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浪宽:美国为什么会越来越难搞? [打印本页]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11-7-13 19:43     标题: 浪宽:美国为什么会越来越难搞?

美国为什么会越来越难搞?

浪宽 / creaders

上篇谈了美国眼下正闹得沸沸扬扬的债务违约危机,文章发出后,看到共和党参议员领袖提出了一个暂时缓和矛盾的方案,让奥巴马有权自行提高债务上限,但国会将在明年大选之前就债务和消减开支进行长期的辩论和多次表决,也就是说,这个方案将摊牌时间推后,用慢火来烤奥巴马,以便左右明年的总统大选。奥巴马早就说过,他不接受任何短期解决方案,奥巴马想一劳永逸,这样他才好轻松打明年的选战。至于奥巴马能不能守住他的誓言,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说起美国人遇到的麻烦,很多人都会马上想到反恐战、财政赤字、金融危机、以及现在浮上台面的债务违约危机。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暂时的的现象,真正会让美国万劫不复的恐怕是更深层次次的危机。

一。美国的政治体制危机

毫无疑问,美国的立国者为美国制定了一套比较先进的宪法体系,这也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一部宪法用了200多年还没过时,虽然其间有一些修正案对原法做了不少修改和补充。我觉得这既是美国的长处,也是她的致命缺陷。

美国的两党政治玩到今天,已经快玩不转了。正是因为这个两党政治的框架,让其他小党很难在大选中有多少作为。我们看到,很多民主或多党制选举的国家,一个小党的作用往往不可小视。比如日本和英国,大党需要与小党联合,才能成为多数,这时候,小党也可能是举足轻重。由于历史和选举制度等诸多原因,这种小党或第三、第四势力左右政局的情况,在美国难以出现。相反,就像92年的大选那样,与布什所在共和党理念相近的Ross Perot 参选总统,反而帮了布什的倒忙,让共和党的选票分散,民主党的克林顿坐收渔利。这种情形在各种选举中屡见不鲜,因为美国总统大选中使用的赢者通吃的选举人票制度。也是因为这种选举人票制度,普选票多的人不一定能当选。虽然美国历史上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但这并不表示问题不严重。比如,如果你是纽约州或加州的共和党人,你把票投给本党的候选人肯定是张废票,在密西西比州的民主党人也有同样的尴尬,以此类推。这也是很多人不去投票的原因这一,以至于有50个州的美国实际上只是10来个州决定谁入主白宫。

另一个问题是,美国的大选要先有党内初选,而美国人的投票率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总统大选只有40-50%左右,初选更是少得可怜,15-25%。想想看,这种现象背后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不到1/4的铁杆党员推选出两党比较极端的人物出来竞选,而那些温和的、比较能被大多数选民接受的候选人,却没有机会在本党内出线,因为他们的主张往往不能鼓动那些有热情在初选中去投票的激进派。久而久之,美国政坛上能杀出重围的多了不少投机分子政客,少了一些政治家。

二。美国的道德和人文危机

过去几十年,美国的中产阶级的比例越来越小,穷人越来越多,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经济的发展不尽人意是一个方面,但还有很多美国自身的因素。

首先,美国人不太重视制造业,而把目光集中在可以快速暴富的金融业,很多有智慧的人都去华尔街玩钱去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他们的超过一般人的智商,搞起坑蒙拐骗的那一套,对社会大众造成损害。

其次,美国人游手好闲的越来越多,而传统的艰苦创业者越来越少。很多人宁可在家吃救济,也不愿意出去打工,因为美国的福利政策助长了不劳而获的思想。

据统计,美国现在新出生的孩子已有超过40%是年轻单身妈妈所生,这些人中很多是未成年的女子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先生了孩子。她们这种过度自由化的行动,不仅对自己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为下一代埋下的失败的种子。这些人大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同程度的接受政府的救助,有的甚至坐吃现成,几代人都成了社会的巨大负担。这种情况在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更为突出。

我们必须承认,美国人是很具有同情心的,也很慷慨,他们对本国和世界的捐献是任何其他国家比不上的。然而,善心如果不能被合理地使用,也会挫伤善人的积极性。我经常听到老美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愿意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不愿看到越来越多本可自食其力,却越来越依赖的人。看到政府食品眷被用来买烟、卖酒,心情轻松不起来。

三。美国的工作危机

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有时也会产生很困惑的结果。资本家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扩大再生产,所以,资本的流动也就是哪儿有钱赚,就往哪儿去。过去十来年,美国有很多工作机会都转移到海外去了。美国老板把工厂搬到中国和其他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国家和地区,这已经造成美国制造业的萎缩。还有美国很多大公司,虽然家没搬,但人却雇用他国的,比如软件行业,比如用电话服务行业,他们的很多雇员都是来自印度、巴基斯坦。无怪乎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如果在短期内没有新的职业诞生,美国人能做的工作只会越来越少,失业率不高才怪呢。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方面美国人没工作做,另一方面移民却能在美国大显身手。基础研究领域一直是由移民挑大梁不说,连受人尊重的医生这个行业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国外的医学生,更不用说那些赚钱少的苦活、累活、脏活了。

