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兩會提案:10年恢復使用繁體字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yy

#1  兩會提案:10年恢復使用繁體字

  【按:何謂簡體字?無他,法定的錯別字是也。以“易學易寫”為代價,換取潦草、混亂、苟且、思維退化,乃至侵蝕國民之健康心理。罪愆無以復加也。固知漢字演化,非一成不變,然大幅度地以錯代正,亦祇有共產黨所可為哉。按照現行簡字之法則,筆者可以在一小時內再“簡”他千字。信手拈來,譬如“根”、“跟”、“哏”、乃至“更”、“梗”、“埂”、“哽”、“粳”、“骾”、“耿”、“硬”、“銀”、“垠”、“齦”等,一律可歸併為“艮”。

  每年“兩會”,均有提案恢復使用繁體字。當然亦有各種反對意見。反對意見立足於:1,簡體字易學易寫易普及;2,簡體字行之有年,難以回復。關於第1點,上段已有簡單回答。第2點,請以病人開刀為例曉喻之。

  某病人腹部開刀,切除了腫瘤,不期然,腸胃被粗心的醫生顛倒反接。無奈,經過多年的進食排泄訓練,生活漸趨習慣,遂成定局。可現在如果要再開刀,把接反了的腸胃再接正回來,反倒令其痛苦。這沒錯。但是我們設想一下,此病人的兒子孫子該怎麼辦?錯位的腸胃不會傳代,而文字則是代代相傳的呢。】



政協委員潘慶林建議10年恢復用繁體字

轉自網絡/高山報導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恢復使用繁體字,原因有三:比如愛字,繁體字裡有個「心」,簡化後,造成「無心之愛」。二、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所以這個問題已經漸漸不存在。三、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現在台灣依然用繁體字,並稱其為「正體字」,深有意味,還要為「正體字」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祖國大陸方面造成了壓力。美國紐約的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謝選駿說,他支持潘慶林的這一建議,他指出, 簡化字破壞了漢字的傳統字理和結構。

  「簡化字其實是挺醜陋的。一個個字還不覺得,把整篇打印出來和正體漢字相比就覺得像個叫化子似的,缺胳膊少腿,像是一堆殘廢人,很難看,因為很多地方沒有邏輯。漢字的構成說文解字裡說有六書 ,有六種規則來構成漢字,結果簡化字把這個都破壞了。」

  謝選駿說,簡化字很多是一個簡化字代替幾個繁體字,將幾個意義不同,讀音相近的繁體字合併為一個字。這造成了人們在學習理解字義時的混亂。

  比如,皇后之「后」和前「後」的「後」現在都寫為「后」,造成字意混亂,「本來漢字有它自己的邏輯,有一套規則,把規則破壞了,就是不按牌理出牌。像過去赤腳醫生給人開刀把肌腱切開了,本來只能順著肌腱切,要豎著切不能橫著剪斷,否則傷口不能癒合了。漢字改革就是在中間橫切了一刀。」

  謝選駿指出,簡化字可以普及文字和減少文盲的說法並沒有根據,因為繁體字並不比簡化字難學多少,而且在目前電腦普及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逐步恢復繁體字。

  「我覺得沒起到這個作用,主要是毛澤東他想永垂不朽。他想把漢字改革了以後就做秦始皇,因為只有秦始皇才做過這種事情。但是,秦始皇是把六國文字變成一種文字,它的必要性在裡頭。把漢字破壞成簡化字,這完全沒有必要性。台灣沒有破壞漢字,他們的文盲率比中國的還低。這完全是個教育問題,不是文字問題。毛澤東的這個做法完全沒有文化,完全是一種野蠻的、軍閥的做法。」

  紐約的自由撰稿人董鼎山說,簡化字已經實行了50年,一下子廢除可能造成混亂,他自己原來是繁體字出身,後來也學會用簡體字,他建議兩條腿走路,現在的小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同時,也學習繁體字。

  「兩方面都學,像我們老年人現在已經學著會看簡體字了。就像白話文跟文言文一樣,以前開放白話文的時候,也有人反對文言文,覺得一般人都看不懂。但是,文言文跟白話文都同樣存在。所以簡體字、繁體字也可以這樣存在。」

  謝選駿先生則認為,簡化字和繁體字雙軌會造成更多的文字混亂,如果可能的話,恢復繁體字是更好的選擇。

  「但是,第一恢復繁體字的工程太浩大。第二,這等於是廢除蘇聯在中國統治的最後遺蹟,中共政權是否願意要打個很大的問號。中共政權願意的話,那當然,中國的文明、中華民族的列祖列宗都會歡迎這個事兒的。」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8 16:4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  

这是老皇历了,提议已经被否决。把简化字的功劳算在老毛头上,可是给他贴金了,言者缺乏起码的文史知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利器的革命


