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少年沙皇 ─ 之微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8-3-17 17:05     标题: 少年沙皇 ─ 之微

少年沙皇

之微


“关宫门,快关宫门!”首席大臣马特维听到卫兵的报告后惊出一身冷汗,失去了往日的镇静。晚了。造反的统兵已经涌进了克里姆林宫的院墙。他们手持兵器,狂叫不已:“抓住纳瑞世金!揪出马特维!铲除朝中叛党!”

马特维狼狈地跑进后宫,跪在皇太后娜塔雅面前:“看来平息乱兵凶焰,非太后和皇上出面不可。”“他们要干什么?”“他们听信谣言,说先帝死于谋杀。还说国舅和我已谋杀了皇兄伊万,阴谋夺取皇位。”

即便在后宫,也听得见前宫人声鼎沸,感受得到那腾腾的杀气。年青的皇太后面色惨白,一手拉着刚登基不久,刚满十岁的小皇上彼得,另一手拉着彼得同父异母的小哥哥伊万,坚定地向前宫走去。娘儿仨在前廊正中站定。往下数级台阶,便是挥舞兵器,几近疯狂的官兵。太后,皇上和皇兄的出现,一下子平息了满殿的声浪。

“皇上彼得,皇兄伊万在此!他们很好。大家误会了!”造反的士兵面面相觑:不是说伊万被害了吗?“你是伊万陛下?”“是。”伊万吓得发不出声来。“你真是伊万陛下?”“是。我就是伊万!”这一次声音够大了。小彼得往前迈了一大步,挡在妈妈和哥哥身前,大声说:“我是沙皇彼得阿列克谢维奇!”他比伊万小五岁,但个子比他小哥还高,声音洪亮,两眼炯炯生威。已经涌上台阶的士兵不禁往后撤了两步。

(一)

彼得(一世)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任沙皇,于1682年5月继位,以“彼得大帝”扬名世界史。

俄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王朝:留里克王朝(RURIK DYNASTY)和罗曼诺夫王朝(ROMANOV DYNASTY)。公元九世纪(862年),东斯拉夫人在第涅伯河流域成立了他们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基辅罗斯的最早的创始人为留里克。就象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帝是带有传说色彩的历史人物一样,俄罗斯的始祖留里克也是一个半传说的历史人物。从他开始,这片土地上的大小公国的统治者都是他的后代。因此,从九世纪到十六世纪被称为留里克王朝。

十三世纪初,蒙古铁骑西进。欧亚大陆上的大多数国家臣服于蒙古的可汗。在俄罗斯的土地上的大大小小的公国也由蒙古的可汗间接统治着。这些公国的大公都由蒙古可汗册封。其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强盛起来,并从十五世纪中叶起不再向蒙古人纳贡。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万四世(伊万雷帝)加冕称沙皇,并领导其它公国摆脱蒙古鞑靼的统治。

1598年伊万四世的儿子去世后,无人继位。留里克王朝由此告终。俄罗斯进入无国君的“混乱时期”。后来被俄国多次带头瓜分亡国的西邻波兰在此期间入侵俄国,占领了莫斯科。在驱逐了侵略者之后,1613年俄罗斯贵族推选伊万四世的姻亲后代,十六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从此开始了经历了十八个沙皇的罗曼诺夫王朝。直到1917年该王朝被二月革命推翻。

有意思的是,俄国在基辅罗斯时代,政治上实行民主共和制。市民有权在市民大会上对国家事务发言,贵族相对于大公独立。这显然是古罗马的遗风。那时农民有迁徙的自由。蓄奴的现象是有的,但没有形成制度,或者说没有法律的保障。到十六世纪,一方面国家政体走上集权,从而形成皇权专制。另一方面,农业的危机促使把农民捆绑在土地上的农奴制形成。到1649年索性通过法典确立了农奴制。

俄罗斯辽阔,富饶,美丽。在乌拉尔山以西,四条大河哺育着两岸人民。第涅伯河(DNEIPER),顿河(DON)和伏尔加河(VOLGA)往南注入黑海。第维那河(DVINA)向北流入波罗的海。南部乌克兰平原土地肥沃,北部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有取之不尽的木材,兽皮。从伊万雷帝起,俄罗斯的冒险家便翻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把辽阔的西伯利亚纳入俄国的版图,一直渗透到北太平洋的海岸。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同样也在积极扩张领土的中国大清王朝的阻拦。不得不退出我黑龙江(他们叫阿穆尔河,AMURRIVER)流域。

俄罗斯人没听说过在古老的东方,中国人信奉的“三纲五常”。但他们打从一生下来就被教育要象对待上帝那样尊从沙皇。所谓“天上的太阳,地上的沙皇”。他们挂在口头上的话是:“只有上帝和沙皇才知道。”如果有人怀疑沙皇至高无上的生杀大权,那简直是大逆不道。受蒙古人崇拜君主和献身精神的影响,俄罗斯人也把为皇上而死视为最大的光荣。在五十年代苏联反映卫国战争的电影上,战士们高呼:“为了斯大林,冲啊!”就反映出那种自古相传的,为领袖献身的精神。

在彼得大帝登基那会儿,在俄罗斯这片广阔的,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土地上,大约只有一千万人口,是当时法国人口的一半。绝大多数俄国人都生活在乡村。村庄沿河,沿湖,沿森林的边沿而建。房子都是用粗原木垒起来的。一年365天,冬天占了将近一半。从十月起,冰天雪地。人们有五个多月的日子里只能窝在小小的木头房子里烤火,喝酒和睡觉。停滞,封闭,落后,构成了旧俄罗斯的特点。

(二)

彼得大帝的爷爷米哈伊尔罗曼诺夫(MIKHAIL ROMANOV)十六岁时被贵族和市民大会选举为沙皇。彼得大帝的父亲阿列克谢(ALEXIS)恰巧也是在十六岁继位(1645年)。这时的沙皇政府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对民众横征暴敛,官吏贪污成风。但沙皇本人却温和,安静,日常生活极其简朴,规范。每天至少用一半时间向上帝祈祷。

彼得大帝的父亲四十岁那年(1669年),第一个妻子马丽亚因难产去世。前妻生过五个儿子和八个女儿。不幸的是,五个儿子死了三个。剩下的两个都不健康。十岁的菲奥多(FYODOR)体弱多病,三岁的伊万(IVAN)天生弱智,瞎了一只眼睛,说话还不利索。克里姆林宫里少了女主人,孩子们也都不愿说话,一片寂静冷清。皇上孤独,沮丧,于是,常常在晚上到首席大臣马特维家待着。

阿德蒙马特维(ARTEMON MATVEEV)在十七世纪的俄罗斯可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他对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艺术很感兴趣,还娶了一个苏格兰女人为妻。他的妻子着西式服装。有客人来访时,她“居然”坐下来参加丈夫和客人的谈话。为此,没少招致莫斯科人的非议。尽管被皇上器重,委以重任,甚至被皇上看作是好朋友,“西化”的,非贵族出身的马特维在朝中仍常常感到有被守旧的大臣们孤立的感觉。

