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英互譯探討 [打印本页]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8-11 16:51 标题: 中英互譯探討
中英互譯探討
緒言
由於人類有不同的語言﹐自從不同語言人群之間有交往以來﹐就有了翻譯。翻譯是語言交流必不可少的橋樑。翻譯的質量﹑水平和技巧從古到今也在不斷提高。曾讀到過一篇很早的散文翻譯﹐其中有“stock of knowledge”一語﹐被譯成“知識堆”﹐而Milky Way譯成“牛奶之路”﹐令人啼笑皆非。翻譯最基本的﹑首要的原則是忠實於原著。為了達到這個原則﹐不論是中譯英或英譯中﹐必須確切瞭解原文的意義。只有在確切懂得原文的基礎上﹐才能忠實地在另一種語言裡把原作的意思﹑精神表達出來。另一個重要條件是譯者對兩種語言都要有較深的造詣﹐才能確切地互譯。試想﹕假定一個中國譯者﹐儘管在母語上不一定有問題(﹖﹗)﹐如果英文程度較差﹐怎能把中文意思在英文裡確切表達出來﹖有時候﹐為了硬譯出來﹐簡直譯得不知所云。外國讀者又怎能看得懂﹖
翻譯也是一種學問。做學問工作必須紮紮實實﹐沒有終南捷徑﹐不能投機取巧。否則繡花枕頭裡的稻草總有一天會戳破枕套而露出來。既然翻譯牽涉兩種語言﹐這個功夫必須下在兩方面。在中文方面﹐總得把常用成語熟悉一下﹐一般古文也得學點﹐否則碰到了怎麼翻譯﹖一個笑話說﹐有人把“胸有成竹”譯成“胸中有一根竹頭”。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就得熟悉英文裡的成語﹐看看有沒有相應的成語可以翻譯過去。同樣﹐當把英文譯成中文時﹐如果沒有一定的英文程度﹐不能確切理解英文的意思﹐豈不要鬧出“知識堆”和“牛奶之路”的笑話。
現在不少網站上都有翻譯欄。大都是翻譯練習者。這是好事。他們都是翻譯界的後備力量。至於選詞構句都還不夠老練﹐這也是必然的過程。但有個不好的現象是﹕他們選的一些要譯成英文的中文短詩﹐句子非常疙疙瘩瘩﹐不符合規範化的中文。如果把這些當中文詩看﹐也沒問題。但譯成英文後﹐這種英文不但外國人看不懂﹐連中國學英文的人也看不懂。這樣﹐怎能練好翻譯﹖功夫下在這方面﹐豈不浪費時間精力﹖可惜了。所以搞翻譯﹐首先涉及一個翻譯材料的選擇問題。為什麼要選一些不適合翻譯給別人看的﹐或無法翻譯好的材料呢﹖這當然是指自己可以選擇的情況。如果在自己不能選擇的情況下呢﹐如委派的或要求幫忙的﹖最好先看看材料﹐自己有否能力翻譯。借句俗話﹕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
本文在構思過程中﹐有臥龍先生提供了他的思考和建議﹐特此鳴謝。下面將分節探討翻譯中的方方面面。
一﹑所謂直譯及意譯
近代翻譯界都在討論直譯意譯問題。討論了幾十年﹐還得不出一個一致的結論。這是因為大家只是討論字面意義﹐沒有給出定義。如果我們試圖給出定義﹐再予討論﹐看看結果會怎樣。所謂直譯﹐大家認為﹐是指硬綁綁的一個字一個字譯過來。這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因為中英兩種語言是不對等的﹐結構差別也很大。所以提出直譯的說法是不妥當的。所謂意譯可以指按照譯者的個人理解意思而譯。而個人理解﹐由於水平不同﹐譯成的文字與原文的意思會差別很大﹐可以從毫厘之別到千里之差。所以意譯這個說法太含糊不清﹐容易誤導初譯者。
如果按照自己對原作的理解﹐把自己的意思加進去﹐這不是翻譯﹐這是改寫。不管改寫得如何傳神﹐只是傳譯者自己之神﹐不是在傳原作之神。所以正確的翻譯是按照原作的表達﹐忠實地表現在另一種文字裡﹐不能走樣。至於原作的意思﹐不管是表面的還是深層的﹐讓讀者自己去理解﹐不用譯者去幫助讀者理解。這似乎像把讀者當弱智﹐非得由譯者在譯文裡把原作的意思按譯者的理解傳達給讀者不可。
所以筆者認為翻譯是把一種文字變成另一種文字﹐而基本意思不應該變。如果意思走了樣﹐就不能叫翻譯﹐只能算是改寫到另一種文字裡去。而現在所謂的意譯就是這種情況。所以直譯意譯這種提法本身就是錯誤的。應該放棄這種不專業的說法。而前人提出的“信達雅”才是指導翻譯的原則。在這一原則裡﹐當然沒有意譯的涵義。所謂意譯應該是指﹕在一種文字裡的某種說法﹐在另一種文字裡找不到相應說法﹐只能根據意思譯過去。這就是意譯的真正含義。除此以外的所謂意譯﹐都是屬於理解誤區。
至於前人提出的“信達雅”翻譯原則﹐按筆者的理解﹐“信”應該指忠實於原著﹔“達”應該指忠實地在另一種文字裡表達原著的意思﹔“雅”應該指所使用的詞語必須優美及規範化。有人問﹕如果一部原著的小說裡﹐有表示下層社會人物的粗俗話﹑罵人話﹐要不要忠實地翻譯過去﹖否則怎能符合“信”的原則﹖當然﹐如果一篇名著﹐裡面偶有幾句粗俗話﹐來反映一些下層人物的言談﹐我的意思是﹕忠實地譯出來。相信讀者自己的免疫力吧。
事實上﹐翻譯是按一層層意思譯過來的。不是按一個個字譯的。譬如一句句子由三層意思構成﹐翻譯時就按三層意思一層層考慮怎麼譯過去。至於順序﹐就要考慮該語言中習慣順序的安排﹐不一定能按原語言中的順序來安排。這樣譯成的句子當然有相應層次構成的三個部份。有時很巧﹐兩種語言相應部份的順序居然一致。例如﹕“早晨﹐我去看了醫生。”這句句子有兩個部份﹕一個是時間﹐一個是事件。可對應地譯成﹕In the morning, I went to see a doctor. 當然﹐亦可按英文的另一順序譯成﹕I went to see a doctor in the morning.在前一譯句中﹐中英文看上去非常對應﹐但事實上是意思的對應﹐而非字的對應。即使在“我是個學生”句中﹐I am a student.也並非只是字與字的對應。所以“逐字翻譯”這個說法﹐又是個理解誤區。
二﹑翻譯中的靈活性
翻譯中可不可以有靈活性﹖當然可以﹐但也有不可以的地方。所以要掌握什麼地方可以靈活﹐什麼地方不能靈活。
對原文的意思不能靈活亂譯。原作怎麼說﹐也得怎麼說。翻譯特定名詞不能靈活。木頭就得譯成木頭﹐不能把它譯成別的什麼。其他意思明確的字﹐翻譯時也不能靈活﹐如綠色﹐就得譯成綠色﹐不能譯成黃色﹑紅色等。
什麼情況下可以靈活呢﹖在意思不變的情況下﹐說法可以靈活﹐因為一種意思經常會有不止一種表達法。句子結構安排可以靈活﹐如上面例子﹕“早晨”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後面﹐只要句子結構符合規則即可。選用同義詞可以靈活﹐如“綠色”﹐可以用green﹐也可以用verdant。至於究竟用哪個﹐得根據詩句中的上下文決定。譬如﹕要單音節﹐用green﹐要雙音節﹐用verdant。筆者覺得green較通俗些﹐verdant較雅些。再如﹕good-looking﹐pretty﹐beautiful三詞據詞義辨析說﹐good-looking程度較差﹐而pretty和beautiful程度較大﹐即較漂亮。pretty只指外表漂亮﹐而beautiful兼指內在。不過﹐根據筆者的閱讀經驗﹐不見得英文作者或詩人是根據辨析在使用這兩個詞。他們一般只是使用其基本意義而已。詞彙之間的各種差別﹐只能靠自己在大量閱讀中去體會。
三﹑翻譯怎樣做到舉重若輕
看過些武俠小說的人﹐都會讀到這樣的描寫﹕一個內功到了火候的人﹐舉起千斤重鼎像紙紮似的﹐繞場一週﹐面不改色氣不喘。這就叫舉重若輕。能做到這樣﹐必須內功要到一定火候。同樣道理﹐翻譯中要做到舉重若輕﹐兩種語言的內功也要練到一定的火候。所謂舉重若輕﹐就是指一句或一行較難譯的句子或詩行﹐輕鬆自如地譯了過去﹐讀起來毫無牽強疙瘩之感。其實難易對不同的人是不同的。難易按各人的水平而定。僅舉一例說明。有句唐詩曰﹕“江碧鳥愈白”。如果譯成The river is blue, birds are white.錯了。那個“愈”字沒譯出來。這不像“桃花流水鱖魚肥”。這裡面有三層意思。“桃花”﹑“流水”﹑“鱖魚肥”﹐而且三層意思之間沒有內在聯係。只是寫了三個情況。但“江碧鳥愈白”中﹐雖然只有兩層意思﹐而兩層意思之間卻有個內在聯係。試想﹐為什麼“鳥愈白”﹖因為“江碧”之故。所以兩者之間有個襯托關係。在江碧襯托之下﹐鳥顯得愈白了。瞭解了這層關係﹐譯起來就容易著手了。Against the blue river birds look whiter. 這裡的鳥當然指鷗鷺之類的白鳥。這樣一譯﹐整個意思就出來了。以後碰到難句子﹐不要先動手譯﹐而要先分析思考各層次意思之間的關係﹐隨後才能輕鬆地構成英文譯句。再舉一例﹕李清照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儿,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 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裡並不是句句難譯的。最難譯的是一頭一尾。既要達意﹐又要譯出特色﹐還真不容易。現在先看看幾位名人是怎麼譯的﹐就看一頭一尾吧。先看林語堂前輩的譯文﹕
So dim, so dark, / So dense, so dull, / So damp, so dank, / So dead! / 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 How can thin wine and bread / Serve as protection / Against the piercing wind of sunset! / Wild geese pass over head / That they are familiar / Lets it more lamentable yet! / The ground is strewn with staid / And withered petals / For whom now should they be vase set? / By the window shut, / Guarding it along, /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 / And on the cola nut / To hear the drizzle drown / At dust: Pit-a-pat, pit-a-pat! / Is this a mood and moment / Only to be called “sad”?
林前輩的首句倒也體現了舉重若輕的感覺。他用了七個頭韻字﹐再加so﹐來對應原文的七對重複字。不過他舉的重有點舉錯東西了。譬如說﹐應該舉個五百斤的石鎖﹐但他卻舉了千斤鼎。重是更重了﹐但舉錯了對象﹐不能婚配。原文的首句七個字重複﹐而且重複中還有重複。尋尋覓覓﹐四字同一意思。後面的四字六字也一樣。要把這個特色譯出來﹐就是上品。
再看楊憲益夫婦的譯本﹕
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
Even when it's warmer there is still a chill It is most difficult to keep well.
Three or two cups of light wine, How can they ward off the strong?
Wild geese fly past, while I'm broken-hearted; ButI recoze they are my old friends.
Fallen chrysanthemums piled up on the ground, So withered,Who would pluck them up now?
Leaning on the window, How can I pass the time till night alone?
The drizzle falls on the wutong trees, Raindrops drip down at dusk.
At a time like this, What immense sorrow I must bear!
尋尋覓覓﹐用兩個seeking的重複倒很合適。但後面的離題太遠了。“冷清”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決不是冷的意思。所以譯成chilly很不妥。後面的“悽慘戚戚”都是miserable的意思。如果跟painful沾點邊的話﹐跟desolate有一定距離。再看許淵沖先生的譯本: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 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and fallen in showers./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Oh,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
再看徐中杰先生的譯本:
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 / 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 bleak. /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 / 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 / It is warm, but abruptly it turns cold again. / An unbroken rest most difficult to obtain. / Three cups of thin wine would utterly fail. / To cope with the rising evening gale. / Myself, into woe, a flight of wild geese has thrown. / But with them, very familiar I have grown. / About the ground, cluysandiernums are bestrewn. / Gathering into heaps——bruised——withering soon. / With myself in utter misery and gloom, / Who cares to save them from their approaching doom? / Standing by the window-watching in anguish stark, / Could I bear alone the sight until it is dark? / Against the tung and plane trees, the wind rises high. / The drizzle becomes trickles, as even draws nigh. / How, in the word "Miserable", can one find- / The total effects of all these on the mind!
