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杨,边际效用递减的意思是说,当人们消费某一种商品,欲望获得满足的程度随着消费该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就是说,当你渴极了,喝第一瓶可乐是最满足的,接下来的第二瓶,满足感就差些,第三瓶,第四瓶 。。。 就更差了,喝到第五瓶时,你不但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厌恶。这里隐含着一个重要的价值论原则:对商品价值的衡量必须考量消费者的心理判断,一位消费者不会因为口渴去买五瓶可乐,而只会买一瓶,因为消费头一瓶可乐时消费者的心理满足达到最高,之后递减,这就是可乐的边际效用值。
戈森第二定律是说,人们在花同样价钱消费不同商品时,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一样的。你渴了花一块钱去买一瓶可乐,和你饿了花一块钱去吃一个面包,获得的满足感是相等的。这里就隐含着两点:第一,消费者会通过享用尽量多种的商品获得边际效用总值的最优化。第二,不同商品间交换具有可行性和价值衡量的稳定性,有了这个,经济学所有研究的话题才能展开。
这里是有关戈森定律的一些资料,你可以去看看,对不起这是个英文网址,我不太敢相信中文网上的资讯,经常会有错误。
http://mahalanobis.twoday.net/stories/938968/
Wxll,关于剩余价值理论,我昨天没有提及的是,它不仅现在过时了,在马克思时代这个理论也是有严重缺陷的。马克思观察到的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商品价格扣出劳动力成本之后的利润,如果没有交换和市场,这个剩余价值是不存在的,而且,马克思说,在获得剩余价值之后,资本家将之用于三处:1,储存为个人储蓄;2,胡吃海喝个人挥霍;3,投资到生产设备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为个人赚取更多利润。这里仍然要涉及市场和交换,即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经济模型。然而我们必须记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都是在一个忽视市场的残缺的静态模型中得出的,这里就能看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性。正如我昨天提到的分工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之间的逻辑冲突。
马克思学说对世人的贡献在于他后来者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就。就马克思本身,他值得称道的是他提出了问题 - 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以及人的异化问题,等等。然而他给出了一个错误的解决办法,客观后果是给世界带来了灾难。We probably can say that Marx was right on initiating the problem but wrong on the solution, long on conscience and intuition but short on analytical abilities.
昨天一封朋友的来信也让我很有触动,我懒得再打字,直接贴他写的吧 -
话说回来,对经济学中加入伦理学批判并非不可以而是要特别强调,因为一个没有良知的经济学家同样是危险的,但是,经济学分析和经济学批判是两回事,马克思要批判的,是商品交换领域里的不合理现象,这些不合理现象,恰恰今天中国各路原始资本积累中的本土资本家们又再次加以了戏剧性的再现。所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的法兰克福学派依旧是有力量的,这也说明,马克思的学说,它针对的不是资本主义的邪恶,而是针对人性的邪恶,这一点,却恰恰又是中国左派中拥马分子们所要极力反对的。
所以马克思在中国的悲哀就是在于:这个国家一直在用它最糟糕的那一半,去否定它最精华的那一半,这样造成的后果,自然是双倍糟糕。
这个双倍糟糕,今天叫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