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载] 长念有容方谓大——胡德平
胡德平,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长子,外表酷似胡耀邦,戴一副眼镜,多斯文气象。现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和第一副主席等职。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出生于抗日根据地延安,一九六三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历史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考古部成立后,出任部长,不久,又担任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进入政界以前,胡德平属标准的学者,自挣功名,拒绝家族荫庇,王孙岁月他不爱。
胡德平对胡耀邦感情深厚,评价也高。
他说,"作为父亲,胡耀邦给我们子女的精神力量和激励是永远的。我觉得,他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是持之以恒的,他勤于学习和勇于思辨是持之以恒的,他对我们党的发展的思考和对文革浩劫的观察反思是持之以恒的,他忧国忧民又爱民亲民的言行举止也是持之以恒的。这也证明了他的信念、他的决心、他的治国方略与非民主非科学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胡耀邦逝世后,他曾经朗诵这样的诗怀念父亲。
四月十五日傍晚
有几行稀疏的雨
在沉默中
为一个沉默了两年多
终于走向最后沉默的人送行
他的生命
结束在不该结束的时候
胡德平维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针对有人提出要清算民企"第一桶金"的说法,他表示,清算民企"第一桶金",说得不好,这是在否定改革的巨大成绩。在他看来,与清算"第一桶金"相比,清理 "原罪"的土壤似乎更显必要。反观当前,资本与权力的结合日益激烈,权力资本化、资本权力化现象以空前的加速度蔓延。做个假设,如果说某些民营企业家的" 第一桶金"有"原罪"的话,他的"第二桶金"、"第三桶金"似乎也不干净。这就值得追问,民企为何不能清清白白地发家致富?
胡德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无纨绔气象、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胡 德平大学同学刘俊文回忆说, "胡德平的专业是近现代史,他非常虚心,读书的时候,经常请教同学'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讲'...... 1963年,胡德平在学生宿舍成立了'毛选学习小组',第一篇讲的就是《青年运动的方向》和《五四运动》。大家讨论学校生活远离工农,想退学,下厂乡,到生活的第一线去。最终这个'学习小组'被校方定为'小集团组织'"。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退休职工马秀银回忆说,1977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故宫等部门的工作人员集体到河北石家庄干校接受"锻炼",种粮食、种菜、养猪......"那时,胡德平是指导员。最脏最累的活- 起猪圈,也和大家一起干、一样干。干校养了近60头猪,每星期起一次猪圈。猪粪和猪尿的混合物加起来有齐膝深。大家穿着靴子,或者干脆光脚跳进去,用铁锨往外起,一锨就有20斤重,最后常常满身满脸都是脏物......"。
严宽说,早年"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胡德平有时头戴草帽,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深入山村向旗下老人采风,有时步踏香山古道,看破庙残碑,有时还在樱桃沟中的石桧书巢小住数日,深山著文,得一时隐者之乐,有时居城不出,到雍和宫之侧的柏林寺查阅古典文献,并走访周汝昌、王昆仑、冯牧等文彦硕儒。" 在北京植物园,上了年纪的人依然记得"当年胡德平推着自行车、戴着草帽走遍了香山地区的每一个犄角旮旯儿,很谦虚,很朴素,很平和"。
与所有高干子女一样,胡德平也一度落魄。
1966 年上半年,黑云压城城欲摧。胡耀邦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胡德平也因此成为"黑五类",在第二体育馆内挨批斗,后被关进 "牛棚"。1968年学校毕业分配,作为"黑五类",胡德平未能分配。毕业后,刘俊文去胡德平在富强胡同的家里取寄存的行李时,胡德平的外婆叹息,"我们家德平最革命,结果他最倒霉"。
胡德平金尊玉贵,有皇子王孙的体统——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心地阔大,襟怀高旷,眼界高,有涵养,既展样,又大方——不似一些人心理和性格压抑、扭曲,见不得光,也受不得气。
据说,胡耀邦走后,全国大为震惊。其中,最为悲痛的当然首先是他的亲属。在这种极度悲痛的情形下,胡耀邦的亲属们镇定自如,体现了让人敬佩的大家风度。由长子胡德平领衔,胡耀邦的三个儿子,三个儿媳,一个女儿,一个女婿共八人,联名给中央写了信,大意是:父亲曾在几个月前,向我们流露,年纪大了,对自己的一生功过,希望中央能有个结论。父亲临终前没有遗言,我们是把父亲的这个希望,当作是父亲的临终遗愿的,希望中央能给予考虑。当然,如果中央觉得为难,我们也不非要坚持,勉强中央。