後兩個譯本都沒把原文第一句的特色譯出來。他們用了句子把李清照含蓄意味作了一番解釋﹐如果這解釋真是李清照原意的話。這樣的譯法﹐他們剝奪了讀者自己揣摩詞家字面後內涵的權利。李清照不想說得太明白﹐為了含蓄﹐讓讀者自己想。怎樣這詞才有韻味。且這種譯法﹐用一句句子來譯那麼四個字﹐是太顯得費力了﹐laborious﹐與舉重若輕恰恰相反。
再看最後句。其中關鍵字一個是疑問字“怎”﹐說明她要把這句構成問句。問的什麼呢﹖問的是這個“愁字”。所以不是“愁”本身﹐是“愁”這個字。這是繞著彎兒說事。那麼譯者要隨著詞家的思路去譯。前三譯本沒考慮到這點﹐就愁說愁。原味盡失。最後譯本提到這點﹐但是畫蛇添足﹐又來個自我解釋。筆者把它譯成如下﹕
Seek, seek; lonely, quiet; doleful, rueful, woeful.
When it just turns warm, but still cold, it's hardest to have full rest.
Two or three cups of light wine, how to fend the evening wind so strong?
The wild geese pass—I feel heart-broken—since they are my old acquaintance.
All over the ground the yellow flowers in heaps.
Languished as I am, who will now pick them?
Keeping myself at the window, how can I fare alone till nightfall?
Chinese parasol, plus drizzles on it, dripping and dripping;
At this moment, what can I do with the word "sorrow"?
明顯看到的是筆者以七個英文詞對應七對中文字。尋覓﹐當然用seek最合適。冷清﹐表達一種孤獨的感覺﹐而且週圍寂靜。而最後三對中文字﹐筆者用以-ful結尾的而又與中文同義的三個英文詞。最後句﹐筆者以詞家的字面意思﹐直接問對這個愁字怎麼辦﹖至於詞家的含蓄意思﹐讓讀者去自己體會了。首尾二句讀來無laborious的感覺。
四﹑典故的翻譯
除了許多成語以外﹐中文裡還有許多典故。有的成語也是有典故的。所謂典故﹐就是某一個詞語後面有一個故事。所以在翻譯典故時﹐如果不把那個故事說明﹐不要說外國人不懂﹐恐怕許多中國人也不懂。現在問題是翻譯中碰到典故時怎麼處理﹖如果把典故中的故事放進原文的翻譯裡﹐很可能破壞原文整體的譯文。不論在上下語氣連接上﹐或意思貫通上﹐肯定會有影響。所以筆者的意見是﹐把那個典故按字面意思翻譯過去﹐同時在文末放個註解﹐來敘述那個故事。特別在譯詩時碰到典故﹐更非得用註解處理不可。譬如說“葉公好龍”(典出漢朝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Duke Ye's love of the dragon。在寫作中﹐可能只提“葉公”二字﹐中國讀者一看就知道是指中國成語。例如﹕他是葉公好畫﹐非為畫也﹐為其值錢。我們就把這句句子先譯出來He's like Duke Ye, fond of paintings, but not for them as art work, but for their value.隨後在篇末作註。關於諧音及一聲二讀﹐造成一詞二義的情況﹐我以為可以基本上按照典故翻譯處理﹐即按字面意思譯後﹐放在引號裡﹐再作註解。這樣可以讓讀者知道作者或詩人是怎樣表達他們意思的。現在舉一聯加以說明﹕
此聯是寫汪精衛的。上聯:昔具蓋世之德﹔下聯:今有罕見之才
正當一班專事拍馬屁者對此聯大加贊賞,汪精衛也洋洋自得時,有人在旁悄悄提醒,汪才醒悟自己被罵了。原來此聯利用諧音,巧妙地揭露了汪精衛這個無恥之徒是“昔具該死之德,今有漢奸之才”。 試譯如下﹕
Having the virtues of the "whole world" before,
With the talents of the "rare traits" now.*
*Wang Jingwei was a traitor and deserved death. In this couplet, the writer used homophony in Chinese.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first line meaning "whole world"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s other two Chinese characters meaning "death-deserving".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second line meaning "rare traits"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s other two Chinese characters meaning "traitor". So it reads literally as if he was praised for his virtues and talents, but the writer put in two characters in each line, using homophony, to blame him for his shameless misdeed.
說明﹕“蓋世”﹐筆者譯成“涵蓋世上所有的”意思。而“罕見”是rare﹐traits意為“特性”﹐在英文裡與traitor接近﹐說這才能具“罕有的特性”。所以英文讀者更能聯係起來﹐而理解為with the talents of a traitor。
還有比喻等。我認為也可按此原則翻譯。如李白的“危樓高百尺”﹑“白髮三千丈”。如果不按字面意思翻譯﹐就是剝奪了讀者應該知道詩人是怎樣運用比喻的權利。況且百尺或三千丈也不難翻譯。
五﹑人名地名的翻譯
人名總是音譯。如果有的人名是有意義的﹐也不能按意思譯過來﹐因為讀上去會不像人名。要注意是﹕翻譯出來所構成人名之字﹐不能帶有可使誤解或混淆的意義。例如﹐有人把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女兒CHELSEA譯成“雀兒喜”。居然還有人說譯得好。這是不懂翻譯的人在瞎捧場。因為這樣翻譯會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引起誤解。譬如有這麼句話﹕“雀兒喜躍草上”。究竟是一隻麻雀在草上跳呢﹐還是克林頓女兒在草上跳﹖還看到美國中文報上經常提到美國“西東大學”。這能誤會成意譯。那麼反過來就認為美國有個West-East University。實際上是Seton Hall University。這都是譯者不知道翻譯原則所致。所以外國人名譯成中文﹐所組成的字不能在中文裡構成任何意義。這樣就一看能知道是譯出的外國人名。同樣原則﹐中文人名譯成外文形式﹐一般當然用拼音。如果要意譯過去﹐一定使外國人搞得暈頭轉向。如果陸翔譯成Land Fly﹐外國人一定由此搞出許多笑話來。
地名可以有兩種譯法。如是有意義的詞構成﹐最好意譯﹐如美國一個WOODBRIDGE TWONSHIP﹐譯成“橋水鎮”非常好。如中國的青島﹐譯成Green Island Township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外國人多看了就知道是哪個城了。但沒有意義的地名就用人名翻譯原則去音譯。但世界有名的地名﹐人家早有公認的譯法﹐不能自己亂譯﹐得上網去找。譬如日本的首都東京﹐英文中叫Tokyo。不能把它音譯成Dongjing,也不能意譯成East Capital。反過來﹐Tokyo﹐必須譯成“東京”﹐不能音譯成“托克歐”。再譬如New York﹐中文裡已約定俗成為“紐約”。不能因為英文裡new有“新”意思﹐而譯成“新約”。那不成了聖經裡的新約全書了嗎﹖但New Zealand﹐已約定俗成譯為“新西蘭”。前半意譯﹐後半音譯。
六﹑書名等的翻譯
書名等的翻譯當然該按原著的名稱。如“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雙城記”﹑“傲慢與偏見”﹑“憤怒的葡萄”﹑“老人與海”等﹐都是原名。在一定情況下﹐也有不按原名譯的。像Hamlet﹐如果按人名音譯﹐讀者不能通過書名而知道大致內容。當然減低了購買吸引力。以前譯作“王子復仇記”﹐大致告訴了讀者該書內容﹐吸引力也較大。另有法國大仲馬的Three Musketeers。以前譯作“三劍客”﹐能夠招來愛好武俠小說的讀者。且書中人物經常以劍格鬥﹐所以譯成“三劍客”也差離不到哪裡。後來要重譯﹐譯者堅持要用書名為“三個火槍手”﹐以與原書名一致。
電影片名翻譯也應該與原名一致。不過推銷商為招來觀眾﹐常把片名弄得更有吸引力。如老片Waterloo Bridge﹐以前譯成“魂斷藍橋”。而The Great Waltz卻譯成“翠堤春曉”。那時人們追求雅﹐所以譯得文藝氣息濃厚。“魂斷藍橋”的翻譯﹐總算原文裡還有個“橋”字。而“翠堤春曉”大概取自影片中的某一情節。筆者沒看過﹐不敢斷言。
總之﹐這方面的情況是﹕學者的翻譯要求忠實原文﹐而商人主導的翻譯考慮經濟效益。沒法統一。不過筆者此文是寫給學者看的﹐不是寫給商人看的。
同理﹐中文書名等譯成英文﹐當然也須按原意來譯。如紅樓夢﹐有人譯成Red Chamber Dream﹔水滸譯成The Beach。但有些中文古書﹐無法按意而譯﹐只能音譯。如“莊子”﹐本來是個人﹐拿來當作書名。只能按人名原則來譯了。再如“孫子兵法”﹐有人把“孫子”拿掉﹐只譯“兵法”﹕Art of War by Sunzi。把“孫子”放在by後面﹐也是一種辦法。至於書名等裡面有典故﹐只能按典故翻譯原則處理。註釋長一點不是問題﹐總不能讓書名很長吧。翻譯中很多問題只能在具體情況下具體處理了﹐看怎樣妥善。
七﹑不同文體的翻譯
不同的文體會產生不同的文筆﹐不同的筆調。反過來說﹐人們是用不同的筆調來寫不同的文體。科技文章筆調嚴謹。書信體可以隨意些。演說稿要說服力強。散文和小說的筆調當然也不一樣。小說的筆調變化最多﹐因為小說的內容面最廣﹐可以從一般敘述到人物對話﹐可以有書信﹐有詩歌。這種情況﹐在中文英文裡是一樣的。如果把中文小說譯成英文﹐對話要口語化﹐才能傳神﹐敘述要文學化﹐才能感人。下面就各種文體的互譯作一初步的探討。
1) 科技文章
按理說﹐專業文章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確切地翻譯好。沒有專業知識的人去譯﹐肯定會吃力不討好。翻譯專業文章不要求文筆怎麼好﹐但必須百分之百地確切﹐絕對不能隨意亂譯。一詞譯錯﹐意思會相差幾里﹐從而誤導讀者。但並不是所有專業文章都需要專業知識來翻譯的。有的只需要基本常識就可以了。筆者曾幫人翻譯過地理專業文章。說是專業文章﹐但對地理知識有興趣的人來說﹐一點不像是專業文章﹐不能跟醫工理化專業文章相比。一般對中國人來說﹐英譯中比中譯英容易多了。不過﹐就地理專業文章來說﹐要中譯英也並非難事。例如﹕“該地區全年降雨量為35毫米。”The yearly precipitation in that region is 35 millilitres. 當然﹐在中譯英前﹐最好先讀些這方面的英文文章﹐可以知道英文是怎麼講法。
有的科技文章﹐即使詞彙都查出來了﹐對非專業人士來說﹐還是不知所云。一友人要筆者幫忙翻譯一篇電腦專業方面的理論性文章﹐筆者看了茫無頭緒﹐一點都不知道文章在說什麼。只好要他另請高明。筆者另一個有趣的經歷是﹕一個醫生朋友要筆者翻譯篇醫學方面文章。醫學雖然是一個專業﹐但只要有較多的醫學常識﹐要英譯中還是能夠應付的。由於筆者手邊沒醫學專業詞彙字典﹐只能把找不到中文相應詞語的英文單詞﹐放在譯成的中文句子的相應位置上﹐如﹕gastroscopy的應用能幫助醫生很快確診病情。到了那個醫生朋友手裡﹐他會找到相應的中文詞語的。
2) 書信
書信的翻譯﹐就其內容來說﹐只要把意思譯過去就可以了。這裡主要談談書信的開頭和結尾。英文書信稱呼總是以dear開始﹐儘管收信人對你來說一點也不dear﹐甚至是個冤家對頭。由於現在人們學了外國﹐寫信也總是以“親愛的”開始﹐所以在翻譯上也就省事。但如果碰到以前史料或資料裡的書信﹐完全是舊體格式﹐麻煩就來了。
例如舊體格式中﹐兒子寫給父母﹐經常以此開頭﹕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就算以沒有錯誤﹐符合規範的英語來譯﹕my respected father and mother, your son report on my knees in esteem﹐ 聽上去也非常可笑。這裡說明一下。“大人”者乃是尊稱﹐大人不能譯成my big father and mother。所以使用respected一詞﹐表示“該尊敬的”﹐用在需表示敬意的人身上。“膝下”表示不敢與父母平起平坐﹐須屈身於父母膝下來說話。可認為跪在地上說﹐所以on my knees。“稟”者﹐報告也。下對上之謂。所以用report。“敬”﹐即帶著敬意告稟﹐in esteem。按英文習慣﹐親人之間﹐即使是尊長﹐也不用respected一詞﹐而用表示親熱的詞。一般就用my dearest mother and father。如果讀過中文舊體尺牘﹐可知稱謂變化多端。但在英文中﹐根據熟悉及親密程度﹐分別選用下列四種即可﹕dear﹐my dear﹐dearest﹐my dearest。至於英文書信譯成中文﹐當然不用譯成舊體格式﹐就按一般翻譯即可。
中文書信結尾常有問候語﹐舊體中變化也不小。較簡單的如﹕敬候春安﹐即頌大安﹐順頌文安。寫給編輯的就來個“編安”。寫給父母的就要說“叩請金安”或“福安”。現代人寫信﹐不管對方是誰﹐最後來個“祝好”。到了英文中﹐可選用下列四種﹕good wishes﹐good regards﹐best wishes﹐best regards。放在信結束後空一行的位置上。
中文信裡在最後簽名的上方﹐有表示寫信人身份的詞語﹐如“兒”﹑“妻”或“你的友人”。英文中﹐親人之間用yours affectionately﹔如果對方屬於較尊敬的人物﹐可用yours respectfully﹔一般人可用yours truly﹐faithfully﹐或sincerely。現在電信裡﹐簡化為sincerely﹐truly。下面僅舉一例﹐以舊式書信體寫就﹕
王兄鑒﹕未獲訊聞﹐數月於茲。諒闔宅均安﹐為頌。近聞李兄傳言﹐足下已於本月結褵。新婚燕爾﹐不知尚念及老友乎﹖余所憾者未獲邀出席觀禮耳。但余省下婚儀﹐故兩不相欠也。便中請惠下數行為盼。祇頌
近安。
某某謹啟。
年月日。
譯成英文如下﹕
month, date, year
Dear Mr. Wang,
It's several months that I haven't heard from you. I hope your family are all well. That's my earnest wish. Recently according to Mr. Li, you got married this month. Do you still remember your old friend in your honeymoon? I felt a regret that you didn't invite me to your wedding, which saved me the cost of wedding gift. So we are even now.