中年丧偶的皇上在马特维家中感受到宫中所没有的和谐与温暖。谈话的内容也常常令皇上耳目一新。他还发现,马特维家有一个身材高挑苗条,黑眼睛,长睫毛的姑娘,端茶倒水,言行得体,笑起来极其甜美。马特维看到皇上的眼睛老是停留在姑娘身上,便介绍说:“噢,皇上。这是我的干女儿娜塔雅。他爹说是想让孩子受点城市文明的熏陶,送她到我家来住一段。”“姑娘你多大了?”“回皇上的话,十九了。”“读过书吗?”“回皇上,我爸让我和哥哥一起随请来的先生读过几年书。”“哎呀,你爸爸有眼光!阿德蒙,我让女儿索菲亚和她哥哥一道上学还有人说闲话哩。”“皇上,不是臣私下里议人长短。这说闲话的不仅胆大,而且无知!女人读了书,至少能更好地教育子女呀。”“是的,是的。”皇上说着,眼睛还离不开娜塔雅。直到见女孩满脸羞红了,才感到自己的失态。

马特维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怎能看不出皇上喜欢娜塔雅?可是,他绝不敢冒然提皇上续弦的话头。娜塔雅的父亲纳瑞世金(NARYSHKIN)是他少年时代的好友,如今在乌克兰富甲一方。把女儿送到他这儿来,确实有给女儿找个好人家嫁的愿望。但怎么会想到皇后归天,皇上要续弦的机会让女儿给碰上了。这是个好事儿,但马特维宁愿没有这个机会。皇上纳后,那等于半个改朝换代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姑娘成了皇后,新的皇亲国戚必然得宠升官。那旧的国戚皇亲哪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自己已经混到如今这个位置了,还能在必然会发生的政治地震中得到什么好处呢?没有。只有伴之而来的危险。

皇上不依不饶,来得更勤了。找着机会就要同娜塔雅说说话。马特维他能把姑娘藏起来吗?不能。那可是欺君之罪。是福是祸,横竖躲不过。皇上发话了:“阿德蒙,该给娜塔雅挑个好人家了。”“可不是吗,皇上。不过,娜塔雅的父亲只是一介平民。莫斯科这些贵族人家,怕是高攀不上。”“要是有人找上门来,不就不用你‘高攀’了吗?再说,你是她义父,堂堂首席大臣。干女儿嫁给天下任何一个男人也不能说是高攀。”“皇上,您这话让臣不胜惶恐!”“那就索性让你惶恐一下。我要娶娜塔雅纳瑞世金娜!”

(三)

虽然有心理准备,马特维还是浑身一震。他倒身拜下。“臣谢主恩宠,不胜惶恐!”“哎呀,你惶恐什么?平身,平身。有什么顾虑只管说来听听。”“皇上续弦再娶,非同小可。若是皇上能依古制择后,便是微臣和小女最大的荣幸。”“我知道人言可畏。你放心。我会按祖上的规矩办。”

“祖上的规矩”就是公开招亲。象童话故事《灰姑娘》里王子招亲一样。皇室在整个王国里张文发榜。所有适龄女孩子,不论富贵贫贱,都有资格成为皇后候选人。不过,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欧洲王室公开招亲,可不象《灰姑娘》故事中那样美丽浪漫。这里涉及到许多权势人物的政治利益,因此充满了血腥和邪恶。

就拿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做例子来说吧。

彼得大帝的爷爷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在1616年的公开招亲中先是选了玛丽亚科箩菩法(MARIA KHLOPFA)。朝中掌握实际权力的大臣萨太可夫(SALTYKOV)不满意他的选择,竟找个罪名把玛丽亚和一家人都放逐到西伯利亚。阿列克谢自己18岁公开招亲时,开始选的也不是他刚去世的前妻,而是尤法弥雅(EUPHAMIA)。可怜的尤法弥雅被几个贵族的太太扯衣服揪头发折磨一通,然后又串通御医,说她犯了羊癜疯。年青的沙皇只好依重臣的暗示重选。如今皇上再娶,不公开招选,势必引来非议,说马特维钻营巴结。事实上,公开招选,虽然没有人敢乱来,流言非语也仍然在所难免。

1670年2月11日,克里姆林宫张灯结彩。整个莫斯科城都喜气洋洋。城里城外到处可见满怀侥幸心理的父母带着盛装打扮的女儿来接受挑选。进宫之前,先要验明是否处女。进宫第一轮筛选后,绝大部分姑娘请回。第二轮沙皇面试订在4月28日。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皇上在招亲之前已经中意马特维干女儿的消息透了出去。“马特维请巫婆做法,让皇上着迷于他的干女儿”的谣言不胫而走。朝中心怀叵测的大臣请求皇上三思。马特维本人也坚决要求皇上查明此事。好事多磨,一耽误就是将近一年。渴望第二春的中年沙皇终于在1671年2月1日迎娶了他的美娇娘。

谁都会从皇上春风荡漾的脸上看出他对年青妻子的喜爱。二十岁的娜塔雅让中年丧偶的沙皇重新扬起了生命的风帆。皇上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带着他的新娘。拉着她的手寸步不离。盯着她看,眉毛眼睛里都是笑意。一样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娜塔雅在义父母家学会了欣赏西方艺术。沙皇便在宫中挂满欧洲的油画,在郊区建造西式建筑的庄园。他甚至特地在克里姆林宫内为娜塔雅造了一个歌剧院。

1672年5月30日凌晨一点钟,皇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大胖小子,身长19英寸,黑色的眼睛象他妈妈那样闪着光彩。克里姆林宫伊万大帝塔上的大钟敲响了。紧接着全城1600个教堂的钟声都响了。震天动地的钟声向俄罗斯人民宣告皇子彼得的诞生。

朝中的旧臣无可奈何地看着皇上将对皇后和皇子的宠爱扩大到对皇后一家及其亲朋好友的重用。纳瑞世金一家发迹了。他们占据了朝中要职,与首席大臣马特维结成牢不可破的后党。一个女孩子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导致皇上改变了朝廷的权力结构。“可怜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四)

好景不长。1676年元月,沙皇阿列克谢偶感风寒,转肺炎不治,救人撒手离开了他钟爱的妻儿。此时彼得刚刚三岁半。阿列克谢前妻所生的长子菲奥多(FYODOR)继位。

菲奥多一直疾病缠身,此时腿肿得走不了路。但病皇上也是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已故沙皇阿列克谢前妻的家族,新沙皇的舅舅姨父们咸鱼翻身。马特维被诬陷入狱,菲奥多的舅舅伊万米罗斯那夫斯基(IVAN MILOSLAVSKY)取而代之。十六岁(也是十六岁!)的菲奥多心地善良。他顶住母系亲属的压力,将继母的兄弟几人仍留在朝廷中任职。新皇上对继母很尊重。他甚至亲自过问小弟弟彼得的学习和生活。税务部官员佐图扶(NIKITA ZOTOV)被选为彼得的老师。皇太后召见了佐图扶:“你是先帝的忠臣。先帝英灵在上。皇子的前程就交到你手上了!”佐图扶哭拜在地:“微臣何德何能受此重用?惟有尽心竭力上报皇恩!”

