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认同”的陷阱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冬雪儿

#1  [转载] “认同”的陷阱

“认同”的陷阱

刘再复 高行健(二00五年二月,巴黎行健寓所)


刘(刘再复):昨天我们讨论了慧能的思想方式与生命方式,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精神坐标和人格坐标。慧能的精神最核心的一点是独立不移。换句话说,慧能这一存在,是独立不移的思想存在。

高(高行健):慧能是一千多年前的人了,可是,中国近代却丧失了这种精神。个人的尊严,个人的自由表述,发出的个人独立不移的声音,这该是思想者的最高的价值,如今在政治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一个作家都很难发出这样的声音。

刘:你昨天讲得很好,作为一个作家,既然是一个独立不移的个体存在,那就不能为他人的认可而写作,当然也不能为大众的认可、市场的认可、权力的认可而写作。外在的评语,包括评论家的评语、大众的评语、权势者的评语,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自身内在真实而自由的声音,是独立而有价值的思想。作家当然也不能被“看不懂”的幼稚评论所影响。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真读得懂的只是少数,多数人是读不懂的。至今能走入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的文学世界的,也不是多数。有些人一辈子也进入不了卡夫卡、乔伊斯的世界。

高:写作不求外部力量的认可,这才有自由。另一方面,我们个人也不去认同外部力量。我觉得作家和思想者的基本品格不是“认同”,而是常常不认同。我一直把“认同”二字视为政治话语的范畴。我们作为思想者和作家,讲的写的是文学话语、思想话语,而不是政治话语。

刘:把政治话语和文学话语区别开来,非常重要。政治总是要求认同,也需要他人去认同。你必须认同我,否则就消灭你,这是强权的专制原则,与自由原则正好相反。这种“认同”的背后自然是政治利益,毫无真文学与真思想可言。

高:政治要求“认同”,如果无人跟随便玩不转。要求认同一种主义,一种时尚,一种话语,背后是权力和利益的操作。可怜的是不仅权势要求“认同”,而大众也要求作家去认同他们的趣味。弱者无力抗拒,只能跟随潮流。群众就这样跟随偶像,而成为盲流。如果作家也随大流,也一味去认同,也就无思想、无文学可言。

刘:你的《彼岸》告诉读者观众,既不能当大众的尾巴,也不能当大众的领袖。尾巴必须迁就、迎合,必须认同大众的意见,而领袖也必须迁就迎合。大众总是追求平均而达到多数。而思想者却注定是少数,是异数,是单数,一旦成为领袖,就没有突破平均数的自由,也就没有独立思想的可能。

高:拒绝当领袖,这一点特别要紧。《彼岸》的主人公这人就拒绝当领袖。大众找领袖,要找个带头羊。这人拒绝当这样的领袖。当领袖,就得进入权力之争,那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的权力之争和利益的平衡,会弄得人身心憔悴。政治权力运作机制注定要消灭异己,容不得独立思考。我们交往二十多年,我早就发现你也是一个拒绝充当领袖的人,二十年前就被推选出来当文学研究所所长,而你从来没有领袖心态,寨主心态,一上任就高举学术自由的旗帜,一旦举不了就毅然退出,选择逃亡。

刘:要独立思想,确实需要远离权力中心,甘居边缘地位。又想当领袖,又想当独立思想者,企图兼得鱼与熊掌,这绝对是妄念。思想的自由,表述的自由,是最高的价值。它在一切价值之上,这对我们来说,是须臾不可忘却的。有了这一基石,任何其他的东西,包括领袖的桂冠都可以放下。

高:一个人只要内心独立不移,浪迹天涯,何处不可为生?何处不能写作?说自己要说的话就是了,还认同什么?迎合什么?企求什么?

刘:当然,不迎合,不认同,就会陷入孤独。出国这十几年,我对孤独算是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从害怕孤独到享受孤独,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孤独正是自由的必要条件,孤独中与自己对话,与上帝对话,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何必他人的认可,何必去认同那变来变去的时尚和潮流?

高:这孤独是命定的,也是人的常态,不是坏事。甚至应当说,孤独是自由思想必要的前提。把孤独视为常态,视为自由的必要条件,这正是个人意识的觉醒。

刘:你刚才说,老讲“认同”实际上是政治话语而非文学话语。文学创作首先要走出平庸,追求原创,言前人所未言,当然不能老讲“认同”,但是,一个作家认同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宗教、民族文化,是不是也无可非议?