Please drop me a line when you are free.
Best regards!
yours sincerely
so-and-so
3) 演講稿
演講稿除了達意﹐還要講究語氣。如果原文帶有鼓動性﹐譯文也不能平淡﹐要譯得簡潔﹐不要拖泥帶水﹐就像你自己在向人演講一樣。如林肯的The Gettysburg Address﹕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 -- we can not consecrate -- we can not hallow -- 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八十七年前﹐我們的父老們在這個大陸上建立了一個新國家。它孕育於自由中﹐奉獻於人“生而平等”之信念。目前﹐我們正從事於國內戰爭﹐以測試是否這個國家﹐或任何如此孕育中和如此奉獻著的國家﹐能長久永存。我們相逢於這個戰爭的一個偉大的戰場上。我們來奉獻這個戰場的一角﹐作為那些犧牲生命者的長眠之所。他們的犧牲才使得這國家得以存活。我們應該這麼做。這是完全合適的。但是﹐就廣義來說﹐我們不能奉獻﹐我們不能獻祭﹐我們不能聖化這塊土地。那些在此戰鬥的勇士們﹐不論生者死者﹐已經聖化了它﹐決非我們微小的權力可以增減的。這世界不會注意﹐不會長久記得我們在此說些什麼。但這世界不會忘記他們在此做了什麼。對我們生者來說﹐要在此奉獻於未竟之事業。那些在此戰鬥的人們已經把這個事業崇高地推進至此。對我們來說﹐要在此奉獻於我們前面的偉大任務。所以要從那些榮譽的死者身上﹐接過對這事業的進一步貢獻。為此﹐他們作出了最後全力的奉獻。所以我們要在此下極大的決心﹕那些死者不會白死。所以這個上帝庇護下的國家﹐將會在自由中新生。所以這個屬於人民的﹑由人民支持的﹑為了人民的政府決不會從地球上消失。
幾點說明﹕1﹐在達意情況下﹐用字儘量精練緊湊。去掉可有可無之字﹐讀起來才會顯得不拖遢而有力。如果開頭譯成“在七十八年以前”﹐讀上去就顯得鬆散。2﹐英文結構中可以短語接短語﹐從句接從句。但在中文結構裡﹐卻不可以這樣﹐不符合中文慣例。所以﹐對較長的英文句子﹐就得在一個適當的地方切斷﹐在中文裡另起一句。3﹐翻譯前﹐先通讀幾遍﹐熟悉全文﹐得到其神髓﹐才能譯出其精神。著手翻譯時﹐把每句意思吃透﹐分成幾個層次﹐再考慮怎樣把意思一層層譯成中文。
同樣﹐中譯英也要考慮這些原則。下面從一篇演講稿裡摘錄了有趣的一段﹐試譯一下。因無法聯係演講者﹐在此致謝。
請問各位一個問題,成功靠什麼? 靠努力,沒錯,但我聽過一句話,更震撼,成功靠勉強。請仔細咀嚼體會其中涵義。所以說如果我今天站在台上,有任何一絲勉強,那表示什麼?表示我離成功又更近了一步
Let me ask everyone here a question: on what success depends. On efforts. That's right. But I heard someone say, very shocking, that success depends on reluctance. Please carefully chew the meaning behind the words. So if I'm standing here today on this platform with slight reluctance, what does that mean? It means that I am one step closer to success.
4) 散文﹐包括隨筆等(essay)
散文essay的文學性較強﹐但其筆調又不同於小說。翻譯散文﹐對兩種語言都要有較強的文學修養﹐才能譯來得心應手。現在先把中譯英列於下面﹕
陋室銘(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AN EULOGY ON MY HUMBLE ABODE
by Liu Yuxi of Tang Dynasty
Known will the hills be if fairies dwell, no matter high or low; and charmed will the water be if dragons lurk, no matter deep or shallow. A humble abode though this is, my virtues make it smell sweet. Verdant are the stonesteps overgrown with moss, and green seems the screen as the grass seen through it. I chat and laugh only with great scholars and have no intercourse with the ignorant. I can play lute and read my sutras. No unpleasant music to grate on my ears and no red-tape to weary my mortal form. Zhuge's cottage in Nanyang and Ziyun's pavilion in Xishu are both like what Confucius quoth, "How canth it be humble?"
說明﹕中文裡用了排比句﹐譯文裡當然也要用排比句以作對應。別說英文裡不用排比句。有美國文學之父之稱的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有本“遊歐雜記”The Sketch Book裡有許多排比句。請看這一段﹕
How many bright eyes grow dim—how many soft cheeks grow pale—how many lovely forms fade away into the tomb, and none can tell the cause that blighted their loveliness! As the dove will clasp its wings to its side, and cover and conceal the arrow that is preying on its vitals, so is it the nature of woman to hide from the world the pangs of wounded affection.
只是英文中的排比句沒有中文裡的工整﹐因為兩種語言的不同。並且中文是方塊字。但至少能在英文中看到排比的形式。再看英文裡的散文怎樣譯成中文較好﹕
ON ETIQUETTE(論禮儀)
Etiquette is to society what apparel is to the individual. Without apparel men would go in shameful nudity, which would surely lead to the corruption of morals; and without etiquette society would be in a pitiable state and the necessary intercourse between its members would be interfered by needless offences and troubles. If society were a train, the etiquette would be the rails, along which only the train could rumble forth; if society were a state coach, the etiquette would be the wheels and axis, on which only the coach could roll forward.
The lack of proprieties would make the most intimate friends turn to be the most decided enemies and the friendly or allied countries declare war against each other. We can find many examples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A duke of Song Dukedom in East Zhou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was killed by his favorite knight for a joking word. Therefore, I advise you to stand on ceremony before anyone else and to take pains not to do anything stupid against etiquette lest you give offences or make enemies.
禮儀至於社會猶如衣服至於個人。沒有衣服﹐人們會以蒙羞的裸體走動。那必將會導致道德的敗壞。沒有禮儀﹐社會將處於一個可嘆的狀態﹐而成員間的必要交往也將因不必要的得罪和麻煩而受到干擾。如果社會是一列火車﹐禮儀就是軌道。只有沿著軌道﹐火車才能轟奔前進。如果社會是一輛王家馬車﹐禮儀就是輪子和軸。只有靠輪子和軸﹐馬車才能滾滾向前。
缺乏禮儀會使最親密的朋友變成最不可挽回的敵人﹐可使友好或聯盟的國家相互宣戰。在人類的歷史上﹐我們可以找到許多例子。在古代中國東周時有個宋國﹐宋公就是因為一句笑話而給他一個寵信的武士殺了。所以我勸告你們要在任何人面前保持禮儀﹐要盡力防止去做任何違反禮儀之蠢事﹐免得你得罪人或樹敵。
說明﹕在第二段第一句中﹐英文可以用一個主要動詞﹐後面跟個人和國家兩個情況。但在中文裡﹐必須重複用那個動詞“使”。又﹕decided一詞在英文裡意為“堅定的”。但如果在中文裡說﹕“會使最親密的朋友變成最堅定的敵人”﹐實在不是好的中文﹐雖然意思不錯。這裡換用成“不可挽回”﹐就更好了。意思並沒有改變。這屬於同義詞的靈活換用。
5) 小說
小說是文學性最強的﹐可以牽涉各種文體。所以小說的翻譯要具有廣泛的知識﹐及能翻譯上述各種文體的能力。而且還要考慮到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和說話的語氣等。小說中人物說話文皺皺﹐譯成的中文也要文皺皺。小說裡人物說話粗俗﹐譯成的中文也要粗俗些。否則豈能傳神。這在英譯中裡﹐應該沒有問題。這是譯者的母語。那些粗俗話﹑罵人話﹐即使譯者本人從不說﹐平時聽也聽多了﹐不會寫不出。問題是當要中譯英時﹐英文裡的粗俗話﹑罵人話實在不容易知道。又怎能翻譯﹖這的確是個難題。即使對海外華人來說﹐如果沒接觸過下層社會人物﹐就是生活在國外幾十年﹐真的還不知道這種話。唯一能得到這種資料的途徑只能通過觀看外國電影和閱讀外國人寫的小說中獲得。如果有人要體驗生活﹐到外國下層社會中去混一陣子﹐弄不好會有危險。
有本較古典的小說﹐乃英文名著﹐叫“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恐怕大家都知道﹐甚或很熟悉。其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個警句﹕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該書有幾個譯本。我認為翻譯得較好的是王科一的譯本。其一﹕書中主要人物為莊園主Bennet一家。他太太稱他為Mr. Bennet。如果直接譯成班奈特先生﹐在中文裡有點怪﹐因為中國人不會直接稱呼自己的丈夫為某某先生的。既然他是莊園主身份﹐譯者就把它譯為班奈特老爺。中國以前地主老婆是有把地主丈夫稱作老爺的。這就是合適性的靈活運用。一般來說﹐在不違反忠實的原則下﹐翻譯有時也得雙向考慮﹐以適應終端語言裡的可讀性。其二﹕班奈特老爺有個遠親是個書呆子牧師。等老爺死後﹐按當時法律﹐他將繼承班家產業。他聽說班家有五位漂亮的女兒﹐就想要娶其中一個。他就寫了封信給班老爺﹐說要來拜訪。這封信也是小說中的一個亮點。其內容也只有一個書呆子會寫。所以這封書信在描述人物性格方面起了極大的作用。古狗到的中文不知是否王譯本中來的。但中譯文也生動地反映了原文裡反映出的人物之神韻。
Dear Sir,
The disagreement subsisting between yourself and my late honoured father always gave me much uneasiness, and since I have had the misfortune to lose him I have frequently wished to heal the breach; but for some time I was kept back by my own doubts, fearing lest it might seem disrespectful to his memory for me to be on good terms with any one with whom it had always pleased him to be at variance. My mind however is now made up on the subject, for having received ordination at Easter, I have been so fortunate as to be distinguished by the patronage of the Right Honourable Lady Catherine de Bourgh, widow of Sir Lewis de Bourgh, whose bounty and beneficence has preferred me to the valuable rectory of this parish, where it shall be my earnest endeavour to demean myself with grateful respect towards her ladyship, and be ever ready to perform those rites and ceremonies which are instituted by the Church of England. As a clergyman, moreover, I feel it my duty to promote and establish the blessing of peace in all families within the reach of my influence; and on these grounds I flatter myself that my present overtures of good-will are highly commendable, and that the circumstance of my being next in the entail of Longbourn estate will be kindly overlooked on your side, and not lead you to reject the offered olive branch. I cannot be otherwise than concerned at being the means of injuring your amiable daughters, and beg leave to apologise for it, as well as to assure you of my readiness to make them every possible amends, -- but of this hereafter. If you should have no objection to receive me into your house, I propose myself the satisfaction of waiting on you and your family, Monday, November 18th, by four o'clock, and shall probably trespass on your hospitality till the Saturday se'nnight following*, which I can do without any inconvenience, as Lady Catherine is far from objecting to my occasional absence on a Sunday, provided that some other clergyman is engaged to do the duty of the day. I remain, dear sir, with respectful compliments to your lady and daughters, your well-wisher and friend,
William Collins
*When Mr. Collins declares that he will "trespass on your hospitality" from "Monday, November 18th" to "the Saturday se'nnight following", this means he will stay twelve days, until November 30th, the first Saturday which is more than a week after his arrival ("Saturday week" in modern British English). His visit is timed so that he will only have to find a clerical substitute for one Sunday.