小彼得极其聪慧,所学《圣经》章节许多都能背诵。他求知欲强,总缠着老师讲俄罗斯的历史故事,特别是打仗的和英雄的故事。皇太后差人将西欧使节送给先皇的一个大地球仪搬到教室。小彼得立即就迷上了这个教具。佐图扶感慨地发现,他的教学似乎被这个娃娃掌握着。彼得轻易地完成任务后,永远都有新的问题等着老师回答。

平心而论,彼得的长兄,罗曼诺夫王朝第三任沙皇菲奥多是个称职的皇上。尽管年青,尽管体弱多病,他的意志却很顽强。在站稳脚跟,摆脱了贵族势力的掌控之后,他努力改革朝廷弊端。其中最艰难的一步是在军队中废除军阶和世袭贵族等级的联系。也就是军阶的世袭制度。军阶世袭制使具有军事才能的军官永无晋升之途,而让平庸之辈占据着指挥战争的位置。其害处是显而易见的。菲奥多一次又一次地召开御前会议,确立了军官(包括由外国雇佣的职业军官)一律以军功作为晋升依据的原则。这是他对俄罗斯军事历史的贡献。

菲奥多的妻子死于难产。年青的沙皇爱上了十四岁的姑娘玛萨(MATHA APRAXINA)。玛萨的教父不是别人,正是前首席大臣马特维。沙皇亲妈的家族当然反对。但他们这会儿已经控制不住菲奥多了。菲奥多娶了玛萨,并宣布为马特维平反。不过,1682年5月11日,当马特维千里迢迢从囚禁地赶回莫斯科时,沙皇菲奥多已于4月27日去世了。

菲奥多没有后代。法定的继承人是他的两个弟弟,十六岁的伊万和十岁的彼得。伊万身残智障,彼得年幼。他们之间由谁来继承位,意味着是由现任首席大臣伊万米罗斯那夫斯基还是前首席大臣马特维掌权。前者如今得罪了不少人。贵族中怀念马特维为人的占了大多数。这些人也占着理:让伊万当皇上明明是行不通的。有人叫起来:“选举!选举!”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任沙皇米哈伊尔就是选举产生的。争执不下,只有付诸选举。

伊万大帝塔上的大钟敲响了。莫斯科的士农工商集合到克里姆林宫前的广场。莫斯科大主教宣布:“请全民在已故沙皇的两个弟弟中选举下任沙皇,伊万阿列克谢维奇,还是彼得阿列克谢维奇?”广场上“伊万”和“彼得”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彼得”的呼声很快压倒对方。“彼得!彼得!彼得!”的声浪震天动地,最终吞没了另一方。

莫斯科大主教走进宫内,宣布选举结果,并向十岁的彼得说:“我以东正教全体信徒的名义,请求您做我们的沙皇。”彼得回答:“我年幼少知,难当重任。恳请各位改变决定,让伊万兄长继承大位。”全体大臣跪拜在地:“皇上万勿推辞!”彼得沉默不语。大主教朗声宣布:“上帝垂恩,由彼得阿列克谢维奇继承皇位!”

皇位争执的危机似乎过去了。彼得继位,皇太后摄政,马特维归位首席大臣。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公主索菲亚,将在俄罗斯的政治历史中加入属于她的篇章。

(五)

俄国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很低。她们从小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婚姻全靠家长做主,婚后对丈夫的打骂只能逆来顺受。按民间风俗,女孩子结婚时,当父亲的要拿个小鞭子在新娘子背上象征性的打一下。然后说:“我的女儿,这是为父最后一次管教你了。我把管你的权威交给你的丈夫。今后但凡你有不得体之处,就该由你丈夫来惩罚你。”新郎接过鞭子,也要礼貌地声明:“新娘如此贤惠,这条鞭子不会用得上的。多谢岳父大人。”然后把鞭子别在自己腰上。

打骂妻子是家常便饭。妻子被打死,丈夫不受惩罚。另外,只要丈夫不高兴就可以休妻。其方式是剃光妻子的头发,让她穿上从头到脚的直统口袋式的长袍,只露出眼睛,把她送回娘家。在世人眼里,这个被休的女人一点地位都没有,同死了没什么两样。再嫁基本没可能。但当丈夫的却可以再娶。为了限制男人滥用这种特权。东正教规定,每个男人一生只能休妻两次。第三个妻子便是他最后一个妻子。不管她是死了还是逃走了。休过两次妻的男人只能再娶一次。

男女的这种不平等,在下层社会反倒没那么严重。当一家人都要为生存而挣扎时,能干的妇女常常成为家里的主心骨。毕竟饥饿的鞭子要有力多了。当男人没有能力带着一家老小躲过饥饿的皮鞭时,只能让老婆来管家。而在中上层社会,家庭的社会地位越高,家中女性的地位就越低。到了皇室,规矩更大。皇室中的女子只能象笼子里的金丝鸟一样,被囚禁在宫中。哪儿也去不了。对宫外的事一无所知。

公主索菲亚生来注定的命运本来和她的女性长辈以及她的姐妹们没什么两样。沙皇阿列克谢的前妻生了八个女儿,死了两个。在剩下的六个公主中,索菲亚是三女儿。这是个很难得到父母特别关注的位置。但这个索菲亚就是与众不同。她想着法子让父皇同意她和小她四岁的弟弟菲奥多一起上课。他们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波兰籍僧侣学者西蒙波罗斯基(SIMEON POLOTSKY)。西蒙教他们波兰文,拉丁文,历史和神学。那时波兰还没有衰落,波兰文几乎是俄国学生“外语”课的首选。西蒙发现这个女孩接受力,领悟力和判断能力都极强。索菲亚同弟弟的关系也因同学而比较密切。菲奥多继承皇位时刚刚十五岁。十九岁的索菲亚很自然地充当了新皇上秘书和助手的角色,从而同舅舅伊万以及朝中重臣瓦西里高利特欣亲王交往较多,成为权力核心的成员之一。

对菲奥多去世后大多数大臣主张彼得继位,并迅速付诸公民选举,他们几个准备不足。因此在大势之下不得不退让。伊万和瓦西里高利特欣都认命了。但索菲亚不服输。她暗下决心,不惜鱼死网破,也要翻这个盘。

