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载] “海外培训”:中国高管的“哈佛”之旅
[打印本页]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1-3 21:20
标题:
[转载] “海外培训”:中国高管的“哈佛”之旅
这个月底,中国的60名左右官员将在哈佛大学开始他们的培训之旅。他们是这个培训项目的第五期学员,也是最后一期,3个月的培训结束之后,他们将和之前接受培训的官员一样,重返岗位,为政府管理注入新的思维和方法。
总数大约300名的这些接受培训的官员身份令人侧目:他们都是我国厅局级(地市级)以上的高级官员。这项名为“中国领导人发展项目”的培训计划开始于2002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合作开设,内容是进行公共管理高级培训。这项计划被外界称为是针对中国官员的“最大规模的海外培训计划”,同时也是哈佛历史上针对某一国政府官员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培训计划。
组织培训的国家相关部门表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哈佛的培训将帮助他们丰富经济管理方面的最新知识,扩展他们的战略远见,以便使他们有效地应对变动中的公共政策环境。
3个月里,学员们学习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包括公共管理、危机管理、招商引资、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廉政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大批美国的在任和退休官员来到讲堂,包括前国防部副部长怀特教授、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费尔德斯坦、中美关系专家傅高义,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了美国的公共管理。
对于学习效果,参加第四期培训的河南省焦作市委常务副书记杨树平说:“这些方法对来自地方的领导干部特别有用。”
globrand.com
他的同班学员、湖南省副省长徐宪平对中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每年因此造成数千亿元损失的现状感到痛心,在美国学习期间,除了完成课业之外,他集中精力就美国的信用体系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
之后,徐宪平也对电子政务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认识:“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的政府运作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全天候服务的过程,一个公开透明的过程,一个简单化的过程,一个高效率的过程。”
徐宪平从哈佛归来后,在他的推动下,目前湖南已经出台了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将企业、个人、公共服务和商业领域的诚信问题放在一个办法中去规范。这在全国是一个创新。
四年前参加“哈佛班”第一期培训的教育部部长助理李连宁坦承,在培训前,他对“私有化问题”、“政府管理创新”、“外国投资优惠政策”等问题还心存困惑,但通过60多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案例分析及对美国的实地考察后,对这些问题不仅豁然开朗,而且在认知程度上获得了提升。
通过了中组部干教局的考核参加“哈佛班”培训的许多学员,在结业之后,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迁。他们认为自己收获太多,上到观念,下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处理政务的思路都变得异常开阔。甚至有人认为短暂的培训使自己变了个人。
尽管民间有部分对培训费用和效果等方面的质疑声,组织部门始终坚持了这些做法,而几乎每个学员回来后,都给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继续办下去的建议。
目光长远者相信,无论如何,培训官员比不培训的效果会更好,除了现实的官员施政能力提高外,它对未来的政府管理方式,也带来了深刻变革的可能性。
http://www.globrand.com/2009/168698.shtml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1-3 21:27
从哈佛到新加坡 中国地方官员海外培训新思维 Post By:2005-8-3 15:23:28
21世纪经济报道
新加坡培训的兴起表明一个官员培训从单纯的学习欧美,转向多元化模式的发展,这有利于开阔行政管理思路。
近日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出现了一批中年学生的身影。在一片英文声中,“南腔北调”的中国方言让他们显得颇为独特。
这批“特殊”学生中包括拉萨市副市长许成仓、广西来宾市副市长莫恭明、山西发改委副主任王赋、吉林省检察厅副厅长贾晓东等中国地方要员,他们是南洋理工“中国高官班”首批学员。该班55个学员中,有8人由中组部派遣,其他由地方组织部选派。
中国官员求学新加坡
“中国高官班”的正式名称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课程”,学员多是来自中国的厅局级以上高官。“被选拔的官员都是地方的骨干力量。其中中西部和东北官员占到了大多数。”国家外国专家局出国培训管理司一位官员说。
高官班负责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吴伟介绍,“高官班”学员将在南洋理工接受为期一年的脱产培训,在三个学期的时间里他们要完成公共组织与管理、公共行政领导学、公共选择、新加坡与中国经济体制比较等12门课程,并在完成以自己未来施政纲领为内容的毕业报告和两周海外考察后获得相应学位。
参加此次“高官班”培训的东北某市官员告诉本报记者,“这里的学习对我们这批40来岁的人来说很不容易。”说话时他刚刚结束自习回到宿舍,而时间已是夜里11点。“这还是早的,考试时要熬到一两点。”
让这位官员印象深刻的是公共政策课的执教老师严崇涛,他是新加坡任职时间最长的高级官员,曾担任新加坡三个最重要的局主席(建屋局、经济发展局、公积金局),同时兼任财政部副部长20多年。
除了严崇涛,“高官班”的教师不乏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副秘书长、外交部政务部长、国会议员等新加坡政界要员。
