了信使,希望以作为奥斯曼附庸和献上土地金钱的条件和奥斯曼和谈。
不久,奥斯曼的决定迅速的转化成为了战果。之后不久,奥斯曼攻下了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美朗诺尔城。并宣布将其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首府。这也就意味着奥斯曼帝国此时已经开始渐渐的摆脱自己过去游牧部族的影子,而正式开始走向了国家化的道路。不过此后接下来对拜占庭帝国的进攻虽然没有完全结束,不过奥斯曼已经开始将精力越来越多的转向到了自己首府的建设和内政、外交方面等其他方面了。
1300年,奥斯曼的外交和内政努力取得了成效。在全国上下一片赞誉和支持声中他成为了苏丹。这个称号虽然是其自封的,但是却得到了全国的好评和支持。这次自封的结果波及到了整个伊斯兰世界。不过结果却是良性的。许多的伊斯兰世界的游牧部落从奥斯曼身上看到了穆斯林民族的希望。开始率领着自己的部族,从四面八方赶来投靠和追随奥斯曼的“事业”。而此时当年那个小小的突厥部落的也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即:奥斯曼!也就是从这时起这些追随奥斯曼事业的人们也开始通称为:奥斯曼人。奥斯曼的这些追随者们坚信,追随奥斯曼不仅仅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真主的旨意。侵袭和掠夺拜占庭帝国对这些追随者们来说所能得到的不仅仅是财富,而且还有殉教的英名和留在人世间的光荣。
1301年,即奥斯曼登上苏丹宝座的第二年。奥斯曼在巴法翁战役中再次的击败了拜占庭的军队,成功的夺取了小亚细亚半岛上最为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但是之后的战争对象却又再次转移到了剩下的几个突厥公国上了。就其的这个做法,我个人的看法是:真累!不过政治这种东西并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的清的。虽然是对同宗兄弟的进攻,但是国内的反应却没有上次的那么的大。不断的胜利,继续提升着奥斯曼的声望。不过这场战争是停停打打。一拖就是十几年。
1317年,即其登上苏丹之位十七年后。奥斯曼才又率领主力对拜占庭开始了进攻。不过这时候的拜占庭军队对奥斯曼即将发起的进攻已经有了准备。奥斯曼此役的首要目标是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军事要地:布鲁沙城。而这一战在坚固的城防和拜占庭军队拼死的抵抗之下,一打就又是9年。
围绕着这座城双方的都投入自己的主力和精锐。但是由于拜占庭奉行的是防御战略且准备充分,所以双方的交战都一直没有决定性的结果。此间两者或围或战都象是在演戏一样,两者倒是过足了“戏瘾”,9年之后也就是1326年,布鲁沙城终于支撑不住了,而最终陷落。但此时奥斯曼的生命力也达到了极限,不久就去世。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其给帝国留下了一个可以驾驭着奥斯曼这辆战车继续隆隆前进的一位出色的御手:奥尔汗。
奥尔汗作为奥斯曼的继承人,说他是一个新的“征服者”还不如说其是一位帝国的“建筑者”。其虽然也是战功赫赫,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他为了保证奥斯曼帝国以后的良性发展,参考塞尔柱王朝的政治机构和穆斯林的传统习惯,开始有步骤的为奥斯曼帝国的政体建立起了一个出色得“框架”。奥尔汗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将“国家政治”这个概念灌输到了那些还未能摆脱游牧部族习性的国民和信仰武士之中。如果说埃尔托格鲁为帝国挖好了坑,奥斯曼为帝国打好了地基,那么奥尔汗则为“奥斯曼帝国”这座漂亮的大殿树立起了最为重要且坚实的主柱。
1326年,年仅20岁的奥尔汗继位。奥尔汗继位之后没有多久就开始对了对外的远征。奥斯曼帝国的力量来自于国家内部的那种强大的凝集力。这种凝集力的强大和在当时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超出我们理解力和想象力的。一些中古世纪的资料说明了当时的奥斯曼内部相当的“团结”!而且仅仅是“团结”二字再加上两个双引号,还不以说明这种“团结”的力量!这个词的份量用的太轻了!用我们现今这个充满了进取与冷酷的社会道德理念来理解,“团结”这个词的程度有些时候显的甚至有些“肉麻”。
这种团结建立在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之上。而这种信仰的内容在当时情况之下只有一个含义:“圣战”!这是一个直到现在都被中东穆斯林常用的词汇。一场成功的圣战不仅仅可以消除国人对新君或多或少的疑虑和建立自己的威信,同时还有证明自己对“安拉”真主的信仰程度的作用。虔诚的苏丹可以让平民敬仰,再战场上沉勇果敢的苏丹则得到军队的支持!而这一切就导致了会而导致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远征”成为了一项新君必须完成的“工作”。而且这种远征通常还出自于奥斯曼初期历代好战新君自身的意愿。
不过在后世特别是在苏莱曼大帝之后,奥斯曼帝国进入了一种相对安定的局面。同时权利上层的权利争斗、财政赤字的扩大、奢侈柔弱的社会风气渐渐盛行。这使得“圣战”对于后期的奥斯曼帝国社会的上上下下来说变成为了一种负担。而更由于之后的历位新君们,在战争与享乐之间的选择,通常都会有一个一致并让其祖先大跌眼镜的答案。仅此一点,就足以使我们对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时的奥尔汗对于远征的需要,比他的父亲更加的强烈。因为此时的奥斯曼虽然强大,但是这种强大来源于大批“信仰武士”的加入和许多对于奥斯曼充满了美好憧憬的淳朴的平民穆斯林。事实上他所面对的局面从另一个角度看比其父亲继位的时候还更加的脆弱。因为这些奥斯曼力量的“来源”们!如果一旦失去了他们的信任,这股令敌人战簌的力量将会反过来令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因为这些形形色色的穆斯林,通常都和“圣战”这项民族运动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直接参加战斗、或是参与军工等方面的生产,甚至是连那些穆斯林学者、教师、花匠等等与战斗和军工行业无关的穆斯林们,也都会从胜利而归的奥尔汗或是奥斯曼军队,甚至是一个普通的奥斯曼士兵那里获取间接的利益。实际上整个国家的上上下下都已经和“圣战”联系在了一起。而且此时的奥斯曼帝国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合理有效的财政制度和收入来源。为了维持国家正在进行的建设项目和保持军队的战斗力。远征对于奥斯曼帝国存亡之道的影响就显得更加的至关重要的。
基于上述理由,奥尔汗在不久之后开始了对拜占庭帝国的远征.并且于第二年成功的攻占了与君士坦丁堡遥遥相望的尼克米亚城。这座城堡的意义有两点。从军事的角度讲,拜占庭残存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部队已经被孤立了起来。虽然拜占庭还可以勉强通过海路和这些军队保持着联系。但两者之间的陆上通道则被彻底的切断了!拜占庭对这些部队进行大规模增援的可能性被降到了零。虽然拜占庭有冲破奥斯曼海上封锁线的可能性!但是一旦战事爆发!拜占庭大规模增援的计划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何况他不一定有这样的实力。从政治的角度讲,奥尔汗给了自己的国民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这对于提高其的权威和安抚国内的民心有着不小的作用。更由于军事上的理由,使得奥尔汗以后对于拜占庭帝国军事行动将变得更加的容易。不断增长的财富和渐渐减少的损失,这样的结果对于军队的士气和国内的建设有着不小的作用。而且这座城堡的陷落也使得一些较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了拜占庭帝国即将灭亡的现实。使得奥尔汗在今后扫清拜占庭其他领地的时候,所受到的阻力将越来越小。而这些被孤立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拜占庭部队,也最终在十年之后被完全消灭掉了。
其实奥尔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战绩,从某种程度上要感谢拜占庭帝国。因为拜占庭帝国在1321年起,就开始了内乱!1321年,当时的拜占庭帝国皇帝安德洛尼克二世要取消自己孙子安德洛尼克三世的继承权。结果两者一打就是五年!总算最后有了一个结果,即安德洛尼克三世获胜并成功获得继承权。但是在15年之后即1341年,这个才继位没有几年的皇帝被人给暗杀,其子约翰五世继位。一个年幼的皇帝通常“配备”的不是权臣就是叛逆!难得有几个忠君报国、公正无私之人。这个倒霉的小皇帝在这场事关国家命运的“抽签”之中,抽到了一个叛逆。小皇帝继位不久,在色雷斯的贵族坎塔邱及就自立为君!两个人于是又打啊打。结果打了几年,局势渐渐的对坎塔邱及不利。但是局面还没有到决定的胜负的时刻。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双方都已经打的筋疲力尽了。于是两者各自向外界求援,希望打破现有局面,将有利的局势引向自己一方。结果坎塔邱及向奥尔汗发出了邀请。以自己的女儿和奥尔汗对巴尔干地区的掠夺许可权为条件,换取奥尔汗的支持。
第二年,奥尔汗率领六千精锐铁骑堂而皇之的踏上了欧洲的土地。奥尔汗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始武力干预拜占庭内部事务。并在之后不久的阿德里亚堡之战中成功德充当了“昂贵”的“炮灰”。说它“昂贵”是因为之后的十几年里色雷斯和黑海沿岸成了奥尔汗的“私人猎场”。不断的掠夺增加着奥斯曼帝国的实力和在欧洲的声望!使得拜占庭在欧洲部分的一些领地名义是拜占庭的属地,而实际上则是奥尔汗的势力范围!4年以后,奥尔汗再次出兵2万帮助拜占庭抵御塞尔维亚人的入侵!奥斯曼人和拜占庭之间似乎出现了一股“暖空气”。
那么奥斯曼帝国的内部军民对于奥尔汗的这些行动能够给予支持吗?实际上此时奥尔汗的这些行为已经可以称之为国家行为!这是因为奥尔汗从它继位的那一天开始就在竭尽所能的将奥斯曼这架战争机器改造成为了一台国家机器!而此时距离奥尔汗继位已经间隔了二十年了。
奥尔汗为奥斯曼这座漂亮的大殿树立起了坚实的主柱。他首先将土地分封制度在奥斯曼国内试行,用试行可能有些不太准确,实际上奥尔汗是在渐渐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奥尔汗没有在全国颁布法令说要如何如何,他采用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方法,在每次远征之后,对有功将士的封赏中,他将“土地”作为战利品的一种开始推向了军队。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附加赠送的方式,但是渐渐的,土地在战利品中的地位开始和金钱对等了。就这样“单选题”变成了“多项选择”,奥斯曼的封建制度和西欧一样是一种军事分封,所以这种封建制度对于军队战斗力的保持有着相当的作用,而且在少量军费的前提下还可以保持奥斯曼对欧洲国家在军队数量上的优势。
同时在军队的改革上,奥尔汗也为奥斯曼帝国之后几百年的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创建了闻名后世的土耳其“加尼沙里”军团!这种军团的意译就是“童子军军团”。他们的成员开始的时候是从战俘和奴隶中挑选出来的年轻人。但是随着帝国的扩大,这个军团的招收对象变成了巴尔干或是帝国其他地区的10到15岁孩子。这些孩子的最大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来自基督教家庭。这样的原因除了几个明显的,除了可以较好的“洗脑”、且可以向这些基督教孩子的来源地较“婉转”地渗透伊斯兰教等等之外,就是还有一个见不得人的原因,就是一个通过后世证明了的用处,对付自己的同宗穆斯林兄弟加尼沙里军团采用的是类似于蒙古军队的编制,即以十作为部队编成的基数和第进倍数,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这样的编制的好处就是便于指挥。而且在作战的时候有更多的战术施展空间,但是这样编制的坏处,最为致命的地方则在于一旦指挥官负伤或是死亡,那么整个军队就会马上混乱。(这个从蒙古人入侵日本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那时仅仅是一个副帅受伤就造成了蒙古军队的混乱。)在奥尔汗时期这支军队虽然作为近卫军而存在。但是每个士兵的薪俸并象后来的那么多,军团士兵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战争时所分得的战利品,但是这种情况随着宫廷内部的权利斗争而不断的变化。这些近卫军在权利的明争暗斗结果之下提高的不仅仅时薪俸。而且还有其的政治地位,发展到后来,这支近卫军开始左右奥斯曼帝国苏丹王位的继承问题,不过相对于马木留客王朝的那种走马灯式的换将。奥斯曼帝国的情况要相对的好一些。每次的新苏丹的继位对于近卫军来说都是一次发财的好机会。这样以来随着苏丹的更替和时间的发展使得这支军队的薪俸变的相当的丰厚,而且在社会上每一个加尼沙里军团士兵都享有相当的特权。不过这个军团有一个地方一直都没有改变,就是禁止在役的士兵都不准结婚,其他的规矩都在时间的作用下或是删除修改,或是形成了一种否定的默认形式。但是只有这条一直没有丝毫的改变。天知道这是为什么?