廖康



国人爱论道,很多人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加以价值判断,认为道高高在上,远比器重要。他们不知道,实际上,许多变革都是因为在下之器改变了才发生的。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盛赞“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者多,盛赞“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者少。人们对白话文革命的意义似乎还认识得不够。文白之争虽然早在三十年代就结束了,但一直有人在哀叹文言的废弃,并且反对普遍使用白话文。尤其在海外,提倡使用文言者绵延不绝。而反对白话文的前沿阵地攻击的主要目标就是简体字。前不久,中国的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学者争论激烈,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也表示,他一直预言中国大陆所使用的简化字会恢复为繁体字,这种信心从未动摇。虽然那建议没有通过,但从争论来看,有些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革命的一部分,对其最伟大的意义仍缺乏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革命革得最彻底、最成功的一部分就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里所说的文学首先包括了文字,而且恰恰是因为新的利器——白话文——普及了,才使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文学也因此而摆脱了以往的束缚。五四新文化运动集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浪漫主义运动硕果之大成,它才真正堪称中华文明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员主将是陈独秀和胡适;前者载道,是激进派的代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的中国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后者利器,是温和派的代表,推动白话文运动。当然,两者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他们都赞同使用白话文,胡适也载道,虽反对马克思主义,但他秉承杜威,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只是他认为应该“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他载的道直接体现在利器上,联合左右两派文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其主要战场在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内,主要对象是一批老古董国学教授,结果大获全胜,解决了我们文化落后的最根本问题。中国两千年来积累的国学从此走向死亡。早在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刚结束之时,蒋介石就在全国明文通告,取消国文,代之以语文,也就是用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一九五六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简体字正体字的法定地位。白话文和简体字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这两支利器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使用,普及了教育,促进了科技,也发展了文学;新文化运动大功告成。这是中华民族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超越了政治分歧,超越了党派斗争,超越了政体差异,其深远作用必将福泽万代,其伟大意义正越来越清晰地昭示在我们面前。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绩在利器的意义上,只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浪漫主义这三大运动成就之总和可以差相比拟。文艺复兴所利之器是欧洲的本族语,也就是欧洲各国百姓的日常用语。只因拉丁语是欧洲的官方语言,其它各国的语言被贬为方言,文人们不屑于使用,长期得不到发展。文艺复兴的巨匠们:但丁、佩特拉克、薄伽丘、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都使用本族语创作出了不朽的篇章,让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语开始得到尊严和地位。从世俗的意义上来说,宗教改革的最大成就是把欧洲百姓从拉丁文的桎梏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得欧洲各国的语言文字获得与拉丁语同样的尊严和地位及长足的发展。宗教改革的领导人马丁•路德因反对教会的一些做法——尤其是发售赎罪券,反对教会曲解《圣经》,而与教皇的权威产生冲突,最终导致他亲手将《圣经》译为德文,让广大普通百姓都能直接阅读《圣经》,并以《圣经》而非教皇为基督教的最高权威。以前欧洲的文人们,包括很多文艺复兴的大师,写正经文章还是要用拉丁文。莎士比亚有那么高的成就,还有人讥笑他“拉丁文欠缺,希腊文更少。”而一旦《圣经》——欧洲最神圣的书籍——都有了德文版本,还有什么不能用本族文字来书写呢?马丁•路德这先河一开,其它欧洲语言的《圣经》译本也相继问世。从此以后,欧洲各国的本族语便与拉丁文并驾齐驱了。而且,由于使用广泛,本族语的各类作品渐渐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超过了拉丁文作品。

这一变化的伟大作用无论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因为这不仅是使用什么语言的小问题,而是给予民众利器,释放出无穷创造力的大事。拉丁文和我们的文言文虽然有天大的不同,但它们对民众的束缚却是同样巨大。这两种语言都十分难学,拉丁文难在语法过于繁复,就连贵族和僧侣们使用拉丁文时都经常出错。且不说其它各国没有受过多年教育的普通人,即使是意大利的百姓也不懂拉丁文,就像中国百姓不会文言文一样。中国的文言文难在根本没有语法,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国学大师们常为怎么理解一段古文,甚至怎么断句而争得脸红脖子粗。学习方法基本上就是背诵和模仿古典范文。这样学习有双重束缚:首先是难学,缺乏系统规则,难以举一反三;其次是在思想上因循守旧。而且,文言文和拉丁文都与人民大众的口语严重脱节。在文言文统治中国的两千年间就像在拉丁文统治欧洲的一千五百来年一样,人们说的是一种语言,写的是另一种语言,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人民的才智因此而受到的压抑可想而知。相比之下,欧洲的情况还稍好一些。各国毕竟还有一些本族语的文学作品,很多人还可以用本族语通信交流。但中国的白话文作品仅限于几部小说和戏曲里的道白和插科打诨。而且在金圣叹评出“六才子书”以前,那些小说根本上不得台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前,中国是文言文的一统天下,绝大多数老百姓连最简单的书信都要请人代写。

虽然也有很多书信写得半文半白,但正式文章都用文言。用于书写的文言文,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运用和锤炼,形成其独特的文体:音韵铿锵、极度简洁、用词古雅、富于典故。文人们用文言记事、论政、作诗、填词,写起来中规中矩、得心应手。然而,也正是由于文言如此简约、如此精致,如此典雅,如此约定俗成,它不易于进行逻辑思维,不易于用来讲述故事或表达情感,尤其不易于用来塑造人物,更无法在文学中用来再现大多数人日常的语言交流。由于大多数文人都不屑于用白话做文章,白话文一直停留在话的水平上,没有真正提高为文。诚然,戏曲和评书大量运用白话,但说唱艺术主要是代代口传,也可能有些粗糙的话本,因未能广泛刊印流传,以致多数丧失民间。虽然在明清期间,出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等杰出作品,文人仍普遍轻视这些书籍,称其为“小说”,这些作品所使用的白话文还是未能登堂入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既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又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教育。他们不仅看到了国学和文言文对中国人民的束缚,也了解欧美人民摆脱拉丁文桎梏后所取得的长足发展。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是文化最基本的元素。毫无疑问,若想让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强大,必须让普通中国人受到良好教育。若想普及教育,必须首先建立与日常语言基本一致的文字。白话文正是这个载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功绩就是把白话发展为正式使用的文字,借鉴西方的语法使白话文有了规范,易学易用,不仅易于逻辑思维,同样易于文学创作。提倡白话文的海归先贤身体力行,运用白话文创造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广大人们,包括饱读诗书的学者和引车卖浆的百姓,都清楚地看到白话文的美、活力和尊严。让大家都认识到,若想发展中国的文学,我们必须运用活的语言,使其成为文字的主体。

