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探讨汉语的优劣成败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转载] 探讨汉语的优劣成败

中文是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杨天伟/creaders


最近,看到网络上不少评议中西文孰优孰劣的文章,本人也想说几句话参与讨论。

一. 中文是一种发展成熟的语言,已有数千年历史,具有历史汰选的自然合理性。中国人民使用这文字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文明。中国是世界上留下历史记录最多的国家,古代文献浩如烟海,也包括大量科技成果。只是由于政治原因,如皇朝中国只重人文科举,不重理工科学,视工匠技艺为奇技淫巧而不削为之,使中国没有跟上近代西方工业技术革命的步伐,中文词汇与西方科技术语有些脱节,中文科技信息储存不够,这没有什么大不了,加快编译西文科技信息便是,用不着非难和加罪中文。总有一天,中文科技信息会远远超过西文。现在,由于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网上写书撰文,文学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人是语言的载体,以中国人之多,可以预见中文发展的磅礴而无限的生命力。

二. 中文是一种准确表达的语言,中国人彼此对话,意思表达非常流畅、清晰、形象、细腻、生动,没有任何难解和不便。相比之下,西文不仅一词多义,而且很多还是反义,所以更易产生歧义,西人常需另加解释,I mean (我的意思是...)成为口头语。西文还有太过扩张的一义多词,而且完全同义。西文语音如葡萄串,许多词的读音差别很微小,很难分辨,所以西人有了另一个口头语:Pardon? (请重复一遍)。语音文字还造成西人真正隔行如隔山,比如专业术语,在中文里即使外行不懂,但也可从组字成词猜出一点意思,因为字有意义;在西文里若外行那就是等于文盲,因为字母无意义,所以连字词也不识。

三. 语义文字和语音文字各有特色,但语义文字更适合作为统一语言在全世界推广,因为各民族可用不同的发音来读语义文字,而文字的统一将使世界各国更易相互交流。所以,我们应该设计出一种可供世界人民学习和使用的中文世界语。

四. 用一个有意义的方块字与一个无意义的字母类比来证明西文比中文简单易学是错误的,字母只相当于中文的笔划,西文字母用横排列组成文字,中文笔划用方块结构组成文字。事实上学习中文更方便有效,只需学会三千字,你就可以通看报章杂志,也可以写一手好文。但西文学到一万字,你读报章杂志仍觉疙疙瘩瘩的。中文达到小学毕业就不算文盲;西文达到小学毕业基本上还是文盲。

五. 中文已可输入电脑,并且电脑识别中文图画字和一字一音比西文具有更广阔的前景。有学者称,当电脑发展到普及使用语音控制的时候,中文的语音比西文更有优势。中文语音在数学方面也有好的作用,比如西方学生普遍觉得中国学生的数算很快,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学生想到数字时,个数单音节比西文读音简少,十一以上的数更比西文读音简少,而且规则进位,英文要数到二十后才规则进位。中国人背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共四个音节;英文要读:Three times five equals fifteen, 要读更多音节,所以西人的算术速度受其语言文字所困。

六. 日文不是汉字和假名的结合吗?中文的排序也可以随意插入西文单词或词组,这使中文更方便发展出中西文相间的文体以弥补科学词汇的暂时不足。相形之下,西文的排序就不易随便插入中文字词。如果你有创意,完全可以从西文中选择一些中文里没有相同概念的词,用方块结构方式组合字母,把它变成中文字体,这样写出来的字体看起来有点象朝鲜文,你可以再用中文笔划加以修饰。

七. 会中文的西人都承认,中文是一种最有逻辑性的语言,同时有无限发展的空间。西文的逻辑性是字母逻辑和词根词缀逻辑,字母有排列的便利,但无意义;词根词缀虽有意义但除文字专家外,多数西人并不熟识。中文的逻辑是语词逻辑,而且可以自由组合,非常方便。西文的发展是死胡同,词的总数越来越膨胀,如英文已达一百多万,没有人能通识英文。中文字数虽超出五万,但常用的最多五千,而且这五千字可以组合成巨量的词,一百万,一千万,几至无限,更重要的是一个小学生也可以识这五千字,由于组字成词是一个意义的逻辑组合,因此对于中国人理解扩张的新词不会太困难,至少不会发生西人隔行成文盲的情况。

八. 有的西人把中国从一贫如洗的1949破败状况发展到今天起步复兴,归因于两个因素,一是共产党,一是中国文字。人家都如此高看中文,可笑我们自己的一些民族虚无主义者却手捧珠宝当劣石。西人说中国有庞大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大军,是因为中国培训工作做得好吗?不是。这是因为中文内在的可理解性优于西文,农民工即使只有小学文化,也能看得懂工序流程和质量要求。

九. 中文是图画文字,学习和应用中文需用到脑的左右两侧,这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智力的发展。中国人是聪明的,只是往往聪明过度,于是自私,内斗,互不信任,政客攻讦,文人相轻,攀贵惧威,崇洋媚外。

十. 中文的字体还是一种很有特点的书写艺术,很有点抽象艺术的韵味。虽然西文也可写成各种形式,但那是美术字,不是用毛笔写的书法。西文竖写就看不懂了,除非躺下身子斜着头看;中文则横写竖画自由潇洒。