親愛的長者:
以前你為(與)先父之間曾有些芥蒂,這一直使我感到不安。自先父不幸棄世以來,我常常想到要彌補這個裂痕;但我(有)一時(因)猶豫,(而)沒有這樣做,怕的是先父生前既然對閣下唯恐仇視不及,而我今天卻來与閣下修好,這未免有辱先人。不過目前我對此事已經拿定主張,因為我已在复活節那天受了圣職。多蒙已故的劉威斯‧德‧包爾公爵的孀妻咖苔琳‧德‧包爾夫人寵禮有加,恩惠并施,提拔我擔任該教區的教士,此后可以勉盡厥誠,恭待夫人左右,奉行英國教會所規定的一切儀節,這真是拜(我)三生不(有)幸。況且以一個教士的身份來說,我覺得我有責任盡我之所及,使家家戶戶得以敦穆親誼,促進友好。因此我自信這番好意一定會受到你的重視,而有關我繼承浪博恩產權一事,你也可不必介意。并請接受我獻上的這一枝橄欖枝。我這樣侵犯了諸位令媛的利益,真是深感不安,万分抱歉,但請你放心,我極愿給她們一切可能的補償,此事容待以后詳談。如果你不反對我踵門拜候,我建議于十一月十八是(日),星期一,四點鐘前來拜謁,甚或在府上叨擾至下星期六為止。這對于我毫無不便之處,因為咖苔琳夫人決不會反對我星期日偶而离開教堂一下,只消有另一個教士主持這一天的事怀(情)就行了。敬向尊夫人及諸位令媛致候。你的祝福者和朋友
威廉‧柯林斯
[括弧中字乃筆者改正或補充之字。]
中文小說譯成英文當然更難﹐因為要在英文裡表達出人物的生動描述及各種對話的語氣﹐對中國譯者來說﹐很不容易。現在試看紅樓夢譯本之一小段﹐以見一斑。
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練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 此石自經鍛煉之后﹐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
現在古狗到下述譯文﹕
Four thousand six hundred and twenty-three years ago the heavens were out of repair. So the Goddess of Works set to work and prepared 36,501 blocks of precious jade, each 240 feet square by 120 feet in depth. Of these, however, she only used 36,500, and cast aside the single remaining block upon one of the celestial peaks. This stone, under the process of preparation, had become, as it were, spiritualised. It could expand or contract. It could move. It was conscious of the existence of an eternal world, and it was hurt at not having been called upon to accomplish its divine mission.
此譯文實際上是對故事情節的敘述﹐還要加些補充﹐不能看作翻譯。再看另一譯本﹕
The Empress Nu Wo, (the goddess of works,) in fashioning blocks of stones, for the repair of the heavens, prepared, at the Ta Huang Hills and Wu Chi cave, 36,501 blocks of rough stone, each twelve chang in height, and twenty-four chang square. Of these stones, the Empress Wo only used 36,500; so that one single block remained over and above, without being turned to any account. This was cast down the Ching Keng peak. This stone, strange to say, after having undergone a process of refinement, attained a nature of efficiency, and could, by its innate powers, set itself into motion and was able to expand and to contract. When it became aware that the whole number of blocks had been made use of to repair the heavens, that it alone had been destitute of the necessary properties and had been unfit to attain selection, it forthwith felt within itself vexation and shame, and day and night, it gave way to anguish and sorrow.
評﹕筆者不知為什麼兩個譯者都要把女媧譯成Goddess of Works。中國神話中﹐宇宙原來是混沌一片。後來盤古開天劈地﹐氣之清者上升為天﹐氣之濁者下沉為地。於是女媧用泥土造了人。後來傳說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鵝蛋之爭,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關於量度單位﹐一直沒有統一的譯法。有的換算成英制或公制單位﹐有的就把單位名稱音譯過去。筆者以為音譯法使外國讀者毫無概念﹐不足取。筆者不才﹐也將此段文字試譯於下﹕
Long ago when Goddess Nuwa shaped stones to fix the heavens, she made 36,501 cubes of common stone, each 40 meters high and 80 meters square, at the Wuji Cliff of Mount Dahuang. Goddess Wa used only 36,500 cubes, one left unused and deserted at the foot of Qinggen Peak of that mountain. No one knows that this cube of stone, after refinement, developed human intelligence. When it came to know that other stones had all been employed for the repair of the heavens and only itself had been left in the cold as a useless one, it, therefore, sighed with a self-pity and wailed in shame day and night.
6) 詩詞
詩是語言運用的最高境界。詩的語言應該是最精練的語言﹐最有節奏的語言。所以詩的翻譯更難于散文的翻譯。在語言的精練方面﹐古代詩比現代自由體詩更明顯。不論中文詩或英文詩都一樣。這是因為古代的寫作語言結構與現代的寫作語言結構不一樣。先談中文﹐古代語言中用四個字就能表達的意思﹐在現代白話文中須用多于四個字來表達﹐於是這個精練性就喪失了﹐當然獲得了通俗性。有得有失。但對寫詩要求的精練性來說是不夠的。
A﹐詩是否能譯﹖
有人說詩是不能譯的﹐因為譯到另一種語言裡去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原詩的風味。這句話說了等於白說。不同的語言當然有不同的風味。唐詩譯成英文﹐難道還會有唐詩的風味嗎﹖如果因為這種情況而說詩不能譯﹐豈非因噎廢食。所以詩還是要譯的﹐中譯英或英譯中的終端詩﹐要希望還保持原詩的風味﹐就休想﹐但要有另一種語言裡的詩味﹐這是應該的。如果到了另一種語言裡沒有詩味﹐就不是詩了。
B﹐外國人能譯中國古詩嗎﹖
中國人裡確實有這個疑問。但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戇大腔。有的外國人甚至看得懂“老子”﹐還有的在學“易經”。如果有的外國人在學唐詩﹐翻譯應該不成問題。反過來﹐中國人也不是個個能譯唐詩的。所以﹐問題不在是哪國人﹐而在於是否通過學習獲得這種翻譯能力。
C﹐關於“詩人譯詩”
據說現在有一種說法﹕只有詩人才能夠譯詩﹐或者說得更明確些﹐只有本身也是寫詩的人才能把詩譯得好。推其理由是因為詩人有詩感﹐可以使得被譯成的詩也具有詩意。理論上來說﹐這句話可能有些道理。試想﹕不會寫詩的人﹐甚至可能不知詩為何物﹐如果去譯詩的話﹐很可能是外行譯詩﹐譯得走樣﹐甚至不知所云。不過﹐這種說法得加一個條件才能成立﹐即﹕這個詩人要對兩種語言裡的詩體都有一定的造詣。否則跟非詩人譯詩有什麼兩樣﹖這裡還要弄清一下詩人的定義。怎麼樣的人才算是詩人﹖如果說曾出版過詩集或在公開發行的詩刊上登過詩的人才算詩人﹐那麼平時寫詩﹐但無緣出版的人﹐算不算詩人﹖後者的詩可能寫得比前者還要好。再有﹐出版在紙質媒體上的詩作﹐如果只是散文分分行﹐實際上毫無詩意﹐這種人是不是有資格被稱為詩人﹖他們即使懂得些外語﹐能否真正把詩譯好﹖所以﹐只要對兩種語言有深厚造詣的人都有資格譯詩﹐不管是否有詩人的“頭銜”。
D﹐英文詩裡有詩用語法嗎﹖
練習中詩英譯的人會覺得詩行裡對語法的要求跟寫一般文章不一樣﹐所以懷疑詩中是否有詩用語法。其實確切地說﹐並無一套特殊的詩用語法﹐而是有些適於詩行形式的慣用法。譬如﹕1) 每行詩裡不一定要用完整句﹐可以用不完整句﹐達意即可﹐如A red, red rose﹐就成一行詩﹐別的什麼都沒有了。有時動詞出現在第二行﹐如Grows in my garden。有時第二行也未必有動詞﹐如In a secluded place。所以詩行經常出現非完整句。2) 詩行裡容許平時寫作時的正常詞序作一定的顛倒﹐以適合押韻或格律的需要。但這種顛倒必須符合習慣和仍可以理解的。也不能亂顛倒。舉例說﹕A love/ly rose/that grows/in a/seclu/ded place.其中that的插入是為了要個輕音節﹐以至後面grows成了從句。不過在第二句裡完全可以加個主要動詞的。這不是問題。如果grows要與下句押韻﹐則必要顛倒詞序﹐如In a/seclu/ded place/a love/ly rose/that grows.這樣把地點狀語顛倒去句首﹐還是符合慣例的。但不能這樣顛倒﹕A love/ly rose/in a/seclu/ded place/that grows. 因為那樣﹐that grows似乎修飾place了。這種顛倒的慣例是﹕狀語可以前後置放﹐主謂語可以顛倒。如﹕In a/seclu/ded place/now grows/a love/ly rose。有時﹐形容詞可顛倒而放在名詞後面﹐如a rose so lovely grows in a secluded place。如還有其他顛倒情況﹐請讀英文詩時注意。這裡不能一一列舉。
E﹐中英古詩比較
在中英詩的互譯中﹐先得把這兩種詩對比一下﹐庶可知道該怎樣翻譯。英文古詩正如中文古詩一樣﹐是有格律和韻的(METER & RHYME)。常以四行(LINE)為一節(STANZA)來說﹐每行分成音步(FOOT)﹐常用有四音步﹑五音步﹑六音步等。每一音步中﹐有兩個音節或三個音節。音步中的常用格律有抑揚格或短長格(IAMBUS﹐兩個音節的﹐一輕音+一重音)﹔揚抑格或長短格(TROCHEE﹐一重音+一輕音)。其中抑揚格是最常用的。其他較不常用的格﹐這裡暫略。我們可以這麼認為﹕英詩中的長音或揚音﹐可對應於中文古詩裡的平聲﹐而其短音或抑音﹐可對應於仄聲。當然平仄的安排和長短音的安排是不同的。
英詩中韻的格式﹐以四行來說﹐可以有AABB﹐ABAB﹐ABBA﹐AABA幾種。行數越多﹐可變性越大﹐就像數學中的排列組合一樣﹐但限于一個詩節之內﹐其後的詩節往往重複。這與中文古詩裡有押韻一樣﹐只是格式不同。
而中文格律體詩裡句數固定﹐每句中字數固定﹐並且平仄聲字交替使用﹐當然讀來音韻鏗鏘﹐節奏感強﹐而在現代白話詩中﹐句數不定﹐字數不定﹐也不講究平仄聲的使用﹐如果一句中有七個字﹐都可用仄聲字也無所謂﹐所以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讀得比古體詩更悅耳動聽。這種情況在現代英文詩中也有。從語言寫作結構來說﹐現代英文比古代英文簡短精練﹐但從詩來看﹐古代英詩講究音步及輕重音節的交替出現﹐類似中文古體詩中的平仄﹐而現代英詩非但不必押韻﹐而且句數字數都可以不固定﹐輕重音節交替也任其自然﹐不像在古詩中有規律﹐所以現代英詩讀起來也沒有古代英詩好聽。有些現代英詩的一行句子很長﹐怎麼也讀不出詩的韻味來。幸好這種情況不常見。
詩的翻譯當然比散文的翻譯要求高。但許多格律體詩與現代詩的翻譯幾乎沒有差別的﹐也就是說﹐只把原詩按意思互譯成任自然的長短句形式﹐而不考慮原詩是古體詩或現代詩﹐甚至押韻的原詩﹐到了譯詩裡就沒有了韻﹐有些像散文而分分行。這是最差等的翻譯。俗話說“人往高處走”﹐當然我們要追求最優等的翻譯。這在古體詩的互譯中最能體現出來。所以本人一直試圖用相互的古典詩體形式來互譯另一種語言的古典詩。同時﹐翻譯必須忠實原意﹐要扣得准。這就增加了翻譯的難度。如譯詩的意思走了樣﹐還不如自己寫﹐何必搞翻譯﹐且也對不起原作者。這是本人翻譯中的第一個自我要求﹐然後再要求形式上的美觀統一﹐音韻上的和諧優美。譯詩也要達到詩般的語言境界﹐能與原詩媲美。
F﹐舉例探討﹕
a﹐中譯英
以下是兩首中文古體詩詞譯成的英文詩。請先看中文原詩。第一首乃唐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原詩如下﹕“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已有外國人譯過﹐其譯詩如下﹕
A morning rain has settled the dust in Weicheng,
Willows are green again in the tavern dooryard.