高:本来是无可非议的,法国人说法语,中国人说汉语,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把这种认同,变成一种文化政策,变成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政治取向,就得警惕了。事实上,今天任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接受的文化,都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当今文化和信息的交流如此方便,地球相对变得很小,可以说,已经没有一个东方作家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找不到一个西方作家对东方文化一无所知。无论你出身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只要你受过高等教育,你就不可能是一个纯粹民族文化的载体,只是承认不承认而已。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强调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文学创作有什么意义?恐怕只有政治意义。所以我说强调认同民族文化,只能导致政治上的民族主义。

刘:关于民族主义,几年前我和李泽厚先生有个对谈,我们也是持批评态度的。你刚才说现今的知识分子已不是纯粹民族文化的载体,这是一个事实。所以我们在讲文化传统的时候,一方面当然要尊重创造这种文化传统的民族主体,但是,另一方面,则应当承认,优秀文化一旦创造出来又成了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具有普世价值。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使不同民族创造出来的文化文学成果的交流更加容易,国界对文学而言也愈来愈失去意义。有位朋友说“美文不可译”,但我始终认为文学具有可译性。心灵也可沟通。人类的心灵归根结蒂是可以相通的。记得你在谈普世性写作时说,必须确立一个前提,就是人类具有共同的深层文化意识。所谓普世性写作,就是承认在地球上居住的所有的人,其人性底层都是相通的。文学如果老讲民族认同,不能关注人类普遍困境,结果会越来越偏执,越来越贫乏。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个体精神价值创造的自由问题。

高:不错,个体在现实关係中实际上是不自由的,但在精神领域却有绝对自由,或者说,精神领域中的自由是无限的,就看你怎样发展。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尽可以超越社会、政治的限制,也超越现实的时空。这种精神自由,并不是任意自我宣泄,自我膨胀,相反是从现实的困境和人自身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刘:这样,才不会去充当他人设计的棋局中当一枚棋子,也才不会在他人设计的机器中当一颗螺丝钉。强调个体的独立价值,并不等于夸大个人的力量,你一再说,任何个体都是脆弱的个体,并非尼采所说的“超人”。在现实关係中个体的行为受到社会制约,并非无所不能。自以为可以代替上帝,只能像尼采一样弄得发疯。不可以把个人视为他人的救主而凌驾于他人之上,也不能因为自己的自由而损害他人的自由。尼采的“超人”在现实生活中最后不是成为暴君,就是成为疯子。

高:我们在批评“认同”这种媚俗的原则与政治话语的时候,发出的是个人的声音,并非超人的声音,也不是持不同政见者的声音。

刘:关于这点,我在《高行健论》中特别作了说明,说明你摆脱了三个框架:一是国家框架与民族框架;二是持不同政见的政治框架;三是本族语言框架。持不同政见,是在政治层面上不认同权力中心,但它又要求他人认同它的政见,上它的政治战车,追随它的另一套政治话语。

高:一个作家当然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在现实政治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乃至于公开发表政见,批评当权者或者集权政治。我就一再表明我的政治态度,而且从不妥协去顺应潮流或谋取利益。但是,我的文学创作必须远远超越现实政治,不作政见的传声筒。把文学变成政治控诉或吶喊,只能降低了文学的品格。文学不屈从任何功利,也包括政治功利。

刘:《逃亡》和《一个人的圣经》的成功,正是摆脱了“持不同政见”的框架。把逃亡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呈现人类生存的普遍的困境,而且触及人性很深,完全可以当作一部希腊悲剧来读,难怪这部戏从欧洲演到美洲乃至非洲。

高:《一个人的圣经》也不只是谴责、控诉文化大革命,这本书建构在东西方更为宽阔的背景上,面对二十世纪中国的文革和德国法西斯造成的人类的巨大的灾难,个人的艰难处境和脆弱的内心的种种困境令人深思。每一个民族,在古代差不多都有一部圣经,现今的个人,恐怕也得有本这样的书。而我从远古神话《山海经》写到慧能和他的《坛经》,到《野人》中民族史诗《黑暗传》的消亡,再到《夜游神》超人式的现代基督之不可能,以及《叩问死亡》对当代西方社会的尖锐批评,都是所谓“持不同政见”那种狭窄的眼光无法容纳的。

刘:还有一点是我想讨论的。你批评民族文化认同可能会变成政治话语,那么,现在全球化的潮流铺天盖地,认同这一潮流,是不是也有问题?