在以故沙皇葬礼前后,一个铤而走险的阴谋慢慢在公主索菲亚的心中酝酿成熟。她叫来两个在军营中有亲戚故旧的亲信侍卫,交代他们:“皇上是被皇太后的哥哥毒死的。马特维同纳瑞世金家族是一丘之貉。他们要加害的下一个人就是伊万殿下。这样他们便可以先掌控,后废掉小沙皇彼得,篡夺皇位!你们受先皇恩宠,现在是报效国家,报效朝廷的时候了!”两个侍卫齐齐跪下:“原听公主差遣!”“你们去军营把克里姆林宫中发生的事情告诉军人们。消息散步得越广越好。五月十五那一天,你们穿上军装,到各军营去鼓动大家来克里姆林宫清除纳瑞世金家族外戚集团。事成之后,你俩便立了头功。”两个侍卫领命,悄悄地离开了克里姆林宫。

(六)

俄罗斯旧军队的英文译名是STRELTSY.日本人则译为“统军”。在彼得继位的1682年,俄国统军人数为五万五千人。其中半数拱卫京城莫斯科。从伊万雷帝起,当兵成为一种世袭的职业。军人连同他们的老婆孩子平时由国家养着。在外敌入侵或国内农民暴动时,军队便出动作战。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时,军队也就是还有维护治安和灭火救灾的职能。大多数日子里,军人无所事事。他们便在营房附近做起买卖,甚至发展到垄断部分集市贸易的地步。做为军人,他们又不缴税。因此旧军人在那时候的俄国成了一个特权阶层。

这些军人四肢发达,大脑简单,即愚昧又自大,对谣言没有识别能力,很容易被煽动起来。这几天来军营中有关先皇被害和外戚篡权的谣言满天飞,弄得人人义愤填膺。五月十五日早晨,两个穿上军装的宫廷侍卫骑着马从一个营房到另一个营房,高声叫道:“皇兄伊万被外戚纳瑞世金家族谋杀了!外戚要篡权了!弟兄们,到克里姆林宫清除‘后党’啊!等他们把皇族都杀光就晚了!”军营里群情激愤。好事的敲响大钟,擂起战鼓。粗莽的军汉抄起利剑,板斧和长枪,吼声震天。上万军人争先恐后地向克里姆林宫涌去。

首席大臣马特维几天前刚刚回到莫斯科。他面对这场暴动束手无策。只是在皇太后拉着小沙皇彼得和皇兄伊万出现在乱兵面前时,才平息住那震天动地的吼叫声。伊万没死。乱兵们头顶上那片正义的,爱国爱沙皇的光彩顿时消失了。那么今天的举动岂不成了犯上作乱?狂热的激情被忐忑不安的心境所取代。马特维先请太后带皇上和皇兄回后宫,然后以平缓,沉着的语气对乱兵发表了讲话。他强调军人过去一直对沙皇忠心耿耿,为国家流血牺牲,即有功劳又有苦劳。这次听信谣言围攻皇宫是不对的。但出发点是维护沙皇和皇族,是可以理解的。现在,你们亲眼见到皇上和伊万殿下都好好的。谣言不攻自破。你们请回。回去以后呈表检讨自己行为不当。恳求皇上原谅。皇上和太后是会原谅你们的。

马特维六年前在沙皇阿列克谢时期曾兼任统军司令。军人们当然记得他。他的话合情合理,也说服了暴乱的军人。挤在前面的军汉点头称是,并默默地转身准备往宫外走。马特维松了一口气。他请身边的道格如齐(MICHAEL DOLGORUKY)亲王维持一下乱兵撤出的秩序。自己转身到后宫去安慰皇上和太后。

宫门外的军人并没有听到或听清马特维的讲话。后撤的军人和往前涌的军人冲突起来了。道格如齐亲王挤到宫门口,大声训斥继续前涌的军人。这些人并不知道事情的变化,哪里容得“后党”中的道格如齐亲王在这里耀武扬威,指手划脚?“操你妈的叛党,零剐了他!”斧剑齐下。可怜这个缺心眼的亲王顷刻之间被碎尸万段。

鲜血四溅。乱兵见血眼红,见血疯狂。不光后面的暴徒往前冲,前面原本往后撤的又掉转头向里冲。正在大厅中向皇太后汇报的首席大臣马特维成了他们攻击的首要目标。当着皇太后和两个男孩的面,他们乱斧劈开马特维的脑袋和身躯。暴徒们象野兽一样撞开每一个房间,捕捉他们心目中的“叛党”。克里姆林宫到处是鲜血和人的躯体的碎片。空气中涨满了血腥味。

皇太后娜塔雅无助地跪蹲在墙角,双手紧紧地搂抱着两个男孩子。可怜的伊万抱着继母,处于半昏迷状况。小彼得脸色铁青,冷汗湿透了衣衫。愚蠢的军汉啊,今日你们在真龙天子眼皮底下肆无忌惮,滥杀无辜。这条幼龙只能“且伏爪牙忍受”。等到他长大的那一天,他会用同样残暴的手段把旧军队连同世袭军人整个消灭光!

(七)

暴乱的统军并没有找到所有他们认为该杀的人。于是,他们把克里姆林宫团团围住,勒令宫中交出皇太后的父亲,哥哥和其他“后党”成员。宫中躲藏的人度日如年。三天后,索菲亚出面了。她警告太后不要为了一己私利断送了大家。娜塔雅的父亲和哥哥眼见无望逃出,在圣母象前祈祷之后,自行走出宫门。其他被点了名的大臣也随后走出。他们或被斩首或被吊死,尸体就扔在红场上。

在凶手的欢呼声中,索菲亚公主来到他们中间,给暴徒们递上伏特加酒。她以皇室遗孤的身份感谢军人为朝廷清除了叛党,并表示今后朝廷将一如既往地倚重军人。统军头目们在经过讨论后决定并宣布:彼得是先帝后妻之子,按规矩轮不到他当皇上。不过既然彼得是全民选举选上,又由大主教正式宣布当选的沙皇,除了上帝,没人可以罢免他。那就让先帝前妻之子伊万和彼得同为沙皇。鉴于两个沙皇都年幼,由公主索菲亚摄政。这时候,谁敢说个不字?

克里姆林宫内和红场上的尸体和血迹被清除干净了。伊万大帝塔上的大钟又被敲响了。索菲亚得到了俄罗斯最高统治权。由女性担任摄政王领导全国,这在俄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索菲亚表现出惊人的组织才能。在安排了两个少年沙皇的登基典礼之后,她迅速地组织了自己的内阁,恢复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秩序。俄国从沙皇阿列克谢遵从东正教新教起便一直存在着新旧两个宗派之争。统军中旧教教徒占大多数。因此,尽管索菲亚和她的父亲哥哥一样都信奉新教,旧教教派仍满心以为现在是恢复旧教宗教仪式和圣餐传统的时候了。但索菲亚巧妙地把旧教教派和统军两股貌似一体的势力分开。她安抚,许诺,甚至用金钱收买统军头目。在接见旧教教派代表时,却采用强硬和恫吓的态度与方式。她下令逮捕两个东正教旧教首脑。处决了一个,将另一个流放到西伯利亚。在索菲亚登上摄政王宝座九个星期以后,信奉旧教的统军司令官被捕,判了死刑,砍下的头颅被悬挂在城门上示众。

