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胡侃:稳态平衡是婚姻的最佳形态 [打印本页]

作者: xzhao2     时间: 2007-6-11 04:51     标题: 胡侃:稳态平衡是婚姻的最佳形态

人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冠,我说物理是科学的精髓。数学虚物理实,学了好久的初等数学高等数学数理分析,最管用的是知道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于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常常会有人走出第三边的路来。在现实生活中,你很难运用华罗庚的零点六一八法黄金分割来衡量表征一段美满婚姻,但是却可以借用物理学的稳态平衡来描述婚姻的这一最佳形态。

稳态平衡首先是平衡状态的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是非稳态平衡。两者都是平衡状态,但严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稳定状态后者是非稳定状态。简言之,前者若一时半点偏离原平衡状态,能自动恢复到起先的平衡状态;而后者一旦偏离原平衡状态,不能恢复到原先的平衡状态。非稳态平衡只是一种平衡假象,危机随时随地会爆发。而且爆发后即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是胡侃,很有点戏说的味道,就请允许思维在这里从稳态平衡非稳态平衡大步跳跃式地过渡到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

由婚姻建筑起来的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迷你系统,要构成为一个平衡系统保持稳态平衡,首要问题是其中的二元构件要能匹配平衡。二元构件的匹配平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涉及许许多多政经文体种种内涵。要在一块豆腐干里把这些问题搞清楚讲清楚,远非本人能力所及。知难而退,只是提出课题,不作全面分析解答,留待网上特别是西恩地众家高手进一步发挥。

这里先举两对夫妻的非常规情况(嘿嘿,又是个例)很能说明问题。第一对两口子都热衷于从老家搬运东西。男的从婆家搬,女的从娘家搬。一到周末就互相研究商讨。一个说,对了,我妈那儿有两只烧锅,明儿个我去拿一个回来;一个说,好嘞,老家阳台上的花开得真好,去瞧瞧,搬两盆。小两口把四位老人当成百货供应商。要紧的一点是完全稳态平衡,两个人猪眼正好对上绿豆。第二对都懒得出奇。两人同一单位,同进同出。一起下班回家,一个往床上一躺,一个朝圈椅里一坐。半晌不吭气,半天不动弹。熬不过去,一个开口问,咱们吃什么?一个答道,你说呢?又挨过了一时半刻,终于一个先沉不住气熬不过去,说是起来吧,你洗菜我和面。两个人针尖对麦芒,圆满达成了又一轮稳态平衡的协议,谁也别想占谁的便宜,谁也不愿意自个吃半点亏。二元构件固有频率相互一致能够保持同步振荡,是形成稳态平衡保持稳态平衡的一个关键。

说到稳态平衡,在床下如此,到床上也必须是如此。一个亮仔一个甜女,一个鸡皮一个鹤发,一个八洞神仙吕洞宾一个洛阳艳冠白牡丹,一个子宫糜烂一个睾囊萎缩。段位相当品位默契风格类同,将遇良材棋逢敌手,性能力性当量的匹配至关重要。为什么中年危机常时发生?与性能力的匹配程度变化即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似狼似虎,一个如猫如兔,那平衡一旦在外力作用下被打破,后果可想而知。

前卫小说《审美疲劳》中写道:“应该好好学习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世上之事物,是相对的,又是平衡的。水平的高低,必然产生流动;空气的疏密,必然产生风动。男女的情感也一样,双方的爱是均等的,平衡的。如果双方欠了什么,必须设法弥补,否则要失去平衡,就要出乱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多么伟大,这个伟大的理论揭示了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规律。有相对才有运动、才有矛盾、对立和平衡。爱情和婚姻也一样。男女双方是相对的两方,他们的结合,必然有矛盾、有对立。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如果真的能做到一首古曲里唱的:将两个泥人儿打破,糅合,重捏一个你与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枪真刀半斤八两分毫不差,自然也就天下太平啦。

胡大江在他的书稿《男人是什么东西》里有深刻的阐述:“一般情况下,地位和财富是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指挥棒.男女双方谁占有的地位高,财富多,指挥棒就在谁的手里。地位和财富悬殊的爱情及婚姻很难持久,像一座水位落差很大的大坝,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难想像,一个当总统的女人回到家里,她的平民丈夫会用居高临下的目光看着她。在丈夫的眼里,老婆的权力和地位永远是他审美的唯一标准。但是要保持这种审美的标准.弱者会比常人忍受更多的痛苦和委屈,或许有一天,丈夫会对当总统的老婆的权力和地位不屑一顾。“这里涉及到了平衡构件的重新配置或平衡体系的自身裂解。认为合法的婚姻是爱情的保险箱的想法是天真的,必须要经常性的保持平衡保持匹配保持稳态平衡。

临了再说一句,这二元体系的构件评估标准要绝对完全一致,只能是理想体系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要面对的是种种折算转换。这大千世界里的因素太过复杂而这种种折算转换行情也此一时彼一时,更不能由这块豆腐干来承担。只想再举的一个个例是:如果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毛时代里,公开海外关系就是自毁前程,那位二十八会不顾一切的去嫁八十二弄个美国丈夫?!当然有人会扔砖头:他俩根本就不可能认识啊?你这不是以小人之心来……那么,打住,就请你别参加讨论此话题,这总行了吧。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Powered by Discuz!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