十一. 中文产生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形体简洁工整、意境美妙清丽、咏怀深邃高远的诗词。唐诗宋词以行云流水的中文书法写出,配以留白淡雅的国画背景,达到文字美学的最高境界。

十二. 中文的无间隔连接有时会造成词义两解,这可以用结构助词或连词来解决,也可以用间隔或符号等方法来解决。

十三. 语言的发展由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故会有健康的规则的逻辑的发展和不健康的不规则的非逻辑的发展两种情况。这在中西文是一样的,不必妄自菲薄。中文里有些字词的组合不符逻辑,有的可能以讹传讹搞错了,比如‘矮’和‘射’,看起来射是矮的意思,矮是射的意思。英文里也有很多不规则词,不规则组合,还有某些语法,连英人自己也知没有道理,繁琐,累赘。比如各国人民的后缀,说那个词缀有意义吧,作好意推理,于是an,ch,ese,ish,er,ti,ni,no都被说成是属于什么的,搭配似乎与词的最后一个字母有关联,但也不尽然。我看不出道道,就去问正宗盎格鲁.撒克逊人英语教师,仍然说不出道道。你看到这么多不同的后缀,有多少语义感觉呢?还得花费不少脑细胞去记住这些区别性的垃圾尾巴。还是中文简单且一视同仁,所有种族都是‘人’。

十四. 中文需要发展,但决不是走拼音化道路。拼音化等于扼杀中文,扼杀中国文化,扼杀中国语言的统一,扼杀中华民族的特色和智力,其后果不止文化层面使中文失去简洁明丽的书面语,导致文字粗俗化,亦必因方言之间无共同文字的纽带而导致语言独立和政治分裂。问题:美国也有很多民族,为什么没分裂?答:1美国用政经科文强势保持only English的语言统治;2美国各少数民族移民散居各地,其祖国语言边缘化为家庭用语;3如果出现像加拿大魁北克那样的情况,一个族裔聚居并在工作单位和社交场合均使用祖国语言,就会产生政治独立要求;4又如香港坚持使用广东方言,倘若文字拼音化,那就是完全独立的语言,不能再称作中文,差不多像是外语了;5今日中国聚居性的较大的边疆少数民族就有独立的倾向,如果汉人不移入,中文不通行,那么边疆地区迟早有一日在中国国势衰弱时就会分离出去;6美国也存在这样的分离可能,如美国的西南部原本就是从墨西哥抢夺来的,那里是讲西班牙语的拉美裔聚居区,当美国变弱时,麻烦就会发生。

十五. 中文的简化是一个可选择的方向,但要慎重,应在文字笔划结构的逻辑合理性方面下点工夫。诸位一定注意到我写笔划而不写笔画,因为我觉得笔划这个词更贴切和更合理。其实为什么非要简化呢?如果你简化的字让人觉得陌生了,这与造新字也差不多嘛。旧字不改不废,因为是历史发展的记载,但可以科学地造新字。西文每天都在造字,只要有新概念或新读音就得造字,为什么中文不能造?西文用字母拼造,中文用笔划构造,一样的性质。我们老是用现有的单音节字组合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有时候不免拖沓。比方说,世界上的事物无非主观客观两方面,主观以人为中心,那我们就按人的各部位设计偏旁,再按功能、意念和引申逐步扩散。客观以主要的存在物件设计偏旁,分宇观、地观、微观,阴阳道灵物,时空天地风,金木水火土,声光电气磁,固气液空灵燃六种态相,还有文理各科区分等等,再按功能、意念和引申逐步扩散。总之,把偏旁做成百科索引,中文自然就成为世界上结构和意义最有逻辑性的语言,也将是最容易学习和翻译的语言。

依据上述十五条理由,我宁愿说,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2008年12月15日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8-12-18 19:4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  从“非遗传人”看汉语的逻辑思维和中国文化的缺失

从“非遗传人”看汉语的逻辑思维和中国文化的缺失

悟空孙/creaders


随手翻开《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1日第7版:《内蒙古公布非遗传人》。“非遗传人”是什么人?看了内容方才明白过来,于是,我的文章就从“非遗传人”开始……

为什么几个简单的汉字会让人难以理解?是文字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的思维问题?

关于汉字(或汉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争论不休。有人甚至认为中国近代的落后都是因为中国人说汉语,而汉语的种种缺陷,阻碍了中国人的思维。本人不敢苟同,因为只有当人类到一定的思维能力并产生相应的社会文化后,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和文字。当然,语言和文字也反过来作用于社会文化,强化了人们头脑中的文化概念和思维习惯。

本文的目的,就是在于探讨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

首先,我不同意汉语缺乏抽象思维,相反,汉语的“编码”(coding)和“解码”(decoding)很大程度上依赖抽象思维,没有抽象思维,是很难利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汉语的问题不在于没有抽象思维,而是太抽象了以至于缺乏逻辑思维。