加尼沙里军团在1330年刚成立的时候人数只有5000人,但是历代苏丹出于政治或是军事的需要,都对这支军队的数量进行了增加,最后一度接近了十万人的规模,虽然后来数量不削减,但是始终保持在五万人左右的规模。奥尔汗时代的这支近卫军虽然只有5000人,但是他们装备了在中世纪相当先进的火药类武器。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被成为“阿加”,意思就是“将军”。这个“阿加”由苏丹最信任的人担任,所以整支军队从上到下都对苏丹忠心耿耿。
加尼沙里军团的士兵训练科目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剑术、弓术、骑术等个人的战斗技能,同时还有对军队战术的运用和指挥的培训。另外举止修养、文学艺术甚至身体素质也都在培训科目之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伊斯兰教教义的学习和对如何对苏丹效忠等等精神“科目”的训练,如此种的训练使得他们和欧洲骑士的素质也差不了多少。不过这支军队相对于欧洲的骑士们在战斗方面则更加的具有优势,至少在忠诚上就可以表现出来,欧洲骑士的忠诚来自于骑士的荣誉,但是这支军团则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忠诚。虽然这个看法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是从10岁左右的这个年纪就开始了训练,其的大脑可能已经快被“洗”烂了。
奥尔汗的军事改革还涉及有一个国家常备军的问题,这就是土耳其的新军。奥尔汗将国家每次远征所得到战利品中的五分之一,留给国库已做这支军队的军费之用,他们的装备相对以前有了较好的改善,而且在机动性方面始终保持着对于欧洲部队的优势。训练方面也达到了欧洲军队的水平,土耳其新军虽然和欧洲的军队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在奥斯曼的初期,不断战斗使得这支军队所具有的战斗经验和战斗力都足以翘首欧亚大陆。
政、军——两个方面奥尔汗都有出色建树。同时奥尔汗他还是一个奥斯曼文化事业的资助者,他不仅仅是资助,同时他还在尼克米亚城建立了奥斯曼人的第一所设备齐全的清真学校,并且亲自从帝国的众多学者中挑选了一位优秀的校长。而尼克米亚城也在之后的百年里一直作为奥斯曼帝国的教育中心而存在着。而在法律方面,奥尔汗也成功的将奥斯曼的习惯法变成了成文法并向全国推广,至此奥斯曼帝国从游牧民族的结合政权开始向国家化全面的过渡。
不过奥尔汗在几年之后就和自己的岳父坎塔邱及闹翻了。起因是:1354年,奥斯曼帝国利用一次发生在拜占庭帝国的大地震,奥尔汗戏剧性的攻占了拜占庭帝国欧洲部分的格利博利城。奥尔汗在此建立了坚固的要塞,并开始向这个城市大量的移民。同时修筑和扩大城防工事,计划将这里作为整个帝国进攻欧洲的跳板。虽然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经历了许多的风雨。但奥斯曼帝国仍然死死的将这个要塞一直守卫到了拜占庭灭亡的那一刻。
当然此次的行动必然会招致拜占庭帝国的不满,但是此时拜占庭帝国不仅仅是没有能力和奥斯曼人破脸,而且同时出于对新崛起的塞尔维亚人的考虑。奥尔汗的岳父,拜占庭皇帝坎塔邱及也只有默认了。但是这位皇帝始终是心中不甘,不久他就通过金钱和许愿的方式,成功的驱使塞尔柱人向奥斯曼人发动了进攻。但是已经太晚了,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大致完成了向国家化的转型,奥斯曼帝国的力量比以前的塞尔柱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重要的是奥尔汗并不是一个傻瓜。在这位岳父还在进行小动作的时候,奥尔汗就开始了密切的注意,但是其并没有阻止这位岳父的行为,直到塞尔柱人开始向奥斯曼帝国进攻。塞尔柱人的行动才开始,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奥尔汗的军队在得到了出兵的口实之后迅速的击溃了塞尔柱人,并以此为借口趁机一举攻占了达达尼尔海峡欧洲部分的整个加力波力半岛。此时奥尔汗和坎塔邱及的翁婿之情到此结束,两国又开始了敌对关系。
不过常年的征战和繁重的国事,严重损害了奥尔汗的身体,奥尔汗病倒后不久,就于1359年逝世。不过和他的父亲一样,他也留下了一位优秀的继承人——穆拉德一世。
1359年奥尔汗去世后,由其子穆拉德继位。穆拉德一世,他的母亲就是拜占庭公主尼鲁拂尔。但是其并没有因为血统的关系就放过拜占庭帝国。其的一生和其父亲和祖父一样不断的蚕食着拜占庭帝国。
穆拉德一世继位之初就,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方向定位在了巴尔干地区。不仅仅是因为巴尔干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另外还因为此时的巴尔干是最混乱的时刻。拜占庭皇位的继承者、希腊野心勃勃的独立王公、威尼斯和热那亚为首的的意大利城邦、基督教的教皇和十字军骑士团,都为了巴尔干上的每一寸土地而绞尽了脑汁。事实上当穆拉德一世以侵略者的身份进入巴尔干的时候,其的帐篷之里却不乏基督教的同盟者。
当奥斯曼军队出现在亚德里亚海海岸的时候。曾经作为拜占庭帝国核心的巴尔干地区,被彻底的与拜占庭帝国隔离了。君士坦丁堡这座号称不破的坚城,现在变成了一座彻底的孤岛。1363年,拜占庭的被迫承认穆拉德在巴尔干地区的主权,另外还自动请求成为奥斯曼国的一个藩属国。拜占庭帝国同时还屈辱的答应每年上税给奥斯曼帝国。
在军事占领的同时,奥斯曼人向欧洲移民的速度大大的加快了。穆拉德一世更在1365年到1366年间,将奥斯曼人的首都冲布鲁萨迁移到了欧洲的艾德尔纳,显示了其征服欧洲的决心。不过在巴尔干战事暂时结束的背景之下,穆拉德却将眼光重新放到了亚洲上。
亚洲战事开始后不久,其就攻占了军事重镇安卡拉。并且利用威望、金钱、实力展示、外交等手段,把奥斯曼帝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地整整扩大了一倍。其子巴耶济德一世更是和屈塔西尼亚突厥公国的公主联姻,并将整个突厥公国以嫁妆的形式并入了奥斯曼帝。而另一个突厥公国哈米德突厥公国也在奥斯曼军队的强大压力之下。同意将其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卖给了穆拉德一世。并答应其亡故之后剩余的公国土地将无常奉上。
不过面对穆斯林同宗,突厥公国并非全都是那么好对付的。穆拉德一世率军屡次攻打卡拉曼和特克等突厥公国,但是相当的不顺利。其原因是,作为军队主力的加齐武士们不愿意同,同为“信仰武士”的人作战。而穆拉德向这些突厥公国进攻的主力则变成了基督教雇佣军和巴尔干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斯拉夫盟军。
就在穆拉德一世攻略亚洲的同时,欧洲的巴尔干地区则酝酿着一场反抗运动。1371年,由塞尔维亚国王领导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组成的东正教十字军吹响了战争的号角。并且凭借着高昂的士气,在开战之初连战连捷,兵峰直指奥斯曼首都艾德尔纳。不过胜利这种东西,虽然外面通常都以糖纸包裹,但是吃的时候却未必每一颗都是甜的。战事进展的过于顺利,使得这支联军变得有些骄横了。而反观穆拉德一世则从亚洲调集了大批的军队。虽然加齐武士不愿意与信仰武士作战。但是面对异教徒则充满了战斗热情。
面对不断加强的敌军,东正教十字军却得出了急进的结论。并且要命的是,在1371年7月23日。这支十字军一头就扎进了,奥斯曼军队在马里扎河畔所设的包围圈中。结局是显而易见的,不到一天整个联军就被全部消灭。奥斯曼军队并乘势一举侵占了塞尔维亚南部的大片土地。
而此战的结果却并没有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了多少正面的利益。相反马里扎河之战,虽然让巴尔干各国感到恐惧。不过这种恐惧则让各国形成了另一次的东正教十字军。而此次东正教十字军依然是由一个塞尔维亚拉扎尔公爵率领。
东正教联军虽然是组织起来了。但是奥斯曼军队和这支联军的生死之战,却爆发在1389年6月。即马扎里河之役的18年后。1389年6月,拉扎尔公爵率领的2万联军和穆拉德一世率领的3万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平原展开了决战。战斗过去了一天又一天,双方都出现了大批的伤亡。不过整体形式对于人数较多的奥斯曼人有利。
中国的“荆柯刺秦”虽然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不过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而1389年6月15日,一场西方版的“荆柯刺秦”却以成功收场。东正教十字军派出一名诈降的塞尔维亚贵族——米洛什.奥比里奇公爵,率所部1000塞尔维亚骑兵向奥斯曼军团投降,并向苏丹奉献自己的公国采邑,在穆拉德一世给降军授勋的仪式上,奥比里奇公爵成功刺杀了穆拉德,但刺客奥比里奇本人也被苏丹护卫亲军立刻砍成肉酱。已经70高龄的穆拉德被刺杀后,没有挣扎多久就去世了。其位由长子外号“雷霆”的巴耶济德一世所承袭。
战乱
以战乱为开题,那是因为巴耶济德一世险些就将奥斯曼帝国葬送于中世纪后起的"征服者"帖木儿之手。而其最终的命运也落到了自杀身亡的下场。不过虽然如此,这个人的所作所为,确实可以称之为一个治国的强者。
塞尔维亚等国联军,在得知穆拉德一世去世的消息之后其发动了全面的进攻。刺客奥比里奇公爵遗留下的诈降骑兵,更是在奥斯曼军团中心腹地四处冲杀,一度打得奥斯曼军队出现了部分战线的溃逃。而刚刚继位接管了军队指挥权的巴耶济德一世,对于这种被他看来是没有道义的进攻暴跳如雷。其愤而亲自披挂上阵,并且在开战了之前斩杀了不少的逃跑士兵。在巴耶济德一世的严厉督战和亲自上阵的影响下,奥斯曼军队进行了反击。在激烈的战斗中,塞尔维亚公爵拉扎尔阵亡,不仅仅是这样。联军部队的许多高级将领也都先后阵亡了。无首之军随后的命运就只有“惨痛”二字来加以表述了。大批的士兵被屠杀和被俘虏。据说许多的俘虏特别是诈降的塞尔维亚人,在倍受侮辱和伤害之后,有些被很快斩下了头颅,更有些是被酷刑活活折磨而死。
