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雾里看花 何须慧眼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雾里看花 何须慧眼

这题目分成两截。相比蒋立先生的原文题目“雾里看花须慧眼”只多了一个字:“何”。“须”也就质变成了“何须”。

先来说说这雾里看花。

如果说这雾里看花是指的蒋立先生关于设立红楼探轶扩写规则的原文,那么读者就会有疑问:这原文是一朵什么样的花,为什么要把它放在雾里面不让大家看清楚?捧给读者一朵遮掩在云里雾里的花朵,目的何在?是不是也像曹雪芹一样有难言之隐,抑或惧怕文字狱?!

如果这朵花本来并没有在雾里,或者没有故意把它笼罩在雾里面的活,那末蒋立先生用“雾里看花须慧眼”这个题目就值得商讨。

如果这朵花(指《妙玉研究与探佚规则》,发表在红楼艺菀网站)确实是在雾里的话,那么此文作者的问题就很明显——没有把“规则”讲清楚,缺乏明确的可操作的条文,概念不清或含糊或甚至可疑。否则他怎么会要说成读者是在“雾里看花”呢?

姑且再把这雾里看花扩大到《红楼梦》本身,这倒非常确切。

一部古典小说,历经数百年盛传不衰,且有滋养了一大批红学家,并有为数众多的红学人士追随乐此不疲。如果能够一目了然而不是雾里看花的活,怎么会有这么样的轰动效应以及常读常新的感觉。因此,一部能够做到让人感到是雾里看花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应该清晰明了的规范条文),难怪其莫测高深。首先是花,其次又是雾,这雾里看花的趣味和由此带来的探轶(因为在雾里看不清楚)以及进一步造成的扩写(因为看不清楚势必带来很多想象)才是《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替代地位的由来。我相信单纯阳春白雪学究式的考证,未必能在广大的下里巴人读者中间引起如此广泛的反响。

一首“花非花”的朦胧诗歌都能道出雾里看花的兴致,何况《红楼梦》这样含蓄的长篇小说?雾里看花自然有一种朦胧美。惟其朦胧,才会不需要慧眼来加以看透。惟其有着雾里看花状的朦胧,才给人以足够的想象余地。遐思勃发逸兴锐飞,那种充满诗意的场景也根本不需要凡夫俗眼。设想一下,一个盲人在听你念一首类同“花非花”那样的朦胧诗,照样能有他自己的体会心得。所以,在有人吹捧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或像红楼或像金瓶的时候,我是不敢苟同的。那直白的文字和赤裸的性爱,如何能有雾里看花越看越想看越看越爱看的感觉?

正因为雾里看花,所以才是各有各的看法。并且你还很难说一定某某某的看法算是对。即使你是所谓的红学会会长,靠红学起家的著名教授,充其量你也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中国第一部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附曲中的这句唱词,也可以借用来非常确切地描绘红学的现状。

假如硬要来区分什么读者眼睛的等级,不妨拓展为三个类别:法眼,慧眼以及凡眼(凡夫俗眼的简称,下同)。法眼自然是最高境界,可惜无人能有如此道行。谁能跳出三界外来谈论红楼评论是非?诚如蒋立先生所说:你必须要看过在脂砚斋之前的什么什么云云才行。即使你能说是曹雪芹的第XX代孙,你也决不会是权威的红楼代言人!何况你又从哪儿能证明你是曹雪芹的第XX代孙?检测DNA,说说笑话罢了!再说,就是科学鉴定你确实是,只要轻轻地说一句:曹雪芹并不是《红楼梦》的作者或原作者,辛辛苦苦的你又完蛋啦!

接下来的是慧眼。慧眼就算是存在,既不能自封,也不能自夸。要学界或读者公认才行,哈哈,这或许有点像公投。因此,在现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这样的慧眼即便确有存在,也没法得到认可,就是有也只是扯淡。

于是,最最普通最最现实的凡眼反而取得了无可争辩的权威地位。但是,也正因为凡眼的水平水准凡眼的多样角度凡眼的各不相让凡眼的各种层次凡眼的数量繁多,大家也就雾里看花各看各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可以实地考察实际测量据实拍摄的一座庐山在文人眼中(即使是苏东坡那样的慧眼,并不计入众多的凡眼)尚且如此,何况虚无缥缈的大荒山无稽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再说个寓言:瞎子摸象。那根本不是法眼慧眼凡眼,而是瞎眼。然而,瞎子摸象从局部真理局部触感的角度上来说,也是有道理的。决不能说他们眼睛瞎了不能把握全局而一味地指责他们个人,何况还是生理上有缺陷的残疾人。所以摸到了象腿和摸到了象鼻以及摸到了象牙的三个瞎子,各有各的想法说法看法实际上已难能可贵。甚至于可以赞美他们在如此困难的生理条件下,照样作出了探索的努力且直言不韪地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所以自认为自己拥有了“慧眼”的人士切切不应小看凡眼,更不应该耻笑瞎眼。

不要说是《红楼梦》这样一部文学巨著,就是一篇短小的文章,也都允许读者有不同的眼睛从而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有读者戴着有色眼镜,那也是出于他或她的立场观点无可非议(指他或她不一定具有慧眼也不应该强求他或她必须具有慧眼才有发言资格)。网络著名女写手杜欣欣最近的一篇文章“京城寻旧”在网上赢来一批回帖。她的态度是“谢谢大家阅读。每个人解读文章方式不同。”

就是!每个人解读文章的方式不同。所以即便是雾里看花,也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眼睛。看那样一篇文理不通的东东“花”,更不一定非得所谓“慧眼”不可!



是非是我非我
2006-9-28 19:1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