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抚顺读书人:批判鲁迅 [打印本页]

作者: 三川     时间: 2007-9-14 11:21     标题: 抚顺读书人:批判鲁迅

抚顺读书人:批判鲁迅


其实我还是很钦佩鲁迅的,但是钦佩就不可以批判了吗?鲁迅就完美了吗?鲁迅的世界太黑暗,他看不到中国的一点希望,他说一百年以后中国人还会是老样子。现在一百年快到了,中国人和那个时代变化还真不太大,鲁迅真是太了解中国人了。

鲁迅一下子看过了一百年,他的思想太超前了,所以他觉得和西方比,中国一切的一切都太不如人意,一切的一切都太落后、太愚昧,怎么办,鲁迅选择了战斗,同一切战斗,同时代战斗,如其所言,知识分子应该是一只牛虻,叮得牛只能前行。看鲁迅的书有一种极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是以批判的眼睛看一切的,透过表面,他看到的是落后的生活方式,陈旧的历史文化,愚昧的思想道德。鲁迅从历史中读到的是吃人吃人流血流血奴才主子欺骗讹诈……鲁迅看得实在深刻,入木三分这正是他的伟大,但是他只会从他的角度去看世界,只看到了丑陋的一面。所以他一生都是和丑恶做斗争。

鲁迅也是最传统的中国人,他的身上流动着的也是吃人的血,所以他也想和正如他所说的,斗争的同时他也使用了丑恶的语言和方法,最后他希望和他所斗争的东西一起毁灭,正所谓一个都不宽恕,正所谓让人们忘记他的存在,都是这个意思。他想到的只是毁灭,对于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他没有一点信心,看不到任何希望。这正是他的弱点,也正是他仅仅是一个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而不是现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的原因。这一点他也明白,所以他说,诺贝尔奖他不配,梁启超也不配,鲁迅的不仅仅懂得中国更懂得自己。

其实鲁迅心中也应该知道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除了吃人流血还有别的东西。不然他也不会去斗争,去用笔做枪,去和黑暗一起毁灭。但是他更知道建设一个美好的中国太遥远,那些口号主义都是没有用的,对未来他太茫然,所以他说青年人不要读他的书,因为他的书太灰暗,看了容易失去理想。

鲁迅是一个求真者,他没有找到答案,其实放弃对真的执着,就能够看到世界上还有很多善良和美丽,还有纯洁的信仰,这些都是人生应该追求的目标。不过所有的天才都是执拗的,所有的伟人都是偏执的,他们用他们的近乎疯狂的行动,让我们众生震惊警醒,但是最后我们还是要过我们的生活,都是鲁迅中国可就真的要灭亡了。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9-14 11:44
写得很好。谢谢土干转帖!

其实我们在伊甸文苑坚持做的:就是永远坚信希望;做建设,而不是毁灭。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07-9-16 02:19
他们用他们的近乎疯狂的行动,让我们众生震惊警醒——对众生起到震惊警醒的作用还不够吗?
都是鲁迅中国可就真的要灭亡了——听起来象文革时期的话。好大的帽子。这样的话套在鲁迅的头上,太不客观。那么都是谁中国就不灭亡呢?
对不起啊,土干,我不得不说出内心的话。这篇文中的有些观点我是不敢苟同。
作者: 三川     时间: 2007-9-16 11:55
雪儿,
这篇文章是有偏激的词汇。当然可以随便讨论。
鲁迅是文人,他的文章在文艺圈内看看,就行了。国家人民把他树为旗手,他自己也想当这个旗手。旗手是道德的楷模。鲁迅反封建,提倡新女性,是吧?女学生围着他,仰慕他,多好?他就把许广平这个才女变成的名副其实的家妇。不是许不想工作,是鲁迅不让她工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稳定,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旗手带头离开结发妻子,与新欢结婚,据说这叫真正的爱情。放到老百姓中,这叫不道德。你要细看鲁迅的生活,就会发现问题。他跟谁都处不好,怎么能向他学习呢?

