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旧梦重提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余立蒙

#1  旧梦重提



2006-4-28 11:3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杜欣欣

#2  

好深呀。通篇感觉一个字--儒雅。唉弃文从工真可惜。可是都得活下去,李泽厚有吃饭哲学,有没有吃饭美学。


2006-4-28 12:2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3  

弃文从工,真不容易。请问欧美大学有美学专业吗?


2006-4-28 12:3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4  

我略知一点的现象学:

现象学是一种反对心理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事物与意识相结合才是唯一对路的方法论原则。经胡塞尔发展、简约的这种哲学方法强调指出,任何现象若不能被意识感知都必须排除,所有外部世界应被视作纯粹的“现象”,这也是研究讨论一切事物的依据和出发点。胡塞尔总是把意识当作表象的功能,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和他所观察的客观物质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简言之,现象学描述了个体意识与事物现象之间的直接关系。


2006-4-28 12: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5  

余先生,对北大多了一些认识。实在地说,我还弄不清文学批评和美学的界限。大学里有位教戏剧理论的导师,被认为国内戏剧美学的翘楚,听他的课,过瘾,却不能完全理解,是自己的层次太低。读你这篇文章,也有这个感觉,你难懂你提到的那些别人,我也难懂你。有个建议,你和wxll 能不能经常展开对话,深入浅出,我们就能得益。


2006-4-28 12:4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6  

我不懂美学,难与余立蒙深入对话。望文生义---人从艺术作品中看出“美”来的学问称美学。文学批评说简单些就叫文学评论。


2006-4-28 13: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7  

这是我“活学活用”“现象学”来评论中国古诗,请余立蒙和各位朋友砸砖:

白屋的空间诗意:解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一首好诗必定诗中有画,画外见情。正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白屋”使全诗弥漫着诗情画意的浓郁芳香。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诗的头两句不仅交代了大自然的环境、季节、时分,更重要的是引出了以“白屋”为中心的具体地理位置。“白屋”的结构作用在於承上启下,为第三、四句犬和人的亮相作出铺垫,“白屋”因而成了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

诗人的视野是以“白屋”为中心的。夜幕降临,青山模糊遥远,周围一片朦胧。所以,无论从诗或从画的角度考虑,第一句只能作为背景。如果没有“白屋”,读者心中只会升起一种苍凉辽阔的宇宙感。而小屋的出现,给大自然带来了人间的暖意和生机。小屋的存在,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野蛮生硬变得文明缓和。于是,暴风骤雪不再残酷无情、令人惧怕,而只会让人赏心悦目、充满诗意。

“白屋”不仅缩小人与自然的距离,也能促进人际间的交流。尤其在这贫寒人家的屋里,人心的沟通更是平添了几分难忘的真情。“门”是内部屋子与外界自然的必经之地;“柴”字足以叫人想到火的温暖。此时此刻,“白屋”已不再仅仅是用于居住的几何空间,它更是意识异常活跃的场所,从而质变成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诗意的空间。每个人都在遐想屋里可能发生的动人场面:围着柴火取暖,就着火光倾谈;喝一杯温水止渴,躺在热炕上解乏。

人们无从知道屋里是否有人,或者有多少人。正因为如此,小屋的空间诗意才显得涵义广泛而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小屋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它已在每一个读诗看画人的心中化成美好温馨的意识。

“白屋”是亲密、安全、宁静的,它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睦流畅,它是读者心中永远的空间诗意。


2006-4-28 13: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ige

#8  

“望文生义---人从艺术作品中看出“美”来的学问称美学。文学批评说简单些就叫文学评论。”

  赞成此论。


2006-4-28 13:2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9  

那么我一些批评里就具有美学的特点?我太无耻了!


2006-4-28 13:2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0  

喜欢这些句子:
--海德格尔则将胡氏的意向构成更加彻底化,存在论化。海氏认为,主客体分别之前,在人的混蒙体验中已有意义发生。“意义”是一种“正在当场体验的”言说方式,不可被概念化对象化。世界(即现象或“向我们显现的存在者”)以隐含方式充满了意义生机。人这种“缘在”式的存在者从本性上就缘发构成,与境域式的世界息息相通。然而,胡塞尔的“意向对象” 和 “主体性”说法 有背 “境域构成”的思路。海德格尔抨击笛卡尔以来主客二分的近代西方哲学思路,其现象学为未来哲学美学打开来崭新的大门!

