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载] 美国父母比中国父母到底优秀在哪?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2-22 10:27 标题: [转载] 美国父母比中国父母到底优秀在哪?
美国父母比中国父母到底优秀在哪?
陈晚
在我出国前,国内流行一种说法。大家普遍认为,美国父母不怎么管孩子。我还听说,美国孩子到了18岁以后会独立出门,完全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当时我就想,大人孩子谁都不管谁,这该多自在啊。经过我在美国十多年的移民生活,这种说法不仅被我的所见所闻与亲身经历完全颠覆,我还学到了以前在国内闻所未闻的美国父母的独特育儿法。
美国父母管孩子吗?答案是肯定的。美国孩子到了18岁,要和父母脱离得干干净净吗?答案却是否定的。2001年,在我居住的城市圣路易斯,有一位考上哈佛大学的美国女孩。这个女孩为家中独生女,父母都有体面的工作。为了照顾爱女上学,这对夫妇不仅辞了工卖了房,还把家干脆搬到了哈佛大学附近并在波士顿重新就业。瞧吧,儿行千里母担忧,上了大学的美国孩子依然是父母掌中的宝贝儿。
在中国,我们主张孩子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美国,类似的标准也同样存在。实际上,能够做到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的中美儿童,可谓是上帝的宠儿,更是名校中的幸运儿。不过,能挤进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举目四顾,还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居多。上不了名牌大学的孩子,难道就不是好孩子了吗?
在美国多年的移民生活中,和我打交道最多的美国人就是那些美国父母了。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了解,美国父母对我心灵触动的最大之处是,他们教育孩子一般会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对孩子采取量体裁衣的方法。
无论是谁,只要一谈教育,特别容易走进条条框框的说教。基于此因,我以几个真实的故事来简单直接地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泰勒和克拉是两位可爱的美国女孩儿。遗憾的是,她们两人分别患有语言和视物障碍。虽然医生的治疗缓解了她们各自的症状,但无论如何,她们都无法恢复到正常孩子的健康水平。泰勒说话发音不清,克拉阅读特别困难。在学业上,不管怎么追赶,她们也赶不上同龄的健康人。放弃她们的教育吗?这不可能。那可怎么祢补呢?我想,她们的父母肯定相信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哲理。结果呢,泰勒在四岁时被扔进了游泳池,克拉在六岁时被送进了体操馆。经过她们各自父母多年的接接送送,这两位女孩现在分别变成了游泳和体操健将。记得有人说过,不管是谁,至少有一样应该是出色的。泰勒和克拉虽然语言和阅读不尽人意,但她们却做到了在体育方面出色。美国全民热爱体育,泰勒和克拉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白兰蒂是个早产儿,长得又瘦又小,她的母亲又是个单身妈妈。在单亲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总是令人担忧。虽然美国全民热爱体育,但如果想让白兰蒂像泰勒和克拉一样在体育方面有所建树,实在是难为这位弱不禁风的小女孩儿了。在白兰蒂五岁时,她的妈妈开始为她设计未来,主攻小提琴和舞台表演成了白兰蒂课后的主要功课。每次,当白兰蒂就读的学校有舞台剧上演时,在台上蹦蹦跳跳的,总会有白兰蒂活泼的身影。也许是舞台表演的经历,增加了白兰蒂的自信心。上初中以后,她开始竞选学生会主席并荣获竞选胜利。最近,白兰蒂代表美国中学生,带上陪伴她多年的小提琴,又去欧洲巡回演出了一圈。白兰蒂出色的才艺和领导才能,肯定会为她几年后申请大学时添上亮丽的一笔。
也许你会问,除了体育和音乐,美国父母就不抓孩子学习吗?当然抓啦,美国父母也有分数挂帅的思想。而且,他们一旦抓起来,他们的那股认真和执着,令我咋舌。尼娜是位美国护士,也许是职业习惯,她每天进进出出把孩子管理得井井有条。尼娜坚信,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不如私立学校。于是,她先把自己的双胞胎女儿送进了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又帮助宝贝儿子挤进了竞争极其激烈的培养神童的学校。当我向她讨教育儿秘诀时,她为我列出了一个长长的书单。阅读与词汇的写作书,数学和科学习题集,哪家出版社好,哪套丛书出色,她讲的条条是道。我想,以抓学习为主的中国父母们,也不过如此吧。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出,美国父母并不完全以抓学习为主。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是他们典型的育儿经。此外,无论是对孩子的体育,音乐,学业训练,美国父母比我们中国父母更爱鼓励孩子。Good job, good try, you are great, 类似鼓励孩子的话,常常会从美国父母的嘴中脱口而出。和美国父母相比,我们中国父母对孩子普遍要求相对严格。以我本人为例,我对自己孩子的鼓励常常做的很不够。美国父母对孩子的这种乐观鼓励法,值得我们借鉴。
与中国教育相比,如果非要找出美国父母与中国父母不同的独特的教育装备,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的家庭学校(home school),二是美国的主日学(Sunday School).
