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静态消沉的音韵句法关系:解读罗隐的“鹦鹉”
“鹦鹉”巧妙地运用了消极否定的音韵句法关系来烘托诗人沉郁悲愤的心境,其形式与内容达成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罗隐
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
语得分明出转难。
从题目到结尾,全诗笼罩着一股愤怒而又无奈的气氛。供人玩赏、模仿人话的鹦鹉,不仅被琐在精美的笼子里,而且身上的毛羽还被剪得残缺不全。诗篇一开始便点明了寄人篱下、任人摆布的可怜可悲的境况。
每行诗句几乎都有负面灰暗的字眼:“残”、“寒”、“难”叠韵,an韵是含义丰满的象声。与ang韵不同,an韵形象暗示了意气消沉的叹息,而韩愈诗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听颖师弹琴>>)的ang韵则体现了豪迈坚定的气魄。此外,“残”、“寒”、“难”充做谓语的形容词,描述状态、情感或性质,属静态动词。“恨”和“用”前面被冠以“莫”和“不”,更是静态加否定,凸显了现实的蛮横无理和心中的无能为力。被视为动态动词的“语”和“出转”也因“不用”和“难”的限制而失去积极、流动的意义。
第一、三句不仅是否定句式,而且第三、四两句又相互构成合情合理的悖论。悖论是一种看似自相矛盾,甚至荒谬,却符合真实情况的陈述。语言本来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对话,可竟然不能明说,因为“语得明白”会招致麻烦,那么还不如保持沉默。这样,语言对事物的阐释功能已经转变成为毁坏功能,可见人际的猜忌和人性的扭曲。鹦鹉如一面镜子,照出了诗人难言的窘境,劝鹦鹉就是劝自己。
诗歌用浅易明畅的语言,托物拟人,借向鹦鹉的说话形式批判时政,尽情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懑不平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