中国官员在新加坡的培训计划并不只一个“高官班”。
此前,南洋理工大学一个被称为“中国市长班”的“管理经济学硕士学位课程”已经开展了7年。“学员中不少是市级官员和国企高管,到现在已经培养了370人。”南洋理工理事会理事、国际教育发展中国部负责人陈丁琦说。
“市长班”同样是为期一年的脱产培训,最早起自1998年南洋理工与河北省的合作。2001年4月《关于中国中高级官员赴新加坡学习交流的协议》签署后,合作范围转向中央层面。
“高官班”是这个框架协议下的又一产物。根据该协议,我国中组部将每年向新加坡派出20名官员进行培训,此外,地方也可派员参加培训,其费用则由地方政府和官员自身按比例负担。据介绍,“高官班”学员一年的花费大概15万元人民币,其中学费8万元。
除了“市长班”、“高官班”这两个长期培训项目以外,在南洋大学以及国立大学等新加坡学校还有为数不少中国官员短期培训班,培训期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
西方理念亚洲执行
“到现在为止,全国市级层次的大部分干部都来过新加坡(接受培训)。”中国驻新加坡教育参赞王永利介绍。
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浦兴祖看来,新加坡培训的兴起表明一个官员培训从单纯的学习欧美,转向多元化模式的发展,这有利于开阔行政管理思路。
从建国到上世纪末,中国政府官员出国培训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苏联是中国官员培训的主要目的地;随着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官员培训掉头向西,并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高潮,其中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培训计划尤为人所津津乐道。
但是“西方的模式并不全部适宜中国国情。”浦兴祖说。
对力图实现后发超越的中国来说,在上世纪60年代后才迅猛崛起的新加坡经验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无疑新鲜得多,也更贴近现实。而更重要的是,在新加坡身上可以找到东西方间缺失的链条。
实际上,早在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就曾提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明确表达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兴趣。
“官员在新加坡培训除了学习经济建设,政府管理如何依法行政,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也是重点,而新加坡的法制秩序比较好,我们现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外专局官员这样看待新加坡学习的目的。“欧美有些东西是我们没法学的,体制不一样,学了也用不上。新加坡在国家理念上和中国相似。”
“新加坡是西方文化通往东方的节点,是西方理念亚洲执行的典范。”陈丁琦进一步分析道。
王永利认为选择新加坡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加坡走过的路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加坡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而且与我们国家情况比较相似,参考价值比较大。”
新加坡经验的苏州模板
“新加坡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就是苏州的发展。”王永利说。
1994年苏州引入新加坡经济的典范模型———工业园区模式,开建苏州工业园区,而同期先后将1000余名处级以上干部送到新加坡接受市区规划、发展与管理、外国投资、工作技能训练、社会保障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培训。
“我们这里从一个普通公务员到园区领导几乎都去过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丁立新说,而他本人就先后6次以不同的身份前往新加坡接受公积金、社区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培训。
据其介绍,不只是园区干部,苏州市和江苏省的官员也大多曾赴新培训,培训分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公共行政管理三方面。
“苏州的三大法宝是亲商理念、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而所谓‘一站式服务’等亲商理念就是从新加坡学来的,后来通过园区扩散到了全国。”丁立新说。
更重要的是制度上的借鉴。“在园区的《劳动管理暂行规定》中公积金制度、集体合同制以及工会制度都是借鉴了新加坡经验制定的,这些都是园区需要的,而当时的国内都没有先例。”丁立新说。
这样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在苏州工业园还有67套之多,严谨的制度造就了苏州工业园同样透明而亲商的环境。在10年间工业园实现了GDP年均增长45%的惊人发展,从1994年的11亿发展到2004年的502亿;苏州的GDP也从721亿上升到3450亿,在全国排名跃居第四。
经济的成功也奠定了“苏州现象”的政坛美名,梁保华、陈德铭、王珉先后三任苏州市委书记调任省级领导,其中梁曾是园区开发公司监事会主席,陈则曾任园区工委书记。而现任苏州市委副书记王金华就曾经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
苏州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新加坡经验“中国化”的可行。而苏州工业园区的影响也不再仅仅限于苏州。据统计,有超过25万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官员到苏州工业园区吸取经验。
前述东北某市官员更坦言新加坡经验对自己并不发达的城市颇有吸引力,“新加坡是一个国家的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它在短期内崛起的实现、世界闻名的招商和居者有其屋政策对我们城市现实的发展都有很大启示。”(米飙)
http://www.cncapital.net/bbs/dispbbs.asp?boardid=5&Id=1189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1-3 21:39