此战的失利,使得奥斯曼帝国已经将势力延伸到了整个巴尔干地区。残破的塞尔维亚王国被迫交出了大批的战争损失费和称臣纳贡。而巴耶济德一世为了以后向亚洲突厥公国进攻,在投降的塞尔维亚将领中选择听话的傀儡,扶植斯提芬公爵当上塞尔维亚国王,并向塞尔维亚王国提出了5000随叫随到的签军兵额,被彻底战败的塞尔维亚人摄服于奥斯曼军团的武力,在随后的安卡拉血战中,成为奥斯曼军团中最忠城的雇佣兵。
不久之后的事实证明,巴耶济德一世的眼光和见识并不辱没其的先祖和先父。奥斯曼帝国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主要是奥斯曼的一些附庸国和带藩属性质的突厥公国,在得到穆拉德一世去世的消息之后爆发了独立运动。而巴耶济德一世对于出现这种情况早已心中有数。因为巴耶济德早就想将这些国家和地区全部收于手中直接控制。而且这种镇压反叛的行为与进攻同宗的突厥公国有着道义上的区别,并不会引起其部下士兵的不快。同时就算是在道义上真的有什么不妥的事情,其刚从欧洲所得到基督教军队则正好能派上用场!不过在其扫平亚洲动乱之前,其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办。
1389年10月的一日,黑夜还未降临。但巴耶济德一世却已经急不可耐的下达了将其兄弟亚库布的绞刑令。作为穆拉德一世的儿子,亚库布也有着不辱其家族名称的功业和声望。在穆拉德一世去世之前,其历任了奥斯曼帝国几个省区的总督,且口碑都相当不错。而且在历次出征中都有不错的表现。甚至在穆拉德一世阵亡之前的那场科索沃战役中,穆拉德将全军分成三个部分。穆拉德自领中军,而左右两翼分别就交给了巴耶济德一世和亚库布。其中不乏考验测试之意。虽然最后是巴耶济德成为了奥斯曼的君王,并且在科索沃之战中表现出了一个君王的风采,赢得了稳固王位的足够声望。不过亚库布的声望则也同样随着此战的结果而同样水涨船高。
饱学果断的巴耶济德一世眼中,始终晃悠着拜占庭帝国宫廷内讧的影子。如果亚库布的声望或者是才华显得低智或者平庸的话,或许巴耶济德还会放其一马。毕竟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历史上还没有手足相残的例子。不过这个兄弟太过于优秀了,不杀他巴耶济德一世实在是心中不安。但是为了找到一个杀其的理由,和同时将这种手足相残的事件在整个国民的心中反感的情绪最大限度的淡化。巴耶济德费尽心机的从《古兰经》中断章取义的找到了一些所谓的“先知”的“哲言”。不过我想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其先祖制定的近卫军制度已经为奥斯曼帝国今后的王位交接带来了隐患,而他的这种做法则更让奥斯曼王朝的历代君位交接之中都充满了血腥的暴风雨。
亚洲的叛乱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巴耶济德一世给彻底剿灭了。原有领地上的领主或被杀或驱逐或逃跑,总之巴耶济德一世从这次的叛乱中拿到了许多的土地。这也为其后面的政策制度建立了坚实的物资和经济基础。
巴耶济德将先辈开始的军事采邑制度加以推广和扩大。此时奥斯曼军队的构成,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整体发展也有所改变。虽然加齐武士集团在军队中依然有着相当的势力。但是,多年来一直为奥斯曼家族的效忠。一代又一代武士的更替使得这些人,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家臣。虽然他们有时也不太听话,但是他们与奥斯曼帝国荣辱与共倒是一个绝对的事实。巴耶济德将封建采邑的扩大意味着这些人将从以前自由的“信仰武士:”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封建军人。而巴耶济德一世对于这些采邑也加强了控制,规定了多少收益应该出动的兵力数量。这使得奥斯曼帝国有了一个稳定的兵源。不过这种制度并非是那么死板的。巴耶济德也规定了免除兵役所必需交纳的金钱数量。
实际上,古代社会所采用的是金银本位的货币制度。所以由于金银的采集数量有限,这也造成了金银使用量无法满足市场要求的情况。于是封建采邑的出现可以让国家在不用花费许多金钱的情况下,而能够维持一支数量稳定的军队。
不过通常这种封建采邑下的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子相当的难过。巴耶济德也为此作了考虑。他不仅给这些采邑的领主下达了约束自己行为的命令。同时他还给了这些采邑下农民在法律上的申诉权利。当出现税负不公或者是其他非正常状况的时候。这些人都可以越级上述。关于这点一些人在评论的时候,都以这种制度造就了社会安定的环境为最后的收尾。
真正的法律,不仅是申诉权的问题,主要的核心内容在于刑罚。所谓的刑罚,单单只有刑律,而没有处罚的手段和力度,这种法律是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对于百姓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而在当时的时代,封建采邑的领主原本就是特权阶级。所谓这种申诉权,对于地方领主只能起到威慑和限制其行为的作用。对于百姓所受到的苦难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另外还有一点。巴耶济德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出自于慈悲心肠,历代地方势力作大,最后威胁中央的例子比比皆是。巴耶济德也出于中央集权的考虑才将申诉权利留给了平民。这种免费的且几乎是无所不在的“监视”,真是一种手腕高超的政治手段。
另外巴耶济德还利用自己的领地处于欧亚贸易枢纽的优势。大力的整备各地的道路状况,虽然这也有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是给百姓带来了实惠倒也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巴耶济德还建立了物资调集制度,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物价上涨。商旅的不仅仅需要通畅的道路,行路的安全也是相当重要的。巴耶济德向各地的驻军下达了严令,不准骚扰商旅,同时必须维持好当地的治安。
内政虽然还在进行之中,但军事行动早以开始。巴耶济德继位之后就不断的率领部队,打击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半岛上所残存的敌对势力。最后将这些巴尔干地区和小亚细亚地区的敌对势力,压缩在了科尼亚和西瓦斯这两个地方。奥斯曼军队不断取得的胜利,也将巴耶济德一世的声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395年,巴耶济德率兵20万北上,越过多瑙河兵峰直指匈牙利。整个欧洲为之颤抖。巴耶济德将以强大的实力,扶植了一大批听话的傀儡势力。所谓,有奖必有罚。巴耶济德还处死了不少反复无常的附庸者。整个巴耶济德虽然没有直接灭掉匈牙利。但是这种私言废立的行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大忌。
于是由匈牙利国王呼吁,教皇牵头。特别是法国在此事上表现了极大地热情。而威尼斯也答应出动自己地海军为此次的十字军提供自己的“服务”。诸多背景之下,此次教皇的呼吁出奇的顺利。在相当短的时间里。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捷克、波兰、威尼斯等地的军队就汇集成了号称20万人的天主教十字军。这些军队虽然战斗力不得而知,但是组织松散形同乌合之众却是事实。不过就表面上看整支军队的领导人则由匈牙利国王西吉斯领导。但是实际上西吉斯谁都领导不动。相反还常常被其他人领导。这支军队在还未出征就犯了兵家的大忌。
这支军队到达多瑙河附近得尼科堡时,与奥斯曼军队相遇。十字军在一场内部火药味十足的战前作战会议之后,就只作出了一个进攻的决定。而如何进攻,则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预案。这种为私利而背弃公益的做法,注定了这次十字军的结果将变得相当的悲惨。
曾经号称20万的十字军。在短短3个小时之后就被彻底的击溃了。被誉为欧洲最强战力的骑士部队,在奥斯曼加里沙里军团的冲击之下彻底的被击败了。随着而来的是其他部队无纪律逃跑而引来的无情追杀,和无意义的荣誉抵抗引来的彻底歼灭。战斗之后,十字军除留下了大批的尸体外,还被近一万名的十字军骑士被俘虏。而这些俘虏和后来被俘虏的人员加在一起超过了3万人。这些俘虏中除了300名高级贵族被各国以高额的赎金赎回外。其他的俘虏后来全部被处死。这种结果实在是凄惨啊。而作为此战名义统帅的匈牙利国王西吉斯幸好逃上了威尼斯的军船才没有被俘虏。而这次十字军行动也成为了整个十字军时代的真正意义上的终结。
巴耶济德一世在此战之后则开始对于巴尔干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扫荡。几年之后,除了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地区和希腊的个别地区之外。整个巴尔干地区几乎在奥斯曼帝国的掌控之中。而此次伟大的胜利也为巴耶济德一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躲在埃及偷闲的伊斯兰精神领袖哈里发授予了巴耶济德“罗姆苏丹”的称号。而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里,巴耶济德则拥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加齐苏丹”。