据教育资料称,美国至少有一百一十万的孩子,完全脱离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束缚,只在家里接受父母提供的全面教育。笔者目前所在的城市,家庭学校似乎很有市场。每次去社区图书馆,我几乎都会看到家庭学校的妈妈和孩子们在那里上课。有一次,我与一位家庭学校的妈妈交谈时,她直言不讳地告诉我,美国公立和私立学校的课程进展太慢了,她在家里全职教孩子,就是想把孩子在学业上喂饱,让他加快步伐早日成材。以前我读过一篇新闻报道说,美国有一位本是初中生的美国孩子考上了大学。我想,这和家庭学校的快马加鞭教育肯定密切相关。美国的家庭学校,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家庭作坊。美国教育部门有专门为家庭学校设置的教学大纲,家庭学校的孩子们不仅有自己的团体,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虽然家庭学校的利与弊并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但有一点儿可以肯定,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材,美国父母有选择家庭学校的权力和可能性。
美国是个宗教国家,据统计大约有80%左右的美国人都是基督徒。不管在哪个城市,美国学生每天上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全班背诵这篇国旗宣言:我宣誓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旗帜和它所代表的共和国效忠。上帝庇佑下的国家不可分割,民众自由平等 (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 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从这篇誓词中,我们看到了“上帝”这两个字。上帝,在美国孩子们的眼中并不陌生。不管他们是否接受上帝的存在,但他们能欣然接受国旗宣言中“上帝庇护美国”这个说法。以前,笔者在我的拙文“美国教育的三件宝”中提过,教堂是美国教育的三件宝之一。美国的教堂遍布各个城市,其密集度甚至可以达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地步。每周日上午,美国那些虔诚的基督徒去教堂时,总会带上他们成长期的孩子们。当大人们在做礼拜时,孩子们则参加为他们准备的主日学。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圣经故事,主日学的老师们在向孩子们传递着爱人如己的道理。身为父母们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要无私要有爱心。在美国,主日学就是美国孩子们爱心教育的大课堂。即使是在我们华人教会,孩子们也有在圣诞节为穷人捐献圣诞礼物,为非洲难民绝食30小时筹备捐款,为美国无家可归者送衣送饭等慈善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家庭学校很具美国特色,但它并不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主流,大部分的美国孩子还是会去公立或者私立学校求学。至于主日学对孩子们心灵的塑造作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不过,据笔者所知,至少在美国的华人教会中流行一种说法,在教会长大的孩子有爱心,也比较懂事。
瞧瞧,无论是中国父母还是美国父母,孩子们的教育真让人费心伤脑筋啊。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大人对世界的认知决定了我们最终要把孩子往哪条路上领。父母责任大,孩子要翻身。如何协调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供需关系,实在是为人父母者一生要做的功课。这门功课简单又深奥,多年来,一直有大量的书籍和文章在探讨这个问题。
最近,杨澜的育儿经引起了我的注意和赞同。“在杨澜看来,作为一名母亲,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语文、数学知识老师可以教会,但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嫉妒,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都需要母亲去教他”。
我结识的这些美国父母量体裁衣的育儿法,对我颇有启发。孩子能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固然好,但假如孩子不是那块料,这也不是世界的尽头。东方不亮西方亮,学习不好,体育跟上;体育不好,音乐表演跟上。只要孩子有一样出色,这孩子就有了出色的潜力,也就有了自信的资本。自信的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引导下慢慢学会如何应对成长中的烦恼。杨澜所提倡的那种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就有了生长的根基。
作家吴祖光在“风雪夜归人”中提到,人类该有两种力量,一是智力,二是体力,拙于彼者优于此。依次推理,帮助孩子发掘潜力,不一定非要孩子在一棵树上吊死,才是明智之举。美国父母做到了,我们中国父母能做到吗?
作者: Armstrong 时间: 2009-2-22 12:06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9-2-22 03:27 PM:
美国父母比中国父母到底优秀在哪?
陈晚
在我出国前,国内流行一种说法。大家普遍认为,美国父母不怎么管孩子。我还听说,美国孩子到了18岁以后会独立出..