美国每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拿移民来开刀,实际上这也是政客们的伎俩这一,好像屡试不爽。去年亚利桑那州所通过的移民法案就是这个问题的集中体现。如果美国没有工作机会,移民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闯关。美国的富人或中产阶级总要有人来服务,又不愿付或付不起高额的费用,或者即使愿意付高额的费用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人帮做家务。美国的穷人人穷志不短,不愿降下身段来为他人服务。这种情况下,合法和非法移民就自然而然很有市场。美国人应当感谢这些移民的贡献,否则,他们的生活不会有今天这么好。我以前作为移民给美国老板打工,今天我作为中产阶级也享受着新一代移民为我服务。看看那些搬家公司的伙计,看看那些帮你清理大街、割草修树的工人,有几个是土生土长的老美?

四。美国的人口危机

美国的人口比例也正在发生着激剧的变化,富人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养或少养孩子,而那些没钱养或没条件养好孩子的家庭却一个劲的多养。养孩子有时甚至变成一种产业,父母可以通过多养孩子而得到更多的零花钱来买酒、烟,甚至毒品。呜呼哀哉,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难过的呢?

因此,美国的人口比例会变得越来越接近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即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文盲白痴越来越多。这里要顺便指出,美国现在实行的是12年义务教育,否则情况会更糟。即使上学不要花一分钱,还是有很多人不上,或者即使上了,也没有真正学到该学的知识。

没有人才,国家怎么能发展?也幸亏美国这么多年来有移民政策,还可以吸引别国的优秀人才。不过,日本人、台湾人以及很多东南亚的人已经不怎么来了。一旦美国 进一步衰败,中国人就不来了,印度人也可能不愿意来了,欧洲人更不会来。还有谁来?只怕到时候只有非洲和墨西哥人还会来。真到那个时候,移民就不会帮美国太多的忙了。

五。美国的民主宪政危机

上述各种危机最后会导致美国的民主宪政危机。据统计,现在美国大约有40%以上的人是完全不缴税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另外一些缴税的人直接或间接养活的。要不了多久,这个百分数就会上升到50%以上。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任何用选举来决定的事这些人说了算。这些靠别人养活的人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他们说了算,他们是国家的主人,谁也不敢得罪他们。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是,这些吃福利、吃救济的人不允许动他们的福利和救济,由于这些人手中握着选票,谁也不敢提消减福利开支了。这样,美国的赤字只能愈来愈高,税也会越来越高,能交税的人也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试想,到了那一天,美国是个什么样子?富人或辛苦工作的人把自己的劳动所得拿出来养活别人,自己还没有发言权,世上有这么傻的傻子吗?美国真的会出这样的活雷锋?我想不会。真到那个时候,这些富人们,这些聪明的人们要么逃往别的更好的地方,就像当初他们从别处逃到这儿那样,要么就会彻底砸碎现行的法律制度和联邦机构,重起炉灶,因为美国现有的法律和政体将走到尽头。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14 09:37
可能是医学、科技、军事还有航空等技术的瓶颈阶段吧,让经济为主的许多事物更显得疲软。如果美国能在这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它的实力会恢复的。而不管经济形势怎样,在高新研究/产业的投资,是不能减少的,否则,就要变成普通生产型输出。服务业和金融业,可以挤的水分太大了。

如果投资适当,其它方面勒紧裤腰带,美国应该能很好地缓过来,不管政治纠葛多么戏剧化。如果下一个总统是Sarah Palin(可能性虽然不太大),发展方向也许非常局部和向内,女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
作者: 山豆凡     时间: 2011-7-14 09:47
虎妈虽然比较极端并具有出书炒作的“给你描一把”,但美国中学生比较放松的(基础科学)教育和媒体热衷的娱乐圈名人文化,很容易破坏更新一代人的竞争力。换句话说,现在经济形势虽然不太好,但对于未成年或大学没毕业的,他们并没有成败的忧患意识,或者说,危机应该产生的正面压力,没能够对他们产生,而他们却是未来。
作者: xyy     时间: 2011-7-14 15:1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11-7-13 07:43 PM:
美国为什么会越来越难搞?

浪宽 / creaders

上篇谈了美国眼下正闹得沸沸扬扬的债务违约危机,文章发出后,看到共和党参议员领袖提出了一个暂时缓和矛盾的方案,让奥巴马有权自行提高债务上限,但国会将在明..

  美國確有許多問題,是文明的代價,是人權民主的代價,譬如槍支管制。應該看到,美國多有自我調節機制,常可避免“硬着陸”。如果進一步討論一下,當今世界,甚麼是最好的社會制度?又將是甚麼說法呢?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