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载] 台湾动向 [打印本页]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1-19 12:14     标题: [转载] 台湾动向

“中正纪念堂”重挂牌

7月20日,台有关当局把2007年民进党当局换上的“台湾民主纪念馆”牌匾卸下,换上原“中正纪念堂”牌匾。馆外广场的“自由广场”牌匾暂维持不变,不换回“大中至正” 。为换匾过程顺利,当局动用了警力,布置了铁刺拒马。
  本报记者 郑固固 孙立极摄影报道


  据台湾媒体报道,7月20日,台湾“教育部”依法定程序进行“台湾民主纪念馆”牌匾拆除工程,重新挂回“中正纪念堂”的牌匾,两年前非法改名的“台湾民主纪念馆”恢复原本风貌。

  台北“中正纪念堂”的名称问题争议许久,起因在于陈水扁当权时代的强行更名。

  据岛内媒体报道,2007年5月19日,民进党当政时期,台“教育部”无视岛内诸多反对之声,强行将“中正纪念堂”的牌匾拆下,换成“台湾民主纪念馆”。“大中至正”的字样也遭拆除,换上“自由广场”。拆除工程中,蓝绿支持者在“中正纪念堂”前对峙叫阵了好几天,引发台湾社会严重冲突对立。

  “中正纪念堂”更名在岛内的争议一直未停。马当局上任后,台行政当局在2008年8月21日,通过废止“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同日恢复“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组织编制,“中正纪念堂”在岛内的法定地位再次恢复。2009年2月正式撤销“台湾民主纪念馆”,并决定“中正纪念堂”牌匾将于今年7月底前挂回复旧。

  7月20日,“台湾民主纪念馆”牌匾拆除工程实施。近午时“台湾民主纪念馆”字样已全部拆除完毕,据了解,“自由广场”牌匾暂维持不变。除了个别绿营人士的零星抗议外,整个过程中未有冲突传出。

  两次拆除工程,两次更名,岛内社会反映大不相同。对此,绿营解释说,事出突然,来不及动员作出反应。但民进党发言人郑文灿还是攻击一番,他说当局未经公民论坛讨论,就决定更名与重新挂牌,这是“政治上粗暴的决定”。

  对此,台“教育部”相关官员20日上午出面说明了决策过程,表示“教育部”先前已公布,“中正纪念堂”牌匾预计在7月下旬挂回,之前一直在广征各界意见。两年前,“民进党当局在法定程序未尽完备,也未征询各界意见之前”,将“中正纪念堂”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引发争议与冲突,现恢复“中正纪念堂”牌匾,是为“维护法律尊严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蓝营的态度也很明确。国民党“立委”邱毅认为,台“教育部”是执行“立法院”决议,将原本不对的事情修正回来。当初在民进党当政时,把匾硬扯下来本来就是违法,本来就是错的行动,现在当然必须修正。再说,“立法院”已做出决议要求尽快挂回牌匾,有什么不对?国民党“立委”帅化民也说,既然“立法院”已经做出决议,就应该要展现执行能力,该做就做。

  岛内媒体对于这前后两次的牌匾拆除工程也有解读。有媒体评论说,陈水扁当时抢在“5·20”就职典礼前一天,硬为“中正纪念堂”改名换牌子,其原因就是要让“台湾正名”、“去蒋”抢占媒体焦点,让深绿支持者“忘掉”或“不在乎”还有所谓岛内建设的政绩问题。2007年的“更名事件”,根本上是一种“政治操弄”。

  7月20日的拆牌工程,没有民众来抗议,台北股市也没受影响,民进党中央虽然喊声很大,扬言要包围,最终也没能调动多少绿营人士的热情。有岛内媒体指出,通过这事是不是该看明白了呢?对于民众而言,更在意的应该是“中正纪念堂”里的那份清幽与安宁。

http://tw.people.com.cn/GB/14811/14871/9691517.html
作者: 虔谦     时间: 2009-11-19 15:48
为力好象有很强的台湾情结。其实我都是。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1-19 16:36
虔谦,如果是你在台湾居住一年,肯定比我收获大,因为你会讲闽南话。
这个时代,多懂几种语言,心胸必定开阔多了。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1-20 12:15
拉近两岸关系,台湾面临艰难选择

马英九去年赢得大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提倡拉近两岸关系。未来数月,马英九将与大陆达成两项他称之为不可避免的突破性经济协议。

马英九在台北会见外国记者时说,随着大陆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显然我们不可能不和大陆打交道。我们认定,我们需要推动与大陆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制度化和正常化。

近年来大陆大大增加了针对台湾的导弹数量,台湾对大陆的担忧情绪也越发强烈。中国大陆领导人长期宣称,如果台湾正式宣布独立,他们可能会武力进攻台湾。

但对台湾来说,拒绝与大陆拓宽关系也会是不受欢迎的选择。中国正寻求与亚洲国家组建一个广泛的经济联盟。如果台湾被排除在这个新圈子之外,此类联盟可能会导致台湾被边缘化,从而加大台湾与大陆达成经济协议的紧迫性。

