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美丽的哈瓦那》 [打印本页]

作者: 廖康     时间: 2017-1-2 01:51     标题: 《美丽的哈瓦那》

《美丽的哈瓦那》

廖康


我们儿时都唱过许多歌,唯有一首,《美丽的哈瓦那》强烈地震撼过我的心灵,让我永远不能忘怀。那是一个古巴小歌星唱的,在中央气象局的会议厅,算来应该是1963年。我不记得那是一个什么场合,但有印象在那首歌之前,比我高一年级的同学们演唱了《歌唱二小放牛郎》。那是个抗日的叙事歌,也很感人,但不是靠音乐,而是靠故事本身。当听到王二小把日本兵引入八路军的包围圈,被日本鬼子挑在刺刀尖上,摔死在大石头旁时,我感动得泪流满面。随后,那位古巴小歌星走上台来独唱。那也许是我第一次亲眼观赏专业歌手演唱。其实,他不过十多岁,比我大不了多少,也许还不能算是专业歌手,但毕竟是代表了古巴同龄人中的最高水平。他唱了几支歌,但我只记得《美丽的哈瓦那》,也许是因为以前听过,比较熟悉。我还记得当时的感受:他的歌声仿佛一道电波,带着我的心,穿透大厅的穹顶直达天庭;又好像一缕金色的阳光,从东窗飘洒下来。尤其是第二句“那里有我的家”,不像我们唱的那样,在“家”后加了个“啊”字往下滑,而是像一道电波一样直直地上去。我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谁能把那个音唱得那么高,那么直,毫无颤抖地延续着。我也从来没有感受过一声直直的“家”音能够有那么强的震撼力。我的心缩紧了,全身仿佛都缩成一团,团在那句歌声的顶端,被推上天庭。一时间,我好像身处云端,望着下面的世界……阳光是第四句“门前开红花”,他唱得那么亲切,如同沐浴在阳光下娇嫩的花朵,在微风中点着头。我随着那阳光般的歌声缓缓落下,回到座位上,但还是缩成一团。后几段歌词是忆苦思甜,打到美帝,当时对我并没有什么意义,我完全是受到那小歌星演唱的感染。回忆起这个经历,我相信那一定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了美。

由于这个经历,我一直以为《美丽的哈瓦那》是一支古巴歌曲。直到写这篇回忆,我才查到它其实是中国歌曲;劫夫作曲,安波、木青作词。如今的年轻人大概不知道劫夫是谁。文革期间,他可是最红的作曲家,写了无数首当年脍炙人口的毛主席语录歌。劫夫原名李云龙,是鲁迅艺术学院培养出来的音乐家,当过沈阳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院长。《歌唱二小放牛郎》也是他谱的曲,还有《我们走在大路上》和《革命人永远是年青》等人们还时不时唱起的歌曲。文革刚刚结束,劫夫就去世了。否则,我相信他也会来个华丽转身,转而创作反映新时代生活的流行歌曲。就像当年画政治宣传作品的陈逸飞,文革后画民俗、画仕女,取得了更大成就。

安波,原名刘清禄,也是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的,当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他的代表作是《兄妹开荒》,还有《绣金匾》;相信有很多人还记得。后者虽然是歌功颂德的作品,但文革一结束,有人改了词,郭兰英演唱,起到一个特殊的作用。她的歌声感情递进,先是一般性地赞颂毛主席;第二段较为尊重地赞颂朱总司令,最后真诚地赞颂周总理,声泪俱下,几乎哽咽,却仍然非常艺术地唱完了最后一句“我们热爱您”。当年的听众都听得明明白白:歌颂毛主席是完成任务,必须要唱的,好似颂神。歌颂朱总司令带有感情了,是歌颂一个人,一位有功的、可亲的长者。歌颂周总理是发自内心、充满深情、爱戴得无以复加的肺腑之声。郭兰英区别处理三段演唱,表达了当时人们不敢公开言说的共同看法和感情。听众总是报以热烈长久的掌声,不仅是表达欣赏艺术之情,更是用掌声应和:对,你唱出了我们的心声!虽然我们不能说,却可以用不同程度的赞美表现好恶。在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音乐会上,郭兰英再次演唱了《绣金匾》。此时,虽然我对这些共产党领导人的看法已经有所改变,但我还是深深受到感动。艺术就是这样,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直接触及人的心灵。创作这首歌曲的安波文革前就英年早逝了,没有机会像劫夫那样成为革命的弄潮儿,也没有像许多艺术家那样遭受迫害。

木青,原名邢莱廷,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他出道相对较晚,就是借助1961年与劫夫和安波合作《美丽的哈瓦那》而成名。我估计那歌词主要是他写的。随后,他成为专业作家,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在“五七” 干校改造了八年。期间,他偷偷写出长篇小说《山村枪声》,很畅销。文革一结束,他即出版了全国第一部揭露“四人帮”罪行的长篇小说《不许收获的秋天》。之后,木青著作颇丰,并得以善终。《美丽的哈瓦那》是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首唱的,她为影片《红日》演唱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可能更为人熟悉。她曾享誉“北有郭兰英,南有任桂珍”的美称。她还以首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而著名。可就是这样一位赞美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歌唱家,在文革中也受到冲击。文革,其实远不如中国的许多内战残酷,太平天国造成的灾难就比文革大得多。但绝大多数人都如此痛恨文革,除了这场运动毁坏文化以外,还因为它颠倒是非,让无数善良人感到背叛。战争死人,伤的是肉体,令人无奈。文革毁人,令人深感公道沉沦,无仁少义,伤的是心灵。