关于红学论争的问题,胡德平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争鸣"而"不争霸",求同存异而不搞党同伐异,让正反双方把意见讲清讲透;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即在不同的观点下,纪念同一个曹雪芹。在"《瓶湖懋斋记盛》新证——曹雪芹鉴定过的两幅古画的发现"新闻发布会上,反对者强硬地向发布人提出质疑,且言语之间热泪盈眶。胡德平平和地微微含笑,两手抱拳于颌下,侧目凝神,听完了措词强硬的观点陈述,然后一一进行解释。
胡德平作为红学人物在于,一九八三年,他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中青年红学研究者,成立了"曹雪芹研究会",并出任会长。二00四年十二月,作为"红楼六家谈" 之一,于中央电视台曾讲"曹雪芹在西山"、"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有著作《香山曹雪芹故居所在的探讨》、《曹雪芹在香山》、《三教合流的香山世界》、《说不尽的红楼梦》等。《曹雪芹在香山》给曹雪芹和《红楼梦》研究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口述资料。
胡德平的研究路数接近吴恩裕,重实地走访调查,也比较注重落实吴恩裕曾经的发现。他与严宽一起,通过研究认为,曹雪芹另一部著作《废艺斋集稿》确实存在(见吴恩裕部分)。
附录:苦舟行——在耀邦家作客(节选,来自龙城社区)
车子弯弯扭扭地驶进入了一条胡同。车上的我只知道这里是在北京中南海附近,是府左街还是府右街,已经分不清了。胡同很长、很狭、也很幽静。同车的市委领导,悄悄告诉我这是北京会计司胡同。
在胡同深处的一家小卖部前,停了车。我们在小卖部买了几束包装好的鲜花。小卖部的主人是个个子很高的年轻人。市委领导悄悄地暗示我们,此处可能是个便衣警察点。
小卖部附近有一户朱红色大门的院子。大门的朱红颜色,很醒目,和附近的几处院子有些格格不入的不同。这便是中共中央前总书记胡耀邦先生的寓所。胡耀邦先生从总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仍担任中共政治局委员,寓所便由任总书记居住的中南海内的寓所,搬到了中南海外侧的会计司胡同寓所,并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两年。
四扇朱红色的大门,紧闭着。我们轻轻地按了门铃。警卫员开了侧门,问清是预约的后,便让我们从侧门走了前去。院子很大,是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似乎都是平房。院子内有四、五位警卫员,在做着各种家务,其中一名警卫员在杀鱼,一眼就看得出这名杀鱼的警卫员,是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看着他杀鱼的蛮劲,我们忍不住笑了。我们随行中的一位先生,忍不住走上前去,"指点"他如何杀鱼。
我们要访问的主人——胡耀邦先生长子,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胡德平先生,还没有下班回家。警卫员正准备领我们去客厅等候,此时,忽然,一个个警卫员忙碌起来,小跑似的集中到大门两侧,我敏感地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门的正门,全部打开了。警卫员恭恭敬敬地站立在大门两侧。市委领导暗示我们,可能是胡德平先生回家了,警卫员集合在大门两侧恭迎主人回家。此时,只见一位中年妇女推着自行车,进了大门。市委领导马上迎了上去,看得出她们很熟。市委领导告诉我们,那位中年妇女是耀邦先生的三媳妇(胡德华夫人),在木樨地附近的三里河中科院工作,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光路上骑车时间就要一个多小时。我暗暗地投去钦佩的一眼。原来北京的高干子弟,并非都像外界讲述的那般奢侈。非亲眼所见,断然不敢相信。
警卫员领我们在客厅小坐,并转告我们,胡副主席打来电话,马上要回家了。警卫员嘴中的胡副主席,便是耀邦先生长子、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胡德平先生。
客厅很大。两侧摆满了沙发。这是耀邦先生生前接待来宾的客厅,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原貌。只是中间醒目的位置,挂着一幅耀邦先生侧面半身的巨幅彩照。这是一幅极有感染力的照片,没有标准像的严肃拘谨,也没有一代领袖的官腔架子,特别觉得可亲可爱,平易近人。照片上的耀邦先生,笑容可掬,笑得是那样的灿烂,朗朗笑声似乎还弥漫在客厅之中。彩照的下面,有个供奉的长桌,上面摆满了鲜花水果,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平民领袖的怀念之情。
耀邦先生家中的警卫员,好像也是勤务兵。他们给我们沏上了香茶。在客厅等待胡德平先生的空隙间,市委领导给我们讲述了一些耀邦先生家中的情况。
耀邦先生和夫人李昭女士,共有三子一女,四个子女三个姓,长子胡德平、三子胡德华,姓胡;次子刘湖,因当时战争年代,出生未满40天就托付给了陕北老乡刘世昌,不忘抚养之恩,故姓刘,名字"胡"字也加上了三点水,成"湖"字;女儿李恒,随母亲姓李。
警卫员很有礼貌地来向我们通报,胡副主席已经回家,让我们稍等片刻,他马上便会来客厅。不多时,胡德平先生走进了客厅。
我先前已经见过胡德平先生的照片,所以他走进客厅,我一眼就认出了他。没有那种高干那种的气派、架子,也没有领导的那种威严、刻板,似乎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一种普通人的随意。微圆的脸庞,敏锐的眼神,头顶微有谢顶,外貌依稀可见耀邦先生的影子。中等身材,戴着一副眼镜,略显温文尔雅,散溢着一股浓郁的书生之气。
对于胡德平先生的有关情况,我们未来胡家之前,市委领导已经多次断断续续地向我们简要介绍过。