以前听到一个笑话,说是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呆了三个礼拜,回去写了本书,另有一个
在美国呆了三个月,回去只写了篇文章,第三个呆了三年,回去后则什么也写不出。
刚到国外的,眼里看到的,耳里听到的,全是不同的东西。美国是个长期实行民主
和法治的国家,人民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高。和中国人相比,美国老百姓犯法、违
反规章制度的事做的事少一些,贪污受贿等鸡鸣狗盗的行为发生的少一些,社
会的整体文明程度高一些。除此之外,你越深入这个社会,你越会发现,中国人也
好,美国人也罢,他们共有的特性,乃至人类共同拥有的性格远高于他们各自不同
的个性。你和他们处久了,就会发现有NICE的人,有不NICE的人;有高尚的,有萎
琐的;有心胸开阔的,有心胸狭窄的;有想做伯乐的,有嫉贤妒能的。。。
作者: Armstrong 时间: 2009-2-22 15:24
比较仔细读了这篇文章,在我看来,作者还是较为客观地介绍了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
育和培养,但想作几点补充。
1。基督教对美国社会的正面影响仍然是巨大的,但影响力在不断消减,一代不如一
代。有时和学生闲聊,发觉他们没有几个能坚持每个周末都去教堂,几乎每个人在
谈到宗教的时候,都流露出不同程度上的轻蔑和不屑一顾的神情。
2。可怜天下父母心。美国父母爱孩子的程度和中国父母是一样的,但美国孩子的自
立程度确实高于同年龄的中国孩子,大学生在外面打工挣学费的很多。他们的父母
很多都是寅吃卯粮,哪有钱为孩子付学费?
3。在美国,不同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大相径庭。受过很好教育的父母普遍花
更多的时间督促孩子读书,管教孩子更严厉一些。对孩子不闻不问的父母多半是那
些各种各样的LOSER,酗酒、闹离婚。和中国的格局大体上差不多。
4。美国孩子的机会比中国孩子的机会多得多,从而,竞争的激烈程度比在中国低得
多。随时都可以上大学,随便上一个大学,选一个社会有一定需求的专业,都能找
到一个体面的工作。不上大学,只要自己能干一点,也能谋一份好工作。
5。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孩子的父母在影响他们时,确实会考虑到孩子们的特点、
性格和志趣,但是,绝大多数孩子恐怕都差不多,在选择将来的职业时,不会表现
出强烈的爱好和反对,何况,美国的社会舆论从来不去影响孩子将来的职业取向。
好孩子很多对科学技术并不表现出惊人的兴趣,结果呢,大多数好孩子都去上医学
院和法学院了,准备以后挣大钱。在美国,谁都可以上大学,但只有百分之十一二
的申请者能上长春藤。如果你想上常春藤的医学院,那就难上加难了。如果你走访
一下常春藤医学院的预科学生,肯定会发现,他们学习的刻苦程度比中国北大
清华的学生普遍要高。
6。有一点至今仍不能明白的是,美国人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从对离婚的轻率态度
上来看,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离婚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极大的负面冲击。很多美国人
的离婚,基本上是夫妻双方性吸引消失后的自然结果。他们的离婚,在我看来,就
象他们喜欢经常搬家一样,完全是为了图一时的新鲜。他们难道真的那么天真,离
婚后的再婚,所拥有的爱情就能永恒? 再婚后,处理和协调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
你的前夫和我的前妻,以及其他一些错综复杂的家庭社会关系所消耗的精力,就
能从床上一时新鲜的性享受中得到补偿?
作者: 笑雨 时间: 2009-2-22 15:33
Originally posted by Armstrong at 2009-2-22 08:24 PM:
比较仔细读了这篇文章,在我看来,作者还是较为客观地介绍了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
育和培养,但想作几点补充。
1。基督教对美国社会的正面影响仍然是巨大的,但影响力在不断消减,一代不如一
代。有时和学生闲..
美国孩子谈论其父母的离婚再婚也很平静寻常,常听他们说:
"这个周末我要去我生母那里,我有两个半-血的哥哥。。。。"
"下个月我要去我生父那里,他要结婚了。。。。"
"我的父母都是离婚后再婚的,我有几个BLOOD-BROTHER,或几个HALF BLOOD—BROTHER。。。。"
.......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2-22 15:38
大力说得好!
