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楚辞》与《山海经》山水树木神话之互证 (纪晓建)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w

#1  《楚辞》与《山海经》山水树木神话之互证 (纪晓建)

《楚辞》与《山海经》山水树木神话之互证

作者:纪晓建

摘要:山水植物是原始先民最早的自然崇拜对象,因而山水植物神话便是原始自然神话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水植物神话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的直接产物,它产生于原始人类的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先民探求原始自然神秘力量的反映,这在《楚辞》和《山海经》中有大量的神话材料可以相互印证。

关键词:楚辞; 山海经; 神话; 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577(2006)11-0118-07

山水植物是原始先民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它们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欢乐,因此山水植物是原始先民最早的自然崇拜对象。先民们在探求原始自然神秘力量的过程中产生了自然神话,山水植物神话便是原始自然神话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楚辞》和《山海经》中有大量的神话材料可以互证。

一、神山

原始人类聚族而居,山又是他们最早的居住地,出于生存的需要,早期人类对山产生了崇拜的感情,因而山岳崇拜也就成了原始自然崇拜之一。由于大山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其顶峰为原始人类所罕至,更使其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先民们便想象那些高大的山就是上天的通道,亦或山顶便是神灵们的居地。在原始先民的心目中,“天地相隔并不太远,可以相通。交通道路就是上插云霄的高山……上插云霄的高山就是神灵所常游的地方”,[1]所以,人们便把虔诚的宗教感情敬献给高山及山上的神灵。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印度神话中的喜马拉雅山,印加神话中的安第斯山,西伯来神话中的锡安山等都是神山的代表,中国神话中的昆仑山与之相当,这在《楚辞》和《山海经》中都有所体现。

昆仑,堪称中国神话的第一神山,在《楚辞》中共出现11次,在《山海经》中出现更有23次之多,其神话功能也是多种多样。
原始先民朴素的思维是一种人神杂糅的原始神话思维。他们认为,高山之巅连接着天庭,那里居住着天神,天地可以相通,人神互可往来。人神来往于天地间正是沿着“天梯”上上下下的。在《山海经》中,昆仑山便是具有这种“天梯”作用的通天工具之一。

《西次三经》云:

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壮如蠭,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毒也)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

这是《山海经》中有关昆仑神山的最早记叙。“帝之下都”,郭璞云:“天帝都邑之在下者。”《穆天子传》卷二云:“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则此昆仑不仅是神的家乡,而且是凡人升天通道,但有虎身九尾,人面而虎爪的神陆吾护卫,又有恶兽毒鸟把守,还不是怎样美丽飘渺的仙境。

《大荒西经》云:

西南海之外,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海内西经》云: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这两段文字说明了昆仑山的地理位置,极言其范围之广,山峰之高,品物之丰,神祇之众,攀登之难。其神秘性愈显突出。
昆仑还是西王母的居地。《大荒西经》云:

昆仑之丘,其下有若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高山在古代神话中还是顶天立地的天柱。原始先民由直观的视觉印象而产生天圆地方的观念,同时想象在大地的四面八方有八座高山支撑着天空。这八座高山便是八根“天柱”,而八座高山的顶端与天结合处,也就是上天的入口,被称为“八门”。
《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缺。”《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曰:“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志以刑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缺。”《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柱(‘柱’原作‘极’,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改)。”据该篇所记,这八根擎天柱指:东北方的方土之山,称“苍门”;东方的东极之山,称“开明之门”;东南方的波母之山,称“阳门”;南方的南极之山,乘“暑门”;西南方的编驹之山,称“白门”;西方的西极之山,称“阊阖之门”;西北方的不周之山,称“幽都之门”;北方的北极之山,称“寒门”。

昆仑,这座古代最具神秘色彩的高山,也是屈原向往和神游的主要地方。在《离骚》中,主人公神游必经昆仑。其第一次神游写到:

驷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昔余至乎悬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王逸注曰:“悬圃,神山,在昆仑之上。《淮南子》曰:‘昆仑悬圃,维绝,乃通天。’言已朝发帝舜之居,昔至悬圃之上,受道圣王,而登神明之山。”

其第二次神游同样离不开神山昆仑: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在《天问》中诗人这样写到:

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屈原在神游时曾到过西方的昆仑悬圃,在这里又一次被问及。它是共有三层的昆仑神山的第二层,具有“登之乃灵,能使风雨”的神性特征。《淮南子·坠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使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天帝之居。”

昆仑神山,登之可以成仙,食其物便可以长生不死。如《离骚》末段写诗人在一片天乐歌舞声中,经昆仑而登上了光明灿烂的太阳神世界:[2]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涉江》云: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这虽然是写屈原的抱负,但也反映了登昆仑山就可以长生不老的神话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神话昆仑并不是一座具体的山。这一点早在汉代就有人指出过。《尔雅》云:“三成(层)为昆仑丘。”清代学者毕阮在注《山海经》时则更明确地说:“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这说明神话昆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意义,是神山之代表,而非今天的昆仑山或如学者们孜孜以求的那样是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或者今日之泰山。

