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载]瘦蝉有得许多气——张锦池
张锦池,一九三七年二月十六日生,江苏靖江人。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作教师,先后讲授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文学。一九七八年晋升讲师,一九八0年破格晋升副教授,一九八五年晋升教授。现为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社会兼职有:中国红学会副会长、《文学遗产》通讯编委、《红楼梦学刊》编委等。著有《红楼十二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西游记考论》、《红楼梦考论》等,另有论文多篇,共约160万言。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张锦池有获奖专业户的美誉。一九八六年获黑龙江省社科一等奖,同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家科委和人事部授予),一九八九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委授予),一九九一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发给),一九九三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奖教奖一等奖,一九九八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张锦池教子有方。
他主张"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孩子成长过程中,张锦池很温情,从来不用"你真没有出息"之类指责,而总是说,"儿子,你将来一定会比爸强"。儿子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成绩是"擦边球",得知情况后,张锦池笑着说:"儿子,你真厉害,一分也没浪费";儿子上小学三年级,闹坏了家里厕所水箱,他非但不责备,而且与儿子一起去弄个明白——其子张笑宇先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后获全额奖学金赴美读博士。
张锦池为礼崩乐坏、世风日下而不安。
他曾经讲授《莺莺传》,问:"为什么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难道莺莺不可爱吗?"有女同学回答说,"莺莺貌似端庄,拒绝张生在先,却又主动献身在后,必然不为张生所珍惜。"听了这样的话,张锦池对该生打量了良久,喃喃自语说:"没有想到居然能在女性的口中听到这样的回答。"
张锦池有自虐情结——独木桥上唱猴戏,不要命。
他一有时间就看书,一看书就入迷,加之烟瘾极大,身体比较糟糕。于是他就戒烟,惜俱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于是伸出被烟熏成焦黄的手指说,"看见我的手,想到我的肺!" 改革开放前,因历史问题,他家生活困难,一家三代挤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斗室中。一九七九年秋,他借调北京注释《红楼梦》,行前,问儿子要啥,爸从北京给你买回来。儿子看他可怜,好酒好肉也不曾吃过一斤,就说,"爸,你太瘦了,多吃点好的,我什么也不要。" 见儿子有如此行事做派,摸着自己的瘪肚皮,张锦池沉默不语,呆呆出了半日的神。
张锦池学问了得,但不翘尾巴、不拿大。
他虽是博士生导师,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他说,我给本科生上课拿的是"金耳环",是最看家的本事,给研究生上课"金耳环"没了,用的"银耳环"、"铜耳环",所以他的研究生都来听本科生的课。张锦池讲课很受本科学生的欢迎——不讲大问题,专从小地方入手,让谁都能听得懂,而且主要教如何在方法上理论上思考。他的学生说,"张锦池——为人谦逊,不张扬——年近70,身体非常不好,可还给本科生上课,而且一站就是3-4个小时,相当令人尊敬。"
张锦池为学认真、投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名唤Tag的网友说:"最后一科是国际著名红学专家我系亲爱的张锦池老头的考试,我一学期有幸只听了他老人家四节课——口音太重,听课的人又多,去晚了就没地儿了。但是由于我对他老人家的尊重,我放弃了一科开卷的科目决定去考他的古典小说研究。
一共四道大题,一、二两题是两道研究性的主观题,我灵机一动照搬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又发了一下牢骚,表示了对《水浒传》中湮没女性声音的男权话语的抗议,这算是完了。后两道客观题笔记上有,可是我没有笔记啊,我拼命的想啊,把我看的《水煮三国》上的例子都写上了,什么"胡萝卜大棒"、"猎人和狗以及骨头"的事儿啊,我都写上了,相当虔诚,还就《西游记》里观音菩萨重用孙悟空又给他套个紧箍咒的事儿,夸了她是优秀的人力资源高级主管呢。