奥斯曼在巴耶济德的领导之下采用许多的新制度来加强自己的实力。巴耶济德的统治理念为强力的中央集权制度。除了继续发展封建采邑制度外,他同时加强对了这些人行为的规范。另外他还采用了犹太人的理财方式,重新整顿了帝国的财政。而作为中央集权最重要的制度就是,巴耶济德采用了被后人称为“古兰”的人才选拔方式。奥斯曼帝国从一些年轻奴隶中严格挑选出聪明健壮的。然后对这些人进行各种教育和培训。当这些人毕业之后,一般会被选拔到“加里沙尼”近卫军团中。但是一些更菁英的人员会被派到地方上担任军事或者行政事务长官。这些人出身奴隶,所以和地方势力没有多少瓜葛。而且这些一无所有的人,也更加的听命于奥斯曼帝国的中央。奥斯曼帝国正是通过这种制度,牢牢的将权利抓在了自己的手中。
作为一个强盛国家的标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是重要的。巴耶济德一世从埃及请到了大批知名的学者、神职人员、教师和法律方面的人才。招揽如此之多的人才,那是因为巴耶济德希望奥斯曼能够从过去的那个突厥性质的国家,转变成为一个彻底的伊斯兰国家。这样可以为自己和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兰世界赢得更高的声望和利益。
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和不断增长中的奥斯曼帝国国力,使得巴耶济德一世渐渐地变了。越来越刚愎自负,对于许多事情的态度也越来越残暴。同时其的起居生活也越来越趋向于拜占庭帝国,奢侈和豪华。而对于奥斯曼人来说,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巴耶济德变得越来越好色和嗜酒。这两种嗜好在奥斯曼人看来是所有国家开始灭亡前的征兆。
巴耶济德继位之初曾经出现过大规模的叛乱。不过这些叛乱者由于并没有联合起来和巴耶济德抗争。所以巴耶济德很轻松和迅速的扫灭了叛乱。不过从1390年到1397年之间,由于巴耶济德一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了欧洲,所以亚洲部分零星的叛乱不断出现。虽然每次都成功的将这些叛乱成功的扑灭。不过剩余的叛乱分子渐渐都逃向了一个地方。中亚的帖木儿王朝。这些逃离的突厥王公和叛乱分子从到中央的那一天开始,就从没有放弃过煽动帖木儿进军西亚和小亚细亚地区。
面对咄咄逼人的形式,巴耶济德却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失误。刚愎自用的巴耶济德虽然曾经想将自己的国家建立成为一个伊斯兰国家。但是由于其的领地横跨欧亚,其已经将国家的地位放到了宗教之上。就现代角度上来说,这没有什么不对。不过这种做法在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他批准了一个宗教改革计划。其决定建立一个集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为一体的宗教。这个宗教里你可以信奉自己原来所信奉的神。表面上看这种做法似乎是皆大欢喜,但是他忘记了任何一个宗教中所提出的纯净性。这种信仰不纯甚至是对真主信仰所背叛的做法,激起了举国的不满。加之其对于流言并没有马上制止,于是整个事件被越传越走了味道。此事严重的影响了巴耶济德一世的战斗力。许多的军人出于对巴耶济德的不信任,都拒绝参加巴耶济德进攻亚洲突厥国家的军事行动。由于反对的面太大,巴耶济德也不敢对这些反对的军人作出严厉的处罚。其只有调集欧洲藩属国的所谓义务兵源,来维持其的进攻。
导致巴耶济德和帖木儿两人的交战的原因很多。领地和财富肯定是第一位的。这点从巴耶济德累次在出征亚洲各地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的跨过幼发拉底河,到底格里斯河附近修整那么一阵。这种做法无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许多帖木儿底藩属国纷纷向帖木儿提出了请求救兵的要求。而帖木儿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他累次以一个平等国王的身份向巴耶济德一世发出对对于巴耶济德宗教改革的建议。而狂妄的巴耶济德则不作理睬。这种做法使得帖木儿坚定了对奥斯曼帝国的征伐决心。
帖木儿汗小传
1336年10月出生的帖木儿,成长在中亚的一个蒙古贵族家庭。不过这个蒙古贵族是贵而不富。所以其很早就踏上了“客串”马匪的生活道路。由于一次在抢劫阿富汗人羊群时,落马受伤从此变成了跛子。1370年6月,帖木儿通过周密的策划推翻了撒马尔罕的统治者,自立为王并定都撒马尔罕。不久就和一位成吉思汗的后裔成婚,并号称成吉思汗的后裔。其依靠中亚游牧部落的特点结合蒙古的军事传统,而征组了一支人数庞大且战力较强的骑兵部队。1395年,其在对彻底扫灭了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之后。转而向金帐汗国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并在塔里克河一战中击败了金帐汗国的军队。并顺势摧毁了阿斯特拉罕城和撒莱城。面对已经被拔去毒牙的金帐汗国,其将目光转向了东线。3年之后,即1398年,其率兵攻入印度。并且很快的就打到了德里城下。其在城外将全部的军队都展开,并且将所有获得的首级在德里城下堆成了一座小山。迫使德里举城投降。1402年,其更击败了正处于颠峰时期的奥斯曼军队,建立了其在西亚的霸权。安卡拉之战后,其更是以明朝推翻元朝,驱逐成吉思汗后人等借口,向中国发动了征伐。1405年一月初,在向中国进兵的途中病逝。帖木儿的军队战斗力相当的强悍。不过和早期的蒙古军队一样。大军兵峰所过之处,几乎是寸草不生。而帖木儿的战史中屡屡出现了以万为单位的屠城记录,为其留下了即辉煌但是又残忍的记录。
1399年夏天,帖木儿还在印度作战。巴耶济德则悄然率军吞并了马木流克王朝的藩属国狄尔格底尔。原本这也没有什么什么。实际上马木流克王朝曾经和金帐汗国联合企图一起进兵中亚的帖木儿王国。不过之后巴耶济德的军事行动转向了幼发拉底河东部,最终统一了整个小亚细亚地区。而且在1400年春天袭占了小亚细亚的商道上两个早被帖木儿占领的据点埃罗丈和凯马赫。
此时西方虽然对于尼科堡之战心有余悸。但是这也刺激了其用其他手段消弱和消灭奥斯曼的欲望。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在帖木儿的王朝领地之下建立了苏丹尼耶教区。两者的联系渐渐的升温。帖木儿声称只要西方能够提供大量的军船供其使用,其就可以马上进攻奥斯曼帝国。而且对于已经摇摇欲坠的拜占庭帝国,帖木儿还派出了专使,声称其将发兵进攻奥斯曼为其夺回领地和讨回一个公道。
1402年初,帖木儿以巴耶济德庇护打劫朝圣穆斯林的哈刺?优素富、迎娶塞尔维亚公主、玷污伊斯兰教等等罪名,为借口发兵30万进攻小亚细亚。实际上早在1402之前其的进攻就已经开始了。在帖木儿下定决定出兵的决心之后,其就将王妃女眷全部都迁往后方。另外还派出部队以巧计奇袭了先前为巴耶济德所侵占凯马赫城,并成功俘虏并处死了镇守此城的巴耶济德长子埃尔图格鲁尔。
此时的巴耶济德正在围攻君士坦丁堡。接到帖木儿出兵的消息之后,其迅速结束了围城,转身迎战帖木儿。不过此时狂妄的巴耶济德一世缺乏必要的冷静。丧子之痛加上多年来积累的自信使其的判断受到的影响。其根据不完整的情报武断的作出了,帖木儿将避开战略重地安卡拉,而从哈里斯河渡河进犯奥斯曼帝国亚细亚腹地的判断。由于巴耶济德手中的军队要远远少于帖木儿。(我的分析是12万左右,而且最后全部都投入了战斗。但是其他资料里还有15万和8万的说法。)所以巴耶济德决定在哈里斯河的东岸埋伏下来等待帖木儿的军队。
原本巴耶济德的判断虽然有者偏差,即帖木儿打算要进攻安卡拉,不过也将会渡过哈里斯河作个战术迂回。不过巴耶济德万万没有料到,在1390年到1397年被其逐出的那些突厥公国的残兵败将,早已悄然返回并且将巴耶济德的许多情报送到了帖木儿手中。帖木儿根据情报果断的率领大军从哈里斯河的西侧,直扑安卡拉。
耐心良好的巴耶济德等了足足七天。在第八天,从西岸侦察队传来了帖木儿的行军消息。巴耶济德大惊。急忙率领军队渡河向从后面尾追帖木儿的军队。而在路上巴耶济德更收到了安卡拉守军的求援信使得巴耶济德更加催动军队向安卡拉移动。
早已到达安卡拉的帖木儿则没有马上攻城。而是将安卡拉围了起来。并且切断了其的水源。另外帖木儿将自己军队中的精锐骑兵布置在了安卡拉的南面和西面,准备随时迎击巴耶济德的部队。7月的酷暑加上急行军,奥斯曼地军队已成疲军。巴耶济德在开战之前,不知道那根筋不对,居然还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地狩猎活动。这就使得奥斯曼军队的几乎已经没有了什么胜算。人数上的劣势,体力上的疲惫等等都使得奥斯曼军队危机重重。
1402年7月28日,在安卡拉城外的齐布卡巴德,尽40万人在这里展开了厮杀。按照奥斯曼军的习惯,巴耶济德将12万军队分成三个部分,即左、中、右。左翼军团由欧洲召集而来地雇佣军和塞尔维亚国王斯提芬率领的塞尔维亚签军组成。右翼军团由从原突厥公国地区所征募的士兵构成。而中军则由加尼沙里军团和奥斯曼正规军构成。而帖木儿也将23万军队分成了三个部分以应对巴耶济德的阵形。自己亲自率领蒙古铁骑对付巴耶济德的加里沙里军团。很明显。这种做法对于兵力占优的一方来说是一个正道的选择。
双方厮杀从10点开始,不过就在双方的战事正在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巴耶济德的右翼出现了大规模的混乱。原来巴耶济德右翼军团所面对的敌人,几乎都是以前被巴耶济德赶出小亚细亚地区的突厥公国的王公。基于早对巴耶济德的行为的不满,巴耶济德右翼集团的突厥士兵中出现了大面积的战前倒戈。如果不是奥斯曼中心阵营精锐加尼沙里军团的支援,巴耶济德的右翼早就已经就不复存在了,但左翼以塞尔维亚国王斯提芬所部签军为主的欧洲雇佣军团,却出人意料地忠诚于巴耶济德,奋勇迎战如潮水般涌向左翼阵营的帖木儿大军。不过还是有一些反叛的士兵汇同帖木儿的部队左翼士兵,趁着混乱冲向了巴耶济德的中军。就在巴耶济德面临困境的时候,帖木儿又狠狠地给巴耶济德加了一付猛料。帖木儿放出了从印度带来的32只战象。原本这些动物奥斯曼军早有准备,不过令巴耶济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其对这些战象的攻击并没有立刻就致其于死地。相反因为受伤,反而使得战象的兽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绽放。闻名天下的加里沙里军团在疯狂的动物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脆弱。
