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说词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dingding


#1  说词

前面的话: 关于词, 立蒙和乐飞两位先生, 先后写有充满激情的读后介绍, 有不少精辟的议论. 以实例为依托, 尽展渊博之学识, 潇洒之文笔, 结合自身异常强烈之感受, 虽见仁见智, 读来却很有感染力. 这里只是本人业余读诗词的一点感受, 平时记在那里, 不作赏析, 并多借他家之言. 算是从自身的感觉出发, 凑个热闹.

说词

大家都知道, 词兴于唐, 历五代而盛于两宋. 一般认为, 词主要源于乐府和民间文学, 是一种配乐能唱的乐府诗. 其实, 唐代的一部分诗就是可以合乐而歌唱的. 除了”旗亭画壁”的传说, 也有例子证明一些著名诗人的诗能用来演唱,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题又作”渭城曲”)谱入乐府作送别曲, 其中最后一句反复叠唱, 称”阳关三叠”; 再如元稹的《重赠》自注和诗句”休遣玲珑唱我诗”. 源于民歌的”竹枝词”, 更是原本可以唱的.

也是在唐代, 因为民族的融合和贸易的昌盛, 各种民间音乐和西域文化相结合, 产生了无数动听的新乐曲.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描述的惟妙惟肖的琵琶, 就是西域音乐的主要乐器, 也成了唐教坊曲中的主乐器. 正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说, “自开元以来, 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从宫廷到民间, 都很流行. 可以说, 词的创作和产生, 就是配合这种形势. 当时人们把词称作”曲子词”或干脆就叫”曲子”. 词比诗更具音乐性, 这种形式原本就是”为了内容服务”的.

源于唐的词多短小, 有的和七绝类似. 最著名唐词是《忆江南》, 白乐天和刘梦得都有佳作; 此外知名的还有《浣溪沙》,《临江仙》,《破阵子》,《蝶恋花》, 《虞美人》, 《西江月》以及《雨霖铃》和《菩萨蛮》. 另传李白有《忆秦娥》, 又说《念奴娇》实始于唐, 还待确认. 当然, 唐也有”大曲”, 大概是”专业”的曲子或”国曲”, 非一般人所能为. 有些”大曲”后来裁成几截, 仅取其一段, 例如《水调歌头》和《剑器近》等. 唐五代以后, 文人调制的慢曲长调很盛, 《忆江南》也变成了双调, 例如苏东坡的”超然台作”.

正因为词和音乐这种极其密切的关系, 词在声律和形式上非常严格. 每个词牌都有其固定的形式, 所谓”调有定句, 句有定字, 字有定声”. 有时, 字不仅分平仄, 还要分四声. 例如, 著名的词牌《满江红》和《念奴娇》虽都入仄韵但都例用入声; 《水龙吟》这样的词牌甚至要求具体的句式和领字要用去声 . 正如大家常见的, 词的句子多数是长短不齐, 韵位也不同, 用来配合乐曲的节拍, 又叫”长短句”. 宋词大家辛弃疾的集子就叫《稼轩长短句》. 按谱上声律的束缚来填字, 就是”依声填词”. 词或激昂或深婉, 去决于谱调. 据说, 南宋以后, 词就脱离了音乐而成了独立的体裁, 但”按谱填词”的方法, 一直为后世所用, 直到今天.

现在介绍词选, 都会提到温庭筠, 韦庄, 冯延己, 李煜, 晏氏父子, 欧阳修, 柳永, 苏轼, 秦观, 周邦彦, 李青照, 辛弃疾, 张孝祥, 姜夔, 吴文英, 和张炎这么几个人. 大致的划分, 温韦冯李, 基本代表了晚唐和五代词; 词至晏欧, 时有佳作, 却仍不脱五代冯延己”雍容典雅”的路子. 如果说柳永”流连坊曲””变声变调”, 把”市井词”推到了一个高峰, 虽经苏东坡(1037-1101)的矫枉, 多写”风月相思, 羁旅行役”的文人词最后还是完善在周邦彦(1057-1121)的手上. 有人说, 词在北宋, 清真居士周美成是文人词的”集大成者”. 这主要是从词的艺术形式上说的, 周词确实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喜欢他的风格.

词发展到了南宋, 随着国运的更加不堪, 在出现了继承东坡遗韵的辛稼轩(1140-1207)这一高峰之后, 继而出现了所谓的”格律”派, 主宰了其后百年的词坛. 这一派的特点是, 在词的创作中力求词句”雅正工丽”, 音律”和谐精密”. 该派继承了北宋周邦彦的偏重形式, 把词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更圆熟更严谨的阶段. 一般认为, 代表”格律”派的起始和终结的两位词人分别是姜夔(1155?~1221?)和张炎(1248-1302). 姜白石, 现在看来是个”站在历史交接点上”的人物, 走的正是介于周辛之间的路子, 处的时代既是宋词艺术归于圆熟的开始, 也是宋词本身走向衰落的开始.

(待续)


2006-8-30 14:26
博客   编辑  引用

wxll

#2  

请接着说。


2006-10-2 09:0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诗苑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