摘一段《资史通鉴》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知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知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07-9-19 10:32
转贴

                      鲁迅反对给孩子读《狂人日记》及《呐喊》


                                  摩  罗



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二日,《京报副刊》发表孙伏园(化名曾秋士)《关于鲁迅先生》一文。文中谈到,鲁迅听说他的小说集《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堂之后,不但感到极为沉痛,而且此后一看到这本书就讨厌。因为他很不愿意孩子们读到他的作品,最不愿意孩子们读到小说集中的《狂人日记》。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他甚至激愤地说,这书不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应该让它绝版,他甚至不想再写这一类的小说。

孙伏园文中还谈到鲁迅对于自己的小说作品之评价。“我曾问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有大家风度。”鲁迅说得明明白白,他是要表达对于弱者的同情,同时揭示人间的冷漠。可是几十年来中学课堂对于《孔乙己》的解读,老说作者是要讽刺孔乙己的迂腐,批判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此一解释跟作者的立意距离甚远。讽刺不如同情来得厚道,封建礼教也比人间狭窄。礼教吃人仅是文化悲剧,人间吃人则是存在意义上的悲剧。作者批判的矛头是指向社会的,对人物则很是温厚。我们的教育系统和文化解释系统,为什么总是要把人引领到最冷酷、最残忍的思路上?虽然解读作品不能全受作者本人意见的局限,但作者的意见无疑是指引我们进入作品最权威的路标。

鲁迅的态度表明了他对孩子读物的一个想法,就是不应该老是让孩子看见血腥、丑恶、残酷和绝望。而应该选择那些充满理想、充满光明、充满善念和爱心的作品提供给孩子。我们能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前不久从网上读到苏三提交的文章《给小学六年级课本编写者判卷》,这位学生家长说:“课本非但缺乏美感,而且充满了残缺的意象,课文展现的是一个不安而悲惨的世界。这对于少年时期的孩子们来说,可能会有一定潜在的心理损害。假如你认为让孩子们充分接触残酷的世界是应该的,那么我要说,周围现实世界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锻炼,在语文课本中就没有必要加上这一社会教育的负担了吧。在这个有限的语文教育空间内,还是让小孩子们专注于语言的美感更好些。”

作者进一步发挥说:“有美丽的梦是人生的一大美事,给孩子们做美梦的时间我个人认为是越长越好的。人生不过就几十年,可以做梦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短。我常常有感于中国学生的思想过于复杂,学习的负担也过重了一些,往深里想,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人生残害。革命时代既然已经过去,就让孩子们该单纯的时候就单纯一些吧。”

在基础教育中,不应该着重于批判,而应该着重于孩子精神世界的建设。鲁迅的态度和这位学生家长的意见,传达的都是这个意思。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来源:摩罗博客
作者: 冬雪儿     时间: 2007-9-19 10:4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三川 at 2007-9-16 04:55 PM:
雪儿,
这篇文章是有偏激的词汇。当然可以随便讨论。
鲁迅是文人,他的文章在文艺圈内看看,就行了。国家人民把他树为旗手,他自己也想当这个旗手。旗手是道德的楷模。鲁迅反封建,提倡新女性,是吧?女学生围着..

土干,雪儿听你的话吧,继续讨论鲁迅。
我以为,国家人民要将鲁迅树为旗手大师什么的,如果是一种错误的话,也不该归罪到鲁迅的头上,而是国家和人民的错。鲁迅从来没要求谁将他封为旗手,大师什么的.
我转两篇文过来,我认为这两文中比较客观评说鲁迅。
关于鲁迅是否存在道德问题,我以为是另一个层面的话题了。朱安是鲁迅母亲送给他的礼物,鲁迅从始至终就对她没有产生过爱啊。当代作家,还有几个是与原配在一起生活的(申明啊,我可是原配)。而且对人的道德评判,是不能以婚姻是否裂变过作标准的吧.
许广平比现在女性还是算幸福的,现在有相当多的男人,既要妻子到外面如男人一样打拚天下,回家还要做贤妻良母。女人的累是双重的啊。
对不起,对妻子好的男同胞们,多有得罪.
作者: weili     时间: 2007-9-19 11:07
将文人御用,是中国文化和传统使然。连当今的张艺谋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文人应该是最独立,最具有超然精神的。从这点,我可怜名人鲁迅,生前卷入,身后也不能自主。
作者: 叶蒙     时间: 2007-9-26 22:45
很耐读,很有新意
作者: xw     时间: 2007-9-27 08:53
三川的这一段资治通鉴,里面有两个错别字,我重贴一下。

===

摘一段《资治通鉴》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知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

通鉴我没有通读,但是这一段还是读了的。

大体上不错,但于当世,尤其是当世中国,凤毛麟角啦。

&&&

如果横向比较一下,比林语堂,比周作人,比郁达夫或者郭沫若,我
以为鲁迅尚属直性情。这样,作为一个文字人也可贵。

张爱玲于字于国情皆诚,但可贬的地方也太多,这个就连夏志清也直
话直说。胡适了不起,但先骂国民政府,后任民国大参,险乎没有被
中共统战成功,不然也是一个胡风,比郭沫若还不及。

老郭北阀、南昌起义皆有份,老胡那时只有骂功。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