这最后一条亦得益于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西方各国在文艺复兴之后,普遍经历了启蒙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当他们认识到自己曾经有过古希腊古罗马那么辉煌的传统文化之后,向古典学习,总结并遵循前人的写作规范,甚至模仿前人的风格,大量运用典故和所谓典雅的词语,都是自热而然之事。然而,文学和其它学科及事物一样,其生命在于创新。到了十九世纪,西方文人们对古典的信条和规范不甘于一味满足了。他们冲破理性的藩篱,欣赏奔放的感情,摆脱古典的陈词,喜爱民众的语言。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壮大,自由平等的实行,文人们主张用普通人的语言描写普通人的感情,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他们强调感情,而非理性;主张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而非重复文雅端庄的滥调。描写对象和描写方式都从贵族走向平民,从高雅走向通俗。然而,这通俗绝非庸俗,而是充满活力,充满对普通人的同情,充满对普通人生活的乐趣,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字。浪漫主义文学的这些特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与欧洲相比,我们似乎幸运的多;我们的文化几乎没有断裂,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过去。然而,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不幸,我们总是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之中,总是以“古已有之”而自豪,我们的传统文化经由传统载体——文言文——牢牢地拴住了我们的手脚和大脑。中国没有文艺复兴,而是一味地因循守旧,我们奉行古典主义奉行了两千年,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止。胡适在提倡使用白话文的“文学改良刍议”中还提出了著名的八大主张:一)需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讲求文法,四)不做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这八大主张中,第二、四、五、六、七、八与柯勒律治和华兹沃思有关浪漫主义诗歌的看法一脉相承,和雨果的小说和戏剧风格遥相呼应,与爱默生和梭罗提倡的理念及实践的文学志同道合。从此,中国文学也从帝王将相的殿堂和才子佳人的庭院里走了出来。

不要把这个功劳归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恰恰相反,正是那场痴迷的运动把这健康的文学发展一度带入歧途,走向极端。毛泽东于一九四二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张旗鼓地宣称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要用来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事业服务,为其政治路线服务。在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应该描写反映广大民众的生活这方面,毛泽东思想似乎与浪漫主义合拍,似乎秉承胡适的主张。但真理和谬误往往就是如此相似,而又如此不同。其不同就在于毛泽东否认了文艺的本体性质,把文艺变成了宣传工具。那些理想主义者们操着这个工具,犹如刑天舞干戚一般,盲目地杀向所谓的阶级敌人,最终也杀向自己。他们到农村肤浅地体验一下生活,就写出斗地主,闹翻身的小说。那类作品被用作土改的教科书和工作手册,使无数普通农民丧失勤俭积累的财产,使上千万所谓地主富农丧失无辜的性命。在那场血腥的土改运动中,革命文艺扮演了为虎作伥的角色。那些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的诗歌和文章鼓舞着人们投入一个又一个疯狂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连同那些笃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所谓知识分子,一道拖入灾难的深渊。

这场灾难未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这场灾难当然不是白话文本身所造成的。中国大陆的现代文学虽然走过一段弯路,但是中国的文字改革在大陆却获得了应有的发展,那就是五十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的简化字,及一九五六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赋予它正体字的法定地位。

其实,采用简体字并不是在共产党一家领导下取得的文字改革成就;而是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知识分子,共同达成的统一认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简体字只是在共产党当政之初获得了法定地位而已。当然,这一成就的确应该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劳簿上。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简化字早在南北朝就有了,《宋元俗字谱》里还专门收录了简体字。胡适在提倡使用白话文后不久也提出汉字形体需要大改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三年后,钱玄同等人提出了一套含有八种简化策略的汉字简化方案。一九二八年,胡怀深出版了第一部为简化汉字服务的专著《简易字说》。一九三一年,徐泽敏的《常用简字研究》出版;三年后,他又发表了《550俗字表》。同年,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出版。一九三五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的324个,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虽然半年后,民国政府教育部就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废止,但这只是暂时挫折,也是为了更加谨慎,为了让更多人能够逐渐接受简化字。随后,战争阻止了汉字简化的进程。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建立,就立即组成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五年后,发展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经过六年多的反复研究,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才决定简化515个汉字和54个偏旁,经国务院审定并批准宣布为正体字。

这批简化字得到大多数学者和使用者的衷心欢迎。胡适身在台湾,非但没有因为政见不同而反对大陆学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这一成就,相反,他为之欢呼,因为简化字与他所倡导的白话文的终极目的一致。这批字是依据汉字草书的简化规律而简化的,是参考流行数百年的简化字而推广的,是在白话文双音词取代文言文单音词之后,避免了同音字误解的基础上甄别鉴定的。胡适的赞赏代表了大陆以外多数有识之士超越意识形态的学术见解。当然,对简化字不是没有不同意见。大陆的反对派在反右运动中遭到政治打压更是不公道。但反对者的确是少数派,他们的意见无论如何也难以推翻一个事实——简体字的确有助于普及教育。大陆中国推行简体字仅十年后,文盲人口比例就远低于人均国民总产值相同时期的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至于其实用性和美术性,赞成简化字一派和反对派虽然都各有道理,但反对派没有能够提出简化字必须停止的任何理由。一九五六年在全中国实行简化字,在利器的意义上,可以说为普及教育、救亡救国而发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的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无疑,是中国的一场大灾难。浩劫过后,人们反思。追本溯源,有些人指责五四运动乃文革之始作俑者。对此,我没有研究,且不置喙。还有些人捎带着攻击白话文和简体字,把这些最不具阶级性,最没有政治色彩,最不含意识形态的文化工具说成是共产党的宠儿,说成是毁灭中华文化的祸根。对这类毫无文史知识、缺乏世界眼光的偏见,有必要指出其谬误所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民族主义日益抬头,近二十年来,国学似乎在复兴,左边冒出一个国学传人,右边封赏一个国学大师。其实他们连文言朗诵都不精通,文言写作也不通畅,国学都消失了那么多年了,哪里还有什么大师?反正大家的文言都不怎么样,冒充个国学大师出来混也并非难事。如果一些人有兴趣,研究研究国学,也没有什么害处。只要不再让经史子集占据教学的统治地位,不要让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充斥当今的课堂就好。至于那些连国学是什么都不清楚,仅凭似是而非的文言和众星捧月的书法而招摇撞骗者,只是他们和那些附庸风雅的高官及暴发户们才自诩风流,与民众没什么关系,与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也没什么关系;任他们自赏自伤、自生自灭也罢。但我们决不能为了国学而废除简体字,更不能走文言文的老路。