汉语的抽象思维从汉字的造字上就能比较明显的看出:“囚”、“人”、“口”、“山”这样的象形字少之又少,会意字也不多,二木成林,三人为众,都很“感性”,可是三个女人的“姦”不靠一定的抽象思维又如何理解呢?“品”也绝不能感性地认为是三个人在接吻,“器”更不是四张嘴在和一条狗在做什么,这里看不出有任何感性的东西。

汉字况且如此,汉语语句更是抽象的不着边际,尤其是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靠感性去理解就会因各自的“感性”得出各自的结论了。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以“感性”地理解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可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至于许多儒家的“经典”,看个人的需要,都可以解读成各自的思想理念。

汉语的高度抽象性从文言文中可见一斑。这种抽象的概括,导致了汉语的致命缺陷——逻辑的缺乏。逻辑,本来就是一个外来概念,中国人的思维定式中从来就是不讲逻辑的,这就自然反映在语言上。最早发现这个问题的是利玛窦,他到中国以后惊奇地发现那些饱学之士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逻辑这个东西。在他看来,中国人辩论的时候,不懂得用严密的逻辑体系做是非评判的标准,而是使用一些完全无法严格界定的含混概念——大多是前人或名家的“经典”。

究竟什么是逻辑呢?“逻辑”一词源于古希腊语,“logos”,含有“思维”和“语词”的意思,也正好反映了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正确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而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本身就必须要有内在的逻辑结构,使得语言的表达形式有助于使思维和逻辑紧密合理地联系在一起。

科普的说,逻辑的表达就是:如果A=B,那么CA=CB;如果A+B=C,那么C-A=B。但是用《墨经》中的许多话来套这个公式,是行不通的。比如:“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这里,车=木,但乘车≠乘木;盗=人,但多盗≠多人。于是《墨经》上就说:“杀盗人非杀人也”。这些东西让后人一直困惑着,也给中国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设立了无形的障碍。

再如:养+病=养病,可是养病-病≠养,否则“养花”就解释不通了。这类词语还有“恢复疲劳”/“恢复健康”、“救火”/“救命”、“大胜”/“打败”等。

新的音译外来语更是丧失了逻辑结构,也毫无汉语表意的功能,简直是一个怪胎:博客、基因、艾滋、克隆——其音不像外语,意思和汉语毫不搭界。

英语的单词基本上都遵循一套严格的逻辑,那就是按照希腊或拉丁文词头或词根组词,比如我们熟悉的“ology”或“-logy”,这个词根的意思是“study of”,因此前面的词头就决定了到底是什么学科了,如“sociology”。再如“五四”时期称为“德先生”的“democracy”,就是demo-(people),加“-cracy”(rule),于是,德先生的正确含义就是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里所说的“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许多我们平时认为生僻的字,其实掌握了组词的结构和方法就并不难理解:我们有时去参加的年会叫做“Symposium”——在希腊文里“sym”是“在一起”的意思,而“posium”则是“喝酒”。按古希腊人的习惯,他们常在餐后举行酒会,边喝酒,边谈天,同时研究学问。

汉语的高度抽象还体现在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上:胸有成竹、杯水车薪等决不能形象地领会,否则真的是“胸口有一根竹子”,“每天办公室喝喝茶,月底可以拿到一车的工资”

汉语的抽象和缺乏逻辑主要表现在:

汉字的偏旁过于抽象,且不按逻辑构词,如“口”代表嘴,而“哭”里的“口”怎么就变成眼睛了呢?那条“犬”又在干什么?为什么“獐”用“犭”而“鹿”就不用呢?为什么12生肖里只有三种动物带有“犭”旁?“房、室、屋”三个意思相同的字为什么偏旁不同呢?“屋”和“尸”有逻辑关联吗?“射”字是一寸的身体不算“矮”,“矮”字是放矢不是“射”。还有,汉语中的异体字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孔乙己可以把“茴香豆”写出许多花样来,书法家更是把“寿”字变化成上百种版本,所以书法就成了中国特有的艺术,当人家在全力研究自然科学的时候,我们把写字这种交际手段变成了艺术,且发挥到登峰造极。

分词连写:拼音文字的单词之间都有一个空格,这样词和词之间相互独立;而汉语则不然,一个单字可以和临近的其它单字组词,灵活了,功能强大了,但歧义多了,逻辑混乱了:难为人父(难为/人父、难/为/人父)、一次性交付五百元、杭州市长春药店等等。中国的“算命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种分词连写的技巧:父在子先死——父在,子先死。

无主语句:“下雨了”、“刮风了”、“屏幕上打出一行字”,这些没有主语的句子在汉语里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在逻辑里,没有主语是不能成为判断的,在一个完整的思维中,如果其表达形式中的主语被省略,该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就被轻视和忽略了。如果一个主动句没有主语,这就表明我们思维中有了很大的恍惚点或者说错位。像“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的话说说还不碍事,但如果你有一个建议,找领导商量,人家回复你:研究研究再说。这一句的主语是谁?谁来研究呢?结果就不了了之了。难怪我们有那么多的标语口号,什么“五讲四美”、“八荣八耻”、“反腐倡廉”,谁来“讲”?谁该“反”?所以很大程度上没有主语的口号都是一句空话。