《美丽的哈瓦那》创作于社会主义阵营分崩离析前不久,中国仍然联苏反美的时代。在西方世界中,美国其实是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义和拳失败后,唯有美国把“庚子赔款”返回来用于帮助中国发展教育。在二次大战中,美国是中国的盟友,对我们抗日给予了最大支援。国共内战后期,美国抛弃了国民党,中美本来有希望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但可恶的金日成悍然侵犯南朝鲜,把中国卷入朝鲜战争,使中美成为仇敌。当美国后院的古巴推翻了腐败独裁的军人政权,把美国掌握的蔗田、矿产及全部私人资本收为国有,导致美国与之断交时,中国自然与古巴结盟。《美丽的哈瓦那》就是在这种国际环境中创作出来的。但这支歌流行是因为曲调好听,与其歌词的政治内容没有关系。以我自己为例,我只知道第一段的歌词“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大地,门前开红花。”我根本不记得,甚至从来就不知道后几段的歌词。我们反复唱的也只是第一段,而且我们唱的是“照耀着大地”,不是有歌功颂德意味的“照耀新屋”,可能由于那四个字太拗口,人们唱歌时自然而然地就把词改了。美是有其自身规律的。

我的朋友巴寇就是在古巴的新屋长大的,但他们住的那所豪宅可是在革命前建造的。他父亲是美国一家铜矿公司的总工程师。革命刚成功时,他们和广大古巴人一样,挺兴奋的。因为巴蒂斯塔军人政权太腐败、太残酷了,居然动用坦克来镇压抗议群众。也是美国主动抛弃了巴蒂斯塔,他的政府才垮台的。而卡斯特罗英俊、廉正、雄辩、亲民,古巴人民一直亲切地直呼他的教名“菲德尔”。巴寇曾经与他有过近距离接触,只可惜那时还是小孩,太害羞,没有好意思要他的签名。古巴革命一成功,卡斯特罗立即访问了美国,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但他在美国的政界和商界都受到冷遇,只有文艺界热烈欢迎他。毕竟他长得帅,有魅力,是哈瓦那大学的法学博士,非常会演讲,还曾在狱中发表过著名的长篇辩词《历史将宣判我无罪》。很多美国人都渴望亲眼目睹这位曾经坐牢房,如今坐龙椅,年仅33岁革命领袖的风采。这反差太大了,让卡斯特罗感到美国就像它曾经支持的巴蒂斯塔政府一样,与人民是脱节的。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干,非常自负的人,自尊心极强。这种人受到蔑视,就如同漂亮女子受到心仪之人的拒绝一样,因爱而生恨。也像孙中山当年在美国寻求支持不果而转向苏联一样,卡斯特罗投奔苏联了。而苏联立即毫不犹豫地大力支持古巴,在美国的后院埋下一颗炸弹。

就这样,美国失去了赢得古巴的机会。而古巴搞土地改革,没收私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逼得资本家纷纷外逃,巴寇一家也被迫回美国。猪湾事件、导弹危机,古巴成为美国的眼中钉,中央情报局企图刺杀卡斯特罗而屡屡失败。美国对古巴长年封锁,宁肯与中国和苏联改善关系,贸易往来,也不许与古巴有丝毫接触。其政策简直不是出于理智,而是出于傲慢和负气而制定的:好你个小兔崽子,竟然敢跟大爷叫板,看我怎么治你!美国人要想去古巴看看只能经由第三国,比如墨西哥,还得偷偷摸摸地前往,贿赂墨西哥和古巴官员。从1993年起,古巴开始进行改革。十五年后,欧盟与古巴全面恢复关系,展开经济合作,但美国仍然对古巴实行贸易禁运。直到2015年,两国才恢复外交关系。2016年3月奥巴马总统访问了古巴。之后,巴寇才终于得以重访他长大的地方。他说美丽的哈瓦那如今是满目疮痍,古巴的社会主义实践失败了。卡斯特罗太想当世界革命的领袖,输出武装革命,却不懂经济,过分依赖并受制于苏联。苏联解体后,当年人民奋发向上的意气早已消磨殆尽。古巴渴望美国来投资,再造五十多年前旅游胜地的辉煌。
  
2016年12月17日
作者: 暮明     时间: 2017-1-3 21:32
美丽的哈瓦那

作者: 暮明     时间: 2017-1-3 21:33
“美国对古巴长年封锁,宁肯与中国和苏联改善关系,贸易往来,也不许与古巴有丝毫接触。其政策简直不是出于理智,而是出于傲慢和负气而制定的:好你个小兔崽子,竟然敢跟大爷叫板,看我怎么治你!”
:)))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7-1-3 22:26
我们以前讨论过这首歌:

http://yidian.org/view-thread-6712.html
作者: 廖康     时间: 2017-1-3 23:58
https://&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app=desktop
作者: 廖康     时间: 2017-1-4 00:01
节哀顺便。
作者: 廖康     时间: 2017-1-4 09:23
以前错过这条线了。是土干转贴的我那篇,我不知道。多谢挖线,但 歌曲 link:http://www.hnzqw.com/images/mp3/25.mp3 does not work any more.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17-1-4 03:26 AM:
我们以前讨论过这首歌:

http://yidian.org/view-thread-6712.html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