巴耶济德见状,亲自披挂上阵企图挽救战局。巴耶济德率领左翼塞尔维亚军团和加尼沙里军团中的精锐力量,发动了闪电般的打击。正处于胜势的帖木儿中军转眼就被冲乱,并且被击溃。受到巴耶济德的影响,渐渐颓废的奥斯曼军队士气顿时一震随即扭转了战场上的局势。而中央突破的奥斯曼加尼沙里军团已经险些攻破帖木儿的中部军帐,左翼塞尔维亚军团则击退帖木儿大军数轮强攻,由欧洲重甲骑士和巴尔干骠骑兵组成的奥斯曼雇佣骑兵军团,甚至向庞大的帖木儿军团象阵和突厥-靼鞑骑兵方阵,发起了数次绝望的冲锋。
面对形式的急转直下,帖木儿不禁对巴耶济德一世的勇猛感到了惊讶和钦佩。不过久经沙场的帖木儿面对奥斯曼军队的强力突击,很镇定的调动了后备部队。眼看就要攻到帖木儿大帐下的奥斯曼军队被一批新的生力军给赶了出去。受挫的进攻渐渐让奥斯曼军队在生理上的疲惫,抵消了精神上的亢奋。左翼人数越战越少的塞尔维亚军团,率先被兵力源源不断的帖木儿军团击溃,塞尔维亚国王斯提芬率余部撤出战斗。而撤回中央战线的奥斯曼加尼沙里军团突然发现,疲惫干渴的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水来冲刷和缓解战斗的疲惫。因为水道已经被帖木儿早先派去的部队给切断了。
在太阳西下之时,战事接近结束。整个奥斯曼军团全军尽没,苏丹巴耶济德被俘,伤亡超过了十万,但斯提芬公爵率余部突出重围。安卡拉的总督见状只有献城投降。帖木儿顺势攻陷了奥斯曼帝国在亚细亚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布鲁萨。到此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的战事基本结束。奥斯曼帝国以惨败而告终。
俘虏巴耶济德在战败后,最初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帖木儿礼遇。因为帖木儿一直向让奥斯曼帝国成为其的一个藩属国家。不过当巴耶济德杀死守,企图逃跑时。帖木儿愤怒了。他将巴耶济德带上脚镣和手铐。并且用一辆囚车带着其东奔西跑,到处显示其的这场胜利。巴耶济德在屈辱和痛苦中渡过了八个月。最后利用一次机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杀了。帖木儿感于其的英勇和不屈精神。派专人护送其的遗骨到布鲁萨,和奥斯曼的其他先祖埋葬在一起。
至此整个奥斯曼帝国被彻底的分裂了。巴耶济德的四个儿子将奥斯曼帝国分成了四块,并且全都向帖木儿帝国宣誓效忠。安卡拉战役中的塞尔维亚国王斯提芬也不再效忠奥斯曼帝国,重返巴尔干半岛后修筑贝尔格莱德要塞作为新首都。原本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将向塞尔柱突厥一样,长期分裂或被欧洲攻伐,或者被独立了的穆斯林国家所消灭,更或者是直到另一个崛起的势力所取代。不过奥斯曼帝国的命运还没有总结。因为此时欧洲基督教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出兵是根本没有可能的。甚至就是拜占庭帝国又有着说不完的麻烦要去处理。而新独立的穆斯林小国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接手奥斯曼帝国的原有势力。至于帖木儿帝国则在帖木儿汗失去之后就消亡了。原来帖木儿帝国的所有附庸势力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独立了。于是真主从巴耶济德的四个儿子选中了一个来结束了这种混乱局面。他就是穆罕默德一世。
收拾山河
安卡拉战役之后的十年里,奥斯曼人虽然处于一个动乱的时期,不过幸运的是奥斯曼人的外界环境居然出奇的安静。或者,帖木儿挥军继续西进;或者,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再次举起十字军的大旗。无论上面两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以将奥斯曼重新打回原型。不过真主似乎也太偏爱奥斯曼人了。
帖木儿在安卡拉之战中已经是66岁的高龄了。没有多久其就在“梦回华夏”的狂妄之中病逝了。其所创立的曾经令人战簌的帝国,也在其死后迅速的衰弱和没落了。而欧洲各国内部是矛盾重重,相互攻伐。根本就没有空理奥斯曼人。甚至就连巴尔干半岛上的各国也都只是消极的摆脱了奥斯曼人的控制,而没有组织起对奥斯曼人有效的大规模反攻。如此宁静的外部环境虽然对于奥斯曼人来说相当的有利。但是这也意味着巴耶济德的四个儿子将在未来的王位角逐中更加“投入”,也将让这场自相残杀的悲剧变得更加的血腥
长子苏来曼(真正的长子埃尔图格鲁尔已经在安卡拉战役之前被帖木儿俘获斩首。)原本是马尼萨的总督,在安卡拉战役之后接受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领地,并驻兵原奥斯曼首都艾德尔纳。而小儿子穆罕默德则成为了阿马西亚的总督。这块领地,穆罕默德早在巴耶济德一世时代就开始苦心经营了。在其还是这块领地的总督之时,其就开始考虑着如何以这领地为基础,夺取奥斯曼帝国的皇位。不过随着巴耶济德的失败,其暂时的向帖木儿表示了恭顺。而巴耶济德一世其他的两个儿子伊萨和穆萨则也得到了各自的领地。伊萨成为了布尔萨的领主。而穆萨则显得有些骨气,开始时反对帖木儿。于是被帖木儿关进了监狱。不过穆萨在支撑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宣誓向帖木儿效忠了。而护送巴耶济德尸体回国安葬的人王子就是穆萨。并且在事情完结之后也在小亚细亚半岛上得到了自己的一块领地。
帖木儿的去世,宣告了内战的开始。伊萨据说是一个个性比较柔弱的人。所以和其相邻的穆萨首先向其下了手。穆罕默德很快的就作出了支持穆萨的决定,并全力的支援穆萨与伊萨的战斗。而向比较之下地处欧洲的苏来曼反应显得有些迟钝。当其决定帮助伊萨的时候,伊萨已经被逐出了布尔萨逃到了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苏来曼面对穆萨的军事压力,转而鼓励和支持伊萨夺回失地。不过在伊萨踏上亚洲的土地之后,很快的就被穆罕默德率军给击溃。于是伊萨从此心灰意懒,销声匿迹,再没有露过面。
长子苏来曼所得到的欧洲领地是奥斯曼帝国中最肥沃的。在安卡拉之役剩余的近卫军支持之下。在安卡拉之役的第二年其就自称为奥斯曼的最高统治者。而此时帖木儿还活着。这也是穆罕默德支持穆萨进攻伊萨的原因。因为苏来曼的这个“奥斯曼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根本就没有得到穆罕默德和穆萨的承认。而面对和苏来曼关系密切的伊萨,穆罕默德和穆萨当然是不会放过的了。
苏来曼利用其为长子的身份得到了奥斯曼皇家集团的承认。并且在加里沙里军团残存士兵的支持下,一直作为奥斯曼人的最高统治者面对世人。而这种情况维持到了1411年。欧洲的统治者们也相当的给他面子。期间和威尼斯总督、拜占庭皇帝等国签订的和约和进行的外交活动都是以苏来曼作为奥斯曼人君主的身份来处理的。并且其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和欧洲的贸易联系也的的确确的扩大了。不过其不是一块打仗的料。其之前和之后的几次远征不是以失败就是以徒劳为结果。最重要的是其没有将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军事重镇布尔萨重新夺回。而这点也造成了其悲惨命运的。
虽然苏来曼不是打仗的料。但是其的实力却是无容置疑的。而穆萨却没有看到这点,其借助了连续胜利的势头,联系了巴尔干半岛上心怀不满和别有用心的塞尔维亚人和保加利亚人准备一口吃掉苏来曼。于是1410年6月,两军在奥斯曼首都艾德尔纳与君士坦丁堡之间的广大地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混战。战事每天都有发生双方都伤亡惨重。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奥斯曼军队优良传统的加里沙里军团不断的给穆萨以沉重的打击。最后几乎将穆萨赶出了欧洲。不过穆萨在后退的时候得到了来自布尔萨的有利支援,得以稳定住了局势。相对穆萨的坚毅,苏来曼面对久违的胜利却放松了警惕。一直在等待机会的穆萨,在准确的情报支援之下,率轻骑突袭了艾德尔纳。并俘获了其兄苏来曼。而苏来曼则在被押解的途中逃脱。但是随即在逃跑的过程中被人射杀。
面对苏来曼的尸体,奥斯曼的皇家集团飞快的调整了自己的态度。承认了穆萨对于奥斯曼的领导权。而穆萨为了换取其弟穆罕默德的支持,宣布自己为欧洲部分的最高统治者。而穆罕默德则为亚洲的最高统治者。不过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其结果肯定是悲惨的。
穆萨也知道这种做法并不牢靠。所以其继位之初就立刻率兵劫掠了希腊,并且一直打到了今天奥地利的腹地柯恩腾。并且不久之后就再度起兵攻打君士坦丁堡,来挣去武功。不过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最早出现的拜占庭援军不是欧洲的基督教军队。而是由其第领导的亚洲奥斯曼军。
原本穆罕默德此次出兵的理由和借口都不利。但是在之后两军的交战前却出现了穆萨军队大批倒戈的现象。表面上看,是穆罕默德对穆萨在欧洲的奥斯曼封建领主进行了策反。但是究其原因在于,穆萨并不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教徒。如果就现代的眼光看,其是一位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进步”人士。虽然他高高在上,但是他却压制贵族和商贾的特权和财富,并公开支持平民的权利。而他支持一个自由主义思想教派,也被作为了其手下背叛的一个借口。或许这种做法就现在看来并不是错的。但是在当时则会对国家造成混乱。