性、数和时态:汉语的动词没有时间上的变化,名词不分可数与不可数,更没有“性别”的差异,这样,对于一个动作在时间上的判断,名词的数量以及动物和人的性别判断,不得不依赖外加的说明或上下文的解释(“她”字的出现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英语有可数和不可数名词之分并且这两种名词被规定用不同的词或词组来修饰,虽然现代汉语规则不必再画蛇添足,但这种严谨精确合理的认知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严谨精确合理的表达有助于培养理性思维,也有助于阅读者准确了解事件的全部信息。例如,“TA和朋友一起看电影……。”听者不知道这件事发生在过去还是现在或要将来发生,也不知道TA是男是女,或朋友为一人还是多人,电影是一个还是好几个。这样的句子在英语里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不确定性。前面的“父在子先死”,也没有说明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或是将来的状况,算命先生无论如何是对的。又如:“TA邻居的孩子在上大学。”这句子可以表达两个判断:一个是‘这个/邻居的孩子在上大学’(孩子是一个——);另一个判断是‘这个邻居的/孩子在上大学’(孩子可以不止一个)。

无动词句。古汉语动词严重不发达,所以“是”的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以及一般动词谓语句在形式上没有任何区别,这样就造成了逻辑判断上的混淆。这种缺陷正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的表现。“我很好、天很蓝”,动词省略了,看起来句子简洁了,可是汉语又讲究韵律、平衡,所以单说“我好”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很”字。这样一来,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就丧失了,难道在“很”和“不”之间没有一个中间值吗?有,那必须两个句子一起来:“地大、物博”。如果一个国家只是地大,物并不博呢?(其实中国就是如此),那也只好为了文字的好看牺牲事实。再看:“他很危险。”这个歧义更严重。是“他”自己的处境危险还是会对别人造成危险?英语里用一个动词词组(is dangerous)和介词词组(in danger)就解决了。

许多简洁的昭示语,饭店的菜单等,由于追究美观简洁,省略了太多的语素,不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了。“闲人免进”:谁是“闲人”,由谁来定义呢?“Staff Only”就比较清晰了吧?中餐馆里的“没有性生活的鸡”、“四个高兴的丸子”叫人哭笑不得也毫不奇怪。

上述的许多例句都是歧义句。很多时候,这种句子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它所表达的判断。句子产生了歧义,则思维就是不精确,这也就难以有正确的逻辑判断。

思维缺乏逻辑自然形成不了像样的科学体系,但是诗人却很钟情于这种模糊性语言,所以中国古代文人个个都会作诗,却没人懂得逻辑。

于是,从古代的“车木之辩”,“盗人之辩”到现代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都是一笔糊涂账,与其说是哲学的思辨,不如说是玩弄文字游戏。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造就了汉语语言结构,而语言对思维发展又产生了强大的反作用。汉语没提供逻辑思维的条件,所以这部分思维在中国人那里就没法发生,如果汉语本身严谨一些的话,后期墨家也许就能发展出希腊人那样的逻辑体系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

说中国人完全没有逻辑也过为武断,然而中国人的逻辑比较特殊,有时甚至和西人相反。从语言上看,西方文字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最常见的现象是,西方人写地址时把最重要的细节放在前面:二麻子王(连祖先的姓氏都排在你个人的身份后面!),888号,来客稀大街,扭腰,扭腰州,美利坚合众国。而到了中国人那儿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石家庄市,石门街88号8室,王二麻子。

地址,也是一个人的身份信息,最具有价值的当然是最具体,最详细的资料。如果这些信息因故部分丢失,但只要有所在城市和街道门号,基本上能锁定个人。所以这种重心在前的做法是符合逻辑的。

推而广之,西方人解决问题从具体细节入手,对物质的了解已经达到了分子、原子、质子的水平,严谨的逻辑让科学插上翅膀。

比如有人肚子疼,医生会首先着眼腹部,用各种探测手段发现是胃部长了一个良性肿瘤,于是打开腹腔,找到患处,喀嚓一刀切除肿瘤。

中医呢,先是从手腕的脉搏开始,头部的舌头开始,漫无边际的“辨证施治”,称中医是“全息技术”,着眼全身,标本兼治。可是搬了一大推阴阳五行,冷热寒燥的理论,还是弄不明白病因在哪儿。就算中医说出个脾胃肺肝,可与解剖学上的器官还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中医的这种“全息”思维和汉语的“重心后置”的思维如出一辙,重心一后置,往往也就根本找不着了。

中国文化的重心是国,是家,个人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于是有了个人犯错,单位出面道歉的奇怪现象,也有了“舍身取义”,“为国捐躯”,“君臣父子”的一系列八股教条。

说到八股,我们的八股文报告常常从国际形势到国内大好局面,我们局,我们公司党委如何贯彻中央精神,我们科室,车间又要如何响应,可到了个人,就不了了之了。我们的先人可以“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涕下”地感叹宇宙研究地球,却很少研究自己为什么“苍然而涕下”,不注重了解人之本身,所以语言学和心理学是中国发展相对较晚的学科。