海归从政:1999年至今,北京有超过400名的处级以上官员接受了海外培训;上海在这方面比北京早走了10年,它最近的一项计划是:通过国外学习方式,为政府培养100名高级专业人才;在广东省,300名官员将在5年内(1999-2003年)赴美国和加拿大高校学习;与之毗邻的广西从2001年起每年派出55名机关干部到西方接受超过15个月的培训;而地处中国腹地的河南省,近3年来也从报名的381位县处级以上官员中,选派了57名,分期分批送往美国马里兰大学接受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知识的专门培训。
这些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的官员陆续从海外归来后,大都被委以重任。
一场悄然涌动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官员海外培训热潮,给未来中国的政府管理和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的可能。
最大规模的官员培训计划
1999年至今,北京有超过400名的处级以上官员接受了海外培训,上海在这方面比北京早走了10年。8月,炎热的夏季刚刚过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KSG)里,出现了近50位陌生的“中国面孔”。KSG亚洲部执行主管Julian Chang说,这是在哈佛集体出现中国人最多的一次。
这近50位中国学员,全部来自于中国各地政府部门,他们来到这所世界上最好的,以“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而闻名的学院,源于一项在今年1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三方共同敲定的培训计划。这项计划被外界称为是针对中国官员的“最大规模的海外培训计划”。
中组部直接推动
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三方将在以后的5年内,共同持续开办针对中国政府官员的“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MPA),每年一期,每期为中国政府培训60名左右的地方和中央官员。这意味着5年时间里,将有300名中国官员接受哈佛大学国际化的MPA培训。
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田芊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介绍,这一计划的动议来自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年底,中心提出举办培训班的构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不是教学机构,要进行培训,必须寻找教学机构作为合作伙伴。”田芊认为,之所以选择清华,是因为刚成立一年多的清华公共管理学院没有传统的思维定式,相比而言“更能接受新的改变”。
当然,还有两个因素对清华有利:清华拥有众多国外学习背景的教师,理念更易与国际接轨;同时,哈佛此前与清华在合作招生、交换访问学者领域的交流已相当顺畅。而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院长约瑟夫·S·奈,就受聘为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的顾问委员。
与此同时,来自北京市组织部的采访则表明:这个庞大的培训计划,事实上是由中组部干部教育局直接推动的。北京市组织部干教处处长何昕告诉《商务周刊》,这次首批奔赴哈佛的49名学员,产生自中组部在今年伊始的由全国百余名省部级、厅级干部参加的录取考试,而参加考试的人选又是由各地方组织部门推荐的。最终名单,由三方各派2名代表组成6人评选委员会确定。
“挑选标准非常严格。”作为评选一方代表,田芊介绍说,中选者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的英语水平;在本岗位有至少两年工作经验;年龄在45岁以下;地市级或司局级以上国家干部,如果是副部级干部,年龄则可适当放宽。
这些人中也有侧重的对象——中青年干部为主,地方干部为主。记者了解到,在首批确定的60人培训名单中,中央官员只有10个名额。
对于这项培训计划的背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表示,“入世之后,如何能让官员们在短时间之内,增加必要的知识,开阔眼界,更新手段,转变观念,我想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作为中国政府最大的智囊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自然承担了这个“现实问题”。2002年1月,三方正式签约。Edward Cunning,哈佛大学KSG中国项目部主任助理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承认,这是哈佛历史上针对某一国政府官员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培训计划。
本文来源于 出国之家
http://www.chuguohome.com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http://www.chuguohome.com/news/43997.html
作者:
xw
时间:
2009-11-4 16:32
培训是条好路子。不说时间短,见效快,况且都是事出有目的,拿的
也是国外哈佛剑桥等的大学牌子。相比之下,纯海龟的自然比不得。
我记得大学时也有代培生,一般为同等同学歧视,其实毕业以后出路
倒还稳定,社会上再混几年,代培生就显示出背景的优势了。又说学
界也有出国培训,都是在提研究员教授前在英美名校或著名国家实验
实拿半年到一年的背景,回去位置早就确实了。
我不是说妒忌的话,这有定向的培训果然有效的。比如伊阿华那个作
家班,就是美籍华人写作的一个摇蓝。要用英文创作,最好进作家班
,不然没门没系,谁给你出书,作广告,即使你是张爱玲
作者:
胡拉
时间:
2009-11-4 16:58
好多美国大学都有这种生意,现在大家要赚中国的钱。
越是著名的大学越要搞,学费一万美金,学几个月,
余下就是老婆孩子探亲,游山玩水。这种培训已经搞了好多年了,
厅局级以上的人, 绝对没有逾期不归者。
至少对美利坚多见不怪了,呵呵。
本人曾经与那些厅局干部有过几面之交,总体蛮好,
酒肉之后,对我说,老胡,我看你应该海龟。我哑然失笑 , Haha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11-4 19:21
向美国学习资本操作...
向新加坡学习管治人民...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