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载] 人情练达即文章——郭豫适
郭豫适,笔名余思、于斯,连起来读"余思于斯",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生于广东潮阳铜盂乡,少时随父母移居上海,一九五三年考取华东师大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施蛰存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副教务长、副校长,全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副主编,国务院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
郭豫适长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小说论集》(初版、增订版、修订三版)、《学与思:文学遗产研究问题论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略》(合作,有中文版和韩国语版)、《红楼研究小史稿》、《红楼研究小史续稿》、《红楼梦问题评论集》、《论红楼梦及其研究》;主编有《红楼梦研究文选》、《三国演义选粹》、《扬弃与发展》(民族文化问题论集)、《历代世说精华丛书》(五卷本)、《传世藏书·子库·小说部》(十卷本,两主编之一)等;另有单篇学术论文百余篇。
郭豫适皮肤黝黑,身材中等,待人热情,鼻梁上架一副近视眼镜。特别是人情练达,既明且哲,会做人,会处事——优裕从容,掂得清自己的分量,站立的姿势相对安稳,明朗而自有尺度,豪放而不失精明,于大关节处可以看得清要害。正因为这样,他一生未离华东师大,从学生做到副校长,在各色人物中游刃有余,且人望很高。
郭豫适擅行书,所书有楷意,雄健刚强、气势磅礴,无雕琢之气。亦擅诗——虽近白话,然用语极流利,极练达,极圆熟,人偶一读之就可以记住。我曾见其一幅《读敦帮兄红楼人物图吟草》,字好诗更好。诗曰:
绛洞花王十二钗,栩栩如生呈异彩。
雪翁当年妙笔意,敦帮再度写出来。
敦帮:指戴敦帮,著名画家,尤擅长画《红楼梦》人物。
郭豫适治学态度严谨,立论力求允当,不作虚言猜测,有定性,于风波时尚中,能保持独立研究品格。他曾经主张,"做学问是做人的一部分,我们应当是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论者。""治学贵在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真要攀登科学高峰,唯能做到'三不'者方有希望。何谓'三不'?不急于求成,不心猿意马,不哗众取宠是也。 "
郭豫适襟怀高旷,富有生活情趣。他的居所位于校园西南隅,一楼的居室颇觉湫隘,幽暗中甚至有些潮湿。但环绕居室三面的竟是一片在城市中颇为少见的宅园:疏篱短墙之上,缠绕着蓬蓬荆条蔷薇,园内覆以两架紫藤葡萄,庭前间以数株金桂腊梅,墙角缀以一二红枫石榴,就是花期已过或未至之时,也予人"满园春色关不住"之感。更有一株棕榈矗立园中,巨扇形的叶片摇曳生风,探出墙外。漫步园内,枝柯横斜,绿阴匝地;虽然未见匠心布置、刻意整修,却自有一番天然野趣。郭豫适说,此园名"半砖园"。他刚来时,因陋就简,用残砖在园内泥地上铺成小道,故有此名,以为晚年养静之所。一位日本友人曾拜访郭豫适,说了两个没想到:没想到他的房子这么小,没想到他的园子这么大。
郭豫适曾师从施蛰存,1989年11月,胡乔木拜访施蛰存,郭豫适陪同。于1994 年第 1 期《文艺理论研究》,郭豫适作《胡乔木同志访晤施蛰存先生记》,披露了此中情况,他说,"乔木同志访晤施老后不久,我曾由校部转寄给他三本书。这三本书均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其中一本是《鲁迅增田涉师弟答问集》中文版,该书日文原版由日本伊藤漱平教授寄赠给我,我和有关同志筹划出版了这个中文本。为什么要寄这本书给乔木同志?因为那次交谈时,我曾提到这本书。又因为乔木同志当时还问及我近年专业研究情况,故同时寄去的有拙著《中国古代小说论集》和拙编《红楼梦研究文选》两本。后来我收到了乔木同志一封亲笔信:'豫适同志:承惠赠书三册,稍稍翻阅,均有获益,甚感。蛰存先生所著唐诗百话,确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但嘱撰短文,自忖外行,殊难应命,便中乞代转告,希谅。即颂春节快乐。胡乔木1月21日。'"
早在一九六0年,郭豫适痛感中国小说史"先见以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鲁迅语),结合教学发愤编写出《红楼梦研究简史》,书稿得到当时学术界前辈重视,准备增补后出版。孰料遇上"文革 ",书稿也蒙难了。后改名为《红楼研究小史稿》、《红楼研究小史续稿》,分别于一九八○年一月和一九八一年八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前者述清乾隆至民初红学史,后者述五四以后红学史,俱发行量较大,是有影响的红学史专著。
《红楼梦研究小史稿》出版后,《光明日报》曾发表专题评论文章,称"开创了红学史的研究",香港《文汇报》赞扬该书填补了红学史研究的"空白",台湾有关学者认为该书"象征大陆红学成就的十多种主要著作之一"。日、美、英、法等国的汉学专家也对其颇多引述。著名学者胡小伟认为,郭豫适的工作是有开创意义的。首先,材料选择多费斟酌,立论力求稳妥,读后颇能与人以启发;其次,史必有论,论必有臧否;评述中议论犀利透辟。但不足也不是没有,如,对建国前说明详细,对建国后陈述简单;对脂批的艺术观点、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批评较为苛刻。