爱情和孩子是婚姻的双重纽带,即使为了孩子,离婚也需要慎重。小孩子缺妈妈少
爸爸实在可怜。
Originally posted by Armstrong at 2009-2-22 15:24:
比他们难道真的那么天真,离婚后的再婚,所拥有的爱情就能永恒? 再婚后,处理和协调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你的前夫和我的前妻,以及其他一些错综复杂的家庭社会关系所消耗的精力,就能从床上一时新鲜的性享受中得到补偿?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2-22 15:41
即使不得不离,也要和平理智地分手,这样对小孩子的负面影响较小。
父母恶斗,变爱人为仇人,受伤害最大的肯定是子女。孩子越小,受伤害越大。
Originally posted by 笑雨 at 2009-2-22 15:33:
美国孩子谈论其父母的离婚再婚也很平静寻常,
作者: Armstrong 时间: 2009-2-22 16:06
Originally posted by 笑雨 at 2009-2-22 08:33 PM:
美国孩子谈论其父母的离婚再婚也很平静寻常,常听他们说:
"这个周末我要去我生母那里,我有两个半-血的哥哥。。。。"
"下个月我要去我生父那里,他要结婚了。。。。"
"我..
爱阳说得对,孩子越小,离婚对孩子的冲击则越大。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和家庭对
他们来说,就是整个世界。
我女儿的一个朋友,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了,经常心情不好,不愿回家。无人指教,
无人督促,学习成绩自然不好。我太太的两个女同事,均再婚,谈起丈夫的孩子时,
咬牙切齿,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得出来。我的一个学生,有一天郁郁寡欢,告诉我:
前一天,他和妈妈圣诞SHOPPING 回家,发现他爸爸留一纸条,告诉他们,他和
他的公司秘书私奔了,不要打听他们到哪里去了。而那时候,他们家新造的房子
快要封顶了。
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是人,共性远远大于个性。
三思而后行。
作者: 如梦 时间: 2009-2-22 17:18
大力前面几点说得都不错,挺客观,只有这点不敢苟同。
曾读到过,据统计美国的第一次婚姻的离婚率是50%,不知中国是多少。而导致离婚的因素里,80%是因为经济或钱的原因,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因为性的关系。我相信不管哪国人,其人性总是有共通之处的,不知中国是否做过这样的统计。
美国人对离婚并不轻率,只是他们不象中国人,过去一直把离婚看作不光彩的事,尤其是对女人,以至于很多该离婚的都没离,或者不能离,因为再早些时候,中国的离婚甚至是由单位决定的。美国人只是比较见惯了,只是把那当作一种个人的决定。
就象你前面说的,美国家长里有好的负责的,也有不负责任的,美国的夫妻也一样。不过,有一点也许美国人和中国人相比,是比较个人主义一点,这和西方的文化有关吧,他们比较不会因为孩子的关系而去维持一段不愉快的婚姻,或者说,相对中国人来说,这样做的人比较少。而另一方面,他们离婚以后,因为有法律协定,孩子和女的在经济方面比较有保障。
Originally posted by Armstrong at 2009-2-22 03:24 PM:
6。有一点至今仍不能明白的是,美国人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从对离婚的轻率态度
上来看,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离婚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极大的负面冲击。很多美国人
的离婚,基本上是夫妻双方性吸引消失后的自然结果。他们的离婚,在我看来,就
象他们喜欢经常搬家一样,完全是为了图一时的新鲜。他们难道真的那么天真,离
婚后的再婚,所拥有的爱情就能永恒? 再婚后,处理和协调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
你的前夫和我的前妻,以及其他一些错综复杂的家庭社会关系所消耗的精力,就
能从床上一时新鲜的性享受中得到补偿?
作者: 胡拉 时间: 2009-2-22 17:25
美国的夫妻为了孩子而离婚,中国的夫妻为了孩子而不离婚。
在有些文化中,性爱高于一切的,而中国人的文化则反之,
小孩高于一起,所以,中国人托儿带女地再婚比较艰难。
作者: 笑雨 时间: 2009-2-22 17:31
Originally posted by 胡拉 at 2009-2-22 10:25 PM:
美国的夫妻为了孩子而离婚,中国的夫妻为了孩子而不离婚。
虽然不离婚,可是他们会当着孩子的面打架,互相指责:我也就是看在孩子的份上,
要不早离了!那个说:我也是!别以为怎么着!
作者: Armstrong 时间: 2009-2-22 18:05
Originally posted by
笑雨 at 2009-2-22 10:31 PM:
虽然不离婚,可是他们会当着孩子的面打架,互相指责:我也就是看在孩子的份上,
要不早离了!那个说:我也是!别以为怎么着!
如梦和笑雨所说的离婚都不是我想要说的。我所指的是那种轻率离婚,是男女荷尔蒙
指数降低后,化学爱情变淡,生物亲情未得到发展和加强的非常时期里的离婚。这
种人再婚后会意识到,和任何人在一起生活,都有相互满意和需要相互迁就的地方。
在得到你想要的同时,你必须失去并经常怀念的东西。
结婚后经常大打出手,那么,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就属于“不幸”的范畴吧。
作者: 如梦 时间: 2009-2-22 18:37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前面那段话就有点太片面了。不是吗?