马英九说,与大陆打交道总是有风险的,但同时也一直存在机遇。作为台湾总统,我的工作就是促使机遇最大化,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马英九与大陆组建更密切关系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经济现状的。出口占据了台湾本地生产总值(GDP)的40%以上,而台湾超过40%的出口都是面向中国大陆的。

去年台湾维持了对中国大陆666.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是全球经济体中对中国大陆贸易顺差最高的,占据了台湾GDP大约17%的比重。

预计2009年台湾经济会出现60年来的第二次收缩,今年台湾GDP可能会收缩4%,2008年台湾经济微幅增长了0.1%。考虑到这些状况,很多人认为大陆庞大的市场非常具有吸引力。

台湾政治大学商学院教授Joseph Hu说,我们必须要生存,所以就得和大陆做生意,这是生存之道。

尽管马英九的政策已经使得两岸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但预计未来数月的两项协议将使得双方关系出现飞跃。

首先是一份开放两岸金融交易的谅解备忘录。外界普遍预计双方将在年底前签署这份协议。

预计通过这份协议,台湾银行将获准在大陆建立分支机构,向在大陆经商的超过1.7万家台湾企业提供服务。中国政府可能还会很快允许台湾银行从事人民币存贷款业务,这是台湾金融行业长期热盼的一项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两岸可能会在明年签署一份内容更为广泛的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将允许两岸自由贸易,使得台湾和大陆经济彼此开放,取消长期以来设置的限制和关税;但马英九说,这份协议将不包括台湾芯片制造商和平板显示器制造商。

贸易协议对台湾来说尤为紧迫,因为中国即将在2010年年初与拥有10个成员国的东盟(Asean)组建自由贸易圈,台湾不包括在内。马英九对此尤为担忧。

马英九说,如果我们明年不和大陆达成经济合作架构协议,那么我们向大陆出口产品将仍将面临5%-15%的关税,这会令我们的产品与东盟国家产品相比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日本和韩国这两大主要经济体加入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台湾的贸易将面临更为沉重的压力;很多人预计,日本和韩国会在不远的将来加入其中。

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秘书廖耀宗说,中国大陆一直在利用其影响力,阻止其他亚洲国家与台湾签署贸易协议。

廖耀宗说,没有中国的同意,没有人愿意(与台湾)签署自由贸易协议。

不过,尽管台湾不与大陆进行经济合作就会面临危险,但一些人仍然强烈反对这个计划。

台湾政治大学经济学家庄奕琦看法更细致,他认为台湾面临着两难境地。

庄奕琦说,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台湾就会置身于大陆更大的影响力之下,但如果不签署这一协议,台湾就会靠边站。

他说,一个解决方案是,台湾在与大陆谈判的同时,寻求与其他国家达成贸易协议。

而排在台湾贸易伙伴替代名单首位的就是其长期盟友美国。

一些台湾人想知道,美国希望与中国加强关系的意愿是否会导致他们与台湾关系疏远。

但台湾外交部长杨进添相信,美国会继续关照台湾。

马英九也持类似的乐观态度。他说,台湾同时与美国和大陆扩大贸易,可能为该地区带来自大陆建国以来未曾见到的稳定。

马英九说,这将是台湾、大陆和美国60年来首次同时保持和平。如果我们延续上届政府的挑衅政策的话,可能会令台湾处于高危境地。

Moming Zhou

(本文译自Market Watch)

□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1-20 12:15
两岸签署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

台湾和中国大陆签署了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双方都称此举预示两岸金融合作将进入实质性阶段。

台湾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冲透露,这份合作备忘录于11月16日晚间6时签署,将在双方各自完成相关准备后,60天内生效。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杨毅表示,此举开启了两岸金融实质合作的新篇章,预示两岸金融合作进入实质阶段。

台湾行政院发言人苏俊宾也表示,两岸签署银行、保险与证券期货金融监理合作了解备忘录,有助台湾产业。

这份备忘录在台湾称为“两岸金融监理合作了解备忘录”,而大陆方面称为“两岸金融监理合作谅解备忘录”。

根据这一备忘录,两岸同意在信息交换、机构设立、危机处理、人员培训和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以确保对互设机构实施有效监管,维护两岸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为此,台湾将完成金融监管条例的修改,以便大陆银行在台湾投资,同时台湾银行业将能够在大陆设立分行。

2009年4月26日,海协会和海基会在南京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建立了两岸金融合作的框架。

不过,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有关两岸金融机构互相投资的问题,将留待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讨论。