回顾历史,文言与白话的论战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结束,现在没必要,也不可能再次兴起新的论战,因为白话文已经没有对手。其实,文言文早已丧失了生命力,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让我们明白它已死去并给文言的棺材钉上了钉子。更重要的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先贤们,像普鲁米修斯为人类从天庭盗火一样,为中国人民建立、规范、推广了说写一致的白话文。就如同拉丁文让欧洲各国本族语所取代一样,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以后,教育迅速普及了,国民素质提高了,人民的创造力像泉水般涌现出来。不仅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文学艺术也日新月异。中国文学近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经超过前一千年所积攒的总和。虽然我们走过一段文艺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服务的弯路,但一朝利器在手,善事必将完成。即使是在革命和专政最严酷的时期,仍然有人在悄悄地写作另类文字,默默地翻译各国大师的作品。一旦严冬过去,百花立即盛开。而今,我们每天都在收获文理工科各个领域因为有了白话文才可能取得的丰硕成果。这是“之乎者也,子曰诗云”永远不可能企及的梦想,是用文言永远不可能梦想的现实。

2009年9月15日


2011-3-9 14:1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3  

老廖把民间的逐渐的简化和中共利用行政手段所进行的一次性的大规模简化混在一起啦。


2011-3-9 15:4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9 02:15 PM:
这是老皇历了,提议已经被否决。把简化字的功劳算在老毛头上,可是给他贴金了,言者缺乏起码的文史知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利器的革命


廖康



国人爱论道,很多..

  因為有否決,所以年年有提案,這個道理很難懂嗎?簡寫字起自五四,歷經民國、“新中國”初,均是提案。由誰將其推為實踐,強制執行?這個文史知識總該有的吧?言人者,先整己衣冠可也。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9 16: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杨林 at 2011-3-9 03:41 PM:
老廖把民间的逐渐的简化和中共利用行政手段所进行的一次性的大规模简化混在一起啦。

同意。豈止混在一起,簡直漿糊。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9 16:4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6  

国民党政府的法令也是民间吗?一个国家的文字改革能够只在民间进行吗?不要让对共产党的仇恨迷住你的眼睛,把学术问题搞成政治问题。

早在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刚结束之时,蒋介石就在全国明文通告,取消国文,代之以语文,也就是用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对此你又怎么说?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杨林 at 2011-3-9 08:41 PM:
老廖把民间的逐渐的简化和中共利用行政手段所进行的一次性的大规模简化混在一起啦。



2011-3-9 17: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山豆凡

#7  

我不会写繁体(正体)字,所以希望简体字的通用最好不要被政府改过来。
繁体字的文化值得保存和研究,但不建议反复,历史往前走,过去文化里的东西不一定要成为未来的实践。顺其自然比较好。
文字当然不仅仅是符号,但重新使用繁体字不不代表尊重和复活历史的精粹。


2011-3-9 17:0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8  

是谁在捣糨糊?请列举一下你所谓的年年提案。都有那些年提过?我在上面说的很清楚,缺乏文史知识是指把简化字的功劳归给老毛。

胡适在提倡使用白话文后不久也提出汉字形体需要大改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三年后,钱玄同等人提出了一套含有八种简化策略的汉字简化方案。一九二八年,胡怀深出版了第一部为简化汉字服务的专著《简易字说》。一九三一年,徐泽敏的《常用简字研究》出版;三年后,他又发表了《550俗字表》。同年,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出版。一九三五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的324个,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虽然半年后,民国政府教育部就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废止,但这只是暂时的挫折,也是为了更加谨慎,为了让更多人能够逐渐接受简化字。随后,战争阻止了汉字简化的进程。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建立,就立即组成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五年后,发展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经过六年多的反复研究,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才决定简化515个汉字和54个偏旁,经国务院审定并批准宣布为正体字。


怕你们眼神不好,摘出来:一九三五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的324个,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1-3-9 09:43 PM:

  因為有否決,所以年年有提案,這個道理很難懂嗎?簡寫字起自五四,歷經民國、“新中國”初,均是提案。由誰將其推為實踐,強制執行?這個文史知識總該有的吧?言人者,先整己衣冠可也。



2011-3-9 17:0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山豆凡

#9  

我觉得,繁体字本身文化深厚,隶书、篆体字、甲骨文等等也都有重要文化价值。但不妨将其作为单纯文化来对待,不太适合作为普遍工具来坚持。那样简单一些。
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部分社区团体习惯使用繁体字,这让繁体字除了文化本身又多了好多其它因素。


2011-3-9 17: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0  

不用客气,那些自以为会用繁体字的人也经常用错,而且一错再错,还不自知。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山豆凡 at 2011-3-9 10:05 PM:
我不会写繁体(正体)字,所以希望简体字的通用最好不要被政府改过来。
繁体字的文化值得保存和研究,但不建议反复,历史往前走,过去文化里的东西不一定要成为未来的实践。顺其自然比较好。
文字当然不仅仅是符号..