新的司令官沙克罗维提(SHAKLOVITY)出身于乌克兰农民家庭。因其凶狠,果敢和义气在统军中很得人望。他对索菲亚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发誓对女王忠贞不渝。不过索菲亚还是在军中安插了神甫麦德维达夫(MEDVEDEV)做高级顾问。这人是索菲亚和弟弟菲奥多老师的学生,如今是俄罗斯最有威望的新教派神学家。在朝廷大臣中,索菲亚任命的基本上都是亲娘舅伊万米罗拉夫斯基(IVAN MILOSLAVSKY)的人马。但她最器重的还是瓦西里高利特欣(VASILY GOLITSYN)。在舅舅伊万去世以后,高利特欣亲王便成了首席大臣。

索菲亚爱慕高利特欣久矣。当弟弟菲奥多继位,索菲亚以秘书和助手的身份伴随沙皇召见大臣时,便立即被这位气宇轩昂,谈吐不凡的男子所倾倒。亲王已婚,有子女。那又怎么样呢?谁能阻止一个姑娘心中的爱恋?那时候的俄国闭塞,保守。公主嫁不出去。涉外婚姻免谈,公主也不例外。“下嫁”贵族之家也不行。留里克王朝时,俄罗斯分为若干个公国。公国之间,大公的子女可成婚。沙皇制度成立后,皇家的女儿便无人可嫁了。信不信由你。历史上的俄国有这么三四代,皇家的女儿没人可嫁,终老皇宫。不改革行吗?

要不怎么说索菲亚不同凡响。她敢掀起暴乱,敢在乱中夺权,敢在夺权后杀人,还敢爱一个有妇之夫。在政府,军队和宗教都纳入正常可控的运转之后,索菲亚摄政女王开始同高利特欣亲王联手治理俄国的内政与外交。索菲亚的生命之花幸福地盛开着。与其说这是命运之神对索菲亚的垂顾,不如说是上帝对彼得大帝的恩宠。因为成功,顺利和遂愿,索菲亚放过了继母和一山两水的小弟弟。皇太后娜塔雅带着儿子住进离莫斯科五公里远的普若奥伯如仁斯基庄园。这是彼得大帝的父亲沙皇阿列克谢当年特意为新婚的妻子修建的。彼得只是偶尔进城到克里姆林宫参加一些不得不参加的国家庆典,宗教节日,接见外国使臣等活动,而将坐镇宫廷当傀儡的事交给哥哥伊万。海阔天空,自由自在的少年时代,造就了彼得大帝性格中重要的一面:开放和豪迈。

(八)

摄政女王索菲亚是中俄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中国受列强凌辱的近代之前,中俄政府之间打交道并签署条约的关键年代正是索菲亚执政时期。

看过金庸《鹿鼎记》的读者都会记得那个韦小宝。他跑到“罗刹国”(即俄罗斯)协助公主“苏菲亚”叛乱,并建议苏菲亚效仿中国清朝多尔衮当摄政王,被称为“罗刹诸葛亮”。在韦小宝隐居钓鱼岛又复出后,他仿周瑜设反间计,致使俄罗斯同意签订“尼布楚条约”。金庸巧妙地利用了这段历史为背景,编出了他的武侠故事。不过许多中国人对这段历史的印象,还是来自七十年代初中苏边境冲突时报纸上有关“老沙皇”和“新沙皇”的评论员文章。按中国的说法,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起,中国的北方游牧民族,肃慎,鲜卑,蒙古,契丹,女真,鄂伦春等,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按苏联人的说法,这些少数民族怎么就都成了中国的了呢?你把明朝或更往前的朝代的中国地图拿出来瞧一瞧。再说,怎么没见你们中国人把长城修建在外兴安岭上?中国政府和人民最不乐意听“中国古代的领土应该以长城为界”这句话。这混账话伤害我们的民族感情。我家的院墙建在哪儿,关你什么事儿?

说来道去。第一,近代的国家概念同古代是不一样的。第二,从十七世纪起,当西欧列强向海外扩张时,俄国和中国也在拼命地扩张。而两国之间辽阔的中亚和北亚便成了其扩张的“自由空间”,直到两国扩张的锋芒相撞。海外学子们有时会遇到来自中东和中亚的留学生指责中国几个世纪前对穆斯林世界的“侵略”。因为我们在国内所学过的历史书中从来不提这些事儿,常常被他们的质问搞得莫名其妙。其实有什么好指责的?成吉思汗(名字起得好:思汗)横扫欧亚大陆,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领土跨越三大洲,完全都是扩张的结果。那又怎么说呢?历史就是历史。列强纷争,才会有国际法。有了法规之后,才有遵守的问题。

总之,咱中国神气过。从国家疆域来看,大清的康乾盛世远胜汉唐。1689年8月27日中俄签署的《尼布楚条约》(HE TREATY OF NERCHINSK)以法律条文规定:中俄之间以外兴安岭(STANOVOY RIDGE)和额尔古纳河(ARGUN)为界。这等于俄国公开放弃往东向日本海方向扩张的企图。这是中国清王朝的胜利。《尼布楚条约》有俄文,满文和拉丁文三种文本。没有中文文本。

这个胜利是康熙大帝打出来的。俄国早在伊万四世称帝时起,就不断地向乌拉尔山以东扩张B透。十七世纪中叶,俄国的哥萨克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他们第一个殖民军据点阿巴兴(ALBAZIN)。过去这里曾是索伦汗国(SOLON KHANATE)的首都雅克萨(满文音:YAKSA)。康熙大帝对沙俄的入侵早有警惕,对于他们把据点建在黑龙江边忍无可忍。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部队受命乘船沿松花江而下,包围了阿巴兴。1685年6月12日,据点里的400名哥萨克军人缴械投降。康熙学三国时的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德,允许他们将家属和财产撤到尼布楚城。不过,有45名哥萨克俘虏被做为人质押到北京。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就留在北京了,其后代仍信奉东正教。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国势趋弱。俄国卷土重来,将我黑龙江以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其版图。那是后话。

(九)

在中俄《尼布楚条约》上代表中国康熙皇帝签字的是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代表俄国沙皇伊万五世和彼得一世签字的是菲多尔高罗营(FEDOR GOLOVIN)。少年沙皇彼得当时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接见外国使臣和在国际国内重要文件上签字。他当然不可能去尼布楚城这么远的地方。因此由他的特使代表签字。

在有其他国家使臣到莫斯科上任时,彼得和伊万就得接见他们。在如今可查阅的,当时大使们向本国政府报告的书信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描写:小皇上彼得坐不住,迫不及待地抢先问:“贵国国王是否安康?”不等司仪官说完话,他从宝座上就跳下来,伸出手来让大使吻。一心只想早点结束。怎奈伊万行动太迟缓。并且需要司仪官帮助才能抬起手来。他一脸茫然,眼睛总往地上看。两相对照,十分有趣,可爱。使臣们都知道,两个少年沙皇的接见只是形式,真正有实质意义的是摄政女王索菲亚的接见与谈话。