胡德平先生的夫人安梨,是中共中央前组织部部长安子文的女儿,清华大学的高材生,长期在学术界工作,一度出任厦门市副市长,但随后便又回归学术界。
耀邦先生对子女要求很严,在耀邦先生生前,国内随着经济开放,出现了一股高干经商热、出国热。然而,这些热与耀邦先生家庭无缘。耀邦先生生前,家庭成员中,没有一个人是经商的,胡德平、胡德华的工作、职务,简直无法与其他一些高干子弟相比。胡德平先生虽然一直是全国工商联的副主席,但工商联纯粹是个清水衙门。
"让张家港的同志等久了。" 胡德平先生走进客厅,热情地伸出手来,与我们一一握手,"本来可以早一点回家,临走时,被一件事情耽误了。" 胡德平先生的态度,很是诚挚,言语举止间流露出一股浓厚的平民气息。
我惊讶地发现,胡德平先生竟然有些轻微的口吃。据传,耀邦先生、胡德华先生,也都有过轻微的口吃,抑或这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的结果。
我们将鲜花敬献于耀邦先生的画像下,以此来寄托我们对这位一代领袖的缅怀之情。千古功过,后人评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心中永远装着一个平民领袖。
现在的寓所,与中南海一墙之隔,有一扇边门与之相通。1987年耀邦先生总书记辞职后,但仍担任政治局委员,他平时去中南海工作,进进出出走着便是这扇边门。
胡德平先生呼来警卫员,要求打开那扇边门,陪同我们进中南海看看中央首脑们办公的地方。我倒很乐意进去看看,但我们的那位市委领导婉言谢绝了。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愿意太麻烦胡德平先生,二是时值傍晚,黑不溜秋的,进去也看不到什么东西。
在市委领导汇报工作之际,我时不时地凝视那幅醒目的耀邦先生遗像。耀邦先生神采奕奕,谈笑风生,音容宛在,仿佛耀邦先生就在眼前,朗朗笑声在客厅回荡......
我在北京有一次打的,曾向"的哥"试探地询问北京老百姓对耀邦先生的评价。
北京的"的哥"都能侃。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流传北京街头巷尾的故事。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据说,最后两个走上主席台的,便是"二胡(华)":前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这两位下台的前"一把手",一前一后,走上主席台。此时,全场所有代表自发起立,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欢迎这两位前"一把手"走上主席台。代表们的热情鼓掌,远远超过了现任主要领导人的出场。
我现在无法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中国老百姓历来对这两位党的前"一把手"寄予同情之心。
1981年6月27日-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会会上,胡耀邦先生接替华国锋先生,出任中共中央主席,一跃成为中共新领袖。这是邓小平先生的"杰作",他力荐耀邦先生担任中央主席,并对耀邦先生说要"当仁不让"。明眼人早在一年前就已看出了这种"苗头"。
胡耀邦第一次引世人注目,是在1978年12月18日-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后来被誉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上,耀邦先生增选为政治局委员,这是他第一次进入中共领导核心层。随后在政治局会议上,对耀邦先生的分工作了明确规定:胡耀邦主管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和宣传工作,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并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胡耀邦的擢升,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集党、政、军权于一身的华国锋权力的一种削弱。
在1980年12月23日 -29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增选胡耀邦、赵紫阳两人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时,还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从此,开始了"胡赵担纲"的政权局面,代替了"华(国锋)汪(东兴)体制"。尽管此时,华国锋还保留中共中央主席的职务,但他的主席地位已经摇摇欲堕了,华国锋被迫辞职已成了公开的"秘密 "了。
就在这次五中全会召开前的12月5日,一份《中央政治局会议通报》,发到了党内高干的办公桌上,《通报》在通报了华国锋的"五条错误"的同时,还向党内通报了政治局会议决定向十一届六中全会建议,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委员会主席。
在华国锋先生即将辞职而未辞职的这一段"真空"时期,由胡耀邦"过渡性"地出任总书记,实际上已经全面主持中共中央工作了。这位在中共历史上权力最集中的"英明领袖"的职务,终于被胡耀邦、赵紫阳、邓小平三人所"瓜分"。
华国锋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不过从十二大至十五大,华国锋一直为挂名的中央委员,除此之外,不再担任任何别的职务。在十五大上当选的中央委员中,只有华国锋、江泽民两人年过七旬。
历史淘汰了华国锋,历史选择了胡耀邦。
by 张义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