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2006年回国博克(续) 删改 [打印本页]
作者: fanghuzhai 时间: 2006-12-21 17:10 标题: [原创]2006年回国博克(续) 删改
2006年回国博克(续)
A:湘行散记
删改为《湖南纪行2006》
B.回到北京
这段时间发现对美国生活似乎毫无印象。如果就此不再回去,可能就会把那边忘得一干二净,包括我那一屋子垃圾,我的墨西哥舞蹈,甚至那边的经济关系。这说明从心理上说,我是能够无痛苦地海归的。我只是做过两次梦,梦见自己上班迟到了。在其中的一个里,找不到去教室的路。跑到别的老师的办公室借电话打算给我的办公室同事打电话,结果人家说我们的电话本来是不外借的。
14日 飞到北京,感觉一点也不冷。当晚到顺义参观一个朋友的豪宅。朋友是花了50万从一个艺术家手里买下的已然装修了的复式公寓。室内装修颇有艺术特色,非常雅致。就是离北京远了一点。次日回到城里,在地铁的地安门下车。下车后出来见到了久违的冬日冰河景色,颇有点激动,跑到河边注视良久。
徒步走到西安门大街去看一个亲戚,经过旧鼓楼大街,烟袋斜街酒吧街,后海,领略北京冬日之美:冰河,冰湖,白玉栏杆,人迹稀少的后海早晨。旧鼓楼大街两旁的旧民房没有拆,但是临街的墙和门洞都修葺过,很多门上都有对联,模仿旧时代的刻有对联的门。这显然是一个美化城市的工程。
才发现北京的厕所现在不收费了。公厕里的装修有的比美国公厕还好,除了没有放纸以外。有的厕所有人值班,可以免费给你一定长宽的纸,超标的才交费购买。我想在厕所值班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乏味的工作了,应该让作家兼差,这样他们有时间思索。
亲戚家里的女主人到医院去了。因为就在附近,我便跟踪去找。进了人民医院大吃一惊:这哪里是医院,分明是超市。人多还不算,大家还都急匆匆地进进出出,上上下下。后来在另外一家大医院,还看到上楼的滚梯,更增添了医院的商厦色彩。
因为离西什库很近,便访问了西什库教堂。这也是我第一次进去。因为中午不是参观时间,只看了院子里的东西。通过办报,了解到这个教堂的活动还是很多的,有查经班,到郊区的灵修,受洗预备班等。
15日晚见一个远房亲戚,在长城饭店用餐,两个大人两个青年女子吃掉750余元,虽然是亲戚埋单,我仍然心疼。其实如果到北京那些店名牌子巨大的饭馆去吃饭,大概花三分之一也还能吃得比长城饭店好。长城饭店的菜价与菜的好坏和服务员的服务相比,显然是膨胀了许多。数年前跟她见面,是在燕莎吃的德国饭。她是习惯了这些地方。
坐车去的时候,领略了北京的高峰拥堵。一方面,北京的热闹让人激动,一方面,北京的拥堵和高消费让人怀疑住在这里是否明智。
16日给亲戚家里我住的房间做清洁。现在很多人家里装修不错,但是旧的生活习惯改不了或者太忙,结果屋里的收拾辜负了装修,是常见的事。尤其是厨房,尽管有抽油烟机,那些酱油醋瓶子还难免油腻腻的。再由就是舍不得扔掉真正的破烂。
下午初中同学聚会。聚会前到西单图书大厦帮人买碟子。人山人海,完全没有过去书店的感觉。这种图书超市的概念很不好,使追求不同层次读物和不同商品的人混杂到一起。外文部尤其乱,因为那里也买各种学外语 (英语)的科技产品, 有的在展示其功能,很吵。在外文部我想找一本西班牙文的中国名著简写本,打算买了送人,结果却发现西班牙文除了有限的课本以外,别的几乎没有了。现在在国内一说学外文,就是学英文。这种英文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局面我认为是很堪忧的。
同学聚会,有几个人认不得了。几个男同学做出十分不满的样子,一时间让我心里发怵。后来认出来以后感觉好多了。人对人的感觉完全依靠是否认识对方。认识之后感觉才好一点,只看优点不看缺点了。聚会4点开始,10点结束。都很开心。看看同学们的脸,越看越像从前。这种体验的确有趣。
17日约了一个朋友逛潘家园。天气很冷,不敢细看。到潘家园路上贵州饭馆对面的一个火锅饭馆要了一只鸭子,48元一锅,外加蔬菜,总共63,挺实惠的。下午到长安商场食府见人。傍晚到石油学院看亲戚,十年没见了。如今那一带灯红酒绿,还有拥堵。想起小时候去那里,下了郊区车要走很长的两边都是高树的郊区路。感叹人的一生中,社会能有多么大的变化。当然这是在发达地区。
18日到牛街,广安门一带旧地重游。在广安门河,我发觉河西的高层建筑跟河流配合得挺好,显得整齐利索,不像东城西城群楼乱舞的样子。鸭子桥往南还没有高楼。那边开发楼市还有空间。
