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野牛的灭绝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 - 周钢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野牛的灭绝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 - 周钢

摘要:
野牛是美国西部大平原地区最重要的一种动物,曾对人类的生活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更与印第安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在内战后的西部开拓中,白人移居者对野牛进行了野蛮的屠杀,致使野牛灭绝.与此同时,白人拓居者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推行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失去生活所依的印第安人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这种残暴和不义这举是无可挽回的历史失误.反思这段历史今天仍具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平原;野牛;印第安人;种族灭绝政策;美国西部史
分类号:K7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2)07-0113-07

美国内战结束时,其西部的大平原仍是数百万乃至千余万头野牛栖息和漫游的场所。那片辽阔的土地亦是很多印第安人部落游猎和生活的家园。随着战后西部开拓新高潮的兴起,大量白人拓居者涌入大平原地区。伴随大平原开发的是白人拓居者对野牛的大屠杀和对印第安人的残暴和不义之举。其后果是导致野牛群的灭绝和置印第安人于种族生 存的严重危机之中。

一. 野牛的灭绝


美国西部大平原的一些特有动物,多数被东部移居者叫错了名字。[1](p41-42)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误,完全是由于东部美国人对西部大平原缺乏真正了解造成的。本文论及的野牛便是典型的一例。“野牛”(Buffalo)实属“zōng@①fēng@②”(Bison)的误称。初次见到“zōng@①fēng@②”的东部人见其形状既相似又有别于他们饲养的“牛”(Cattle),故将其称之为“野牛”(Buffalo)。将“zōng@①fēng@②”(Bison)误称“野牛”(Buffalo)造成的影响已很深,流传已很广,故我们在大量的英文美国西部史论著中多见的是“Buffalo”而非“Bison”。因此,我们在下文也只能用“野牛”(Buffalo)而不用“zōng@①fēng@②”(Bison)。

野牛是一种最重要的大平原动物。它浑身长满粗毛,有像骆驼一样的隆峰、狮子般的毛发。[2](pvii)一头雄性野牛站立时高5英尺6英寸至6英尺,体长为9英尺,体重为200 0—2800磅。雌性公牛稍小一些。野牛的寿命为20年。[3](p18)野牛的活动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它的群体性。大平原上的野牛群包括数千个小的牛群。一个典型的小牛群由一头相当于“家长”的老公牛和能聚集在一起的尽可能多的母牛、成年公牛和多种年龄不等的幼牛组成,并保持着稳定性。其二是野牛集体对付敌害。遇有凶险时,大野牛群列队保护自己,对付像美洲狮、狼和熊等食肉动物的侵害,因为这些野兽总是在野牛群周围捕捉走散的小牛和小牛群中虚弱无力的野牛。小牛群一旦受到其他动物的袭击,野牛便立即形成一个公牛在外的保护圈,把母牛和小牛围在里面。其三,野牛定期南北迁徙。因寻找食物、水或躲藏夏天的酷热,野牛群有场所和季节性的转移。在大平原地区,野牛群每年都进行南北迁移。基于上述特点,野牛群不论大小,都需要是一个永久性的稳定群体。野牛原先的活动范围并不限于大平原。

威廉•伯德上校的随员在1729年勘查北卡罗来纳和弗吉尼亚的边界时,就发现了野牛。但东部森林地区野牛的数量很少,不足以对当地居民和欧洲新移民产生任何影响。到1850年,野牛在西经95度以东地区几乎已经消失。[1](p43)在该线以西,野牛的数量多得不可胜数。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野牛只是从野牛群中走散出来的。大量的野牛群的活动范围在密西西比河至落基山脉、格兰德河到大湖区之间的辽阔西部地区。野牛的真正家园是大平原。那里的自然生态环境适于它们繁衍生息,其数量不断增加。在白人开始到达之前,大平原上的野牛大约有1500—5000万头[4](p425)。美国内战结束后,仍有1200万—1300万头野牛漫游在大平原上(注:关于内战后大平原的野牛数量,一些著作提供的数字不尽一致。雷•A.比林顿在《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第579页提供的数字是1300万头;沃尔特•R.韦布在《大平原》第4 4页举出的数字为1200万头;J.弗兰克•多比在《长角牛》第xxii页给出的数字是1000 万头之多[5]。后两位作者的数字来源均出自威廉•T.霍纳迪博士(Dr.Wiliam T.Hornad ay)的估计,故此处采用了1200万—1300万头。),最保守的估计也可达400万头[1](p44)。

