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大帝(Peter I, the Great),俄罗斯罗曼诺夫皇朝(Romanov Dynasty)第四代沙皇,世称「雄才大略的沙皇、真正的伟人」,原名彼得.亚历斯维奇.罗曼诺夫(Peter Alexeevich Romanov)。沙皇亚历西斯一世(Czar Alexis I, the Quiet)十四子,母亲为妮塔莉亚.纳里什金(Czarina Natalya Naryshkin)皇后。1672年5月30日生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同时在克里姆林宫,索菲亚正沉醉在她的女皇梦中,她把大部分权力与其情人巴斯尔.戈利齐恩(Basil Golitsin)分享,但其间他们在政并无什么大建树,1689年,戈利齐恩第二次出征克里米亚鞑靼(Crimean Tartars)大败,更使索菲亚的地位及威望每况愈下,射击军团也开始对二人不满,索菲亚却认为是彼得及其母亲的阴谋,更使她有除去彼得的野心,即使彼得多次退让。1689年8月17日晚上,索菲亚纠结射击团到克里姆林宫,准备发兵铲除彼得,但19个军团中有亲彼得的人,当晚连夜到彼得处通知彼得这个消息,并劝他尽快离开,当初彼得还因以前的屠杀事件感到害怕,但最后仍然到坚固的三圣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the Holy Trinity)暂避,久经演练的彼得军团由彼得的好友波利斯.戈利齐恩指挥。令人兴奋的是,射击团内的两个团共1000人倒向彼得,同时由彼得另一好友柏德烈.哥顿所率领的精锐军赶到助战。
海军的扩建,未能停止彼得的野心,从以往接触西方事物的经验中,彼得明白他在俄罗斯所知所学的知识有限,加上莱福特的支持下,彼得希望能到西欧学习新事物,并把这些新知识带回俄罗斯,以一扫俄罗斯落后的形象,同时希望组织反土耳其的联盟。虽然其间有一些叛乱及众大臣的不同意,但仍阻止不了彼得到西欧访问的决心。12月初,彼得组织一个「高级使团」约250人出访,但彼得却以化名彼得.米哈罗夫的留学生身份随团,使团由莱福特领导,团中由不同阶层及职业的人组成,负责不同的事务。1697年3月,使团正式离开莫斯科,于4月到达由瑞典管辖的里加城(Riga),在里加,彼得一行人受到极不友善的对待,故使团不久就离开了里加,然后到达哥尔兰公国(Duchy of Courland),虽然彼得一行人受到卡斯米亚大公(Duke Casimir)的热情招待,但彼得对这个无什么海军力量的国家不感兴趣,决定自己先行离开公国,到达普鲁士的柯尼斯堡(K&nigsberg),在这里,彼得跟随一位炮兵上校斯特恩菲尔德(Prince von Steinfield)学习炮击,并得到他的高度赞扬。不久之后,彼得跟随刚到达的使团面见普鲁士帝选侯弗利德里希三世(Frederick III, the Elector),并与他讨论组织共同对付土耳其的同盟,但弗利德里希三世认为「俄国的最大敌并不是土耳其,因为土耳其正在不断的衰弱,加上已绝少对外征战,故对俄罗斯的威胁不大,而且黑海对发展俄罗斯贸易根本无任何帮助,反而瑞典倒是要对付的,瑞典称霸波罗的海,赚取暴利,如俄罗斯能抢到波罗的海的霸权,将获利无穷。」,于是俄普相方终于签署了对抗瑞典的盟约,之后使团离开普鲁士,彼得先于6月初到达荷兰萨尔丹(Saardam),学习造船及木工技术,并寄居于他在俄罗斯相识的朋友希利兹.基思特(Herrit Kist)家内,彼得在这里加深了他的航海知识,并记下详尽的笔记,为日后回国后作参考。8月中,使团也到达荷兰,在市政府的帮助下,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学习船体结构学,并在其间制成第一件作品「彼得—保罗号」,更得到导师的特别赞许。