在牛街看到一个夫妻店卖陕西凉皮。这是从前常常到单位门口去吃的东西,对之感情颇深。进去要了一碗。店面很小没有桌子。靠着墙钉着一条木板当桌案,放了四五条凳子。一个长脸女孩在那里吃炒面。我坐下去,几乎是跟她挨着了,好像在一起吃饭似的。我注意到她不时地望我这边看,我也就微微点头示意。吃到半截,女孩大声对老板娘说:“再给来一碗。你家的炒面挺好吃的。我很少上这边来。要不是到法源寺烧香我就不过来。” 我不知道女孩为什么这样大张旗鼓地说话,不过她的话提醒了我:虽然我在南城住过几十年,但是从来没有进过法源寺。我想起来李敖的书,觉得应该去看看。
法源寺的资料: 位于法源寺前街,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65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严整宏伟,六院七进。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内供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大雄殿,上有乾隆御书“法海真源”匾额,内供如来佛及文殊、普贤,两侧分列十八罗汉。观音阁,又称悯忠阁,陈列法源寺历史文物。净业堂,内供明代五方佛。大悲坛,现辟为历代佛经版本展室,陈列唐以来各代藏经及多种文字经卷,蔚为大观。藏经楼,现为历代佛造像展室,陈列自东汉到明清历代精品佛造橡数十尊,各具神韵,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槃像,长可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寺内花木繁多,初以海棠闻名,今以丁香著称,至今全寺丁香千百成林,花开时节,香飘数里,为京城绝景。(人民网)。
李敖说他从来没有进过法源寺,但是对里面的格局,甚至一砖一幕都了如指掌。他说这就是做历史的功夫。这本书我没有看过,所以进法源寺没有要去印证的意思。这本书已经上了国学论坛,以后可以看。法源寺里有不少年轻的和尚,骑车的,打手机的都有。在庙里看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在一个师傅的带领下颂读经文,皈依佛教,成为俗弟子。小女孩似乎很欢喜。仪式完了以后,她到各个殿堂去一一叩拜那些佛像圣像什么的。我出去的路上,注意到一面墙上贴着好像大字报的东西,是庙里和尚们的佛理板报。读了一些,感到很有启发,特别是关于放开的主张。我唯一的疑惑是怎样区别放开与放弃。
19日离开北京回美国。凌晨2点醒来后便不再睡觉,意在倒时差。读米兰-昆德拉书的最后部分。去民航大楼前终于差不多看完了。这本书完全是旅途中见缝插针读的。最后描述知识分子流产的到柬埔寨情愿游行的笔法给我印象颇深。描述一个记者误踩地雷时,昆德拉用的那种客观的口气让人心惊。
C. 在机场和飞机上
提前到机场办理了行李托运手续。中午的时候吃预先买好的菠菜卷龙和玉米面菜团子。这两种食物也是我多年没有吃而很想吃的。不好意思坐在航站楼里吃,跑到外头坐在角落里的行李推车上吃。远远看见一个保安走过来,停在十米远以外。大概因为没有发现我在制造炸弹。后来来了一个年轻警卫,让我换个地方吃。我说为什么,他说有勤务。我不懂,他说有首长来。我说嗷,我这是有伤大雅了。的确,把乘坐国际航班跟喝凉水,吃菜团子联系到一起,世界上除了老方,大概没有第二个人了。
在候机大厅,我看到一个高个子,白皙皮肤的美国美女。我隔着两个座位坐下来,拿出一本189几年重印的Edmund Burke的Speech on Conciliation with90
America来读。过了一会儿,一个中国美女走了过去,向候机大厅环视了一周后,又回来坐在我旁边。美国美女马上跟中国美女打招呼,两个人像老朋友一样聊起来。我注意到中国美女的英文洋腔洋调的,属于那种对发音比较注意的人。讲究洋式发音的中国人有三种,一种是新学生,一种是语言专业人士,还有一种就是刻意要避免“中国式英语” 的人。英语熟练但是只是用来说话的人是不太在乎自己的外国口音的。在武汉的时候,我的外甥的一个还在读大学的亲戚来到我家里,用英语跟我这个美国回来的人说话。尽管他的英语中国腔很重,他却说我说的是“中国英语”。我说中国英语怎么啦?他说他们老师告诉他们不要说中国英语。靠,现在的英语老师怎么那么牛?