不久之后即1413年6月,穆罕默德的军队就攻入了艾德尔纳。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穆萨和被其杀死的兄长苏来曼的命运一样。也是在逃跑的途中被穆罕默德派去的追兵射杀。就此奥斯曼人的内乱基本结束。在巴耶济德手中丧失和分裂的土地再次整合在了一起。而且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和巴耶济德一世时代相比,原有奥斯曼的领地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恢复。而其就实际国力而言,此时的奥斯曼变得比以前更加的强大。
过渡
穆罕默德一世此人洞察敏锐,但是又处处小心谨慎。重要的是其遇事时,在小心谨慎的同时,又坚毅果敢。中国人说“富不过三代”,而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其的将星则一直徐徐闪耀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由于其父巴耶济德一世的儿子众多,所以在很小的时候穆罕默德就被委派了一位导师,巴耶济德。巴耶济德是巴耶济德一世新制度下的优秀产物。其原本只是一个奴隶,但是在巴耶济德一世大批培养和提拔奴隶担任军队、近卫军、地方官员等各种职位的新制度的影响之下,巴耶济德脱颖而出成为了穆罕默德的导师。巴耶济德不仅仅受到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同时他还是巴耶济德新型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追随者。他在教导穆罕默德文武之才的同时,还将这种新政治理念灌输到了其的脑中。并且其一直严格限制穆罕默德的日常生活。避免其陷入其父巴耶济德后期的那种荒淫奢侈的拜占庭生活之中。而让穆罕默德一直采用以前的那种加齐生活方式。这点也使得许多奥斯曼武士甘心投身与穆罕默德旗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巩固穆罕默德的地位,和继续向世人证明穆罕默德的宗教信仰。导师巴耶济德为穆罕默德精心挑选了一位突厥公国的公主,作为穆罕默德的妻子。这点也使其得到小亚细亚地区突厥人的好感和支持。在巴耶济德的辅佐之下,穆罕默德得到了力士、君子、胜利者的美名。
不过面对刚刚整合的帝国,穆罕默德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稳定和治理国家之中。其继续巩固和扩大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和范围。所以在其得到王位之后,对于欧洲的基督教国家一直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胜利。其就象一个默默耕耘的农夫,为奥斯曼将来的辉煌一点一点的奠定着基础。而且当年出于对抗穆萨的需要,其和拜占庭帝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所以在道义上,其也很难有理由去攻打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不过令小刀我眩晕的是,这点不仅没有减少其在崇尚武功的奥斯曼帝国国民中的威望。相反,奥斯曼帝国的臣民们都认为自己的君王文雅、正直、谦恭,从而使得穆罕默德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因为的威望与日俱增。
不过就在奥斯曼帝国的事业徐徐上升的时候。1421年,穆罕默德却突然因中风而亡。
复兴
1421年3月,穆罕默德因中风突然去世之后。以其的导师巴耶济德为首的亲信大臣们密不发丧。一直到穆罕默德的法定继承人穆拉德二世,从小亚细亚的阿马西亚急匆匆的赶回,顺利的完成了交接仪式之后,才宣布了穆罕默德的死讯。在整个皇权交接中,相当的平稳。短期内没有出现巴耶济德的那种血腥谋杀。其中原因大概是,此时才18岁的穆拉德二世立足未稳。同时也由于朝中元老巴耶济德的缘故(虽然没有证据证明,穆罕默德临死时将两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交托给了巴耶济德。不过之后巴耶济德自动成为了这两个孩子的保护人。倒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对其的其他三个兄弟下手。
不过很遗憾。穆罕默德另一个13岁的孩子和其的导师的眼前却一直在晃悠着巴耶济德一世的影子。于是他们一路跑到了科尼亚躲在一个突厥公国中。原本穆拉德就对二人的擅自离去相当的不快。但是忙于国政的他,并没有马上作出反应。不过这两人在之后却有不稳的迹象。这使得首席大臣巴耶济德和穆拉德二世不得不有所行动。几个月后,科尼亚传来了两人暴毙的死讯。但是根据后来的情报显示,穆拉德派出了使者将这两个人绞死。而另两个孩子此时都还在襁褓之中,在巴耶济德的保护之下,不过在几年后的一次瘟疫中都一起夭折。(这个应该不是穆拉德下的手,因为据说那次的瘟疫死了许多的人。皇宫中的死者确实也不在少数。)
穆拉德二世继位之初就遇到了一次叛乱。一位奥斯曼王室成员在拜占庭帝国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叛乱。而这也给了奥斯曼帝国中一些心怀叵测之人一个机会。叛乱、阴谋使得其疲于奔命。直到1422年6月,其通过黄金收买了热那亚人。通过海上,将自己的军队运到了叛乱者的家门口。最终以奇袭的方式解决了这次叛乱。
在此次平乱行动中,作为祸首之一的拜占庭帝国同时也遭到了围攻的命运。在割让君士坦丁堡城外除水源地外所有土地的背景之下,拜占庭帝国勉强渡过了一次危机。不过这也使得拜占庭帝国真的已经退到了一个底线。实际上就向一个已经输光了所有赌本的赌徒。当再次开局的时候,其除了赌上整个帝国的命运之外已经别无选择。
此次的动乱也使得小亚细亚地区出现了不稳的状态。不过穆拉德二世清楚的看到了旧有的突厥公国势力在这一区域里的潜在势力。其不断的从现存的藩属突厥公国和旧有突厥公国的势力挑选着女子,来充实和扩大了其的后宫。同时也赢得这些势力对其宗主权的承认。
穆拉德二世原本计划其继位之初的几年里,应该继续和发展整顿国力。不过在其平定叛乱的第二年,即1423年,威尼斯从拜占庭手中买到了一个重要港口萨诺尼卡。闻讯的穆拉德二世不禁怒气冲天。因为这个港口早年就被奥斯曼夺取了过来。但是随着后来的奥混乱斯曼局势的混乱,在1402年的时候又再度落入了拜占庭的手中。
穆拉德二世动员了强大的兵力。使得威尼斯海军在奥斯曼强大的陆上兵力面前显得仓皇无力。被迫接受了这个现实。也由此为契机,穆拉德二世开始了向欧洲地区的进攻。不过在之后的十几年里,穆拉德二世虽然一直保持着攻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且时断时续的战争始终被定义在了劫掠与蚕食之上。
1437年12月,匈牙利国王的突然去世,加之其没有法定的继承人匈牙利陷入了一片混乱。而这也使得穆拉德再次燃起了侵略欧洲的欲望。作为奥斯曼通向欧洲的门户匈牙利,是拦在奥斯曼帝国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而此时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之死,使得整个匈牙利陷入了一片混乱。1438年2月,穆拉德二世攻陷了具有巨大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塞门得力亚。而塞门得力亚此地则一直是以盛产白银,而闻名欧洲。穆拉德二世将这里当作了一个进军欧洲的重要战略堡垒,努力的经营和发展着。而1440年6月其更是兵发贝尔格莱德,将其团团围困。不过由于城中军民的拼死抵抗使得,穆拉德二世在困城六个月之后只有撤围退兵。见识过如此强烈抵抗后的穆拉德二世,在之后的几年里也慢慢的降低了攻伐的等级和规模。
1443年10月,一个自称是匈牙利前国王西吉斯蒙德之子人跳了出来。这个叫约翰·挪亚第的人居然将相互敌视的匈牙利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波斯尼亚人等,各个在巴尔干半岛上对奥斯曼怀着仇恨地民族集中了起来发动了一次起义。整个起义的规模相当的浩大。以至于穆拉德几乎调集了整个奥斯曼帝国的军力与之相对抗,但是还是处于绝对的劣势。奥斯曼人在节节败退丢失了大量占领地的同时,甚至将他们的驸马即穆拉德二世的女婿也搭了进去。整个奥斯曼帝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穆拉德二世面对此危境显示了其高超的才能。其首先用土地和黄金使得联军中的一些人出现了犹豫。而同时集中兵力打掉了个别联军集团,使得联军认识到奥斯曼并非是一败涂地。另外他对于匈牙利采取了归还侵占的大部分土地的办法。使得联军的主力匈牙利最后还是坐到了谈判桌前。1444年2月,穆拉德二世在塞哥德与匈牙利签订了为期十年德停战协议。并以1万金币换回了其被俘的驸马。
历史到这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波折。这个波折却源自奥斯曼帝国的君王穆拉德二世本身。穆拉德二世虽然是一个出色的君王。同时也是一个有着责任感的奥斯曼领导人。但是。其个性本身却是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其拥有丰富的学识,同时也有着相当的谋略手腕。不过其对于不断战争和谋略却没有丝毫的好感,而这种态度渐渐的演变成了对战争的厌倦。这点对于一个奥斯曼的君主来说是致命的。穆拉德二世也清楚的知道这一点,所以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1444年4月,将皇位禅让给自己此时才15岁的儿子穆罕默德二世!
