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我读的书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searain

#1  我读的书

我读的书

海雨

生于六十年代,童年时,不似如今孩子们案牍劳形,那时我们不要读多少书,曾经伴我的有农村的山风和小花狗,钢铁厂的汽笛和钢花。少年时,常听父母说起那“单纯美好的五十年代”,爱读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想成为保尔那样的英雄,脑海里常勾画敌军占领我们大院后别住我家住隔壁邻居家,我也翻窗进去偷只乌黑闪亮的驳壳枪的未来故事,连大院里能藏枪的地方都看好了。不过,有点不明白冬妮娅哪里开罪了保尔,他们为什么不能一起漫步“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

后来,“读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要读数理化考试排名次了,偷闲读的却是唐诗宋词历朝演义,读数理化时常常走神演绎琴棋书画亦或铁马金戈的故事。

读小说“伤痕”还很年少,第一次读书默默流泪,开始走上思想岔路了,可还没有与“我党”彻底决绝。苏联红军女兵抗敌的电影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梁晓声青春无悔的“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依然是我的最爱。

后来偶然买了本“朦胧诗选”,说是偶然,因为那时我最受不了新诗。我以为新诗就是贺敬之郭沫若那样的,就算徐志摩的我也不能欣赏。虽然不再能听到古人是如何吟诗颂词的,但是姜嘉锵的古诗词演唱还留有那么点让人神往的古风余韵,比新诗朗诵啊啊啊的做派可强太多啦。

可那“朦胧诗选”我却爱不释手,我立刻就读出了北岛顾城和其他诗人的愤怒抗争呐喊和希望。八十年代那一波波的不被“我党”称为运动的运动,那从小学开始读了无数遍的政治书语文书里的滥调“逆反”了多少八十年代的青年,我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而已。而且那时我也知道了,五十年代也远远不是那么一片金色阳光。父亲离右派只有一步之遥,到文革结束前,总是步步艰难。家里有本厚厚的赤脚医生手册书中留有父亲研读的笔记,父亲是为了一旦全家下放还有个谋生的饭碗。母亲因为一句“苏联不该侵略匈牙利”而在大学毕业时被“发配”分配到胡天八月即飞雪的甘肃铜矿。

我的逆反在“朦胧诗选”里找到强烈的共鸣。我那本“朦胧诗选”是夕阳般朦胧的橘红色封面,出国没带走,后来回去时就找不到了。有次,在一个朋友那里看到她有本绿封面的“朦胧诗选”,她说,“你喜欢就拿去吧。”我没拿,不是我那本橘红色封面的,好像感觉上不一样。

八九年时,我刚刚毕业,不再是学生了,没能激情燃烧一回。六月初,我刚好出差两周,归时,已是天翻地覆。于是反反覆覆读那“朦胧诗选”里北岛的诗词,原来也读舒婷的诗,可那时只有北岛才有那烈火般的愤怒。

再后来,来到向往的“自由的国度”,却始终在为稻粱谋而不得其法。也零散读了些“思想书”,却好像再也没有什么能留下深刻的烙印。只有梭罗的“湖滨散记”,催发了些误入尘网羁绊经年的感慨。朋友中知我者言到,“虽然你留洋十多年读了两个学位,却没有改变你多少。”


2006-9-26 04:0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谁是我?

#2  

“虽然你留洋十多年读了两个学位,却没有改变你多少。”

这话非常 diplomatic,让人捉摸不出到底是褒还是贬。说那话的应当作外交家。


2006-9-26 07:4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3  

“你不象北京人”= 贬
“你不象上海人”= 褒

80s是读书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06-9-26 07:5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4  

梭罗的“湖滨散记”很好,可惜徐迟译得很糟。原文的英文也蛮重的
,还有拉丁。

但这是我以为美国最好的书,象“经”一样。


2006-9-26 09:0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谁是我?

#5  

What is 梭罗的 or “湖滨散记”的 English name?
Thanks!