6。有一点至今仍不能明白的是,美国人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从对离婚的轻率态度
上来看,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离婚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极大的负面冲击。很多美国人
的离婚,基本上是夫妻双方性吸引消失后的自然结果
Originally posted by Armstrong at 2009-2-22 06:05 PM:
如梦和笑雨所说的离婚都不是我想要说的。我所指的是那种轻率离婚,是男女荷尔蒙
指数降低后,化学爱情变淡,生物亲情未得到发展和加强的非常时期里的离婚。这
种人再婚后会意识到,和任何人在一起生活,都有..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2-22 19:28
各位有没有意识到,孩子常常是夫妻感情的粘合剂,看到对方这样爱双方共同的孩子,
对TA的感情也随之增强。
作者: Armstrong 时间: 2009-2-23 15:40
Originally posted by
如梦 at 2009-2-22 11:37 PM: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前面那段话就有点太片面了。不是吗?
6。有一点至今仍不能明白的是,美国人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从对离婚的轻率态度
上来看,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离婚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极大的负面冲击。很..
关于我对美国人离婚原因的猜测,如梦提出质疑,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和美国人没
有多少深交,没有任何美国人亲口告诉我他(她)离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用百分之五十的离婚率的事实,来说服别人接受你的“美国人对离婚也是慎重的”
的结论,显然有牵强附会的一面。离婚率达到百分之百,结一个离一个,才叫不慎
重?
我没有表达清楚我的观点。我想说的是,可能很多美国人把自结婚后,由于性吸引
的减弱而显露出的各种家庭矛盾,统统归结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走向离婚。他
们没有充分意识到,任何一对夫妻之间浓郁的爱情都要变淡,家庭生活最终也会走
向平淡。在爱情减弱的同时,本来因为爱情的存在而隐藏起来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要
显露出来,或变得更加突出起来。有些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离婚对于双方来说,意
味着一种解脱。但很多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可以将就的。很多现代美国人是享乐主
义者,在婚姻上追求性的享受。在轻率离婚、再婚中又找到性的新鲜,尝到性的享
受,但同样还是要经历性的有趣、少趣最后无趣、家庭矛盾再次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普通美国人家庭折腾两三次就精疲力竭了,好莱坞人经历旺盛,一生能折腾它七八
次。
很明显,我要讲的美国人离婚的性因素,不是专指他们的婚外恋和婚外性。你说,
大多数美国人离婚是因为经济问题,是从何处考证而来?
作者: 如梦 时间: 2009-2-23 23:05
大力认真问问题,那我也得认真回答了。我只是随便说说自己的看法,并没有想要说服任何人。
我说的美国人第一次婚姻的离婚率50%,不只是听说一次,而是好多次,电视节目,公司里的TRAINING,书里,等等。而80%这个数字,也许不是很严谨,是在一次公司的TRAINING时教师提到的,那是个有关COMMUNICATION和多种文化如何互相调和的TRAINING。那是几年前了,当时记得有人提问,老师还解释说,那个数字也许不够严格,应该是说和经济有关,或经济是起因。有意思的是,教师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多么重要,很多夫妻关系不好,都是从没有好好沟通开始的。经济问题,有时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曾有一本《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里面也提到沟通的问题,也提到金钱在离婚里占很重的比例,只是那个数字我记不清了。而书被一位同事借去,后来搬家,就忘了拿回来了。
我认识一些美国人,关系还比较近的,有离婚的,也有没离婚但婚姻明显有问题的。而不管离婚与否,他们对孩子的爱和关心,一点也不比我们中国父母少。而不离婚的,往往孩子也是一个考虑因素。而且,大多数美国人离婚前,都会去参加婚姻咨询,希望挽救。另外,虽说美国人比较独立,结婚离婚是自己的决定,但家里人,如亲戚朋友还是很关心的。虽然没有中国人劝和不劝离之说,但知道家庭里有人要离婚,都会去安慰关心。可见,他们也不把离婚等闲视之的。据我的观察,多数离婚还是因为性格或观念不和,可能有经济因素,但很少是因为性的因素。
当然,我这么说,其实也是根据我所认识或知道的人这么一个圈子,不敢说就能代表所有美国人。只是凭对这些人和事的了解,我觉得你那么说有点片面。
先说这些吧。
Originally posted by Armstrong at 2009-2-23 03:40 PM:
关于我对美国人离婚原因的猜测,如梦提出质疑,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和美国人没
有多少深交,没有任何美国人亲口告诉我他(她)离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用百分之五十的离婚率的事实,来说服别人接受你的“美..