汉语的另一大特点是结构单纯。在构成句子时,“由于隐藏和省略的成分太多”(吕淑湘),因而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短句多,虽言简意赅,但更多的表现是语义汉语,歧义甚多。语言学家张志公也说:“古汉语就不这样审慎多劳,而常常是让读者由上下文去意会。”汉语不讲究表达上逻辑的严谨精密性,不刻意追求细节上的准确性合理性。因此,“汉语犹如国画,讲究总体效果,不刻意追求细节上的准确性”(王大伟)

正因如此,那个“非遗传人”其实就是“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经过一系列的隐藏和省略,叫人不知所云了。

这种隐藏和省略,语言学家们称之为“疏”和“陋”。比如:“机翼开始结冰了”这句话,“结冰”的主语在逻辑上并不是“机翼”,因为“机翼”不可能结冰,这句话用英文表达就清楚了:“The ice is forming on the wing.”再如,我很不喜欢自己驾照上的照片,常这么说:“我的照片看上去像个通缉犯”。这句汉语并没有错,却不符合逻辑,因为照片无论如何不会像一个通缉犯,用标准的英文一说就明白了:My photo makes me look like a criminal.

所以,这种句子显得既“疏”也“陋”,因而它所表现出的句义是曲折含蓄的,只能让人意会的,是一种非常笼统的表达。在一个完整的思维中,如果其表达形式中的主语被省略,显然,该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分被轻视和忽略了,如果从逻辑角度看,那就是“主项”被轻视和忽略了。

汉语“办公室的钥匙”也有很大歧义:是办公室保管的钥匙,还是开办公室门的钥匙?英文的正确表达是:a key to the office door。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中国人的思路重虚,喜欢讲大的原则。这里,一个“虚”字,可以说概括了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即笼统性。中医的虚;“易经”的虚(认知上的),国画的虚,戏剧的虚,语言的虚,(“照既定方针办”这样一个虚得不能再虚的空话居然可以成为权力斗争的中心!)“虚”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思维传统的始终。不求严谨精确合理的思维,在文艺领域,尚可没边驰骋,但在自然科学领域,则是难以精确地穷尽到位。“笼统性”的思维传统导致我们在认识事物上,重直觉,轻逻辑,常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不力求深入细致系统的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养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思维习惯,而这与认识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严谨臻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

所以现实中,中国人的规章制度往往过于笼统,点到为止。比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的“不调戏妇女”,如何算“调戏”?自己去理解吧。而西方人的反“性骚扰”条例之具体详细,其描述快赶上色情小说了。

当然这样说也是夸张,但是汉语表达的“疏”、“陋”正是“虚”的表现,说明我们的思维是不够严谨臻密合理的,而这种情况必然会削弱我们认识自然及其规律的能力。物质世界有着非常严谨的内在联系的,没有严谨臻密的思维习惯,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近代科技是非常系统透彻化的东西,而不是雕虫小技。可以说,没有严谨精密细致的逻辑思维习惯就不会有解剖人体,从而研究细胞和基因的现代医学,也不会有发展到今天的研究粒子、中子和质子的现代物理学。

的确,要在古汉语“就不这样审慎多劳”的语言表达方式促成下的思维,产生如此精密系统化的近代科技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只有培养严谨精密合理的思维习惯,我们的思维才能更合乎逻辑,从而与客观规律相吻合,

语言的“虚”会影响思维的逻辑性,而严谨精确合理的思维有赖于严谨精确合理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方式的帮助。而正向我开头指出的,思维和文化先于语言出现,是我们思维中的“疏”“陋”形成了语言表达上的“疏”“陋”。但是,语言与思维二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思维的发展促使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会帮助思维作用的提高。

因得益于文字拼音化的缘故,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为所谓的“形态语言”,如英语等。由于有形态上的严格限制,形态语言的特点是,表达形式是严谨精密。这主要表现为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修饰语和中心语等的结合有严格的形态上(时态,性,数)的要求,加上其使用者的逻辑思维习惯,所以,形态语言在表达上很是严谨精密合理,即使有省略,大都为推理性的省略。不少汉字,至今仍没有完全脱离人类早期象形文字的原始形态,这不仅给我们带来认读上的困难,还使得汉语难以有形态上的严格约束,因而造成汉语在表达上的粗放任意性。汉语在构成句子时,由于省略和隐藏的成分是太多,如缺少主语,省略动词,缺乏具有逻辑意义的虚词(介词),所以,汉语在信息传递上的误差和歧义就高于印欧语系。(蒙钢)

语法是语言的构造规则,是语言界的法律和规则。严格的说,汉语并没有语法,尤其是汉语口语。我国在清末“马氏文通“以前,没有系统的语法著作。从“马氏文通”模仿拉丁语语法写成了汉语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到新文化运动模仿英语语法写成的“新著国语文法”,我们才开始有自己的汉语语法。然而这些论述多以文言文作为蓝本,而古汉语在表达形式上“就不这样审慎多劳”,所以,用形式严谨臻密逻辑性强的印欧语法体系去套古汉语,就难免有削足适履的毛病。