由于台湾金融业憧憬在备忘录签署后有机会拓展大陆市场,台湾加权指数今年以来上涨了55%。

台湾金融界预计,在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达成后,两岸将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上周在新加坡会见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争取在年内开始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协商。

□ BBC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1-27 20:05
杨渡:二二八事件的六个最基本史实

二二八的当事人、二七部队突击队长陈明忠先生说过一个故事,他在美国参加座谈时,曾以自己的现场经验论及二二八死伤者应该是1000人上下。当场就有一个“台独”支持者站起来反驳说:“乱讲,高雄就死了30万人。”陈明忠说:“当时高雄人口只有15万人,就算都杀光,你要哪里去找15万人来杀?”那人恼羞成怒,就骂他:“你根本不是台湾人。”陈明忠说:“告诉你,我祖先是台湾人的时候,你祖先还是外省人。”为什么?因为陈明忠的祖先是跟着郑成功来台的。

二二八事件一直是国民党和外省人的阴影。有如一个人被梦魇所困,压得全身动弹不得,又不敢张开眼睛,最后只能躺在那里。现在,是该张开眼睛,无惧地、好好地正视二二八的时候了。

爱因斯坦说过:“100个答案,不如一个聪明的问题。”要还原二二八,我们不妨从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吧。

偶然事件引发全台暴动

第一个问题:为何在此时此地?当时取缔私烟、抢劫、腐败贪污的事,全台湾屡见不鲜。但独独发生在南京西路天马茶房,2月27日?有什么必然或偶然的原因吗?

根据我去采访南京西路—带的老人,他们得到一个很平凡但很实际有效的答案。因为这里是酒家。就像今天酒家外面都有人卖香烟—样,妇人林江迈在那里卖香烟。而酒家外面,也有各种保镖、弟兄。所以,当那个烟警拿走林江迈的烟,她苦苦哀求,去被打得流血的时候,兄弟就看不下去了,在旁边起哄喊打。—般百姓碰到这种事,不—定会出头,但兄弟血气义气比较强,就敢出来骂。结果,这个烟警开了两枪,打死了—个当地人陈文溪,为了追凶手,所有人群起追赶。就这样变成群众暴动。时间和地点其实都是偶然的。但社会已经饱含了不满的巨大能量,却是出事的结构性原因。

第二个问题:这是在台北发生的事,为什么演变为全台暴动?要知道,像这样的事,台湾有许多地方在发生,为什么它会引爆全台?

根据现场见证者、当时是《中外日报》记者周青的说法,关键是次日,群众不甘心,要求严惩凶手,用推车大鼓,游行到行政长官公署(也就是今天行政院)。群众有2000人上下(不是外传的上万人),结果长官公署的楼上竟部署机关枪扫射。有三四人当场倒地。群众—哄而散,又不甘心,就分成几路。有一路人跑去公卖局烧东西泄喷;有一路人跑到新公园的电台那里(现在的二二八纪念馆),攻占电台,开始广播。一广播,台北暴动传开来,全台湾的暴动就开始了。

组织基础薄弱难以成事

第三个问题:各地的群众都是自发的、非组织的,如何组织起来,成为集体行动?

要知道,一个群众要走出来,他首先会想到找谁出来一起反抗,地方上总是要有人来领导。这是很实际的问题。以日据时代的文化协会、农民组合的基本干部为主体的三民主义青年团,就成了最直接的基本组织。他们敢于反抗日本人的统治,在光复初期,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自然成为领导者。而文化协会后期的左倾、农民组合与台共密切的关系,其思想不言可喻。他们所组织的二二八是什么“颜色”就可以想见。

这就涉及以前被掩盖起来的历史。那就是“红色二二八”。从前,国民党说二二八是共产党煽动起来的,这是不对的。因为它是偶发的暴动。但如果说共产党不起作用,那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台湾老百姓反国民党,在国共内战的大环境下,共产党怎么可能不好好加以运用。只是由于国共内战,国民党以偏概全,只说是“奸党叛乱”,来公布真相;共产党为隐藏在台地下党的机密,不愿公开;而民进党则以“台湾人民起义”这种最简单的说词,宁可不承认二二八的反抗与共产党的领导有任何关系,这段最重要的历史就被湮灭了。

现在研究二二八,多半只从二二八处理委员会的角度,但它只是二二八很小的一部分。根据戴国辉教授的研究,处理委员会包括了三部分:第一,当局以及贴紧当局的“半山”;第二,热心于政治改革的中间偏左集团;第三,中间与右派的保守系大地主、地方士绅等。其结构复杂,自己内部意见都不一致,根本无法领导民众。真正在地下起组织领导作用的,反而是刚刚创立不久的中共地下党。