Wait till we empty one more cup,
West of Yang Gate there'll be no old friends.
此詩對原意已基本譯出﹐但不知為什麼要用dooryard一字﹐原詩中似乎沒提到。且Weicheng也反映不出是什麼。而句式也不太整齊(指音節多少而言)﹐又不押韻﹐所以尚可改進。筆者以為﹐外國人翻譯中國詩詞﹐總有隔靴抓癢的感覺。外國人很少能深刻理解中國詩詞的文化背景及遣字造句的內涵。即使有中國人在一旁幫助講解﹐也得看這個中國人對詩詞有多少研究。否則也屬隔襪抓癢﹐雖然薄一點﹐還是隔著一層。現在筆者試譯如下﹕
The morn rain o' Wei Town has laid the light dust clean;
And willow trees around the inn look fresh and green.
A cup of farewall yet, oh you, I do entreat,
For West across Yang Pass, and friends but seldom meet.
這首譯詩採用了古典英詩格式中的六音步(FOOT)抑揚格(IAMBIC)。所以每行中有十二個音節。譯詩第一行裡有一個撇( ’)﹐表示省去一個字母。這裡省去一個輔音“F”﹐即是“of”﹐是古典英詩中常用的形式﹐用在這裡更有古味。筆者這裡採用的是AABB押韻形式﹐即每兩行結尾用相同的韻。“morn”是“morning”在詩裡的簡略形式﹐可省去一個音節。“城”字譯成“town”﹐比音譯好﹐音譯是沒有其他辦法中的辦法﹐如人名只能音譯﹐一般最好採用意譯﹐外國人較能理解。“lay dust clean”乃一習語﹐說明雨把塵埃清掃掉了。原詩中有“輕塵”﹐所以用“light dust”。本詩裡用“willow trees”﹐而不用“willow”﹐是為了可多個音節﹐也使輕重音可交替出現﹐構成抑揚格。原句中有“新”字﹐所以這裡用上“fresh”一字。“A cup of farewall yet”就是“one more cup”的意思﹐但套用了BURNS的AULD LANG SYNE一詩中“we'll take a cup o' kindness yet”。的結構﹐更顯古朴﹐且構成抑揚格。這可看作英文詩裡用典的一例。“oh you, I do entreat”是詩中常用的顛倒詞序﹐為了要押韻。正詞序應為“I entreat you”。“do”在這裡是加強語氣。“entreat”有“要求”之意﹐在中文裡也可理解為“勸”。語氣詞“oh”在這裡為多一個音節﹐譯詩裡加個語氣詞無關緊要。“For”在句首意思是“因為”﹐原詩中有這層意思的﹐而且用了“for”又可在句首構成一個輕音節﹐使重音落在“West”上。“across”有“在另一邊”的意思﹐意為“到了關外”。中文裡的“關”字在英文裡常用“Pass”。“but seldom”意為“幾乎不能”﹐與原詩中的“無”字意思非常近﹐讀上去比單用一個“no”字更好聽。
第二首是唐孟浩然的“春眠”。原詩如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此詩也有外國人翻譯過。其譯詩如下﹕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原詩沒有“心情輕鬆”的意思﹐不知譯者為什麼放上“light-hearted”一詞。而“風雨”也未必指“storm”。由此可見﹐外國人譯中國古詩在達意方面總是差了一點﹐且不論不押韻。筆者也試譯如下﹕
I wake up at the dawn of Spring,
And hear the birds ev'rywhere sing.
As sounded the wind and rain o'ernight,
I wonder how many blooms alight.
這首譯詩的押韻模式也是AABB。為四音步抑揚格。其中一撇(’)的應用﹐在第二行裡省掉一個元音“E”﹐即可省去一個音節﹔在第三行裡省掉一個輔音“V”﹐ 使“o'er”變成一個音節﹐也等於省了一個音節。第三行是倒裝詞序﹐應是“the wind and rain sounded”。句首“as”表示“原因”﹐原詩中隱含著這個意思﹐用在這裡使第三第四兩句在語意上起連接作用。第三第四兩行中都多了一個輕音節。這在譯詩中是容許的﹐就像中國古詩裡的拗句一樣。第四句句末的“alight”作動詞﹐意為“落下來”﹐與上句末字押韻。
現在再來看看詞應該怎麼譯才好。下面是南宋辛棄疾的一首詞“採桑子”。原詞如下﹕“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詩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不見有外國人譯過。筆者英譯如下﹕
When young, I don't have any notions what woes really mean;
Just love to get on floors so high.
Just love to get on floors so high;
To write new poems, I try to say the words of woes and spleen.
But now I fully have ideas of what woe really is;
About to speak, but hold it back.
About to speak, but hold it back,
I only could say how good is Autumn, so cool it is.
這首譯作也採用了抑揚格﹐但原詞是長短句﹐所以譯作也採用長短句。長句有十四個音節﹐構成七個音步﹔短句有八個音節﹐構成四個音步。這樣﹐在形式上也扣住原詞。看上去似乎是兩個音節相應於一個漢字。這也是一種高難度的自我要求。再請看一首選自“革命烈士詩抄”中一位在上海龍華監獄裡遇難的無名烈士的遺詩。原詩如下﹕“龍華千古仰高風﹐烈士身亡志未終。牆裡桃花牆外血﹐一般鮮艷一般紅。”譯詩如下﹕
Sublime's the deed for ages Longhua admired;
The great will lives on though the hero died.
Blood within the walls and peach blossoms without
In red and freshness they will both abide.
此詩押韻採用AABA﹐對應於中文詩﹐第三句不押韻。“高風”當然是sublime deed。“千古”可以有不止一種說法﹐但音節要盡可能少﹐所以用for ages﹐一輕一重。“仰”就是admired﹐雖然讀音與下面兩個韻有那麼一點點不同﹐但從寬韻的角度講﹐還是過得去的。第二行中的will是名詞﹐解釋“意志”。“志未終”是未完成。“未完成”在英文裡當然有這個說法﹐但用lives on更生動﹐也包含了“未完成”之意。最後行中abide in意為“存在於”。中文裡“一樣鮮艷一樣紅”﹐就是“共存於鮮艷和紅的狀況中”。主要是這樣表達使英文詩意濃。再看首北宋王安石的“梅花”。原詩如下﹕“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筆者譯詩為﹕
At a wall corner some plum trees grow;
Alone 'gainst cold white blossoms blow.
Aloof one knows they aren't the snow,
as faint through air soft fragrances flow.
此詩用四音步抑揚格﹐主要在詩首詩尾用了頭韻和相同的尾韻﹐顯得整齊。此屬巧合。不可能首首詩都這樣。其中gainst前的“'”省掉了a﹐少個音節。此詩在八十年代曾刊登在“英語學習”雜誌上。
這種譯法也有其缺點。上述幾個例子也有巧合的成份在裡面﹐因為翻譯詩詞﹐又要講究押韻和格律﹐經常會有顛倒情況﹐並要加些什麼﹐或漏掉些什麼。在譯詩裡加些什麼英文詞是為了湊足多少音節﹐而漏掉些什麼也是為了不能多於規定的音節數﹐只能把某些意思漏掉。舉例來看﹕唐王之渙的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千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筆者英譯如下﹕
The Yellow River far up in white clouds Rises,
The single small town lost among peaks myriad feet high.
The flute of Qiang Clan mustn't complain 'bout willows nigh,
Since the spring wind the Jade Gate Pass never crosses.
第一行裡為了押韻有個倒裝。第二行裡﹐這個small是多餘的﹐因為原文中沒有說那個城的大小。這是為了湊個音節。第三行裡“羌笛”﹐有人會譯成Qiang flute﹐但外國人肯定不會懂的。所以筆者要譯成Qiang Clan。而nigh也是為了押韻多出來的。所以這首譯詩不夠簡潔。簡潔的原則是不能多詞﹐當然也不能少詞。如﹕唐朱慶餘的宮中詞“寂寞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筆者之英譯如下﹕
The flowers in the quiet time with the gate shut;
The beauties, in jade pavilion, standing,
Want to say things ‘bout palace with feeling,
But speak before the parrot, they dare not.
主要問題是第二行裡的“相并”兩字﹐如果譯成together standing﹐就要多出三個音節﹐破壞了這行的meter。所以只能把“相并”兩字丟掉不譯。由此可見﹐要按英詩的格律押韻來譯﹐也會產生問題的。最近筆者正在試圖不用英詩的格律和押韻方式來譯﹐以達意確切簡潔為主﹐當然詩行也要考慮有一定的起伏。僅舉一例﹕詩經選譯“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英譯如下﹕
There's a beauty, wow﹗
Can't forget once seen.
If not see her for a day, oh,
I'll go mad thinking of her.
第一行中﹐連“兮”字也譯作wow。看到這麼一個美人﹐當然會發出驚嘆wow。第二行簡潔到頭了﹐再也不能少一詞。第三行用oh 來譯那個“兮”。第四行這個 I 不能省。第二行中 I 可以不要﹐因為任何人會“見之不忘”﹐但第四行中不可能人人“思之如狂”的。這裡只能是個特定的人﹐當然是寫這節詩的人﹐即 I。這首譯詩裡沒有多一詞﹐也沒有少一詞。
b﹐英譯中
再看古典英詩如何譯成中文詩為好。聽說曾有人把莎士比亞的劇本譯成中文的京劇唱本形式﹐肯定比譯成白話文句子要難。這也是高難度的自我要求。而本人也儘量採用中文詩裡的古典形式來譯古典英詩﹐以求得相應的一致。第一首原詩為﹕
Dirge Of Love by Shakespeare
Come away, come away, Death,
And in sad cypress let me be laid;
Fly away, fly away, breath;
I am slain by a fair cruel maid.
My shroud of white, stuck all with yew,
O prepare it!
My part of death, no one so true
Did share it.
Not a flower, not a flower sweet
On my black coffin let there be strown;
Not a friend, not a friend greet
My poor corpse, where my bones shall be thrown.
A thousand thousand sighs to save
Lay me, O where
Sad true lover never find my grave,
To weep there.
譯詩如下﹕題為“愛之輓歌”
無常爾來矣﹐置我于柩床。一息已云絕﹐殺我乃姣娘。
麻絰與紫衫﹐速備慎毋忘。無人愛我深﹐乃肯殉我亡。
竟無一好花﹐撒余靈柩旁。竟無一良朋﹐吊余埋骨場。
不須為余泣﹐葬余在遐荒。親友無覓處﹐免其徒悲傷。
譯詩採用五言古風形式﹐當然沒有平仄﹐只押韻。譯詩基本上譯出原詩之意﹐雖非每字緊扣﹐因為如果不把中英詩對照來看﹐以照顧中文譯詩為主﹐使譯詩讀上去更像中國古風詩。第二首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To His Love by by Shakespeare﹕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e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譯詩題為“致其所愛”。譯詩如下﹕
我欲將君比夏晝﹐君更嬌艷更媚柔。
疾風吹搖五月蕾﹐夏日苦短行矣休。
時或驕陽何炎炎﹐常見金烏遭遮掩。
美人之美易消逝﹐偶失天奪亦可憐。
君之常夏永不逝﹐君之花容能久駐。
閻羅終未拘君去﹐不朽君因不朽句。
世間有人眼能瞵﹐我詩長存君並存。
譯詩基本上扣住原詩的意思﹐且用了十四句﹐每句對應于原詩的一行。翻譯詩無法再用平仄。能用上平仄的﹐一定是巧合。否則就會意思不能緊扣。筆者認為扣住原意是最要緊的﹐能押韻尚在其次。能否符合平仄律﹐則純看是否能巧合了﹐不必強求。譯詩首四句押一個韻。第二個四句押另一個韻。第三個四句押另一個仄韻。最後兩句押韻。“瞵”字本是“鷹瞵”之意﹐這裡借用來作“人眼看”。按國內出版的“新編詩韻”﹐屬十五痕﹐可與“存”字押韻。譯詩又要達意﹐又要押韻﹐不太容易﹐只能照不同的韻書押。總算有個根據而已。如果最後兩句不求押韻﹐用個“視”來代替“瞵”﹐則較自然。現在再看一首無名氏的詩﹐如下﹕
A DILEMMA
Lady, when I behold the roses sprouting,
Which clad in damask mantles deck the arbors,
And then behold your lips where sweet love harbors,
My eyes present me with a double doubting:
For viewing both alike, hardly my mind supposes
Whether the roses be your lips, or your lips the roses.