除昆仑山外,神山在《山海经》和《楚辞》中尚有多处。如《山海经》中巫覡借以升降天地的《大荒西经》中的灵山,《海外西经》中的登葆山,《海内经》中的肇山 ;《大荒东经》中所记的日月所出之六山: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山,猗天苏门山,壑明俊疾山(杨慎《山海经补注》云七,盖合汤谷扶木而记也,然汤谷扶木仅日出之地,非日月所出之地);[3]《大荒西经》中记的日月所入之六山:曰丰沮玉门山、龙山、日月山、鏖钜山、常阳山、大荒山。《离骚》中的九疑山也是一座很重要的神山,它是诗中主人公两次神游的出发地。第一次神游,诗人“驷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昔余至乎悬圃”。王逸《章句》曰:“苍梧,舜所葬也。”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如淳曰:“舜葬九疑,九疑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可见,这里的苍梧是指九疑山而言。诗人二游昆仑之时,在九疑山目睹了一次宏大壮观的巫咸降神仪式:“巫咸将昔降兮,怀椒糈而邀之。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当百神在巫咸虔诚的祭拜中从天降临之际,九疑山神纷纷迎接。在这个百神遍降,神光灿烂的充满热烈而庄严的宗教巫术气氛里,诗人占卜获得吉兆,最终在百神的招谕之下陟升天国。

二、 圣水

昆仑山巅是众神的大本营,又是神灵升天降地的重要通道。这座神圣的高山同时又是许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在中国古代神话王国里,这几条重要而神秘的河流便成了从神山流出来的圣水。它们在名称、色彩、特征等方面都具有神话性质。在《楚辞》和《山海经》中有着丰富的材料可以相互印证。

《楚辞·离骚》: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王逸注曰:“《淮南子》言:白水出昆仑之山,饮之不死。”洪补引《河图》云:“昆仑山出五色流水,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水。”五臣云:“白水,神泉。”

《楚辞·离骚》: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王逸注曰:“赤水,出昆仑山。”洪补引《尔雅》云:“昆仑虚,赤水出其东南陬,河水出其东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弱水出其西南陬。河水入东海,三水入南海。”

《楚辞·惜逝》:

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

王逸注曰:“犹赤水也,《淮南》言赤水出昆仑。”

《楚辞·天问》: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王逸注:“黑水出昆仑也。”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源出昆仑之丘的共有四水:

河水(白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源出昆仑之丘的共有六水:

赤水出东南隅,河水(白水)出东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青水出西南隅。

《海内西经》比较为古老的《西山经》多了弱水和青水,但综合各种典籍,昆仑神水最初只是四水,其颜色分别是白、赤、青、黑四种。如《淮南子·地形训》说昆仑有“四水”,“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御览》卷932引《山海经》云:“昆仑山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虚。”萧兵先生认为这是古代四方观念的产物,且与昆仑之虚为“四方”,有“四门”等等一致。[7]

这些发源于昆仑神山的圣水,都具有特殊的神秘特性。最大的特征就是能够使人长生不老。如王逸注引《淮南子》言白水“饮之不死”;五臣注:“白水,神泉。”《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郭璞注:“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因此都有“神水”、“长寿水”、“生命之水”的称誉。

《楚辞》与《山海经》中的圣水,除了发源于神山昆仑的诸河流外,还有供太阳升空之前汲取热量的汤谷。《楚辞·天问》: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楚辞·远游》:

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山海经·海外东经》: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汤谷”,日所出之地的大壑,内有奇热无比的液体。《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郭璞注曰:“《诗含神雾》曰:‘东注无底之谷’谓此壑也。”《大荒东经》又称为“温源谷”,郭璞注曰:“温源即汤谷也。”《楚辞》中皆作“汤谷”。在远古神话中,太阳每早要在汤谷中洗澡,并且汲取足够的热量,然后升起,在附近的太阳神树扶桑上歇息之后,就直上九天,开始一天的巡行。大汶口文化遗址所见的图像文字“既反映初民以山头为坐标测量太阳相对位置的原始计时法,也间接地表现太阳从‘汤谷’汲取热量、带着烈火冉冉升起的神话形象。”[5]

三、 神树

张光直先生指出:在巫风习俗中,“第二种通天地的工具是若干种树木。这也是萨满文化中常见的所谓‘世界之树’或‘宇宙之树’。《淮南子》中记载:‘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关于神树的神话主要有扶桑的神话和若木的神话。这些都与沟通天地有关。”[6]江林昌先生则进一步证明,若木、扶桑神树之所以与沟通天地的巫术有关,乃是因为这些树木都是太阳树。[7]

因此,扶桑、若木等神树之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太阳升降之树,通常称作“太阳树”,反映了远古先民太阳崇拜的宗教信仰;其二是作为神祇和巫师升降天地的工具和通道,通常称作“天梯”。在《山海经》和《楚辞》中有丰富的材料来相互印证。

《山海经·大荒东经》: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

《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楚辞·东君》: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注:“言东方有扶桑之木,其高万仞,日出,下浴于汤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耀四方,日以扶桑为舍槛,故曰‘照吾槛兮扶桑’也。”

《论衡·说日篇》:“日旦出扶桑,暮入细柳。”则此扶桑为东方太阳树无疑。所以在《离骚》中,诗人第一次神游时,“朝发轫于苍梧”后便云: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在这里,扶桑既是东方太阳神树,也成了诗人神游的上天通道。

西方的太阳神树则是若木,犹如《论衡·说日篇》中的“细柳”,太阳正是沿着此树下潜地底的。《离骚》: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王逸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

《天问》: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王逸注曰:“言日未出之时,若木能有明赤之光华乎?”