高:“全球化”是无法抗拒的,这是现时代普遍的经济规律,而且不可逆转,只能不断协商和调节,面对这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别说个人无能为力,就连政府也无法用行政手段或立法来加以阻挡。这无边无际的怪物就这样出现了。可以超越是非判断,但无法预言这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刘:在社会生活方面,我对全球化潮流不持反对态度。因为上世纪末以来的全球化潮流是技术所推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这与从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的用枪炮所推动的殖民化性质不同。枪炮所推动的是侵略性的殖民主义化,而技术推动的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儘管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我能理解全球化,但在文化层面上,尤其是文学艺术层面,却对此一大潮流充分警惕。一体化潮流,也可视为一律化潮流。文学艺术最怕的就是一律化,最怕的就是个性的消灭。全球化大潮流席捲下,民族性都没有了,更何况个性。我们警惕各种“认同”的陷阱,归根结蒂,是警惕落入“一律化”、“一统化”、“一般化”的陷阱。

高:文学不是商品,不能同化为商品。这是我们能说的。但是,全球化的潮流正在改变文学的性质,把文学也变成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品。作家如果不屈从这种潮流,不追踪时尚的口味,製作各种各样的畅销书,就只有自甘寂寞。因此,问题转而就变成了作家自己是否耐得住寂寞。可用句老话:“自古圣贤皆寂寞。”所以,退一步来说,从来如此,而文学并没有死亡。


引自: 刘再复博客


2007-11-12 09:5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  

送鱼不如送鱼杆,雪儿请等片刻。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7-11-12 10:0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3  

高:这孤独是命定的,也是人的常态,不是坏事。甚至应当说,孤独是自由思想必要的前提。把孤独视为常态,视为自由的必要条件,这正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多么喜极这样的常态和觉醒。


2007-11-12 10:1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7-11-12 03:09 PM:
送鱼不如送鱼杆,雪儿请等片刻。


章凝,是你送鱼杆我么?我好到海边去钓鱼。钓大鱼。


2007-11-12 10:1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笨笨

#5  

这观点在如今几乎是COMMON SENSE。 这么字正腔圆地一说,有点危言耸听。人生的困境,几乎步步为营。认同可能走入困境,不认同也可能走入困境。
陷阱之说,危言耸听了。一切都是选择。而且是个人的选择。

高说“拒绝当领袖,这一点特别要紧。”说的是被众人疯拥成领袖的吧。
一个真正的领袖还没有追随者时,仍是领袖。一个思想家,某种程度上,必然是领袖。


2007-11-12 16:1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zhuxiaodi

#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笨笨 at 2007-11-12 09:10 PM:
这观点在如今几乎是COMMON SENSE。 这么字正腔圆地一说,有点危言耸听。人生的困境,几乎步步为营。认同可能走入困境,不认同也可能走入困境。
陷阱之说,危言耸听了。一切都是选择。而且是个人的选择。

高说“拒绝当领袖,这一点特别要紧。”说的是被众人疯拥成领袖的吧。
一个真正的领袖还没有追随者时,仍是领袖。一个思想家,某种程度上,必然是领袖。

Well said, Ben Ben. If they don't like to hear your independent thoughts, they are not what they pretend to be. They may not like your ideas, but that's OK. No one has to like your ideas. Being able to hear different opinions even though maybe only liking just one is the key.


2007-11-12 19:1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7  

"文学不是商品,不能同化为商品。这是我们能说的。但是,全球化的潮流正在改变文学的性质,把文学也变成一种大众文化消费品。作家如果不屈从这种潮流,不追踪时尚的口味,製作各种各样的畅销书,就只有自甘寂寞。因此,问题转而就变成了作家自己是否耐得住寂寞。可用句老话:“自古圣贤皆寂寞。”所以,退一步来说,从来如此,而文学并没有死亡。"

这俩人够能一唱一和的。:)))


2007-11-12 21:5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8  

二位大家的观点自然相当不错。但笨笨说得也有道理,这些思维意识,如今在有孤
立精神的文化人那里,已经成为某种“共识”,甚至通俗化了。所以,启发意义已
经十分有限。由大师嘴里严肃道出,缺少醍醐灌顶、当头棒喝的效果。

谢谢雪儿转文,类似文章还是多多益善。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7-11-13 09:3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笨笨

#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zhuxiaodi at 2007-11-13 12:10 AM:

Well said, Ben Ben. If they don't like to hear your independent thoughts, they are not what they pretend to be. They may not like your ideas, but that's OK. No one has to like your ideas. Being a..

是。
这里很好。大家写字认真。评论也认真。


2007-11-13 16: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