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李兆阳谈诗之十一:中国文人的集体迷幻 -- 从《离骚》谈起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zhaoyang

#1  [原创]李兆阳谈诗之十一:中国文人的集体迷幻 -- 从《离骚》谈起

李兆阳谈诗之十一:中国文人的集体迷幻 -- 从《离骚》谈起



读《离骚》,常不以屈平之歌和哭为然:《离骚》中,屈原无论如何歌如何哭,无论如何牢骚,总还是奴才的歌与哭与牢骚。终屈原一生,无论是《离骚》、还是屈平自身的生命,楚怀王从头到尾都是主子,屈原从头到尾也都还是奴才。所以,屈原作《离骚》,无非是主子不要奴才了,奴才陈己好、言人非的种种而已。这是我这个现代人用现代的眼光看古人的时候带有的刻薄,本没什么好写的,但一部《离骚》,却为中国的文人带了头,牵扯中国的文字发展两千多年,笔者所以想谈谈《离骚》。

可以说,中国文字的牢骚传统,起自《离骚》。虽说发牢骚的诗歌在《离骚》前许多年便有了,比如在《诗三百》中,发牢骚的诗篇也偶尔能读到,但这类牢骚文字,在《诗三百》中,并不多,更未成为传统。中国文人们特有的牢骚、怨怼文字,如怨自己不遇明君,怀才不遇等等,始自屈平。

牢骚文字最大的缺失是让文字的主体和文章的作者剥离,如此,也就是让文章丧失了主体性。笔者曾经这样定义过文学和诗歌:文学实际上是作者的真实的生命经历,作者真实的生命经历诉诸文字,就是文学,就是诗歌 -- 举个例子,俗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何为乎?无非作者从文章中看到、体验到自己的真实生命,作者觉得自己的文章好,就是自怜自恋,人之常情而已 -- 当文字的主体和文字的作者不再是同一个生命体的时候,这样的文字实际上丧失了主体性,因为文字的主体从作者变成了另一个人、另一个事,不再是作者自己。所以说怨怼牢骚文字,就是没有主体性的文字。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熟悉的宫怨文字,就是很明显的没有主体性的文字:宫怨者,无非就是怨君王不临幸、叹年华空老而已,其主体是君王,而非作者自身。

历代对《离骚》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基于屈原在诗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但许多评论家们、或者所有的评论家们,或许都没有意识到,屈原所谓的忧国忧民,是缺乏主体性的、一种寄身在他人身上、他决性的、有气无力的忧国忧民,这样的忧国忧民,有强烈的逃避的成分。《离骚》式的这类忧国忧民,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表现的自觉、自决、自醒、自省的忧国忧民或者忧患意识比起来,其境界高低之别何止有千万里。

写到这里,笔者想到儒家的入世和“修齐治平”。可以说,一部《离骚》,加上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学和“文以载道”道统,构筑了两千年中国文字的基本框架。自《离骚》始,因为忧国忧民,加上儒家的加工,屈平成了衡量知识分子的标杆,历代中国文人们无不以屈平自居,忧国忧民。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离骚》式的忧国忧民,成为历代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逃避社会责任的温床、避风港、或者自我安慰的迷幻药,在这种自我陶醉式的忧国忧民之中,中国的文人阶层被去势,丧失了主体性,成为被动的、他决性的阶层,成了统治阶层的附庸。而另一个方面,儒家的入世,又让知识阶层又不能不忧国忧民、或者有忧国忧民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于是“忧乐关天下”就成了中国文人们自我迷幻的大醉杯。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文人的入世,并不出自自醒、自觉、自决性的忧患意识,而出自他决性的、非主体性德、附庸式的忧国忧民。这种入世,其实是没有主体性根基的入世;而没有主体性的根基,就缺乏责任意识。读者们可能都记得“文人无行”这句话,道理就在这里,这也是许多中国文字和许多中国文人的虚伪之所在。

中国文人的入世,没有根基,而中国文人的出世,也缺乏主体性。我们千五百年来津津乐道的“竹林七贤”,其出世、其放浪形骸,并非出于自身生命对世俗的排斥和格格不入而出世,而是对于司马氏代曹魏坐天下的不满而出世 -- 其实,放浪形骸旨在惊世骇俗,是入世的另一种方式而已 -- 如果司马氏没有去代曹魏坐天下,稽康他们是不会出世的。实际上,除了稽康,七贤们最后连司马氏也不反了,山涛最后投靠司马,作了大官,就是明证。可以这么说,我们所熟知的历代文人中,真正的隐士、出世者,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当然,这也是一个现代人看古人时候特有的刻薄,我们无需多谈。

现在回过头来谈文字本身,儒家的“修平治齐”的道学和“文以载道”的道统,造成中国文字的“本、用倒置”(请参见拙作《中国文字的本和用》)。所谓“本用倒置”,就是文字的“用”、也就是“功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中国文字。比如说,苏轼无论是才情和文字在我们熟知的唐宋散文家中都是首屈一指,而编撰家们却选韩愈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其原因在就于韩的道学,符合儒家正统,而让“忧国忧民”的文人们真心或貌似真心、合宜地膜拜。

先谈到这里。



李兆阳        2008年3月19日


2008-3-19 23:1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  

同意大诗人。:))


2008-3-21 16:1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zhaoyang

#3  

谢为力读啊。你们那里开花了吧?春风不度玉门关啊


2008-3-21 19:5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4  

大诗人又挑屈原的刺啦?屈原不只会发牢骚,还会九歌,还会招魂什
么的,最牛的是天问,九歌那山鬼,那云中君,何等动人?

我怎么觉得某人的梦游诗里面就有不少屈子的片段?

说句实在话,陶潜中厚,有论语趣,但不飞扬。屈子飞扬,有诗经风
,但不够中厚。庄子飞扬,且厚实,但非“诗”。。都是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烂昭昭兮未央。
搴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以后确实有点每况愈下了?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知北游》


2008-3-26 13:4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5  

大诗人一思考,文章就随之而来。

象罔写了成千上万的帖子,是不是在拒绝整体思考?:))


2008-3-27 10:1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zhaoyang

#6  

xw -- 就诗歌而言,屈平自然是大家,李四要挑刺也难:)),李四骂的是屈原之后、学屈原哭的文人们。比若说,宋玉的文字,学屈原哭,但无论其格和文采和屈原比起来,都差多了,遑论宋玉之后的那么多文人。


2008-3-27 12:2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诗苑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