一九七六到一九八0年间,郭豫适借调国家出版局编辑《鲁迅全集》,回校后,步步高升,官至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风尘劳攘、政务繁冗,遂冷落了读书立言这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退休后,得以解脱,惜间隔过久,业务生疏,况沉溺长林丰草之思,镇日借观花修竹等逍遥高乐,故亦无建树。
但红学日见热闹,郭豫适也落寞得有些痛苦,于是,把曾经发表的文章辑录,题为《拟曹雪芹"答客问"——论红学索隐派的研究方法》出版。
《拟曹雪芹"答客问"——论红学索隐派的研究方法》前有小序一篇,属以文学虚构的笔法写的论文,寓庄于谐,讽刺了旧红学"索隐派"的种种臆说。曾提交济南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并于《光明日报》发表。
该文说,一批索隐学者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要曹雪芹臧否。听着这些发言,曹雪芹有时莞尔一笑,有时皱起眉头,有时脸色严峻心里很不痛快,当有一"红蠹"说,贾宝玉、林黛玉的原型是西门庆、潘金莲,曹雪芹于是就直言相告:"诸位的高论实在跟《红楼梦》不相干,不敢领教。""林黛玉是我创造的,我书里的林黛玉就是书里的林黛玉",恳望红学家和读者们"此后不要再费心思去作种种猜测,幸甚幸甚!"
郭豫适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较早的红学论文是《论红楼梦思想倾向问题》,发表于1964年。他经常向学生推荐《红楼梦》,认为该书观察生活细致,表现生活具体,形象生动。
郭豫适在华东师大领导班子中非重要角色,主要分管档案、成人教育等工作。
附录:
1、文娟《三代学人·花香满径》,见《华东师范大学校报网络版》
第一次去拜访郭豫适先生是前年冬天,先生的半砖园中只有腊梅在凌寒盛放,我和他走在暗香浮动的园子里,感觉连衣襟上都浸润着腊梅的味道。
很多植物的叶子在寒风中已经落了。先生亲自向我介绍,指着窗台下几株植物告诉我,这是杜鹃,这是月季,这是石榴,围墙边的两株是紫藤和葡萄。我想像着春夏时节这些植物枝繁叶茂的样子,那时的园子一定是繁花似锦,相当漂亮。走到由蔷薇枝条交织而编成的篱笆旁边,看见三棵棕榈树,由高到矮依次排列。先生语重心长地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三棵树,非常有意思。它们是同时栽下的,生长的环境也几乎一模一样,但是高的和矮的之间却足足相差了一倍,看来自身的努力很重要啊;其实人的成长和树的生长是一样的道理。
绕回先生的书房,他从书柜里取出一本由他导读的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送给我,并嘱咐我说,这本经典的著作,值得我们治古代小说的人用心研读。经典的作品应该广泛普及啊,先生指着书架上一套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世纪古典文学经典读本说,当初编辑来征求我的意见时,我就对他说,书的价格最好定得低一点,让人们看到只是几块钱一本,就愿意买下来读,这样才能达到普及的目的。
第二次去拜访先生是去年春天,已经到了草长莺飞的日子,从书房一边的窗户望去,随风飘动的紫藤映满了眼帘。另一边,有一棵小枫树透过纱窗摇曳多姿,煞是可爱,先生深情地说,这是当年我在华东疗养院疗养时一位护士送的,那时只是一棵小树苗,现在都已经这么高了。
淡淡的蔷薇花香萦绕着半砖园,先生带着我去看那些美丽的小花时,经过了一个用拆下来的旧窗框做成的简易书棚。先生说,书多得实在放不下了,就整理了一些不太常用的放在这里。这些旧窗框是五十年代的式样,不太透光,但是质量很好,快五十年了都没生锈;不像我前两年装的,虽然采光好,可是才用了两年就锈迹斑斑了。那时人们做事情尽管有点呆板,不过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人将五十年代的思想与精神统统否定,我认为不合情理。短短的几句话如此发人深思。对于民族文学遗产、文化遗产,先生历来都主张扬弃与发展,批判地继承,全盘肯定或一律否定的看法都是先生极力反对的,即使对于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先生都以此观之。
2、郭豫适论读书
郭豫适论读书很著名。他认为"读书无定法"。他说,"读书以何种方法为好?是博览还是专研?是细读还是粗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好,还是兴之所至自由地阅读好?是带着一定任务读书好,还是不带任务读书好?是'苦读'—— 咬文嚼字、寻根究底地读好,还是'乐读'——轻松愉快、赏心悦目地读好?如此等等。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觉得读书和作文一样,各人情况不同,具体方法有异,各人成功的经验和体会也不全一样。"所以自己的体会是:"读书无定法"。
by 张义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