作者: 晨思 时间: 2009-2-24 01:20
如梦讲的也曾耳闻,suze orman讲过类似离婚问题的排榜,经济和金钱问题排首位,然后是性格不合之类,出乎大家的意外,性与婚外情的因素排倒数的位置。到婚外情这一步,通常两个人的婚姻已经早有问题和裂痕,婚外情常常是果不是因。
作者: Armstrong 时间: 2009-2-24 14:08
Originally posted by 如梦 at 2009-2-24 04:05 AM:
大力认真问问题,那我也得认真回答了。我只是随便说说自己的看法,并没有想要说服任何人。
我说的美国人第一次婚姻的离婚率50%,不只是听说一次,而是好多次,电视节目,公司里的TRAINING,书里,等等。而80%这..
如梦和晨思或许是对的, 不过我要说的,和你们的结论也不是截然不同。我问的问题
是,美国人(或者是西方人)在热恋时的爱情大潮退却以后,面对水落石出所暴露出
来的各种家庭问题,为什么有高达百分之五十的人非要采取离婚的方式去解决?
现在我们回到这条线的主题: 美国父母比中国父母到底优秀在哪?优秀的地方之一
是他们有比我们高得多的离婚率? 百分之五十的离婚率下的孩子都得到了良好的培
养? 我们的GDP已经翻了几番,难道我们的离婚率也要翻几番才能达到人家的优秀?
作者: 晨思 时间: 2009-2-24 16:42
“为什么有高达百分之五十的人非要采取离婚的方式去解决?”
简单说,美国人比较自我中心,不愿多受罪,并且精力充沛爱折腾,比如搬家,平均五到七年,亚洲人嫌麻烦,不得已才搬。离婚结婚是折磨,这样生活有大变化(new experience),证明自己还活蹦乱跳呢。与新人结婚,问题的实质没改变,自己不学着与他人相处,还是离婚结尾,最后孤家寡人。国人学人家的离婚率是赶时髦,也想变着法地折腾,却常弄巧成拙。
昨天的新闻讲经济危机使美国离婚率降低,为什么?工作不稳定,打算离婚的都委屈一下自己,与配偶共渡危机,过了危机也许不离了,为何?危机感增进感情,不那么自我了。
作者: 如梦 时间: 2009-2-24 23:01
我在想,美国的高离婚率,当然也包括了那些很不负责任的,把离婚结婚当儿戏的人,那样的人在美国比较容易生存,因为可以拿瞻养费,孩子的抚养费,等等。还有就是象晨思说的,他们比较自我中心,不大愿意维持一个不愉快的婚姻。我所知道的离婚的美国人,都是和前配偶到了无法调解的地步,双方都不愿意再继续下去了。而另一方面,大多数没离婚的人,他们的婚姻也是处于不好不坏的地步,谈不上幸福,凑合着,这和国内的情况也没什么大差别。
美国人热恋了结婚的,大概和中国人那样的也没什么区别。而好多人也是通过中间人介绍认识的,这和中国人也相似。中国的离婚率据说也逐年增高。我的亲戚朋友里面离婚的也不乏其人,而不离婚的里面,有的是婚姻非常失败的,只是下不了决心而拖着。这样的家庭,对孩子一点没有好处。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家庭里是否有温暖和睦的气氛,是最重要的。离婚的或单亲的家庭,只要有那样的气氛,也比不离婚而整天吵吵闹闹,冷冰冰的家庭好。
至于说美国父母比中国父母优秀,这点我也不敢苟同。说实话,我并没有看文章,就是因为看了这么个题目,就不想看了。进来说话,是因为看了你的贴子。
Originally posted by Armstrong at 2009-2-24 02:08 PM:
如梦和晨思或许是对的, 不过我要说的,和你们的结论也不是截然不同。我问的问题
是,美国人(或者是西方人)在热恋时的爱情大潮退却以后,面对水落石出所暴露出
来的各种家庭问题,为什么有高达百分之五十的人..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2-24 23:14
各位注意到没有?北京、上海等地离婚律已经差不多50%了吧?我90年代初来美
后结识的那六七对中国夫妻,大多早就离了。象俺这样坚守阵地至今的属于绝对少数。
作者: 胡拉 时间: 2009-2-24 23:18
你非但没离,反而在继续造人,好样的。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2-24 23:27
一点不错。可惜没钱,有钱的话,还要不停地造下去 ,造人工程艰巨而有趣
作者: Armstrong 时间: 2009-2-27 17:46
Originally posted by 如梦 at 2009-2-25 04:01 AM:
我在想,美国的高离婚率,当然也包括了那些很不负责任的,把离婚结婚当儿戏的人,那样的人在美国比较容易生存,因为可以拿瞻养费,孩子的抚养费,等等。还有就是象晨思说的,他们比较自我中心,不大愿意维持一个不..