2011-3-9 17: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11  

楼主是在讲简体字,没有说白话文吧?白话文也许需要某种官方行为。

恐怕是你戴上了有色眼镜了吧?好像我只要反对共产党时期的作为,就是为了反共。或者为了表明自己“中立”,而可以为共产党的行为辩护。我反对的不是简化字,而是一次性地大规模的推行简化字。有很多字,包括偏旁部首,被简化得不伦不类,这是多数学者的共识。

简化字基本都是来自民间,用多了就流行了。你能举出哪个朝代政府像中国50年代那样大规模地推行简化字吗?也许秦始皇?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9 02:02 PM:
国民党政府的法令也是民间吗?一个国家的文字改革能够只在民间进行吗?不要让对共产党的仇恨迷住你的眼睛,把学术问题搞成政治问题。

早在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刚结束之时,蒋介石就在全国明文通告,取消国文,代之以语文,也就是用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对此你又怎么说?



2011-3-9 17:2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2  

是啊,就像甲骨文、金文一样。反过来说,复古为什么不回复到甲骨文?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山豆凡 at 2011-3-9 10:17 PM:
我觉得,繁体字本身文化深厚,隶书、篆体字、甲骨文等等也都有重要文化价值。但不妨将其作为单纯文化来对待,不太适合作为普遍工具来坚持。那样简单一些。
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部分社区团体习惯使用繁体字,..



2011-3-9 17:2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山豆凡

#13  

也可以思考一下其它语种变革中的政府举措。比如说英语中的thee,thy,thou,thine等用法。
另外,1930s到1950s,中国大陆地区的文盲率大概多少?


2011-3-9 17:3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1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9 02:08 PM:
是谁在捣糨糊?请列举一下你所谓的年年提案。都有那些年提过?我在上面说的很清楚,缺乏文史知识是指把简化字的功劳归给老毛。

胡适在提倡使用白话文后不久也提出汉字形体需要大改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三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的324个”,比起515个字和54个偏旁(54个偏旁又影响了多少个字?)来,是小巫见大巫了吧?并且还被“废止”了。

可以说,几乎每种文字都在演化。简化字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其中有些简化字已经被非正式地使用。但像56年那样运动式的大批简化,难道不是中共首创?


2011-3-9 17:3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5  

看来眼神还真是不好,再抄一遍:一九三五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的324个,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

白话文和简体字是新文化运动产生的两个结果,后者离不开前者。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杨林 at 2011-3-9 10:25 PM:
楼主是在讲简体字,没有说白话文吧?白话文也许需要某种官方行为。
简化字基本都是来自民间,用多了就流行了。你能举出哪个朝代政府像中国50年代那样大规模地推行简化字吗?也许秦始皇?



2011-3-9 17:3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1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9 02:34 PM:
看来眼神还真是不好,再抄一遍:一九三五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的324个,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

白话文和简体字..

谁的眼神不好?楼主只涉及到简化字,你却扯进一大堆白话文,我回你的那个帖子,你不是在谈胡适在提倡白话文?关于你说的324个简化字,我前面已经回了。

BTW,我不认为恢复“正体”字是现实的。但56年的简化字运动,的确是扩大化了。


2011-3-9 17:3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7  

所有对第一批简体字的指责都出于个人偏爱,我还没有看到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指出那些简体字怎么会影响交流或产生误解。那些简化字是学者们经过几十年研究才达成的共识。谁要是不服,就正经写篇论文。这样随随便便骂两句,谁都会,但是没道理,说服不了任何人。


2011-3-9 17:4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8  

白话文和简体字是新文化运动产生的两个结果,后者离不开前者。你不是每天都在用简化字和白话文?不懂你说什么恢复简化字。泛泛地说扩大化了很容易,好像你比那些专家,比胡适还懂行。请具体说说哪些字属于扩大化的范围?量你也说不出来。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杨林 at 2011-3-9 10:39 PM:

谁都眼神不好?楼主只涉及到简化字,你却扯进一大堆白话文,我回你的那个帖子,你不是在谈胡适在提倡白话文?关于你说的324个简化字,我前面已经回了。

BTW,我不认为恢复简化字是现实的。但56年的简化字运动..



2011-3-9 17: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1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9 02:43 PM:
白话文和简体字是新文化运动产生的两个结果,后者离不开前者。你不是每天都在用简化字和白话文?不懂你说什么恢复简化字。泛泛地说扩大化了很容易,好像你比那些专家,比胡适还懂行,请具体说说哪些字属于扩大化的..

你不用抬出胡适来吓人。胡适也没有提倡把汉字简化得今天这个样子。
至于我说得出来,说不出来,不是你一“量”就能量定了。


2011-3-9 17: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0  

那你倒是说说呀。你不是说多数学者都那么认为吗?即使你说不出来,资料应该不难找吧?


2011-3-9 17:5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1  

The clock is ticking...OK, I'll give you 3 days.


2011-3-9 18: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2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9 05:08 PM:
是谁在捣糨糊?请列举一下你所谓的年年提案。都有那些年提过?我在上面说的很清楚,缺乏文史知识是指把简化字的功劳归给老毛。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虽然半年后,民国政府教育部就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废止,但这只是暂时的挫折,也是为了更加谨慎,为了让更多人能够逐渐接受简化字。随后,战争阻止了汉字简化的进程。..