2006-9-26 09:2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银桦

#6  

Thoreau的"Waldon;or Life in the Woods"


2006-9-26 09:3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seeyourlight


#7  

海雨的文章很老道, 所以我总以为海雨比我们大很多, 原来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
我的感觉倒是:很多好书,对我影响很大的书,都是出国以后读的.


2006-9-26 09:51
博客   编辑  引用

谁是我?

#8  

Thanks!

"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by Thoreau, Henry David, 1817-1862.           Your position in the holds queue: 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银桦 at 2006-9-26 02:37 PM:
Thoreau的"Waldon;or Life in the Woods"



2006-9-26 10:0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searain

#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谁是我? at 2006-9-26 04:41 AM:
“虽然你留洋十多年读了两个学位,却没有改变你多少。”

这话非常 diplomatic,让人捉摸不出到底是褒还是贬。说那话的应当作外交家。

哈,那朋友也想到了,怕我多心,先声明,“这是就事论事,而且,变也好,不变也好,没有褒贬之分。”


2006-9-26 11:3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searain

#1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eeyourlight at 2006-9-26 06:51 AM:
海雨的文章很老道, 所以我总以为海雨比我们大很多, 原来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
我的感觉倒是:很多好书,对我影响很大的书,都是出国以后读的.

我很老套的,中学时同学说你有点像张明敏,我说,那是个什么家伙?他说,是明星啦。后来电视上看到张明敏,觉得那同学好像不是夸我。不过,比起最近一次和明星挂钩,那算是好的。我把我在华夏和伊甸的帖子贴到中学同学网上,那同学网主要是文科班的一帮同学弄的,和我不熟。问,这海雨是个什么家伙。有认识的说了,啊,和潘长江似的,浓缩的都是精华。大学时,我还以为邓丽君是“何日君再来”的原唱,该是50-60岁的年纪了吧。

我喜欢的歌曲是老辈人50年代唱的那些苏联歌曲。那时好像刚有MTV的形式,总政文工团有一个MTV片子,王静卷发披肩,苏联女兵的裙式军装,蹬一双长筒皮靴,在白桦林里唱“小路”,“山楂树”,“红莓花开”,觉着我以后一定也要到俄国老毛子的白桦林里走走。现在大红的王刚和王静是兄妹,这妹妹那么漂亮,王刚咋就没长开哪。王刚最近倒好,专演太监了。王静后来抢了孔祥明的工作有段时间不唱曲了,最近才又复出。

我和朋友聊天,说到谋生和时局的话题总是各说各话。朋友这时就说了,要不抖抖你的陈芝麻烂谷子,来说段古吧。


2006-9-26 12:2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谁是我?

#11  

那个 王刚,身上可凝聚着中国的精髓,夸张、做作、故弄玄虚,跟炼丹的老道改行
去当政客差不多, 一身臭气。。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earain at 2006-9-26 05:22 PM:


我很老套的,中学时同学说你有点像张明敏,我说,那是个什么家伙?他说,是明星啦。后来电视上看到张明敏,觉得那同学好像不是夸我。不过,比起最近一次和明星挂钩,那算是好的。我把我在华夏和伊甸的帖子贴到..
现在大红的王刚和王芳是兄妹,这妹妹那么漂亮,王刚咋就没长开哪。...



2006-9-26 12:3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seeyourlight


#12  

仔细想想,那时候能唱的歌,就这些苏联歌曲最好听了.
"小路"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也很喜欢. 山楂树好像没听过.
我还记得有一首歌儿:
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 请你祝福你的儿子吧,
再见了妈妈,胜利的星会照耀着我们
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曲调非常好, 谁会唱?

我们这一辈的人大概都从这些歌曲和那些故事中承接了不可救药的苏联情结.
我们看到苏联人也比较亲. 上研究生的时候, 有一个俄国同学谢尔盖, 当过坦克手, 我们那时候有辆大破车, 有时候放学的时候下雪了, 我们会叫他搭我们的车, 他坐进来就说:让我想起了我坐坦克!
我们结婚的时候, 他来参加婚礼, 从一个很大的塑料袋里掏呀,掏呀, 掏出一个漂亮的俄国式木碗, 黑底,上面有红色和金色的花纹, 真是漂亮极了. 什么时候给你们看看照片.