在二十世纪初“努力寻求中国文法的特点”的呼声下,不断有人开始探索汉语自身的特点,可惜许多语言学大师们都是半路出家,如赵元任,周有光等,于是汉语语言学始终有些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一个多世纪以来,虽然有不少“有识之士”疾呼:“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瞿秋白)、“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鲁迅)、“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毛泽东),但是语言文字的演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决不能搞一场革命。当今,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于汉语所显现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我们也只能报以一声轻轻的叹息。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8-12-18 19:4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  从文字是文化发展基因角度 看汉字的本质缺陷

从文字是文化发展基因角度 看汉字的本质缺陷

言真轻


文字的社会应用本身范围非常广泛,文字是文化发展最基本的因素,它的应用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在现代社会里,文字的应用实际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是文学上的,更不是仅仅是古文学上,而是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方面,包括:法律,金融,政治,科学技术,宗教,大众传媒,哲学,。。。,所以文字对社会发展来说才如此重要。我认为文字的社会应用从大处着眼,主要有如下五大功能:

1、记录语言;
2、传播语言;
3、演绎语言;
4、规范语言;
5、非语言应用(艺术,巫术......)

我想从上述文字五大社会功能的角度来比较汉字和字母文字之间的差距。

一、文字记录语言方面:

从记录语言的角度看,字母拼音文字比汉字要更容易使用,所以也能更忠实地记录语言本身。语言首先是语音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人类使用语音语言的历史有十几万到五十万年(各种说法不同)之久,在长期使用语言的漫长年代里,人类的大脑已经从内部结构上适应了语言的学习,现代语言学和认知学已经证明了,人类对语音语言的获取能力是天生的本能之一。既然语音语言的获取能力是人类的天生本能,一个正常人类从小学会说话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个我们都有体会,也都经历过。那么一种可以自然地把语言和语言的书写方式统一起来,使它们彼此在音素级别上一一对应起来的文字,必然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字母拼音文字就是这样一种文字,它紧密地和语音语言相结合,根据约定俗成的语音的字母拼音规则,把语音语言记录下来,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使用的基本书写符号数量非常少(比如英文使用52个字母)。它非常适合自学,是一种人类文字史上最简单、最容易的记录语言的方式,也非常符合由简入繁的自然发展规律,所以也是最科学的文字形式。

而汉字,脱离语音语言的发音天质,割裂了语言的语音特征,企图从语义的角度或形象的角度来记录人类的语言内容或社会活动,实在是一种非常笨拙和原始的方法。语义是无限的,企图通过有限的基本书写符号(Characters)来表(Represent)意,必然要增加符号的数目,但这样无限地增加,必然要陷于人类图形记忆薄弱和文字表达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中去,用有限的基本书写符号来表达全部的语意怎么可能呢?这样势必要增加基本符号的个数,增加记忆负担,同时又总滞后于语言的需求而无法完整地记录语言的全部内容,是一种非常难掌握的语言记录方式。

由于上述区别,字母拼音文字使用的基本符号数量极少,一般在几十个到一百多个左右,而表意文字的基本书写符号太多,比如汉字的基本书写符号非常多,新华字典里有一万多个,康熙字典里收了近五万个汉字,一字一形,一字一音,基本上没什么规则,实在是太难记了,用这种原始笨拙的方式记录语言不把人累死才怪!从历史上中国人书写汉字就非常费劲,毛笔,雕刻,费时费力费钱,所以汉字文化的文字遗产,实在是不多,如果到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去看,中文书籍数量实在是很少,内容也非常狭小。所以从传统的书写方式上看,汉字是不容易记录语言。

对于书写来说,从表意单字的数目上看,汉字也不如拼音文字。比如英文有近百万单词而汉字不超过五万,常用英文字有十几万,而常用汉字只有四五千,几乎都是二十倍的关系。所以即便是从表意的角度看,汉字也没有字母拼音文字更优秀,汉字其实不是一种好的表意文字。有人说汉字可以组词,说这话的人肯定认为拼音文字不能以字组词。由数十几万常用英文单字组成的词更多,现在甚至很多汉语词汇都是从英文词组中借鉴的,观点(ViewPoint),双赢(Win-Win),eyeglasses, fireplace, highway, cooking wine, airplane, firefighter, masterroom, cookingtop, sportycar, ballpen, digital camera, ... 如果有人以为字母拼音文字不能组词,他最好去再上一遍小学,回来再说话。

对记录语音来说,汉字显然也是不胜任的,在汉字下汉语变得同音字极多,显然汉字没能提供足够的语音空间来包容汉语,使它在语言交流上做到又准确又简单,同时还可以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显然汉字对此无能为力。因为不提供标准语音的汉字,无法记录语音,所以汉语才向单音节声调语言的方向发展,汉语被汉字逼进了一个狭小的空间。而英语呢,尽管使用超过二十倍于汉字的词汇量,英语的同音字词却十分少,几乎不用重复就可以明确言语者彼此的内容。同时,虽然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但实际上英语的单音节字词比汉语多的多,常用英语字词多是单音节的,所以说英语的语音效率也比汉语更高,语言表达也更简练,这点非常反中国人的常识,但却是事实。