這種自圓其說的唱詞,為甚麼不譜成曲,來唱搖滾?蔣介石要“更加謹慎”,到毛澤東手裡就擴大化了。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9 19: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2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山豆凡 at 2011-3-9 05:05 PM:
我不会写繁体(正体)字,所以希望简体字的通用最好不要被政府改过来。
繁体字的文化值得保存和研究,但不建议反复,历史往前走,过去文化里的东西不一定要成为未来的实践。顺其自然比较好。
文字当然不仅仅是符号..

歷史走到了今天,所以要找出一個穩妥的辦法來。就是我按語中所比喻的,腸胃錯位久了該怎麼辦?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9 19:5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2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9 05:40 PM:
所有对第一批简体字的指责都出于个人偏爱,我还没有看到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指出那些简体字怎么会影响交流或产生误解。那些简化字是学者们经过几十年研究才达成的共识。谁要是不服,就正经写篇论文。这样随随便便骂..

指摘別人偏愛,當心自己偏護。別人叫你“拿面粉來”,不看上下文,你該拿做飯的“面(應作麵)粉”,還是敷臉的“面粉”?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9 19:5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2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9 05:43 PM:
白话文和简体字是新文化运动产生的两个结果,后者离不开前者。你不是每天都在用简化字和白话文?不懂你说什么恢复简化字。泛泛地说扩大化了很容易,好像你比那些专家,比胡适还懂行。请具体说说哪些字属于扩大化的..

  簡體字離不開白話文嗎?手頭就有一本《古文觀止》,簡體字版。

  倒是該提醒你,簡體字離不開的是“拼音化”。簡體字初立,是為“拼音化”打前哨戰的。可現在“拼音化”運動銷聲匿跡了,簡體字飽受詬病,苦苦撐持。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9 20: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6  

你放的都是空炮,从第一帖开始,都是空洞无物,毫无学术价值的空话。要是你以为你比那些学者们都有本事,你就认真写一篇文章,讨论哪些简化字在哪种情况下会造成误解。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当然离不开上下文。给你一个单独的“打”字,你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白话文是简化字的基础,原因之一是文言文用单字,同音字太多,而白话文多用了双字词,避免了可能的误解,所以有些字才可以合而为一,但也不是像你那样把gen都合成一个。这些语言学上的常识,我还以为你早就明白了。

糨糊先生,哪些年有那提案?你说得出来吗?年年,可不是一两次噢,除非你去年才出生。


2011-3-9 20:1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山豆凡

#27  

顺便说一点观察---机场的语言提示在发生变化。以前显示的亚洲语种多半是日语和繁体字,现在简体字更多见了。

为什么说简化字是在给拼音运动打基础呢? 此话怎讲?

拼音,我猜不止一个系统,是为了标准化发音的,如果当作主要书面语言了,是不是和越南语有些类似? 拼音运动的背景和具体提议是什么?

另外,繁体字的总字数,和简体字的总字数,分别是多少(约摸)? 以繁体/简体汉字字典为例? 不包括词典/辞典。


2011-3-9 20:3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8  

"按照現行簡字之法則,筆者可以在一小時內再“簡”他千字。"

许多学者研究了几十年,根据草书,已有的简化方式和白话文的双音字,才简化了500多字和50多个偏旁。你一小时就简化千字,你这种牛皮和态度能够说服几个读者?


2011-3-10 00: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29  

说白话文运动,简化汉字,是为汉语拼音化作准备。我还是相信的,我家里有一本音
韵学的书,前言中就说,研究汉语音韵学,为汉语拼音化作准备。

就连音韵学领域都是的,当然这是大陆的书,台湾怎么样不知道。


2011-3-10 11:1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3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w at 2011-3-10 08:19 AM:
说白话文运动,简化汉字,是为汉语拼音化作准备。我还是相信的,我家里有一本音
韵学的书,前言中就说,研究汉语音韵学,为汉语拼音化作准备。

就连音韵学领域都是的,当然这是大陆的书,台湾怎么样不知道。

1951年春,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主张:见 毛泽东“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毛始祖在世时,中国的事情都得围绕着他的话转。虽然汉字拼音化不是他首先提出来,没有他的首肯,大家就不敢乱动。他一有了“主张”,有关人士就不敢怠慢。汉字的简化和合并,就是试图朝着拼音的方向,这才有56年那次大幅度的简化运动。


2011-3-10 12:2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山豆凡

#3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w at 2011-3-10 04:19 PM:
前言中说,研究汉语音韵学,为汉语拼音化作准备。

就连音韵学领域都是的,当然这是大陆的书,台湾怎么样不知道。

音韵学是说字的音和韵,为什么和字体的繁简形状有关呢? 繁体字不是也同样有音韵吗?

很多书籍的前言或序,都不是为书或其文化本身来写的,我觉得。如果作者曾为了某种运动来研究,那感谢他的成果,如果是好的研究,它的发现和推敲会难以被它要服务的运动所驾驭。

比如说,有些书在讲摄影,前言里可能会注明它的内容旨在为人民服务,为更好扑捉革命思想和永垂不朽。而许多年过后,摄影学本身仍然是摄影学本身。


2011-3-10 13:0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山豆凡

#3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杨林 at 2011-3-10 05:20 PM:

1951年春,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主张:见毛泽东“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它没能够实现,和毛泽东还说了好多别的没实现的东西,也许是类似的。而有些能够或已经实现的,未必是被他说出来的。