1698年1月,彼得等人前往英国学者数学、航海知识及船体几何学,同时到了当地大学、工厂及码头考察,又面见了著名科学家如牛顿等。逗留三个月后,4月25日,彼得离开英国,但与此同时,他收到英、荷、奥三国正秘密与土耳其议和的消息,6月到达奥地利,彼得希望游说奥皇放弃联合土耳其的计划,但未有成功。正当他一行人于7月到达威尼斯时,更收到莫斯科发生叛乱的消息,彼得惟有回国,但在回程中,又收到叛乱已平息的消息,彼得就决定转到波兰华沙与国王奥古斯都二世(King Augustus II)会面,并达成了反瑞典的共识,为彼得日后的对瑞典战争埋下了伏线。
1700年1月,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向瑞典宣战,不久之后,丹麦(Denmark)也向瑞典宣战,彼得得知后,立即准备发兵响应,8月20日,彼得正式对瑞典作战,展开十八世纪初,东欧的最大规模战争---「北方大战」(The Great Northern War)。当时的瑞典是一个正值强势的大帝国,雄据芬兰(Finland)、芬兰湾(Gulf of Finland)及大部份波罗的海沿岸土地,更宣称波罗的海是瑞典的「内湖」,经济强盛,资源丰裕,对彼得来说是他发展俄罗斯的重大障碍。
由波兰、丹麦及俄罗斯的北方反瑞典联盟,看来是非常强横,加上瑞典的国王查理十二世(King Charles XII)年轻无为,终日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对联盟来说,更是最好的优势。但他们的盘算失准,当波兰及丹麦向瑞典出兵后,查理十二世立刻与盟友英国组织联合海军强攻丹麦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以主力绕过丹麦军破坏丹麦本土的防御工事,不久强入哥城,迫使丹麦国王弗德烈四世(Frederick IV)议和。另一方面,波兰军东攻里加城(Riga),希望打开缺口,以配合丹麦的海上攻势,但波军在里加遇到顽强抵抗,损失惨重。
彼得不理盟友的损失,照样在9月23日出兵,分批攻打瑞典的边境重镇纳尔瓦(Narva),彼得认为瑞军的主力及大队都被波兰及丹麦所牵制,必定未能赶来援救,故彼得对攻占纳城非常有信心,10月初,40000俄军集结在纳城外围布置,并迅即进行炮击,企图一举歼灭守军,但轰炸两星期后,纳城仍然坚固无损,战事正陷入胶着状态,但令彼得意想不到的是,11月18日,收到纳尔瓦城被攻击消息的查理率主力部队约9000人出现在彼得大军的面前,速度之快令俄军大为震惊,由于彼得当时已不在阵中,正赶到诺夫哥罗(Novgorod)与奥古斯都二世会面,商讨下一步的对瑞方案。指挥权交由奥地利藉将军卡尔.迪克莱(Karl de Croy)负责。由于查理的负面风闻,俄军又不知瑞军的打法,卡尔本身又不懂俄语,指挥上出现很大的问题,瑞典军方面,虽然长途跋涉,但在国王的鼓舞下,瑞军士气大振。下午2时,瑞军正式出战,而卡尔却仍然犹豫不决,约2时30分,俄军主力被全歼,卡尔.迪克莱等将领出降,军心严重散涣,俄军顿时立即崩溃,荒乱四逃,最少1000人溺毙,正当大好时机之时,瑞军却自乱阵脚,争相掠夺俄军物资、伏特加酒,士气也大为锐减,不能作战,故查理让俄军撤退,并允许俄军带回少量武器撤走。11月20日,俄军退到诺夫哥罗,是战损失6000人,彼得得知后大为震怒,同时瑞典利用此机会到处大肆侮辱俄罗斯,讥笑彼得为无能之辈,令俄罗斯的威望大减。查理在纳城之战大胜后,认为俄罗斯已不再是重大问题,故专心转向对付波兰。