有人说现代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解决了汉字的这些问题。是解决了一部份汉字记录语言速度慢,劳动强度大,花费高,效率低的问题。但是,水涨船高,人类由于使用计算机来处理语言,对语言文字的处理速度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而汉字词汇无词界,单字无序,字库庞大,显示方式复杂,传输要求高,无法编程,汉字计算机输入难,输入速度慢,不容易普及,输入方法多,数据库编制困难等等,都使汉字在面对新的信息时代,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进入信息时代后,世界信息量呈暴发性增长,人类对信息从获取,记录,储存,传输,处理,显示等各环节上,对文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汉字记录语言的原始方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是“老笨牛”拉菲拉利跑车,十分不配。字母拼音文字天然有序易于检索,并没有使这种文字平台下的信息世界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而汉字信息世界已经显示出杂乱无章,无头无脑的Chaos状态。

二、文字传播语言方面:

文字的另一项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语言,把语言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汉字不是好的传播途径,因为汉字不提供标准语音发音依据,就是看见一个汉字你也不知道如何发音,而图形是很难记忆的,发音又不知道,这从人口到人耳的天然语言社会传播途径,就生生地被汉字掐断了,不知道文字的发音,使汉字走不出汉字文人圈,更无法进入国际社会。汉字除了作为刺青出现在外国人的皮肤上外,几乎没有语言文字实用方面的国外应用价值。

汉字无法标注标准语音并把它传播出去,是汉语家族地方方言众多的原因之一(其他的如人类的隔阂,其它语言的地区影响等)。有人说欧洲使用字母拼音文字,所以欧洲人讲更多的不同语言,比汉语情况更糟。其实这是偏见,要知道汉语地方方言是汉民族内部的语音差异,是发生在中华帝国这个长久统一的国家内部的语音变迁的证据。这和法国人和德国人讲不同语言是两会事,一是他们是不同民族,而是他们属于不同的国家。发生在一个统一国家内,在同一民族内部,语音发生如此严重的分歧,只有汉语是世界之最。现在在中国境内,虽然说是八大方言,其实每个方言都有自己的内部语音差异,几乎是十里不同音,乡乡不同调,中国人的语音交流现在仍是问题。不久前中国教育部作了一次“国家语言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普通话推广了五十多年,到现在仍有超过半数的人不会用普通话。汉字不提供标准国语发音,是从历史上造成汉语语音分歧的罪魁祸首,现在一帮无知的文人们还在振振有词地说:“汉字是拥有众多地方方言的中国的最好的统一书写文字”,这是一十分荒谬的言论,说这话的人是否知道,使用字母拼音文字的美国,一样是拥有众多不同语言语种国家的最好文字呢?讲中国话的,讲德国话的,俄国话的,西班牙话的,日本话的,。。。,都在美国使用英文讲英语,比汉字汉语更容易统一国家的语言和文字。所以说,汉字在传播语言这个功能上是非常笨拙的文字。

三、文字演绎语言方面:

文字的另一个功能是演绎语言。我们知道,语言是活的,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随着时间在进化的,从简单幼稚到复杂成熟,这是语言发展的自然方向,也是人类思维能力、知识、认知能力发展的自然方向。人类语言从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从单辅音到多辅音丛结构,从没有语法到明确语法结构,从简单贫乏的词汇向词汇丰富表达细腻发展,从逻辑简单到逻辑严谨发展,这是人类思维进化的必要条件。在人类思维和语言的这个进化过程中,文字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文字就没有现代人类如此丰富多彩、表达细腻准确的语言现状和高度认知思维能力。

可以说在这个领域里,汉字仍是个Loser。字母文字和语音有天然的关系,使它可以十分出色地自然演绎语言本身,同时在语音上包容世界所有语言的宝贵词汇,比如英语中外来词汇总量超过了英语词汇总量的70%,这点我们都有体会。英语的词汇、语法、逻辑结构都在很短时间里(远远短语汉字汉语)得到了快速发展,才有了今天的世界语言地位。

汉字对汉语进化的贡献相对非常滞后,往往发生语言发展快于文字的现象,比如很多地方方言都不可能用汉字客观如实地记录下来。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仍没有多辅音从多音节发展(地方方言上有些,但无法从文字上获得支持并传播出去)。这些都是最简单的增加语音空间的途径,汉语都没有办法做到。汉语普通话现在只有1200个不同的音节(包括了四个声调),而比如英语,有近八千个不用的音节(近七倍的关系),这个主要是由于汉字不是音素拼音文字这个特点造成的。此外,字母拼音文字多是曲折语,而曲折语是字母拼音文字对语言演绎得最重要证据,只有在曲折语中才能演绎出完备的语法,实现语言逻辑。而孤立语或粘着语都比较难,这就是汉语为什么不能演绎出复杂的语言结构的重要语言学原因。词尾变化是从结构上为语言添加语法内容的最佳途径,而汉字无法作词尾变化,只能笨拙地通过加字来实现时态,单复数,语态等语法内容,从而增加了语言的表达负担,所以日常中人们都在语言中把它们省略了。