2006-9-26 13:30
博客   编辑  引用

wxll

#13  

结婚照片?木碗照片?

----我们结婚的时候, 他来参加婚礼, 从一个很大的塑料袋里掏呀,掏呀, 掏出一个漂亮的俄国式木碗, 黑底,上面有红色和金色的花纹, 真是漂亮极了. 什么时候给你们看看照片.


2006-9-26 15:0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searain

#1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eeyourlight at 2006-9-26 10:30 AM:
仔细想想,那时候能唱的歌,就这些苏联歌曲最好听了.
"小路"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也很喜欢. 山楂树好像没听过.
我还记得有一首歌儿:
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 请你祝福你的儿子吧,
再见了..

check in www.baidu.com music search.  It has all these songs.


2006-9-26 15:1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5  

至今刻骨铭心。

----苏联红军女兵抗敌的电影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梁晓声青春无悔的“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依然是我的最爱。


2006-9-26 15:1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searain

#16  

百度音乐搜索可以找到几乎所有50年代流行的苏联歌曲,有苏联红星乐团演唱的。

“山楂树”好像是伊甸(或者华夏)上有个帖子,我只跑这两个坛子。说山楂树那首歌是德军占领俄国的村子后,用刺刀逼俄国的音乐家创作来粉饰太平的。那音乐家就写了这首名为恋曲实则忧伤的曲子。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好像是被流放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写的(记不住出处了)。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记得说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的,只是把兵站换成了女兵高射炮排了。那片尾的歌曲“寻找”意味深长。

国内前段时间拍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希望没被他们糟蹋了题材。

重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好像有点尴尬,里面的主题曲说用的是孙维世填词的“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可歌中的“彼得留拉凶恶的匪帮”如今好像是乌克兰的民族英雄了。这歌词最好别指名道姓。那“一条大河波浪宽”只说了豺狼来了有猎枪,老中在美国卡拉OK如痴如醉,就没啥不妥。

不知道谁在华夏上说过,俄国的芭蕾舞演员往那一站,满身都是文化。俄国的文化功底深得很。

华夏上有个长线,“瓦尔登湖的邻居”谈的就是“湖滨散记”吧,我没进线去看。


2006-9-26 18:2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7  

“节前到我家补习的,都站起来!”

“钢铁”是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自然终身难忘了。许多对话现在还记得。

前半部好极,尤其是保尔和冬妮雅的初恋,特对少年少女的胃口。后半部则逊色许多。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9-26 18:5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seeyourlight


#18  

谢谢海雨给的link, 这下想找什么歌词都有地方了.

特别小的时候, 家里就有高尔基的<<我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本小人书. 天天翻都给翻烂了. 这些故事好象就和小时候还有小时候的梦都连在一起的.
我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读得多一些, 现在手头还有中文的<<战争与和平>>.
不过信主以后, 再看这些作品, 感觉又不太一样. 他们的东正教背景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比,好象有很多东方神秘主义的东西.

我们在Michigan的时候, 我先生的导师就是个俄国人, 他太太在学校介绍俄国的文化. 我们告诉她我们读<<战争与和平>>, 她张开手指比划:那本书可相当厚! 他们俩给我的感觉就是: graceful.


2006-9-26 20:29
博客   编辑  引用

seeyourlight


#1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xll at 2006-9-26 16:04:
结婚照片?木碗照片?

哈哈, 当然是木碗照片.
这几天我们的相机让我先生拿到实验室去了, 等他拿回来(他老忘), 我就可以照张相片了(我也老忘).


2006-9-27 10:04
博客   编辑  引用

weili

#20  

本来以为我们60年代人能"承上启下".

虽然不见得正确.

但同志们应该"尽力而为".

而且.我们在海外的宽广视野,一定要珍惜并好好运用.


2006-9-28 17: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