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讥讽还是同情:谈谈莫泊桑的《项链》 [打印本页]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6-5-31 19:30     标题: 讥讽还是同情:谈谈莫泊桑的《项链》

讥讽还是同情:谈谈莫泊桑的《项链》

廖康

莫泊桑的《项链》,毫无疑问,是西方短篇小说中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作品之一。无论中文、法文、还是英文的经典选读,都可能收入这篇。在中学、大学的文学课上也会讲到这个故事;而且都无一例外地把它作为讥讽虚荣的典范,似乎从未受到过挑战,大家一致认为那是不言而喻的。我当学生时,曾提出过异议,被教授三言两语,象掸土一般给掸掉了。我心有不甘,等到自己也熬成老师,便选这篇小说来教了两回,宣讲我的同情说。费了好大力气,才有部分同学接受了我那大逆不道的观点。其实,接受不接受,倒没什么关系,能引起关注、细读和讨论,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在美国教书,我如法炮制,以为也会获得同样成功。没承想,美国同学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这篇小说是表现同情,根本无须讨论,把我的计划全打乱了,差点儿没干站在讲台上发呆。幸亏我准备得充分,拿莫泊桑另一个短篇《珠宝》(Les bijoux, 1883) 来对照,才把学生们打发了。同情说是基于《项链》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此说在与《珠宝》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得更清楚。

首先,我们看一下莫泊桑在《项链》中是怎样通过情节引人同情的。主人翁卢瓦塞尔夫人(Mathilde Loisel) 天生丽质,但嫁了个平庸的小职员,生活小康,却无法实现她对美好、奢华生活的梦想。我们以前批判的这种所谓小资产阶级的欲望,其实是最普通,最平常,最容易为人理解的欲望。如果连这也批判、也鄙视,那就是在批判和鄙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了。她和丈夫得到教育部长的邀请去参加舞会,因没有合适的衣服,她宁愿不去,也不想丢脸。丈夫毅然决然地拿出自己好不容易积攒下来买猎枪的四百法郎,为她买了新装。这细节表现平庸的丈夫如何努力满足美丽的妻子,舍弃自己的快乐,既是人之常情,也令人赞叹。她从有钱的朋友福亥提耶(Jeanne Forestier) 夫人那里借到项链后,不再担心看上去穷酸,在舞会上大获成功,证明自己美貌迷人,这又有什么错?只有在我们全民族的内心世界都受到扭曲的那些年代,才会把这最自然不过的喜悦讥讽为过度的虚荣。当妻子陶醉于自己的成功时,卢瓦塞尔先生在旁边的小屋里打起瞌睡来,这表现了年轻的丈夫对妻子的信任,为妻子能够快乐而毫无抱怨地坐等。丈夫的好品德还表现在发现项链丢失后的反应上,当妻子坐在家里发呆时,他一步步沿着街道寻找了一夜。这些细节令读者对他起敬,而对敬佩的人遭难,我们不是讥讽,而是同情。

不要急于说漂亮的女人是祸水,至少在莫泊桑的这个短篇里不是。一旦卢瓦塞尔夫人从最初的打击中清醒过来,她就表现得非常英勇。为还债,公寓换了小的,女佣人辞掉了,她亲手做一切家务,不顾脸面,上街买菜,讨价还价,与丈夫同心同德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她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色,没有利用在舞会上认识的人。舞会只是她实现过的一个梦,每个女人都可能有过的美梦,仅此而已。她为这个梦付出了十年辛苦劳作的代价。命运捉弄人:让出奇漂亮的脸蛋生长在非常普通的家庭中,让意想不到的大祸突然降落在平平安安的生活里。此时,如何应对,检验人。卢瓦塞尔夫妇经受了检验,丈夫干两三份工作,妻子勤俭持家,十年后,还清了债务。当年的美女不再,模样与贫穷的使女无异,但保住了自尊、赢得了骄傲。读到此,我为之感动、为之敬佩。那出乎意料的结尾只是加深了我的同情。