彼得对于这种仪式和活动能推就推,不爱去。他在郊区普若奥伯如仁斯基庄园里玩得痛快。这所庄园是沙皇阿列克谢当年特意为娜塔雅和彼得母子修建的,坐落在姚萨河畔,旁边有一个很大的围猎场。彼得最爱玩的是打仗的游戏。玩伴们大多是从贵族家庭中选来的与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也有一些佣人的孩子被接纳其中。小皇上玩起来可不愿意对付。他频频地写信给摄政王姐姐要东西,从军装,军号,战鼓,旗帜到武器。开始他们玩木头兵器。后来就要真家伙了,例如没有炮弹,但可以装填火药放响的铁铸大炮和统枪。庄园里养着一些闲了很久没事干的养马,养狗,搞维修的工人,都让小皇上给用起来了。几年后这些儿童团员长成小大人了。彼得请来外国教官,按西欧军队编制组建与训练这支部队。军装,武器和真的部队没有两样。最初(1683年)建立“儿童团”时人数不到五十,请外国教官训练时人数已发展到300左右。这支部队就以庄名为团名,即普若奥伯如仁斯基团。后来人数继续增加,部分少年军人驻扎到邻村。另一个团也就组建起来。也以村名为团名,叫辛约劳复斯基(SEMYONOVSKY)团。人数也在300左右。彼得在这支部队里平时只扮演普通一兵,住帐篷做杂务一点也不搞特殊化。到1690年,这两个团的军官完全由国外雇来的职业军人担任,武器也明显优越于统军。

这支军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在索菲亚执政的七年里从“儿童团”发展成正规军。索菲亚是否怀疑和警觉过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因为沙皇从少年时代起接受军事训练在俄国是个传统。彼得所为无可非议。另外,开始的儿童团完全是男孩子闹着玩的。以后越玩越大,也是件自然的事。更重要的是,有两万多统兵守卫京城,这几百个少年兵能算什么呢?

除了军训,彼得最爱做的事就是木工活和铁匠活。他是一个出色的木匠,砍,锯,刨,凿,手艺精湛。和许许多多同龄的男孩子一样。他不爱读书,爱玩,而且总能玩出花样来。他在郊外农庄里自由地成长着,但也遗憾地错过了学习知识文化的最好时光,以至于在他成年以后不得不挤时间恶补。

在彼得和皇太后娜塔雅住的庄园不远处有一个外侨居住比较集中的“德国村”。(那时候俄国人管外国人都叫德国人。就象我们改革之初,许多中国人对外国的事也搞不明白。有人甚至问:你会几国英语?)彼得在这里交上了几个大朋友。经常去听这些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老外”侃大山。有一次,彼得在自己庄园的仓库里发现了一只形状“古怪”的船。流线型的船身和他见过的所有俄国的船都不一样。这是一个英国人当年送给他父亲的礼物,放在仓库里从未使用过。彼得请做过远洋水手的荷兰人,他的“大朋友”法兰兹提么门(FRANZ TIMMERMAN)教他操作舵和帆,一下子就着了迷。从此爱上了航行。他也深深地迷上了国外先进的制作技术。彼得和几个朋友亲手仿制打造了一只船。他自己全程参与,常常从天刚亮干到掌灯。这只船被彼得大帝叫做“俄国的海军之父”。在建造这只船时,他就下决心要象西班牙和荷兰那样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少年沙皇彼得一世在幻想和忙活他未来的陆海军“建设”中不知不觉地长到了十六岁。这是他爷爷和爸爸结婚的年龄。皇太后娜塔雅对儿子长大成人可谓望眼欲穿。伊万五世早几年已经结婚了,不过光生女儿不生儿子。摄政女王索菲亚也没有后代。彼得应该为罗曼诺夫王朝造出接班人来。

在皇太后的安排下,彼得娶了一个比自己大三岁的姑娘尤都西亚罗布荷娜(EUDOXIA LOPUKHINA)。她是高利特欣亲王的亲戚,同俄国另两个有势力的家族也有亲戚关系。一个典型的传统俄罗斯女子。婚礼于1689年元月27日举行。彼得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尤都西亚。当然,觉是要睡的。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内分泌正旺盛,说什么也不会在床上闲着。尤都西亚很快就怀孕了。

(十)

摄政女王索菲亚的身边如果真有个“罗刹诸葛亮”韦小宝,那没准能帮着女王筹划好彼得长大以后怎么处理最高统治权的归属问题。我们无从知晓索菲亚是如何考虑这个另人烦恼的问题的。没有任何迹象能表明她动过杀了彼得的念头。彼得毕竟是她的弟弟,罗曼诺夫王朝的种还得由彼得来传。那么,索菲亚是否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让位呢?也没有。交权意味着她后娘的家族东山再起。他们势必要报1682年血腥兵变和父兄被杀的深仇。索菲亚没有智慧处理好这个问题。她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说服自己反正还早。军权在自己手里,朝廷在控制之中。有什么好怕的?

但形势变化之快,远远超过了索菲亚的预料。她也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和高利特欣亲王对上层统治集团的掌控能力,过低地估计了少年沙皇彼得的勇气,权谋和号召力。

索菲亚策动的兵变,利用的是俄国最保守和愚昧的势力。暴乱者是统兵。站在统兵后面的是视来自西洋的新事物为洪水猛兽的传统贵族阶层。索菲亚可以用收买,许愿和分化的方式笼住军队,用杀戮和恫吓镇住旧教势力。但索菲亚和高利特欣在意识形态上与传统贵族为主的统治集团的重大分歧,却埋下了统治集团日后在“皇王之争”中倒戈的祸根。瓦西里高利特欣(VASILY GOLITSYN)在权力斗争中是王党的首领。然而,他满脑子学西方和全面改革俄罗斯的方案,又是同马特维一样的“西化派”代表。甚至比起马特维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瓦西里高利特欣受过很好的教育,能听说读写拉丁,希腊,波兰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从而在接触西方国家知识方面具有比别人更加优越的条件。他崇拜法国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同法国驻莫斯科的代表德纽威尔(DE NEUVILLE)的谈话中,他详细地谈到对俄国军队的进一步改革,对发展远东贸易,对选送俄国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以及同西欧国家关系正常化的构想。这些改革方案让贵族统治集团惶惶不安。索菲亚和高利特欣同传统贵族势力的冲突只是早晚的问题。上层统治集团的冲突终于在高利特欣亲王对外用兵失败时爆发了。