让我们看看全台湾的情况。在台北,王添灯(他是处理委员会宣传组长)旁边有苏新、吴克泰、蔡子民等中共地下党人,后来著名的“三十二条”,就是这些人的手笔。而实际参与群众行动的是—些年轻人,如陈炳基等,声望与社会地位都无法领导群众。所以,台北的组织基础薄弱,无法成事。21师镇压来临的时候,也因为无领导组织而死伤惨重。

但在台中,则是谢雪红出来领导。她在日据时代就是知名的社会运动家,敢于反抗,又有领导才能,台中迅速逮捕县长,成立二七部队,召集地方年轻人参加,最后更带领部队退入埔里,改名“台湾民主联军”,打了几场小型战役。但因为知道军力不成对比,而宣告解散。

在嘉义,则是更激烈的战役。云嘉南一带,在二二八之前,中共台湾省工委的武装部长张志忠,就与日据时代农民组合的领导人简吉在这里活动。简吉品格高洁,一心为农民做事,在农民中,有非常高的声望。等到二二八发生,他们迅速组织起来,与陈纂地成立“嘉南纵队”(从这个名字就可以想见它的“红色性质”了)。简吉担任最高领导人的政委,张志忠任司令员,陈纂地任副司令员,下面有朴子、北港、新港等8个支队。陈纂地是日据时代眼科医生,被征召去南洋当军医,战后加入胡志明部队,在越南打游击,可说是二二八当时唯一有游击战经验的人。所以当他们攻打机场的时候,知道用水攻,打下一座机场。当21师来的时候,他们迅速向山区撤退,准备在小梅成立武装基地。整个部队也改名为“台湾自治联军”,准备和谢雪红会合,变成“民主自治联军”。但因为前往小梅基地探路的张荣宗所率领的先头部队遭到伏击,几乎全被击毙,所以放弃武装基地,游击队解散,全面潜入地下。

在台南的曾文区则非常特别。曾文区区长丁名楠是陈仪的外甥。他爱护百姓,自掏腰包从大陆买教科书、故事书给当地孩子用,有非常好的声望。等到二二八发生,当地年轻人将他保护起来,保证他的安全。但21师来的时候,他听到军队上岸在台北杀人的消息非常着急。叫年轻的自卫队员过来,希望他们放下武器,他会保证他们的安全。但年轻人正在激愤中,哪里听得下去,心想:“你以为自己的部队来了,就这样威胁我们吗?”当场端起枪,拉开保险,准备射杀。

这时丁名楠忍不住流下眼泪。他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你们要射杀,就射吧。我只是一片好意。你们不知道战争的残暴,杀起人来是非常恐怖的。我只是想保护你们啊!”

这些受过日本军事训练的年轻人被他感动了,说:“这是一个可敬的敌人。”就这样放过了。

后来,丁名楠遵守他的诺言。军队来临时,他保证曾文区没有任何冲突,要部队自行通过。当地百姓没有伤亡,非常感念他。至于台南、高雄地区,也是缺乏组织,只有处理委员会,因内部混乱,意见分歧,不知军事镇压之可怕,因此死伤惨重。

很多“受难者”并非死于二二八

第四个问题:二二八到底死了多少人?

这无法准确回答。依照现在二二八基金会公布的资料,实际申请并取得补偿者,有800多人。但其中,有不少是参与二二八,后来死于白色恐怖的人,如简吉、李友邦、郭秀琮等。这也正是历史核心的所在。二二八之后,许多人对“白色祖国”绝望而转向“红色革命”,在白色恐怖的时候牺牲了。

白色恐怖的牺牲者有四五千人,远远超过二二八。但因为二二八与白色恐怖的时间是连在一起的,一般人无法分清它们有什么差别。我们要知道,白色恐怖是在8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名词。在此之前,二二八是禁忌,民间又没有其他的名词可以解释这段历史,且白色恐怖的受难者大多曾参与二二八,因为二二八而走向红色革命,最后死于白色恐怖,以至于最后所有的死难者都统称为“二二八受难者”。

而这并不包括随国民当局来台后遭到逮捕枪决的外省人,他们无亲无故,在台湾死去,连尸首都无法寻找。一个大陆来台的退伍军官曾说过,他在白色恐怖时期服役于南部军区,当时军中枪决的外省人,集体被埋在军营后方一个偏僻的墙边角落,无人认领,无人敢说出去。隔年那角落的一排木瓜树,竟异常地结满累累果实,全军营无一人敢去摘取。只有围墙外的老百姓不知真相,还拿着长竹杆,在那里勾取木瓜……想想南台湾白花花的阳光下,饱满累累的木瓜挂在孤挺树干上,橙黄橙黄得透亮,却是地下的人血与骨肉所荣养出来的……那是何等诡异而森然的感觉。

那是国共内战的年代,反共肃共的恐怖时代。

二二八反抗精神延续多年

第五个问题:二二八作为一场反抗运动,什么时候结束?结束于镇压吗?被强大武力所镇压下去的知识分子、老百姓会甘心吗?别忘了,当时三民主义青年团还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不甘心的知识分子能够保持沉默不行动?