在19世纪60年代,大平原上南北移动的野牛群仍然非常稠密。东西行进的旅行者,往东部市场驱赶长角牛的牛仔,甚至修建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的员工,遇到野牛群经过时,都不得不停下来,让眼前浩浩荡荡的野牛群跑过。随着联合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巨大的野牛群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这是破坏大平原野牛和印第安人之间生态平衡的第一个严重的信号,也是对野牛实行野蛮大屠杀的开始。南部和北部的野牛群都遭到了铁路勘探队、筑路员工、矿工、职业猎人和冒险家的捕捉和杀害。在破坏大平原生态平衡、实施对野牛的大屠杀中,铁路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在筑路期间,铁路公司对野牛的杀害主要是为了取肉。各铁路公司雇用专门的射手组成打猎队以保证筑路员工的野牛肉供应。联合太平洋铁路推进到堪萨斯境内后,其西部终点是野牛故乡的中心。因为1200人的筑路员工难以得到鲜肉,铁路公司便雇用专门的猎人捕杀野牛。以绰号“野牛比尔”著称的威廉•科迪凭其猎杀野牛的成功经历被古德尔德兄弟雇作猎手。他们每天大约提供12头野牛的24个腿臂和12个隆峰肉。他的职责是随一辆有灯的货车沿铁道行进5—10英里,以便从被击毙的野牛身上取肉并运回筑路工地[6](p108)。联合太平洋铁路通车后,为了保证火车的行驶安全,铁路公司雇用一批专职猎人枪杀野牛。1867年春天,一列行驶在哈克至海斯间的火车,因遇到一个巨大的牛群像一股持续不断的流水般地通过而被耽搁了8个小时。1868年秋,一列火车从埃尔斯沃思到谢里登行走了120英里,通过这个不断有野牛群吃草的地段,牛密得使火车司机不得不停车好几次。在每次停车笛声响和机车一阵阵冒烟时,野牛群刚刚走过铁轨[2](p82)。有时,一列行驶的火车突然被惊吓得乱闯的野牛群所撞翻。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铁路公司雇用专门枪杀野牛的猎人。

由于各条铁路及其支线相继修建,以枪杀野牛为职业的猎人日益增多。为了赢利,铁路公司还招揽业余打猎爱好者,以捕杀野牛作为“娱乐”。到1868年,铁路的短途客车把来自欧洲和美国东部的打猎爱好者载到野牛的故乡。车厢是在轮子上的室内射击场。喜好打猎的人能很容易地射杀野牛而自己没有危险和不方便。堪萨斯太平洋铁路在劳伦斯站立有一块醒目的广告牌,登着二则广告。一则是从利文沃斯经该站至谢里登的“铁路短途旅游与野牛打猎”,登载着开车时间、抵达及返回的日程,声称乘客有足够的时间遇到一头大野牛。另一则“在平原上打猎”的广告,语言富有鼓动性,不仅讲所有旅客能吃到价钱公道的便餐,往返车票仅为10美元,而且还举出一名乘客在6小时的狩猎中打死了20头野牛[6](p109)。铁路公司雇用的众多职业猎人和大量业余的打猎者都肆无忌惮地枪杀野牛群,并以此取乐。受雇于堪萨斯太平洋铁路的“野牛比尔”因在17个月中杀死4280头野牛而遐迩闻名[7](p442)。

野牛骨作为肥料出口后,屠杀之风更甚。大量野牛被枪杀后,皮被人剥,肉被狼吃,留在大平原上的是白茫茫的片片牛骨。这些白骨成了铁路公司一笔财源。白骨被运到东部后可以磨成粉末作为肥料出口。道奇城一项大宗生意就是野牛骨贸易。在靠近铁道边的地方,常常能见到数百吨的野牛骨被堆成大堆。用白骨铺成的路直达运货棚车的车顶。车站经常没有足够的棚车把这些野牛骨运走。这些野牛骨对到大平原的早期移民也是天赐之物。很多到堪萨斯去的穷苦移民和定居者,除了一辆旧货车、两匹弱马、几条狗和一些无力抚养的孩子外别无长物。如果没有长期的野牛骨贸易,许多贫困的移民大家庭会因缺乏最必需的生活用品而遭受苦难。这些贫穷的家庭既无钱,又找不到任何工作,靠收集野牛骨才得以生存。野牛骨贸易进一步加剧了对野牛的屠杀。