再看《项链》的人物刻画。卢瓦塞尔夫妇和他们的朋友福亥提耶夫人无疑都是好人。卢瓦塞尔夫人美丽,虽然虚荣,但那无可厚非,若不是命运捉弄,并不一定会因此而招致苦难。大难降临,她没有弃夫而去,没有出卖色相,而是与丈夫相濡以沫,其真诚远胜过她对荣华富贵曾有过的向往。还清债务后,她那纯真的快乐,那敢于面对富人而无愧的勇气,这一切都令人肃然起敬。卢瓦塞尔先生初似平庸,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显示他善良、体贴。大祸临头时,他不急不躁,以斯多葛式的坚忍默默地接受命运的挑战:寻找项链,写信请求缓期归还项链,四处借钱,买钻石项链,拼命工作,努力还债,而且从来没有抱怨妻子。这个普通男人,在我眼中逐渐高大起来。他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扪心自问,他所做到的,我做得到吗?我有什么资格小看人家?人家有什么可以讥讽之处?佩服还佩服不过来呢!

福亥提耶夫人是个富态的女人。对朋友大方、信任、诚恳、同情。项链还晚了,她有点不悦,这也情有可原。当得知朋友为了赔偿她那假项链,买了真的钻石项链,并为此而付出十年劳苦的代价,她大为感动。但她有两种选择:一是隐瞒真相,二是告诉朋友她那项链是仿制品。她说了实话,故事结束于此。我们不难想象,归还真项链,或卖了那项链还他们钱,是不言而喻的。卢瓦塞尔夫妇最终会因此而富裕起来,但青春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回来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因误解而发生在好人之间的悲剧,命运——即丢失项链这偶发事件——是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福亥提耶夫人的疏忽、卢瓦塞尔夫人的虚荣、卢瓦塞尔先生的骄傲,以及这对夫妇的想当然,是次要原因。主次原因碰巧撞到一起,发生了一幕令人嘘唏、悲而不惨的戏剧。它所引发的,恰恰是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所论述的看悲剧的情怀,即怜悯,或曰同情,因为主人翁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而主人翁不一定比我们弱小,只不过命运不济,加上自己犯了过失。我们同情这对夫妇,因为他们本不必为一个假项链而辛苦十年。我们尤其同情卢瓦塞尔夫人,因为她那罕见的美貌永远消失了。而对于卢瓦塞尔先生,在同情之上,还有敬佩。

人类各种感情之中,一般说来,同情是最容易激起的。同情也就是孟子论述过的恻隐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感情。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莫泊桑的另一个短篇小说《珠宝》才不如《项链》那么成功,那么广为人知。《珠宝》与《项链》正好相反。虽然讲的也是一家小职员的故事,虽然他们也住在殉道者大街(Rue des Martyrs)上,虽然其表象也与实情不同,但故事的效果却是十足的讥讽。

《珠宝》里的主人翁是内政部的小职员蓝丹(Lantin)先生,他那漂亮的妻子是完美的家庭主妇,而且知足常乐。虽然丈夫的薪金微薄,她却能让日子过得非常舒适,还有闲钱买珠宝首饰。当然,她说,那些首饰都是仿制品,不值钱。突一日,她染病身亡,蓝丹先生悲痛不已。而且,他发现,用他那点薪金维持原来的日子,连他一个人都养不起。他以为是自己不善理财,以致沦落到出卖亡妻首饰的地步。但万没想到,那竟然是真珠宝,值大钱。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他也痛苦了一会儿,但很快就兴高采烈了。他卖掉了所有的珠宝,得到一大笔钱,骄傲地辞去工作,迫不及待地开始享乐……

这个短篇既讽刺蓝丹夫人,更讽刺蓝丹先生。他花那脏钱,花得那么心安理得,而且吹嘘自己继承了遗产,每次都比前一次的数额大。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跃然纸上。由《珠宝》反观《项链》,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珠宝》里的首饰是真货,而人是虚伪的,小说讥讽其主角。《项链》里的首饰是假货,而人是真诚的,小说同情其人物。两篇都是上乘精品,但同情的力量显然大于讽刺。

