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刘禹锡和”梦得诗”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刘禹锡和”梦得诗”

ZT自刀客论坛

刘禹锡和”梦得诗” BY DINGDONG (丁丁/一丁)

刘禹锡, 字梦得, 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 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 与白居易同时, 历史上也一向以”刘白”并称. 除了作为杰出的诗人之外, 一般认为, 刘禹锡还是当时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一位早年锐意进取的”改革派”和中晚年后颇有地方政绩的州府干员. 这里着重介绍的是作为诗人的刘禹锡.

刘禹锡的诗, 现存八百多首, 而且各体兼备, 均有脍炙人口的佳作. 按题材, 一般把他的诗分成四类:寄托身世讽刺时事的讽喻诗; 民歌式的竹枝词, 踏歌词和浪淘沙词以及杨柳枝; 吊古伤今的怀古诗; 以及酬唱之作. 其中, 以竹枝词和怀古诗尤为突出. 事实上,在唐代大量客套的应酬诗里, 刘禹锡占有不少个性十分鲜明的好诗好句. 对此, 白居易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 若妙与神,则吾岂敢?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矣!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持…” (转引自《旧唐书•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下面就不分类别, 摘取几首代表作, 和大家分享.

(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冬, 刘禹锡卸和州任, 与白居易在扬州”初逢”. 当时刘白两人都已五十五岁, 刘禹锡更是外放了二十多年(中间虽被招还数月, 以及一度为母守丧, 称”丁母忧”, 但多数时间远离两京). 当时, 白居易”即席”写有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感叹“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在答诗中, 简短的几句, 就概括了自己此前二十余年的际遇, 对友人的凋零乃至物尽人非的感叹, 以及对白居易知遇的感激和隐隐的对今后的期许.

从唐顺宗永贞元年”八司马”外放开始, 经元和十年的短暂招回, 旋再外放边远州府, 历经约二十三年. 期间, 刘禹锡作过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 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和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并经历了政敌的打击, 朋友的早逝, 老母的故于它乡异地(连州). 当梦得辞别白居易回到东都洛阳后, 遇到了当年也是”八司马”之一的韩泰, 就随口说出了更具体的”切肤”之痛, “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江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之一). 从洛阳转京城长安赋闲其间, 重听旧曲, 诗人对比前后身世, 曾写有几首绝句, 读来甚有味道.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与歌者何戡). 当然, 也有自嘲之作, “二十余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 这”二十余年”的代价, 诗人是牢牢记住了.

(二)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二十余年”的外放, 诗人虽然所付代价不小, 但犹如脑后长了”反骨”, 念念不忘”旧事重提”. 当诗人一回到久违了的大唐都城, 就再游了玄都观. 二十八字之外, 还特意写了比诗还长的序(引), 可谓痛快淋漓之至. 这首”前度刘郎”和”著名的”元和十年的那首《戏赠看花诸君子》成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招牌之作.

说起这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在历史上是个”多事之秋”. 就在这一年, 六月宰相武元衡上朝途中遇刺, 头无所终. 据说杀手是个和尚, 听来宛如一出武林故事. 白居易因此事上书”直言捕贼”, 被贬谪到江州作司马(今江西九江). 在此之前的三月, 元稹已被放到通州(今四川达县). 他写给白居易的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描述了当年贬官的可怕, 以至后来白居易自己想起来都会不舒服,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 况仆心哉! 至今每吟, 犹恻恻耳”(与微之书). 也是在同一年, 外放多年的“八司马”, 被陆续征招还京. 就在阔别京城十年之后, 刘禹锡游览了玄都观, 并写下了著名的”游玄都观二首”中的第一首,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据新唐书载, “…语讥忿,当路者不喜, 出为播州刺史”. 唐朝时候, 播州(今贵州遵义)”极远,猿狖所宅”, 刘禹锡尚有八旬老母在堂, “不能往,当与其子死诀”. 最后还是经诸大臣的求情, 才改放”地也不近的”连州的.

那个年代, 大臣外放, 即便是委以重任, 也要提防可能的不测, 何况”深深得罪了”宪宗皇帝的刘禹锡. 记得后来梦得写给离开长安的令狐楚的一首诗里透露过这种感觉,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此诗的深义, 尽在后两句, 尤其在第四句上.

(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之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人的外放, 是一种不幸, 但对诗坛和以后的读者来说, 也是一种幸运. 正是诗人被长期贬谪在外, 才得以接触到社会底层, 才能了解到各类的风土人情. 在朗州和连州其间, 诗人曾写有非常出色的”采菱行”, “竞渡曲”和”插田歌”, 但都不如他在夔州时写的十一首”竹枝词”那么有名. 北宋黄庭坚曾说其”词境高妙, 元和间诚可独步. 道风俗而不俚, 追古昔而不愧”. 这些”竹枝词”连同后来的”踏歌词”和“浪淘沙词”, 或写情, 或咏山咏水, 或感叹世俗的险恶, 词句浅白流畅却不入俚俗, 其明快清新为诗坛平添一格. 不仅“武陵夷俚悉歌之”(见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 而且影响当时, 直达当代. 在物欲横流已”司空见惯”(赠李司空妓)的今天, 当我们读到”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词九首之七), 谁会说千百年来有根本的改变呢?