这时候的俄国,可谓四邻皆强。东边的中国正处康熙盛世。北面的瑞典,在“三十年战争”中占了俄国大片领土。西邻波兰是俄罗斯的宿敌。历史上的波俄之争中基本上是波兰占上风。彼得和索菲亚的父亲阿列克谢执政时,波俄打了十二年仗。战后两国签约,波兰承认俄国对乌克兰的统治权。做为条件,俄国需要将基辅割让给波兰。基辅是俄罗斯的发源地,怎能拱手让出?俄国签了约却一直赖着不交基辅。波兰人也不想在打仗了。说,也行。基辅我们不要了。但条件是,我们得结盟打奥斯曼帝国。而且,只要求俄国出兵打克里木。土耳其这边由奥地利和波兰盟军来对付。打奥斯曼帝国符合俄国自身的利益。因为南边的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克里木也是俄罗斯的大敌。他们的骑兵动不动就北上骚扰俄国。

保住了基辅,全俄罗斯都高兴。出兵打克里木,俄国人谁也没意见。但问题在于没有人愿意带兵出征。当首相和外交部长挺胜任的高利特欣亲王,只好硬着头皮亲率人马,于1687年和1689年两次南征。他打仗不行,损兵折将,失败惨重。但是,索菲亚每次都象迎接英雄凯旋归来那样欢迎高利特欣亲王从前线返回。无奈纸是包不住火的。对外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象一个在风雨中冲浪的弄潮儿,十七岁的少年沙皇彼得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令摄政女王索菲亚措手不及,狼狈败阵。

(十一)

彼得没有参与对克里木征战的策划和指挥。对于索菲亚来说,彼得还是个大孩子。“玩去吧。有你什么事儿?”索菲亚心里想。她信任高利特欣,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她的爱人身上。然而,所有的俄罗斯人都关心前方战事,何况身为沙皇,又对军事行动特别感兴趣的彼得?彼得在两次俄土战争期间主动登门拜访了莱福特(FRANZ LEFORT)和高登(PATRICK GORDON)等外国雇佣来的高级军官,听他们详细分析对克里木的征战。他对1687年征战中俄军的失利心知肚明,对1689年第二次征战一点也不看好。

1689年6月,高利特欣亲王第二次征战克里木的“捷报”和他决定“凯旋归来”的消息传到莫斯科。俄军付出惨重代价的密报和小道消息也同时传来。彼得怒不可遏。他决心找机会挑战他的摄政王姐姐。七月十八日,在传统的东正教庆典上,索菲亚象过去那样从大主教手中接过“神迹符”,准备带领两个沙皇弟弟和朝廷大臣绕教堂行走一周。彼得同他的随从耳语一番之后,走到姐姐面前冷冷地说:“公主索菲亚,请你退到我们两个沙皇后面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索菲亚气得脸都白了,话也说不出来。她推开彼得,只管往前走。彼得冷笑一声,转身扬长而去。

年青的沙皇和摄政女王之间的冲突公开化了。莫斯科大街小巷里谣言满天飞。这时候高利特欣亲王还率领着大军在归途上。不过,警卫京城的统军在人数上仍远远超过彼得手中的两个青少年“团”。问题在于,索菲亚没有任何合法的理由去抓少年沙皇。小皇上的话并没有说错呀。更重要的是,在这位摄政女王的威信因战争失利和掩盖真相而急剧下降时,即使她下令去抓彼得,是否有人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她效力呢?除非彼得主动挑起内战。但彼得绝不是一个傻瓜。这时候,他要占据道义的高地。他是皇上,他没有必要武力夺权,更不能用刀枪把统军逼到和摄政女王站在一条防守线上。

莫斯科的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王,皇双方都知道自己不能先下手。谁先下手谁就失去了合法性。同时,双方都高度警惕着对方的突然袭击。双方在力量对比上极不对称。表面上看,摄政女王索菲亚握有几乎全部兵权并执掌着朝廷。但她心虚得很。她不知道军队和朝廷对她的忠诚程度能否助她度过目前的危机。高利特欣亲王终于被盼回来了。然而,面对紧张的僵局,这个败兵之将令索菲亚失望地采取了沉默的态度。高利特欣实在不愿意卷入这场危险的冲突。只有由索菲亚任命的统军司令官沙克罗维提表现出愿为摄政女王两肋插刀的义气,拍着胸脯对女王表示不弃不离。沙克罗维提加强了莫斯科城和克里姆林宫的防卫,命令从前线归来的部队暂时留在首都附近,而且亲率卫队保证女王索菲亚的安全。

在彼得和索菲亚的冲突中,伊万一直是,也只能当个局外人。伊万五世大彼得一世五岁。伊万智障且半残,从小由后娘,彼得的妈妈皇太后娜塔雅带着。两个孩子能玩到一块去,而且常常是做弟弟的彼得照顾当哥哥的伊万,领着伊万玩。“双皇”登基后,彼得贪玩,把坐镇金銮殿当傀儡的苦差事常常推给小哥哥一个人。他对伊万是感激的。如今同索菲亚的冲突到了这个地步,皇太后和彼得都惦记着伊万。彼得写了一封短信向哥哥说明情况并给予安慰。这时候天已经晚了,好在只有五公里地。信使象过去一样,策马扬鞭往莫斯科城奔去。

担任警戒的统兵刚刚得到这两天要特别注意防范普若奥伯如仁斯基方面的动静的通知,看到夜幕之中飞骑直入,立即拦住盘问。皇上的信使从未被人拦过:“我说你他妈长了几个脑袋,敢拦老子?!”“拦你怎么了?我揍你丫的!”扯下马来,拳打脚踢。然后把鼻青脸肿的“奸细”拖到团部待审。

(十二)

“皇上派来的人被抓了!”城里的“皇党”紧张了。谁知道皇上的信是写给谁的,都写了些什么?彼得的舅舅(唯一逃过七年前兵变之灾的一个舅舅)莱悟(LEV NARYSHKIN)和另一个高利特欣家族的亲王,瓦西里高利特欣亲王的侄子包日斯(BORIS GOLITSYN),紧急碰头一合计,感到情况不妙。他们吩咐手下立即给皇上送信:“他们要动手了!”这时城门已关闭。送信人翻过城墙,火急火燎地往普若奥伯如仁斯基庄园跑去。

彼得已经上床睡觉了。忽听屋外人声喧闹。“皇上,不好了。快逃!他们要进攻了!”彼得腾地从床上跳起来,还穿着衬衣睡裤就从窗口跳了出去。后窗大树下栓着他的那匹黑马。彼得骑上马一溜烟跑进村后树林里。彼得可以说是时刻准备着敌人来犯。逃跑的步骤和路线早已设计好了。十几个卫兵随后赶到。他们护着皇上马不停蹄地向莫斯科东北方向的特律斯基修道院奔去。清晨,当一行人来到这所著名的修道院时,十七岁的少年沙皇看上去十分狼狈。头发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裤子被树枝划破了。彼得的脸色因疲倦和紧张而显得苍白。山下小镇上和山上修道院里的人们,凡是见到他们的,无不惊心动魄:不好了,出大事了!

