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关于新兴古典经济学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gio

#1  关于新兴古典经济学

以我的功力,是没有资格评说杨小凯这个恢宏的经济学框架的。但好歹读了些介绍,不写个初步学习总结说不过去。只希望我的理解和叙述不要有什么大错。

以边际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碰到一个困境,就是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而当时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动力来自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规模经济,当边际收益出现递减时,规模经济的优势就消失了。问题是现实中的经济发展一直在持续更新,并没有停止增长,而企业平均规模却呈变小趋势。如何解释这个现象?新古典的经济模型失去了效力。杨小凯则认为当企业规模扩大,边际收益递减之后,会生长出专业化分工的新企业,从而带动经济的继续增长,边际收益递减就会被突破。

对于分工和专业化,两百年来多数经济学者偏离了斯密的思路,而转向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对交换的解释,认为贸易源于交易者之间在禀赋,能力或偏好上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来配置资源能使交易者都达到效益最大化。这就是比较优势说(comparative advantages),我当年在美国读的经济学就是这样说的。这个理论本身没有错,但它掩盖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分工和专业化本身即为经济增长产生的原动力。新古典经济学着重资源配置的边际分析,却忽略了对分工和专业化的研究。资源配置的边际分析研究劳动时间与其他生产要素,产品与中间产品等的数量在边际上增减的收益和成本。但对分工和专业化的分析,不能只用边际分析,必须比较不同的专业点,这就是经济学中角点解或零点解的问题,即不仅关心资源要素配置上的最优化,还要关心资源要素的选择,当某种资源不被考虑,就出现了零点解。这是边际分析的数学模型不能处理的,因为它使用拉格朗日方法 (Langrange Multiplier Method),只能解决内点边际上的最优解,不解决零点解。

马歇尔(Marshall 1842-1924) 当年把斯密的经济学思想成功地形式化时,却不能用数学模型研究分工问题。因为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处理零点解的数学方法(库恩-塔克方法 Kuhn – Tucker Method)还没有发明。马歇尔于是做了一个非常不现实的假定,将社会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不事生产的纯消费者;另一类是不做消费决策的纯生产者。每个人皆不能选择其专业化水平,每个消费者必须从市场上购买一切产品,即分工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是外生给定的。每个厂商必须在市场上卖出一切产品,厂商的存在也是外生给定的。于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重心,就从古典的经济组织问题转向了给定组织框架下的资源分配问题。斯密的分工理论也渐渐被忽略了。直到出现前面说的边际收益递减问题。

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模型能内生专业化分工,解决角点解的最优化问题,因此是边际分析模型基础上的扩充和发展,他不但保留了内点解的收益递减,又引进了角点解的收益递增。因而他的经济学框架涵盖了新古典的框架,又具有新的效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严谨的分析框架摆脱了马歇尔以及后面新古典经济学的不现实的假设,允许所有的潜在交易者在各相关方面都是相同的,他们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专业化选择能自发形成市场的分工结构(杨对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概念非常认同,这也算一例吧)。因此这个理论框架能发展出比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内涵更为丰富的均衡概念。

这就是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称新兴古典是因为它直接回溯到苏格兰启蒙派(斯密)的核心思想:劳动分工是经济活动的活力源泉,是经济学的中心议题。现在回头看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我认为真正有份量的还是伟大的斯密,那句妇孺皆知的“看不见的手”道出了市场自发调节的精髓,由他发端的分工理论到现在还有不朽的生命力(当然,也得承认马克思的贡献)。其他,李嘉图,穆勒,休谟等等,都不及斯密。

杨小凯的工作也融进了新制度经济学派(科斯,张无常)对交易费用的分析,因为交换带来的收益会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这个就不多说了。诺贝尔奖得主阿罗称赞杨小凯的经济学框架“使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然一体”。这句话点出了杨小凯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杨的理论框架虽然贯穿古今,汇集各家,内涵丰富,却有着严谨的结构和简明的风格,这种简约是基于事物内在逻辑的一种理性美,彰显了人的智性的力量。


2006-5-9 22:4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况也

#2  

“现实中的经济发展一直在持续更新,并没有停止增长,而企业平均规模却呈变小趋势”,不要笑话,我好像总觉得现在企业平均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哈,外行说外行话.
"劳动分工是经济活动的活力源泉", 就像细胞分裂是生命的源泉一样,有意思。

很喜欢看这些经济学介绍,尽管不全明白,但觉得很好玩,特别是那些关于数值模型的,数学不愧是人类最根本的知识。请问,杨小凯一直是学经济的还是从理工转行的?


2006-5-9 23:4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adagio

#3  

我说的是经济总体内企业的平均规模,不是单一企业的规模,这里就隐含着一个现象:现代经济造就了很多创新的中小企业。

杨没读过大学,78年从牢里放出来后在湖南大学旁听过数学,后来考上社科院的经济学研究生,之后到武大任教。此间写过几本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后来十多年中国大学课都用这个。

所以文理分科在他那里不适用,再说有天分的人往往都自学成才,自成一家。



世界無窮願無盡, 海天寥廓立多時
2006-5-10 11:1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况也

#4  

单一企业的规模总在增长,如果平均规模在减小,那么就说明新生很多中小企业,这个逻辑当然我承认,但我还有一个疑惑,象“经济总体内企业的平均规模”这样的指标是怎样实际估测出来的?


