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战
15世纪中叶是伊斯兰世界的鼎盛时期,而欧洲基督教世界则处于四分五裂之际。刚刚即位的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决心完成其父亲莫德拉二世未竟之遗愿,攻占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452年3月,穆罕默德二世派兵5000人在君士坦丁堡以北不远处建立罗米尼亚——黑萨要塞,希腊人当时称之为“割颈堡垒”,切断了君士坦丁堡同黑海各港口的一切联系,断绝了东罗马首都从乌克兰的粮食来源。1453年4月5日,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15万人兵临君士坦丁堡,开始攻城。经过54天激战,穆罕默德二世在两度受挫后终于在5月29日,攻入城内,血洗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东罗马君士坦丁皇帝战死。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主要原因是守城兵力太少,可以作战的兵力不过8000人,其中一些是来自热内亚、弗罗仑萨等地的志愿军。另外一个原因是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和懦弱,对属于自己文明圈的君士坦丁堡遭受围攻见死不救,原来期盼教皇派出的舰队和匈牙利军队没有赶来增援,君士坦丁堡防守者一直处于孤军作战,得不到任何外界支援和补充。穆罕默德二世采取分化手段,承认希腊正教是基督教的正宗,而希腊人则宁愿牺牲政治独立也不肯放弃宗教仇恨,从而削弱了基督世界的力量。军事方面的因素是当时土耳其军队体制、训练、战术水准远远高出东罗马帝国一筹,尤其是土耳其军队拥有一支炮兵部队,在攻城中,土耳其军队共有12个“大炮”连,14个“小炮”连,正如克里托布拉斯在《剑桥中古史》中曾经说过:“那是火炮决定了一切。”
在具体作战过程方面,后世许多史家认为,一个偶然的因素导致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君士坦丁堡城墙分内墙和外墙,两墙之间是“空场”,为了死战不退,君士坦丁堡皇帝下令锁死了所有内墙下的城门,以便守城者坚守不退,因为后退时土耳其军队会趁机攻进城门渗入城内。土耳其军队主攻方向是提阿多夏斯的三道城墙,这三道城墙与包围着提克法尔西莱宫和布兰齐尔恩宫的城墙之间是所谓“空场”,第三道城墙有个被叫作“竞技场门”的小门是开着的,却无人看守,突破前两道城墙的土耳其士兵涌入后进到“空场”,从侧翼向城墙守军发起攻击,并在城墙升起自己的军旗。守军发现后很快切断了土军退路,重新封闭了“竞技场门”,但突入的土耳其士兵却流窜到圣罗马拉斯门,从侧面袭击守军,正好与穆罕默德二世发起的第五次攻势相配合,攻进了“空场”,君士坦丁堡皇帝恰巧赶到,投入战斗不久被杀。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许并不值得人们回味,但是,穆罕默德二世手下一个叫做查刚的将军,在攻城两次受挫折后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发言,可能让人感慨万分:
“陛下!你深知就局部而言,意大利是四分五裂的,就全局而言,所有法兰克国家也都是一样。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异教徒是不可能联合一致来对抗我们的。基督徒是永远不会联合一致的。当他们自己之间经过了长期争斗之后,也会缔结一个和约,可是这种和平却从来不会维持太久。甚至当他们之间尽管有同盟条约的约束,可是却不能阻止他们彼此间对于领土的你争我夺。他们正是相互猜忌疑惧的。毫无疑问,他们是想得多,说得多和解释得多,但是最后却做得很少。当他们决定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总是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浪费了太多时间。假定他们已经在做什么事情时,也决不可能坚持下去,因为他们在怎样做的问题上,还要争执不休。所以,陛下!不要放弃希望,请你马上下令,让我们再继续攻城。”
今天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正好和500多年前来了个颠倒,真使人有人间沧桑,世道轮回之感。
【文章来源:转自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上的转帖,起始来源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