美国美女已经在中国各地教英文多年了。中国美女则是坐了火车到北京,然后坐飞机到旧金山转机到明尼苏达州攻读特殊教育。两个搞教育的人坐在另外一个搞教育的人旁边,这种几率不知道有多少。
我当然没有机会跟美女们搭话。过了一会儿,中国美女起身大概去上厕所了。我看了一眼美国美女,说:“去旧金山吗?” “对”。“你教中国学生的时候说中文吗?” “不说”。“那他们懂吗?” “有不懂的时候,那就是为什么需要我这个老师。”我想告诉她我们学校要求我们跟美国学生不说汉语,但是我还是忍住了没有说。
登机以后,那个中国美女正巧坐在我的前边。我们都是靠窗的座位。她旁边先坐了一个老外。我想这个老外会不会chat her up,但是老外很快就要求换座位,好像是想去商务舱,后来便消失了。此刻如果坐到美女旁边去,一定可以说上话,但是我没有去换座位。飞机起飞不久,天色已暗。美女大概是第一次坐飞机,好奇地向窗外看。她扭头的时候看见了我,笑了笑。我趁机好为人师:“中国飞美国的时间是美国的夜晚,不如抓紧睡觉,这样好倒时差。反正外面没有什么可看的。” 我还想给她一些新留学生怎样可以节省开支的建议,但是飞机上没有这样的情景,所以也无法产生这样的情景对话。此后跟美女又说了两次话,一次是告诉她怎样填写入境卡,一次是下飞机以前问她为什么要读特殊教育 (她说是从是这种工作的),读特殊教育有没有奖学金 (她说没有),签证好不好拿 (她说还不难)。她一点也不惊讶我何以知道她是去读特殊教育的。
入夜,我旁边座位的一个老外也早就不见了。坐在走廊位置的一个中国男人跟我后排三个中国人是一起的,都到硅谷短期访问。咱国人集体外出一个不好的地方是爱聊天,不分时间场合。他们睡不着就说话。我那排的那位还把椅子扶手立起来,把小枕头放在我的扶手上,占了两个座位睡觉。结果他的头连同枕头抵着我的腰,让我觉得那里似乎长了一个瘤子。我知道如果我转过身来,用腹部对着他,就可以免除这种苦难,但是如果那样的话,会出现另外一种苦难,那就是我好像让一个男人躺在我的怀里。天哪,我可没有那样的闲情逸致。如果换一个美女还可以商量。最后我忍无可忍了,假装去让厕所,把那个人弄醒。回来后,他已经坐起来了。我把我的左边扶手立起来,目的是不让他再躺下。过了大约一个时辰,他又要睡觉了。这次他干脆把枕头放在了我的身上。他刚躺下我便挪动了一下。“我碍事么?”他问。我干脆明说:“你的枕头顶着我的腰很难受。”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
旅途中读王刚写的《英格力士》,的确不错。
到了旧金山,只用了30分钟出机场。虽然农业局的人让我打开一个包,但是因为我没有带什么吃的,很快过关。这使我能够乘坐12:45的班车。当班车开出旧金山机场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美国的几乎空荡的公路怎么那么寂寞。
2006,12,21
作者: 金凤 时间: 2006-12-21 18:19
老方我说你啊,真是一个快乐的那个什么;););)
这么详细的描述,你记得怎么那么清楚啊?带录音机了还事每过几分钟就记笔记?佩服老方的快手。
同感。-----过于充满深情地写这些地方,不过是一种伪情感,一种意淫。
作者: fanghuzhai 时间: 2006-12-21 21:58
确实带了一个小本子,简单记下要点,帮助记忆,再有就是在经历那些事情的时候就已经在想怎么写了。比如描述人的时候,决定要写某个人,就记下她的头发,长相,衣着,举止特点。
作者: 笑雨 时间: 2006-12-21 22:50
"因为离西什库很近,便访问了西什库教堂"---俺家近在咫尺
"鸭子桥, 广安门,。。。"----知道"北二医"吗?
老乡,什么时候一起会北京一聚?
作者: fanghuzhai 时间: 2006-12-22 00:31
不知道,我对一般单位的位置都不是太清楚。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12-24 12:25
笑雨妹妹,
见女网友,老方害羞。:)
我从来没有去过西什库,今年夏天回北京,愿不愿我们一起去访问西什库教堂?
作者: weili 时间: 2006-12-24 12:28
老方写的这么细,仿佛我自己又回了一趟国。
那个《源氏物语》怎么样?不是全世界第一篇小说吗?老方喜欢吗?
作者: 笑雨 时间: 2006-12-24 16:30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12-24 05:25 PM:
笑雨妹妹,
见女网友,老方害羞。:)
我从来没有去过西什库,今年夏天回北京,愿不愿我们一起去访问西什库教堂?
很愿意! 可是, 俺不知有空没空。 今年夏天俺刚回去过,不知明年咋的呢。
作者: fanghuzhai 时间: 2006-12-26 00:26
源氏物语留在家里了,觉得译文有点死板。回来发现自己有一本薄薄的英文版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么薄。中文的有快两寸厚。
笑雨,下次回国可能在08年初。
作者: 章凝 时间: 2006-12-27 09:12
“过于充满深情地写这些地方,不过是一种伪情感,一种意淫。”
一针见血,好个老方!
这是时下中文游记的通病恶俗,为写而写,伪情虚饰,意淫泛滥,自欺欺人。远有
老祖宗范先忧,近有一代掌门余大师,门徒走狗遍天下。
欢迎光临 伊甸文苑 (http://yidian.org/) |
Powered by Discuz! 2.5 |