野牛皮被发现可以制成商品革后,枪杀野牛群的活动变得更加猖獗。直到1870年,野牛皮还被认为毫无价值。然而,在1871—1872年,宾夕法尼亚的两个制革工人成功地把野牛皮制成可以利用的皮革。他们还发现野牛皮革比饲养的小公牛皮革更坚韧和富有弹性。于是,野牛皮革在制革厂里被制成了传送带、皮革家具、地板和墙壁的覆盖物、皮革车厢、雪橇和柜车等。野牛皮革也被用来做马具、皮带、皮鞋和其他革制品。宾夕法尼亚的制革厂以每张1—3美元的价格收购野牛皮。为此,许多乘车、骑马或徒步的猎人和投机分子都争先恐后地涌向大平原,杀牛取皮,掠取新的致富资源。猎牛队由6—7人组成,猎手携带火力大、射程远的来复枪,并有运出牛皮的运货车随行。1877年,在雷德河和布拉索斯河之间的草原上,有500多猎手枪杀野牛。一支由6人组成的猎牛队每天能杀死50头或更多的野牛,并迅速剥下牛皮,剩下的野牛尸体被狼和郊狼等争食。堪萨斯的猎人约翰•R.库克与他的猎牛小队共获得了2000张干野牛皮,其中由他剥皮并归其所有的为892张[4](p426);[6](p110-111)。

随着对野牛屠杀的日益疯狂,捕猎者对枪支弹药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得克萨斯的格里芬堡,F.E.康德拉的商店在1877年1月4日的一天中向当地猎人出售的枪支弹药和其他用品的价值高达4000美元。从大平原用火车运往东部的野牛皮、肉和骨的数量极大。1872—1874年,东运的野牛皮为137.8359万张,野牛肉为675.1万磅,野牛骨为3238. 065万磅。圣菲铁路一年中就承运了75.4529万张野牛皮。[4](p426)野牛除了体大和成群外没有什么适合大平原生活的优势特征。它行动迟缓而笨拙,视力很差,不惧怕声响。尽管其嗅觉相当敏锐,但当人们逆风逼近它时,这种嗅觉功能便失去了作用。野牛是大平原上最容易被人捕获的猎物。不论是面对拿着弓箭的印第安人还是面对手持来复枪的白人猎手,野牛都会有伤亡。两者所不同的是印第安人为了生存用原始武器捕食一定数量的野牛,没有危害野牛在大平原的繁衍生息,没有破坏人类与野牛间的生态平衡;白人猎牛队是为商业利益驱动,用现代武器残酷地袭击野牛,或从火车窗里射杀,或骑马疯狂追逐,甚至趁野牛成群地趟水过河时进行屠杀,致使野牛无法生存。

到1878年,大平原南部的野牛群已经灭绝;到1883年,北部的野牛群也都被消 灭。有记载表明,1872—1874年每年被杀死的野牛为 300万头。有些估计认为,到1885 年,整个大平原被杀死的野牛多达1000万头[8](p579);[4](p426)。尽管一些统计数字不尽相同,但在1872—1883年间,数百万乃至千余万头野牛被白人开发者屠杀殆尽,这是不争的事实。1883年,一个博物馆远征队到西部去寻找野牛标本,结果在整个西部寻找到的野牛还不足200头。到1903年,大平原的野牛减少到34头。[8](p579)

大平原上主要的野生动物——野牛被消灭了。美国的一大笔国家财富被彻底毁了。从历史上看,野牛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比大平原上其他所有动物的总和还要大。野牛对美国人的生活产生过直接影响,更与印第安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失去生活所依的大平原印第安人及其相 关的文化也随之被消除和毁灭。

【文章来源:转自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上的转帖,起始来源不详。】


2006-5-3 18:3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  

二 印第安人的悲惨结局


印第安人是大平原地区的最早居民。在欧洲殖民者抵达北美大陆前,大平原就是一些印第安人部落的家园。落基山以东的印第安人以捕捉野牛和其他野生动物为生。在西班牙殖民者到达时,大平原的印第安人是猎人和游牧民。狗是他们惟一的驮兽。印第安人在迁移时,由一群狗拉着帐篷等什物。印第安人靠徒步来追击和猎杀野牛,往往费力大,凶险多,收获少。自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把马带到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新建殖民地后,马不久扩散到大平原地区。马改变了大平原上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由徒步捕捉的游牧者变成了马背上的骑士。印第安人大都剽悍强壮,善于骑射。