二二八作为一场暴动事件,虽然结束于1947年3月的镇压,但二二八的反抗行动并未结束,而是延续下去。它成为另一场“长期革命”,与大陆的国共内战结合,变成整体内战的一环。

陈明忠先生所说的“二二八是国共内战的延伸”,是真正了解二二八大历史及其影响的解释,它更符合历史真实。否则,全台湾暴动的大事件,一镇压就结束得干干净净、平平静静,可能吗?被压迫的台湾人会如此甘心吗?把二二八视为结束于镇压,其实是不了解当年青春热血的青年革命者,是如何在二二八之后觉醒,延续其精神,转而投入红色革命。

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碰撞

第六个问题我一直在问,但无法得到答案:二二八当时,外省人有没有死亡,死了多少人?他们去哪里了?为什么我们未曾倾听当年已经来台的外省人的声音呢?

今天台湾研究二二八的人,仿佛只有一种声音,却忘记了台湾人也曾是暴动的发动者、加害者。在二二八的历史里,本省人外省人都有受害者。如果事情只有一种面向,历史怎么会有真实?和解,应该是一种互相倾听、互相了解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

除了以上最基本的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从更宽广的大历史去探求。诸如,中国刚刚从抗战的血泊中爬出来,百年来未曾现代化的中国当局,要管理一个开始初步现代化的台湾,它必然碰到诸多难题与冲突。而台湾人刚刚从日本的次等国民待遇里解放,多想做一个自主自尊的人,过一个有尊严的生活,却碰到落后而腐败的政权……但这是中国百年来被侵略、被战争所毁坏的结果。这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碰撞。这是历史的悲剧。但无论台湾与大陆,在20世纪前半段的大历史中却都是受苦的人啊,为什么不能多一点儿体谅,多一点儿悲悯?

让我们从头学习、研究二二八,让我们用更真诚的心互相了解吧。如果二二八能给台湾更多,那应是教给我们互相了解、智慧和慈悲。

【台湾《联合报》2月28日文章】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1-27 20:49
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们的神话是如何破灭的?

杨恒均

到凤凰中文台“一席一虎谈”做嘉宾,辩论台湾水灾和马英九的责任(今晚8月29日8点凤凰中文台播出),一虎兄在节目结束时要求每位嘉宾做一个简单的小结,我好像是这样说的:从1996年台湾举行第一次大选至今的十几年间,台湾民众迎来了“李登辉神话”、“陈水扁神话”和“马英九神话”,接着又见证了这一个又一个神话的破灭,民众的失望可想而知,而正是在这失望之中,我们看到了希望……
  
    当时时间有限,也没说清楚,更没有展开,下面对这句话做一简单解释。虽然大家都公认蒋经国先生是台湾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幕后推手,但李登辉在1996年宣布实行竞选实在是开天辟地的。难怪至今还有一些李登辉的粉丝称他是台湾的“民主之父”。但这位“民主之父”转身就否定自己是中国人,甚至连台湾人都不情不愿,他说自己年轻时其实是“日本人”……
   
    对于很多中国人,“李登辉神话”就从这时开始破灭了,随后“台湾之子”陈水扁横空出世,抱着他瘫痪的妻子,在激动的泪水和绿色的海洋中,完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头一遭和平的政党轮替,同时开始了“陈水扁神话”。
   
    陈水扁第一任期的四年,除了一些口水战,政绩乏善可陈,要不是神秘的两颗子弹,“陈水扁神话”早在2004年就翻到了最后一页。可正因为该结束却没有结束,使得“陈水扁神话”最后破灭得如此彻底和凄惨,至今,谱写这部“神话”的主角还呆在监狱里延续已经无人喝彩的悲剧故事……
   
    民主制度没有英雄,也不需要英雄,但台湾民主制度确实太年轻,民众还不能完全适应没有英雄的时代。所以,当“民主之父”的故事结束了,“台湾之子”的神话也破灭了,半个日本人的李登辉走了,草根的台湾本土人陈水扁也被关了起来,台湾民众把目光投向了小马哥……他出身中产阶级,温文尔雅,一张杀死师奶的脸蛋,还有,清正廉洁,还有,风雨无阻,每天起来晨跑……
   
    那一晚,马英九以高出两百多万张选票的悬殊差距赢得了台湾大选,那一晚,马英九的民意支持率高达60%,那一晚,台湾民众见证了新的英雄的诞生,那一晚,台湾新的神话诞生了,那一晚,我写下了《今夜,我们都是台湾人》……
   
    然而,谁能够想得到,“马英九神话”破灭得竟然如此之快,“八八”莫拉克飓风彻底吹散了“马英九神话”,一年前创造了台湾民主制度高支持率的马英九民意支持率急剧下跌到29%,他受到的批评要比陈水扁贪污事实曝光后受到的批评还要激烈得多,部分台湾民众呼吁他引咎辞职……
   
    我想,此时此刻,对民主制度抱持怀疑态度的人应该有充分的理由来重提民主是否适合中国的老调,他们甚至会质疑台湾民众是否有能力选出自己的领导人和“总统”。一位台湾朋友和我争辩的时候脱口而出,我们为什么选不出蒋介石和蒋经国这种优秀领导人?我大吃一惊,顺口反问道,你认为他们两位比现在的陈水扁和马英九优秀吗?
   