2011-3-10 13:0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33  

现在我想到的最荒唐的简化字是“听”。“听”居然是口字旁!
尸作为字头本来是身体的意思:屎,从身体出来的米;尿,从身体出来的水;屄,身体上的洞穴;……。死了的身体“死+尸”才是屍体。
雨字头的字,就只简化了两个:云和电(也许再加一个灵字)。电也就罢了,因为现在的电不再与雨有关,而云(这里说的是愿意,而不是比喻或引申)依然还是与雨有关。一个系列里就简化那么一两个字,也破坏了文字的系统性。

有时间再补充……


2011-3-10 14:2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山豆凡

#3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杨林 at 2011-3-10 07:29 PM:
现在我想到的最荒唐的简化字是“听”。“听”居然是口字旁!
尸作为字头本来是身体的意思:屎,从身体出来的米;尿,从身体出来的水;屄,身体上的洞穴;……。死了的身体“死+尸”才是屍体。

什么变化都有利有弊,或许放远一些看,全貌会更清楚。文字的演变,丢了一些东西,但丢失的同时,也有创造和更新。

“屎,从身体出来的米”,固然形象,也难免片面,不食米者,也可有粪便,如同“尿”,泪水汗水,同为“身体出的水”或液体,不可以做“尿”来讲,虽然有把哭说成挤猫尿的表达。那个“屄”,也比较牵引注意力,人身上有许多孔洞,但叫做屄的,却只有那么一个,还只有女人身上有。那个"屍"字,意思非常准确,尸字是代表身体,还是很有启发的。

我觉得,一个变化如果自然而来但又成了大势,那改变它的,不一定是个人或对某种文化的坚持,或放弃。


2011-3-10 14:4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3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9 08:16 PM:
你放的都是空炮,从第一帖开始,都是空洞无物,毫无学术价值的空话。要是你以为你比那些学者们都有本事,你就认真写一篇文章,讨论哪些简化字在哪种情况下会造成误解。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当然离不开上下文。给你..

  你這篇是學術著述嗎?這樣東拼西湊、人云亦云的貨色也能敝帚自珍?簡化字害了你呀。

  單獨的一個“打”字,當然有其基本意義beat,除非你把“答”字簡化成“打”,將它們混為一談。如果白話文是簡化字的必然基礎,那麼簡化字只能坐在白話文上。這倒是有點學術價值的味道了。但是不必對《古文觀止》惱羞成怒。

  “艮”字用雙音(筆者一篇未成稿就是說的雙音),當然不會“誤會”。我就親眼所見,牙醫生把“牙齦”寫成“牙艮”,可他還是讀的“牙齦”。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10 15:0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36  

  提案當然年年有啦,有些年還出好幾個提案呢。哈,你不會多年來只看到現在這個提案的吧?難不成你出生多年,今兒趕上兔年,才開的眼吧?既然你不是漿糊,自己找去。現在有google,應該不難找,除非你連漿糊都不如。我可不會陪你玩這個時間。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10 15: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3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山豆凡 at 2011-3-9 08:34 PM:
顺便说一点观察---机场的语言提示在发生变化。以前显示的亚洲语种多半是日语和繁体字,现在简体字更多见了。

为什么说简化字是在给拼音运动打基础呢? 此话怎讲?

拼音,我猜不止一个系统,是为了标准化发音..

錢玄同曾致力於將中文“羅馬字”化。失敗後便鼓吹中國人一律改用“世界語”。今天就連“漿糊先生”也不敢提這個了。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10 15:1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3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9 05:16 PM:
你放的都是空炮,从第一帖开始,都是空洞无物,毫无学术价值的空话。要是你以为你比那些学者们都有本事,你就认真写一篇文章,讨论哪些简化字在哪种情况下会造成误解。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当然离不开上下文。给你..

这里不是什么学术刊物,只是发表些观点,表达看法而已。

更不必要恼羞成怒,带着个人的怨气。


2011-3-10 15:2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3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1-3-10 03:15 PM:

錢玄同曾致力於將中文“羅馬字”化。失敗後便鼓吹中國人一律改用“世界語”。今天就連“漿糊先生”也不敢提這個了。

  毛澤東1936年在延安說:“我們非廢除中國方塊字不可。”他的設想,將來寫中文,就像英文那樣扭着寫。中國一“解放”,他就急着搞這個,要周恩來負責搞。周恩來知道“拼音化”的厲害,說:咱們分兩步走吧,先搞簡化,再來拼音文字。其實,同音字的兼併,的確是在給“拼音化”打基礎。譬如“後”、“后”兼併成“后”,將來就是hou了。這些情況,可去查找一下中國文字改革的相關資料。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10 15: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山豆凡

#4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1-3-10 08:30 PM:

  毛澤東1936年在延安說:“我們非廢除中國方塊字不可。”他的設想,將來寫中文,就像英文那樣扭着寫。中國一“解放”,他就急着搞這個,要周恩來負責搞。周恩來知道“拼音化”的厲害,說:咱們分兩步走吧,先..

我仍然没能理解上面提到的---汉字形态出现简化和拼音化或罗马化之间那种因果关联。

毛泽东想废除中国方块字,他可能那天喝醉了,也或许他期望统一世界的语言,更好传播他的思想。周恩来是个很为难的形象,一直以来觉得他走得特别艰难,像个刹车片,还不得不被轮子拼命地磨。


2011-3-10 15:4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41  

  上面說了,同音字兼併,將來一字一音了,拼音化就可一步登天了。這是畫餅充飢,一廂情願。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10 16: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42  