這是一首英文中較古的詩。這裡稍作些提示﹕第二行中“clad”是“dressed”的意思。“which”是指“roses”﹐後面的“deck”是動詞﹐“裝飾”之意。“double doubting”意為“雙重懷疑”。譯詩題為“雙關詞”(原語意為“雙關語”﹐用“雙關詞”可帶有古意)﹕
美人兮余見薔薇開﹐開絢爛兮綴亭臺。觀卿脣兮撩人情懷﹐余目惑兮費疑猜﹕
彼同此兮余竟莫知﹐薔薇卿脣兮抑卿脣乃薔薇﹖
譯詩每句對應原詩各句﹐基本上表達了原詩的意思﹐因無法用五言或七言來譯﹐所以只能用騷體(即仿屈原“離騷”之體﹐故稱“騷體”)。譯詩前四句押一個韻﹐後兩句押另一個韻。所以中文譯詩該採用的體裁﹐根據不同情況而定。下一首詩為﹕
Counsel to Girls by R. Herrick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Old Time is still a-flying: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Tomorrow will dy dying.
The glorious Lamp of Heaven, the Sun,
The higher he's a-getting,
The sooner will his race be run,
And nearer he's to setting.
That age is best which is the first,
When youth and blood are warmer:
But being spent, the worse, and worst
Times, still succeed the former.
Then be not coy, but use your time;
And while ye may, go marry:
For having lost but once your prime,
You may for ever tarry.
原詩中ye是you的古體﹐“a-”是代替一個介詞用﹐表示“正在”的意思﹐是古典英詩中常用的形式。中譯如下﹐詩題譯為“勸女于歸”﹕
採採薔薇﹐及彼未萎﹔日月其邁﹐韶華如飛。
今夕此花﹐灼灼其姿﹔翌日何如﹐將作枯枝。
朝暾炘炘﹐燦若天燈﹔其光熠熠﹐載耀載升。
彌高其行﹐彌短其程﹔日中必昃﹐言曛言暝。
年當破瓜﹐妙齡之佳﹔精血方盛﹐及春年華。
一旦虛度﹐將自怨嗟﹔韶光如舊﹐爰征以遐。
勸汝莫羞﹐及花仍稠﹔採之拮之﹐覓一良儔。
韶華易逝﹐歲月難留﹔良辰一誤﹐永無好逑。
筆者把此英詩譯成四言的詩經體形式。英詩的每行譯成兩個四言句﹐並按詩經體的要求押韻換韻﹐也儘量採用詩經中的用語形式﹐使譯詩也帶有盎然古意。至於現在譯者把不管是古典英詩或現代英詩﹐一律譯成現代白話體新詩形式﹐容易是容易了﹐風味就消失殆盡。不過﹐如果白話文譯得精練些﹐有節奏感﹐又押韻﹐倒還可取。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8-29 02:20 标题: 差之千里
逸士原话:
“不過﹐就地理專業文章來說﹐要中譯英也並非難事。例如﹕“該地區全年降雨量為35毫米。”The yearly precipitation in that region is 35 millilitres. 當然﹐在中譯英前﹐最好先讀些這方面的英文文章﹐可以知道英文是怎麼講法。”
把35毫米译作35 millilitres,您差得也太远了吧!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9-8-29 03:36
下载老先生文章细读。欢迎本坛两位英语专家用英语掐一掐。哈哈!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8-29 09:35
ok, 毫米 is millimeter, millilitre 毫升.
不過﹐這種情況太微不足道了。閣下既能挑出來批評﹐並說我差得太遠了﹐請閣下拿
些有水平的作品出來看看。要說別人水平差﹐就得自己拿高水平東西給人看。請吧。
你可以選首古詩譯給大家看看。別說不會。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8-29 10:48
岂止是毫米和毫升的差别。一个地区的年降雨量是35毫米,您想想,那得有多少雨水?35毫升是多少?有概念吗?年轻人一泡尿也不止35毫升呀,这差别是“微不足道”吗?还说什么“就地理專業文章來說﹐要中譯英也並非難事”。我只不过随便点拨一下,但不会拿自己的专业和您的业余爱好比。客气地说,您那些译诗离出版水平相差还远(自费出版另说)。要是想学翻译,可以到我们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翻译研究生院来报名,这是美国最好的翻译学院,授硕士。
程宝林想看热闹,我可没功夫进行免费教育,尤其是对这么不虚心的人。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8-29 12:58
1﹐這是舉例而已﹐並非指某一地區。請問世界沙漠地區降雨量是多少﹖居然以舉例
來作實情看。你的學問也太好了。2﹐既然你在這麼好的學院教翻譯﹐想來翻譯首唐
詩沒有問題。你就譯王維的“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想來你一定能譯得比我尚未進那所學院去學習的人好。如果你
不敢譯﹐或譯得不比我好﹐你以後碰到這種問題就與老夫閉嘴。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9-8-29 14:00
逸士老者:伊甸文苑年度第一强帖。
廖康大师:伊甸文苑有史第一牛人。
敬赠两位英语高手。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8-29 16:03
对您的翻译,我和老方以前都善意提过意见,您不肯接受。这次,您在如此正经的文章中,在谆谆教诲别人时犯了常识性的错误,给您指出来,以免拿到外面去出丑,您还狡辩,还提什么译诗。译诗涉及的问题就不仅是对错了,晚生没功夫奉陪。您要是认为您这就胜利了,尽管和朋友们弹冠相庆吧。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8-30 11:27
我不是存心將你軍﹐因為你居然拿一個微不足道的錯字﹐來否定我沒有水平﹐於是爭
論就引到了學術層面。要否定別人有否學術水平﹐就要自己拿出水平來給大家看。
自己拿不出水平﹐就沒有資格否定別人水平。這就跟下圍棋一樣﹐你不服人家是九
段﹐你就跟他下一盤﹐贏了他﹐你就是十段水平﹐下了和棋﹐你也有九段水平﹐下
輸了﹐就不知有幾段水平了。既然你現在不敢坐下來走棋﹐說明你自己知道沒有這
個水平。中國人的壞習慣之一﹐就是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自己水平不夠﹐不思提
高自己以超過別人﹐而要貶低別人來顯出自己水平“高”。
本人所有作品貼上許多論壇﹐不僅這裡一個。雖然偶有一二跳樑小醜﹐不自量力叫
囂﹐要他拿出作品來顯示自己水平時﹐就像縮頭烏龜一樣﹐說兩句沒力氣的話就開
溜了。既然知道自己水平有限﹐拿不出手﹐最好還是靠邊站站看看﹐別惹老夫為好。
勿謂言之不預。
我一點沒感到有什麼勝利。我只感到中國人自己不思上進﹐反而以能貶低別人為光
榮﹐從而導致人才凋零﹐為此感到悲哀。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8-30 11:58
说过我不会拿自己的专业来跟您的业余爱好比。您还真以为将军赢棋了。殊不知您只是为我讲课提供了例子。有的错误是粗心造成的,有的错误暴露了无知。您连高度和体积的概念都分不清楚,反复指出您的错误,您都不明白。就这水平,还九段呢!难怪有段位的棋手不肯跟臭棋篓子下。段位是谁定的?学位是谁颁发的?是您吗?等您的翻译正式出版了以后,再来叫板吧。希望您能在有生之年“出头”,能够很有“力气”地通告一声您通过了编辑的第一关(我不会骂人,但是会引用您的话语)。
翻译出错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是,别人给您指出错误,还狡辩。还说什么中国人这个,中国人那个,好像您来到海外,就不是中国人了。您大可不必为中国悲哀,中国现在人才辈出,就说英文,很多人都已超过您的水平。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8-30 19:18
突然想到,您这段翻译有可能误人大事,但愿我的担心多余,but it's 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 以下是您的译文:
“按理說﹐專業文章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確切地翻譯好。沒有專業知識的人去譯﹐肯定會吃力不討好。翻譯專業文章不要求文筆怎麼好﹐但必須百分之百地確切﹐絕對不能隨意亂譯。一詞譯錯﹐意思會相差幾里﹐從而誤導讀者。但並不是所有專業文章都需要專業知識來翻譯的。有的只需要基本常識就可以了。筆者曾幫人翻譯過地理專業文章。說是專業文章﹐但對地理知識有興趣的人來說﹐一點不像是專業文章﹐不能跟醫工理化專業文章相比。一般對中國人來說﹐英譯中比中譯英容易多了。不過﹐就地理專業文章來說﹐要中譯英也並非難事。例如﹕“該地區全年降雨量為35毫米。”The yearly precipitation in that region is 35 millilitres. 當然﹐在中譯英前﹐最好先讀些這方面的英文文章﹐可以知道英文是怎麼講法。”
我来解释您的错误有多大:
如果有人需要根据您翻译的地理文章来决定是否在该地区种植某种农作物,或对其投资,那可误人大事了。您如果还不明白35毫升仅有多少,看看罐装的饮料吧,那上面一般都写着355ml,意思是355毫升;35毫升还不到普通罐装饮料的十分之一。你把那个地区的年降雨量说成是35毫升,也就是说那是极其干旱的地区,基本上不下雨。
而原文是说那个地区的年降雨量是35毫米,如果那个地区的面积为100平方公里,那么10000000平方分米x0.35分米=3500000立方分米,等于3百50万升,与您翻译的35毫升差了千万倍。这还是假定那个地区只有100平方公里,很小一块地方,地方越大,与您翻译的差别就越大。我不是学理科的,但基本常识还有,如果我换算错了,请行家指正。望逸士老人不要意气用事,如果您的翻译是实用性的,赶紧改错吧。但愿我是杞人忧天,根本没有人参考您的翻译。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8-30 20:13
我希望二位先生停止这种意气之争。二位都有学问,但这种争执,结果是两人
都是输家,没有任何赢家。请适可而止吧,真是为了你们好。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8-30 20:51
接受建议,我不再说了。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8-31 17:04
1) 弄錯一個字義﹐就能否定整個水平。老年人弄錯個字﹐這能說有點糊塗而已。搭
得上幾十年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嗎﹖你的邏輯太高明了。難怪自己覺得水平挺高的。
水平高﹐又不肯露一手。誰知你水平多高。我說你水平低得跟小學生一樣﹐你能證
明你不是嗎﹖
2) 國內的水平大家都知道﹐只有你一人知道嗎﹖看看國內英文網站上的水平﹐就是
只會嘴巴說的水平。要拿出東西來就不敢了。水平是靠吹的嗎﹖用這種態度來等待學問﹐所以人才難出。
3) 我這是談翻譯中的舉例﹐不是專業文章。如果有人要根據我隨便舉例的數字來作
依據﹐這個人一定腦子進水了。你腦子沒進水吧﹖怎麼也會那麼考慮﹖
4) 老是拿這麼一小點翻來覆去說﹐是不是覺得很有意思﹖等你拿出些真正的水平來
再說。否則﹐再說也不會認為你水平高的。能查出我這麼一個小錯。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8-31 21:46
逸士也不必太气愤了,适可而止吧。
如果可能,还想烦请各位将过于意气的话润色一下,删除当然更好。这篇教学我会
好好拜读,能不能帮你调整一下格式?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9-9-1 01:12
与以前大家一起翻译诗歌玩儿相比,这场争论令人沮丧。赞成爱阳的建议。双方都各有所长,在英文的造诣方面都令人尊敬。但是,我们的文化,低看人很容易,高看则不易。我主张扬人之长,免揭人短,容人自省自悟。
望双方停火,以免发生伊甸大战。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9-1 16:54
愛陽君﹐你儘管調整格式。這方面我不會。謝謝。
不過﹐這次爭論不是我挑起的。不能各打50板。他指出個錯誤本來是個好事﹐但接
下來對我的學術研究全面否定﹐這不就有了挑舋的意味了嗎﹖如果他能寫出比我好
的作品﹐我倒也服他了。水平比我差﹐還要否定我﹐公平不公平﹖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9-1 22:51
逸士,
文章格式调整了一下,以适应网文阅读。如有不当处,请指出来,以利更正。
文章是不才需要的学习教材,特此致谢!再有同类作品,还请不吝赐教!
您老作我的先生有余,佩服!我作您老的学生不足。惭愧!