    台湾朋友说,至少蒋介石不会在水灾的时候对民众漠不关心,蒋经国不会因为贪污腐败而坐牢。我听后更是惊讶得嘴巴都合不拢,我说,蒋介石时代发生水灾,他去不去现场,都没有媒体敢批评他,更没有人敢冒被杀头的危险去要求他下台!而蒋经国之所以没有因为贪污腐败而坐牢,最大的原因是他有绝对的权力把那些认为他应该坐牢的人都先送进了牢房……
   
    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三位台湾“总统”,出身迥然不同,性格天差地别,执政手法和为人处事的Style 各有千秋,他们三位都在台湾民主制度形成的初期,借助这个制度而创造了“神话”。
   
    然而,这三位被台湾民主制度创造出的“神话英雄”又一个接一个地被这同一个制度击倒。大家不会忘记,陈水扁当选的时候,曾经对那个平民也可以一夜之间和平登上“总统”宝座的民主制度感激涕零,但他现在一定更不会忘记,这个制度也会毫不犹豫地把贪腐的“总统”送进监狱。大家应该还记得,就在去年国民党马英九登上“总统”宝座的时候,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曾经说的那句话:人民最大!——而仅仅一年三个月后的台湾“八八”水灾中,马英九没有在第一时间去看望最大的人民,他的神话也随之破灭。
   
    这是民主制度的悲哀?还是民主制度的失败?恰恰相反,这是民主制度的精彩。民主制度下,民众通过选举挑选自己的最高领导人,然后把这位挑选出来的“总统“送进笼子里,而这笼子在媒体的聚焦和大众的目光下,是透明的。民主制度下的最高领导人不再是处身高高红墙之内的至尊,与独裁之下的领导人们可以隐瞒缺点自我颂扬优秀品格相反,民选的“总统们”的任何缺点都被放大到无法再对民众造成伤害的地步……
   
    台湾走上民主政治之后的十多年间,先后经历了三个时代、三个神话,伴随着每一个神话的破灭,是台湾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初历民主的台湾选民们试错中逐渐成熟。。
   
    相对于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如出一辙的独裁者们,每四年就有一次机会试错的台湾人民实在是幸运的。短短十年,他们把贪腐的陈水扁“总统”关进了监狱,让一年前的神话缔造者马英九“总统”对他们鞠躬致歉——
   
    是民主意识越来越强、民主素质日益提高的台湾民众逐一破除了李登辉神话、陈水扁神话和马英九神话。台湾民众,正在缔造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未有过的当家作主的神话……
   
    杨恒均 2009-8-29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china/2009/08/200908290949.shtml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2-1 13:00
《台湾大劫难》:现实与虚幻的比拼

BBC中文网记者:尚清

中国国务院国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杨毅周三(25日)在北京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驳斥最近在台湾出版的一本新书《2012台湾大劫难》。

这部由中国流亡作家、前北大法学教授袁红冰撰写的新书预测在2012年之前中共将全面控制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并筹组社会民主党作为在台湾的代理党。

中国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用三个四字成语直接驳斥了这种说法:“无稽之谈,凭空捏造,匪夷所思。”

统战底牌

《台湾大劫难》一书提到,中共对台统战方案的思路是先经后政,以经促统。先实现经济统一,再实现政治统一。

经济统一分两步走,一个是签署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等一系列两岸金融协议,实现金融统一;另一个是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实现两岸市场一体化。

而有关政治统一手法,该书称2008年5月马英九当选总统后,中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在2012年不战而胜台湾,会议通过“解决台湾问题的政治战略”、“关于对台军事斗争准备预案”和“统一台湾的政治法律处置预案”三大机密文件。

据作者袁红冰本人介绍,他的书主要以这三份中共对台政治战略的材料为基础,并称有关材料是由中共内部有良知的人士传出。

在新书于11月23日发布前,袁红冰呼吁,台湾是中共在全世界范围进行集权主义扩张的第一步。如果台湾丧失了自由,整个人类的自由都会受到威胁。

他形容,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倒退,也是台湾的大劫难。

警世之言

台湾综合研究院研究员、前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阮铭刚刚读过这本书,他在接受BBC中文网的采访时首先肯定了作者袁红冰想要通过这本书达到的警世目的。