  熱中於簡體字的人,自五四,而民國,到今天的港臺,都是“有賊心而無賊膽”之輩,所以沒有禍及民眾。到了毛澤東手裡,情況就不一樣了。毛澤東是個冤大頭,因為他“無賊心而有賊膽”,——強迫人民使用簡體字,而自己大書其繁體字。民眾深受其害而無由自覺。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英明領袖”華國鋒。他倒是“既有賊心又有賊膽”。在他任上推出了“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二簡)”。他還身體力行,大書“二簡”,並在報刊上大曬其墨寶。譬如,“部”簡為“ㄗ”,“展”簡為“尸下加一橫”。豈料二簡不久便夭亡,原因是各方抵制意見很大。這太可惜了,不然華國鋒就是毛澤東第二了。

  如果華國鋒真成了毛澤東第二,那麼在座各位,不必客氣,早就是“二簡”(包括853個簡體字和61個邊旁)的忠實使用者了。其中最堅定的偏護者、最傑出的先進代表人物,當然非“漿糊先生”莫屬。

  這還沒完呢,“二簡”後面,還有“三簡”、“四簡”虎視眈眈地侍候着哩。我可以說,如果“二簡”不夭亡剎車,我們不用超過“五簡”,中文就變成了韓文、日文、越南文,乃至索馬里文、哥斯達黎加文、月亮文火星文宇宙文……。

  話說回頭,很有趣,筆者還保存着一本(可能還不止一本)“二簡”期間出版的書。現在回頭看,此書很是“妖艷”,猶如錯版的郵票,奇貨可居了哈。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10 16:1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4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杨林 at 2011-3-9 05:52 PM:

你不用抬出胡适来吓人。胡适也没有提倡把汉字简化得今天这个样子。
至于我说得出来,说不出来,不是你一“量”就能量定了。

  胡適確是一代豐碑,至今無出其右者。然而也不必拿他字字珠璣,一句頂一萬句。朱光潛就對他一些“白話詩”的說法,提出批評(學術的)。筆者粗見,朱批可立。大概時代在前進,思想學術觀念也在變化。

  說到白話文,我在一篇舊文中曾提到,將來或許對白話文運動會有重新評估。惜現在沒有時間將此串連成篇。留待以後吧。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10 16:2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44  

是啊,你信口开河,自己写不出来,又搜集不到所谓“多数学者的共识”,可千万别恼羞成怒啊。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杨林 at 2011-3-10 08:20 PM:

这里不是什么学术刊物,只是发表些观点,表达看法而已。

更不必要恼羞成怒,带着个人的怨气。



2011-3-10 16:5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45  

就知道攻击简体字的下一步是责难白话文,这种论调我在美国听得多了,可惜从来不成气候,而且声音越来越小。你要是自以为比胡适高明,写一篇文章来,让大家看看。没本事写,说这些空话,没有任何意义。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1-3-10 09:22 PM:

  胡適確是一代豐碑,至今無出其右者。然而也不必拿他字字珠璣,一句頂一萬句。朱光潛就對他一些“白話詩”的說法,提出批評(學術的)。筆者粗見,朱批可立。大概時代在前進,思想學術觀念也在變化。

  ..



2011-3-10 17:0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46  

究竟是谁有怨气?其实不言自明。还不是对这半个多世纪应用简体字,对近80年来应用白话文有怨气。怨气是失败者发的,胜利者有什么怨气?其实,你们两人用的也是白话文。要是写,恐怕也是简体字。你们的抱怨究竟有多么真诚?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杨林 at 2011-3-10 08:20 PM:

更不必要恼羞成怒,带着个人的怨气。



2011-3-10 18: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47  

看看你自己使用的所谓繁体字吧。知道哪有错吗?攻击简化字,正体字又不知该选哪个,真不知道你怎么书写。

通常我不会挑人家这种小毛病的,但这次得罪了。既然是谈文字,否定简体字,自己就应该能够正确使用繁体字。你以为利用计算机就保证你用对了?真要是写繁体字,还不定出多少错呢。你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吗?信口开河而已!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1-3-10 09:10 PM:
  熱中於簡體字的人,自五四,而民國,到今天的港臺,都是“有賊心而無賊膽”之輩,所以沒有禍及民眾。到了毛澤東手裡,情況就不一樣了。毛澤東是個冤大頭,因為他“無賊心而有賊膽”,——強迫人民使用簡體字,..



2011-3-10 18:3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山豆凡

#4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1-3-10 09:02 PM:
  上面說了,同音字兼併,將來一字一音了,拼音化就可一步登天了。這是畫餅充飢,一廂情願。

对不起我问个重复的问题。有领导人和被领导的人期望同音字兼并,即一,衣,医全变成拼音里的yi(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可是,为什么说这个拼音化的想法是简体字通用的推动力呢? 假使没有拼音的主张,简体字就不会被推广了?

简体字和拼音语言,这两者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支持学生应该特别开课熟悉了解繁体字的说法和主张,但不认为简体字是拼音化的前身。


2011-3-10 19:0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4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10 05:01 PM:
就知道攻击简体字的下一步是责难白话文,这种论调我在美国听得多了,可惜从来不成气候,而且声音越来越小。你要是自以为比胡适高明,写一篇文章来,让大家看看。没本事写,说这些空话,没有任何意义。


嗨,別打馬虎眼,這白話文的話題,是你牽扯進來的。甚麼時候學會揹上豬八戒的釘耙子了?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11 16: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5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10 06:02 PM:
究竟是谁有怨气?其实不言自明。还不是对这半个多世纪应用简体字,对近80年来应用白话文有怨气。怨气是失败者发的,胜利者有什么怨气?其实,你们两人用的也是白话文。要是写,恐怕也是简体字。你们的抱怨究竟有多..

  語文課本中有白話文,也有文言文,沒有偏廢,何來怨氣?怨氣是學術不端者的專利。就是那些號稱能寫學術文章,卻毫無學術價值的人。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3-11 16: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