就我所知,人们更把海德格尔看作存在主义的开山鼻祖。此外,“意义”是一种“正在当场体验的”言说方式,也被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解构、推翻(或淡化、相对化)。


2006-4-28 13:3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1  

余立蒙说:"我对中国古典画论一直有浓厚兴趣。认为古典画论和古典诗论一起,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部份。",因此,你的一些批评里当然具有美学的特点。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冷热 at 2006-4-28 06:26 PM:
那么我一些批评里就具有美学的特点?我太无耻了!



2006-4-28 13: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12  

冷兄, 欣欣, 先磨, 悲歌各位, 谢各位捧场.
炒一点陈谷子芝麻, 在自己是一吐勃郁, 在别人则可能是污眼. 内人曾说, 是金子那儿都发光. 言虽如刃, 却是用知我之眼. 看穿了我的一些花花架子.

其实文中的一些豪言也只是喊喊. 依眼下的情况, 能偶尔敲些脰饤小文就不错了. 做大学问者, 除去天资, 不能有家室牵累, 不能亲近女色. 我天资平庸, 又不能脱俗, 只好走那算那了.

冷兄过谦, 我对你的文字非常敬佩. 言为心声, 昭昭在目, 大家看得很清楚. 我非常喜欢这里的朋友, 各有千秋, 取长补短, 互换信息, 其乐也陶陶哉!

先磨文学批评行家. 对刘诗新解别开新面. 受教.
我读此诗, 除其意象简淡如画, 首两句写风雪归人所见, 后两句写灯下淑妻所闻, 白屋犬吠则把两人的深浓情感拧在一起... 咳, 这才是写出真正人性的东西啊. 我真的不明白为何有些人硬要在中西之间作非此即彼的抉择, 还作种种说明唯其选择正确. 我是否太老朽了?


2006-4-29 01:3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独善斋主

#13  

余老弟,我对美学是门外汉,但真心佩服你这样的学问家。

多来点启蒙,让我们也长长学问。


2006-4-29 08:30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查维成

#14  

对,多来点启蒙的,让咱补一补。


2006-4-29 08:5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5  

望立蒙君多写些深入浅出的文章来引导!美学似乎涵盖得比文学批评更多吧?而且更深入探讨本质性的问题。我对现代理论所知甚浅,还请你和先磨多讲。


2006-4-29 11:0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6  

廖康说得对,美学涵盖面更广,哲学、宗教、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无所不包。

朱良志学术档案
来源:美学研究 日期:2005年12月30日 作者:Carrie 阅读:797

朱良志 , 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教授,研究领域: 中国美学、中国艺术, 博士生导师。


专著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09
《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07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05
中国美学名著导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8
石涛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02
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08