彼得对于纳城之战大败,快速进行检讨,他在日后着写的《北方战史》中总结纳城之败是:「充分表现俄军落后及战斗力严重不足的事实,迫使我们自强不息!」彼得为报纳城之耻,决定再次改革俄罗斯以提高资源,长期与瑞典作战。与此同时,彼得利用波兰与瑞典作战的空档,争取时间扩张工业,大量兴建工厂;另一方面,彼得又大量征兵,不论贵族平民,全被征召,并于九年内创建10个军团共200000人。同时彼得下令全国修道院及教堂把大钟等金属拆除,交予政府镕化练制武器。彼得又下令新军以战术运用及教导使用新式武器为主要训练核心。为此,彼得特地从英国购入30000枝火石枪,并分送到各工厂大量仿造,为日后战争带来充足的武器配备,而彼得的新军则交由当时的俄军第一将军波利斯.舒利米提夫(Prince Boris Sheremetev)所率领;为了专心对付瑞典,彼得再次下令亚述夫的守军严防土耳其北上偷袭,另外他又派彼得.托尔斯泰(Peter Tolstoy)出使土耳其以获取土耳其的最近消息。为了资助与瑞典的长期战争,彼得大力扩阔税基,基本上是无物不税,另外又大量制造货币,减低货币中的白银成分,以腾出作军费。
在强化波罗的海的俄军力量的同时,彼得于1704年出兵纳尔瓦以报1700年大败之耻,当俄军包围纳城时,守军因轻敌心态而未有专心防守。另一方面,彼得接纳大将门什科夫(Prince Alexander Menshikov)的提议,俄军分兵以主力强攻纳城,而门什科夫则率兵假扮瑞典援军诱守军出迎,纳城守军信以为真,立刻开城门接应,最后大败,余军逃入城内死守,彼得大声呼吁守军投降,但未有理会,8月9日,俄军发动总攻,终于攻入纳城,并大肆屠杀,彼得为了停止乱事,立即派小队杀一儆百,终于停止了屠杀,占领纳尔瓦。
打败瑞典后,彼得正想对付多年扰攘的土耳其,1711年,彼得率大军联合反土耳其的摩达维亚(Moldavia)及华拉基亚(Walachia)大公直捣土耳其,但在普鲁特河之战(Battle of Pruth)大败,丧失坚固多年的亚述夫城,至彼得于1725年驾崩前,在黑海的霸权仍然由土耳其所控制,彼得惟有专注于波罗的海的霸业,故此,彼得于1713年宣布把首都迁到圣彼得堡,另一方面,彼得为了停止鞑靼人在西南的扰乱,于1711-13年间派索罗柏德斯基(Soropadsky)率大军打败并赶走鞑靼人,国内又多次镇压农民、哥萨克人的叛乱。1714年,俄罗斯海军利用新式的盘帆船(Galley)于翰哥角海战(Battle of Hankoniemi)中打败瑞典海军主力,正式奠定波罗的海的唯一霸权,对俄罗斯的扩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夺得霸权之后,彼得鉴于多年之战,已令俄罗斯面临破产的边缘,再者对瑞典之战已取得重要胜利,虽其间还有小战,但随着查理于1718年在挪威(Norway)战场战死,瑞典终于决定与俄方于1721年议和,但由于瑞典方讨价还价,彼得决定暗派军队攻击瑞典内陆三百公里的工厂及工业建设,最后终于迫使瑞典签定尼斯塔特(Treaty of Nystadt)条约,俄罗斯得到芬兰、利伏尼亚及阿兰特岛(Äaland)一大遍土地,瑞典则得到200万卢布的补偿;达21年的北方大战,以俄罗斯战胜而结束,完成彼得打开「通往欧洲之窗」(Window on Europe)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