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李兆阳谈诗之十六: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水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zhaoyang

#1  [原创]李兆阳谈诗之十六: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水

李兆阳谈诗之十六: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水

水与土地,是生命的主题,也是文学的主题。在近代现实主义盛行之前(现实主义以土地为生存的现实主题),水是中国文字的主题。男女幽合,则有“待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三百。淇水》);男女相思,则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蒹葭》)。曹植《洛神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有笔者自己的诸多文字如《水乡》等,这些是水给中国的文人情思。屈原投江,李白落水,这些是水给中国文人死后的安慰。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文人为水生,也为水死。至于普通百姓,国难当头,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又是水激励中国民众保家卫国。每次想到或写到《黄河大合唱》,常常禁不住要热泪盈眶。想到黄河大合唱就想流泪,这点让笔者自己也莫名其妙,这与其说是笔者如何爱国 -- 我实际上连《黄河大合唱》都不会唱,不如说是《黄河大合唱》能唤醒笔者作为中国文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中对水的依恋。我们常说土地是人类的母亲,不妨说水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母亲,所以我们称黄河为母亲河。

实际上,中国人对水的依恋,朔其源,当与中华文明的源头在黄土高原一带有关。陕甘中原一带缺水,水自然成为先民生活的中心:由水的地方,就有出产,就有生命。这是对水依恋的源头。所以,中国几千年来,虽然水灾无数,水在人民的观念中,依然那么美好。以至曹雪芹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而在《老子》中,水成为“道”的载体或者“道”本身,所以有云“水几近于道”。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对水的依恋之深。

西方对水的观念,却和我们中国人对水的观念和对水的依恋大相径庭。古希腊的海神波塞冬,是被新一代神明宙斯他们打败的老一代神明。但这个被废的波塞冬并不具备同属老一代神明的普罗米修那样的道德形象,好事坏事都做。在古希腊神话中,海的形象还和迷人、却害死水手的海妖塞琳连在一起。至于犹太基督教创世故事的大洪水,曾经毁灭了整个世界,更让水和神的责罚连在一起。

因此说,对水的依恋,是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中有别于西方审美情趣的重要特点。

谈到对水的依恋,不能不谈到东方和西方对女性美的感受的区别。中国人对女性美的感受,是以水为参照物的:清、纯、柔顺等等。我们形容美丽的女人,常常用“美如秋水”,“柔情似水”,“水一样的温柔”,“水灵灵”等等词汇。比如说,郁达夫把自己少年时代对邻居赵家女儿的情感形容为“水一样的清愁”。而西方文字中,对美丽女人的形容,最好的字恐怕是“charming”,“captivating”等等,就是“迷人”、“魅人”。这些形容词,有强烈的迷惑、捕捉、消解的味道,几近于中国武侠小说中常用的“消魂蚀骨”或者“狐狸精”,有相当程度的“死亡”的内涵。比如说,男人在骂女人的时候,常常会用“sucker”,而“Sucker”这个词的动词,是“suck”,原意是“吸”,也是西方人表达自己对某个人某件事不喜悦的常用词,而这些,恐怕都和章鱼吸盘的形象以及男女性行为过程中相关的现象有关联。西方人对女性的态度,显然没有中国人对女性那么虔敬、那么向往、那么形而上,这点和我们对西方人对女性的所谓的“骑士风度”、“绅士风度”等刻板印象正好相反。

先谈到这里。


李兆阳        2008年6至8月


2008-8-19 17:4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诗苑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