合著

中国历代美学文库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2

论文

象──中国艺术论的基元 《文艺研究》 1988年第6期 1900.01
物化境界三层次 《江汉论坛》 1990年第12期 1900.01
中国古代审美愉悦观 《学术月刊》 1990年第8期 1900.01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 《江海学刊》 1990年第5期 1900.01
论汉字在拓展易象世界中的作用 《齐鲁学刊》 1990年第5期 1900.01
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共感说 《天津社会科学》 1991年第4期 1900.01
训诂的文化镜象作用 《天津师大学报》 1991年第1期 1900.01
论汉语的超逻辑功能 《江淮论坛》 1991年第2期 1900.01
周易的阳刚美学精神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文艺研究》 1992年第4期 1900.01
中国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 《学术月刊》 1992年第3期 1900.01
红楼之梦 《读书》 1992年第7期 1900.01
周易崇刚抑阴的哲学倾向 《周易研究》 1992年第1期 1900.01
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虚静说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1992年第15期 1900.01
论中国美学的研究方法 《东方丛刊》 1994年第4期 1900.01
论中国画的生命精神 《朵云》 1994年第2期 1900.01
道家中兴和中古美学风气的转换 《道家文化研究》 1995第八辑 1900.01
作为文化确证的汉字 《东方文化》 1995年第33卷 第1期 1900.01
评《唐诗史》 《文艺研究》 1995年5期 1900.01
追寻唐诗的原态 《读书》 1995年第7期 1900.01
桂派词学的价值 《东方丛刊》 1996年第4期 1900.01
试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6第2期 1900.01
重视和轻视:中国古代美学中一条重要的审美心理法则 《艺谭》 1987年第3期 1900.01
虚静说 《文艺研究》 1988年第1期 1900.01
原始宗教和天人合一文化意识的产生 《中州学刊》 1988年第3期 1900.01
虚静和距离不是等同的美学范畴 《江汉论坛》 1987第8期 1900.01
中国古代艺术想象论 《江海学刊》 1988年第5期 1900.01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物化说 《中州学刊》 1990年第2期 1900.01
通则不乏 《读书》 1991年第5期 1900.01
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 文艺研究 1997年第4期 1900.01
谈中国美学范畴的研究 《读书》 1993年第7期 1900.01
论汉字的文化功能 《天津师大学报》 1994年第4期 1900.01
刘勰和宗炳的物色观比较 《文心雕龙学刊》 1988年第5辑  1900.01
论中国园林的生命精神 《东方丛刊》 1994年第2期 1900.01
打开精神家园的门 《读书》 1994年第7期 1900.01
中国书法的生命精神 《文艺研究》 1995年第2期 1900.01
叶梦得及其石林诗话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集刊》 1995第17辑 1900.01
“文心雕龙•原道”的文化学意义 《中国文学研究》 1990年第2期 1900.01
论恽南田的绘画美学思想 江汉论坛 1988年第11期 1984.11
庄子的悟道与审美体验 《齐鲁学刊》 1988年第4期 1988.8
朱光潜美学研究的新收获 学术界 1998年1期 1998.02
朱陆之争与元代画学 国际儒学研究 1998年第5辑 1998.07
理学与元代画学的隐逸之风 国际儒学研究 1999年第8辑 1999.11
理学与董其昌的画学 《孔子研究》 2000年1期 2000.02
理学对中国画学心性论的影响 世界弘明哲学季刊 2001年第4期 2001.07
论理学对画学以小见大说的影响 《孔孟学刊》 2001年第3期(第79卷) 2001.08
论理学对中国画气说的影响 古今艺文 2001年第5期 2001.09
论《石涛画语录》的资任说 《北京大学学报》 2001年5期 2001.09
论石涛画学思想中的法概念 《哲学门》 2001年第2期 2001.10
《林泉高致》和北宋理学精神 社会科学战线 2002年第5期 2002.09
“一画”新诠 北京大学学报 2002年第5期 2002.10
《石涛画语录》“蒙养”“生活”两概念释义 中国学术 2002年第11辑 2002年第11辑
理学与中国画学中的“画气”说 孔子研究 2003年第2期 2003.0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佛学渊源辨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3年第5期 2003.09
中国艺术论中的"古趣" 荣宝斋 2003年第5期 2003.09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悟性”说 齐鲁学刊 2003年第6期 2003.11
论“审美妙悟”概念之成立 江海学刊 2004年第1期 2004.01
《画谱》证伪 北京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 2004.09
石涛与道教 宗教学研究 2005年第3期 2005.10
圣贤的气象 光明日报(学术版) 2005.12.27 2005.12.27

论石涛的“尊受”说 艺术研究 2004年第1期 2004.05
T'aeguk and Prunus Mume(太极与梅) Art & Culture in East Asia 2004年第1期 2004.12
石涛传世赝品考略 中国书画 2005年第2期 2005.02
小园风情 中华文化画报 2005年第2期 2005.02
石涛艺术世界中的"楚风" 荣宝斋 2005年第2期 2005.03
石涛的点与圈 艺术与科学 2005年第一卷 2005.03
石涛与八大山人的共同友人退翁考 文物 2005年第2期 2005.04
石涛研究中的道教问题 美术观察 2005年第2期 2005.04
禅门"青青翠竹总是法身"辨义 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 2005.04
石涛曹寅交往史料考略 红楼梦学刊 2005年第2期 2005.04
画史上流传石涛赝品分类考 美术研究 2005年第3期 2005.08
中国艺术空间美感四题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2005.10


2006-4-29 21:2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fancao

#17  

读后很感慨.既羡慕你曾经有过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得到良师益友,深入研究,又为你没能继续下去而遗憾.其实,只要有心于此,凭你的基础,还是有机会的.

对你文中所言很有兴趣,可惜一窍不通.
你以为"说宋明理学不如说宋明儒学来得确切",不知是从何处说起?宋明儒(理)学比起早期的儒家学说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不知能否解释得更清楚一些?
啊,"use Chinese".
玩笑,就是说,尽量解释得通俗一些,咱可是外行呀.


2006-4-30 22:2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18  

谢各位仍关注此线. 因查兄工作一事, 心里沉重, 所有问题, 现在一概无心作答. 望谅!