交卷以后我听说去年这个老头批卷子时,被两个女同学的答案给气哭了,我一阵后怕,怎么没像师父似的在答案下面写上"如有冒犯请老师不要介意"呢?于是我跟大家说,要是今年张锦池批卷子时抽过去了,那就是我干的。"
张锦池很欣赏英国哲学家卡尔· 波普尔的一句话,甚至是视为珠宝、奉若神明——"科学并不想证明什么,它只重视发现。"在他不同作品的开头部分,作为立场性的宣言,他曾经多次进行过引用。如:《曹雪芹生年考论——兼谈曹雪芹的卒年问题》、《〈红楼梦〉结构论》。
张锦池古典诗歌作品不合韵律,但好在有宋人笔意——以生活中容易感知的现象作题材,通过传达自身体验,收"即事见理"之效。我曾读过其十几首,浑然范成大、杨万里气象。如:
亦丘亦壑真天地,即险即夷谓俗寰。
踏罢崎岖凌绝顶,回眸一笑尽平川。
——登天都峰
天峰涌襟过鱼脊,云海茫茫腾白烟。
谷应山鸣传鸟语,苍松迎客上岩巅。
——过鲫鱼脊
萼戏云涛开碧落,千山磅礴翠澜低。
喜看岩畔连心锁,月笼风侵两任心。
——登莲花峰
君系天外飞来客,外是尘间一俗夫。
反主为宾君客我,始知人间道不孤。
——访飞来石
羞随杜芷赢佳誉,不伴秋君寓竹篱。
孑立一梃无足道,任人盘蔬任人讥。
——咏菜苋之一
懒与桃李斗芳姿,笑看牵牛耀碧枝。
莫道微躯能果腹,清娱自有雪冰肌。
——咏菜苋之二
几度花开几度风,几许风流烟雾中。
凭栏放眼风吹雨,野塘又添一芙蓉。
——无题
血涌莲花冠,昂首向天歌。
赤涛浮海日,流影开山河。
潮汐心头浪,云霞眼底波。
千秋敲健骨,铿锵赛玉珂。
——鸡啼曙
强送杯羹复啜羹,忍将白眼对神瑛。
帘前小语犹含忿,未解箫郎不了情。
——红楼 玉钏
温柔门外汉,风月假斯文。
霸呆虽造极,行口见天真。
——薛蟠
张锦池的发达。
张锦池在中国红学会级衔很高,官至副会长。这原因很多,但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支持非常重要。我国各省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一般称某某省师范大学,但在黑龙江却不是这样。那里没有黑龙江师范大学,而哈尔滨师范大学其实就是黑龙江师范大学。这个学校其实也一般,即所谓的二本。如果按张锦池的说法还是三流学校,是山沟沟里的学校。不仅不及教育部直属的那五所师大——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也不及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省份的师大——山东师大、湖南师大等;当然比经济文化落后的山西师大、宁夏师大等可能要好些。
与其它的大学一样,哈尔滨师范大学也想造就几个人物。可举目看去,没有几块材料。这就决定了张锦池的独家受宠。在北大读书时,他曾受业于著名红学家吴组缃门下。吴组缃是著名教授、作家,曾任中国红楼梦学会第一任会长。受吴组缃的影响,那时他就思考《红楼梦》问题,还作了个文章——《论薛宝钗的性格及其时代烙印》;后来文化部组织力量校注《红楼梦》,他被借进来打了几年工,受到比较好的训练,用他的话说是,犹如上了一回研究生,改变了以后的学问人生之路。
这哈尔滨师范大学捧张锦池简直不遗余力。先是在自己的学报,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方论丛》开辟《红楼梦研究》专栏,为张锦池发达提供软环境。其次是舍得花钱。中国红学会成立后,曾举办过多次所谓的国际、国内研讨会。这举办地其实没有什么讲究,谁出钱,就到谁家去办。他们非常希望在香港办一回,可惜香港的款爷不出血,所以没有弄成。在这个问题上,哈尔滨师范大学共慷慨了三次,一是一九八0年举办全国《红楼梦》研讨会,一是一九八六年举办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一是一九九六年举办海峡两岸《红楼梦》研讨会。可以说,只要研讨会有的名目,他们一次也没有落后。
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就是把张锦池捧得发紫。道理非常简单。办《红楼梦研究》专栏也好,举办研讨会也罢,张锦池都是具体办事的人。特别是几次研讨会,张锦池都是主要筹备者和主持者。这样在外人的印象中,张锦池不仅是做红学的人,也是可以为红学办大事、甚至影响红学的人。谓余不信,试举一例。前不久,一老学者示我一照片,我问:"那里照的?"他说:"80年在东北张锦池处,那时我还走得动,去《红楼梦》研讨会看了看。"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以为我是在贬低张锦池。不是的。在这篇文章中,我拟的题目是"瘦蝉有得许多气",此句的下句是"吟落残阳未肯休",是借蝉用生命发愤之事歌颂张锦池精神可佳。但这并不意味张锦池就没有沾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光,也不可以说明他在哪里都可以成为那样的人物。张俊是北师大教授,他也研究《红楼梦》,扎实勤奋、成就可观,还出了个不错的《红楼梦》校本。但北师大人才济济,张俊就不可能像张锦池那样受抬举,所以其名气没有张锦池大。张锦池是红学会副会长,他就不成。