《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文选·月赋》注引此经“若木”下有“日之所入处”五字。《淮南子·地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周祁《名义考》引《山海经》佚文:“灰野之山,有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日所入处。”均可证若木乃西方的太阳树,也即太阳下潜地底所经之树也。

太阳通过神树上升和下潜,从文字构造上也可以得到证明。甲骨文里表示早晨与东方的“朝”、“东”、“杲”诸字和表示西方和傍晚的“杳”、“莫(暮)”诸字从日从木,表示日在扶桑之上或日下若木。杲,即有“日在木上”之义,杳有“日在木下”之义。《说文解字》卷六“东”字下引官溥曰:“东,从日在木中。”《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草犹木也);段玉裁注:“莫为日且冥,杳则全冥矣。由莫而行地下,而至于扶桑之下也。”同时考古学的成果也为太阳升降于扶桑、若木神树的神话理论提供有利证据: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就有“九阳”在藤状的“若木”(扶桑之枝)间飞动的景象。[8]

在《楚辞》与《山海经》中并见的神树还有建木和玉树。

《海内经》记载:“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太暤爰过,黄帝所为。”在“太暤爰过”下,郭璞注曰:“言庖羲于此经过也”。郝懿行《笺疏》:“言庖羲生于成纪,去此不远容得过之。”二说均是以人事解释神话,因而不得正解。据袁珂先生研究,“过”字的含意应该是:“缘着建木,上下于天的意思。”[9]建木应该是:“居于天地中央的天梯,就是各方的天帝或上天或下地的梯子,他们就是缘着这棵直入云霄的细长的树爬上去爬下来。”[10]

《海内经》:“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不死树……鸾鸟、凤凰……”郭璞注“文玉树”:“五彩玉树。”《淮南子·地形训》:“玉树在其(昆仑)西。”《离骚》王逸注引《河图括地象》云“昆仑上有琼玉树”,指的都是这种神树。

《楚辞》中可与《山海经》互证的山水植物神远非以上所举数例。仅在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与《招魂》等篇中,尚有诸多神话材料与《山海经》所记相合。《招魂》中的“十日代出”也就是《海外东经》中的“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和《大荒东经》中的“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雷渊就是《海内东经》所记的“雷泽中有雷神”的雷泽等等。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一切民族在其原始时代都有原始宗教,都有万物有灵乃至整体有灵观念。并且这种有灵观念可以一直延续到一神教和阶级社会产生之后。”[11]泰勒认为“神话起源的真实背景就是万物有灵论的信仰。”[12]山水植物神话产生于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的直接反映。原始人类崇拜自然,信仰万物(下转第129页) (上接第120页) 有灵,认为山水植物都有生命,而某些高山、大河、植物是神灵的化身,由此产生了山水植物等种种神话,是必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文物出版社,1985.
[2]江林昌.说楚辞“皇之赫戏”和“繁鸟萃棘”[J].杭州大学学报,1997,(2).
[3]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30.
[7][5]萧兵.楚辞与神话[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517、177.
[6]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M].文物出版社,1986.
[7]江林昌.楚辞巫风习俗考[J].民族艺术,1996,(7).
[8]萧兵.马王堆帛画与楚辞[J].考古,1979,(2).
[9][10]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7、89-90.
[11]黄启明.原始恩维[M].人民出版社,1993.41.
[12]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三联书店,1988.27.

http://qkzz.net/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4200&ID=502781

===

中国神话学研究相当有模样了。


2008-4-2 08:3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  

见过扶桑。

若木是什么样子?


2008-4-3 11:4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3  

若木我也没注意,以前一只留意楚辞中的杜若(高良姜),现名的杜
若(Poslia japonica Hornst.),网上找了找:

若木、建木与扶桑

<<文史杂志 >>2004年05期

阿波

山海学家们大多认为若木在"西极",扶(樽)桑在东极,建木则在"中央".此判断不是没有道理的,如"建木"就在中央.也有学者认为"若木"和"扶桑"是桑木,但"建木"不可考,是先民们创造的"神树".当我们将三星堆的实证与山海经的书证结合起来研究,若木、建木与扶桑各是什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http://scholar.ilib.cn/A-wszz200405008.html


2008-4-4 15:0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4  

谢谢象罔解释。
我家里的这棵扶桑,需要天天浇水。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w at 2008-4-4 04:08 PM:
若木我也没注意,以前一只留意楚辞中的杜若(高良姜),现名的杜
若(Poslia japonica Hornst.),网上找了找:

若木、建木与扶桑

<<文史杂志 >>2004年05期

阿波

山海学家们大多认为若..


第 1 幅

第 2 幅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8-4-4 20:1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