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弱于语言表达?
言真轻/creaders
寂静的人民大会堂聚集了各国的记者,他们都在耐心地等着温家宝总理的下句话,温家宝慢慢地伸出一个手指,邹着眉头在斟酌自己的词语,“我...们...绝...不...容忍......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作为国家总理的温家宝用他特有的语速(0.5音节/秒)回答着记者们的提问,让每个在场的人感到他的语速和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严重反差。
中国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这是世界著名的,和西方人士比起来,中国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确实很差,不仅是语言速度慢,而且中国人上到国家领袖下到普通百姓,都说不出恰如其分、合乎场合、合乎自己利益的话来。到底是什么造成了13亿人语言功能的严重衰退呢?中国人这种语言障碍主要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汉语的语义输出效率低;其次是汉语的脑处理速度慢。
先说第一条: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意输出效率,都是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的:一是该语言所使用的不同音节的总数,另一个是该语言的语速(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输出的音节个数)。语音语言是以一定频率范围内空气震动所产生的波为载体,实现语音和语意编码的系统,它的编码最小单位是音节,每个音节由多个音素组成(辅音音素和元音音素的组合)。
音节总数是怎么影响语意输出效率呢?因为每个音节位的语意编码空间的大小,是由该语言本身的音节个数决定的。这和数字系统中二进制和十进制在每个数位上表达空间的差异相似。二进制在每个数位上只有两个数值(0和1)可选,它在每一位数上的编码空间是2,也就是说在这个数字系统中,它每一位只能表达两个数值。十进制的每一位,可以有十个不同的数值可选择,它在每一位数上的编码空间是10。比如:十进制中的23在二进制中是10111,也就是说一个两位的十进制数需要用五位二进制数来表达。
同理,某种语言中总音节个数决定该语言每个音节位语意编码空间的大小,它决定了该语言的语意输出效率。汉语普通话中有1200个左右不同的音节(包括四声,否则只有四百多个),而英语中不同音节的总数超过了8000个,所以英语的语意输出效率就比汉语高的多,它们彼此差不多有七倍的差别。也就是说,如用一个音节位,汉语的编码空间是1200个,英语是8000多个;如是两个音节位,汉语编码空间是144万个,英语的就是6400万个以上。
另一个影响语言输出效率的因素是语速,它的衡量单位是“音节数/时间”。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使用的是二进制,它之所以处理数据的速度和能力十分强大,是因为它的出入输出和处理的速度极快(现在是几个G/秒的速度)。在语言上也同样,比如日语虽然只有五十个左右不同的音节,比汉语1200个音节少的多,但日语的发音速度极快,据说是世界上最快的语言之一,如果它的速度比汉语快一倍以上的话,50的二次方是2500,它的总语意输出效率还是可以比汉语的高。汉语的语速很慢,因为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语言在发音的时候需要充分拖长韵母的发音时间,才能使声调的变化成为音素区别的特征。我们不比用温家宝的语速和小布什的比,但可以用电视台播音员的语速为各语言的标准语速,来比较汉语和英语的语速差异。
语意输出效率越高的语言,也就越简练、越准确、越细致,这个结论和我们通常以为的单音节语素的汉语表达简练的认知是不相符的,我们必须以科学为依据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我们的日常感觉相反,汉语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啰嗦的语言,汉语和英语的比较相当于二进制数字和十进制数字之间的差别。当然了,这是在传递同等语意量的前提下,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短但语意不详,说了跟没说差不多,还不够猜的工夫,这不能算是简练,而只能说是语义含糊不清。英语的这种编码空间的冗余度,使它可以充分使用这些空间来表达时态,语态,比较,词性,连接等语法关系这些重要的语言逻辑内容,而汉语只能都省略了。同时,我们也不否认在某些狭小的领域里,汉语有比英语简练的地方,比如在数字的发音上,在诗词上,。。。,但我们这里是在对两种语言进行全面的比较,不是田忌赛马,不能用谁的强项比另一个的弱项,那是自欺欺人。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点了,可能难懂些,它和中国人说话时,脑内的语音语意处理机制和速度有直接关系。
近代语言认知学通过对婴儿语言学习过程的仔细观测(特别是在使用录音机和录象机后)发现,人类的语音语言的学习能力上是一种天赋(MIT著名语言学教授乔姆斯基的贡献)。一个正常的婴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人类语言,而且词汇的丰富速度在四五岁时会呈加速增长的状态。人类的语音语言表达能力不只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而是具有某种生物基础的天赋。也就是说,人类对语音和语意编码体系(语音语言)的获得能力,是天生的,是任何正常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注意,这里说得是:1。语音和语意编码机制;2。语音语言的获得能力。
这和汉字汉语的语音输出速度有什么关系呢?你先别急,关系太大了,但是在说明它的关系之前,让我再给你们两个概念:
1。以生理硬件条件为基础的本能,是一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它比人的思考速度要快,是一种接近于不需要经过思考的输入输出状态。
2。汉语是一种单音节的声调语素语言,也就是说,汉语的每个音节都可以是一个语素,具有某种语意,这点和英语及其它多音节非声调语素语言有很大的差别。
现在再来说汉语的输出速度的问题。
首先,因为语意组合不属于前面我们说过的语音语意编码体系,它不是以人类的本能为基础的,而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后才能输出,它的处理速度比条件反射式的语音语意输入输出方式要慢得多。而汉语是单音节的语素语言,它在双音节以上的复合表达基本上都是语意的组合,而不是语音语意的编码,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才能完成输入输出的过程,所以汉语的处理和输出速度都比较慢。
常用汉语词汇中的语音语意定义字只有数千个(三千个左右),而英文中有十几万个,普通人能掌握的就有近十万个(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平均词汇量是五到六万),所以汉语在表达时需要经过思考去组合语意的机会远大于英语,所以汉语的输出需要经过大脑的处理,它的速度就比英语慢。我们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个著名的中国教授或学者,在面对一个问题时的那种莙态,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因为他无法在短时间里组织出他希望表达的语意,特别是当想表达比较复杂的语意时,更是如此。温家宝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的语速之慢真让人起急。此外,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输出的语言也特别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因为思考状态比条件反射更很容易受情绪的干扰,我们常见中国人一激动就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地讲不出道理来,因为此时他不能冷静组织语言,所以他也无法正常输出语意,也许最后千言万语归于一个句国骂了事。
中国人的语音语言的表达能力差,是和汉语的特点有关系的,而汉语的这些特点又是由于汉字这种不能在音素级别上拼音的音节文字所至,汉字才是限制汉语向多音节发展的罪魁。只有使用拼音文字,汉语才能真正走向多音节,否则我们只能修修补补。
结论:常识往往和科学相悖,我们对汉字汉语的很多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不科学的常识,是似是而非的,是靠不住的。一个民族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和这个民族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证明了中国人的语言能力的低下,也就等于证明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低下,这是科学不是感知,你可以不承认,却无法不承受后果,中国人为什么辛辛苦苦数千年,最后混到清末却如此悲惨?违背科学的民族就要承受违背科学的后果,因为上帝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