他说,《台湾大劫难》的价值是,它要提醒人们看到中国确实在那里威胁台湾本身的自由民主的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

虽然阮铭本人对袁红冰在书中提及的三份中共对台政策秘密文件的真实性存有一些疑虑,但书中分析的北京对台政策思路却不容置疑。

阮铭说,中共从蒋经国执政时代就已启动对台统战工作,李登辉和陈水扁在任期间也一直没有停止。

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会面,达成国共两党解决两岸问题的共识,但当时国民党还是在野党。

而马英九上台后基本上就是要落实“连胡会”的精神。那就是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

阮铭说,最近在新加坡举行的连胡会上双方再次确认了这一精神,并强调要加快突破两岸政治难题。

反应不一

台湾民进党立委陈亭妃周三(25日)要求总统马英九和国安会秘书长苏起,说明《台湾大劫难》一书中资料来源状况,在调查过程及资料没有说明前,应立即停止江陈会,立即停止任何的协议动作,台湾不能接受这样的密谋。

而执政的国民党到目前为止尚未对这本书做出任何反应,不仅如此台湾媒体对该书的报道也非常有限。只有《自由时报》报道了这本书的发行。

也有报道称,由于这本新书触动两岸敏感神经,一些连锁书店都拒绝上架销售。由此可以看出,《台湾大劫难》一上市就遇到政治阻力。

阮铭认为,该书在台湾遭遇冷落的主要原因还是目前执政的国民党热衷向北京靠拢,不愿受到任何干扰。

前不久公映的好莱坞科幻灾难片《2012》描述了玛雅人有关人类文明在2012年终结的预言成真的景象。

而《台湾大劫难》也把时间锁定在2012年,因为2012年刚好是两岸领导人换届之年。

有分析人士认为胡锦涛为继续执政需要做出一些非常举动,解决台湾问题可以说是一个首选课题。另外,如果国民党失去政权,北京担心统一大业难以实现。

阮铭承认,《台湾大劫难》一书中不乏一些想象的虚拟成分,尤其是在最后两章里,但它要传递出的讯息确是很现实的。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2-1 13:01
《台湾大劫难》震动中共高层

中国著名法学家袁红冰教授,最新著作《台湾大劫难》一书未正式上市,即已引起中共高层的高度重视!由于书中内容涉及中共2012年之前,全面控制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战略和策略准备,因此,被中共视为建国以来性质最严重的泄密事件。

中共建政最严重的泄密事件

据悉,在中共情治部门通过秘密手段窃取到该书内容,并上报中共最高层后,中共政治局常委会于10月28日,就此作出决议:认定《台湾大劫难》的出版,是中共建政以来性质最严重的泄密事件,要求尽快查清泄密原因。

中共中央还特别批示:要求中共“涉台工作的各个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台湾大劫难》,并在对台湾的战略和策略上做出相应调整。绝不能让我们将来对台湾的行动,是在印证《台湾大劫难》这本书的内容”。

袁红冰教授于22日,在台湾举办《台湾大劫难》新书发布会,并应邀于17日下午在台湾最高学府——台湾大学举办了一场题为“台湾的危机与转机”的演讲。

演讲会上,主持人台大国家经济研究所所长邱荣举教授,称袁红冰为“政治行动的实践者”,并赞扬他为了追求公平、正义不惜东奔西跑的热忱,以及表达对袁教授的佩服之意。他说:“袁教授从年轻时代就追求学问、自由、民主,并以实际行动来捍卫自由、民主,为苦难的社会大众伸张公平正义,让人佩服和感动!”

如何写就

该书如何写就,已六次到台湾的袁红冰透露:“最近有一批中共党内的良知人士,冒着巨大的个人风险,传达出来一些中共对于台湾政治战略的材料。以这三份材料为基础,我撰写了《台湾大劫难》,台湾大劫难来自什么?就来自中共极权政府对台湾的自由的威胁。”

“中共党内良知之士的泄密”一语,正好响应了袁教授之前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共高层内斗严重影响其政治存在一事,也因此《台湾大劫难》的出版,无疑给中共不稳定的政治抛下一枚原子弹。

袁红冰表示:“我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有一个深刻的感受,这个感受就是,中共暴政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强大,它拥有几百万军队、几千万贪官污吏,它垄断了中国国家权力的所有资源和社会资源。它物质上极其强大,但是在精神上却极其衰弱!“袁红冰认为这种衰弱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中共暴政内部权力斗争。

先经济统一后政治统一

袁教授指出: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整个思路是──先实现经济的统一,然后再实行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统一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就是ECFA签定后,台湾市场成为中国市场的一部分;另一个就是一系列的两岸金融协议,实现所谓金融的统一、金融的一体化。

面对此一系统化的统战策略,台湾该如何解套?