特律斯基修道院(TROITSKY MONASTARY)距莫斯科约75公里。依山而建,周围用巨大的石块垒起高十几米厚五米的围墙,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堡垒。它在历史上曾经数次做过皇室的避难所。蒙古的鞑靼,波兰的雄师能打下莫斯科,却对这所修道院无可奈何。在彼得到达之后,皇太后,皇后及两个少年团的几百人马相继赶到。这样一来,虽然昨夜并无统军围攻他们庄园的事,沙皇彼得与摄政女王对立的阵势却拉开了。消息传到莫斯科,索菲亚敏锐地意识到:局势不妙。彼得这么一跑,把她推到了一个十分不利的位置上。

彼得派出代表进城,质问索菲亚为什么扣押给伊万送信的信使,为什么在莫斯科聚集大量军队。紧接着,彼得命令克里姆林宫警卫团团长伊万特思格勒(IVANTSYKLER)上校带五十人来见皇上。特思格勒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但只能从命。这个特思格勒是七年前杀死彼得外公,舅舅的统兵暴乱的头目之一。到了特律斯基修道院他双膝一跪,求皇上赦免他一死。他不仅问什么招什么,而且表示要坚决地站在皇上一边,戴罪立功。他可挑了个好时候。彼得正要争取心存疑虑的统军,自然答应了他的请求。而他的供词,足以证明索菲亚在七年前煽动暴乱在先,妄图谋害沙皇篡权在后。

主动权现在完全掌握在沙皇彼得手中了。他命令所有上校以上的军官到特律斯基修道院来报到。索菲亚急了。她也下达命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离开莫斯科,违令者斩!彼得又派人下山。这一次他要求将命令分别送到每一个统军军官和外国雇佣军官手中。他强调,他以沙皇的名义下此命令。抗命者将做为国家的叛徒处以死刑。其家属子女收押为奴,家产全数抄没。这下子军官没后路了。最先动摇的是外国军官。他们可不愿意夹在沙皇和摄政女王之间受两面无端的威胁。军阶最高的高登将军做为他们的代表去问瓦西里高利特欣怎么办。瓦西里高利特欣这时也慌了神,表示立即去和索菲亚商量。高登将军叹了一口气,心里想有什么好商量的?你首席大臣都慌得没了主意,你这边能靠得住吗?他回去立马带着所有外国军官出城了。见他们走,许多俄国军官也跟着走。在特律斯基修道院,年青的沙皇彼得满脸堆笑地迎接了他们,伸出手来让他们吻。彼得知道,所有在场的人都知道,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少年沙皇。

(十三)

在俄国军队中有大量外国来的雇佣军官,这并不奇怪。从国外引进军事人才和职业军官,这在那个时候的欧洲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些职业军人为求个人“发展”,到正在打仗或正在扩军,需要军事人才的国家去,欧洲各国政府是允许的。只要军人不是帮助处于战争状态中的敌对国打仗。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从洋务运动起,聘请和雇佣洋人在工厂或商行当工程师和经理的有,但从来没有人提出聘请和雇佣洋人任职军队的方案。当然请“洋教习”训练军队除外。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到袁世凯的小站新兵,未见有外国人任军官的记录。在剿杀太平天国运动时,清王朝用过戈尔的“洋枪队”。但“洋枪队”并非听命于清政府的军队。抗战早期在华作战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和中晚期美国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同中国政府也不是隶属关系。反之,中国人直接参加外国作战部队的例子却频见于史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英法军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加苏联红军。这个历史现象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对军队的态度。先进武器可以引进,教用武器和训练军队的洋人(包括所谓军事顾问)可以聘用,但指挥作战部队的人才却不能引进。军队在中国是政治主体的组成部分,而非“用”和“器”。外国人当然不能加入和成为本体。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俄国对军队的改革始于彼得大帝的父亲沙皇阿列克谢。阿列克谢执政时,俄国内忧外患严重,旧式军队实在难以应付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国外强邻瑞典,奥斯曼帝国等的侵略和威胁。旧式军队打仗还用蒙古人过去的前军,左军,右军,中军,殿军那一套布阵法。火器虽已引入使用,但实战时仍大量使用冷兵器。军人子承父业,军阶世袭。不改革几乎无法生存。俄国改革旧军队的需求,吸引了大批西欧,北欧的职业军官从荷兰,法国,奥地利来到俄国。没有他们,即使俄国统军完全用火枪和大炮武装起来,也不能算新式军队。在沙皇和摄政女王的对立中,外国军官选择站在前者一边。表面上看,他们服从了最高权力。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一选择也表现出他们在两次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对索菲亚和高利特欣统治能力的失望。少年沙皇彼得在与摄政女王的权力斗争中对外国军官的争取,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成熟。

在大多数高级军官离开莫斯科之后,成千上万的统军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面对长大成人,发号施令的皇上,哪个当兵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犯上作乱?索菲亚的阵营彻底崩溃了。就象七年前索菲亚唆使下的统军逼皇太后交出父亲,哥哥一样,彼得下令索菲亚将统军司令沙克罗维提和首席大臣高利特欣亲王绑送特律斯基修道院。他俩是索菲亚的左膀右臂,心腹和情人,是索菲亚的依靠。但交与不交出他们在此时还有什么区别呢?两人被送到特律斯基修道院后,凶蛮但讲义气的沙克罗维提自知横竖是个死,把自七年前统兵造反到目前“阴谋加害皇上”的罪全部揽在自己身上。高利特欣亲王家族许多人都是沙皇彼得的支持者。面对瓦西里高利特欣不知情的证词,彼得饶了他一命。但惩罚仍然很重—送到北极地带囚禁二十五年。此时瓦西里高利特欣已经46岁了。在终年冰天雪地的囚禁地,他正好活了二十五年,于1714年以71岁“古稀之龄”去世。一个一心想学西方改革旧俄罗斯的大臣,偏偏和正要大刀阔斧改造俄国,并将赋俄罗斯以崭新面貌的君王站到政治的对立面上,不能不令人掐腕痛惜。

沙克罗维提和另外两个统军上校在修道院墙外被砍了脑袋。还有三个统军军官被割了舌头,流放西伯利亚。彼得重申自己将继续与伊万五世同为沙皇。索菲亚被剥夺了所有的权力,并强制送入莫斯科郊外的罗娃达维其女修道院(NOVODEVICHY CONVENT)。在这里她衣食无忧而且配有奴仆。但她被严禁与任何男性,包括男性亲戚接触。索菲亚从此以后被软禁,几乎与人世隔绝。这个女子改变了俄国从来没有女人执政的历史。在她之后的一百年里,四个女性相继登上俄国沙皇的宝座。连同这位摄政女王,俄国被五个女人统治了七十年。

在万众的欢呼声中,少年沙皇彼得返回莫斯科。上万名统军士兵跪在入城的大道两旁和红场上以示忏悔和效忠,请求皇上宽恕。彼得踏着红地毯登上克里姆林宫前的台阶。环顾这座古城,他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这是1689年10月16日。少年天子彼得阿列克谢维奇成了这座城市,以及这个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的真正的主人。


[ZT. Thanks]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yidianor/)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