英国人威廉•布莱克莫尔对夏延族印第安人观察了八年后得出结论:“他们是世界上最熟练和最勇敢的骑手。”[6](p20)印第安人不仅男子经常骑马在草原上奔驰追捕野牛,而且妇女也大都是能用套索捕捉羚羊和射杀野牛的勇敢骑士和猎手。对印第安人来说,野牛是他们赖以为生的物质基础。狩猎野牛是印第安人日常生活的中心活动,也是他们举行宗教祈祷的主要内容。

美国独立以后,联邦政府承袭英国等殖民者在殖民地时期曾实行过的对印第安人的剥夺、驱逐和杀戮政策,其核心是霸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到19世纪30—40年代,东部的印第安人被迫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散居在大平原地区。到1860年,散居在大平原和山麓地区的印第安人约有25万人。[9](p277)这些印第安人属于很多不同的部落。几乎都以捕捉野牛为生。同年,已有17.5万白人移民散居在大平原各地,[10](p66)其人数已相当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7/10。这些白人大多数也和印第安人一样,过着不断迁徙的生活。

流动性和狩猎是大平原印第安人文化的核心,这使得他们能在严酷的生活环境中生存下来。生存环境使他们形成了与白人颇不相同的生活方式。然而,对与他们和睦相处的外来陌生人予以礼貌的款待几乎是所有印第安人部落的严格规定。1810—1812年曾在大平原旅行过的约翰•布拉德伯里在日记中对此作了详细记述。他在走进印第安人的帐篷时,总受到主人的迎接。男主人先与他握手,接着立即去寻找烟斗。在点燃烟斗前,男主人把一张熊皮或野牛皮铺在地上,让他坐在上面。印第安人却坐在什么也不铺的地上。男主人点着烟斗抽几下后交到他手中,随后再继续传到帐篷内所有人的手里。主人的妻子则准备好一些吃的东西放在布拉德伯里面前。然后,她在离有一些距离的地方检查来客的衣服和鹿皮鞋。如果有需要修补的地方,她就取出一个小皮革口袋,取出锥子和野牛筋把它缝补好。如果临近夜晚,好客的印第安人就会留来访者在帐篷内安睡。布拉德伯里不禁写道:“地球上再没有谁比印第安人那样以好意履行招待人的责任了。”[6 ](p22)

大平原上的印第安人和北美大陆其他地方的印第安人一样,曾真诚地帮助过那些他们认为虚弱可怜的初来的白人。但是,美国人一出现在西部,白人文明的弊端就使印第安人遭殃。在19世纪40年代,向俄勒冈和盐湖城去的移民把霍乱和天花带到大平原地区,夺走了上千名印第安人的生命。1849年,前往加利福尼亚的“淘金者”带着货车进入大平原时,杀死猎物,砍倒稀有的树木,毁坏和烧掉草地,污染水源,破坏印第安人的家园。然而,直到19世纪60年代初,侵入的白人对大平原的破坏相对来说还是较小的。数不清的数百万头野牛仍然漫游在大平原上。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没有被断掉。

内战以后,联邦政府虽然对大平原印第安人实行了一些强制性的限制,但在辽阔的大平原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已划归印第安人作为永久居留地。内战以后,这片在战前还被西去商旅绕道避开的“荒漠”却被发现有丰富的矿藏和牧草。落基山麓地区蕴藏着大量的金、银和铜等金属。由得克萨斯向北延伸的大草原可以成为牛、羊的最好牧场。大平原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吸引着资本家和开拓者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一地区。在开发大平原的过程中,随着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和采矿业、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不仅被白人移居者视为障碍的野牛群遭到了毁灭性的大屠杀,而且白印之间的种族冲突日益加剧。

为了扫除白人移居者西进运动的“障碍”,联邦政府背信弃义,置1834年法令于不顾,继续采取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的野蛮政策。这一种族灭绝政策,给他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白人移民与大平原印第安人之间种族冲突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对大平原印第安人土地的掠夺是以民间和官方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进行的。就牧场主来说,他们是以强行闯入和蚕食的方式夺占印第安人部落的土地。随着牧牛王国的兴起和疆域的不断扩展,牧场主们在把牧区从得克萨斯推及内布拉斯加、堪萨斯、科罗拉多、南北达科他、怀俄明、蒙大拿、新墨西哥和俄克拉何马等所有的草原地区。这些地区曾是印第安人各个部落的保留区,是他们的狩猎场,但不断遭到白人牧场主的蚕食和抢占。牧场主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有时是个人占有,有时是团体擅夺。牧场主们把牛羊长途驱赶到牛镇售往东部和北部市场的同时,也在大平原开辟当地的市场。铁路修到什么地方、哪里建成采矿营地,他们就赶牛群尾随而去,在那里建起牧场。