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对欧洲战场上因为失利而导致的奥斯曼人微词的回应。而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此时正在经历着一个重要的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单纯依靠武力发展和延续的国家,其势必将被征服地区的高度文明所淹没。而蒙古帝国就是这样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奥斯曼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整个国家几乎就一直是处在征战的过程之中。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奥斯曼人在欧洲乃至于在亚洲都被人认为是一个野蛮的国家。奥斯曼人虽然屡次招揽文化艺术方面的人才,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程序。但是一个没有发展出属于自己国家文化的帝国,其未来的命运也将是令人担忧的。
而此时的奥斯曼帝国经过历代君王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首先是作为国家文化基础的语文。奥斯曼将以前再小亚细亚上流行的那种突厥语,定型成了整个国家都再流行和使用的语言。并且作为语文中重要环节的书写规范,也得到了确定和推广。而此时奥斯曼人中涌现出了许多诗人和优秀的诗歌作品,则更让欧洲和亚洲地区耳目一新。
穆拉德在退位之前就已经下达了整理奥斯曼帝国历史资料的命令。在其两次退位的期间,其热心的支持指导和参与了奥斯曼帝国编年史的编纂和修订工作。这部编年史据说不仅内容和格式工整,同时还加入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教导后人紧记前辈的功绩去再造辉煌。而这些故事不仅仅为后人了解历史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当时和后世现代的戏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
穆拉德还开设了宫廷学校,将皇子们与经过严格筛选的朝臣之子和地方领主之子乃至于奴隶一起学习。穆拉德常常亲自考察这些孩子,并且努力的将这些孩子灌输了遵守纪律、正直为人的观念。而这些人长大后不是成为赫赫有名的将军,就是成为才堪大任的理国名臣。而最重要的就是,这些人对与奥斯曼帝国的苏丹都是忠心耿耿的。而对于穆拉德个人而言,其最大的成就就是教导出了一个将奥斯曼帝国带入辉煌的苏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
但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穆拉德虽然想退下来投身于奥斯曼帝国的文化发展之中。但是欧洲各国则从1444年的协定和穆拉德二世的退位中得到了错误的信息。即奥斯曼帝国已经衰弱。不断的有零星的欧洲封建骑士来到了巴尔干半岛,而巴尔干半岛的各国也知道,让奥斯曼帝国缓过这口气,整个巴尔干半岛都将不得安宁。以前鉴于睿智有力的穆拉德二世在位,巴尔干各国不敢请动。但是穆拉德二世的退位也使得各国蠢蠢欲动。
面对边境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同时加之得到各国将再次组成联军的消息。奥斯曼的朝臣和军事将领,来到了穆拉德二世的隐居所苦苦的哀求其重新回去执政。穆拉德二世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大臣的哀求,其只好重新登上了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之位。
闻之穆拉德复位的消息,奥斯曼全军的士气一振。而相对而言,此时已经开始向奥斯曼帝国进攻的欧洲联军除了自大与自欺欺人外别无他法。就在穆拉德复位之后的几个月,1444年11月。由穆拉德二世率领的奥斯曼帝国大军在瓦尔纳附近彻底的击败了欧洲联军。匈牙利国王和红衣主教全部阵亡。并且轻易的乘势扫灭了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等地区。重新稳定了局势并且夺回了大部分的土地。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奥斯曼帝国进入原占领区后就再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相反,一些人还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情报和补给。反差这么大的原因在于,匈牙利是属于天主教的,在1444年2月之后其强行向这些原本就因为宗教和民族问题而混乱不堪的地方推行了天主教。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和波斯尼亚人当然是不可能乖乖就范的。所以匈牙利败的如此之快,除了兵力上的差距外还有一个支持的问题。
在仔细观察了局势之后,穆拉德二世在1445年4月此次宣布退位,重新开始了其的隐居生涯。不过命运似乎不肯与穆拉德挥手而别。没有几个月,奥斯曼首都艾德尔纳内就爆发了武装叛乱。一向骄横的加里沙里军团和朝臣中的中央集权派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并且演变成了公开的大规模武装叛乱。类似奥斯曼帝国支柱之一的加里沙里军团叛变,使得穆拉德没有等朝臣们求救就开始了其的谋略。当朝臣们控制不住局势跑来求教的时候,穆拉德其实已经将这场叛乱压制在了仅仅首都地区。当其赶回艾德尔纳的时候,其身边已经集聚了大批的奥斯曼军队。没有几天奥斯曼帝国的这场叛乱就被彻底的镇压了。所有的叛乱者都被处于了死刑,并且一些人还受到了极其痛苦与残忍的特殊死刑处罚。
面对两次复位的命运,穆拉德除了苦笑之外也只有认命了。从此穆拉德二世就再也没有提出过退位的要求。他开始努力的治理奥斯曼帝国。整理由于其两次退位且出现的两次动乱,而带给奥斯曼帝国的伤痛。而其中尤以阿尔巴尼亚的叛乱为奥斯曼帝国的首要大事。
阿尔巴尼亚的叛乱由来以久,早在1443年11月8日,匈牙利大起义之时在阿尔巴尼亚就在克鲁亚城堡上升起了双头鹰红旗,此旗虽然是卡斯特里奥迪家族的王旗,但是却意味着阿尔巴尼亚南北方的统一和团结。除了精神外阿尔巴尼亚人还有一位伟大的出色统帅乔治·卡斯特里奥迪。其也被奥斯曼人称为斯康德培。而最后的这个“培”还是由穆拉德二世亲自授予的。“培”一词在奥斯曼军队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个军衔。斯康德培(卡斯特里奥迪那个名字太长了!请原谅我用这个短点的名字!)出身阿尔巴尼亚公爵家族。其自幼被送到奥斯曼的首都担任人质。和我在前面的说过的一样,奥斯曼帝国通常都会挑选一些年轻的孩子从小培养。而除了奴隶和奥斯曼官吏之子外,入京的人质也在挑选的范围之内。而斯康德培就是在此背景下入选,穆拉德二世亲自提名和选定他。并且授予了他一个突厥人的名字,斯康德。而这被斯康德认为了一个耻辱,也由此埋下了隐患。接受了奥斯曼帝国优秀教育的斯康德在以优异成绩毕业之时,穆拉德亲自授予其培的称号。这意味着凭借着这个称号,其家族在奥斯曼的庇荫之下,其成了铁定的继承人。1438年,穆拉德更是认命其为阿尔巴尼亚重镇克里亚城的军事行政长官。这种将军政两权一起授予一个非奥斯曼人的做法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并不多。
匈牙利的起义越演越烈的时候。穆拉德二世命令斯康德率领骑兵前往支援。而此时败局以定,奥斯曼人的部队根本无心作战。见识到了奥斯曼虚弱一面的斯康德在分析了将来的形式之后果断的率领300亲兵擅自返回阿尔巴尼亚。并且智取了克鲁亚城。并且迅速的攻取了阿尔巴尼亚其他的一些奥斯曼军事要塞。获取了大量战争物资的斯康德,实力膨胀了起来。其随后努力促成了由全部阿尔巴尼亚地方领主参加的大会。并且在会议上依靠其的军事实力获得了阿尔巴尼亚最高军事统帅一职。并被大会授予了组建阿尔巴尼亚国家军队的权利。凭借着大量物资8000人军队很快的组建了起来,并且每天都接受着严格的军事训练。
而闻之其叛乱的穆拉德二世,派出了由其亲信大臣阿里率领的2.5万人的大军。但是没有一个月就被斯康德诱至内地在一个狭小的地形内被全部歼灭。闻之此消息的奥斯曼帝国虽然相当的愤怒,但是此时正处在穆拉德二世退位和混乱之际,所以面对处于防御状态的斯康德暂时没有作过多的动作。
1450年,穆拉德总算彻底将匈牙利军队击败了。整个匈牙利帝国在之后都将难以再对奥斯曼帝国造成什么严重的威胁。而对于斯康德背叛一事始终耿耿于怀的穆拉德发动了接近10万的大军向阿尔巴尼亚进军。而斯康德早已准备完毕了,当奥斯曼军进入阿尔巴尼亚的那刻起,就一直被游击战所困扰着。当到达阿尔巴尼亚首府克鲁亚城的时候,整个奥斯曼军队将其团团围住誓死要将克鲁亚城踏平。但是受过奥斯曼人优秀培训的斯康德(有点讽刺。)将只有1。8万的部队分成了三个部分。主力是其率领的拥有8000骑兵的精锐部队。斯康德和这些骑兵布置再城北的丛林和山地中潜行待命。而剩下的部队则由不到2千人的守城部队和被分城了几支2000人不等的游击部队构成。