2005年10月11日
作者: benfangd     时间: 2006-5-31 20:32
我也是最近才读到"珠宝",作品很难有统一的理解,我读"珠宝"的感觉,不是觉得
讥讽的是蓝丹先生,而是觉得讥讽的是美满婚姻.表面上美满婚姻可能往往不是像想象的那么美满.不是蓝丹夫人死于意外,蓝丹先生一辈子都蒙在鼓里.
看穿了美满婚姻,也就没有什么悲伤的了.所以,蓝丹先生很快就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者: 况也     时间: 2006-5-31 20:56
我中学读<项链>老师怎么教来着?很模糊了,但肯定不是讽刺女主人翁的虚荣心,而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害人追求虚荣(挺不同的是不?),对女主人翁,老师好像在信义方面还是有所褒扬的。现在看来,这位语文老师还真是不错的,是不是。不过,廖康兄的讽刺VS同情说对比较东西方文化更有启示意义。
作者: 余立蒙     时间: 2006-6-1 11:00
提线.
谁要敢不理廖兄我跟谁急.

莫泊桑, 莫泊桑. 写小说不读莫泊桑不知小说为何物. 尤其是不知短篇小说为何物.

况也, 您那位老师搞什么搞?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6-1 11:06
“谁要敢不理廖兄我跟谁急.”

因为廖兄从来不理别人,架子大着哇。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6-6-1 11:30
不敢,不敢!有时候慢点,见谅。为力又要说:“我逗你玩呢!”

昨天受到施雨寄来的《侨报》那页,上面还有81子《逃学的日子》。请替我谢施雨,我也会去信谢她。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6-1 19:2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06-6-1 12:30 PM:
不敢,不敢!有时候慢点,见谅。为力又要说:“我逗你玩呢!”

昨天受到施雨寄来的《侨报》那页,上面还有81子《逃学的日子》。请替我谢施雨,我也会去信谢她。

廖兄,你是教写作的。我们都指望你的指教呢?

没时间看文我们理解,但看过的还是要不客气地提出批评。这里又没有老虎屁股摸不得的人。就是真恼了,想打你也够不着,所以你不用害怕。

你要带动大家都专业一些,就文论文,我们的写作水平才能提高。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6-6-2 09:58
念博士那几年我教过论说文写作和短篇小说欣赏,现在教英汉翻译。没有教过创作。诸位的才能各有所长,且文无定法,很难说啊。当然,见到明显的败笔或可改进之处,我不会沉默的。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6-2 13:01
谢谢廖兄,那我们就多指望你了。

月刊的事情,也希望你能多做贡献,把把关。现在第一期在继续进行,我想向见光推荐你做第二期呢。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6-6-2 16:47
愿意效劳。先看看第一期怎么编法,学一学。我七月要回中国三周,八月去意大利和马耳他三周,九月初回来。

我认为文友间评论要以鼓励为主,见到明显的败笔或可改进之处也要说话。有建议当然应提出,但别期待人家一定采用。最忌讳空泛的指责或说人家水平低。争论时要对事不对人。
作者: fancao     时间: 2006-6-3 20:34
>>>由《珠宝》反观《项链》,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珠宝》里的首饰是真货,而人是虚伪的,小说讥讽其主角。《项链》里的首饰是假货,而人是真诚的,小说同情其人物。