根据“和平委员会”与苏族领袖红云在1866年达成的协议,苏族人同意集中到密苏里河以西达科他领地内的永久保留区,美国政府承认大霍恩角以东的地区是印第安人不能割让的领地。但这一协议最终也化为一纸空文。1874年,在达科他西部布莱克山区发现金矿的消息广泛传开后,在西部边疆掀起最后一次淘金热。在大批探矿者迅速涌入这个荒芜的丘陵地区时,牛群也跟随采矿者而去。因为怀俄明的牧场主们发现,戴德伍德对牛肉的需求量比他们本领地内大。蒙大拿的牧场主也发现布莱克山是个好市场。联邦军队为保护这伙入侵者,与苏族人发生武装冲突。虽然狂马和坐牛率领的苏族战士全歼了由G.卡斯特上尉率领的政府“讨伐军”,但到1878年以后,所谓的印第安人“威胁”对白人入侵者已不复存在。1879年以后,怀俄明和蒙大拿的一些牧场主都涌入达科他的布莱克山保留区,抢占草地,放牧牛群。[1 1](p79—80)

美国政府掠夺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土地时,沿袭了在东部通行已久的与酋长签订“条约”、“购买”、武力胁迫甚至“讨伐”战争等手段。如1866年春,联邦事务官强迫俄克拉何马的五个文明部落酋长放弃了该保留区西部的大部分土地。政府以每英亩30美分的价格购买了克里克族的一半土地。塞米诺尔族人以每英亩获得15美分的代价上交了地产,但他们必须以每英亩50美分的价格购买一块更小的保留地。[8](p571)白人移民和美国政府对土地的掠夺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严重地破坏了他们生存环境,极大地减少了他们狩猎场所,使其谋生能力不断丧失。

为了不断剥夺印第安人的土地,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发动了连续不断的“讨伐”战争。这种血腥的“讨伐”从19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1890年。其中J.M.齐温顿上校率千余民兵对夏延族和阿拉帕霍族进行的屠杀是惨绝人寰的。因为在科罗拉多北部派支峰地区发现了金矿,1859年就有10万采矿者进入两个部落在该地区所有的北普拉特河与阿肯色河间的山麓地区(注:该保留地区是1851年管理普拉特河前哨基地的事务官托马斯•菲茨帕里克把大平原主要部落的酋长召集到拉勒米堡划定的集中保留区。参见雷•A.比林顿的《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第565页。),并要求军队把印第安人逐出家园。

1861年2月18日,美国政府官员把两个部落的酋长召集到莱昂堡开会,强迫他们放弃在拉勒米堡许给他们的保留区,集中到科罗拉多东部位于阿肯色河与桑德河之间的更小的保留区去。结果双方发生冲突。从1861—1864年,美军与两个部落进行了三年之久的战争。1864年8月,两族印第安人被迫放弃原有的土地,到被指定的小保留区去。迁移中黑壶酋长轻信上当,率700名印第安人前往桑德河畔的一个营地。11月28日拂晓,齐温顿率部包围了那个营地,对毫无戒备而熟睡的印第安人进行了野蛮的屠杀。后来,一位目击的商人证实印第安人“被剥掉头皮,脑子被敲了出来”;军人“用刀子把妇女开膛,用棍棒殴打幼儿,用枪敲进他们的头颅,把脑子打出来,支裂他们的身躯”。除了黑壶和少数青年武士得以逃脱外,齐温顿及其部下数小时的血腥暴行使450具被打烂的印第安人尸体遍布荒野。[8](p568)牧场主们从派克峰发现金矿后就追随采矿者而去。186 6年后,有大量母牛被从得克萨斯赶出,经“古德奈特—拉洛文小道”,到科罗拉多的牧场放牧。到1869年,在该领地放牧的长角牛已有百万头之多。[12](p50)

