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跌深釣魚時機已到?小心陷進騙局
2007-12-04
以為曙光乍現,最後淪為一場騙局,經常是金融危機的徵兆。隨便就相信好日子已經到來的投資者,終將受到懲罰。據此以觀美股,投資者該注意的是,如果認為現在是逢低進場釣魚的時機,那就要準備好大盤會跌的更深。
《華爾街日報》指出,由於市場認為Fed仍將繼續減息,成為解決信用危機的萬靈丹,促使美股上周大幅走強,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市場對於信用危機的疑慮,導致美股在7、8月間大跌,但是減息的期待帶動美股在9月反彈,然而信用危機陰魂不散,美股再度回跌。
金融危機重蹈覆轍的情形並不罕見。事實上,金融災難的歷史久遠,和金融事件本身相似,經常因為人類情緒的起伏而被放大,使其變得有跡可循。已經辭世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暨《瘋狂、恐慌和崩潰》一書作者Charles Kindleberger發現,在過去的景氣迴圈週期中,不論是愉快的心情、感情劇變或是詐騙,皆有其共同特徵。這也意味投資者針對未來市場走向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更多銀行將減計資產
急著搶進股價暴跌的金融股投資者,必須小心遭到新一波資產減計浪潮所淹沒,維吉尼亞大學Darden商學院院長,同時也是最新出版的《1907年恐慌:從市場風暴中學到的教訓》一書的共同作者Bob Bruner如是說。
Bruner表示,金融危機是一種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暴露在市場風險的深度,都被赤裸裸的呈現。他估計這種過程平均需時1-2年。至於目前發生的金融風暴,是從6月開始。
日本銀行1990年代多數時間都在清理呆帳。即使是相對較小的金融災難也需要一段時間才可完全根除。瑞典1990年代初期發生由房地產泡沫所引發的金融風暴,以今日的幣值計算,當時處理的成本只有區區80億美元。不過麻州Williams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前世界銀行官員Gerard Caprio表示,該次災難仍舊花費了大約兩年的時間,才清除了所有的呆帳。
科技股泡沫破裂的情況近似。以科技股為主的Nasdaq綜合指數在2000年3月達到最高峰,一直到2002年10月才落底。
目前發生的金融市場危機,情況頗為嚴重,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捲入這場危機的是難以反應實際價值的債券工具,市場對這類商品的需求向來不高,或甚至沒有需求。市場有足夠的現金流量,買家也大有人在,不過他們所購買的商品如此複雜,衍生性商品亦是如是,導致銀行爆發嚴重的問題,因為沒有監管機構的干預,告訴銀行拋售這些商品,以便改善它們的財務狀況。
便宜不代表就有價值
金融危機一定會造成傷亡,這回發生的金融風暴也不例外:目前已有超過150家的抵押房貸業者申請破產,關門或是遭到並購。不少大型銀行還因此更換了它們的執行長。
對於部分投資者而言,這類市場暴跌是一種意外收穫。有問題資產的投資者,Third Avenue基金的負責人Marty Whitman總能在危機時獲利了結。他最近斥資10億多美元,投資財務有問題的公司,包括抵押房貸業者以及債券發行商。
利用目前這波金融危機進場的買家比往常都還要多,這些人包括眾多中東主權基金,以及專門投資有問題公司的投資者,還有私募基金。他們已經開始進場,不過不是這類所謂禿鷹投資者的所有標的,都能獲得回報。
Solaris集團的共同創辦人,在1990年代末期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領導價值型投資的Timothy Ghriskey表示,“你要能夠區分什麼是真正的價值型投資,不是買進股價大跌的個股就是價值型投資。”
說比作的容易。本益比低於兩倍的金融股,一向被視為價值型投資。不過即使根據這樣的標準,也不見得就能提供保證。花旗的本益比只有和晶片一樣薄的1.3倍,不過Whitman卻連碰都不碰,他選擇資金水準沒有任何疑慮的公司。價值型投資者目前都在尋求能夠安全渡過信用風暴,只要少數和次貸有關的投資或甚至沒有投資,營運資本豐富的金融公司。
觀察國會議員和執法者的作為
金融市場最糟的危機,通常會引發法規的變革。網路泡沫突然爆出,接下來又出現企業醜聞,促成了為了強化公開發行公司對關係人交易管理之控制的Sarbanes-Oxleylaw(美國沙氏法)。
最近這波金融風暴發生的時機,正是美國總統選舉最熱門的一刻,市場敦促政府處理這個問題的聲浪無人能擋。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已經在推動一項凍結部分貸款利率的計畫,國會議員亦有其盤算。
新的法規通常不會受到華爾街的歡迎,不過卻會在不經意間創造一些投資機會,精明的基金經理人將會尋找利用新法規獲利的方法。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