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侨报》访谈:海外文学渴望回归本土──第二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暨书稿交易会
[打印本页]
作者:
weili
时间:
2008-4-17 11:47
标题:
《侨报》访谈:海外文学渴望回归本土──第二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暨书稿交易会
《侨报》访谈:海外文学渴望回归本土──第二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暨书稿交易会
文/筱茱
2007年06月20日,星期三
《侨报》副刊,2007年6月15日
日前, 150余名海内外作家齐聚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共话华语文学创作的盛况,以“走进月亮河”为主题举行了同题诗文创作以及“月亮河”诗歌朗诵会,拉开了第二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暨书稿交易笔会的序幕。
来自世界各地的150多位华语文学作家与50余家出版社负责人、文学期刊负责人、资深编辑、影视界导演、制片人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华语文学创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在此次会议上海外文学备受关注,《侨报》记者就海外文学的现状对此次会议的主办方进行了专访。
中国作者——带着镣铐的舞者
受访者:《长篇小说》杂志社主编蒋建伟
1.您认为哪种海外哪种题材的作品会比较受国内出版界、影视界的关注?
主要是对市场前景把握得好,选择的题材有角度,诠释手法独特的作品会较受关注。海外作者比国内作者有优势的地方在于他们都是非职业作家,他们除了写作之外还有一份稳定的职业,但是国内的作者90%以上都是职业作家,在现有体制下由政府提供生活供应的作者(工资待遇、奖金等等),相对来说生活压力比较大。我不赞成在重压下、在饥寒交迫中写作。海外作者相对来说没有思想包袱、或者说没有过多人为写作干扰的因素,这样作家才能写出更好的东西,因为他们的创作状态是充实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说写作,国内有很多苦大仇深的作品,虽然现在小说题材已经向多元化发展,但大家还是把小说往压抑里去写,这是标准的、很纯粹的写实主义,是中国大陆小说的特点。对海外作者来说,他们会选择比较感兴趣的、比较有意思的题材,并在比较休闲的状态进行写作,我觉得好的作品都是在不经意的状态下诞生的。作者的心态很重要,这就像带着镣铐去跳舞和不带镣铐去跳舞是两个感觉。
2.海外作者应该在哪些方面与国内作者加强交流?
海外作者的整体艺术水准目前还不及国内,汉语在国内来说是母语,但是对于海外的华人来说,母语被作为第二或第三种语言,作者会被外来文化干扰,外在因素破坏语境的情况会不时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当海外作家,像张翎,严歌苓等作家。他们写到一定的程度会转过头来回到母语写作,回归本土意识。海外的本土意识是建立在本国文化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语言载体而表现的。
现在海外作者队伍比较零散,作品的主题或表达的情感还不够饱满、集中,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海内外作者应该在写作技巧和写作态度等方面多多互动和交流。
3.这也应该是您举办了两届书稿交易会的初衷吧?
是的,我们举办这个笔会的目的也是为了发现新人。我们每期会拿出70%-80%来为新人提供平台。现在国内大陆的严肃文学已经严重脱离时代。我们很期待更多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像《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另外,让作家走向市场、让刊物走向市场也是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
4.本届参赛的海外作者比上一届多,您对此有何感想?
应该说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海外作家能够参加这个活动,能被国内的读者、国内的出版界、影视界所关注。
另外,海外作家队伍也需要增加新的面孔。不能说我们只知道严歌苓、张翎、哈金这些海外作家,他们的下一代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对新一代作家的发掘靠传统媒体是远远不够的。
5.长篇小说对海外作品的取稿标准是什么?
把某种题材写到极致,让我们眼前一亮的作品会被采用。
我们的取稿标准是国内、国外站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去竞争。在审稿时我发现,国外的作品跟风比较严重的问题,(如:写作技巧、故事的套路等)路子比较窄。大部分的海外作者还没有找到本土的根,文化都是讲究根的,很多作者认为他们的根在大陆,实际上他们的根已经在国外了,本土写作的特点会随着移民的环境改变而改变。我们期望能够看到更多体现灵魂最深处,最底蕴的作品。
海外作者——心态平和,渴望被认同
“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心总和我在一起;无论黄昏时的树影有多长,它总和树根连在一起”——泰戈尔
海外作者无论走多远,他们的心永远在中国,永远跟着中国的脉搏在跳动……
受访者:文心社社长施雨
1.海外作者怎样更好地从作品中体现作品的价值?
生活在每一代人身上留下了不同的烙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作者都是写自己的经历和生活状态,比如说二三十年代的劳工移民,他们的故事只有他们自己说得出来,别人没有体验;留学生有留学生的价值;新移民价值在于他们在融入主流社会以及很多领域都有不同的体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作品。
2.海外作者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是什么?
移民到海外,一开始肯定是对西方的文化很排斥,但为了生存你必须去接受、去学习。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东西方的文化会发生碰撞、冲突,其实这些就是海外作者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3.您认为在海外作者创作过程中最感到困惑的是什么?
在西方文化、语言环境等冲击下,怎么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学是一种困惑。海外文学需要更多人的认同,这种期待越高作者就越困惑。但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海外作者西方化的思维模式、审美观、价值观全部都体现到文字作品中,这种不一样的表达要得到别人的认同本身也是一种矛盾,这是大环境造成的。
中国有些作家很早就成名了,大浪淘沙,他们要经过多少年的磨练才脱颖而出,而海外这些作者才刚刚开始起步,创作出好作品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中国的文学界和读者要有耐心。
4.海外作家对中国市场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吗?
我和比利时的作家章平也曾聊起这个话题。其实海外作者的心态比较平和,并不是以迎合中国市场作为谋生的手段,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作品将不同国度的文化传播到中国去,为中国本土所了解和接受,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现在中国市场变化很快,也很难把握,所以海外作者不会为了迎合中国市场而放弃自己的创作原则。
5.随着留学热潮的不断掀起,您接触的海外年轻作者的作品多吗?
不是很多,现在海外的作者主要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的那些人,他们在海外奋斗了十几年,事业、家庭都趋于稳定,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他们现在已经处于厚积薄发的状态。而刚走出国门的留学生和新一代移民现在还处于吸收、消化西方文化的阶段,出国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要真正地融入西方社会,没有七八年是做不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外年轻作者们比我们这一代更有优势去接受西方的文化,更有精力去创造,在东西方文化中他们也许会找到一条捷径,我们在期待他们的作品。
(作者为《侨报》副刊记者)
作者:
cleosong
时间:
2008-4-17 12:57
为力,他说的不错,没有功利心有利于创作。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