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精神幸福和物质幸福——读《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 [打印本页]
作者: pbxie 时间: 2008-12-21 19:57 标题: 精神幸福和物质幸福——读《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
谢宝瑜
打开杜欣欣的游记《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立即被这本书迷住了。作者以优美细腻的文笔,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印度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神话、政治和日常生活,展示了印度的色彩斑斓的各个侧面。我安坐家中,却跟着作者神游了几千公里。从湿热的恒河平原,到寒冷的喜马拉雅山地;从拥挤嘈杂的加尔各答,到风景优美的克什米尔。我与德里的知识精英聊天,我同恒河源的苦行僧交谈;我在泰戈尔故居里漫步,我在性爱圣殿中盘桓;我品尝喉儿甜的食品,我躲在纱丽后面方便……
不知道是怎样得来的印象。从前,一提起印度,脑子里浮现出来的就只有贫穷、落后、迷信、乱哄哄的人群、和肮脏的街道。老实说吧:我过去看不起印度,也看不起印度人。
读了杜欣欣的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实在是太无知,太肤浅了。不错,印度如今在经济上仍然贫穷落后。但是,这个国家也有很多好的东西,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杜欣欣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有全民的免费医疗,有悠久的环保意识,有健全的司法制度。我们还可以看到,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印度人一点不自卑,一点也不“崇洋媚外”,对自己源远流长的传统和文化充满了自信、自尊和自豪。不像我们中的一些人,一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要指责自己的老祖宗,好像有几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除了糟粕之外就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上,别处早已是物欲横流,印度人却仍然执著地追求着精神上的幸福,并且拥有非常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安贫乐道,不以贫穷为耻,把钱看得比较淡。老年人会将财物散尽,然后去森林隐居诵经。不少年轻人,甚至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摒弃世俗的生活,云游四方,苦行灵修。
过去,我们的先辈也追求精神上的幸福,也拥有非常丰富的精神生活。正如杜欣欣在这本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过去)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
在先辈的眼里,理想的生活可以用《儒林外史》第三十四章中的一段话来描述:“你看这夫妇两个,绝无一点心想到功名富贵上去,弹琴饮酒,知命乐天。这便是三代以上修身齐家的君子。”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放弃了对精神幸福的追求,一门心思全部集中到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上去了。如今,很多人朝思暮想的是赚更多的钱,吃更美味的食物,穿更名贵的衣服,住更大的房子,开更豪华的汽车,包更多的二奶。于是,人们之间的关系便真真正正地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于是,金钱就变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是否睿智、是否可爱、是否成功的唯一的标准。金钱甚至成了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你廉洁奉公?你让孩子们有书可读?你使人们明白了艾滋病的传播方式?那不是什么政绩!你也不能因此而得到提拔。你那里的 GDP究竟增长了多少,那才是值得一提的东西。
不幸的是,物质上和感官上的享受是没有止境的,而资源却是有限的。就说房子吧,怎样才能使人满足,让人感到幸福呢?一千平米?一万平米?一层楼?一栋楼?一座宫殿?世界上有五十多亿人,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座宫殿吗?
金钱也是没有止境的。赚多少钱才会让你感到满足,感到幸福呢?一百万?一千万?一万万?即使是一万万,比起比尔•盖茨的财富,这点钱还是太少太少了。
同物质上和感官上的享受一样,精神上的享受也是没有止境的,但是其所费却非常有限。一片树叶,一朵花,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就可以让我们陶醉。一首诗,一本书,一段音乐,就可以让我们感动,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享受。还有苏东坡所说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更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杜欣欣在这本游记中说:任何东西给出去都会变少,只有爱却越给越多。我斗胆加一句:任何物质上的享受都会越享受越少,只精神上的享受,才会越享受越多。
希望大家都读一读杜欣欣的这本书,想一想我们究竟应该追求什么,究竟应该怎样去生活。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8-12-21 20:09
沙发!
宝玉你到哪里云游去了,这么久没有信息,很高兴重逢!
这篇是首发吗?快请小弟看看文摘是否能用。
作者: pbxie 时间: 2008-12-21 21:50
谢谢爱太阳。没有云游呀,有空还是要来这里潜水的。
是第一次贴。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8-12-22 01:09 AM:
沙发!
宝玉你到哪里云游去了,这么久没有信息,很高兴重逢!
这篇是首发吗?快请小弟看看文摘是否能用。
作者: weili 时间: 2008-12-21 22:47
我们去一个不同的国度,特别是一个更穷或更小的国家,情感上、认知上,都希望要写出,或者介绍,他们独特、闪光的一面。这个不难,人们走到哪里都能发现金子。
能发现金子的人们,都是幸运的。
欣欣旅行、写书辛苦,令我等佩服。
宝瑜是文学科班,写什么都在行啊。:))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8-12-21 23:00
文章一语点中了问题的要害。我也一直有这种感觉:印度人不象我们老中这样世俗,
这样以追逐名利为人生的唯一手段和目的,他们活得虽然贫困,当更灵性、豁达,
乐天知命,因为他们心里有“fen天”。
西藏人也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强加给他们我们这套低级的生存价值观?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08-12-22 04:38
问宝瑜好!
要下线了,好文待会再来读。
作者: oak 时间: 2008-12-22 15:08
Originally posted by 章凝 at 2008-12-21 23:00:
文章一语点中了问题的要害。我也一直有这种感觉:印度人不象我们老中这样世俗,
这样以追逐名利为人生的唯一手段和目的,他们活得虽然贫困,当更灵性、豁达,
乐天知命,因为他们心里有“fen天”。
西藏人也..
小哥们儿,纲线上大了吧。什么“。。。印度人不象我们老中这样世俗,
这样以追逐名利为人生的唯一手段和目的,。。。”
作者: thesunlover 时间: 2008-12-22 18:55
是的,俺那话说得绝对了点,我们中国人也追求神明,什么“财神爷”、“土地爷”、
“送子观音”、“玉皇大帝”等等,还不少呐
作者: 周宇 时间: 2008-12-22 19:05
Originally posted by oak at 2008-12-22 08:08 PM:
小哥们儿,纲线上大了吧。什么“。。。印度人不象我们老中这样世俗,
这样以追逐名利为人生的唯一手段和目的,。。。”
中国信奉老孔那一套几千年,梵与佛那套生死之外的思想,孔先生是不信的,他的理论也就是在生死之间的肉体上做文章,故此几千年来肉人繁盛。
作者: pbxie 时间: 2008-12-22 19:11
谢谢惟力表扬。文学科班不敢当。
作者: pbxie 时间: 2008-12-22 19:11
谢谢冬雪儿的问好。
作者: pbxie 时间: 2008-12-22 19:15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8-12-22 11:55 PM:
是的,俺那话说得绝对了点,我们中国人也追求神明,什么“财神爷”、“土地爷”、
“送子观音”、“玉皇大帝”等等,还不少呐
作者: pbxie 时间: 2008-12-22 19:21
孔先生好像回避了这些问题,所以说是“子不语”。
Originally posted by JL at 2008-12-23 12:05 AM:
中国信奉老孔那一套几千年,梵与佛那套生死之外的思想,孔先生是不信的,他的理论也就是在生死之间的肉体上做文章,故此几千年来肉人繁盛。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
Powered by Discuz!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