美军用战争胁迫印第安人让出的家园迅速变成了牧场主的天地。在长达30余年的“讨伐”战争中,美国军队对印第安人进行的战斗多达千次左右,屠杀了数千印第安人。美国政府用最残暴的战争手段迫使大平原上所有的印第安人部落放弃家园,迁往指定的保留区去。白人牧场主占据大平原大部分地区,把它建成疆域辽阔的“牧牛王国”和“牧羊帝国”。白人农场主也同时侵入大平原。联邦政府把大平原地区扩建为10个新州。[13](p565)

不断缩小保留区和对保留区实行暴虐统治,是美国政府剥夺印第安人土地、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又一表现。按照联邦政府的规定。凡是交通线需要通过的地方,印第安人必须离开。大平原的印第安人往往从他们原来的保留区被驱赶到更小的保留区。如果在新指定的保留区内发现了矿藏和适合放牧的草原,印第安人必须放弃这些土地,被迫进入更偏僻、贫瘠的保留区去。美国政府从拉勒米堡会议开始放弃“一大片保留地”政策,把大平原的印第安人部落“集中”到划定的“保留区”去。经莱昂堡会议,政府官员又迫使夏延族和阿拉帕霍族离开可以不受干扰地永远居住下去的“保留区”,迁往科罗拉多东部更小的一块保留地。至1867年,按照“和平委员会”在圣路易斯会议上提出的划分保留区的策略,在大平原北部漫游的5.4万印第安人被集中在达科他领地的布莱克山保留区。南部的8.6万印第安人被安置在俄克拉何马州的保留区。[8](p571)“和平委员会”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一则因为布莱克山区是远离横越大陆交通线的多山丘陵地带,对白人开拓者少有吸引力;二则因为俄克拉何马早就是安置从东南部迁来的“五个文明部落”的保留区,他们被迫让出该州西部的大部分土地,而腾出来的地方被用来安置大平原南部的印第安人。从19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允诺将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作为印第安人永远居住的土地,到1867年“和平委员会”谋划把大平原所有印第安人集中到两个保留区,可以看出印第安人的土地不断被掠夺,其保留区越来越小。他们已经被从大平原的大部分地区逐出,只能在两个保留区有限的范围内生活。

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不断丧失的过程中,牧场主们不仅把牧区扩展到大平原所有的草原地区,而且把“牧牛王国”的最后边疆推进到了俄克拉何马保留区。被迫迁入俄克拉何马和布莱克山保留区的印第安人继续遭受白人的暴虐统治。首先,联邦政府从组织和法律上限制和剥夺部落酋长的权力。1869年,国会设立了“印第安人专员委员会”。该委员会被赋予和内政部官员管理用于补偿印第安人割让土地的拨款,并负责保留区及其宝贵自然资源的保护。1871年,国会又通过了《印第安人拨款法》,其中的附加条款规定,联邦政府不再承认印第安人是签订条约的独立实体,[7 ](p457)它无须取得部落同意便有权处理印第安人事务。“印第安人专员委员会”和《印第人拨款法》使美国政府享有了对保留区及其自然资源的直接控制权,将所有印第安人置于国会法律和总统行政法令的管辖之下,并使政府用“拨款”的方式任意掠夺他们的土地。1883年,印第安人事务局为解除部落酋长的司法权颁布了建立法庭制度的命令。1885年,国会通过法令将联邦法院的司法权扩及保留区的印第安人。这一系列措施破坏和剥夺了酋长的行政管辖权和司法权,使部落组织进一步解体。其次,保留区内的印第安人失去了活动自由,再不能得到传统的生存资源,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政府官员给保留区印第安人提供的食品极少,且往往以非法的高价卖给他们。如给布莱克山保留区的供应品中有“发霉的面粉、腐臭的牛肉和虫蛀的毯子”。[8](p575)投机商人则经常以次品和酒类骗取印第安人仅有的毛皮和财物。保留区一旦发现矿藏,矿主和采矿者蜂拥而入,牧场主则随之闯入,把印第安人撵走。