作者: luhua 时间: 2009-9-2 00:55
华盛顿邮报搞了一个比赛,要求写两行押韵的诗,第一行能多浪漫就多浪漫,第二行能多不浪漫就多不浪漫,以下是一些入选作品 www.6park.com
my darling, my lover, my beautiful wife:
Marrying you has screwed up my life
我的心肝,我的挚爱,我美丽的贤妻,
我这辈子就毁在你手里。
I see your face when I am dreaming.
That's why I always wake up screaming.
你的容颜依稀入梦境,
于是我在尖叫中惊醒。
Kind, intelligent, loving and hot;
This describes everything you are not.
善良、聪慧、多情而性感,
可惜这些你一条都不占。
Love may be beautiful, love may be bliss,
But I only slept with you 'cause I was pissed.
爱是上天赐福,爱情多么美好,
可我与你同眠只是因为喝高。
I thought that I could love no other
-- that is until I met your brother.
曾以为一生只爱你一个
直到遇见你的二表哥。
Roses are red, violets are blue, sugar is sweet, and so are you.
But the roses are wilting, the violets are dead,the sugar bowl's empty and so is your head.
娇艳的紫罗兰,鲜红的玫瑰,甜蜜的糖,就像你一样美。
但紫罗兰会凋谢,玫瑰会枯黄,糖碗空空如也,和你的脑袋一样。
I want to feel your sweet embrace;
But don't take that paper bag off your face.
我渴望你温柔的拥抱,
但别把你脸上的面具摘掉。
I love your smile, your face, and your eyes
Damn, I'm good at telling lies!
我爱你的明眸,你的脸庞,你的微笑,
妈的,我真是说谎不打草稿!
My love, you take my breath away.
What have you stepped in to smell this way?
爱人啊,你简直让我窒息,
你在哪沾上的一身臭气?
My feelings for you no words can tell,
Except for maybe "Go to hell."
我对你的深情无法付诸言语,
除了一句“滚一边去”!
What inspired this amorous rhyme?
Two parts vodka, one part lime.
是什么激发了我多情的诗篇?
伏特加两杯,酸柠檬一片。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2 01:06
这篇文章,包括序言,每章都有错误。我只是随便指出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惹得作者如此震怒。看来您探讨是假,希望有人夸赞是真。我也不会再费力不讨好了。
我的很多文章都涉及翻译,如果您能指出错误,我感激不尽。我的英文书 Pearl S. Buck: A Cultural Bridge Across the Pacific 是美国Greenwood Press 1997年出版的,不是自费出版的。如果您能挑出错误,再版时我一定鸣谢。
不好意思,又说了这几句很可能是多余的话。
上面这些诗写得俏皮,译得妙。如果是逸士写的或译的,我佩服之至。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9-2 16:59
請把閣下書中貼幾章上來。我會仔細看的。到時我對你的水平﹐是會還你一個公道。
我決不會一鞭子把人打得一錢不值的。這就是人格優劣的差別。
剛到美國時﹐寄了英文詩參加LA名詩人俱樂部的比賽﹐獲得榮譽詩人的稱號﹐還有
證書在手﹐並受邀參加桂冠詩人競賽﹐但要自付旅遊住宿費﹐故不能成行。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4 18:58
您岁数大了,我本不想再说什么。但论水平,不是光凭年纪,对吧?您是谁呀?有什么学位?出过什么书?有什么资格评定别人?luhua 贴的那些诗,哪首是您写的?哪首是您译的?
您再从头看看这条线,我并没有“一鞭子把人打得一钱不值”,对吧?指出您概念性的错误,板上钉钉的错误,您恼羞成怒了;我也没让着您,还以为在学术上不分年龄呢,才走到这一步。本着尊老爱幼的传统,我给您鞠个躬。
作者: oak 时间: 2009-9-4 21:05
Originally posted by 海外逸士 at 2009-8-30 11:27:
我一點沒感到有什麼勝利。我只感到中國人自己不思上進﹐反而以能貶低別人為光
榮﹐從而導致人才凋零﹐為此感到悲哀。
您好像通篇都是在实践您自己所不肖的行为,不是吗?醒醒吧,老先生。
您的生产效率的确很高,但您一定没有注意,您大多帖子是没有人响应的;如果有响应,则多是负面的。3思侯行对你好的。
你一定懂良药苦口。。。。。。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4 22:08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09-9-4 11:58 PM:
您岁数大了,我本不想再说什么。但论水平,不是光凭年纪,对吧?您是谁呀?有什么学位?出过什么书?有什么资格评定别人?luhua 贴的那些诗,哪首是您写的?哪首是您译的?
您再从头看看这条线,我并没有“一鞭..
网络作家廖康新书出炉
--------------------------------------------------------------------------------
2006年12月11日 星期一 pJoke.com
新书封面
在日前结束的第N届互联网书市上,廖康和他的新书《我的下半身》成为最大赢家。书市当场现金订货五万册,超过了三万册的起印数,出版社连夜安排紧急加印。
据悉,该书甫出数日,已在互联网上掀起一股"廖康"旋风,在昨日互联网书市闭幕式上,大量书迷涌至,希望一睹廖康的风采,并要求其在新书上签名留念。
(小豪)附件 1 : qq.bmp (2009-9-4 22:08, 359.07 K )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4 22:11
文取心你起什么哄?把我的名字放在你的书名旁边。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4 22:13
网上查到的http://pjoke.com/3wuyoua185a3b4551837e09d357cc1ab8792a8.html
此廖康,非此廖康?
还有一条也很轰动
http://pjoke.com/1wuyoua185a3b4551837e09d357cc1ab8792a8.html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4 22:20
你可真有时间,费了多大力气呀!我明白了,你这是告诉我,我费那么多时间改错,也是同样白费时间和力气。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4 22:20
你缺乏幽默感。笔下千言也作用有限。
作者: 笑言 时间: 2009-9-4 22:22
bbcodeurl('http://www.pjoke.com/wuyoupic3.php?name=文取心', '')
http://www.pjoke.com/wuyou3.php?zcode=da66837d3363518c1378d78ddcf1c580
作者: 笑言 时间: 2009-9-4 22:24
呵呵,大家在比赛啊。。。多谢文取心,好玩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4 22:25
笑言兄啊,老廖可是06年就登录了,我才刚刚被你提拔上去。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4 22:26
嗯,你的幽默是成龙水平的。
作者: 笑言 时间: 2009-9-4 22:27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09-9-4 10:26 PM:
嗯,你的幽默是成龙水平的。
何为成龙水平?
作者: 笑言 时间: 2009-9-4 22:28
Originally posted by 文取心 at 2009-9-4 10:25 PM:
笑言兄啊,老廖可是06年就登录了,我才刚刚被你提拔上去。
水平不分年龄,得道不分先后。你现在和廖康平起平坐了,该谢我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4 22:31
那本书是否‘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作者: 笑言 时间: 2009-9-4 22:32
是啊,系列出版,全球发行,人手一册。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4 22:32
成龙那些电影里的幽默。
Originally posted by 笑言 at 2009-9-5 03:27 AM:
何为成龙水平?
作者: 一元 时间: 2009-9-4 23:48
太好玩了,国人好有创意啊。廖兄不必生气,大家这线上过于一本正经,乐一乐无伤大雅。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5 01:01
是该乐乐了。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9-9-5 02:28
窃以为,廖康兄过于较真了。老是说逸士老者无文凭,非专业,“业余”无法和“专业”相比,有点过了。我对廖康兄的英语造诣是尊敬的,但廖康兄的英语造诣,有overshadow其思想深度之势,这是我的直率看法,希望康兄不以为忤才好。
伊甸文苑中,英语远胜于我的,大有人在。比如,朱小棣先生,也出版过英语著作。我觉得humble是有力量的,arrogant
则未必。在这场争论中,没有胜者,逸士老先生用“晚辈”相称也未必可取。我只是希望,纠错应该鼓励,互相贬斥则大可不必。老先生的国学是我所不及的。老先生的英文造诣,正因为是自学而成,尤其可敬。廖康兄实在不必以自己的博士学位和英语专业傲人,而让网友产生天下无人,独步伊甸之感。
我与康兄相识,故作此言。我与逸士不相识,故略为一辩。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9-5 09:55
我在這麼地方說過﹕我的態度是打倒一切權威﹐何況所謂的專業博士。這個世界上博
士多得很哪。我只看貨色好壞。既然廖康同志吹噓自己出了本書﹐並且特別聲明不
是自費的﹐快請貼幾個得意章節上來﹐讓我欣賞一下。同時也請把那首古詩譯一下﹐
於是詩﹑文的水平都顯出來了。如果真比我寫譯得好﹐我就服了。如果不敢貼上來﹐
或不能比我好﹐以後還是乖乖站邊上看看。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5 10:42
不争了,解释一下:出书是要和出版社签合同的,出版社拥有版权,作者不能再随便刊登。当然,自费出版是另一回事。我上网多年,以前从未拿自己的专业说事,也没有提过我出的书。逸士叫板,程宝林想看热闹,我只是告诉你们为什么不应战。
哈,又认真了,还是逗乐子吧!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9-9-5 11:18
“出书是要和出版社签合同的,出版社拥有版权,作者不能再随便刊登。”
康兄两次说我想看热闹。我还没有无聊到那个地步,伊甸文苑也不是菜市场。喜欢来这里,是因为这里高手甚多,康兄其一也。
此番争论,看来看去,好像康兄说反了。是逸士以短文抨击张艺谋、杨振宁,康兄叫板。逸士贴出论翻译的文章,康兄再度叫板。
我以前贴一翻译稿,逸士老先生也曾指教,我的朋友曾有忿意,留帖反击。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我有错,人人可以为我之师。
我所引康兄之言,有点视伊甸文苑为无人之境的意思了。贴一两页文字,做学术讨论之用,不违背任何版权协议。
连美国总统的英语,都可以挑错,何况康兄!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5 12:26
逸士自己也要反省一下,什么时候不留意踩到老廖的尾巴了?以致他盯在你屁股后穷追不舍。还是陪他去挂个号,包扎一下,好在尾巴上的伤不会大碍,俗话说,老鼠尾巴,有脓也不多。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5 15:36
程宝林:''欢迎本坛两位英语专家用英语掐一掐。哈哈!"
让你失望了。我算不上专家,但对自称专家者的错误敢于指出而已。
程宝林:“赞成爱阳的建议。双方都各有所长,在英文的造诣方面都令人尊敬。但是,我们的文化,低看人很容易,高看则不易。我主张扬人之长,免揭人短,容人自省自悟。。。。望双方停火,以免发生伊甸大战。”
逸士:“請把閣下書中貼幾章上來。”
程宝林:“贴一两页文字,做学术讨论之用,不违背任何版权协议。”
您的要求文字不通,但还能看懂。我没有写过那么短的章节,也用不着向你们证明什么。我只不过指出了一个错误,您就要我贴几章上来供您审阅。还要我译诗比武,您可真够谦逊!我会跟您逗那个气吗?您要是真想挑我的毛病,在本坛就有我一些译诗。愿闻教诲。
程宝林你一会儿要看掐架,一会儿叫停,一会儿又要我贴一两页。若是个没有主心骨的人,真要无所适从了。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09-9-5 15:59
文君好幽默。我這個人很實事求是﹐有錯就檢討。
廖康先生﹐本人出書也有合同。可惜我沒有技術把它們復上這裡網站。不過﹐編輯
一再讓作者把作品選段貼上網站以作推銷之用。如果你合同裡有這一條款﹐當然不
能讓你違反。不過﹐請把那首古詩譯一下還是可以的吧﹖其實﹐我對什麼人寫作有
什麼水平﹐心中有數﹐但除了提出寫作方面具體意見﹐以有助于寫作者改進提高外﹐
從不主動把別人說得一錢不值。本人各類作品已貼在許多網站上﹐不是一二位同志
說不好就是不好的。看來不知那位同志對我進行了所謂的人肉搜索﹐不過本人一生
問心無愧﹐不偷不搶﹐包括不剽竊別人作品內容﹐不嫖娼不賭博不搞腐化不包二奶﹐
就是正義感強一點﹐火氣大一點。那位要說我什麼﹐大大方方說吧。是事實不用迴
避。我是無所謂的。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5 16:26
Originally posted by 海外逸士 at 2009-9-5 08:59 PM:
文君好幽默。我這個人很實事求是﹐有錯就檢討。
廖康先生﹐本人出書也有合同。可惜我沒有技術把它們復上這裡網站。不過﹐編輯
一再讓作者把作品選段貼上網站以作推銷之用。如果你合同裡有這一條款﹐當然不
能..