此外,文字对语言演绎的功能,还表现在它对其它行业的渗透上,比如文字对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哲学,逻辑学,金融学,法律学,财会学,计算机学,。。。,等领域的渗透上。灵活,多变的字母文字是进入这些领域或说创造这些领域的最好文字形式。而汉字呢,唉,根本就扯不上,四平八稳不能分又合不在一块的汉字,和这些领域的文字应用是格格不入,现在中国人在学这些领域时也同样非要使用字母文字不可。

对外来语的兼容,也是文字对语言演绎得最重要功能。语音是全世界所有语言的共同特征,而世界所有语言的语音从音素的角度看,都不多,比如英语只有46个音素,而汉语有五十几个,使用记录因素的字母拼音文字可以十分容易地记录外语,特别是那些在本民族语言里没有的语义概念。用自己民族的记录语音的字母拼音文字记录下外来语的语音,就等于在本民族语言中添加了新词汇,这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丰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英语中,有超过70%的外来语词汇存在。而汉字汉语呢,又是没戏了。

四、文字还有规范语言的社会功能

文字不仅仅具有记录语言,传播语言,演绎语言的功能,它还具有规范语言的社会功能。这个功能也非常重要,语言的规范化才能标准化,大众化,才有利于推广和普及,所以语言前三种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语言的规范化。

语言的规范包括,语音的标准化,新字的成字规则,文字字形的标准化,语法在语言中的规范。在所有这些方面,汉字无一例外地都作的不好。在语音标准化,因为汉字不提供标准语音的发音依据,汉语的语音发展像洪水泛滥,一点规矩也没有,各村各庄都可以自己发展出一套特有的语音,简直是无法无天。此外,汉字几乎没有新字的造字规则,因为缺乏新字的语音依据,造了新字也传播不出去,这造成了汉字的千古凝固。文字字形标准化,汉字也非常差,能把汉字写标准实在是件难事,如果看看华人手写的汉字,真是千奇百怪,错误百出。此外,汉字在历史上的字形变化也造成了汉字字形的多样化,繁体,简体,古体字,异体字都在混用。语法就更不用说了,汉语几乎没有明确的语法,习惯用语是汉语发展的唯一途径,这最后造成汉语在词汇上,表达上的语义混乱。

总之,汉字在规范汉语这个社会功能上也是不能得分的,实在是太落后了。

五、文字的非语言学功能方面:

这可能是最不好比的领域,因为它多涉及到艺术和美学,而艺术和美学是非常主观的东西,一个字写出来,用汉字的人说有书法美,用字母拼音文字的人说字母文字好看,莫衷一是。汉字的书法确实非常的独特,形式上的变化也非常多,特别是用毛笔书写的时候,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不过看过历史上字母文字硬笔书写的手书原版的人,也许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硬笔书写的字母文字才是艺术和人文的结合。当然这是艺术,没人能统一认识也没这必要,毕竟那不是文字的语言学价值所在。用过Windows Word的人都知道,英语字形库里有上百种不同字形的选项,一点也不比汉字的少。在这点上,用汉字的人对自己文字的书写艺术欣赏方面也许有点太孤芳自赏了吧?

不过有一种观点需要纠正一下,有人说是用汉字的人,在几何形状的感悟上,比使用字母拼音文字的人强,我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人们对几何图形的感悟也分两层,一是对几何形状本身的感悟,另一个是基于语言表达概念上抽象感悟,这两点,我认为后者更重要。因为人类并不仅从文字上获得几乎形状的感悟,而对几何形状的抽象概念的感悟却只能从文字中来。从这个层次讲,使用汉字的中国人并没有在诸如建筑,图画,雕塑,产品外形设计,服装设计,计算机图形设计等图形或几何形状感悟应用领域里显示出优越的才能。所以语言概念的缺失,是使用汉字的人在艺术上并不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看到汉字拥护者们出色的理性的辩护词,我会洗耳恭听,如果汉字真像你们所说得那么优秀,这应该不是件难事,请你们让我也有机会经历一次汉字拥护者们所说的优秀文字在阐述自己时的智慧吧。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8-12-18 19:4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4  

一个男青年犯了强奸罪,因为他错误地理解了女青年的汉语:

男青年:“我想今晚请你吃饭。”
女青年:“改日吧。”

于是他就改日了......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8-12-18 20:0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5  

这一个玩笑就让以上三篇文章的荒唐结论都垮掉了。


2008-12-18 20:0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6  

除了世界语以外,任何语言都有不合逻辑之处,都有歧义、荒唐,也都有各自的妙处。语言不是100%的科学,有大量习惯用语和比喻修辞。挑一些例外来写写玩笑是一回事,拿它们认真说事就太迂腐了。任何语言都有准确表达思想的潜力,我们也可以说“这张照片让我显得像个罪犯。” 语言本身并不存在逻辑或不逻辑的问题,那是使用者的思维逻辑还是不逻辑的问题。糊涂脑袋用什么语言也说不清楚,清晰的头脑用英文和中文都能表达得清清楚楚。至于美,那么主观的感受就更因人而异了。他觉得中文美,好啊,但他凭什么说中文比英文更美?他对英文了解多少?那种结论只对他个人有意义。


2008-12-18 20:2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