一般一条线二十帖以后,想不跑题都不行了。 这说明,对于任何事情,人很难把注意
力自始至终都集中在一点上,这是人的本性。难怪一对夫妻若干年以后,就有离婚
的冲动。
一对热恋中的男女,走在大街上,很难克制自己不来点肌肤之亲。搂著抱着,只不
过是他们床上快乐的性福生活的延续罢了。慢慢地,床上的性变得BORING了,大街
上也就不用再搂抱了。一对中年、老年夫妇,四十、五十或六十的,走在大街上,
只要不是装模作样的,量一量他们的前后左右的间距就知道,他们在床上根本不会
天天晚上抱得紧紧的。双方讨厌抱得紧紧的生活,多半是平淡甚至是无味的。天底
下不同肤色的人,最后的生活结局是差不多的。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往往
又开始看重对方了,那时,双方看重对方的是“伴”的角色。一旦失去对方,世界
上还有谁来为你作伴,为你解除寂寞?
我有时在想,如果我不出国,不飘洋过海,我会有什么样的生活? 活得更充实一些
? 更丰富多彩一些? 也许是。但是,生活中会有其他许许多多的问题,为生活的物
质方面去奔波,不管你主观上愿意与否,因为那个社会本质上是在DRIVE所有的公民
朝着一个方向疲于奔命。你的邻居和亲友会用你的官衔和赚取的腐败来衡量你的能
力,你会想方设法、绞尽脑汁把你的孩子送出国,送进你周围人羡慕的外国学府。。。
所有这些,都是那个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为它的公民们有形无形地建立的一系
列做人标准。
对不起,我在这里自说自道,我不知如梦、笑雨、爱阳,还有胡拉等人感兴趣想讨
论的是什么。为了减轻在国外长期形成的孤独感,我经常闲下来的时候,上中文网
或写下一段自言自语,或调侃自己或其他网友,也许这是我自己的一种自我解脱的
方式吧。
作者: 胡拉 时间: 2009-2-27 18:40
本人觉得如果不到国外,我们会像千万个国内的人一样,
参政,当官,当 "大师 ", 腐败,泡小姐 , 赴饭局 , 拿“灰色收入,”
送小孩出国,七七八八的亲戚缠着你。但是我们走了另外一条路,所以,
国内那条路上的风景就少看好多。其实,国外这条路上的
风景也不少,是不同的风景,就看每个人啦。实际上,
大多数人出国的时候都没有预计到中国会发展这么快 ,
六四前后,人们觉得中国要完蛋了。
近来,美国政府对中国都软了好多,经济是基础啊 !!!
如果回到你原先的问题,我觉得西方文化比较注重性爱,
而这个性爱不是传指婚外恋。爱阳的有了小孩能加强
夫妻感情,那是中国人的意识。
作者: Armstrong 时间: 2009-2-27 22:26
Originally posted by 胡拉 at 2009-2-27 11:40 PM:
本人觉得如果不到国外,我们会像千万个国内的人一样,
参政,当官,当 "大师 ", 腐败,泡小姐 , 赴饭局 , 拿“灰色收入,”
送小孩出国,七七八八的亲戚缠着你。但是我们走了另外一条路,所以,
国..