逸士你这就有些夸口了,你包得动二奶嘛?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9-9-6 06:48
之所以来蹚这趟浑水,是因为实在忍不住了。我完全不知康兄以前,是否与逸士有什么过节。我觉得康兄过于咄咄逼人,有点在学位等上面“欺人太甚”的感觉。我相信伊甸文苑的许多读者,一定和我有同感,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狷介,偏要说出来,而原本,我是最不该说的,因为康兄曾光临寒舍,饮茶读诗,留下美好的记忆。康兄一再强调其学位、专业,包括其英文著作“非自费”出版的骄傲,有损其读书人的襟怀。这就和他年初所说,如果遇到文怀沙那样的老流氓,必饱以老拳(大意)一样,有些虚妄了。
本人既无兴趣,更无能力审阅康兄的英文大作。但逸士肯定相当有兴趣。你如果不屑,可以直说,你却说,是因为合同所限。我对此存疑,故有一问。而已而已。
既然康兄为自己敢于给自称专家的人挑错感到自豪,也请容我,不取世俗功利之心,对与我多少有点关联的康兄说句直话,也替与我毫无关系的逸士说句公道话,虽然,逸士老者的态度也并不可取,但至少这次,他是意气之争的后发者。
作者: 蓉琪 时间: 2009-9-6 06:57
男人之间的斗气争战,好奇怪的~
作者: 笑言 时间: 2009-9-6 07:27
宝林兄:下次到夏威夷,我可不敢去你那里讨茶喝赏美文了,否则被你日后“说句直话”,如何受得了?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6 09:50
是忍不住吗?你是第一个来叫喊“掐架”的。原来是因为文怀沙而耿耿于怀。如果你回顾那些线,就知道我从来没有说过什么老拳之类的话。再看这线,你也会明白,我提专业和出书之事,是告诉逸士和你为什么不应战。我上网这么多年,以前提过这些吗?什么“傲视、独步”之类的话都是谁说的?我与逸士没有过节,这次因一误译争论,有人善意劝阻,有人幽默化解,有人煽风点火。大家都看得出来。
程宝林,请不要把你的话说成是我说的,要引用就引用原话。你也代表不了许多读者。
Originally posted by 程宝林 at 2009-9-6 11:48 AM:
之所以来蹚这趟浑水,是因为实在忍不住了。我完全不知康兄以前,是否与逸士有什么过节。我觉得康兄过于咄咄逼人,有点在学位等上面“欺人太甚”的感觉。我相信伊甸文苑的许多读者,一定和我有同感,只是他们不像我..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6 10:43
第三贴
程宝林:
下载老先生文章细读。欢迎本坛两位英语专家用英语掐一掐。哈哈!
第七贴
程宝林:
逸士老者:伊甸文苑年度第一强帖。
廖康大师:伊甸文苑有史第一牛人。
敬赠两位英语高手。
听过单田芳评书《隋唐演义》的朋友们还记得程咬金是怎么挑唆单雄信和罗成打斗的吗?我今天才想起来,惭愧。再向逸士老人鞠一躬,不再争论了。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9-9-6 12:31
笑言兄:兄过夏威夷,有驾临之意,敢不倒履以迎。但思想交流,却是另一回事。以康兄为例,我虽不赞成康兄这两帖的许多措辞,对其学问成就却尊敬如一。我们这一代多少读过些书的人,应该有容人之量。如果康兄不是多次毫不掩饰地讥笑对方“无学历”,“业余水平”无法和“专业水平”相比,我断不会跳将出来的,尽管我知道,这很不“人情练达”。
在现实生活中,康兄也是热情诚挚之人,为什么到了网上,至少这次,就显得倨傲呢?如果在伊甸文苑搞一个民调,我相信与我有同感的人一定不少。我出此直言,或许开罪于康兄,但康兄日后具儒者风范、大师襟怀,在英语界成卓然一家,焉知无我犯颜直言之功?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6 12:37
文字意气之争为何?又不发奖章的。老廖还是和我比一场击剑吧,正规计分的。上次放你一马,让你打个平手,这次要杀得你落花流水。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6 12:37
程宝林说:如果康兄不是多次毫不掩饰地讥笑对方“无学历”,“业余水平”无法和“专业水平”相比,我断不会跳将出来的,尽管我知道,这很不“人情练达”。
第3和第7均在第9帖之前。不是每个人都不会数数。回头看看,就知道先后了。
当然,我这次气盛,还是内因为主,所以鞠躬。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6 12:38
谁放谁一马?击剑前你跟我小声说什么来着?我又气盛了,来日比真家伙吧。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6 12:49
我跟你说四十年没动剑了,陪你玩玩而已。你半路出家的,姿势动作都不规范,哪有人像你那样挺了个肚子跟人相对的?所以说,你别笑逸士,专业体校出来的看你就像你看逸士差不多,玩玩可以,认真就别了。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9-9-6 12:56
康兄既然承认自己气盛了,我就不说什么了,因为这也是我想说的。康兄既然向对方两度鞠躬,姿态可敬。我在此也向康兄遥遥一躬。至于文怀沙之争,我岂是小肚肌肠之人。记得当时,康兄说的好像是:这种道德败坏之人,最好不要让你我碰到!我大为吃惊,觉得完全不像是西方博士、出版有英文学术专著、且久居西方之人所说,所以我才说康兄有少年豪气云云。康兄那次所表现的意气(比如,将文怀沙的流氓、猥亵妇女,说成奸污幼女,记得当时爱阳曾指出过),只不过让我将康兄的英语造诣和思想高度、价值判断体系,有所区隔而已,“耿耿于怀”的,或许有人,断不是我。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6 13:01
不要说什么“好像”,要引就引用原话。那线还在,搜索不难。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6 13:03
击剑和写作翻译不同,咱们还是等哪天动真家伙吧。你好好练练,在这里说没意思。
文攻刚息,武战又起,这些日子伊甸够热闹 ;-)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文取心 at 2009-9-6 05:49 PM:
我跟你说四十年没动剑了,陪你玩玩而已。你半路出家的,姿势动作都不规范,哪有人像你那样挺了个肚子跟人相对的?所以说,你别笑逸士,专业体校出来的看你就像你看逸士差不多,玩玩可以,认真就别了。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6 13:09
老廖啊,放松点,别老绷着张脸,我和宝林都在此跟你排解,打岔,你看不出来嘛?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6 13:12
你的善意我当然领会了,另外那位,就另说了。我的眼里不揉沙子。
作者: 程宝林 时间: 2009-9-6 13:15
康兄现在心平气和多了。我就此闭嘴,望康兄恕我。当恶人非我本意,有所言出乎本心,康兄明察则个!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6 13:39
老廖,去做个按摩,然后穿了拖鞋去海边走一走,看看人家放风筝,买个螃蟹,回家大嚼一顿。喝点小酒,晕晕呼呼之际想象一下把文取心打得落花流水,逸士和宝林连夜拜读你的大作。过一个好好的假日。噢。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6 13:43
感谢分享你的梦想;-)
作者: 一元 时间: 2009-9-7 05:28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09-9-6 06:03 PM:
击剑和写作翻译不同,咱们还是等哪天动真家伙吧。你好好练练,在这里说没意思。
文攻刚息,武战又起,这些日子伊甸够热闹 ;-)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文取心 at 2009-9-6 05:49 PM:
我跟你说..
你们哪天比剑的话,能不能录个视频放上来供大家欣赏,也为伊甸书香之外添点豪气?
逸士老当益壮,廖康意气风发,宝林狷介耿直,文兄人情练达,四位都是才情收放自如之人,这场掐架,于我们旁人看来实在还是一场雅事,各位自顾真性情好了,给伊甸充充氧 - 其实男人掐架还是出于孤独,各位说是不是?与生俱来的。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7 13:32
哎呀,一元啊,老廖哪是我对手?本人从十二岁就受匈牙利专家指导。他玩剑是花架子,穿了击剑服捧个头盔拍拍照的那种。你问问他受过拉马步训练吗?一个马步最大的跨度是多少?你问问他一秒钟能击出多少个跃刺,单腿独立支撑能维持多久?你再问问他能否全身不动,仅凭一个手腕能抵挡十六个方向的进攻?你问问他除了花剑,有没有受过重剑,轻剑的基本功训练,要知道,花剑是从这两种严格的剑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从我上次和老廖的对阵上得出结论,老廖所谓的击剑是小刀会的刀法,扬了头,挺了肚子,大吼一声往前大劈大砍,像义和团一样勇猛。先不说输赢,那种打法已经超出击剑的精神和原旨了。
作者: weili 时间: 2009-9-7 13:54
逗死啦。又比起马步来了? 这个我块头小,重心低,估计你们都赢不过我。:))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7 13:56
你就别凑热闹了,小心被老廖扎成个刺猬。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7 13:58
这么说,我还真不是他对手。咱们对打用的武器叫佩剑saber; 还有重剑和花剑,但没听说过什么“轻剑”,至少击剑运动中没有。
“一秒钟能击出多少个跃刺”?好个笑话,不愧是文取心华山论剑。改日当面领教。到那天可别再打一分钟就气喘吁吁地讲解半小时啊。
Originally posted by 文取心 at 2009-9-7 06:32 PM:
哎呀,一元啊,老廖哪是我对手?本人从十二岁就受匈牙利专家指导。他玩剑是花架子,穿了击剑服捧个头盔拍拍照的那种。你问问他受过拉马步训练吗?一个马步最大的跨度是多少?你问问他一秒钟能击出多少个跃刺,单腿..
作者: 文取心 时间: 2009-9-7 14:41
老兄,所以说你是半途出家,去查查中国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击剑条例,当然,击剑在中国六十年代初就废止了,所以你不晓得。
以免你只知其然,不知所以其然,跟你把剑类的规则分门别类一下。
重剑,是剑类中的重量级,剑杆最粗,护手最大,计分是击中全身任何部位都算,但剑杆必须是向上弯起,反则不算,正式比赛剑杆接通电源,以计比分。
轻剑,也就是你说后来改称的花剑,是击剑中最讲究技巧的一门,计分只有上腹胸前的一处,别的地方都不算数,就是你击中了压力不到还是不算,正式比赛也通电计分。
花剑,就是你说的saber,不通电计分,只有击中上半身计分,这剑是最容易入门,真正打得好也最难。像你劈劈啪啪乱抡一阵,教练看了保证拎了你耳朵叫你出去。
老兄,我还没开打就知道你是业余,而且是没经过调教的业余,连剑手对面而立的互相致敬礼都不知道,上来就出手蛮干。
作者: 廖康 时间: 2009-9-7 15:36
还在纸上谈兵呢。从维基百科上抄来以下一段,没有你说的轻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到了189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劍擊成為正式項目,當時只有鈍劍(Foil,又名花劍)和軍刀(Sabre,又名佩劍)。劍擊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一百多年來從未被中斷過。到了19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男子銳劍(Epee,又名重劍)被列入奧運的行列之一,1924年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又增添女子花劍項目。直至1996年和200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劍擊比賽再加入女子重劍比賽、女子佩劍比賽。”
回头把咱击剑那两篇提上来,咱们到那里去论剑,看看我是否提到过行礼、姿势、风度什么的。最后,还得落实到对打。愿老兄加紧锻炼,我正愁没有对手呢,下次可别跟我说什么40年没练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文取心 at 2009-9-7 07:41 PM:
老兄,所以说你是半途出家,去查查中国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击剑条例,当然,击剑在中国六十年代初就废止了,所以你不晓得。
以免你只知其然,不知所以其然,跟你把剑类的规则分门别类一下。
重剑,是剑类中的重量..
作者: 蓉琪 时间: 2009-9-7 16:41
从中英文互译,一直说到华山论剑,还要在现实里一试高下,可真能打岔的~突然想起人生是不是也是这样?我们的初衷会因为一路打岔,最后离题万里。。
作者: Xiaoman 时间: 2016-8-9 22:15
哈哈哈 :)
作者: Xiaoman 时间: 2016-8-9 22:17
Removed because of dirty words contained - by moderator
作者: Xiaoman 时间: 2016-8-9 22:20
Removed because of dirty words contained - by moderator
作者: 海外逸士 时间: 2016-8-10 07:53
老要飯的說,姑奶奶,化這麼多時間把我沉底的帖子翻上來讓新來網友看。真是謝謝了。
作者: Xiaoman 时间: 2016-8-10 10:27
Removed because of dirty words contained - by moderator
作者: Xiaoman 时间: 2016-8-10 11:10
Removed because of dirty words contained - by moderator
作者: Xiaoman 时间: 2016-8-10 11:16
Removed because of dirty words contained - by moderator
作者: Xiaoman 时间: 2016-8-10 11:19
Removed because of dirty words contained - by moderator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
Powered by Discuz!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