在暴虐的统治下,很多印第安人走投无路,陷入了绝境。再次,不甘心忍受暴虐统治而冲出保留区的印第安人随即遭到了美国军队的弹压。虽然国会于1867年3月通过“与仍在同美国作战的印第安人部落建立和平”的法案,但美国军队同印第安人的激战仍然不断。1868年秋,夏延族人、阿拉帕霍族人、基奥瓦族人和科曼奇人先后冲出了保留区,约有2000名印第安人在堪萨斯和得克萨斯一带漫游、狩猎,但他们不断遭到菲利普•H.谢里登将军指挥的军队的袭击。11月中旬,乔治•A.卡斯特上校率领的主力部队包围了在得克萨斯的沃希托河谷的印第安人阵地。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包括黑壶酋长在内的103名印第安人惨遭杀戮。[8](p574)其余的印第安人又被赶回了保留区。1890年,南达科他州的蒂顿苏族人因一个新条约使其保留地又被割去一半。他们靠国会很少的拨款度日,却又面临干旱的严重威胁。许多处于绝望中的苏族人不顾一切地举行“沃沃卡仪式”(注:沃沃卡为印第安人的一位宗教领袖。他告诉苏族人,只要举行其主张的舞蹈和宗教仪式,死去的印第安人就可以返回,驱走白人,带回野牛,使他们恢复昔日的生活。参见勒鲁瓦•R.哈芬等的《西部美国》,第375页。)。美国白人蔑称之为“魔鬼舞”。军队指挥官试图制止跳舞“狂”时,坐牛酋长和一些印第安人进行抵抗而惨遭杀害。美国军队还企图解除另一支苏族战士的武装,遭到他们的顽强反抗,结果招致了岁末的“翁迪德尼”大屠杀,有200名印第安人武士、妇女和儿童被杀害,横尸雪地之上。[14](p204)生活在保留区的印第安人与白人社会基本隔绝,大多数部落都程度不同地依赖联邦政府的配给和年金艰难度日,靠政府施舍过着乞丐般的生活。大平原印第安人最终落入美国的控制之中。

野牛的灭绝使大平原的印第安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使他们最终不得不接受美国政府的强制同化政策。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推行的缩小保留区政策和军事“讨伐”的战争政策并非是使他们屈从的根本原因。白种人之所以最后战胜印第安人,是因为职业猎手对大平原野牛的大屠杀使野牛灭绝的结果。野牛是大平原印第安人衣食和各种用品的主要来源。野牛身上的每一部分都为印第安人取来利用。野牛的粗毛被织成毯子或披肩。牛皮被制成皮革,用来做帐篷和床,缝制皮衣和做鞋。没有鞣的皮革被用来制过河的小舟、马鞍、马笼头、拴马绳、套索和鞭梢。野牛角被制成长柄杓和匙。野牛骨被做成马鞍架、战棒、取下牛毛的刮刀和装大碗的器具,或磨成锥子。野牛腱被用来做弓弦、穿珠子和缝衣及帐篷的线。牛胃被制成喝水的水袋和其他容器。野牛脚和蹄被煮后可以制成胶,用来粘固箭头或粘合其他许多东西。从牛头和牛肩上取下的毛较长。这些长毛被用来捻、辫成马缰绳。牛尾被用做绳刷。野牛粪晒干后被当柴烧。野牛肉是印第安人的主食,有时他们在粪火上将肉烤熟吃。在白人开始定居和勘探西部的初期,野牛毛披肩还是印第安人与白人时行贸易的标准商品。一件好的野牛披肩具有厚、垂直和暖和的特点,对在冬天骑马或乘马车旅行的人来说是很必要的东西。在美国东部和欧洲,对这种披肩的需求量很大。野牛的油脂后来还被制造腊蜡和肥皂。[6](pq16,17,104)有人曾把野牛形象地比喻为印第安人的一个“奔驰的百货商店”。野牛是大平原印第安人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他们崇拜这些野牛。在狩猎时,印第安人做宗教祈褥,感谢上苍为他们送来亲如手足的野牛。虽然他们随意猎杀野牛,但野牛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直到内战结束,大平原仍有大量的野牛漫游 在绿色的草原上。

1867—1883年是使野牛灭绝的17年,这期间也是印第安人反抗白人拓居者和美军的斗争最壮烈的时期。在野牛群没有被屠杀殆尽前;尽管美国军队的每次武力征讨能使一些印第安人被迫回到保留区,但只要有巨大的野牛群在草原上漫游,他们就会不时越出保留区,尾随牛群回到故地,继续维持其狩猎的流动生活方式。然而,1883年大平原上的野牛被灭绝后,印第安人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只能在不断缩小的保留区接受联邦政府的施舍了。因为印第安人的经济生活对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他们的生存系统依赖野牛的支撑。野牛的灭绝使其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生存系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失去生活所依的印第安人只能接受美国政府的强制“同化”安排。