张锦池红学著作小议。
参加文化部《红楼梦》新校本的时候,张锦池的学养虽然已经可以了,但他基本没有什么成就。从北京回来后,他多有重要发现,在《红楼梦学刊》等刊物上发了不少文章,也出了些有影响的著作。其中以《红楼梦考论》为代表。
《红楼梦考论》是张锦池的代表作。其中的文章多发表于《红楼梦学刊》。此书与《西游记考论》同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张锦池希望该社任选一部,但最后两部都被接受。为此,张锦池非常敬佩程俊仁编辑的学术眼光。
晓问认为,《红楼梦考论》的特点有二:
"独具只眼,推陈出新,是《考论》发现问题一大特色。发现新材料,从而发现新问题,得出新见解,更多地靠的是运气;而在旧材料中发现新问题,得出新见解,则更多依靠的是眼光。《考论》发现问题所依赖的材料往往是同行们耳熟能详的。比如曹雪芹的生卒年问题,历来众说纷呈,难成定论,其原因正如《考论》所云:' 一研讨曹雪芹的生年问题,便先推断其卒年,再推度其享年,然后推算之,已成为专家们的思维定势,致失之交臂而已。'而《考论》作者却根据作为研究《红楼梦》最基本、最寻常的材料,被论者反复引证过的三条脂批,推断曹雪芹生于1718年。这一最新的考证成果,深为同行所认可,如冯其庸先生即以为'从相关的文献资料来看,是比较接近实际的。'"
"立足文本,通向生活哲学,是《考论》思考问题一大特色。——《考论》中许多对于《红楼梦》的精采见解,正是作者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真诚的思考后得出来的。如其评价《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常以李贽'童心说'为依归。贾宝玉曾有句名言:'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考论》作者认为,《红楼梦》借贾宝玉之口所说的女儿一生'三变',实际上是指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毒害社会人心之酷。所谓'宝珠'变成'死珠'、变成'鱼眼睛'的过程,实际上是指一个人由于入世日深而日益丧失'童心'的过程。《考论》作者通过对贾宝玉、晴雯、司棋等人的分析,说明了曹雪芹所提倡的'童心'是指人的'自由平等观念',是'人的与生俱有的本性'。所以《红楼梦》的思想给李贽所说的' 童心'充实了具体内容。《考论》作者对宝玉的一句'呆话'的诠释,不仅让李贽的'童心说'焕然一新,也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乃至曹雪芹创作本旨的一把钥匙。"
红学好吵架,张锦池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也因为这一点,其影响下的东北红学歌舞升平,讼简刑清,那些本来相轻的文人吟啸自若。
张锦池最早的红学论文是《论薛宝钗的性格及其时代烙印》,该文创作于大学期间,发表于《哈尔滨师院学报》1964年第1期,亦即他参加工作后的半年左右。
附录:
1、秦焕之"杯中岁月",《海南日报》2003年11月29日。
还记得读大学时,古典文学教授张锦池老先生领着我们品尝好友远道寄来的碧螺春香茗的时候,他一手擎着他那金不换的大茶杯,一手拿着茶杯盖,小口的啜,慢慢的咽,然后微微仰起头,交流他的心得,极其认真地说道:"感觉到了吗,好的茶叶喝起来,嗓子眼从里往外冒香味!"面对这样一个在学术界颇有名望的恩师,弟子们那里有争辩的份,只好频频点头,叫道"有有有。"当时只当他老顽童哄他开心。转而又一想,也许是张老先生品茗有道,我等凡夫俗子望尘莫及,否则,为什么只有他能写出《红学十二论》,而享誉中外呢。
现在想起来,喝茶其实也是需要境界的,阅历也相当重要,如果顾走路,就会忽视了身边的风景。那时喝茶,大概也是因为以为喝茶就是消暑解渴,功利目的太强,而忽略了个中滋味。就像张锦池教授,他不仅能从茶中感觉到喉咙里的芬芳,而且也能从看似平常的《红楼梦》读出深邃。
现在张锦池教授是很久没有看见了,他当时上的品茶课,终于有了收获,可见我是一个极笨的学生。这不,阿盛那杯茶我也终于找到了。俗话说"勤能补拙"么,这个道理在我身上得到了极好的验证。
2、张锦池论治学。
张锦池认为,"治学要达到高境界、高水平,关键是要有'三力'"。"第一是眼力。即要有敏锐的学术眼光,看准、选准最值得研究、最有学术价值的问题,不嚼别人嚼过的馒头,不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谓的劳作上"。"第二是功力。即发现和选准研究对象后,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它,否则,就会'望洋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三是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学术研究成果体现的重要一环"。
by 张义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