你说的西洋人的性取向,本来也是我的观点,但如梦和晨思有数据在手,我就没有办
法和他们辩解了。洋人过惯了了奢侈的生活,衣服鞋子只穿了几次,不新鲜,就给
仍了。三四年的婚姻,没有激情了,也就要被抛弃。中国人勤俭惯了,什么东西都
想KEEP,婚姻也一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过,我向来都是一个
观点,随便扔掉一个婚姻,代价将是巨大的。
国内的同行怎么生活,我不是很清楚,但国外象我这样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我是太
熟悉啦。谋一份雇员的工作,拿一份中产阶级的薪水,置一栋房产,开一辆车,出
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点上十盏又怎样?)。周末,屋前屋后沾花惹草;度假,跑到
不收费的博物馆里大眼瞪小眼一番,站在埃菲尔铁塔下骚首弄姿一番,胆子大一点
的,对着阿姆斯特丹大街旁的橱窗里的妓女挤眉弄眼一番。。。。。。
胡拉先生,如果我没有说完全,你尽管补充,看看国外的生活还有什么精彩之处。
一个大男人,有胳膊有腿的,口齿清楚的,脑子还没有灌水的,在精力旺盛期间,
一点都没有呼风唤雨的欲望? 仅仅满足那种“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的生活?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9-2-27 22:33
大力的潜意识我充分理解,对你周末屋前屋后沾花惹草的行为无限同情。
作者: 胡拉 时间: 2009-2-28 14:57
“一个大男人,有胳膊有腿的,口齿清楚的,脑子还没有灌水的,
在精力旺盛期间,一点都没有呼风唤雨的欲望? ”
呵呵,有这等想法的差不多就是到了“中年危机,” 美国人常在中年危机时冲出婚姻这个围墙。呵呵,我就算当一次教唆犯。
旅居海外的人大多是国外社会政治的边缘人,其中不少绝对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但没有机会了,风在哪?雨在哪? 即使有欲望又能如何? 就是说,看到了国外这条路上的风景,就看不到中国那条路上的风景。国外也有可做的事情,比如繁殖,反正有地皮,多养几张嘴巴无所谓,实在不行,还有国家福利,但别把繁殖和性爱扯在一起了,把人搞怀孕容易,好的性爱可不那么容易滴。
作者: Armstrong 时间: 2009-2-28 15:37
Originally posted by 胡拉 at 2009-2-28 07:57 PM:
“一个大男人,有胳膊有腿的,口齿清楚的,脑子还没有灌水的,
在精力旺盛期间,一点都没有呼风唤雨的欲望? ”
呵呵,有这等想法的差不多就是到了“中年危机,” 美国人常在中年危机时冲出婚姻这个围墙。呵呵..
呵呵,你错误地理解了我的“呼风唤雨”。
作者: 笑雨 时间: 2009-2-28 15:42
Originally posted by
Armstrong at 2009-2-28 08:37 PM:
呵呵,你错误地理解了我的“呼风唤雨”。
是在事业上大展鸿图?
作者: Armstrong 时间: 2009-2-28 16:06
Originally posted by 笑雨 at 2009-2-28 08:42 PM:
是在事业上大展鸿图?
笑雨: 你这句话属于类似于那种“二一一工程”,“八一三火炬计划”等的口号,
听起来很别扭。 其实,你要是真心想做学问,还是别回去好。我要是回去,最想
做的是就象我几年前曾经做过的那样,用我微薄的力量去影响别人。那年夏天,我去
上海某大学教了一个月的书,我一丝不苟地履行了合同上写下的包括教学在内的所
有要求和义务。
作者: 笑雨 时间: 2009-2-28 16:13
Originally posted by
Armstrong at 2009-2-28 09:06 PM:
笑雨: 你这句话属于类似于那种“二一一工程”,“八一三火炬计划”等的口号,
听起来很别扭。
其实,你要是真心想做学问,还是别回去好。我要是回去,最想
做的是就象我几年前曾经做过的那样,用我微薄的..
非也。
不过,我奇怪,你为什么会听起来别扭呢?你那“呼风唤雨”比我这“大展鸿图”还更胜一筹。我是看到有很多中国人,出国几年以后,本职工作和生活都稳定了,就打算要从政,或者业余干点别的,开个公司什么的。
作者: 如梦 时间: 2009-3-2 11:09
大力,几天没来,没看到你这贴。我也是随便说说,没什么特别想讨论的。能在这里相遇,说说心里的看法观点,也是一种缘分吧。
关于男女之爱,就不说了。我觉得不管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其实没太大的区别。西人相对来说外向一点,而且他们的文化里,对性和爱的表达也很少受到压抑,不象我们的文化和成长起来的那个时代。但是,里面还是很相似的。美国人的婚姻里,亲情的比重也比性要大得多。对孩子的爱,对配偶在日常生活中相濡以沫的情意,也是维持他们的婚姻的要素,这和我们中国人的也差不多。
要是我们不出国的话,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会随波逐流?是不是会变成和今天完全不同的人?我觉得,人会不会随波逐流是天生的,在哪里没关系。只是,如果在国内的话,今天过的日子肯定会很不相同。就象那什么里说的,森林里有两条路,我选了其中的一条走了下去。要是我选了另一条,风景一定是不同的。但我只能选一条路,既然选了,就往前走吧。
你说的寂寞,在国外的人大概多少都会有所感受。只是,当我回国的时候,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着灯红酒绿,人来人往,我心里也感到一种孤独,在人群里的孤独。不知你有没有感到过?
Originally posted by Armstrong at 2009-2-27 05:46 PM:
对不起,我在这里自说自道,我不知如梦、笑雨、爱阳,还有胡拉等人感兴趣想讨
论的是什么。为了减轻在国外长期形成的孤独感,我经常闲下来的时候,上中文网
或写下一段自言自语,或调侃自己或其他网友,也许这是我自己的一种自我解脱的
方式吧。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
Powered by Discuz!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