1887年国会通过的《印第安人土地专有权法》(即《道斯法案》),解散了作为法律实体的印第安人部落,将其土地分配给成员个人。该法案规定,每户家长分160英亩,每个超过18岁的独身者和18岁以下的孤儿分80英亩,其他18岁以下的人分40英亩。在政府托管5年期满后,联邦政府把土地所有权移交给个人,并授予美国公民的资格;分配余下的保留区土地向非印第安人定居者开放。[15](p575)从其内容看,该法案实际上已超出了土地分配和所有权问题,它是一项全面而迅速地同化印第安人的重大措施,是强制同化运动进入高潮的标志。《道斯法案》实质上是白人社会贯彻其单方面意志的一次种族压迫行动。从根本上说,法令的制定和执行丝毫未从印第安人的切身利益出发,而是完全满足白人社会的各种利益要求。1887年保留地总面积为1.38亿英亩,[13](p567)分配给印第安人的土地不足1/3;包括大多数好地在内的2/3土地都向白人移居者开放,到1934年完全落入他们手中。可见,法令实际上是对印第安人土地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夺占。


2006-5-3 19: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  

三 结语


地域辽阔的“牧牛王国”原本绝大多数是印第安人繁衍生息的场所,白人牧场主为扩大牧区、开辟牛道把印第安人逐出家园。印第安人不仅没有被融入牧区社会,反而被牧牛大王们视为开拓的“障碍”,并因此不断引发种族冲突和流血事件。内战以后,美国西部的开拓是持续一个世纪的西进运动的高潮和最后阶段,是在垄断资本的影响和控制下进行的。白人拓居者,特别是那些铁路大王、矿业大王、牧牛大王和大农场主,为利益驱使在开发中带有明显的残暴和野蛮的掠夺性,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乱捕乱杀野生动物,造成了野牛的灭绝,而且对印第安人犯下了历史上罕见的种族灭绝罪行。大平原印第安人各部落的处境更为悲惨,其生存危机日益严峻。他们被推向了毁灭的边缘。印第安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实体被消除了。他们只能成为联邦政府监护的对象,接受奴隶般的命运。在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野牛被灭绝的同时,他们的文化、宗教传统和生活方式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他们的精神受到严重创伤,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活力和对未来的希望。

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这一悲惨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内战后的西部开拓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在美国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印第安人根本无法阻止的历史潮流。在这一过程中,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造成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的根源。西部开拓运动中残暴的一面充分证明:“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6](p839)因此,我们在肯定美国西部开拓的主流时,不能忽视它野蛮、掠夺式开发的负面影响,不能忘记西进运动史上对印第安人实行血腥的种族灭绝政策这一极不光彩的一页。诚如美国西部史学家比林顿所说,“这将永远是美国边疆编年史上的污点” 。

-----------

参考文献:

[1]Webb, Walter P.. The Great Plains [M]. Waltham, Massachusetts, Toronto, London, 1959.
[2]Sandoz, Marl The Buffalo Hunters [M]. Lincoln, London,1954.
[3]Encyclopedia Americana [Z]. International Ed. , Vol. Ⅳ.Daubury, 1997.
[4]Hafen, LeRoy R. , et al.. Western America [M]. Third Ed..Englewood Cliffs ,N. J. , 1970.
[5]Dobie,J. F.. The Longhorns[M]. New York, 1941.
[6]Seidman, Laurence I. ,Once in the Saddle: The Cowboy's Frontier, 1866-1896 [M]. New York, 1973.
[7]Riegel, Robert E. , et al.. America Moves West [M]. Fifth Ed.. New York. Chicago, 1971.
[8]Billington, Ray A.. Westward Expansio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Frontier [M]. Fourth Ed.. New York, London,1974.
[9]Garraty,John A. et al.. A Short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ation[M]. Fifth Ed.. New York, London, 1989.
[10]Hofstadter, Richard, et al.. The American Republic since 1865[M]. Englewood Cliffs, 1959.
[11]Osgood ,Ernest S.. The Day of the Cattleman[M]. Chicago.London, 1968.
[12]Ferris, Robert G.. Prospector, Cowhand and Sodbuster [M]. Washington, 1967.
[13]Lawar,Howard R.. The Reader's Encyclopedia of the American West[Z]. New York, 1977.
[14]Hine, Robert V.. The American West, An Interpretive History[M]. Boston, 1973.
[15]Commager, Henry S. , 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 [Z].7th Ed. ,Vol. I. New York,1963.
[1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006-5-3 19:1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