2006-5-10 17: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简杨

#5  

兰舟,不知国内的经济学界是否对杨小凯有很高的评价,因为他确实是中国人的光荣。


2006-5-10 23:5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adagio

#6  

回况也,经济总体内的企业平均规模当然是通过很多经验数据得到的,每年政府有关部门都会统计各种经济指标,而经济学家也会对企业进行一些调查survey,作为自己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回简杨,在中国真正理解杨小凯对经济学贡献的可能并不多,但我知道天则研究所的茅于轼(也是个有名望的经济学家)对杨很推崇,曾说杨是最有可能获得诺奖的第一个中国人经济学家(当然是在杨去世前说的)。张五常对杨也很赏识。其他,不得而知。林毅夫曾和杨就中国的经济前景在网上激烈辩论过,认为政治不自由的制度下经济也能持续增长,林为中共辩护的热切姿态让人不齿。勿论学术成就,说到人格,中国的经济学界也少有能和杨比肩的。



世界無窮願無盡, 海天寥廓立多時
2006-5-11 13:0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7  

我虽然对经济学没有兴趣, 门外汉, 但对阿达的才气思力很欣赏FP.


2006-5-11 14:4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adagio

#8  

余先生过奖,诚惶诚恐!:)



世界無窮願無盡, 海天寥廓立多時
2006-5-11 20:4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况也

#9  

adagio, 谢谢,还能继续提傻问题吗?你提到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都有一个“古典”在,那有没有一个非古典的经济学?

现代物理有这样的学说(如普里高津,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接受),系统在开放的远离平衡的条件下会通过混沌产生自组织现象(一种高度复杂的动态有序结构)。你说“专业化选择能自发形成市场的分工结构(杨对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概念非常认同,这也算一例吧)。”是否是在经济学领域的类似表达?有时乱想,计划经济为什么失败,市场经济为什么成功,一个成熟的市场不就是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的动态非线性系统吗,它内部复杂的自组织机能足于维持这个系统并让其继续往前发展(当然在没有猛烈的外部变动的情况下),人为的干预(和它内部的自组织功能比是那么粗糙),只能给系统带来无序而不是让它更加有序.


2006-5-11 22: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简杨

#10  

看到下面这句话并联想到自己时,绝望了一下:

>>>马歇尔于是做了一个非常不现实的假定,将社会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不事生产的纯消费者;另一类是不做消费决策的纯生产者。<<<

因为按他的划分,我根本就不在这个社会之内。但看到下面这一句时,又略感安慰:

>>>这就是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称新兴古典是因为它直接回溯到苏格兰启蒙派(斯密)的核心思想:劳动分工是经济活动的活力源泉,是经济学的中心议题。<<<

读得有时吃力,但文章有趣生动,很有才气。


2006-5-12 09:0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adagio

#11  

况也学物理的吗?你说的很有意思。我想这种自组织现象有几分像市场自由运作的情形。然而分工和市场之间有一种微妙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可以说它们是一体两面。

周末有空,想写写自发秩序,哈耶克的思路来源,等等。

又,简杨,有你这个“外行”在阅读,我深感愉快。



世界無窮願無盡, 海天寥廓立多時
2006-5-12 16:2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2  

我在潜水阅读,虽然读不太懂。


2006-5-12 20: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况也

#13  

对不起ADAGIO,没注意到你的回贴(沉得太快),我不是学物理的(大学就到工科的普通物理吧),但由于兴趣也由于有段时间的科研关系当年确曾花了相当的精力钻研了不少与控制和系统有关的现代物理理论,到现在还记得一些皮毛。对经济我完全是门外汉,但由于最近帮人复习MBA课程接触了一些经济学基本概念,才对你这个政经话题有些兴趣(能维持多久就不知道了)。不过我倒确与经济学家交锋过一个回合,
想想有趣,借机侃一下哈(否则以后就没机会了)。

那是参加一个都市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上碰到一个母校的教授,依稀记得他教过我政治经济学(当时属于马列主义教研组),现在他研究生态能源经济学和circular economics什么,教授很逗,对计划经济仍情有独钟,我不懂他的经济学他也不懂我的专业,各自很难说明自己不同的理念,后来我想到一个比喻,我问,一个人端着一满碗水走路,他是眼睛看着水稳呢还是望向前方不看水稳,当然是看着前方稳,教授答。为什么呢?我告诉他从控制上看,看着水碗走路的人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我建立了一个反馈控制机制,看到水要往左泼了就赶紧把碗往右斜,反之亦然,这样不断实施调节,有错必纠,水就可以端平了 - 不错的理论!问题是这个“人为”强加的外部控制实在太粗糙了,一旦我们心理上依靠了这个眼睛观测大脑判断再指挥肌肉调整的控制过程,它就OVERRIDE人体自身的本能的及其复杂的无数微感应微
控制,结果不是纠往过正就是节奏失拍,一碗水越晃越厉害,最后泼完了事。我是胆大包天欺教授不是科班出身,教授倒是很有风度,说声有意思一笑了之。


2006-5-14 22:1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adagio

#14  

呵呵有意思的比喻。自发调节看来于经济于人体都是存在的。我刚写了一篇,你可以看看哈耶克是怎么看的。



世界無窮願無盡, 海天寥廓立多時
2006-5-14 23: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