看莫泊桑还是很小的时候。《珠宝》已经没什么印象了,看了廖康这文章才模糊想起来一些。《项链》的印象深刻一些,但是也只知道为女主人公抱屈,为了一时的虚荣丧失了宝贵的青春,并没有想到这么深层的意思。
记得来美国以后曾经向一个比较有钱的女同事说起这个故事,没想到她的第一个反应是,福亥提耶夫人真是个好人,居然还说了实话,说她的项链不是真的,没有想欺骗他们的意思。现在想来,还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大多数人大概都像我一样,从卢瓦塞尔夫妇的角度去想,而那个同事的家庭是个比较富有的家庭,可能也有过借假东西给别人的经历。据她说,她的婆婆出门只戴假首饰,只怕被人抢,而不怕被人笑话,因为没有人以为像她那样有钱的人会有假首饰。所以,她这样的第一反应也就可以理解了。

很喜欢廖康的这类文章,就像也进了大学的文学系一样,弥补了一些缺憾。
作者: tugan     时间: 2006-6-4 10:07
  没读过几本小说,名著更别提了。《项链》是中学课本,不学也得学,老师咋讲
的,没记住。我的中学语文老师特棒,我竟然没有从她那里学到什么,因为我上课
老打盹。

  我都上中学了,我的老师还给我妈妈的单位打电话,让他们到学校来领人,多
羞耻,就是因为我语文成绩差。我妈妈要怒斥老师对我的不公平待遇,我爸爸挡住
我妈妈的愤怒。爸爸代替妈妈来学校领人时,点头哈腰的,说要和老师配合提高我
的语文,爸爸马上行动,给我买了一套《古文观止》。我只看了几页。

  当年读《项链》,很喜欢这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小说中的
人物都是好脾气,非常感动。

  卢瓦塞尔夫人漂亮,又被假项链欺骗而失去十年最美好的青春美貌,她知道被
欺骗以后,也没打福亥提耶夫人。

  卢瓦塞尔先生也没有因为妻子丢了贵重的东西而训斥妻子,而是同心协力,努
力工作,还债。

  福亥提耶夫人更了不起,她完全可以不说出真相,显出她真的富有,可是她诚
实地告诉卢瓦塞夫人原来的项链是假的。

  当然,现在读,理解就深一层,这要长篇大论,几句话说不清。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6-4 11:58
“我认为文友间评论要以鼓励为主,见到明显的败笔或可改进之处也要说话。有建议当然应提出,但别期待人家一定采用。最忌讳空泛的指责或说人家水平低。争论时要对事不对人。”

廖兄所说极是。

对只贴文,不喜欢众人评头品足的文友,大家要尊重其意愿。

对喜欢砖头的,不挨砸就难受的。比如文章、土干、为力等,我们要鸡蛋里挑骨头,让他们满意为止。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6-4 12:04
“愿意效劳。先看看第一期怎么编法,学一学。我七月要回中国三周,八月去意大利和马耳他三周,九月初回来。”

廖兄,伊甸园第二期的值班编辑是先磨。如果大家都不反对(特别是见光,其实园丁们已经通过了),你俩再挑选一位懂诗歌的女士,就可以组成第二期编辑小组了。时间充余,不着急,怎么也得入秋了。

你和先磨可以利用伊甸园的短消息,象第一期的编辑们一样,‘鬼鬼祟祟’地做第一步工作了,好象是‘选妃’(开玩笑,大家不许骂我)。

我心直口快,但自认眼力还准。
作者: 月满西楼     时间: 2008-2-15 08:04
现在国内的中学教育,是把《项链》一分为二地看。也有对路瓦栽夫人的同情,以及对她人格的肯定。我在教学生这篇文章的时候,是讲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这个过程,使路瓦栽夫人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体味到了人生的意义。这里面有关于她的丈夫虽然没有更多正面的描写,但一个爱自己妻子,敢于承担的男子汉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廖康老师很有深度,我教得是中学低年级,学习了。
    对于十二岁左右的学生,这样的题材很难理解。他们只是看热闹,我要同学们写读后感,其中一个顽皮地学生说:“老师,我真的没什么感想。真的!”孩子们没有同情,更没有讥讽,只是觉得有趣。跟大学生、跟成人有很大的差别。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8-2-15 21:11
我相信现在国内的教学跟20年前很不一样了。我们那会儿真好笑。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yidianor/)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