但是奥斯曼军队面对仅仅占有地利,且人数上远远少于自己的克鲁亚守军却显得无能为力。整个攻城行动过程中,奥斯曼人动用了并不多见的大炮和精锐的加里沙里军团,但是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克鲁亚城依然还是没有攻下。而此时分成多股的阿尔巴尼亚军队则宛如猛兽的钢牙将奥斯曼帝国的补给线撕的粉碎。面对即将来临的冬季和已经告空的补给。穆拉德二世虽然心中相当的不甘心,但是还是冷静的下达了撤兵的命令。而此时斯康德率领8000军队则开始追击。使得奥斯曼军队损失惨重。不过由于双方的兵力相差悬殊,精明的斯康德也不想太多的消耗自己的力量。于是奥斯曼军队虽然失败了但是大部分士兵还是得以保存了下来,而并没有造成对整个帝国的撼动。不过损失是惨重的这点无容置疑。超过2.6万人的阵亡加上大量的伤者,使得奥斯曼将在第二年难以对阿尔巴尼亚再次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虽然穆拉德对于阿尔巴尼亚的进攻失败了,但是穆拉德二世的功绩还是受到了整个国民的认同。其在几年前,即1448年3月,再次在科索沃平原上将匈牙利军队歼灭。而这次更是将匈牙利彻底的逐出了塞尔维亚地区。并且在之后的对希腊地区的进攻中,其还夺取了闻名的商业城市科林斯和培特雷。
就在穆拉德二世策划对阿尔巴尼亚组织再次进攻的时候。其和他的祖父奥尔汗一样。长年的征战和繁重的政务使得其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在阿尔巴尼亚攻伐的第二年,即1451年,这位出色的苏丹闭上了眼睛。而阿尔巴尼亚的事情,也一直持续到了1479年才被奥斯曼帝国吞并。
贝尔格莱德之围
1456年奥斯曼帝国围攻匈牙利要塞贝尔格莱德的一次战役,匈牙利军队在名将匈雅提·亚诺什的带领下打败奥斯曼帝国军团。
在1453年攻陷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后,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继续向东欧扩张,集中力量征讨匈牙利王国,这时他面对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匈牙利王国东部边境要塞(匈牙利语称为végvár)贝尔格莱德(当时称为Nándorfehérvár)。当时负责守卫要塞的匈雅提·亚诺什(JohnHunyadi)是一位有瓦拉几亚血统的匈牙利贵族和军阀,他在之前二十年里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多次交手,此次贝尔格莱德之战恰是他期望已久的一次摊牌。
围城最终演变成激战。期间,处于守势的匈雅提·亚诺什发动了一次出其不意的逆袭,直捣土耳其军营,使形势发生戏剧性逆转,最终迫使受伤的穆罕默德二世放弃包围,全线撤退。贝尔格莱德一役“挽救了基督教命运”。
为纪念这次胜利,教皇卡利克斯特三世下令教堂在中午鸣钟。这个习惯在基督教世界一直持续到今天。
1455年底,匈雅提·亚诺什和他所有敌人公开和解之后,开始准备作战。他尽其所能的储备和装备城堡,并在城堡中留下一支由他的妹夫西拉吉·米哈利和长子匈雅提·拉斯洛(LaszloHunyadi)指挥的强大卫戍部队。匈雅提进而着手组建解围部队和一支大约200只轻型战船的舰队。由于没有其它贵族愿意支援他,害怕他权力日益增长,更甚于奥斯曼的苏丹的威胁,匈雅提只能独撑危局。
匈雅提·亚诺什的唯一支持者是乔凡尼·达·卡皮斯特拉诺(GiovannidaCapistrano),一个极力宣扬圣战的方济会的修士。受乔凡尼的影响,许多装备简陋(除弹弓和镰刀之外一无所有)但充满热情的农民纷纷聚集在他旗下。匈雅提军队的核心,是一群为数不多、但经验丰富的雇佣兵,以及一些贵族骑兵。最后,匈雅提募集了一支大约二万五千到三万人的军队。
然而,在这些军队能够集结之前,穆罕默德二世的入侵部队(早期统计为16万人,根据最近研究的统计为6万到7万人)业已来到贝尔格莱德。
1456年6月29日,贝尔格莱德之围开始,此时西拉吉只有5千到7千人的驻扎在城堡里的守军。穆罕默德二世开始围攻贝尔格莱德城靠近多瑙河的一侧并开始火攻。穆罕默德二世拥有300门大炮,大部分部署在归降的欧洲罗马人军团中,剩下的装在大约200只战船上。他把军队分为三部分:罗马人军团在右翼,安纳托利亚军团在左翼,穆罕默德二世则坐镇中央指挥土耳其禁卫军,安纳托利亚军团和禁卫军都是重步兵团。他的战船则部署在城的西北巡逻,以防增援部队,并密切注视西南的萨瓦河,避免匈雅提从左翼包围重步兵团。穆罕默德二世的轻骑兵驻守在多瑙河东岸,以防从右翼被包抄。城中的不到7千人守军以及贝尔格莱德的居民,协力抵抗如此强大的军队。
当匈雅提获得这个消息时,他正为了这场守卫战在匈牙利的南部召集更多的轻骑兵。他确实有少数亲信贵族支持,但出人意料的是,更积极对抗敌人的是农民。修士乔凡尼·卡皮斯特拉诺被派到匈牙利,任务是鼓吹反对希腊正教之类的异教徒的同时鼓动十字军对抗土耳其帝国。他终于招集了一个庞大的以农民为主的军队,尽管他们缺少正规的训练和装备。他协同匈雅提,但是各自指挥各自的军队,总数大约有四到五万人。
数量上占劣势的守城部队,寄望于贝尔格莱德难以攻克的城池——它在当时可以算是巴尔干半岛上最先进的城堡。贝尔格莱德正是塞尔维亚公爵斯提芬·拉扎列维奇在安卡拉战役之后,作为塞尔维亚公国的首都而建设的,以巨大工程把一个拜占庭小城堡变成一个坚固的要塞。为了抵抗土耳其帝国的入侵,他们使用了拜占庭的先进建筑技术,以及阿拉伯人的城堡设计。城堡是以三层防御尽心设计而成,内部的城堡包括宫殿庞大的主楼,高处有主力军营把守四个大门并环绕双层城墙,低处由位于城郊中心的大教堂和一个莱茵河上的港口组成,并由战壕、城墙和门巧妙的分隔开来。可说是中世纪军事工程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围攻后,匈牙利人又用一个管卡和几个防御塔,加固了北面和东面。其中一个叫内波萨的防御塔,也就是炮塔。
1456年7月14日,匈雅提带着他的船队自莱茵河上抵达被重重包围的城堡。他在当天冲破了土耳其海军的阻拦,击沉了3艘大型土耳其军舰,收获4艘大型战船和20艘小型战船。随着苏丹海军的溃败,匈雅提终于可以通过水路运输部队以及补给相当匮乏的食物了。他们也增强了城堡的防线。但是,穆罕默德二世并不想在一个星期的炮火攻击后结束这场围攻——当有好几处城墙已经开始破裂。7月21日,默罕默德二世倾巢而出,在日落时发动了一场持续整夜的总攻。围军像潮水般冲破了第一层防线,并发动了对主城的攻击。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匈雅提命令士兵投下涂了焦油的木头,以及其他燃烧物,然后再点起火。一层火墙马上把已经冲进内城的土耳其亲兵和尝试进入上层堡垒的士兵拦腰截断。被火墙围住的土耳其士兵与西拉吉的士兵展开搏斗,并渐渐落于下风。与此同时,匈牙利人坚定对抗那些想要冲向内城的部队。在内城作战的土耳其士兵因此尽数消灭;在城外进攻的部队也受到重创。当一个土耳其士兵想要把苏丹的王旗插在碉堡上的时候,一位叫杜戈维奇·提图斯(匈牙利语为DugovicsTitusz)的士兵拉住他并一起跳下了城墙。因为他为国家贡献,匈雅提的儿子即匈牙利王匈雅提·马加什在三年后赐予杜戈维奇·提图斯的儿子贵族之身份。
第二天发生了难以预料的事。一部分农民十字军不约而同开始攻击,使得卡皮斯特拉诺与匈雅提开始意识到,必须正确利用这个形势。尽管匈雅提命令部队不要进攻土耳其的阵地,仍有些部队从被摧毁的城墙里出发,占领一些土耳其的征地,并开始小规模攻击对方士兵。土耳其的骑兵部队试图分散这些骚扰部队,但没有成功。又一次基督教徒们将单独的小起事件升级到了大规模的战斗。
刚开始时,卡皮斯特拉诺试图命令他的部队回到城内,但是渐渐的发现自己已经被2000名十字军围绕。于是他索性带领着他们冲向土耳其的战线,并呼喊着“主会让战争发起也会让战争结束!”
卡皮斯特拉诺带领着他的十字军,跨越萨瓦河袭击土耳其后军。与此同时,匈雅提也从城堡内出击,奋力夺取土耳其军营的炮垒。
匈牙利军的突袭令土耳其军感到惊讶,无法镇定作战但仍试着对抗。苏丹的五千人禁卫军试图制止恐慌并夺回营寨,但当匈雅提的部队加入战斗时,一切对抗都已经没有意义了。苏丹本人也杀入战场并单人杀死了一个骑士,但是大腿中了一箭并失去知觉。战后,匈牙利骑兵不得不彻夜守在城墙后面,防止土耳其人进行反击,但是反击并没有如期而至。
土耳其军队迅速的撤离了,并有140辆四轮马车载着他们的伤员。苏丹在萨罗纳城恢复了知觉。当他知道他的军队全军撤退,他绝大多数首领都被杀,他的装备尽数丢弃的时候,这位24岁的苏丹差点服毒自尽。这场奇袭令土耳其军损失重大,军心涣散。于是,落败的穆罕穆德连夜带着剩余的军队撤退到君士坦丁堡。
匈牙利人为这次胜利付出沉重代价,由于军营中爆发鼠疫,匈雅提在三个星期后(1456年8月11日)死去。
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穆拉德二世的情况可以说是比较特殊。其两次退位带给了奥斯曼帝国两次危机。但是其又两次复位,成功的将奥斯曼帝国带回到了正轨之上。并且成功的巩固和扩大了奥斯曼帝国的势力和实力。而对于其身后50年来说,最后其成功的成就之一就是,巩固了奥斯曼帝国的北方防线。这个为其的继承人“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成功攻下君士坦丁堡铺平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