顺便地说, 诗人作于苏州其间的乐府体”杨柳枝词”, 也非常有名, 但风格迥然不同. ”杨柳枝词”, 每首紧扣”杨柳”, 运用对比, 反映主题. 例如, “炀帝行宫汴水滨, 数枝杨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杨柳枝词九首之六), 就是一首咏古的佳作, 有人认为不输于诗人著名的”金陵五题”. 另外, 一首“春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杨柳枝), 又令多少人无限感叹, 细读之下, 又有多少回味.

(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陵五题之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到刘禹锡, 自然会想到他的怀古诗, 他的” 金陵五题”, 特别是”五题”中的前两首”石头城”和”乌衣巷”. 据说白居易十分欣赏”五题”, 尤其是第一首,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金陵五题之石头城). 诗人自己在诗前的序里讲, 乐天读”石头城”后认为“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余四咏虽不及此, 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的确, 这寥寥数言, 写尽朝代的兴衰与人事的代谢, 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两宋有几位精通音律的著名词家, 周邦彦是其一. 周曾有一曲”西河•金陵怀古”, 吟咏古城金陵, 全篇意境完全取自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中的诗意, 甚至直接用了诗中的句子. 对比起来, 古曲“西河”缘于唐韵, 入”大石”调, 有一百零五字, 唱起来一定哀回婉转. 但人在座中, 塞给了太多的描述, 减少了听者自己应该拥有的想象. 这就是两者的差别.

诗人另有一首”五律•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从另一个角度, 申明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 而非地势. 荒淫腐败的朝廷, 再好的地形又有何用呢. 另从作诗的角度, 起始连用四个地名, 衬托以江潮落日新草旧烟, 由而转出下半首, 丝毫不见痕迹, 堪称五律中的杰作.

除却金陵诗, 诗人还有两首怀古诗非常出名. 其一是和”竹枝词”作于同时的”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全诗”句句精拔”(清纪昀语), 盛赞”先主”的贤能, 而讽刺”后主”的不肖, 似乎隐藏着本朝”太宗””宪宗”的对比(“宪宗”对梦得的成见极深).

再就是”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骊龙之珠”, 以磅礴之势起, 再次指出”地形”不足恃, “王气”不能凭. 此诗在技法上的”启承转合”, 处理得炉火纯青, 堪称七律中的”极品”. 当时的唐室, 除了朝上的”牛李党争”, 还有两大内患. 一为”宦官”, 再是”藩镇”. 早在”西塞山怀古”之前, 就有”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吴元济的故事, 为此远在连州的诗人还写了有名的”平蔡州三首”来称颂. 值写”西塞山怀古”之际, 各地的” 藩镇”犹有自立之心. 这首诗, 甚至隐含了”分裂割据”的”必定不能持久”, 这和诗人一贯的思想是一致的.


(五)"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人们论及刘禹锡, 往往提到他一生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朋友, 前期的柳宗元, 晚年的白居易. “白柳”两位, 生前身后, 都是享有盛誉的人物. 非常可惜的是, 比梦得还小一岁的柳子厚”英年”殁于柳州贬所, 没有看到他所期望的”皇恩若许归田去, 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的那一天.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年, 之前两人的心灵轨迹似乎并未相交, 但一朝”扬州初逢”, 两人的关系开始日益亲密. 是否元和十年的类似经历起了作用, 不得而知.

除去那次酒席上的赠答, 刘白也曾携手同游扬州,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半月悠悠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 共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与梦得同登栖灵塔). 两个半百之人, 惺惺相惜之态可掬. 就在那次相遇之后, 刘白两人入朝出府, 或分驻两地, 或同居洛阳, 唱和不断, 友谊日深. 从”闻新蝉”, 伤故友, 到”嘘寒问病”; 从游春, 邀酒, 到相互调侃, 读来充满温情, 机智, 和风趣. 梦得达观睿智, 诗出每有新意, 或以乐观向上的姿态看待生活. 例如,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就唱出了人间普适的规律.

晚年的诗人, 不仅赋闲, 而且多病. 但从这首广为称颂的“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诗中,, 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却是一反悲秋的古调, 唱出昂扬向上的”雄健之声”. 难怪沈德潜会说, 此诗”英气勃发, 少陵操管, 不过如是”.

唐武宗会昌二年秋, 刘禹锡以七十有一卒. 老而丧友的白居易曾写有”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痛哭流涕之状跃于纸上.

诗人虽然不象他的老友白居易那样”开宗立派”, 封侯赠谥, 却也过七十得高寿, 获赠户部尚书. 不再象当年那样漂泊奔波, 也最终没象他的朋友柳宗元那样殁于异乡. 更重要的, 他晚年获得了新的知音, 不再“长恨人心不如水”.

抚今追昔, 刘禹锡之后, 差不多历经一千二百年, “梦得诗”不仅及宋及清, 而且影响到现代的很多诗词爱好者. 很久以前, 在读过一本”刘禹锡评传”之后, 本人曾用新韵写过一首”刘禹锡”, 其中有联”慷慨一生和白柳, 奔波四地唱竹枝”, 虽不入流, 却试图概括刘公”精彩”的一生. 记得这首旧作中还有一句, ”为人不怕刘公老, 展卷应读梦得诗”, 至今我仍然这样认为.



是非是我非我
2006-9-29 09:0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秋词》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9-29 11:1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3  

on time.


2006-9-29 13:0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诗苑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