2006-5-1 00:2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查维成

#19  

余兄:我的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您为我操心,弄得我觉得很对不起您。
我会继续想办法的,等将来革命成功了,定要把低潮时期的经历写出来,更不会忘记那些关怀、帮助我的从未见过面的朋友。


2006-5-1 08:2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20  

那查兄我就对不起了.
先磨所编朱良志目录, 对有兴趣的朋友很有用. 我最想看他的"石涛研究". 据说很好. 朱是我离开教研室后进去的. 从未面交, 但口碑不错.
我心目中的同辈学者中, 肖驰绝对是极为优异者. 大家有机会去读他87年以前写的东西, 就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87年来美, 和他失去联系. 前一阵古狗一下, 知他在美拿了比较文学博士, 去新加坡教书去了. 在港台大陆出书, 继续学问. 新加坡有眼无珠啊, 只给他一高级讲师. 他在我心里, 是真搞学问的人, 当时年近四十, 不娶, 终日学问. 我被他一比, 身感低俗平庸. 他出道早, 诗写得好, 文学批评科班硕士出身, 高绝, 勤奋, 拔尖. 缺点是哲学上混成涵泳的功夫差一点点. 他87年以后的研究成果无缘得见. 想必已经更上层楼也. 我虽庸庸, 也不是谁都在我眼里. 这样向大家推举他, 必有由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 见过高手, 方知自己低劣, 不敢狂妄.

凡草所问, 粗答如下: 我受牟氏影响, 不喜朱熹谈"理"一路. 宋明儒学中对后世哲学最有价值者, 不在"理""气"之争, 而在对"心""性"(天人关系)的洞觉.

各位要我"深入浅出"介绍美学. 太难我了. "深入浅出"是最难做的. 网上或有其他能手. 还是让我随兴之所至地胡写乱说吧.


2006-5-2 01:0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星光

#21  

余兄

看了你的文章,又多长了不少学问。谢谢!

只是看余兄对此课题如此喜爱,又颇有研究,何不在衣食不愁的前提下,用业余时间重温旧梦!

想想我们从出国的那天起,就舍弃了许多东西,为生活而奔波。 现在方慢慢安定下来,可以抽空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我也准备定下心来写点专业方面的东西,为生活增添一点挑战和快乐!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余立蒙 at 2006-4-29 06:32 AM:
冷兄, 欣欣, 先磨, 悲歌各位, 谢各位捧场.
炒一点陈谷子芝麻, 在自己是一吐勃郁, 在别人则可能是污眼. 内人曾说, 是金子那儿都发光. 言虽如刃, 却是用知我之眼. 看穿了我的一些花花架子.

其实文中的一些豪言也..



2006-5-2 22:1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22  

星光, 欢迎你!
你对我的建议, 我当认真采纳. 无奈一对儿女的生活学习要分很多心. 白天挣银子, 晚上待把孩子打发睡觉, 自己眼皮也开始耷拉了.

你重感情, 割舍不下CND那边的朋友, 我何尝不是? 但我的故事你一定知道了.


2006-5-2 23:3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adagio

#23  

蒙余先生提示,在网上查了张先生的文章,我不谙美学理论,但张先生对现象学的一些阐释让我受启发 -

人在一切指示、区别、对象的构成或主客之分之前,已处于对世界的生动体验之中,也就是已“意向性地”而不是在实在和实项意义上体验着和非表象地言说着这个“世界境域”(Um-welt)。这么说,一方面并不是指人作为先验的主体,构成一个作为对象集合的世界,以“逻各斯”规定着这个世界的存在与形态,就像先验主义者们所讲的;另一方面也不意味着人已处于一个现成的世界环境之中,以语言为工具表达外在世界在人内心中投射出的观念,就像自然主义的实在论者们所讲的;而只意味着人这种“缘在”(Dasein)式的存在者从本性上就缘发构成着(ereignen)自身,因而总已经与一个境域式的世界在根本处不分彼此,息息相通。这世界从根本上就充满着意义生机,只是以隐含着的方式罢了。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缘构境域意义上的存在者,也就是在原发的“对谈”之中的存在者,不能以任何概念种属的方式,比如“理性的动物”来定义和理解。

这样一来,现象学在本体论哲学所处的位置就清楚了。也许我们在欧陆理性和英美实证两大传统之间就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无怪乎海德格尔的哲学特别与诗相通,现象学并不分割意识和现象,对两者的看法是非常灵动有生机的。谢谢余先生,望有时间多写,让我们开网有益。


2006-5-5 10:5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