袁红冰表示:

第一、实现对外经济的多元化。把自己的经济命脉交给一个国家,或一个强权去掌握,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事,这对国家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第二、台湾人要重新建立自己的自信。像当年创造四小龙奇迹那样,重新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困苦、艰难、卓绝中重新创造当年的经济奇迹。

对台统战的全面揭密

在早前与看中国特约记者的专访中,袁红冰教授指出写此书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台湾的自由正面临危险,中共对台湾的政治企图,就是要用集权专制制度替代台湾的民主制度。因为,台湾的自由民主制度,在中国广大民众中的政治示范作用,对中共是一种致命的威胁!
他表示:因为看到台湾正在走入中共的政治圈套中,台湾的民主也正在危险中。他认为关心每个民族、每个族群的自由,是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天职,因为自由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出于这样的原因他决意撰写这本书。

谈到该书内容袁教授说:“该书一共有十章,是2008年开始就不断的得到一些素材,从动笔到写完是40多天,约有14.5万字。这本书,实际上是对于中共对台湾的政治战略的一次全面的揭秘。”

“这次的大揭秘可以说是一个全面的揭秘,就是它对于中共对台湾的政治战略的一次全面的揭秘。第一章主要是对中共暴政的认识和看法;第二章是2012年不战而胜台湾,这就是中共现在对台湾的最高政治战略!这一章里,对中共暴政是如何确定对台的政治战略,有了一些具体的表述。第三章是中共的政治统战方案:笼络国民党、裂解民进党、组建傀儡党,这是它的整个政治统战方案。第四章是经济统战方案。就是它们要从市场统一、经济统一过渡到政治统一,也就是从市场一体过渡到政治一体,用集权专制来消灭和控制台湾的民主制度。第五章,主要是写中共如何进行文化统战的,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控制传媒、驯化学者,并且培养一些政治和尚,来对台湾的文化界进行统战。第六章主要介绍了中共外交战略的重点。就是外交上,它是如何来为2012年之前解决台湾问题而服务的。它主要是对美、对日本有两个重点外交,这两个重点外交,都是为了在2012年解决台湾问题,和美国和日本做所谓核心政治利益的交换。”

“另外,中共对台湾其实有两手准备:一个是用统一战线的方式,来消灭台湾、控制台湾的民主制度。另外,它还制定了一个军事斗争案,也就是军事攻台的议案!”

陈水扁家族的贪腐案件

此外,书中还揭示了一些中共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正在进行的国家利益交换,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敏感问题的内幕。

袁红冰说:

“由于,陈水扁家族的贪腐案件大家都知道,其实陈水扁家族的贪腐案子,最开始是由中共国安的海外侦查力量发现的;就是他的儿子,儿媳的洗钱活动,最初是被中共的海外情报发现的。当他们把钱存入了瑞士银行之后,瑞士银行开始是为所有的客户保密的。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却是──中共通过和美国的协调,通过美国来出面做工作,瑞士银行才同意把陈水扁家族洗钱的这种证据,通过一些有策略的方式把它提供出来,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了!还有比如说,中共现在正在积极的准备以台湾作为筹码,和美国进行核心利益的交换。中共暴政,很可能在伊朗的问题上、在北朝鲜的问题上、在恐怖主义的问题上,和美国进行核心利益的交换!如果这个交换成功了,美国再次出卖台湾就会变成一个现实,就像当时尼克松出卖台湾一样。”

中共如何应对

对于此书,无疑给中共投下一颗信息炸弹的说法,袁红冰表示:

“我相信,现在中共内部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个事件对台政治战略曝光,对他们来说是很难以忍受的事件,它们会从这里深深的感到危机、它们内部统治的危机。据国内的朋友透露,它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要查清他们绝密的机密战略是怎样的泄漏出来的,要求有关部门来查这件事。另外它把我的这本书,在它们内部秘密印制了一千册。所谓中共涉台单位的头目们人手一册来进行研究,据说胡锦涛还做出了批示。说有关的人员一定要研究和阅读这本书,并且中共的对台政策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要避免它们今后所做的对台的行为,都是在印证我们这本书里所揭示的情况。现在,实际上这本书已经在中共统治层内部,引起了一个重大的政治风波!”

其实,早在2008年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来台时,袁红冰就表示那是中共的战略部署。他说:

“在今年(2008)六月份,中共最高当局召集所有涉台的工作单位,开了一次秘密会议!此次会议做出了一个决议,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在2016年前不战而解决台湾问题,用中共的暴政制度来控制台湾的民主制度。总的战略分两步,第一步就是在2012年以前,加快和台湾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全面交流;透过交流全面渗透到台湾社会各个方面,然后在2012年之后,再提出明确的政治要求、也就是用极权专制来控制台湾!”

《台湾大劫难》一书将迫使中共不得不改变策略,剧本已经被写好,中共难道还要按照剧本拍戏?

□ 看中国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